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52-02
由于小学是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所以小学生需要对很多的数学名词,数学专业述语等专业的名词定义,有一个很好的掌握。这也是为初中高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是一门非常注重逻辑思维的学科,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想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需要学生提前熟悉好各种定义,这样可以通过对专业的定义的延伸,更好的去掌握其他的专业知识。所以,把概念教学的方式应用到课堂中去,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1.概念教学方式之所以没有被展开的重要原因
1.1小学理解水平能力的差异。由于小学生,年纪比较小,生活中所见所闻也是有限的,记忆力,把生活中事物与课本内容链接起来的能力等,也是比较差一些的。所以教师这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花更多的时间去讲解和分析,专业名词的定义。这也对教师使用多种方式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限定。
1.2没办法用具体形象的东西来解释要表达的概念。因为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有很多的东西都无法用具体形象的东西来解释要表达的概念,它不像地理,历史的学习一样,可以通过展示当地地形地貌,居住环境,人文气候等的一些图片,照片很清晰的展示出来。数学中,很多专业名词,专业述评的定义,是没有办法做到这样的,它只能通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接合,再加上一定的理解能力,去学习学会这些定义。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来就有限,所以对与以前学过知识能力的接合就更差了,所以这也是不利于概念教学方式展开的原因之一。
1.3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以前的教学方式中,多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所以教师也多会直接讲重点,关注讲重点,喜欢直接告诉学生,最后的结果。让学生直接对着课本,背诵专业名词,专业述评的定义。这样容易让学生觉得很生硬,很难背。其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跟学生一起,对这些定义展开推理,和学生一起探讨,一步步是怎么来的,最后得到结果,针到最后的结果,一起用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形成专业的定义。这样通过学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得到的结论,一定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的。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可以让课堂形成有益的学习氛围。同时,这也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看书和学习,掌握好怎么把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应用到课堂上来。
2.让学生展开一些想像力,把这些想像应用到课堂中来
因为小学生的接触的事物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所以很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那么在开始课程前,教师可以导入一些新鲜有趣的事情,带领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当天的学习。
2.1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让学生更好更好理解定义的时候,不妨与现象生活相结合,通过讲解一些,每天都会用到,会看到的东西,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也会对所学的内容减少陌生感。比如,今天讲解"直线与线段",教师可以从家里带一些常见的有关直线,和线段的实际物品来,通过讲解这些实际的物品,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专业的定义。
2.2数学是一门讲究层层递进的学科,它需要学生把以前过学的过的知识牢牢掌握,再通过一点点的拓展伸展到更深的知识点中去。比如在学习"质数与合数"的专业定义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利用约数的专业定义伸展。通过温习约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进行更深的总结和推理,最后得出质数和合数。
2.3虽然小学生的生活览历不多,但是很多学生是天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种积极提高的优点。比如,今天讲解"体积"的概念,教师可以问问学生,杯子为什么可以装水,如果装满水了再放下石头会怎么样?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实验,让学生看到结果。对扔下石头水会就出来的结果产生疑问?这样不断刺激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提问,可以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的好习惯。还能更加深学生对今天所要学习的定义的理解。
3.通过一些专业的述语,物体,把定义更具体化
虽然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很多的实际物体,让学生更好理解,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只是看,认识这个物体,而是要通过看这个物体,然后展开想像,了解这个物体的特性,最后找到跟这个物体相关的所有物质的本质属性。这也需要学生从实际物体殿开想像提升到对抽像物体也能展开想像。
第一,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观察来进行学习,再通过常见物品延伸拓展到学习的内容中去。如果今天学习的专定定义是"面积",我们可以拿一个饭盒出来,通过饭盒的形状,温习周长的概念,拓展到什么是面积中去。
第二,小学生比较能了解自己看到的物体。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一些实际的物品,再能过实际物品延伸到抽像的物品上,这样也能让学生有个适应的过程,能通过自己的慢慢理解,延伸出一些专业的定义。
第三,在学生已经会对抽像的物品展开一定想像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想像更多同一类型的物品,并且想像他们有什么共同特性,通过一系列抽像物品的特性的总结,不光可以得到专业的定义,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定义的内涵的理解。比如今天要学习分数的专业定义,为了让学生更加弄懂什么是单位"1",弄清楚几分之几,可以先拿一些水果,让学生分,通过这种具体的方式,了解到分数的涵义。然后引导学生举例,有什么类似的事物。在学习"三角形的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摆不同形状三角形,然后一个同学在中间做高,这样让大家共同参与的方式,相信大家都会很快理解的。
总结来说,在教学的过程,教师一定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来。教师也要不停的学习和探索,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创造出最好的学习效益来。
参考文献:
[1]陈洪庆.小学数学教学法新编[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5-36.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比较;类比;归纳;操作
形成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概念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并形成本质属性或规律。
一、比较发现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这种方法是针对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探索,能提供对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发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知识间的异同和关系,防止知识间的割裂与混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二、类比发现
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或对象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类比发现”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三、归纳发现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例如,在讲“乘法分配律”时,分别让学生计算:
①(32+25)×4和32×4+25×4
②(64+12)×3和64×3+12×3
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四、操作发现
操作发现是指讲授新的知识前,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或给学生提供学具,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操作是一个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概念,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使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协调发展;利用操作发现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拼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和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另外还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练、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过晚就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作用,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函数 设计思路 教学策略
函数的学习效果对今后学习数学以及学习其他学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高中生来说,假如没有掌握函数学习的方法与关键要素,学习起来就会非常困难;而对于教师来说,如何将较为抽象的函数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学习方法是最为关键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中数学教育.因此,教师要探索函数设计思路及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一、函数设计思路
1.将函数作为主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沉浸在解题中,应当将函数作为一条主线,以函数为基础来教学.教师应将函数有层次地、 由浅入深 地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函数模型来认识函数.例如,在教学《三角函数》时,笔者首先以sin(2kπ+α)=sinα为基础,为学生讲解函数;其次对其他三角函数进行类推,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答,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函数;最后再对课程进行详细的解答.如此便能达到授课的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三角函数知识,熟练地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函数建模深化函数概念.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自然规律的关键,是数学联系实际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函数的理解,教师需要运用具体的函数模型作为载体.此外,在运用函数模型的过程中,应当增加对函数概念与本质的阐述.新课程更加关注函数模型以及应用,因此在教学相关函数知识时,教师应当通过一些函数实例来引入一般函数的概念.通过对指数以及简单幂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增加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增加一些函数模型与应用的内容,强调函数模型的运用,通过函数模型与实际运用来深化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二、函数教学策略
1.从整体上把握函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首次接触的具有一般意义的抽象概念,此种概念能够衍生出不同的具体函数.学生在学习函数的过程中,通常需要长期的积累、多次练习才能够逐渐掌握函数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从整体上分解高中阶段的函数知识,对函数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制订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了解学生对函数的掌握情况.在讲授与函数相关的内容时,可通过实例来增加学生对函数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复合函数”时,教师应当先讲解一些较为简单的案例,由浅入深,不能课程一开始就直接讲解复合函数的定义,可通过提问的形式对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进行分析,随后再引出复合函数,如此便能够使学生逐渐理解复合函数.
2.把握函数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方程、线性规划以及随机变量等数学知识都能够体现出函数的思想.运用函数的观点来理解方程,可以将方程的根当作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解方程f(x)=0就是求函数y=f(x)的零点横坐标,因此,解方程的问题都可以看做是研究函数局部性质的问题.如:一个函数在闭区间[a,b]上连续,且端点函数值异号,即f(a)f(b)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数学;有效教学;学生状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95-01
2011年11月本人参加了广州市中职数学与物理教研室举办的关于有效教学的说课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经过一个多月的备战和观摩其他老师的精彩说课,我收获甚多。赛后我对这次说课比赛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数学课堂不一定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多姿多彩的;教师从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三个方面更好地设计教学、开展教学,对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通过这次比赛,结合本身的教学,下面谈谈我对中职数学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专业特点
中职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普遍表现为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薄弱,对数学学习兴趣缺乏、态度消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有所进步呢?对于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如在学习“集合”时,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出财会中的账户分类、会计报表分类等都必须用到集合的知识;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出物品的采购、销售等分类等都必须用到集合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与专业特点,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建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内容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资源,是实施教学计划的依据。所以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教育理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认真剖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体系,正确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抓准重、难点,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基本前提。
(一)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以我说课的课题“函数的单调性”为例,如果把教学目标设置为“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并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相对抽象,教师应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具体化到学生都能够根据目标判断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如上述教学目标可设为:1、能够由函数图像判断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函数单调性;2、会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在某区间内的单调性。这样,只要给出图像或函数表达式,师生都能判断是否达到了目标。
(二)抓准教学重、难点
要抓准教学的重、难点,首先要明确这节课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与教学目标,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专业特点,作出预见,对症下药。具体到“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课,教学重点为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而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应该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当然,函数图像的作法也可能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地方,但由于这不是本课的内容,不应设为难点,但教师在备课时应作一些预案。
(三)教学内容的适当处理
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在问题的设计、例题的设计、练习的设计和作业的设计等方面精心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学习过程和体会学习乐趣的机会,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课题,在引入函数单调性时可这样设计问题:1、观察某市气温的图像,(1)时,气温最低为 ,气温最高为 .(2)随着时间的增加,在哪个时间段内,气温不断地 ;哪个时间段内,气温不断地 .这个问题易于观察,不同层次学生都能理解,顺理成章引入单调性概念。在布置作业时可这样设计:1、阅读本节课的内容;2、书面作业:(1)用图像判断函数y=4x-2的单调性;(2)用定义来判断函数y=-3x-2的单调性。3、举出函数单调性的生活实例。教学内容的合理分层设计,具有针对性,满足学生的基础需要,实用需要,发展需要,使学生都有所进步。
三、建构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专业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法与手段,要根据教学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建构系统的合理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时要多给学生提供自主观察、思考、概括、消化等机会,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是根据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分组,组内进行有效的分工,制定有效的评价系统,教师要作有效的引导与协调,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才能突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专业特点,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本身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数学教育常思考,常研究,为中职数学教育有效开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范文5
数学总复习 教学策略 素质教育 技能培养
1.前言
小学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指的是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和内容进行再次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总复习的过程当中,数学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性与系统性的总结与归纳,并对数学学习当中所存在的缺漏和疑问进行弥补和解决,将小学所有学过的数学知识变得系统化以及条理化,以便于全面且熟练的掌握数学知识的难点和重点。数学总复习质量的优劣和复习成效的好坏,与数学教师对教学大纲的了解,数学教材的熟练程度,复习内容的罗列以及复习方法的选择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2.小学毕业班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不同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总复习当中有着不同的复习方法,但是每位数学教师的复习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以下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数学复习教学策略。
2.1突出教学重点,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1.1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数学总复习当中所学习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所以,一方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减少复杂与困难的计算、加强逆向思维知识的练习及学习,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生活作为学习的前提,数学复习要面向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际生活。除此之外,要重点突出重点知识的复习,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猜想能力,更深层次的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能力。因此,数学总复习的最初阶段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2.1.2加强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交叉与渗透
每一节数学总复习课都要达到最大的效率,只有将每一节课的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才能够对学生的数学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加强思想方法的融合及交叉。为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师在数学总复习的过程中要有效的结合教学内容,将比较和类比、对应与转化、分析与综合等思想方法渗透到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当中,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2.2分类整理数学知识,加强数学复习的系统性
2.2.1建立科学的基础知识教学体系
数学教师应该以教学的系统原理为指导,帮助学生将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理,把较为分散的数学知识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2.2.2引导学生区分清易混淆的概念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当中存在着一些很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数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将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分清楚,抓好概念的具体意义。比如:比与比例,质数与质因数,合数与偶数的比较,质数与奇数的比较等等。对于类似这样易于混淆的概念,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以避免概念混淆对学生的数学复习产生干扰。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解题方法也要进行详细的比较,充分的明确解题的正确方法。
2.3抓紧课堂的数学复习
在数学的复习课当中,数学教师应该将各个知识点合理的划分为几个学习板块,每一个学习板块都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有助于数学教师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复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对学生进行辅导,确保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在数学总复习得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避免采用题海战术的复习策略,以防止学生出现思维呆滞和逆反心理的产生。数学教师要积极的参与到学生的解题过程当中,帮助学生了解自身数学学习上的不足,以有效的改善不足,从而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进度。
2.4重视数学知识的训练,加强复习效果的反馈
2.4.1及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检查
在进行数学总测试的时候,数学教师应该选取一些灵活度较高,并且能够真实的体现学生解题能力的测试题,以便于数学教师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及时的对学生复习的不足之处和遗漏之处进行处理。
2.4.2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评价的习惯
在每一次数学总测验过后,数学教师都应该对学生问题的所在之处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讲解,并有效的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此外,在下一次总测验之前,数学教师要对学生经常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再次的讲解,并加强知识难点与重点的锻炼。考试之后,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且全面的评估与反思,主动的查漏补缺,理清整体的知识脉络,抓住知识规律,总结出自己的解题经验,避免再次出错。
数学概念课的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立体复习;教学策略
中考总复习等有意识地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方面作出调整,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成绩能有较大的提升.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大量研究复习课,总结出了复习课的基本模式―――“点”式复习课、“线”式复习课、“面”式复习课和“锥”式复习课.下面笔者就四种复习课分别加以阐述.
1.“点”式复习课
把每一单元或每一章节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题进行集中复习,是一种以追求双基的覆盖性、典型性,让学生从“会”到“对”(技能性)、从“大概”到“肯定”(概念性)的强化性认知体验(或训练)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双基落实的有效性.1.“点”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覆盖性原则:“点”式复习课意在呈现每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因而课前教师要梳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将所复习的基础内容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尽量覆盖到,力争无遗漏.典型性原则: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公平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参与,都能得到及时反馈.2.“点”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上好“点”式复习课应遵循“短频快”策略,即完成习作或思考有时间限制要求的问题并即时进行反馈、检测.“点”式复习课是具有反复性或螺旋性的过程,应注意错误率比较集中的问题,做好改错反思,寻找错因,及时进行总结,以利于吸取教训,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2.“线”式复习课
把某一个知识,沿着知识结构的纵向分布及递进的脉络进行例题(习题)设计,是一种以追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向纵深拓展,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的重点、难点从“一般掌握”到“熟练掌握”、“一般认识”到“深刻认识”的认知体验与过程的教学模式.1.“线”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发散性原则:注重题目的发散性,善于将例题变式:从单个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发散,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聚向性原则:注重习题的本质属性,善于将习题归类―――考查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往往多个答案聚向一个方法.2.“线”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线”式复习课要注重变式教学的研究,即题目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基本相同,数量关系,解答方法基本一样.通过这样的归类训练,学生便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做有心人,加强方法的积累和归纳,并能分析异同,把知识从一个角度迁移到另一个角度,最终达到常规图形能熟悉、常规结论要记忆、类同方法全套用、独创解法受启发的层次,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面”式复习课
按数学思想方法的某个层面展开例题(习题)设计,旨在追求让学生正确(较好)地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1.“面”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综合性原则:力求将知识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全部呈现.不但注重知识的章节内容本身,更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使用.开放性原则:开放性问题的本质是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其特征是对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要求,这类问题是依赖于解决问题者的水平转化为确定性问题的,常蕴含多个确定性问题.探究性原则: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相互配合训练、协调发展,注重预感、尝试、归纳、猜想等问题的训练,让学生获得数学探索的经历和体验.2.“面”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面”式复习课要注重合作学习、演讲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的使用,并且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体现“通性通法”,并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