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谈谈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谈谈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1

上述情况,通过挖掘民族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遗存并开发利用本土美术资源,将其拓展成可以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是适时的和非常必要的。下面谈谈开发利用本土美术资源——纸织画的做法矛口几点体会:

一、正确认识、认真挖掘本土美术教育资源

所谓美术教育资源,是指那些符合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可用于美术教学,并可促进美术学习的一切信息和实物客体。本土美术教学资源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当乏‘、们长期尘活积累的产物,立足于本土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地方文化资源不等于课程,从地方文化资源到美术课程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主要靠调查、当地的地方文化资源和课程设计来实现。”为此我们首要的就是要调查了解本地的美术资源,挖掘出值得介绍的和对学尘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部分,不要贪大求全。就永春本土来讲,美术教育资源十分丰厚,仅就纸织画宋说,其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制作过程就有颇多学习之处:

永春纸织画历史悠久,纸织画这支工艺美术奇葩生长在永春县,已有1400多年历史。它提取了中国画、纺织等艺术的特点,融绘画与纺织与一体,以精湛的技艺,显示出独特的素雅的艺术风格。2000年,永春县继“中国芦柑之乡”之后,又获新誉,被国家文化部下式命名为“中国纸织画之乡”:永春纸织画是闽南侨乡永春县独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的百花丛中,与杭州纸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清代泉州翰林陈肇仁在《纸织白鹤幛诗》中写道:“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我闻桃源场中客,纱技别出关徐荆:并力劳作万万缕,缕以素纸痕分明:烟云斯须出素手,笔置化尽化云”

二、在新课程中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合理开发应用纸织画资源

新课程主张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使学生更有学习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可以通过设计下列的操作、体验、接触、感受、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方式使新课程更加完善。

l、观摩实践: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设施,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近年来,民间艺人对纸织画传统工艺进行整理、改造,试制出一批既有传统特色又富时代气息的纸织画作品,使濒临湮没的这一传统手工艺重放异彩。现在全永春县纸织画作坊增至10多家。组织学生到纸织画作坊、文化馆参观美术展览等活动:到本学习基本技法,必要时亲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学会珍惜宝贵的美术资源和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艺术传统。

2、拜访专家:可将老艺人或著名专家请进课堂,也可组织学尘登门拜访,参观他们的画室、工作室,通过自己与艺界名人的交往加深对艺术美的认识

3、校外采风:可以是校外调查或写生活动。“生活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尘认识本地的民间美术,认识前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例如:利用本土美术资源进行的写生活动可以使学生实现课堂技法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我们在课堂上讲授纸织画技法后,组织学生绘画永春白鹤拳,各风景名胜图,制作成纸织画。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成的作品生动活泼,各具特色,回到课堂后实践,使学生渐入佳境,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显著提高。

4、写出心得: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感受写心得,增加学生对审美的感受。

谈谈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美术教学;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弘扬;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78-02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造就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她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素质,推进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传统美术文化,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青少年一代的精神素质,使他们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景仰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鉴别和创造先进文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新课程标准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主要阵地,学生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主体,教师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主力军,而教学是传承民间艺术文化的最佳渠道和方式。因此中小学的美术课程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对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和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美术教学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的视觉化与直观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人类对外界所获得的信息80%以上来自于视觉,而美术活动、美术作品都是视觉化的艺术,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绝大部分文化要传承和发展通常先进行视觉化,然后再进行传播。而在进行视觉化的转换过程中,美术活动的介入可以极大地丰富文化视觉,并使得较抽象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具体和易懂。如《三字经》在传承时,用文字进行记载,而早期传承用书法的形式进行记录,现代化的传承进行图书化,加入插图的创作,使之图文并茂,这都需用美术的表现形式,才能使其更易于传播和传承。

美术介入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喜闻乐见,更易于引入专业课堂。比如在上《看花灯》一课时,除了讲述元宵节看花灯习俗的起源和历史传说,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外,还可以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分析各地区花灯的造型及色彩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花灯的设计和制作方法,并进行创意设计和工艺制作,这样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形式各异的花灯代表着人们在新年里不同的愿望,学生除了设计传统的兔子灯、荷花灯等,有的还设计了喜洋洋、小熊维尼等可爱的新造型,在材料的选用上,除了运用纸、竹、绸缎等是很常见的传统素材,还融入了塑胶、玻璃纸、皱纹低、铁丝、压克力废弃纸盒、铝罐等各式现代材料,表现出花灯的透光性,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对传统花灯有更进一步理解,同时也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打下烙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还可以将绘制的花灯布置起来,开展师生共赏花灯猜灯迷系列活动。

二、美术教育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传统文化中,唐诗宋词等文学作品与书法、国画等艺术相结合,使得其文化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相得益彰,把先人的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者的结合,更加相互提升文化品位,而美术作品中的诗情画意的源泉来自于传统文化,并使其升华和物化为视觉形象,创造为有中华文化意境的艺术品,文化艺术品的广泛传播和雅俗共赏的特点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如在上《水墨画变体画》一课时,首先学习水墨画的基本知识,然后再带着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的汉代画像石、木版年画以及国内外名作,从中了解名画的创作背景、内涵及绘画方式等,并利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工具和水墨技法,在艺术家的原有作品中加进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耳目一新的作品。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学习了传统国画方面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名作进行二次创作,既巩固了传统水墨知识,又进行了绘画方法、理念上的创新。

三、美术教学开辟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

谈谈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3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美术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美术教育与品德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我深深的体会到:美术教育是通过对色彩、线条、肌理、构图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视觉教育,学生大量、广泛的接触美术作品,能增进他们对美术美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创造能力。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其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现代美术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美术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美术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美术教育对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潜在作用,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灵魂得到洗涤,品质得到升华。针对以上情况和美术课堂的特殊性,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做法是:

一、更新观念,德美并重。

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如从《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入手,让学生谈谈对本画的欣赏体会,教师参与其中,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世界著名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如果不坚持画鸡蛋,勤学苦练基本功,又怎么能创造出世界名画《蒙娜丽莎》呢?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图像、语音、音乐、影像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自然、快捷、合理地展示给学生,实现教学活动的生动和高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美术教材中展示了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的一个小局部,学生却很想了解这一长卷的全部。

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上的搜索引擎,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网站。在这里学生就可以欣赏到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更加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汴梁繁盛的景象。在欣赏外国作品时,学生往往对作者和作品的历史年代和时代背景一无所知,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例如,教学欣赏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纺织女》这一作品时,我们让学生通过Google搜索引擎,输入作者的名字“委拉斯凯兹”,这样就可以查到大量与作者相关的文字资料和更多的作品。

学生不但体会了《纺织女》这一作品是借助现实与神画的形象,表达出艺术与财富出自贫贱者之手这一主题思想,而且对画家和作品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使德美相连,互相衔接,教育学生在作品中体现德育思想,使美术作品更加完美。可见,运用互联网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渠道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美术课堂的效益。

三、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例如通过讲述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构思、布局、色彩,介绍了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指导学生讨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还有哪些勤奋成才的故事感动着你?讨论中,引导学生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了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课堂上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要过分放任,也不过分严肃,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

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勤奋的思想。激励知识创新,升华教学思想。通过讲雅克路易?大卫的代表作品《马拉之死》的创作背景,向学生展现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风暴;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讲述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世界历史的知识,加深了理解,而且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注重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

课堂上通过讲解摄影的特点、技巧和效果,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相机,摄取校园内外美与丑、善与恶的镜头。学生们俨然像报社的记者,用自己的摄影作品,或歌颂、或批判,达到了重在参与、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在工艺美术教学过程中,结合服装的艺术欣赏,使学生了解各种服装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着装才能体现青少年的青春活力,做到仪表美。在介绍油画艺术时,油画这一艺术品种来自西方,但却是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生根、开花,由中国画家耕耘、哺育,在中国文化艺术的滋养下开花结果的。今天的中国油画,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西洋画”,而是带有一些东方中国民族与地方的特色,如意境的追求,写意的笔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通过介绍我国历史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艺术在世界美术领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和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它经流数千年的历史领域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奔流向前,这是世界绘画史上很少见的。在表现风格上,除了西方绘画有相同的一面,还具有与西方绘画迥然有别的许多民族特色。为此,使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之林中独树一帜。此外,中国的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如陶器、青铜器、宫殿、寺庙、园林建筑等,无不闪烁着我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此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自豪感。

六、教师注重个人素质提高的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明确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与时俱进。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念。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使学不仅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美。

谈谈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4

一、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幼儿美术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

1.利用自然环境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纲要》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调整自身的教育内容和策略,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我们幼儿园周边的自然环境资源就相当丰富,在幼儿园周围有一片绿油油的菜地和小树林。我们就充分利用这一独特优势,经常利用饭后散步等时间,带幼儿到园门口的菜地里、小树林里散步、游戏,让幼儿与花草树木交流,与蝴蝶、蜜蜂一起游戏、玩耍,让幼儿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让幼儿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从而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学习捕捉事物的个性美。

春天来了,大地万般绚丽多彩,我带领幼儿以他们特有的观察力和审美观欣赏大自然的美。当幼儿感受到大自然万物苏醒的气息,感受到菜地里的自然美、真实美时,蔡祺彬小朋友突然喊道:“老师,老师,我发现了‘绿头发’了(幼儿刚学过的儿歌内容)”顿时,幼儿齐声朗诵起《绿头发》儿歌来,一幅人与自然相融合的自然、真实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真让人陶醉啊。当我还沉醉在这自然课堂中,想象力丰富的张展玮又喊道:“老师,树上长出了‘眉毛’,是绿色的。”对幼儿而言,来自现实生活,并经过幼儿亲身体验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感官刺激有效得多。

2.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幼儿的美术创造能力。《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结合本班幼儿的认识水平和审美能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方法进行美术学习、创作,这样能让幼儿在近区水平上发展,从而培养并增强幼儿的学习、创作的兴趣和信心。丰富幼儿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进行创作,会如鱼得水,快乐自在。孩子们在自然中先探索创作材料,有采摘野花的,有拨草根的,有拉树藤的,忙得不亦乐乎,然后又忙着自己的创作,不一会儿,一件件富有乡村气息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有用草根、小花串起花项链、花手镯、花指环、花环的,把自己打扮成花仙子;有用地瓜叶的叶茎折成耳环、项链、假发的,用来装饰身体的各部位;有用树枝、树藤编成草帽的,戴在头上遮太阳;有用田间的泥土进行雕塑的……他们的作品千姿百态、花样迭出,这不仅体现了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变得心灵手巧。

二、利用自然资源,丰富美工区的材料

自然物是美工区的重要材料,而且对我们农村幼儿园来说,自然资源又是最丰富、最易得到的材料,收集起来容易,制作出来的作品也很漂亮,也能使幼儿的活动更加丰富,富有地方特色,还能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加以利用来丰富美工区。我们班的活动材料大多是我带小朋友们外出踏青时采集回来的,有各式各样的叶子贴出来的叶贴画,如用叶子拼贴出的小兔子、蝴蝶、小船等;用形状各异的小石子可以画出小鱼、海星、花、娃娃等,还可以进行石头创作,如两个石头粘在一起成小鸟等;利用五颜六色的野花进行自我打扮或进行插花、装饰等;用品种多样的蔬菜、瓜果,根据它们的外型特征艺术,如制作蔬菜拼盘、水果拼盘等;利用地瓜、土豆雕刻形态万千的动物形象,利用瓜果制作瓜果娃娃头,等等,让孩子们在美工区内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三、利用自然资源架家园联系桥梁,促美术教育发展

谈谈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5

一、教学内容量大,配套教辅资源缺乏。

美术新教材内容共分五个系列九个模块,每个模块教学内容量大。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为例,全书共有二十课,一至八课为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这部分的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学生通过学习对美术鉴赏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并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九至二十课为鉴赏经典的美术作品,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美术作品的几个主要门类:绘画、雕塑、现代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每个门类都展示了各时期经典的大师作品。学生通过鉴赏,受到美的熏陶,了解了各类美术作品的特点,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可以说,教科书的内容丰富,知识全面。但这个模块的教学仅用18学时,平均学习一课的时间不到1学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如:《美术鉴赏》第9课:《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这课的内容共有五个: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国古代人物画、中国古代山水画及中国古代花鸟画。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识,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二条是: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我认为这课书在美术鉴赏模块中是很有分量,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部分,用一两节课只能是蜻蜓点水,不能较深入地了解。在实际操作中,这节课我用了2课时:第1课时讲帛画和敦煌莫高窟壁画,重点介绍敦煌莫高窟壁画;第2课时通过分析中国画的三种题材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所强调的笔墨韵味和书法的表现要求,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以及超越视觉表象的文化精神。为了这节课只得放弃其他一部分内容。由于从中选择部分内容学习,不仅学生学习不完整,知识不连贯,且难于取舍。这样一个鉴赏模块上下来,造成有些内容跳过,有些内容点到即止,有些内容意犹未尽,没有时间拓展,教学完成效果不理想。配套教辅资源缺乏,教科书配套的资料只有一本教学参考用书,就连教学课件和教辅挂图都是教师自己创作的。老师上课只有一本教科书,但备课却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和图片,这需要很多的时间,最后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二、美术教学设备及条件不足,课程受限制

教学设备及条件不足包括几个方面:(1)学校设施不达标。(2)教具缺乏。(3)学具欠缺。(4)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策略

(一)、教材整合,开发教辅资源。

进行教材整合,美术课程分五个系列九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应既有独立也有联系,老师上课时注意知识间的融合贯穿,甚至有些可以拆分,不必完全按照教材,能达到教学要求就行。如:《美术鉴赏》模块,前八课为美术鉴赏的基础知识,这应是必讲内容,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非常重要,后面部分可以结合其他模块进行。第九课〈〈中国古代绘画撷英〉〉和十四课〈〈中国现代美术〉〉的现代绘画部分可以与〈〈绘画〉〉模块中的中国画内容一起进行。第十一课〈〈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和第十二课〈〈外国雕塑撷英〉〉可以加入到〈〈雕塑〉〉模块中。第十五课〈〈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和第十六课〈〈中国民间美术〉〉可以加入到〈〈工艺〉〉模块中。经过整合,教学更流畅,老师不被教材所捆绑,时间的处理游刃有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大力开发教辅资源,出版社应结合教材开发完善教辅资源,使教材成为立体化教材与多种媒体形式的配套教材,并已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全部课程的配套投影片、相关学科录音带,以及新课标教材起始册的配套VCD等多项教材立体化工作。我省高中美术的教学可根据地方特色组织人力开发地方教辅资源,如:广东省本地的瓷雕作品、各类的手工艺品与及绘画、本地的名家介绍,广东的民间艺术作品等等。学校根据校本课程每学期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发出校本教辅资源等。重视艺术教育,改善学习条件。

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现在大凡艺术教育硬件设施好的、注重艺术教育的学校都是些名校,条件差的学校总是遇到种种困难,如:场地、设施、师资等。学校应尽快解决场地问题及软硬件设施,保障美术课所需,改善学习条件,这样美术课就可以顺利开展。

(二)承前启后,推进新课程实验。

(1)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的成败关系到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应该说有很大的收获,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考进高中的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参差不平,这给老师的上课带来困难,必须承前启后,来推进新课程实验。

(2)高中美术新课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这要求老师注重知识的过渡,适当补充基础知识,教学中更注意基础差的学生,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进步。

(三)加强素质教育及新课程的宣传力度。

谈谈对工艺美术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 王亚平 陶艺 赏析

我与王亚平先生相识已有20多年了,然而对其陶艺的认知与赏识,是随着岁月的更迭逐渐加深的。缘于对亚平先生陶艺作品的特殊情感,在此,我想谈谈他的“陶中岁月”。

亚平先生1976年自宜兴陶校装饰专业毕业后,就分配到了常州纺校任教。由于对陶艺的挚爱,他一边教学,一边致力于紫砂陶的日用品造型设计和艺术陈设品的创作,一头扎进条件简陋的工作室,一干就是20多年。他从默默无闻,到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三次入选全国美展,现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声名鹊起,成果渐丰,可以被称为中国当代陶艺界先锋和新学院风格的领军人物,在陶都乃至中国陶艺界确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细细品味,亚平先生的陶艺有其明显的个人风格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圆天地,大器晚成

亚平陶艺的最大特点是器形大,且大多非圆即方,亦方亦圆,越是到后来,这种特点就愈发明显。其实,亚平陶艺的形态变化是有个过程的,从他过去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器形曾做过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他过去的作品形态各异,表现手法也很多样,其陶艺造型始终追求超越单纯物用的意义,他对本土陶艺“现代性”因素认识进一步深化,逐渐领悟到了现代艺术和审美观念在当代创作中的魅力,其作品尤为重视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性。近几年,他的陶艺形态突破了过去陶器物的实用性束缚,开始逐渐走向简约,外形多以方圆为主,器体也由小渐大,愈发纯朴自然。其理念前卫而专业,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善于把作品当作艺术品来处理,将文化融入创作中,形态和表现手法的从多到少,从杂到纯,从繁到简,反而使亚平先生的作品个性凸显,愈发淳朴率真,充满了非凡的生命力与张力,给人强烈的印象。从发散到聚敛的这一过程,反应了亚平先生在陶艺创作过程中不断追求高度凝练与概括的精神。中国古来有“天圆地方”之拟,做人有“外圆内方”之称,而大道则“至真至简”。这种大气正是他内在人格的外显,是他个性不断成熟的表现,亚平虽然已到不惑之年,但大器晚成,渐入佳境。

二、随形布势,章法超然

亚平陶艺的另一特点是器形装饰随形布势,自然天成。他充分把握陶器的形态的三维特点,在布局上或聚或散、或密或疏 、或收或放、或繁或简、或静或动、或粗或细,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布局上,他善于造险化险、化险为夷,善于运用对比调和手法,打破平庸、出奇制胜。纵观他众多的陶艺作品,不难看出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可谓九朽一罢,这充分反映了他在陶艺创作上的创新精神和严谨态度,以及高标准、严要求,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创作精神和追求完美的个性。然而,为了达到这种完美,他不知付出过多少心血,度过多少个不眠之夜,扔掉过多少件不成功的作品。正是这种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使得他从不敢马虎了事,总是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创作和实践,对自己和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也因此而更高。

三、亦书亦画,意象天成

亚平先生所做的器皿上的装饰不是表面的,而是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是他内心心象的生动写照,也是他艺术功力的综合体现。亚平先生擅长书法,其书亦篆亦隶,亦正亦奇,亦书亦画、气势磅礴、撼人心魄。从美学价值方面来定义亚平的陶艺特征,他将艺术美学中首要的形象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契合周易中“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说,他将陶艺创作中所期望表达的不能直接触摸的心灵之“象”,与书法表现形式的“形”做了完美的结合,使这两个艺术门类结合得天衣无缝。他以泥作纸,以刀作笔,以意驱使,以情感人。多年来,亚平先生于书法曾做过一番努力,在条件艰苦的年代,他曾自费参加书法函授学习多年,发明新爨体并被收入新字库,这种字体在篆隶的基础上形变,形态中具有亚平先生的独特个性。亚平陶艺,巧妙地处理了书与陶的关系,力图在形式上不断翻新,以此来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形象生动,笔力千钧,意态纷呈,成为亚平先生个性鲜明的符号。他的艺术创作语言再一次说明了,艺术的生命更新在于形式的更新,只有形式和对形式的突破,才能使艺术不断的逼近新的可能,才能使艺术保持永久不衰的生命力。

四、文以载道,辞以言志

亚平陶艺的又一特点,是以文饰陶,以辞言志,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内容和艺术情趣,也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与理想追求。正如罗丹语:“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他所运用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质,他对现代陶艺的理解是,好的创意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及必要的因素才能产生。他长期对中国古文字知识的积累、陶艺造型能力的培养、处理陶与文字之间的构思、灵感的激发等等都有一定的方法,以适应其陶艺的个性创作。同时,亚平陶艺中的文字内容也别有情趣,耐人寻味,他对已有的文字素材反复探索、玩味,直至达到思维的饱和,产生创作灵感。总览他的陶艺作品,比较常用的有:观海听涛、浪淘沙、水滴石穿、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抱朴守拙、听雨、听琴、山雨、松风、幽兰等,充分体现了亚平陶艺以陶为体,以书为媒,以文载道,以辞言志的思想,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引人深思,给人启迪,让人时刻感受到他饱满的能量与活力,这种对文字创作灵感的集结是对他艰苦劳动的奖赏。

五、情感内蕴,张力毕现

亚平陶艺的再一特点是“情感内蕴、张力毕现”。王亚平陶艺大多以书法装饰,或刻或塑或镂,使书法与陶体完美结合,相得益彰。我曾多次看亚平先生创作书法,每次书写前,他都要反复酝酿,再三斟酌,一心沉浸于布局、结体、笔墨之间,精心安排笔画结构,想象笔法效果。动笔前,其情感就不断积累,其动笔之时,如山崩地裂,风卷残云,一气呵成,其作品极富张力,具有力拔山河,气势磅礴之豪迈,又有掷地有声、痛快淋漓之畅达,让人欲罢不能,欲言又止。亚平的陶艺的基本载体来自他的篆隶书,其作品的张力超出常人的想象,具有大气象和大格局。

六、匠心独运,火中升华

亚平陶艺的还有一特点是他充分利用陶与釉的质感和肌理对比,或光或糙、或浅或深、或粗或细、或刻或描,既有装饰之美,又呈工艺之巧,致密处不能插针,宽松处犹可走马。文字在陶坯上的经镌刻、施釉、火烧、窑变,无生命之泥土,有了生命之感动,情感之倾注,从而生动隽永。亚平先生出身宜兴,对紫砂情有独钟,他能优选泥料,选择不用质地与色泽的紫砂泥,采用叠、混、绞、添等手法,充分利用泥、火、的自身优势加以创作。他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为求满意作品反复试验。其作品发展轨迹,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奇到正,由繁归朴。其造型看似简单,但由于泥料的伸缩性,炉火很难控制和把握,烧制的难度更大,因此很多作品只能半途而废,但亚平生性倔强,锲而不舍,直至化腐朽为神奇,其精神令人赞叹。

七、锲而不舍,彰显大我

20多年来,亚平投身于陶艺从未间断,可谓二十年磨一剑。亚平先生除陶艺外,尤爱书画,书法更为其至爱。书画是其作陶艺创作的基本功,是水与源、树与根的关系。亚平除了大型陶艺外,还涉足壶,其壶多方正,配其书犹显独特。亚平先生出身寒微,从小到大,深知人间冷暖,然而绝不言败的性格使其在创作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总览其陶艺作品,其内在的意义即为彰显大我的不断追求,陶艺作品,就是他大我的写照,同时还可窥见其倔强、不拘的性格,突显出他追求极限、追求挑战的个性特征。观其作品,犹见其人,犹见其精神,犹见其高尚的人格和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有人说:陶似男人,要的是气魄。亚平先生用自己的作品,给这句话以最完美的诠释。他的人生与陶结缘,陶的自然、质朴滋养了他的生命,他的大气与淡泊也还原了陶的本色。他与陶互生互长,虽已年过半百,但创作的灵动却依然犹如处子,始终敏锐。我希望亚平先生在陶艺创作上能够百尺竿头,创作出更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在自己耕耘的一方土地上开出更多美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艺术美学》邱正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艺术品的本质》丹纳,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