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设计美学的类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设计美学的类别范文1
论文摘要: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要真正发挥作用,仅靠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以及改变评价方式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和完善教学保障措施。理工专业教育要切实改变观念,改变课程类别与性质并适度增加学时学分,强化师资队伍,严格过程管理,夯实实践环节。只有保障措施得力,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只是一个方面,但对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而言,文学教育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文学教育课程的性质和作用看,它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系统,各门课程之间互相关联,教学目标既有差异又殊途同归。所以,要充分发挥文学教育课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仅仅只是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评价方式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教学保障措施。这样,文学教育教学目标才能落到实处。这些措施既包括理工类专业自身的观念、制度、计划和实施办法,也包括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教学、加强责任心、提高教学水平等。
1 切实改变观念,重视文学教育
当前,虽然文理渗透的观念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理工院校主管教学的负责人、职能部门,尤其是各理工专业负责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观念,情况并不容乐观。2006 年,在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开设中国语文课的背景下,“北大教务处曾征求过各理科院系领导的意见,几乎所有的院系领导都认为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而且认为对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增强人文素养、加强写作能力都有帮助。但一落实到课程安排,一些院系又都舍不得把必修的学分‘掰’出一块给大学语文课。”①此种情况绝非北大独有,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学语文课程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它文学教育课程。因此,要使文理渗透避免成为时髦的名词或口号,理工专业负责人必须切实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②从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时,做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
2 改变课程类别与性质,适度增加学时和学分
当前的文学教育课程,一般除大学语文是公共必修课外,其余主要是作为素质教育课程而且是公共选修课程出现的,学时学分也比较少。例如在陕西理工学院各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素质教育课程只有120学时7个学分,每一门课程不超过30学时2学分,有的课程只有20学时1学分。③问题在于,素质教育课程在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所占比例本来就很有限,而文学教育类课程在素质教育课程中又只是一小部分,无论学生怎样选择,都必然造成学生对文学教育课程实际选择上的不完整。这样,即使文学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再科学、完善,也无法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因此,首先需要改变文学教育课程的类别与性质。可以考虑将部分文学教育课程尤其是核心文学教育课程列入其他课程类别,并改变其性质,如将“中外文学名著鉴赏”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将“技术美学”或其他根据理工专业特点设计的融合类课程如“建筑美学”、“服饰美学”、“材料与生活”、“影视技术与艺术”等列为专业选修课甚至是必修课,将“写作”(主要是科技论文写作)列为专业必修课,等等。其次,适度增加学时和学分。随着课程类别和性质的改变,部分内容非常丰富、难以在30学时或20学时内完成教学且能保证质量的课程,学时学分也应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加,例如“中外文学名著鉴赏”、“技术美学”等课程。通过改变文学教育课程的类别与性质,并适度增加学时学分,可以使文学教育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3 强化师资队伍
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一般由专业所在院校的文科专业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承担,少数课程如融合类课程尤其是各理工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设计的融合类课程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从文科专业教师来说,之所以承担理工类专业文学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目前而论,绝大多数情况下,或者是因为教学任务已经下达不得不承担,或者是为了完成所在院校额定的教学工作量,或者是为了获得课时津贴,而并非是出于对文理渗透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由于缺乏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加之承担课程的教师通常都很年轻,教学经验、能力相对欠缺,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必须强化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首先,文科专业负责人需要真正认识到文学教育课程对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所能发挥的作用,从而在安排教学任务时不会掉以轻心,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尽可能将相关课程安排给职称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承担。其次,文科专业教师需要真正认识到文学教育课程对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将其看作是一种负担,或者认为是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获取课时津贴的一种途径,从而增强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再次,承担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不能认为是给理工专业学生讲授就可以敷衍了事。相反,由于文学教育课程学时少,理工专业学生又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因而更应注意根据课程性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调整、改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只有强化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4 严格过程管理
目前,主要作为素质教课程出现的文学教育课程在管理上相对比较混乱。主要表现在:所申报课程的审批程序形式化,但凡申报,均可进入素质教育课程,造成文学教育课程的无序状态;很多教师待所申报课程进入培养计划后,何时开课完全根据教师某一学年或某一学期的教学工作量情况而定,导致出现的文学教育课程可能很多,但在某一学年或某一学期真正开出的课程很少;教学效果的好坏依赖于教师自我的良知,缺少必要且有效的监控等等。因此,必须严格过程管理。首先,申报文学教育课程教师所在院系对教师申报的课程必须严格审核,对其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认真评议和论证。其次,学校教务处组织成立由教学委员会委员、理工类专业负责人、文科专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专家参与的素质教育课程审核小组,对所有申报的课程进行认真评议和论证。审核通过的课程,申报教师必须进行答辩。审核小组根据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教师的答辩情况,最终确定课程是否进入素质教育教育课程培养计划。再次,保证课程开出率。所有进入素质教育课程的文学教育课程,必须根据培养计划在某一学期全部开出,教师无权自行决定课程开设与否。教师如因特殊情况确实不能开出课程,必须履行审批手续。对擅自不开出的课程,教务部门可以更换教师或将课程从素质教育课程中取消。最后,切实发挥教学监控体系的作用。为保证教学质量,各院系、专业一般都构建了由教学主管领导、教学督导、教研室以及教学信息员组成的教学监控体系,然而,这样的监控体系通常都主要运用于对专业课程教学的监督,对素质教育课程的监督作用发挥较少甚至完全没有发挥。因此,要保证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固然需要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更要切实发挥监控体系之于文学教育课程的作用。例如,课程承担教师所在院系、专业的主管教学领导、教研室必须有意识地检查教师的相关课程教学情况,教学督导必须有意识地定期听取相关课程,教学信息员定期将教师的教学情况及时反馈给所在院系、专业的主管教学领导。除此之外,各理工专业主管教学的领导也应当有意识地了解相关课程的教学情况并反馈给学校主管教学部门或教师所在院系、专业的主管教学领导等等。总之,只有严格过程管理,文学教育课程才能摆脱无序状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5 夯实实践环节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是要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长春工业大学校长张德江认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授知识更重要,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④因此,为保证文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性质设计、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例如阅读(欣赏)实践、研究实践、写作实践、演讲实践、朗诵实践,包括举办一些实践活动如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经典戏剧对白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但是仅凭教师个人力量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实践环节,也不能保证有些实践环节能够长期、有效地实施。这就需要各理工专业的配合。首先,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于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设计“专业阅读”,具体实施时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在阅读专业书籍的同时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文化、艺术方面的书籍,并能进行督促检查。其次,鼓励、要求学生坚持写作训练,并能督促检查,从而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发现生活美、表现生活美的能力。再次,有力地协助文学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组织完成围绕教学举办、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尤其是在理工专业内能够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只有这样,文学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才能落实,也才能长期、有效地实施下去。
总之,文学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理工类专业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需要立足课程本身,培养创新思维,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而且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诸多方面若能协调一致,良性互动,文学教育课程定能产生其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马彩娥.对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再思考[j].时代文学,2009(4).
②扬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01(2).
设计美学的类别范文2
标志设计在现代商业社会已经成为宣传品牌和树立形象、加强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可以精确地传达信息并影响消费行为。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标志设计在创意设计的手法上也有所变化。
标志设计图形演变
标志作为一种特殊的图形符号,自诞生起就以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来传递着信息。人类现代标志的发展最初是以商标的形式出现,为了区别于同类产品,强调自身的质量,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有一块宋代刘家针铺的雕版铜牌,刻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商标图案及文字信息,这既是最早的品牌广告,也是将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商标信息。
标志设计中图形元素的类别
以图形作为表现形式的标志相比较文字类的,在形式上更生动,由于图形在情感传达方面有更多的灵活性,所以可以很好地和企业经营理念相结合 ,设计师可以凭借其艺术设计的功力与构想,也更便于识记。在图形创意方面,可分为具象图形和抽象图形,也有相结合的综合型,随着网络发展和智能手机普及,现在出现了动态标志,以更加丰富的视觉形式来展现。
具象图形
具象的图形标志以动植物或建筑、器物等作为设计元素,通过艺术手法进行提炼其特征,加上简化或适当的装饰手法处理,使形象直观易懂。如花花公子的标志,是一只颇具绅士风度的兔公图形,来表现了服饰所带给男士的尊严、地位和潇洒的体验。相较于植物或建筑的图形创意,动物的图形更能带给人亲切感,尤其是大家所熟知的动物形象,已经被非常多的使用在品牌形象或标志设计中。国内目前各大电商所使用的图标均为动物形态的再加工,天猫,京东的狗,还有最新的国美的虎,这些动物图案形象简洁、生动又亲切,有很强的识别度,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喜爱。同一动物的形象,因设计的切入点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同为取材于猫的形象,张伟航为香港猫会所做的标志设计,使用cat之字首“C”为创作的主要元素,通过黑白剪影的笔法,绘制出一只悠闲雅致的猫,正如阿恩海姆在视知觉理论中的“逆简化原理”,视知觉中不但存在着一种偏爱简化和平衡的倾向,还存在一种通过加强不平衡性和偏离简单式样来增加张力的趋向,在本设计中,设计师特意添加了猫须,在图形中猫须如音符般破开画面的圆形,标志中的各种视觉元素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标志反映了保护和促进猫类的发展与生存的主题。
抽象图形
抽象型的标志始自现代主义运动,核心就是用简洁的、抽象的视觉语言取代之前繁杂的绘画写实的设计语言,提倡“简洁就是美”,应用在具体的标志设计中,多以经过概括了的几何线形为设计要素,通过秩序美、韵律美和矛盾空间及空间结构建构成具有现代美和形式感的几何图形,传递着和标志主题相一致的感觉和意念,并且是抽象造型带给受众不同的情感体验。以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会徽标志为例,,一点一钩一横组成了时尚又现代的奥运图标,其红、黄、蓝的三个色块分别代表了太阳、生命和大海,这样一个跳跃动态的几何图形抽象又生动,用最简单的几何笔触组成了最有活力的跳跃,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凯迪拉克的徽标,则一直沿用花冠和盾牌作为不变的图形元素,虽然在不同时代有细节的变化,百年来的细节修改有30次之多,不断奉献出大胆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现在使用的标志以蒙特里安抽象空间为设计蓝本。通过不同的色彩表现其设计内涵,红色代表着创新和勇敢,银白色代表着仁慈和美德,蓝色代表着豪迈的骑士精神,整个标志呈现出经典、尊贵和突破精神。
传统文化在标志图形中的美学价值
东方美学博大精深,中国画中以五代、两宋的山水画为例,有些强调坚实的质感和厚重的体积感,具有很强的视重量,有些则在构图中强调“动”与“静”的结合,释放视觉的沉闷,取之以恬淡苍茫之感。这种艺术美学应用在现代标志的图形设计中,一样达到传神的效果。标志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其设计中的图形,艺术性和鲜明的个性并重,需以巧妙的构思和新颖的表现手法来验证时间的考验。如香港知名设计师陈幼坚所设计的“MR CHEN 陈茶馆”,采用古法绘画中的观音手指造型,轻轻相拈的两指间一枚茶叶,其中手的造型纯以线条勾画,而茶叶则是浓重的笔墨间透空出树叶的脉络,形成轻重的对比。图形周围一圈的英文字母标注,如佛像中的背光一样,闪烁着佛性的光辉,整个图形优美古朴,仿佛在诉说着茶文化的悠久传承并传递着清雅的审美情趣。
设计美学的类别范文3
【关键词】符号;设计;创新
符号学的方法目前已经应用到语言学和神话研究、电影、戏剧、造型艺术等多方面,在设计领域中,建筑、工业设计等方面的理论也有所涉及,但是,在艺术设计的应用方面,还留有很大的空白,加强符号学再各种设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设计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设计创作过程与符号学的关系
为了说明创造思维方式的符号学结构,我们首先不考虑各种符号关联物,如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以及解释关联物之类的精细结构和它们与所谓“符号类别”的综合性关系。因此,符号学—创造学的创造过程基本上表现为一种变换过程和结合过程。符号学创新要素,即承担着“揭示”的符号在创造学上发展为结合性符号综合体,成为独创的“完型”。按照莫尔斯的说法,创造性就是建立在这种“完型”的产生上。而这种完型的产生,有赖于具体的符号操作方法。在这里,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是如下,这一事实,现代美学首先是把艺术对象、绘画、产品形式等看作物质的产物,看作有意识产生的审美状态的载体,它的组成或结构经由一种贮备来实现,它的物质要素同时作为精神要素,即作为符号来起作用。在艺术过程中正是符号的采用,将艺术对象的物质组合转化为一种精神的组合,如果一般说来艺术生产被看作是一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的话,这一点是不能忽略的。由此,我们涉及到符号学美学的理论。
二、符号学美学概述
符号学美学作为审美过程、申美状态或审美对象的符号学理论,成为与数学美学相提并论的一种理论。在符号学美学的研究上,符号学家作了不同的探索。莫里斯把审美符号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图象符号,而沙皮罗则把审美符号看作是象征符号。本泽强调指出,起审美作用的并不限于哪一种符号类型。依据皮尔斯的意见,绘画也具有指示特性,因为艺术作品总是表现出更大整体中的一个局部。本泽把艺术作品的审美状态定义为超级图象符号,它的审美性质是由各种符号的组合中表现出来,而不是表现在基础符号上。这种超级图象符号是由名辞一图象一单一符号所构成,由此而具有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符号学美学在符号方面必须前后一贯地引人“审美状态”,这种符号学美学要从这一点出发,即现在要把物质要素的组成部分作为符号的组成部分看待,更确切地说,是把符号作为“媒介”看待,这种“媒介”的每一分布也是个别符号向综合的复杂符号的过渡,也就是一种符号的联结。由所提供的符号贮各中对物质要素的选择,如色彩、形式要素、音响、声调等的选择,是为达到其关系的组合或广延的共存,它同时是对智力符号的一种重新构思,对于这种重新构思,物质要素起了载体的作用。这种精神的组织过程在艺术生产中是基于物质要素在智力符号中的重新构思或再次发挥作用,正如一般说来艺术对象的主题特征一样。因为在任何精神活动过程中,符号的采用总是表现为一种组构。目前分辨出三种基本操作,可将基本符号组合成符号综合体:添加、结合和迭代。在对这种符号操作的日常语言解释和基本结构特征的强调中,对于添加操作存在一种线性序列,一种单纯语构学的符号链,它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开放的、可延续的。因此可以把添加的结果直接看作一个符号序列。它主要涉及到一种语构学操作。对于结合操作说来,基本符号或符号序列可以当作一个新的(分级的)置于其上的超级符号,以致这种超级符号可以作为完整的符号与这种符号的贮备相并列。这种结合的结果在基本符号或局部符号的分级综合的意义上,可以作为更高层次符号看待。莫尔斯、弗朗克等人己经明确地指出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结合操作以及超级符号的构成所起的作用。迭代最终是一种超出所有局部符号的符号综合体的组合,也就是超出原来符号贮备及其超级符号的所有基本符号的符号综合体的组合。迭代操作产生出一种符号综合体,它相对于基本符号的贮备不仅是闭合的,而且是完整的、全套的,也就是说相对于符号贮备表现出指数的量级特性。日常语言常见的说法,它把迭代解释为“符号的符号”,正如人们说这种“红色”的“红”或说所有“红色”的“红”那样,很容易被理解为所有“局部红色”的“红”。只要艺术的生产过程作为一种符号过程由物质输出的符号储备构成组合的符号或符号综合体,那么审美状态本身就可以由符号添加、符号结合和符号迭代操作而产生。只要艺术对象成为符号综合体,那么显而易见,艺术对象也就成为存在与意识之间中介的比较或关系性对象,他们往往由一种较高或较低程度的符号性表征出来。
三、符号在设计中的操作方法
3.1符号添加
这是具有并列连接性质的符号操作,是各要素的排列或一种要素的重复而造成开放连接。符号添加的例子,在语言领域是所有那些人们称作语序、短语、惯用语等的,这种语序还不构成句子,因此是开放性的,在建筑中是现代高层建筑的窗子系列,其序列的起点和终点由纯粹的外在条件如建筑物的大小所给定。添加可以产生名词性符号综合体(图像一名词符号),产生方法相对于结构型审美状态,举个例子,纹样图案(线条的、平面的和空间的)属于添加一结构型的展开。
3.2符号结合
则是一种更重要的操作,因为它造成闭合的联结,将各种单个的符号综合成一体而构成一个完形、一种结构、一种不变的整体。一般说来,添加先于结合(这里把符号本身当作一种物质构成物,看成与对象一样)。结合能产生一个新的符号,例如从音经音节到词汇的产生过程就是一种从音到音节,从音节到词汇的结合过程;又如:“超级图像符号”(图画、设计图、外形、框架系统等)、“超级指示符号”(指针、透视图、刻度、方向系统等)、“超级象征符号”(词典、储备成分、储备系统)等。每个超级符号,即符号与其新的单位或整体的每一联系始终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符号或更高位的储各系统。
设计美学的类别范文4
看看陈国进的博客就知道他是个工作狂人了。首先,工作狂没有很多时间写博客,所以他的博客仅仅九页而已,其次,九页博客谈的都是工作。因此当你知道他以工作室为家,就毫无意外的感觉。
陈国进当拼命三郎的原因很单纯,因为在他心里总是觉得自己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班出身,读的书和其他设计师相比较少,只有比别人更加勤奋才有机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正是他的这一份勤奋和认真,让他成为著名设计师陈绍华第一个打破学历和名校羁绊而培养的人才。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光是勤奋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些许的天赋,每一件出自他手的作品都透出国际化和务实的风格。
陈国进认为建立在客户的品牌观点之上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自己不能用单纯图形美学的角度来衡量,这样只会让你变得无知而固执,在平面设计圈里是很常见的现象。”角色的转换使他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到客户需要表达的概念,设计出符合客户要求的图形。为了准确表达客户品牌概念,绘图时陈国进都相当注意一些很小的细节,兼顾美学、色彩、时代性、系统的派生能力等等。
在工作室创作设计时,是陈国进是最开心的时刻,也是他更接近梦想的时刻。
Q:你认为珠宝设计有何特别之处?与你的设计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A:设计的本质没有改变,只是目标群体及载体不同而已。我最初是做品牌识别系统设计,现在扩展到设计管理,公共艺术、商业空间、产品设计都涉足。相对于目前的设计业务,珠宝设计显得微观些,但恰恰是这种微观,赋予我表达细腻情感的绝佳机会,将这些年做平面设计养成的细腻感注入珠宝设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某种程度上讲,珠宝类的设计是情感纽带设计、情感展示方式设计,更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Q:珠宝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
A:我不是个物化主义者,或许因为自身是设计师的缘故,至少从审美生命周期上很难看到让我喜欢的东西,所以,我连手表都极少戴。尽管没有很强的占有欲望,但我仍然很关注珠宝行业,珠宝在任何时候都是时尚的风向标,特别对于女性而言。珠宝,跟做投资不同,黄金投资看中的是这类贵金属的物理价值在全球市场的位置,而珠宝则是意识形态的消费属性为主,物理价值不是最重要的,比如,哪怕是一件由不锈钢加工而成的戒指,如果它的设计非常好,其价格完全可能超越等量的黄金,这就是设计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做珠宝面对的不是消费者而是顾客,为什么?在珠宝行业里其实没有被消费掉的产品,应该是顾客希望持有的带特殊意义的物品,他们拥有珠宝目的不是要把它“消费”了。现代人对珠宝的理解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非古时的财富象征,对珠宝的购买行为往往承载着大量的情感和社会内涵。
Q:你如何欣赏一件珠宝?喜欢一件珠宝的评判标准是?
A:首先,这件珠宝能代表什么。我会思考它能象征什么、有什么故事。其二,是否是美的的设计。它必须具备浓厚的艺术内涵,必须是工匠精工雕琢的,必须有是独创意义上的国际性,这些都需要通过设计规划来界定,通过这种极致的美、极致的工艺来显示其稀缺性,只有稀缺方可具备溢价,当然,工艺本身也可以稀缺化。第三,高附加值品牌及产品调性的选择。如果出于品牌角度去看珠宝,就必须有其系统的美学特征。
Q:此次参加珠宝的设计,你会和梵迪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A:我也做骨质瓷设计、门窗设计、雕塑还有室内设计等,都是陌生介入。我一直认为不在于以前是否做过某个类别产品的设计,关键是在投入每一项设计时,自己的激情和梦想状态都要很好,再就是合作的品牌决策人,必须具备这种开放的思维及严谨的市场计划。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跨界设计活动,来激发自己对珠宝领域的想像力。
Q:如果客观条件允许,你希望设计出一件什么样的dream jewelry?
用最朴实的概念实现最经典的设计,恒久价值需要恒久概念的支持,不是昙花一现的惊艳。珠宝,大多时候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撑,方引导销售的有效进行,作为设计师,可能意识形态是其生命力的根本,如果没有支撑设计行为的有效意识,何来有意义的设计方案呢?
设计美学的类别范文5
关健词:中外园林;设计; 风格
1. 前言
园林设计风格是一种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设计风格,由于时代、民族、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而表现形式存在区别,又因优秀造园者
的社会实践、审美惫识、审美经验、审美修养、审美想象、审美理想和审美意趣的不同,使园林设计风格呈现了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的风姿。中外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墓础上形成了各自独有的形态。
2. 中国园林设计风格
中国园林设计和西方园林设计是世界园林设计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如西方人喜好雕塑,在园林中有着众多的雕塑。而中国人却喜欢在园内堆假山。中国人看树赏花看姿态,不讲求品种,赏花只赏一朵,不求数量.而西方人讲求的是品种、数量,以及各种花在植坛中编排组合的图案,他们欣赏的是图案美。中国的园林设计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因而从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传统绘画的又一表现形式,从审美主体来说,长期受深厚的哲学、美学的陶冶,而主体本身又是经过各种成熟的设计诗词、绘画、工艺美术和建筑交融渗透独立发展起来的一个形态完善的设计类别。“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迫求的审美境界。西方园林中的法国有“园林是陪衬,是背景,是建筑的附属物,确实不是独立完备的设计”(黑格尔语)。西方园林以科技为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抽象性的人工技能之美;中国园林与绘画有缘,将建筑自然化,表现出形象的天然韵律之美。西方园林开阔坦荡,以整体对称图案美见长,中国园林则以曲径通幽,迫求惫境取胜。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是以含蓄、蕴藉、清幽、淡泊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对自然物的各种形式属性如线条、形
状、比例、组合,在审美前意识中不占主要地位。空间上循环往复,峰回路转,无穷无尽,追求含蓄的境界,是一种奉拟自然,追求自然的封闭式园林,是一种“独乐园”。西方园林则表现为活拨、规则、奢侈、热烈。造园中的建筑、无不讲究完整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西方园林讲究的是一览无余,追求人工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可以这么说中国园林基本上自然的、写意的、重想象;而西方园林基本上是直观的、重人工、重规律。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
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并遵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强调并非机械的抄袭自然山水,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也影响至深。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其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气质与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中国造园追求的是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分割空间,融于自然;树木花卉,表现自然。山环水抱,曲折蜿蜒,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中国造园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的方面。中国园林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寄情于山水,并从湖光山色中蕴涵的自然美中抒感。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总结。明明是自然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居”的局面。这种创造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3. 西方园林设计风格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的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期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它强调规整、秩序、均衡、对称、推祟圆、正方形、直线,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3 . 1 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和人化自然
西方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得方方正正,呈现出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
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虽然在西方美学著作中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形式,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它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3 . 2 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
西方人认为造园要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韵律、均衡、对称、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的园林更是将它奉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3 . 3 西方园林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
印象由于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状,如直线、正方形、回、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另外西方人搜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设计美学的类别范文6
关键词:实践美学;艺术学;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183
随着学科构建步伐加快以及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专业结构和教学方法也在逐渐完善和成熟。艺术学理论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学科,其从高度概括的角度对艺术的一般性规律进行总结,但同时其中的诸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实操才能真正为学生和艺术从业者所用,因此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在艺术学理论学习中非常重要。
一、艺术学理论教学特点及实践美学的涵义
首先艺术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逻辑性为主要特点的学科,其从宏观和对艺术的整体构架出发,对艺术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概括和论述,其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类别的理论分析,是艺术学习者必须所掌握的课程。其次艺术学理论的学习不仅包含艺术理论的学习和内在深化,同时也凝聚着艺术最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艺术学理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理论的深度理解,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化对艺术的感悟,将艺术与实践、生活和生命等本质化的概念相结合,从而摆脱形式的限制,体会艺术的真正魅力。再者,艺术学理论教学要体现时代性和发展性,艺术并不是凭空现象而产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实践中,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俄罗斯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正是以当时的当时苦难的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为灵感和背景创作而成,享誉世界,因此艺术与生活和实践息息相关,同样艺术学理论教学也离不开生活和实践。
实践美学的思想核心是实践论的相关内容,马克思在著作中指出,人类实践具有全面性、精神性与审美性三个特征。实践活动是人的基本在世方式,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创造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样创造了艺术和审美,审美是在实践中而言的,如果脱离实践,则毫无审美而言。因此实践美学主张审美和艺术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由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这一观点在指导艺术学理论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即要引导学生树立实践的观点,从实践中获取艺术的灵感,积累艺术创造的经验。
二、艺术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一)空洞化
当前艺术学理论教学空洞化问题较为严重,上文提到,艺术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涵盖了诸多艺术门类,每种艺术门类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教学过程中艺术学理论忽视了不同艺术门类学生之间的学习特点,一味进行综合性理论知识的灌输,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授课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缺乏实践教学经验;二是艺术专业教育规划科学性不足,在教学中艺术门类划分不清晰,教学方式不合理,造成教学空洞化,专业性不足。
(二)教条化
艺术学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条化的问题,着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形式僵化,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但由于艺术的特点,很难在教室中通过讲授来获取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因此学生体会不到艺术的魅力,难以在艺术表达上有所精进,甚至会失去对艺术学习的兴趣;二是过于强调理论的学习,很多教师在讲解艺术学理论时,只注重艺术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艺术的主观感受和其与生活的联系,这与艺术教学的目的南辕北辙。很多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论来获取对艺术的生动感受,也不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的涵义。
(三)与实践脱节
当前我国艺术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艺术来源于实践,通过实践而获得更生动的表达,脱离了实践,艺术则不能独立而存在,艺术教学也无法达到其预期的效果。当前教学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在教学考核过程中,也是多采用试卷的方式对知识进行考察,缺乏实践的历练,造成学生对艺术的感悟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创作思路不够开阔,内容主题的格局宽度有限,不利于学生在艺术学习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三、实践美学下的艺术学理论教学创新策略
(一)推进专题化教学
针对教学空洞化,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可采用教学专题化的方法,主题带动方法、以整全统率门类,实现理论教学的专题化。首先要求教师要对艺术门类进行合理划分,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主题,精心构建专题化授课方案,將每个专题讲透,避免浅尝辄止式教学。以《以外国美术史》教学为例,可按照不同国别或流派发展的各个阶段划分,形成较为清晰的教学线索,沿着线索,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并分配与每个专题相匹配的课时,力求将每个专题讲精讲透。
(二)实施多元化教学方式
艺术学理论的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室或学校的空间中,形式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教学,而应该根据讲授内容的特点,安排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艺术表达,同时能够提升学习艺术的兴趣。如在讲授《中外戏剧史》这一课程时,可安排学生在教室中观看国内外戏剧视频,以更直观的方式获取对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认知和理解,在观看结束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不同戏剧的特点,互相交流观看戏剧的感受和对戏剧的认知等,以此加深学生对戏剧的理解。
(三)推动教学实践化
推动艺术学理论教学实践化可借鉴艺术工作坊这一教学模式,如民族艺术与文化工作坊、广西美术研究工作坊等。艺术工作坊是在学校项目资金支持下建立的不同专题的艺术培养创造机构,由资深艺术教师为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学习和创作。通过此种教学模式,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在实践中加深对艺术理论的理解,锻炼艺术实践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对日后艺术发展助益颇多。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