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1

Abstract: As a form of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tourism represents the trend of the world's tourism industry. Low-carbon economy mainly includes three factors: macroscopical low-carbon decision-making,microcosmic low-carbon production and low-carbon consumption. Based on the three points of low-carbon economy,the article redefines the low-carbon tourism,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links among low-carbon tourism,ecologic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概念体系;三位一体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tourism;concept system;trinity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151-02

1研究背景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2相关概念界定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2]。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3]。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2010)[4]“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2009)[5]“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2010)[6]“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刘啸,2009)[7]。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8]”“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9]”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冶と衔,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10]。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8、9]。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以此“三分法”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2.2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10]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12]。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9]。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9],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1)。其中,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3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内将达到顶峰,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预见,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10-15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17-19.

[2]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国际经济评论,2007,(5):50-52.

[3]苟春,马元祝.推进低碳旅游科学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7):21.

[4]吴莹.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J].管理与财富,2010(3):100-101.

[5]黄文胜.巴马旅游实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2009,(10):104-105.

[6]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7]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8]蔡萌,汪宇明.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J].中国城市研究,2009,(12):40-46.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2

论文关键词:体验式教育发展历史高校实践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体验式教育的概特征和发展历史,以实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高校体验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美国体验式教育的鲜明特征,通过分析学生参加体验式教育的变化肯定了体验式教育的意义,并就体验式教育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体验式教育是近年来教育理念和实践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体验教育的生成与发展建立在构建主义基础上,是在哲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习理论。体验式教育的哲学根源可以上溯到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间的争论:理性主义者认为建立在个人经验之上的知识是不可信的,人类真正的知识应该通过严密的推理过程而获得;而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知识或概念来源于具体的可感知的经验,任何抽象的知识或概念是不能被人类接受和获得的。1787年,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解决了这一争端,提出在人类知识的构建中,理性和经验各占一席之地,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而体验式教育真正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和学习方法是从1938年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出版的《经历与学历(ExperienceandEducation)一书中提出了“做中学”(Learningbydoing)开始,此后体验式教育的概念便被引入到教育的各个领域,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现在美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将体验式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纳入课程计划当中,并将体验式教育的理念深入到了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体验式学习发展简史

1.西方体验式学习的发展史

在作为老师的苏格拉底的影响下,教育模式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他通过质疑而非背诵的方式授课。与智者相比,作为一个老师,苏格拉底进行了两项主要变革:一,他认为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二,他认为接受教育的过程才是关键,而不是静态的结果。他从学生的基础人手,通过讨论引导他们,剖析他们的思想。他教导说:有教养的人_生都在质疑问难,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他称之为“濡养灵魂”。这些思想和实践与体验学习、体验教育非常接近。

在苏格拉底之后,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理性主义者笛卡尔、经验主义者休谟以及洛克,延续到宗教改革以后,体验学习一般与经验主义及其强调的感官和经验相关联。

而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摒弃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两极化,认为:有一个永恒的参照物,即教育和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连接。杜威以感知体验而非主官经验为基点,产生了非常明晰的教育哲学,此哲学就是人们所谓的体验教育的基础。通过杜威具有影响的哲学和教育工作,他被普遍认为是体验教育的现代版之父。然而杜威并不是机械地把经验与学习等同起来,对杜威而言,经验必须包括一个思考阶段。

2.东方体验式学习的发展史

(1)“知之非艰,行之唯艰”一语出自《尚书·说命中》,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知行学说。这句话就是说人们认识一件事情、懂得一个道理,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将其付诸实行,把主观认识变为客观实践活动。

(2)中国虽然没有首先提出体验式学习这个词汇,但体验式学习的思想与特征却早在先秦时期的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较为充分的体现。孔子是我国最早、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强调的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式学习等思想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体验式学习有许多相同之处。

(3)苟子“知之不若行之”的道德教育观: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他不仅重视“学”,以达到“知礼仪道德,而且十分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知之不若行之”的重要观点。荀子认为,道德上坚持知行合一,能够不断提高人的道德觉悟。在道德实践中锲而不舍,积善成德,可以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崇高道德境界。

(4)王夫之的朴素唯物主义知行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创造性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知行思想,批判了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的“知行合一说”进而提出“行先知后”、“知行始终不相离”、“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日进于高明而无穷”的唯物主义知行观。王夫之强调行先于知,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但并不否认知对行的反作用,知可以指导行。他肯定知与行各有功效,不容混同。同时又指出,正因为知行相互区别,所以才相资互用,知行是相互促进而向前发展的。王夫之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体验式教育的关于“做中学”、“学为做”既强调实践的作用,又重视理论的指导意义的理念是吻合的。

二、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积极主动的学习

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模式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后者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讲授和训导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掌控着教学的进度、实施的方案,成为权威和真理的代言人,采用的是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学生只需要上课专心听讲,记好笔记即可,他们以被动继承的方式接受知识,这样学生只能成为一个材料的收集者或者是储存东西的记录者而已。但是在将来的问题解决中,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改造力将会严重缺乏。而体验式学习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学习者完全投身于整体学习中,并决定自己要学什么。教师与学生之间变为一种双向互动的新型关系。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过程,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合作学习

体验式学习强调每一名学习者把个人独有的背景引入实际环境中,但也同时强调合作的力量。持续的研究发现合作/协作学习十分有效,米丽丝和科塔(Millis&Cottell,1998)报告称,合作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学习,增加人际间的合作,形成团队精神,积极相互依靠,增加动机和个人责任。

3.个性化的学习

每一位学习者都有不同的经验带人,即使我们那样年轻,我们在作为学习者时也不是白板一块,当我们把新的经验同过去的经验、价值观和技能综合起来的时候,将产生独特且有个性化的抽象概念。

4.终身学习

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从一个特殊事件或情景中短暂学习,而是一直学习,也就是学习者需要彻底理解体验学习是怎么一回事。学习者应把学习看成是一段旅行,而不是目的地,并且终其一生实施体验学习。

5.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体验式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它与传统理性的教育方法以及华生、赫尔和斯金纳等人只关注行为的结果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本质的区别。学习结果呈现的仅仅是过去的记录,而不是将来的知识。知识在学习者的体验中连续地发生并被检验。学习的结果有时候并不重要,而体验的过程本身才是体验式学习最有价值的部分。

三,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体验式教育的实施情况

体验式教育目前在中小学阶段主要被用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而在大学阶段则以“实习”的形式作为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个部分计入学分统计体系。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的就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20多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1.社会实践形式化

学生往往以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在社会实践表上盖章签字,取得这门课程的学分作为最终的实践目的。形式化的过程得到的是没有价值的结果,学生除了在实践地看看当地的风土隋外,往往不能对实践主题有深刻的领悟和理解,完成的实践报告也往往是不能体现社会真实情况和内心感受而流于形式。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学校牵头组织实践,由学校指派时间和地点造成的,由于学生在实践的选择上没有自主性,也就失去了对体验的向往和动力。

2.学生自身的认识程度不够

一般的实践工作开始前,学校很少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指导。学生仅仅是在实践开始前得到学校的指示和实践表格但是对于实践的目的和动机都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这样缺乏目的性的实践结果往往是肤浅的。

3.实践理论的缺乏

我国高校目前对体验教育或者“实习”、“实践”没有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体系,也没有相关的教师去指导学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每年下发的实践表格也是一贯制的,很少有改进和革新。这一点美国高校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他们在学校中建立起体验教育中心,专职负责体验教育的各种工作,同时对学生的体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理论,根据理论结果更新下一年的体验教育作业模板。这一点是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和借鉴的。

4.师资力量的匮乏

我国高校中将实习环节下放到辅导员处进行管理,目前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200,但是在很多地方都达不到这个标准,有时会达到1:400甚至更多。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教师无论是在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还是评阅学生社会实践报告方面都无法做到精耕细作,更何况社会实践还只是辅导员庞杂工作中的一部分而已。由于师资的不足,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学生感觉任务不明确,目的和意义不清晰也就在所难免。

四引进美国体验式教育的试行结果调查

由于上述客观问题的存在,我们对美国的体验式教育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并着重研究了美国体验教育模式在中国高校试行的结果。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高校在体验教育方面的进步。

以美国库克大学与天津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合作办学项目中体验教育为研究对象,这一项目从2002年起招收统招本科学生迄今已经有4届共563名毕业生和445名在校生,我们发现引进的美国体验式教育模式对革新当前的实践现状很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可喜的进步。美国库克大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如下:

(1)系统化理论化的体验教育理论模板和专门的体验教育教材。

(2)四年全程化的体验过程。

(3)纳入到必修课程模块中的体验教育学分。

(4)专职教授的面授课程和专职教师的全程督导。

学生的收获和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1)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体验式教育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从而明确了实践的目的和动机,也了解了体验式教育的历史和体系。

(2)学生通过自行选择实践地点而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实践中目的明确,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践步骤和程序,使每一个体验教育过程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实践案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学生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步。

(3)通过将体验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从制度上确立了体验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改变了学生对实践类课程—贯的不重视和敷衍态度。从已经毕业的四届学生的反馈来看,体验教育课程的执行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我们在体验教育这门课程中除有专职授课的教授外,还设立辅导教师一职,有专人就此门课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包括课程开始前的理论指导、作业指导和批改、实习过程的跟踪等,专人专职的设立大大提高了本门课程的质量。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3

【摘 要】体验式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数学是一种以理论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现代学习中,仅仅在课堂上以理论形式讲授,难以赢取学生们的兴趣,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体验式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体验可以更有效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发展和只是形成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实际的操作,更深入的感受数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体验式模式;教学;苏科版

一、体验式教学的定义

1.体验式教育的来源

体验式教育是一个全新的培训和教育形式。它最早出现在库尔特-汉恩的外展训练学校(Outwad Bound),通过野外训练让参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体验式教育迅速发展。特别是体验式培训,在提高员工素质方面显示出突出的优势,各式各样体验式培训机构和公司应运而生。同时,体验式教育在广大的大、中、小学也得到推广。

体验式教育是教育人根据德育的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教育场景,让未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和体验内化成个人的知识能力、道德意识和思想修养,在反复的教学体验中构建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未成年人在教学体验中主宰自己,修正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去构建社会与时代所希望他们拥有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去构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时代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此来获得个人的成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体验式教学的现实实践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记忆的规律,通过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体验实践或重复经历的现场情景和机会,表现或再现、还原教学现场,让学生自己体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自教学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并构建知识框架、发展沟通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与老师产生共鸣,对于课程产生情感、声称有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扩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这种方式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学生可以由教学体验中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还在于学生的学习生涯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二、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上应用的原因及其过程

1.原因

在我国现实中有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数学很好,但是在上了初中之后就会被其他同学超越,并且,这种现象在越高年级越明显,其中原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没有好好学的问题。其中,还有初中数学知识的原因。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是一脉相承的内容,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初中数学承接了小学数学的内容,并且进行了延伸和扩展,另一方面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注重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应用,同时,更加注重解题技巧的使用,如换元法,配方法等中学数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说,也就是会更加接近数学的核心,就是研究数学的主要思想与方法。

并且,初中数学在学习内容上、知识难度上、范围广度等等上,相较于小学数学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初中的学习生活比之于小学也有了难度,初中课程增加,学生在学习一门课上的时间大大缩短。而且,初中老师在课堂上有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时就不会像小学时在一个知识点上浪费过多的时间,去反复讲述。所以,非常需要同学自己去消化吸收知识。但是学生在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时却无法抽出身来,最终导致知识的吸收不彻底,从而花费了时间却没有良好的成绩来作为回报。也使得教学的老师产生挫败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获得想要成功,这是非常让人沮丧的一件事。并且,同学和老师也会产生误解:老师认为同学没有好好学习,从而导致了如此后果;同学认为老师过于苛责,认真学习却没有好的效果,并不一定就是我们的错啊。最终导致学生和老师无法良好的沟通,产生了信任危机,使得后续的教学无法良好的持续的发展!

所以,体验式教学在初中数学上的应用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说它是必要的是因为初中数学的变化,而说它是应该的是因为初中生的特点。

学生在进入初中以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由于在生理方面出现了急剧的变化,对他们的心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表现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就产生了诸多与其他年龄阶段非常不同的特点。有特点如下:初中生生理的成长,使得他们产生了成人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与一切事物的反对和对长辈的不顺从,认为自己就是真理,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表现在心理上,就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理论,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所以极易偏激。在学习心理方面,初中生的各方面发育又相较于小学有了很大的进步,观察力、耐心、逻辑能力和抽象表达能力都有了发展。同时,相较于成年人,他们的思维跳跃度和独立创新能力都极其让人叹服!

以上综合来说,让在初中数学学科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

2.过程

体验式教学包括四个阶段:亲历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某一情景的阶段。形成阶段。即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检验阶段。即个体在新情景中检验所形成的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反思阶段。即反思已经形成的观念或概念,以此产生新的经验、新的认识,并且不断产生循环。

在苏科版初中数学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自在讲台上给同学们解释数学知识,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他一定会在课前进行预习,与此同时,因为心里有了一种责任感,所以对待这项学习任务,他的态度一定非常认真。拥有这样的过程,结果想必也会令人满意。

三、总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化程度也在逐渐扩大。在讲求与国际接轨的今天,面对国外体验式教学越来越发展的现状,中国体验式教学的实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4

将能力很强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提供给社会就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的所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应该对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加以熟练掌握,还应该具有很高的敬业精精神、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人才市场的相关调查显示,近乎所用的用人单位在评价应聘的大学生时,都会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很好的,但是在“软实力”方面却很薄弱,有待加强。这里所说的“软实力”就是团队精神、责任感、创新精神等不容易进行评估但是重要性由很高的素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以及“软实力”,尤其是“软实力”同其在未来工作中能否成功有着重要的联系。可是“软实力”并非从课堂上就能获取到,这就需要通过体验式培训来加以弥补。学生的团队精神可以通过体验式团队教育进行有效地培养。体验式团队教育都是通过团队的形式来完成的,该种教育形式的活动都是由教师体精心设计过的,让学生在面临挑战、解决问题、彼此交流的同时,将自身的团队精神加以提升,激发自身的潜能。因此,体验式团队教育能够将学生的协作能力、团队精神、人际关系等都提高,并且能营造更好的组织气氛,对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体验式团队教育还能够将学生的抗压能力替身,提高“逆商”指数,让学生更加自信,变得更具责任感,学会感恩和信任他人,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等。

二、体验式团队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一)培养团队精神将团队的任务完成、实现团队的目标就是团队训练的目的所在,一切参加了团队训练的学生首先都应该对团队的分工以及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加以明确,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必须通过沟通来对彼此有个更加深的了解及熟悉,能够做到,一起服务团队、承担责任、完成任务。这样一个过程的参与必将提升学生的大局意识,提升团队凝聚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提高社会责任感团队训练不仅需要领导者承担起重要的责任,还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分担团队的任务、责任、压力,为团队“冲锋陷阵”、“出谋划策”,每个人同团队的荣辱都密不可分。团队成员应该持有一个奉献、忠诚、合作的精神,这样任务才可以更好的被完成。学生这样一来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够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规则、道德规范、社会生存发展进一步的学习和了解,对社会加深了解和理解。

(三)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体验式团队教育对人本身的需要十分重视,可以碰触到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及行为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都可以进行相应的反馈,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反省及思考,如此一来,就可以将自我教育同教育相结合,在将学校教育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的同时,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加以提升,让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都能够协调发展。

(四)改善体表自我概念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不够自信,对自己在他人中的形象过分的关注。体验式团队教育课程凭借项目设计可以使学生忘掉一切,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不管是自我感觉良好或是差的同学,在面对任务的时候,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活动很容易吸引学生投入其中,让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能够发挥个人的优势,彼此认同差别、发现优点,让学生了解到,团队接受一个人并非因为个人的外貌、体型等外在条件,而是看重学生的性格、能力等,这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

(五)改善社会自我概念学生凭借体验式团队教育将各自的作用发挥了出来,在和同伴竞争、合作、实施项目的同时,能够对自己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到集体和个体的概念,以及二者彼此间的关系,找到同他人合作的合适方法及方式,同时也可以对同学彼此间的信任及爱护加深理解,激发自身潜能,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责任和义务,提升别人对自己的认同感。团队之间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沟通和交流,将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位置有效的展现出来,积极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自己的想法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行动之中,体验角色的互换,有效地降低挫败感,改善学生的社会自我概念。

三、体验式团队教育的路径

凭借入学教育、军训、上岗实习等重要阶段进行体验式团队教育,或者在新生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植入团队训练,多组织活动性团队,凭借各种活动、训练的组织,让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让同学彼此间能够更加包容和理解,让学生可以对大学生活尽快的加以习惯。凭借课堂来进行团队训练。设立专门的团队训练课程给每个班级的团队,进行多方面的模拟训练,比如说建设团队文化、团队人际关系、团队竞争、合作、团队创新、解决问题等,通过对大量的团队场景及任务的设置,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合理的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并解决问题,训练结束之后学生应该积极地进行讨论,并加以反思,在训练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到启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学以致用。凭借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进行团队训练,让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团队中开展活动,既能够使学生对团队的归属感加以明确,又能够提高学生对自我才华展示的欲望。

四、提高体验式团队教育效果的相关措施

(一)注重个性化体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培养的一个过程,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提高和拓展学生的能力。其实课程的意义就在于过程,该过程是知识和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及知识共同构建的一个过程。将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重视起来,将教学的人文及生命价值加以提升,把学生的创造精神及热情激发出来,进而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得到提高。支持并提倡小型团队进行自我探讨,对学生主动地完善自身素质加以引导,这之中对学生的情绪及个性重视程度很高。在体验式团队教育中积极倡导学生同团队成员之间分享自己的感受及疑虑,老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有所取舍,讲解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使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充分地表达出来,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及感悟进行引导,尽量想办法将能够使学生尽情体验的环境营造出来,对每个不同的个体都能够考虑在内,使学生的参与度达到百分之百,提高教育的人性化。

(二)整合资源,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体验式团队教育的形式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中的资源加以利用和整合,为了能够让学生的体验式学习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提供更多的途径。比如说,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幻灯片、录音机、录像机、CD、VCD、多媒体计算机等)加以利用,既能够对体验的情景加以丰富,又能够使体验情景的信息量大大的增加,也可以凭借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来提高学生的体验效果,使学生的内化速度更快,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此同时,资源在包括了上面所提及的技术层面外,还存在不少的隐性资源(如学生的差异、生活、已有经验等),在教室进行教育的时候都可以将这些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提升体验式团队教育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设计应具有灵活性体验式团队教育的教学过程并非静止的,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可能的变化,有可能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对各种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以其所设计的体验式团队教育的具体情景和学生的特点等为依据,对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选择。教师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体验式团队教学中更好的操控教学过程,让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活动过程中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提升教学水平。总而言之,体验式团队教育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体验式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并非可以随意进行设计。高职院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对学生需要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教学环境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5

(一)体验式教学的渊源及概念

体验式教学正式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起源于英国教师的户外教学经验,随后被美国以户外学习模式引入。[1]目前我国对体验式教学研究不再仅限于体验式学习,而是拓展到了体验式教学领域,但对于其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师预设一定情境的前提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获得体验,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过程。归纳起来包括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师生情感交流三个方面。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教学过程或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二)体验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1.落实启“思”导“行”“学生思想不认同、行为上不响应”与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的灌输有关。体验式教学是对“灌输型”,“管教型”德育的改革,遵循的是中职德育课程的属性。(即注重对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启发,体现为技能发展服务的引导式教学目的[2])学生在教学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自主体验、自主探究中得到的是自我的感悟,最终在认知提升下将“知”转变为“行”。2.促进“校”“社”融合中职德育课程是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服务的。课堂上的教育内容最终是要被社会实践检验,在学生走上职场时运用的。但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存在一定的偏差甚至是脱节现象,与家庭教育联系也不够紧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成了“孤岛上的教育”。体验式教学打破这一格局,教师可以将某些真实情境“请进来”或将学生从课堂中“领出去”,使学生得到充分体验,形成自我感悟。3.实现“学”“职”对接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是一种与职业、与企业、与行业、与专业整合的跨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属于文化课程,但也应该与学生的专业,未来的职业紧密相连,体现“职”的特点。通过老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体验式教学既拉近了教育与职业的距离,又使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课程中的知识、技能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为最终成为一名“职业人”作好充分的准备。

二、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探究

体验式教学过程细分为4个相互独立又存在必然联系的环节,即创设场景——感悟体验——互动交流——实际应用,可以在德育课程中广泛使用。在《职业生涯规划》第四单元第三课《创业者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的教学中,笔者运用了体验式教学。“能力“和”素养“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述知识未必能打动学生,反而使课堂教学陷入教条主义的境况之中。因此在这节课上,笔者运用体验式教学,从学生特点出发,从生活实际入手,借鉴电视中创业类真人秀节目的模式,在课堂上开展了一场“创智赢家”活动。该活动运用《强手》游戏中的虚拟货币,作为每组创业者的启动资金,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自行设计“学生喜欢的商品”并进行实际的兜售,盈利最多者获胜。体验式教学的实践与成效1.创设场景激发兴趣创设场景是第一环节,也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场景的创设必须使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社会热点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这节课上,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派选代表上台推销自制产品,并实施现场交易。笔者将市场经济下的交易环节引入了课堂。对于“0”创业经历的学生而言,他们倍感新鲜。有人担任了具有决策权的公司总经理一职、有人做起了企划、更有敢“show”之人做起市场推广。场景虽然是体验式教学的开始,但具有重要的启下作用。教师设置的场景要蕴含认知冲突,冲突越激烈学生获得的感悟越深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场景中的难点,为后面的交流、总结寻找“切入口”。2.充分体验促生感悟内心体验是在情境的展示下,使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学生通过本课活动,体验职场中各职位的价值与权重、以及产品该如何投入与产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中预先设定的若干能力目标。在“创智赢家”活动中,有一小组将环保的理念带入了他们的产品中,他们用空的利乐牛奶包装盒制作成了一个类似圆柱形的凳子企图在班级中销售,但遭到了“冷遇”。正当扮演市场推广的学生带着一脸尴尬和难受的表情准备离开讲台时,小组中扮演总经理角色的学生突然走了上来,拿了一盒牛奶和一块红布。他充满自信地说:“我们公司的产品是纯环保类的,但现在还处于概念型产品的阶段。因此外观不太美观,但该凳子在具备环保理念同时结实程度极佳。”说着他将红布盖在了凳子上并迅速坐了下来。“由于我们现在是理念推广期间,所以买我们凳子的顾客将得到免费赠送的1.25升光明牛奶一盒。”话音刚落,就有一组同学表示愿意买他们的产品了。从产品滞销到产品能被市场接受,笔者并没有作任何的引导,学生却在活动中通过尝试、体验,自己得出了产品要适销对路的结论,获得了创业要具备坚持不懈精神的感悟。这种内心感受和体验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凭空讲述可以比拟的。3.引导交流,提升认知互动交流是分享体验的过程。互动交流可以使每个学生在交流中、冲突中的感悟更为立体;使部分体验不充分的学生,感悟更为全面。其次中职学生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但他们潜意识里不注重理论知识的获取,理性认识较弱,教师的“引导交流”对学生自我知识的构建,最终自我认知的提升非常关键,对完成教学重点即“理解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目标十分重要。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总结本组的财务状况。有的学生就发现自己制作的手工饼干虽然非常精美,却不受欢迎,亏损相当严重;有的组运用“福袋”销售法,商品一上市就抢售一空,但盈利为零;还有些组出售的商品体积较小、价格便宜、吆喝声也不响,但盈利是最多的。带着这样的结果,笔者设置了具有等级性、坡度性的问题,分别是“分析自我的财务状况即你的‘盈’点或‘亏’点在哪里?”“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对产品作怎样的改进?”“本次活动给予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代表剖析原因并畅谈各自所获的启示。有的学生谈到创业须谨慎行事,产品定位要正确等;有的同学说到创业要打造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队伍;有同学更是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表示自己对本组的活动承担责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但学生在自我构建知识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差异性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推进带来了较大的阻隔。笔者认为:个体的差异既是互动交流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关注点。教师要利用好“差异性”,在尊重学生已有差异的基础上,用教学艺术引领更多的学生自我表达、自我完善,自我提升。4.借鉴经验充分应用实际应用是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环节,也是德育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应用不一定局限于本课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将本课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其他课程内容和活动中。应用本身就是一种新的体验、新的开始,学生在不断循环往复中,知识能力也不断得以提高。在后来学校举办的“贸易周”活动中,学生一改先前盲从的作风,而是从调研入手,通过策划、分析最后得以推出“市场”,将德育课程学的知识真正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除了自我探究、自我实践以外,间接经验的获得也很重要。笔者邀请毕业生畅谈自我创业和从业经历。学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融合下,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树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体验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体验式教育的概念范文6

体验式教学是教育者依据课程标准中教育目标和受教育对象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景,营造一种具体的教育环境,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知识的概念和含义。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特点和图示建构,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和养成道德习惯。体验是设身处地参与进去,使自己亲身经历,在各种体验中感受自己的存在,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思维定式,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要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提高思想认识,促进道德行为的成长。体验就是亲历过程、经历感受,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提高道德品质,掌握技能。

一、法治精神含义的理解

法治精神是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检验国家法治程度的指标。尤其我国现在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在公民心中种下法治的理念尤为重要。公民具有法治精神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素养,没有法治精神就不可能有法治社会。高中学生毕业后要进入大学学习,然后就要走入社会参与祖国的建设。在整个人生的成长阶段,都生活在法治社会的环境中,从高中阶段甚至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尤为重要。高中生活是一个人人生旅程的重要一环,关键阶段要进行关键的教育,所以高中教师的政治教育还应该保持育人、树人的强烈观念。

二、培养法治精神的意义

高中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法治精神也是这个时期要形成的主要道德素养。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还存在一些问题,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因为学校教育跟不上,其中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也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着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和法治精神的存在。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因为旧有的教育模式因素,法治精神的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让学生形成法治精神就会自觉成为法律的捍卫者,会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对构建法治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探讨。

三、法治精神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有关,对于一个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有三个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这三个环境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造就人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那么高中教育培育法治精神,早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看到一部分教师的法治意识很薄弱,他们的薄弱意识,势必影响他们的法治教学质量。教育部早已提出要依法治校的理念,但是在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心中,法治意识淡漠,缺少法律精神,在日常教学工作的管理中表现出了法治意识不强,松散的校园环境和缺乏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都影响着学生法治精神的建构和形成。学生轻视法律知识的掌握、教师轻视法律知识的教学,长此以往,学生的法治精神就会薄弱和淡漠。加之社会环境的大背景,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导致高中生的法治精神淡漠,社会及家庭都过分重视经济发展,很少有忧患意识,更不用说具体的法治精神的塑造。今年,香港出现了学生警察团,这是个很大的创新和突破,值得我们去借鉴。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和社会接轨,和中小学衔接起来。这样,才能使教育形成系列化和体系化,形成具有实效性和高效性的教学局面。

四、体验式教学在贯彻法治精神中的应用

实施体验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一种近似于真实的环境中建构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概念。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体验式法治精神教育,首先要有情境,情境的来源就是模拟一些具体的事件和场景,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进行角色模拟的体验式教学。

1.角色扮演的体验式教学

校园也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具有很多的法治知识和治安内容,尤其是目前校园犯罪和校园暴力都是热点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和形成法治精神,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现实,然后择取最为典型的案例内容设计情景剧,让学生在剧中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体验知识和观点。这种形式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最为印象鲜明。学生根据不同的案例内容,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中体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样进行的学习效果会超乎寻常。

比如,关于法律救助的这部分内容,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救助、法律救助的对象、法律救助的形式、法律救助的手段。其次,教师设计一个需要法律救助的案例,让学生在模拟的情景剧中扮演角色,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获得相关的法律知识,建构起法治精神。

2.模拟法庭进行法律道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