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会计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算化会计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算化会计概念

电算化会计概念范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教师改革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

1.以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为中心

作为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学生作为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条件。学生从一入学就把会计证的考试作为学习的目标,学校也经常以教师所带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老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评定标准。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也以考证为中心,在教学和教研上围绕着从业考试转,往往忽略了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学习和培养。

2.现有实训条件有限,存在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

在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训的现象。电算化上机考证部分往往只是考核学生建账、总账、工资、固定资产等功能。这些内容在上机操作上相对简单,而且考证题目类型也相对固定,学生只要依照老师的操作演示,基本上都能应付考证需要,所以学生上机进行实际操作和模拟练习安排的课时往往比较少。

3.教材编写及会计软件选择不合理

目前,中职《会计电算化》教材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偏重理论,对于实训仅是花一个章节简单介绍;二是以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为核心,缺乏完整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架构。

4.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人才较少。来自会计专业的老师,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不能及时解决上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软硬件故障。而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缺乏会计专业基础知识。

二、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1.转变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理论让我们对学习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实一体化、信息化教学、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面貌,这要求我们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基于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课程设计。教材是死的,岗位需求却灵活多样。因此,我们应通过专业的市场调研,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就业岗位群分析,结合典型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确定教学顺序(见图1)。

图1 教学内容的确定及安排

(2)教学软件要及时更新,选取企业主流的会计软件及其最新版本进行教学。

(3)加快课程的开发速度,重视校本教材的编写,推出和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

(4)创造仿真的教学环境,通过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模仿实际工作来获取经验。

(5)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电算化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提高。

(6)上机实训与手工会计实务相结合。如果在教学上能够对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上机实训同步进行,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电算化检验手工账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电算化的理解和提高操作水平。

3.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职学生一般基础都比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也不是很高,加之会计与其他学科相比,会计教学没有动听的旋律,因此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倦怠的心理。可是,随着专业财务软件在企业的普及和企业信息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信息处理将是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因此,我们要及时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见图2)。

图2 学情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将对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具有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学生,将是每一位电算化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是直接从各大专院校招聘的,光有一大堆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也有的老师是“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转行而来。平时在上课只能根据自己对书本理论的理解进行教学,缺少实例。鉴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教师应积极到企业进行实践,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能让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可以收集到一些经典案例,用于平时教学,贴近企业实际。

5.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和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应广泛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完备的校企合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和学校顶岗实习管理机构。

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学校应该增加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提前进入角色。通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就能较快地掌握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见图3)。

图3 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图

综上所述,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要求改变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方法进行课程改革。我们教师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与时俱进,采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大勇.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若干思考[J].活力,2012(12).

[2]李晔洁.浅谈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J].文化教育,2012(08).

[3]彭芸,李金平.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04).

电算化会计概念范文2

信息是经过加工或者处理后的会计数据,是对会计数据的解释。根据决策有用,会计系统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特征要求的会计信息。按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财务会计和报告概念结构的诺比模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要素共同构成了会计概念结构的基础层次,这说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显著重要性。进一步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出具体要求和解释的,则是FASB所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要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如果这两个特征中的一个完全不存在,信息就不会是有用的,这一点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在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下,会计系统已经越来越不能够象人们期望的那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不完整,缺乏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及迅速,使得会计系统成为一个全新的利用信息处理技术讨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和存储的信息系统。许多在手工程序中无法解决或者相当繁琐的会计问题在计算机环境中迎刃而解。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解决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问题的一个而有效的途径。下面,本文将从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出发,阐释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将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性优化。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成因

会计信息在微观管理、宏观调控及促进现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是否合理有效。然而近年来,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令人担忧。要想解决问题,只有从问题形成的原因出发,才能寻求有效的解决的途径。会计学界对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探讨很多,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第一,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制度所规定的程序、不熟悉,从而不能完全照办;第二,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为达到某种目的故意不遵守现行会计制度等等。这些观点虽然也正确,但很明显并不全面。会计信息之所以越来越难以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以至于遭到信息使用者众多的批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现行会计制度及手工会计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原则的缺陷传统会计的资产计价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这使得的会计信息以提供历史成本信息为主,这种信息实际上只能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历史”。它并没有告诉人们该项资产现在的真正价值,而这才是可靠的资产价值信息应有之义。尤其是在物价剧烈变动时期,历史成本会计所提供的资产信息的可靠性会大打折扣。只要财务会计采用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以名义币值作为计量单位,它的信息质量就肯定达不到使用者所要求的相关性。而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下,试图改变财务会计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的所有努力大多未见良好成效。

2、货币计量原则的缺陷传统会计仅把资金运动作为企业会计的核算对象,这存在两个不可否认的缺陷,即计量手段的单一性和计量的片面性,使得会计信息难以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揭示,从而导致信息使用者难以获得与其决策相关的充分、有效的信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了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全新的会计领域,因而企业现在所能提供的会计信息实际上很有可能遗漏了相当重要的部分,这样的会计信息怎么能是相关的,又怎么能是可靠的呢?然而。在手工会计系统下,受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扩展会计核算对象的可实现程度是很低的。

3、会计核算事项的缺陷自从14世纪会计产生以来,会计核算的内容就确定在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上,会计活动也只是揭示过去经济活动的历史信息。而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调查,信息使用者已由过去仅对历史信息的关注转向到对历史信息与未来信息的关注,他们更注重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能够提供有关未来经济活动和有助于预测、评估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然而,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受信息处理能力的限制,会计人员难有精力去提供这些“额外信息”。

4、定期报告制度的缺陷本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日益普及,以及信息高速通道的建设,人类迈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信息成为了重要的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信息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时效。因此,在信息时代,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更高。而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是一种定期报告制度,它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及时性方面必然受到一定的限制。试想,在定期报告制度下,如果信息使用者欲在本年5月作出某项决策,而他所依据的只能是上年末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定令人质疑。

三、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对策的产生

1、计算机的将促进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改观成本原则的缺陷在物价变动条件下,局限于历史成本的传统会计反应迟钝、单调、片面,所取得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方面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但现在历史成本原则仍然使用的原因是,手工条件下物价变动会计在可靠性方面具有难以弥补的缺陷。因为在手工条件下使用物价变动会计,相关数据的取得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可核性较差;同时,物价变动会计信息的提供较为复杂,而提供信息必须考虑到其带来的效益要大于信息成本,如果事无巨细,都刻意求精,就会浪费财力和物力,因此,物价变动会计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但是,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之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远程交易的大量进行,公共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物价指数、资产的现行成本多可以从上查到,只要在报表上注明数据出处,就能较大程度增加物价变动会计的可核性。另外,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也有效地降低了信息取得的成本。首先,数据都是通过互联网从公共数据库取得,取得成本将大为降低;其次,整个报表编制可以通过系统软件完成,复杂繁琐的运算不再需要会计人员来进行;第三,报表报送也将通过软盘、网络进行,在传统报表基础上追加物价变动报表为附表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2、计算机技术将改变单一的货币计量手段,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信息技术时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处理及传输、存储能力为会计对象的扩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随着会计对象的范围由资金运动向非资金运动领域的扩展,客观上已要求会计信息系统改变传统会计采用货币这种单一的计量手段。而且,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使得传统会计计量的困惑获得顺利解决,货币和非货币计量单位都可以作为会计计量的单位得以实现。

电算化会计概念范文3

一、ASP模式会计信息供给的运行机制

ASP会计信息供给模式由应用服务供应商和接受服务的企业两个主体构成。应用服务供应商向服务器供应商、网络通讯设备供应商、操作系统开发商、数据库系统开发商、网络安全系统开发商、网络管理系统开发商以及通讯线路运营商等租购各种设备、软件系统与通讯线路,以构建应用系统运行平台,在协议或合同的基础上出租给各个不同的企业使用,并按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及数量收取租金。接受服务的企业在对自身的业务需求进行详细分析后,各企业选择能够满足自己应用需求的网络会计系统及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平台,将自己的计算机通过Internet网络连接到ASP的运行平台,租用ASP的运行平台和网络会计软件系统建立企业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应用平台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会计软件更新、硬件及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均由ASP供应商承担,同时企业的会计数据存放在ASP站点上,ASP供应商还要负责对其进行维护,并定期备份以确保数据安全。一般而言,ASP供应商所提供的会计服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上理财服务,企业只需要通过Internet登录到远程主机上,就可享受到专业理财机构所提供的理财服务。二是理财协作服务,目前大多数ASP网站都提供某些中介机构的链接,用户可点击这些链接进入所需要的ASP服务商网站。三是理财信息服务,ASP服务商一般要提供理财信息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如政策法规、会计指南、财务焦点、业务技能、专家文库、数字化管理等内容。

二、ASP模式会计信息的供给

传统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是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加工处理会计信息,通过媒体向社会会计信息。这种信息供给模式主要受限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技术方面的原因是高效的信息传播和加工处理方式还未真正使用;经济方面的原因是会计信息供给的职能由市场执行的交易费用大大高于企业自己供给的成本。显然,传统供给模式无法规避很多弊端,如企业经营者可以通过其控制的财务部门粉饰会计数据,甚至提供虚假的会计数据,损害股东的利益。由于提供会计数据属于企业职能的一部分,不存在市场竞争,作为企业职能部门的财务部门缺乏激励,会计信息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将受到较大影响。

(一)ASP模式会计信息的供给关系

在ASP会计信息供给过程中,与ASP关联的机构和组织包括:会计信息监管机构、信息使用者、税收征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与ASP会计信息的供给关系表现为:(1)会计信息监督管理机构制定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标准、时间、范围、格式等具体要求,规范ASP会计信息供给的标准;(2)企业向ASP提供会计原始数据和加工要求,如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确定等;(3)ASP代替企业的会计职能,随时处理企业提供的原始会计数据,将结果返回给企业,并且根据企业与ASP之间的合约,ASP向企业经营者提供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财务分析;(4)税收征管机构通过ASP直接征收企业的当期应纳税额,并将企业纳税数据凭单传送给企业委托的ASP;(5)ASP加工处理完成的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报告及相关数据资料提交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将审计后的会计报告传递给企业;(6)ASP在企业授权后将企业审计后的会计报告和审计报告给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决策。

(二)ASP模式会计信息的供给模式

Ball&Brown于1968年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会计盈余信息对投资者是有用的,但仅占投资者决策所用信息的10%至15%。1973年10月AICPA发表了TRUEBLOOD报告,强调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认为决策有用是上市公司信息的“第一质量”。在我国的一份问卷调查表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表示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997年65%、1998年89%、1999年90%、2000年93%(何柱峰,《中国证券报》,2000)。由于会计信息的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会计职业的发展前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不断强调会计信息供给目标:用户需求。

会计信息供给的直观表现是会计报告,回顾会计发展的历程,大致有如下几种会计报告模式:通用报告模式(GPR)、多栏式报告模式、事项报告模式(Sorter,《TheAccountingReview》,1969)、数据库报告模式(Goetz,《AdvancedManagement》,1939)、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肖泽忠,《会计研究》,2000)、多层面报告模式(张天西,《会计研究》,2003)。GPR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报告模式,是一种大批量生产的高度概括的报告模式,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以相同的报告,即便在传统计算机技术下,由于会计软件的功能是固化的,信息使用者不能进行自我调整以识别数据的变化。多栏式报告模式是对同一经济业务按多种会计方法加以处理,并将由此得到的不同信息在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其优势在于解决了不同会计政策的会计信息可比性问题,但可能导致信息冗余。事项报告模式和数据库报告模式的基本观点均是基于事项理论,认为应该对会计报告的理论基础进行彻底改革,会计报告应该能够提供一种理想的基础数据,而对数据的加工和组合行为由信息使用者自己去完成。大规模按需报告模式和多层面报告模式是在遵循现有会计准则和会计报告规则的前提下,考虑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披露更详细的会计信息,但没有改变会计数据采集的起点,考虑如何提供更丰富的会计信息。

在ASP模式下,数据起点由记账凭证改为直接记录业务活动的所有关键信息,多方位多角度描述业务活动,建立基于事项理论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ASP模式下的会计数据处理采用事件驱动原理,可以将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使用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目前,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多是将会计报表用文字处理软件录入计算机,然后转换成可以在网上阅读的web版本,以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文件格式予以公布,随着Web资源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以及信息用户需求的个性化,HTML逐渐显示出其局限性。1998年4月,华盛顿CharlesHoffman对用于电子会计信息的技术开展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可扩展企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XBRL),企业可以更为方便地采用XBRL技术披露会计信息。因此,在ASP模式下不能将现代信息技术定位于一种工具,而应该彻底剖析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改变用信息技术模拟会计概念和会计报告规则的思路,利用信息技术充分保留企业经济业务中会计数据和非会计数据的原始,不做过多的会计加工,由信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模型,选取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建立基于事项理论、事件驱动、XBRL技术的会计信息供给模式。

(三)ASP模式会计信息的供给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能单纯地依赖于监管,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而应该立足人性化,加大会计信息供给的激励。传统会计供给模式下,企业自己生产会计信息,对它的监督来自于政府、社会审计机构、企业内部监督以及股东的监督。ASP模式中的企业不直接生产会计信息,原有的监督主要转移为对ASP的监督,ASP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但会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管制,而且在ASP之间的竞争中将被淘汰,从这个角度来说,会使ASP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供给会计信息,ASP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提供相应获得企业的肯定和回报,使ASP受到激励,这两个方面都将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ASP会计信息供给职能从企业内部分离出来后,也将对企业经营者产生有力的激励和约束,经营者操纵、控制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四)ASP模式会计信息的供给成本

任何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必然考虑其成本效益,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也不例外。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并不承担信息的供给成本,对信息的供给存在过剩的需求,企业有提供信息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承担供给信息的全部成本,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行为要受到较强的成本约束,当供给成本超过其所获得的收益时,企业将不愿披露更多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供给成本是指企业供给会计信息所发生的所有支出,具体包括:正常运行成本、竞争劣势成本、行为管束成本、法律诉讼成本、政治成本。ASP会计信息供给模式对企业会计信息供给成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大降低了正常运行成本,以IDG2000年数据为例,传统中小企业如果要维持财务正常运行,每年在软硬件购置、数据库设置、系统维护方面发生的支出大约61万元,而采用ASP模式每年的运行成本为6万元。ASP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供给成本的具体影响表现为:节省企业建设网络会计系统和招募IT人才时的投资、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减轻了应用系统的后续维护与升级问题,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

三、ASP模式会计信息供给的相关变革

(一)ASP模式下的财务管理变革

企业财务管理无论采取集权方式还是分权方式,只是一种组织行为,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要真正提升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除了应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外,更应该借助信息技术,构架财务集中管理模式。ASP中心是一个经过授权的信息管理机构,以专家服务的方式负责企业财务的集中管理。当经济活动发生时,以该经济事件驱动管理软件中的业务处理模块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存放在数据库中。企业经济业务数据从最底层或源头进行实时、垂直采集,解决由于中间层的加工而导致的领导与业务层信息不对称和控制力度不足的问题,为实时控制和管理决策提供最全面、真实的数据。不同管理人员为了满足不同管理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规则从同一数据源获取信息并通过报告工具从不同视角生成管理所需的结果,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实现事中对业务过程进行实时、动态地穿透查询和控制。ASP在管理软件中设置控制范围解决集权和分权管理的“权”度,可以支持采用集权管理的企业集团,从业务的组织、管理、执行和控制等方面实现高度集中;也可以支持集权与分权混合型管理的企业集团,实现业务分散经营和管理、财务集中管理。因此,ASP模式中的集中管理是信息集中,信息集中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信息共享,而实时的信息共享又是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变化,实时做出必要的决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二)ASP模式下的审计方式变革

从十七世纪的英国南海事件、法国密西西比事件、荷兰郁金香疯狂推动独立审计的产生到二十一世纪美国安然事件后,人们对“审计独立性”进行了认真的再讨论和再思考。要真正地建立起一种维护会计师独立性和职业操守的有效法律机制固然重要。但是,无论怎样严格的法律,只要有利益驱动,必然就会有人去架空制度,因此还应该从技术层面研究审计的方式方法。ASP会计信息供给模式无疑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因为ASP的信息处理和管理是经过授权的,大量的用户数据集中在ASP中心,将所有ASP中心的数据库连接起来就成为了可能,而且连接起来的数据库可以涵盖大部分企业的数据,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时只要在这包含了几乎所有企业数据的超大型数据库中进行勾稽检查,可以更为方便地进行社会对账(柯镇洪,《会计研究》,2000),快速检测企业的业务数据是否真实,从而可以再对这些数据的合法性进行检查。从审计角度看,ASP模式在保证原始数据真实性方面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可以改变以往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生产、被企业内部操纵、为了取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任而人为粉饰报表的行为。

电算化会计概念范文4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实质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作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组成部分的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

一、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内涵

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指导着会计准则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和计量方法等,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所以我们将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称为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标准,它是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组成部分。[1]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有13条会计的一般原则,其中前7条实质讲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第1条可以概括为客观性或反映真实性、第2条可以概括为实质重于形式、第3条可以概括为相关性。笔者认为,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至少应符合以下质量标准:

1.决策有用性

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包括以下三方面:(1)提供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2)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3)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需要。也就是说,财务会计报告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向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通过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人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能服务于这些使用人进行各自决策的需要,这是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所直接决定的,因而应作为会计信息最重要的、根本性的质量标准。

2.信息可理解性

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是指若要会计信息在制定决策中有用,那么会计信息使用人必须能够明白会计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使用人必须首先能够充分理解会计信息,然后才能应用会计信息服务于决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各自的利益不同、所处地位不同、视角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等,难免会对会计信息的理解产生偏差。因此,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所特有的质量标准是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就已具备的质量标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都应是假定会计信息使用人对会计的概念、方法和程序具有基本的而且足够的了解。会计信息这一质量标准要求,财务会计报告应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原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编制。

3.信息预测性和反馈性

会计信息预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能够提高徽计信息使用人预测经济前景的能力。预测是决策的基础,是为决策服务的,也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使用人为作出科学的决策,就必须先进行预测,而预测的一个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便是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为满足信息使用人最终作出明智决策的需要,就必须保证会计信息能帮助投资人、债权人等信息使用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及其影响作出预测,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形成差异的能力。

会计信息的反馈性是指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帮助信息使用人证实、或者修正先前的期望。财务会计应该把决策执行情况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使用人,使之服务于信息使用人的进一步决策。

4.信息真实性和中立性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质量标准是指财务会计计量尺度与被计量的重要经济现象之间应存在和保持一致。它要求财务会计运用货币为统一计量尺度依一定的计价方法对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如实记录和报告,虽然经过一定的会计程序进行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但所取得的会计信息依然能够客观地反映实际业务情况。中立性是指财务会计所报告的会计信息可以影响信息使用人的行为,应该是公平一致的、不偏不倚的,各信息使用者从财务报告中所获得的信息含量是相同的。由于会计与其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所以会计信息中立且不执偏见就很重要。

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特征分析

会计信息是复杂的,不仅不同的会计主体有不同的会计信息,而且同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达,更为重要的是不同会计信息使用人对同一会计主体的同一会计信息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也具有较为复杂的特征,对这些复杂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设计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主体性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主体性是指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会计信息是反映会计主体运行状况的消息,会计主体不同,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也不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主体性源于会计主体性质的差异性。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不同,经济活动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不同,所面临的会计问题也不同。

虽然现代会计理论研究的重心是以资本市场为背景的会计问题,但实践中由会计人员所从事并被人们广泛称之为会计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上市公司向社会上广大的非特定利益相关者披露会计信息的活动被称之为会计,就连只向个别特定的利益相关者直接报送财务报表的活动也被称之为会计。[2]显然,此会计非彼会计,虽然所提供的最终成果都被称之为会计信息,但其性质和功用是不相同的。正如生产不同产品的工业企业一样,不同产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指导生产商从事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也不相同。

2.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可选择性

与一般商品的使用类似,会计信息使用人使用信息的目的是可变的,有的关心会计信息与自己既得利益的相关性,将会计信息作为维护自己现存利益的手段,有的关心会计信息与自己未来利益的相关性,将会计信息作为引导自己进行投资的手段。显然,前者更关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后者更关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正如一般商品的使用人那样,有的关心商品的耐用性,有的则关心商品的可观瞻性。因此,针对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目的,理应选用不同的会计信息具有质量标准。另外,会计信息具有同一质量特征的也可以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进行衡量,这一点也与一般商品的质量标准类似。

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可选择性源于会计信息使用人利用会计信息的目的差异,以及会计信息本身的多样性。对于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人而言,同一会计信息有不同的利用目的。以上市公司的股东及债权人为例,现金流量都是他们所关注的会计信息,但关注的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主要关心的是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利用投资机会的能力。而后者主要关心的则是企业资产支付现金的能力。在财务分析中,不管是衡量企业获取现金能力的指标,还是衡量企业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指标,也不管是衡量企业利用投资机会能力的指标,还是衡量企业现金支付能力的指标,都是根据现金流量表所提供的数据来进行计算的,但计算的过程及结果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对现金流量表质量的评价应视会计信息使用人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标准。

对于同类性质的会计信息使用人而言,同一会计信息也可用不同质量标准来进行衡量。以上市公司的会计赢余为例,其相对于投资人的质量既可以用股票交易量来衡量,也可以用股票价格来衡量。当用股票交易价格来衡量会计盈余的质量时,可供选择的标准又有股票交易价格波动性指标、平均累计超额报酬指标及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等。

3.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客观性

从一般意义上解释,客观性是指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但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而言,客观性的含义包括两个特定层次的含义,一是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本身具有客观性,二是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应用具有客观性。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本身的客观性是指无论选用何种指标作为会计信息质量标准,都要能够真实地反映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即会计信息使用人对会计信息的满意程度。会计信息符合标准的程度与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满意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应用的客观性是指无论什么人应用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来对特定的会计信息进行质量检验,检验的结果都必须具有客观性,即只要应用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相同,检验的会计信息内容相同,检验的结果都必须具有唯一性,不会因为检验者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结果。

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客观性源于会计信息所固有的特点及标准本身应具备的条件。虽然会计信息的用途具有不稳定的特点,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人或同一会计信息使用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具有不同的认定标准,但在既定的条件下相对于特定的利益关系人而言,某一会计信息是否有应用的价值以及价值的高低应该是确定的。作为衡量会计信息价值高低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应当能够恰当地对此予以检验,而且检验的结果不应受到检验人员、检验过程及检验所用的资料的影响,否则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就会失去作为尺度所应具有的价值。

4.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历史性

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人决策所需的消息,随着会计主体运行环境的变化,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根据会计史学家的考证,在会计产生的早期历史阶段,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相对简单,会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刻记、绘图及书契等方式来记录经济活动的发生情况,以备查考,所以,会计的功能都主要体现在记事方面,因此,此阶段对会计信息(如果有的话)质量的要求应是及时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在此后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由于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又没有严格的会计分期概念,人们对会计主体的认识大多集中在现金流量上,会计实践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格式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3]所以,这一阶段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仍以及时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为主,这种要求在今天的政府及非赢利组织会计中仍有明显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及其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化,特别是随着资本性支出的大量发生,需要将资本性支出在不同的期间进行分配,以保证收入与支出相互配比,最后计算会计主体在短于资本性支出回收期的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有采用收付实现制来记录经济活动,而收付实现制又难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人的需要,因而以权责发生制来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失去意义,因而提出了相关性这一新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认为会计信息必须与使用人的要求相关。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高度概括了以往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也为会计理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5.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可操作性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还应具有可操作性及经济性。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最终只能由会计信息使用人来判断,会计信息提供人一般情况下很难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进行预先认定,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检验过程实际就是会计信息使用人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态度进行调查和判断的过程。显然,与一般商品的质量检验相比,会计信息的质量检验过程,特别是最为社会所关注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检验过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就上市公司而言,会计信息使用人通常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基于个别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态度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不仅会使检验过程变得十分复杂,而且检验成本也将变得十分高昂;就其他经济组织而言,虽然个别组织的会计信息使用人通常都有确定的范围,基于个别会计信息使用人的态度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不仅将使检验过程变得较为简单,而且检验的成本也将变得十分低廉,但这种检验只能确定个别经济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状况,难以对所有组织的同类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验,要检验所有经济组织某类会计信息的质量仍然面临与上市公司类似的问题。所以,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必须简单实用,不可行或应用成本高昂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三、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实现途径

实现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财会工作各环节的工作才能完成,其中应主要抓住以下方面:

1.增强社会责任感

本着对会计信息使用人高度负责和促使有限的人类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的心态,严格履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客观科学地考核和评价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并与物质利益密切挂钩。

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从严格地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入手,

按所选定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确认和计量,严密会计工作手续制度,到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会计报告,这一完整的会计循环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保证制度严密、手续完备、处理规范、计算准确、方法恰当、信息及时。

3.强化会计管理的领导,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从实施领导角度就应体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强烈意识和愿望;采用各种方法手段,促使会计人员加速提高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速知识更新。当前应强调会计制度改革和国家税制改革后的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提高适应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环境的能力,提高会计对社会的有用程度。

4.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

大力推行电算化会计,乃至提高到推行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解决财务会计领域普遍存在的取得比较准确的会计信息与需要用比较大量工作时间、投入较多人力的方法、经常出现会计人员不堪负重的矛盾,既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又大大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会计信息成本,从而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能。

5.加强会计监督,切实提高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

会计监督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要增强注册会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使其能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鉴证服务,发现舞弊行为,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首先,要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使其成为负有有限责任乃至无限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形成自主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机制。其次,要规范质量控制,加强风险意识,严格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准则》,自觉遵循职业道德和专业标准要求。当前特别要强调谨慎选择被审计单位,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品质,形成以防范审计风险为核心的社会审计机制,以保证整个审计业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凌红蕾.浅议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甘肃农业,2005,(4).

[2]曹伟.关系到财务会计发展方向的几个理论问题[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3]曹伟.论财务报表信息和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标准[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5).

[4]陈艺东,何华.决策有用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S1).

[5]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1,(11).

[6]杨本刚,贾钢.改进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月刊,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