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挫折教育的概念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挫折教育 概念 目的 方法

1.挫折教育的概念

何谓挫折教育?向守俊等人认为挫折教育(又叫抗挫折教育、磨砺教育或磨难教育),指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对挫折承受力的教育[1];冯永刚等认为认为挫折教育即“磨难教育”设置困难或障碍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挫折承受力和自主力的教育活动;李海州、边和平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正视挫折,增强抗挫折承受力的教育”[2];张泽玲认为挫折教育是使被教育者懂得如何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提高被教育者驾驭挫折和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教育[3]。还有研究者认为:挫折教育其实是指对于个体(如学生等)的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4]。挫折教育是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此观点在基层教育者较多。他们认为,挫折的产生,特别是青少年挫折心理的产生是“由于需要的满足受到限制或者中断而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因此,挫折教育应该以正常人为对象,以培养受教育者的挫折心理免疫力、提高人们的抗挫折能力为主要任务。概括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把挫折教育定义为: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受教育者可以正确认识挫折,在挫折面前适时进行调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防范挫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固化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愿望和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定的基础。

2.挫折教育的目的

挫折教育的目的何在?不同学者对此莫衷一是。张大均在《关于挫折教育思考》一文中指出,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挫折应对进行自我监控。《心理学百科全书》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挫折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广大青少年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心理免疫力,教会人们仿效某些策略和新的行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或者形成为适当的应变能力,以排除其正常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尽管关于挫折教育目的的说法不一,总的来说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不同学者对挫折教育的目的有着不同的表述,分别有耐挫力、挫折承受力、挫折容忍力、抗挫折素质等。培养耐挫力是挫折教育的主要目的,耐挫力研究是挫折教育研究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李玲清的《论初中生挫折教育》、刘芳的《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张光明的《关于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探讨》和魏林的《中学生挫折教育的探究》等,都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如何培养和教育学生,进而提高他们如何应对挫折、承受挫折、忍耐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也有专门对耐挫力的理论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燕国材的《论耐挫力》、薛亚萍的《青少年耐挫力的培养》、李征宙的《论中学生耐挫力的培养》、李星的《高中生耐挫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董晓倩的《当代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等,概括他们的研究发现都是关于耐挫力的途径、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对提高学生的耐挫力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国外的挫折教育研究普遍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心理耐挫折能力。美国着重培养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自立精神;英国则将挫折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在他们的家庭观念中,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日本,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把“野外文化教育”和挫折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内容。近年来,日本还兴起了“失败学”,即“挫折学”。西方对于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以后的恢复力。其中最普遍的观点就是父母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西方教育界人士说,对孩子心理耐挫力的培养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可以自身从内心深处激发自我寻找幸福的本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挫折面前泰然处之,永远乐观。

3.挫折教育的方法

关于挫折教育的方法,耐挫力影响因素等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资参考的线索。郑日昌在《大学生心理卫生》中介绍了耐冲击力测验。本测验共10题,三个等级,以0、1、2分记分,总分在17分以上说明受挫能力很强;在10一16分之间,说明对某些特定的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弱;在9分以下的,说明承受能力很弱[5]。董晓倩采用心理耐挫力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郑州大学310名1-4年级本科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耐挫力整体水平偏低,情况不容乐观;积极应对与心理耐挫力呈显著正相关(r=.271),消极应对与心理耐挫力呈显著负相关(r=-.250)[6]。杨帆在其硕士毕业论文《挫折承受力教育影响因素的探究及对策提出》中编制了一份《中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并作了因素分析和信效度检验,验证了影响挫折承受力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增强中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方法和实施原则。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被充分地应用于挫折教育。[7]。葛明贵、赵必华等,通过对386名中学生的挫折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中学生的问卷得分略低于理论上的中等水平,说明中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8]。

不同国家对于挫折教育在方法上有同也有异。我国学校的挫折教育:一是课堂教学。基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挫折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让学生学习有关挫折教育的知识。二是活动课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指导下,我国在课堂教学之余还进行一些提高学生耐挫力的活动,比如在可以举行有关挫折教育的主题班会、有关挫折教育的游戏等等。美国学校的挫折教育:一是表扬慎重,批评更慎重。美国学校的教师认为重点表扬某个学生,会暗示别人比他差,使受表扬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傲气十足,增加学生间的不平等感,对学生的成长是一种误导。二是不跟别人比,多和自己较劲。美国学校从不主张学生作横向比较,而是根据学生各自的特点单独培养,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了解,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三是重利轻名,追求实效。美国教师认为学生通过自我奋斗得到自己想要的是无可厚非的,同时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承受力[9]。德国学校的挫折教育:德国学校组织中学生参加‘磨难营’活动,这旨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及正视挫折的态度,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能力。同时学校的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现实,如阴暗面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生活。日本学校的挫折教育:学校有意识地对年幼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刻意教导学生做一些家务劳动,如洗衣板,用扁担挑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豆浆等,经过有意识的训练,提高了孩子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克服了“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中学规定每年都要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夏令营活动,由学校、家长、社会共同组织学生到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受锻炼,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本领[10]。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还有很多急需深入和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也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向守俊,张大均.关于挫折教育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5)

[2]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3.

[3]张洋玲.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8.

[4]王鉴.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1).

[5]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217-22

[6]董晓倩.当代大学生心理耐挫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D].郑州:郑州大学,2005:34

[7]杨帆.挫折承受力教育影响因素的探究及对策提出[D].苏州:苏州大学,20O5:42

[8]葛明贵,赵必华.中学生386名应付挫折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33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 挫折教育 兴趣课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1]早在很多年前我国的很多学者就已经提出了“挫折教育”这一观点,很多幼儿园进行了各种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在变,教育环境在变,教育理念在变,施教者在变,受教者更是在变。怎样让老观点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依然放光彩,使得经典的挫折教育在兴趣课堂中发挥作用并更好的实施,本文中笔者将就这个问题展开浅析。

一、再析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是指挫败、受阻挠、失意、失利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消极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因人而异。挫折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挫折,专指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的时候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广义的挫折,泛指一切能够引起人们紧张,造成疲劳过度和心理变化的刺激性事件。

幼儿挫折教育是挫折教育的一个分支,它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让幼儿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目的在于情感的培养。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关键,目的在于认知的发展。孩子思维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幼儿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挫折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而对挫折有初步的认识。而对于挫折的理解,需要成人的启发,让幼儿逐步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在通过强化,形成记忆条件性反射,当幼儿再遇到相似的挫折情境时,便会不自觉地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克服困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反应方式,幼儿应付挫折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教给幼儿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是挫折教育的归宿。

二、兴趣课堂的定义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兴趣课堂指以受教者的兴趣为出发点及落脚点而设计组织的新型课堂模式。培养幼儿的兴趣是引导幼儿学习动机中的最积极、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幼儿的思维还处于前运算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的,幼儿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更能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因此幼儿往往对生活中易见的事物更感兴趣,对于这方面的学习内容也就更容易接受。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是枯燥的,没有营养的;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必然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及方法,准备教学用具,组织课堂教学,才能让幼儿真正的融入到教学之中。

三、幼儿挫折教育升华幼儿园兴趣课堂

兴趣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幼儿的兴趣为中心的,很多人认为,在兴趣课堂中,孩子的兴趣即课堂的全部。其实不然,完美的兴趣课堂依然需要很多优秀教学理念的铺垫与支持。只有在各种已有的优秀教学理念与兴趣课堂进行有机整合后,我们的课堂模式才能真正的达到与时俱进。就幼儿挫折教育于幼儿园兴趣课堂的作用而言,其作用便不可小觑。

(一)挫折教育能有效促进兴趣课堂中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挫折承受力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挫折教育可使幼儿园兴趣课堂的受教者不仅仅停留在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然后简单的得到答案这个层面上,而是产生去挑战,敢于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寻得真理。以兴趣为出发点,再加上挫折教育的引导,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必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挫折教育有利于兴趣课堂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从小受长辈的宠爱,生活条件优越,成长道路一帆风顺,加上新旧教育观念冲突调整阶段下教育方法的试验摸索的弊端,使很多孩子的心理变得异常脆弱,经不起任何风浪。教育从小做起。对幼儿的教育可以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所以在新型的兴趣课堂教育模式下,依然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十分必要的。

幼儿的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性格、气质等方面,这些所谓的非智力因素都是决定孩子们是否成才的重要条件。兴趣课堂中以兴趣出发点,关注幼儿的兴趣。但大多数幼儿往往很容易放弃对他来说很难办到的事,从而失去兴趣。这时,挫折教育便可存在于引导幼儿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

四、幼儿挫折教育在兴趣课堂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幼儿挫折教育作为经典的教学理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已在全国各级各类幼儿园中都经过重重的探索研究,效果卓著。但新的教学形势下,又不免有些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许多教师对幼儿挫折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多年前提出的教学理论,挫折教育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很多教师不再重视幼儿园日常教育过程中的挫折教育,转而研究当今比较热门的教研项目。同时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挫折教育是没有必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可以无师自通,自己解决。也有一部分教师是由于害怕心理,不敢开展挫折教育,害怕孩子遭受挫折后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或者怕孩子在进行挫折教育情景中受伤而无法向家长交代。甚至一些教师不知道进行挫折教育从哪里入手。各种原因,使他们逐渐放弃了挫折教育的实施。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差距;抗挫能力;挫折教育方法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和保证的作用,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只能是不完全的畸形的教育。目前我国素质教育中的挫折教育缺失还是存在的,年轻的一代的承受能力、受挫能力大大减弱,严重的则会出现心理疾病,不会倾诉,不会自我缓解压力等。笔者就挫折教育的缺失问题在大理学院小范围的随机学生当中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挫折教育的好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也有一定的关联,并急需加强!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感慨的是,越来越大的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让每一个现实的个体都多少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挫折干扰。所有选项统计看来,大学生遭遇挫折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就业、经济、学业、人际交往,朋友、家庭及个人经济地位、爱情、生理健康等处于次要地位,但也不容忽略。但综合计算下来,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2.1经济挫折。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不平等的家庭背景下所拥有的物质、精神等都是相差甚远的。经济社会中,更多的男性担子重了,感受到了经济的重要性,所以文凭并不是他们要首先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在调查中,多数男生会更在意经济挫折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充斥人性的攀比心理,无论男生女生,在家庭或其他原因之下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时候,难免会有严重的经济挫折感。

2.2家庭挫折。一些学生出身贫微,一些学生出身富裕,家庭背景也给现代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影响和困扰。不仅仅是挫折教育方面,家庭成员如果都毫无文化,那么家长只是很在意给孩子挑学校,知道让其受教育,但往往忽略了家庭是第一教育“基地”这一问题。这也让部分学生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会减少与家人的沟通,性格内向或容易钻牛角尖的人无法正确面对一些其他挫折。

2.3人际挫折。笔者认为,人际挫折是部分大学生遇到的最大困惑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主要包括一般的人际交往挫折和恋爱方面的交往挫折,主要原因表现为:由于交往的失败,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或自我封闭的交往心态,这种心态易使大学生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交往挫折感便开始产生。

2.4就业挫折。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综合素质及其所学的专业,当现实与理想有差异时,便产生了强烈的就业挫折心理。大部分毕业生择业眼光短浅,择业过分注重工资高低,而基层意识淡薄,片面追求工资高升迁快的热门职业,而不顾现实排斥基层普通岗位,当就业理想无法实现时便产生强烈的就业挫折感。

三、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挫折教育主要存在的差距如下:

3.1城乡差距。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城乡差距不仅仅是在经济和制度上的体现,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经济压力,农村很多家长也注重锻炼孩子的自立、自理和自强能力和意识,但和孩子的沟通相对比较少。

3.2家庭教育差距。不同素质的家庭,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还是精神上都是有差距的,此种差距会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不同方面的差距,挫折教育也不例外。其实在农村教育中虽没有明确的挫折教育概念,但农村出来的学生普遍要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出来的学生自立、自理、自强,即抗挫能力较强。

3.3心理教育落差。心理教育的不完善和落后也是无人会在遇到挫折和情绪化的时候正确的咨询心理医师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教育只是针对一些专业课程进行,而非一门普遍性的课程,如果连心理教育都忽略了,大学生很难在遇到挫折时有一个正确认识态度和解决方法。

3.4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且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因此,挫折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相当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加强并改进挫折教育观,让其成为一个普遍重视的问题,努力将其归纳入基本课程范围之内,让每一个在校学生都学到挫折教育的精华,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四、加强挫折教育的思路及方法

4.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从生下来咿咿呀呀便接触的最早期教育,因此,提高全民素质,改变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观念也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时代,而是作为家长也要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对自己孩子的成长认真负责,首当应知的是,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

4.2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因此作为学校和老师就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做些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当然,在学生承受挫折的时候,老师还是需要给学生适当的鼓励,给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

4.3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生存技能、艰苦奋斗思想及受挫能力。很多学校现在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其他各个方面的培养,让社会上缺少了很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笔者认为,自己以前就读的经纬中学,在陶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相处融洽,学校也很重视我们的各方面发展。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交际能力、生存技能、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思想以及一定的受挫能力。

五、结论及建议

总之,就每个大学生个体而言,他们都是战胜挫折的主体,大学生要将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仔细分析,克服困难去战胜它,不可畏惧退缩。只有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抵御挫折的思想基础,从而提高挫折耐受力和社会适应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莫税英.论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J].学术论坛,2005(7):193-196.

[3]蒋俊梅.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6):146-147.关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思考

姚佳秀

(大理学院学院)

摘 要:挫折教育是一个人接触学校以至社会所必须有的。当下,挫折教育的缺失不仅仅在大学生中体现出来,很多小学、初高中都是严重存在的。挫折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形式综合考量其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挫折教育进行了现状分析,并针对高校大学生面对各种挫折失败时无法顺利抵抗挫折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如何加强挫折教育,减少心理问题的观念、方法,以期让新时代的青少年多一重心理保障,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挫折。

关键词: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差距;抗挫能力;挫折教育方法

一、引言

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和保证的作用,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只能是不完全的畸形的教育。目前我国素质教育中的挫折教育缺失还是存在的,年轻的一代的承受能力、受挫能力大大减弱,严重的则会出现心理疾病,不会倾诉,不会自我缓解压力等。笔者就挫折教育的缺失问题在大理学院小范围的随机学生当中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挫折教育的好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也有一定的关联,并急需加强!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感慨的是,越来越大的现实与梦想的差距让每一个现实的个体都多少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挫折干扰。所有选项统计看来,大学生遭遇挫折的类型主要集中在就业、经济、学业、人际交往,朋友、家庭及个人经济地位、爱情、生理健康等处于次要地位,但也不容忽略。但综合计算下来,存在的普遍问题是:

2.1经济挫折。这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不平等的家庭背景下所拥有的物质、精神等都是相差甚远的。经济社会中,更多的男性担子重了,感受到了经济的重要性,所以文凭并不是他们要首先面对的问题,这也是在调查中,多数男生会更在意经济挫折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充斥人性的攀比心理,无论男生女生,在家庭或其他原因之下无法满足自己的欲望的时候,难免会有严重的经济挫折感。

2.2家庭挫折。一些学生出身贫微,一些学生出身富裕,家庭背景也给现代大学生带来不小的影响和困扰。不仅仅是挫折教育方面,家庭成员如果都毫无文化,那么家长只是很在意给孩子挑学校,知道让其受教育,但往往忽略了家庭是第一教育“基地”这一问题。这也让部分学生在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会减少与家人的沟通,性格内向或容易钻牛角尖的人无法正确面对一些其他挫折。

2.3人际挫折。笔者认为,人际挫折是部分大学生遇到的最大困惑之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主要包括一般的人际交往挫折和恋爱方面的交往挫折,主要原因表现为:由于交往的失败,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或自我封闭的交往心态,这种心态易使大学生产生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交往挫折感便开始产生。

2.4就业挫折。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综合素质及其所学的专业,当现实与理想有差异时,便产生了强烈的就业挫折心理。大部分毕业生择业眼光短浅,择业过分注重工资高低,而基层意识淡薄,片面追求工资高升迁快的热门职业,而不顾现实排斥基层普通岗位,当就业理想无法实现时便产生强烈的就业挫折感。

三、挫折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挫折教育主要存在的差距如下:

3.1城乡差距。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城乡差距不仅仅是在经济和制度上的体现,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距。由于经济压力,农村很多家长也注重锻炼孩子的自立、自理和自强能力和意识,但和孩子的沟通相对比较少。

3.2家庭教育差距。不同素质的家庭,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还是精神上都是有差距的,此种差距会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不同方面的差距,挫折教育也不例外。其实在农村教育中虽没有明确的挫折教育概念,但农村出来的学生普遍要比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出来的学生自立、自理、自强,即抗挫能力较强。

3.3心理教育落差。心理教育的不完善和落后也是无人会在遇到挫折和情绪化的时候正确的咨询心理医师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教育只是针对一些专业课程进行,而非一门普遍性的课程,如果连心理教育都忽略了,大学生很难在遇到挫折时有一个正确认识态度和解决方法。

3.4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且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因此,挫折教育的缺失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相当大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加强并改进挫折教育观,让其成为一个普遍重视的问题,努力将其归纳入基本课程范围之内,让每一个在校学生都学到挫折教育的精华,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

四、加强挫折教育的思路及方法

4.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从生下来咿咿呀呀便接触的最早期教育,因此,提高全民素质,改变家庭教育环境和家长观念也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时代,而是作为家长也要起模范带头的作用,对自己孩子的成长认真负责,首当应知的是,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

4.2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因此作为学校和老师就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做些努力就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当然,在学生承受挫折的时候,老师还是需要给学生适当的鼓励,给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

4.3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生存技能、艰苦奋斗思想及受挫能力。很多学校现在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其他各个方面的培养,让社会上缺少了很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少年。笔者认为,自己以前就读的经纬中学,在陶校长的带领下,全校师生相处融洽,学校也很重视我们的各方面发展。我们不仅从中学到了知识,还学到了交际能力、生存技能、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思想以及一定的受挫能力。

五、结论及建议

总之,就每个大学生个体而言,他们都是战胜挫折的主体,大学生要将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进行仔细分析,克服困难去战胜它,不可畏惧退缩。只有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抵御挫折的思想基础,从而提高挫折耐受力和社会适应力。

参考文献:

[1]赵志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教学 耐挫教育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三维健康观的基础上,突出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把心理健康放在首要地位。增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和有效手段。针对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现实,如何发挥体育教学培养健康心理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的两面性,进而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是我们理应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挫折与耐挫教育

《心理学词典》对“挫折”的解释是:“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耐挫教育是指对于学生的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耐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练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的是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应对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的优势

(一)体育关注人的精神塑造。

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为了熟练掌握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动作,需要练习者成百上千次地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必然会遭受多方面的失败与挫折。这就要求练习者心理承受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与塑造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之一,这要求体育教师摒弃以往过分强调技术技能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练体格、不管人格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致力于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面对社会、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

(二)体育的竞技性特征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刺激和情感体验。

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有可能成为胜利者,都有机会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才能。竞争中胜利的取得,要靠自己的努力,与对手的对抗,以及与同伴的团结协作。在练习中,学生会受到来自对手或竞争目标的压力,这也能刺激学生的行为强度,有利于提高其行为的积极性,培养其锐意进取、顽强向上的奋勇精神,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追求生活的勇气。

三、耐挫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笔者认为,渗透耐挫教育首先应明确,挫折对学生行为和活动结果具有双重影响。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并有较强的承受力的学生,挫折可以成为他们人生的动力,能磨练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消极对待或承受挫折能力较低的学生,挫折就可能成为他们前进的阻力,消磨他们的意志,打击他们的斗志,折磨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消沉低迷、失去自信、丧失目标,甚至形成自卑、怯弱、自闭、偏执等不良的性格。因此,如何发挥挫折的积极因素,降低其消极因素,是耐挫教育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可作如下方面的探索:

(一)转变自身观念,注重耐挫教育的价值。

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的认识。随着三维体育观、健康概念的更新,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强化与深入,人们对体育和体育课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以及能够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从单一的“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既教书又育人,把培养健康有用、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需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三基”,强调运动技能的正规化,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唯一教学目标的状况,从单一关注技术技能的获得、身体素质的提高转变为既重视技术教学、体质健康,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引领学校体育走向关注学生健康的道路。

(二)辨别学生性格,实施相应的教育手段。

虽然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时机和场所,但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首先要弄清的是学生性格类型。体育课上,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聆听他们的谈吐,判断学生性格、气质,然后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施教。外向型的学生活泼、乐观、开朗、向上,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教师对他们可采用直接法,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提出较高的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情绪和不服从指挥的缺点。内向型的学生少言寡语,不善言表。教师应婉转规劝、旁敲侧击、逐渐渗透,感化学生。抑郁型的学生一般悲观、无助、易怒、易伤自尊、优柔寡断、回避交往,甚至厌世绝望。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导引他们,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并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集性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参加有益建设自信心的项目,如游泳、登山、攀岩等;参加可培养学生果敢意志品质的项目,如跳高、跨栏、跳马等。

(三)区别耐挫能力,研究适度的项目强度。

除了性格上的不同之外,学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理解能力、社会阅历、家庭情况等差异,具备的抗挫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体育教师在课堂创设挫折情境、人员搭配、持续时间、强度设定时就应全面了解、酌情考虑,既要达到提高学生耐挫力的目标,又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特别要注意那些父母离异,有生理残疾,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相比其他学生而言较为敏感,抗挫折能力不强,对他们所采取的方法一定要谨慎渐行,切不可草率行事,否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利用运动负荷增强学生抗挫能力的过程中,则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注意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过量的负荷学生承受不起,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负荷量小了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观察学生不同的生理特点,研究适度的项目强度,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体育训练中有很多项目都可简易地达到极限和超越极限,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俯卧撑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达到自身负荷的极限后,再咬牙坚持多做一两下,这样就避免了统一标准、效果不一的弊端。

(四)把握教育时机,关注课前和课中。

耐挫教育时机的把握主要可从课前和课中来分析。课前重在备课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把握教育主题的切入点,处理好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切入的问题。例如,在田径教学中,长跑往往是学生最害怕和最薄弱的项目,而这个项目恰恰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最佳手段。训练前,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极点现象”和“第二次呼吸”等原理,让学生事先知道长跑中的痛苦感是正常的,只要咬牙坚持一会儿就会消失。同时向学生指出意志和毅力在长跑中的重要作用,说明只要意志坚强、训练得法,每个人都可跑完“马拉松”等道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视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根据事情的起因、时间、场合、地点、对象、影响程度等因素抓住机会,随机应变,将耐挫教育融合到课堂当中。一句不起眼的评价,一个很随意的手势、眼神,在运用过程中,如果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反之,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内容陈旧单调,就会留下明显的说教痕迹,只能是适得其反。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闲暇教育;中学生;自我同一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47-02

自从我国1995年5月1日开始实行每周两天休息日的制度,学生每年在校学习时间减少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闲暇时间会越来越多。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相对减轻,闲暇时间的增多,使中学生能够利用闲暇时间充分自由的发展。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此时正处在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中学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性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如果中学生不能整合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进行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从而引发一些心理问题。正是在这种严重的现实面前,中学生闲暇教育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实施闲暇教育来培养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引导他们健康地发展。

一、闲暇与闲暇教育及同一性理论概念辨析

(一)闲暇的内涵。关于闲暇,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角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现代汉语词典》对闲暇的解释是“空闲”、“闲工夫”、即是“没有事情要做的时间”或“没有事的时候”[1]。这是人们关于闲暇最基础的理解。我们认为,关于闲暇,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加以界定,既可以从量的角度来定义,也可以从质的角度来定义。按照量的定义,即是我们所指的闲暇时间;按照质的定义,强调的是作为活动的闲暇的个体本质特征,它包括个体的生活方式、内心态度和心理状态。[2]

1.闲暇时间

关于闲暇时间的界定,我们选用庞桂美在《闲暇教育论》中提及的瑞典教育家托尔斯泰・胡森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闲暇时间的界定:“按照量的定义,闲暇就是指所有规定的其他基本要求,诸如应付工作和睡眠、社会义务和社会约束以外,个体的一段自由的、无责任的或娱乐性的时间。”[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理解的闲暇大体包括学习、看报纸杂志、看电视、听广播、户内户外活动、无事休息等等,英美等国的社会学家们把上述活动概括成四大项:“娱乐”、“休息”、“学习”、“交往”。

2.闲暇活动

闲暇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范畴,也是一个活动范畴,在闲暇时间里,总会有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就是闲暇活动。闲暇活动是指个体在闲暇时间里所从事的所有自由、自主和自决的活动。[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闲暇包括使人身心愉悦的活动、自由地发展个人才能的活动、陶冶性情的活动等等。

(二)闲暇教育的内涵。美国是20世纪以来较早开展闲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国家,1918年的全美教育协会就把闲暇教育列入中等教育目标中。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版了许多关于闲暇和闲暇教育的著作,其中关于闲暇教育的解释也有很多,其中有:

一次帮助人们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全面的社会运动。

帮助人们认识和确定自己的闲暇价值观念、闲暇态度和闲暇目标的一个过程。

帮助人们在闲暇生活方面做到自我决断、自我充实和积极进取的一个途径。

……[5]

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界才开始关注闲暇教育,我国学者们参照国外学者的研究以及自己的理解,归纳了三种不同的理解,但是都不全面,不能兼顾闲暇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闲暇教育论》中把闲暇教育定义为:“闲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闲暇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终生的、连续的教育活动。”[6]

(三)同一性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某种危机或冲突,这些危机或冲突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随着个体生理的成熟和社会任务的改变而相继出现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标志。”[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供了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由于任何一阶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人的发展带来终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埃里克森划分的不同阶段对人进行相应的教育。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始终给学生有关其自身状况的真实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选择。那么确立自我同一性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思考。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依赖于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综合,可感受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强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它不是稳固的定型,而是一个动力结构,随着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连续自我的重新合成而逐渐建立。”[8]

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二岁到二十岁左右,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即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同一感。在这个阶段中,中学生必须仔细思考他们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如果这样做,他们就会获得一种同一性,就会感觉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获得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积极的解决,那么中学生获得的是消极的同一性,即形成同一性混乱。

二、闲暇教育对培养中学生同一性的意义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独一无二的骚动时期,在这一阶段中,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上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每个中学生都会体验到不稳定的情绪。这一时期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在寻求自我同一性过程中失败,可能会引起今后发展的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引导中学生建构自我同一性,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已成为当前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在中学生正规学习过程中引导其培养自我同一性,更要发挥闲暇教育的作用,使中学生能够在闲暇中轻松愉快地建构自我同一性,从而更加健康地成长。

(一)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免疫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生活条件变得更加优越了。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在给孩子们带来幸福的同时,也使他们失去了体验挫折的人生经历。因此,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有调查发现,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9]虽然事实并不完全如此,但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经受一些挫折和痛苦的必要。教师和家长在闲暇时间里对中学生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引导孩子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培养独立的意识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因此,利用闲暇教育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

(二)有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自我同一性对中学生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有利于中学生更加客观地去认识自我及其周围的世界,使自身在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更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可以使中学生对自身有更加充分的理解,能够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统合成一个有机的连续体。同时,也使理想的自我、现实的自我、虚假的自我、真实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物质的自我得到整合,使中学生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并获得积极的人格特征,比如说信任、独立、勤奋等等。

三、中学生闲暇教育中同一性的培养途径

(一)学校教师和家长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中学的教师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他们也要处理自身发展遇到的危机,如果教师的自我同一性没有确立,或者正处于目前的发展危机中,将会影响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而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而,教师要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在教学和生活中积极地应付各种危机,让中学生在学校的闲暇生活看到一个了解自我、心理素质良好的榜样,从而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同一性。

在家庭闲暇教育中,家长也应该给中学生树立好榜样。通过各种闲暇活动使中学生能够在家庭闲暇教育中正确认识父母树立的榜样,从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同一性。并且通过家庭中的闲暇教育,比如通过引导孩子在书海中畅游,培养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带孩子参加一些劳动,使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幸福;鼓励孩子多运动,让他们在运动中感受快乐;带孩子参加野外郊游,使孩子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徜徉等,让他们学会自主支配课外时间,这样既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又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中学生从闲暇教育中学会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在学校和家庭中增强挫折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从认同到同一要经历一个“形成”的过程,必须依靠个体从认同经验中选择、补充、排列、组合,然后再重组之后做出自我选择。中学生要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就必须经过同一性形成这一过程。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注定要经历很多的挫折。而我国的中学生们在抵抗挫折等方面存在着缺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中的宝贝,父母对他们的过分地关爱,使他们过多地依赖于他人,独立自主地管理自己的机会却很少,这样就会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教师与家长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学校与家庭的闲暇中培养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例如,通过适当地为中学生提供适当的挫折磨练,使中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挫折的磨练,使中学生领悟到生活的艰辛,并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方法,使中学生在不断的挫折教育中走向成熟,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免疫力。

(三)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发展自我意识。青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部世界,对中学生来说,这种发现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及其以后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与家长要帮助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学生了解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时期,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同一性,并给自己一些时间去形成自我同一性。因此,在闲暇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要引导中学生发展自我意识,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四、结语

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在中学这一时期是最为突出的。在这一时期,中学生会通过克服与自我同一性相关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来达到自我同一。对于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培养,教师和家长应该不断努力,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应该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增强挫折教育,也要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意识,从而使中学生能够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迎接风雨后的彩虹。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8:235.

[2][4][6]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7-8,13,62.

[3]托尔斯泰・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第654页.

[5][美]J・曼蒂.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春秋出版社,1989.

[7]张万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2).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生物教学;挫折教育

结合自身生物教学的经验和目前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对于中学生生物学习的量化指标逐渐淡化,越来越明显的是中学生的学习挫折感。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倍增,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纵观中学生生物学习的情况,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我总结出:中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活跃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都明显降低。大部分学生不再会轻易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只有在保证答案的准确性后才会作答。

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正视挫折,承受挫折和克服挫折能力的教育,是关于意志品质的教育,它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培养未来建设者的载体,应该培养学生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斗志。而挫折教育是培养学生这种品质的良好途径,也是一种使学生受益终身的教育。

于是,在生物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挫折教育,注意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应成为广大生物教师的共识。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呢?下面的几点作法可供借鉴。

一、运用生物史料,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

正确认识挫折,是实施挫折教育的前提。许多生物史料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有待我们去发掘、去研究,并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发挥。

1.生物发展史充满挫折

生物是一门古老的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它的诞生和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这一历史过程凝聚了古今中外无数生物家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无论是某个概念的建立,还是某种理论的产生,每一道难关的攻克,都是从无数次失败中取得成功的。可以说,生物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们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没有挫折,就没有生物的发展。

2. 生物家的奋斗史充满挫折

生物家敢于正视挫折,勇于战胜挫折的精神是感人肺腑的。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作生动简洁的介绍,可使学生通过了解生物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真正理解“在科学的道路上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含义。

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方面。通过生物史的教育,要使学生懂得: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前进道路上的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成功当然是好事,但挫折未必就无益。挫折具有二重性,它既可以产生破坏力,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产生再生产力,使人从错误和失败中得到教训,变得更加坚强,更成熟。挫折还可以产生自我主张,即容忍、谦让,不因受到挫折灰心丧气,而是变得更冷静,更有耐受力。因此,要教育学生辨证的看待挫折,把挫折看成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就能将挫折变成再生力,坏事就可以变成好事。

二、暴露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生物的发展和生物家们走过的道路是充满挫折的,每一个命题的发现和证明,常常是凭着生物家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方法,但课本却不能把这些都编写进去,只能按“定义、公理、定理、例题”的模式编写,直截了当地给出结果,而隐去了生物家们曲折的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如果教师只讲正确的方法,忽视歧路的剖析,在课堂上总是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证就对,一用就灵,那学生看到的只能是魔术师的表演,学生一遇到挫折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过程的暴露,一要暴露生物家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二要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对例题和习题的解答,教师要时时处处暴露真实的思维过程,努力揭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特别是歧路的剖析。有时教师不妨在课堂上把自己置于“险境”,开设“即席答题”课,对学生提出的难题“现想现推”,给学生一个机会,看看老师最初的解题设想是怎样碰壁的,更看一看遇到挫折后,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解题方案,逐步找到正确的对策而战胜挫折的,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挫折的方法。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锲而不舍的追求才能完成,虽然成功能给人带来满足和喜悦,但一贯成功对学生是不利的,容易滋长学生骄傲情绪和兴趣降低,特别是有些好胜心强、易骄傲自满的学生,有时他们沉浸于自我欣赏,偶尔取得成功,也会错误地认为是自己拥有超群能力的证据而盲目骄傲。一旦受挫,他们又会变为自我怀疑和信心不足。因此,有必要使学生经历一定的挫折,以锻炼其意志和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以及处理失败的能力――抗挫能力。

“困难和问题属于同一慨念,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就是在教学生如何通过努力去战胜挫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景,让各种层次的学生接受一下挫折的磨炼。设置情景中的问题要适中,要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跳”需要有勇气,“能摘到桃子”则是让学生经过磨练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事实证明,经过自己的奋斗战胜挫折取得的成功才最能激励人、鼓舞人。挫折教育不是让学生在苦圈里循环,而是激发学生自强不息、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教师更应该积极探索,怎样让学生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以及获得成功的快乐的同时,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把生物教学变成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