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临床教学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临床教学的概念范文1
但是眼科学的临床医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青光眼是较难为医学本科生掌握的内容,因为该疾病缺乏直观的病理性改变,视功能的变化又与前房角等眼压相关解剖距离较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太容易对青光眼的概念做比较完整清晰的阐述。我们尝试利用词源分析和关于青光眼定义的变迁结合的方式,来说明各种类型青光眼的临床特性,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反应:
1以词源学方式解释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类以眼压升高时,前房角关闭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的解剖基础为眼球直径小、前房角狭窄、晶状体因年龄关系体积增大,因此在亚洲地区的中老年女性多发。急性青光眼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和绝对期[2]中急性发作期的症状是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一旦发作,症状上表现为剧烈的眼胀、视力急剧下降,伴有同侧头痛、甚至恶心呕吐,患者难以忍受,因此不会被忽视。体征上,因为眼内压的急剧升高,导致球结膜高度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瞳孔括约肌麻痹后散大。因此眼球在外观上因为角膜水肿和瞳孔散大后虹膜颜色观察障碍,加上球结膜的红色充血反衬,显示角膜区域呈青灰色而且朦胧发光的外观。 “青光眼”这一称呼就是对这一改变言简意赅的高度概括,描述性的命名,青光眼在中医又叫绿内障,或风内绿障。其中“绿”表示了上述的角膜外观变化,“障”描述了该病会导致视功能的障碍,“内”则提示了导致视力障碍的原因是来自眼球内部,以区别翼状胬肉、角膜翳等眼表异常引起的视力障碍,“风”在中医中往往被认为一些急性疾病的来源,这里提示了这个疾病起病急剧。
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以“青光眼”、“(风)绿内障”的名词来解释急性青光眼的急性发作期,不但能使学生从他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来记忆该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青光眼的定义的变迁介绍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类与遗传相关、病因不明的青光眼。因眼压升高时房角任然开放为特征。在发达国家流行病研究中一直占据永久性致盲疾病的前三名,但最近以社会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发现[3],无论是在城市人口,还是农村人口中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可能高于闭角型青光眼,大于80%的患者因未被诊断而延误了治疗。这种延误的结果与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决定性的,绝大多数病例被漏诊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该疾病不像闭角型青光眼,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征为隐匿性发病,开始时表现为眼内压间歇性轻度到中度升高,眼内压的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而缓慢升高,此时患者也适应了这种中度高眼压状态,因此在全病程中患者可以有轻度眼部不适或无任何临床症状。伴随眼内压的升高,患者会出现不可逆性的视网膜神经纤维的丢失,视神经逐渐萎缩,视功能永久性丧失,最终致盲。但是因为隐匿性起病,视力丧失过程缓慢而不易被察觉的原因,和医患双方对该病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重视该疾病在临床医学本科生开始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该疾病的教学一直是眼科教学中比较困难的部分,因为没有特征性的临床改变,眼压改变的因素在于前房角,病理性变化在视神经,解剖学上的相关性亦不易被学生理解。我们尝试以历年来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学》中关于青光眼的定义的变迁来强调眼压、视神经和视功能(视野)的相关性。其内容如下:是指眼内压力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4];具有病理性高眼压合并视功能障碍者即称为青光眼[5];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视血流灌注不良合并视功能障碍者即称为青光眼[6];具有病理性高眼压足以引起视盘凹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者称为青光眼;当眼球内的压力(眼压)超过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时,称为青光眼[7];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8]。
通过这一系列定义的变化,不但强调了眼压、视神经和视功能(视野)这三者在开角型青光眼中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还能告诉学生,对任何一个疾病的认识,都是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才能一步步地揭示真理,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不仅仅是学习,而是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来面对临床医疗的学习。
3小结
眼科学的教学、诊断和病历记录形式一直是形态学为主的方法,但是仍然有一些需要理解的抽象性的内容,青光眼的概念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尝试使用通过对青光眼的中医释义和对青光眼名词解释的变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容易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该类疾病的临床特征,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众多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眼科学》的教学和临床中,以往需要笔记、粉笔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完全被淘汰。但是,还是需要在技术进步的同时,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来对应不同特点的疾病,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疾病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记忆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吴晋晖. 如何做好“青光眼”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设计[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59-61.
[2]Liang YB, Friedman DS, Zhou Q,et al. Prevalence of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in a ruralChinese population: the Handan eye study[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1,52(11):8250-8257.
[3]上海第一医学院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学教研组.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340.
[4]中山医学院.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7.
[5]毛文书.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16.
[6]毛文书.眼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07.
临床教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心胸外科;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1-0154-01
心胸外科是外科学中专业性最强的学科之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实习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心胸外科医生,是临床教学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笔者近年在带教中积累一些经验,谈谈如下几点体会。
1心胸外科学专业特点
心胸外科涉及的解剖学知识较为复杂。诸如心脏传导系统、冠状血管的分布、瓣膜位置和结构等。由于心胸外科手术大多高风险,对术者的技术要求高。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做主刀或第一助手,加之上级医师很少讲解,学生在手术中直接学习的机会很少。心胸外科体检一直是临床教学的难点之一。虽然专业基础课上对心、肺的体检方法进行了讲授,但呼吸音、异常心律、瓣膜和大血管杂音等听诊,不能完全通过言语表述清楚,需在学生通过典型病例的反复听诊才能获得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心胸外科疾病种类繁多,不同疾病的异常体征各异,学生在接触心胸外科之初,很容易混淆,不能准确诊断,对其自信心造成打击。
CT、MRI、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在心胸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影像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虽然学生对基本原理有所了解。但具体内容涉及不深,导致学生在掌握病情、做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时常常感到困难,产生畏难情绪。
心胸外科手术较为复杂,观摩手术的效果不佳。例如心脏手术时,在心脏及大血管置管后。因手术范围狭小,难以充分显露,学生难以清晰观看到手术操作,学生如对心脏解剖不熟悉,达不到参观学习的目的。心胸外科患者术后时常发生病情变化,需熟练使用各种血管活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应掌握呼吸机、心脏除颤仪、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等仪器的使用,在短时间内要求学生学习众多的专业知识,必然使其感到手足无措。
2重视临床思维的培养
学生往往对操作性较强的知识比较感兴趣,而忽视了对理论学习和临床思维的训练。很多学生往往把多上手术、多练手作为实习的主要目的,而轻视了对患者病情诊断、综合处理等环节的重要性。如何改变学生这种类似偏科的学习习惯,除了平时引导学生多观察病人外,我们采用病例讨论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病例讨论教学法是运用临床病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书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方式。通过临床病例呈现出的病情变化。引导、鼓励和要求学生从复杂的病情表现中,运用所学医学知识,通过临床诊断思维,使学生学到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技能。例如在胸外伤的实习中,针对学生对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患者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难以理解的情况,教师先有意识地提出了“单根多处”、“纵隔摆动”、“浮动胸壁”、“反常呼吸”等几个关键概念进行启发引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解答,从而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讨论一个肺癌的病例,首先让大家进行病史的采集,随后进行专科体格检查,严格按照视、触、叩、听的顺序进行,围绕病例找出典型表现及体征、影像学改变,进而分析相关检查结果.逐步明确诊断,实施治疗计划。然后教师以提示的方式予以补充和纠正,引导学生对外科病症诊疗的正确认识。
3改善心胸外科临床教学的措施
3.1使用多种临床教学形式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与传统的单纯讲授方式相比,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授课效率;多媒体课件中可收录典型、少见和疑难病例,为临床教学提供完备的病例资料。其次。采用与胸腔镜、纵隔镜配置的实时录像系统.使学生清晰地观摩手术,结合教师的同步讲解,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对临床上少见、疑难病例可进行教学查房,对某些特殊处理和操作,应进行示范教学。还可聘请有关学科医师开讲座,传授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更好的掌握心胸外科的知识。
3.2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有了理论知识,但不能灵活使用,这违背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目标。医疗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求医学生逐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临床。例如.可组织学生对典型病例进行讨论.探究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基础、诊治方法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3.3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对医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教师的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是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临床教师普遍存在“重医疗、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影响了临床教学的效果。因此,强化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将教学放到与医疗、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提高临床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医院应定期对临床教师进行培训,学内容、规范操作技能,确保教学效果的一致性。同时应加强临床教师责任心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培养优秀临床教师的前提。此外,当今医学发展迅速,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临床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教学要求.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临床教学的概念范文3
临床实践对于医学生来讲,是将来进入临床工作的必经之路,通过临床实践,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并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培养科学、规范的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生进行角色转变的关键环节,通过教学能提高医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但传统的以临床经验及医学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探索新型的、科学的的教学实践模式刻不容缓。近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临床上迅速兴起,其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有效方法。为了探究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实践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本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现阐述如下。
1循证医学的概述
循证医学(EBM)又称实证医学或证据医学,本意是指遵循证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为在现有的、科学的临床研究证据及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对临床疾病进行决策。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研究者首次对循证医学进行了阐述,提出制定临床诊疗措施应依据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指导临床实践。其后加拿大研究者对循证医学概念进行了概括,循证医学是指慎重、明智、准确的应用现有的最好的临床研究数据,在充分结合医生的专业技能及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个人价值和愿望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3]。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具有较大区别,传统医学在诊治患者时更加注重临床资料、临床经验及相关的临床知识,而循证医学是在其基础上强调科学研究证据的重要性,其更加科学、规范及合理。随着循证医学概念的不断发展,其已在临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实践中的作用
在传统临床医学教育中,医生在诊治患者时更加注重个人的临床经验,并在教科书、研究文献及高年资医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处理,导致了某些真正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被普及。循证医学是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它要求医生以临床最新科学证据为指导,在充分结合患者意愿及医师经验的基础上,谨慎、科学、明智的为患者制定临床诊疗方案。要想真正将循证医学应用到外科临床实践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通过详细、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确立问题。②为了解决确定的问题,对相关证据进行搜集及系统性评价。③依据收集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制定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不断调整。④充分运用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及新的临床诊疗方案对临床实践进行指导。目前,在疾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及系统性评价方法已成为循证医学判定某种治疗方法有效的原则,根据大样本观察、对照组设立、随机双盲试验等要求严格进行临床研究,从而获得科学、可靠、客观的临床结果。
3循证医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
循证医学建立的基础为发现、提出及确定问题,其主要目标为解决问题。外科临床教学更应注重对实习医师的启发及指导,使其形成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为日后的临床实践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传统的外科临床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与枯燥,实习医师积极性不高,对问题的思考及解决能力较差,一味的灌输式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要求。外科循证医学的引入,能将问题导向模式进行应用,通过问题的抛出,能激发实习医师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其能够针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研究与讨论,并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分析、总结相关论点与证据,进而得出最为满意的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转化实习医师的学习模式,使其更加科学、灵巧的掌握知识,并形成自身的、独特的思考模式,为日后的外科临床实践打下夯实基础。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比较,以学生为主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外科循证医学教学方法效果更好,学生对外科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从原来的60%以下上升至90%以上,且患者的满意程度从原来的85%上升至98%以上,极大的改善了诊断的可靠性和治疗的有效性。
4结论
临床教学的概念范文4
【摘要】目的 模拟式学习法(SBL)是指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方法。模拟式学习不对病人造成伤害,可重复,减少不期望的干扰;可按要求创设任务或情景,重复练习技能,可以为个体量身定做训练项目;增加技能的保持和准确性,促进技能从课堂到真实情景的迁移;提高评估学生和住院医师培训的操作技能表现和诊断要求的标准。
【关键词】模拟式学习法 医学教学 模拟技术
医学的发展来源于医学教育和科研的进步,近代医学教育改革至今已历经近半个世纪期间提出的各式各样教学模式早已超越了传统的教学法,这股改革的风潮也由欧美快速的吹向世界各个角落。不久前,笔者能有幸前往在医学模拟教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加拿大McMaster大学学习交流,对模拟式SBL学习法与医学教学的有些启示和思考。
1 SBL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基于模拟式学习法(SBL)是指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教学和实践的教育方法[1]。它不仅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前实习的必要手段,也是在职医师、专科医师的临床技能训练,尤其是一些新技术的临床推广之必须。从简单的模拟某一个人体部位或完成某一种任务的模拟器材,到整体的病人、医疗环境以及复杂的虚拟现实。
模拟技术最早被使用于军事领域,但早期应用的范围比较小。最近10多年来,医学模拟技术经历了从真实的生活中行走的病人到游戏式的音像三维虚拟世界的历程。模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西方各国的医学院校,相继建立了临床技能中心,使用各种模拟设备对学生、专业人员进行培训。随着模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医学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模拟技术对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提高病人的安全性、培养学生能力感与自信心、教育标准化与规范化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与潜力。
2 医学模拟技术的分类
2.1标准化病人 标准化病人又称为模拟病人、病人演员或病人指导者。标准化病人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接触真正病人之前,掌握一定的临床技能,而且运用标准化病人可以进行全面、正确、标准规范的临床技能考核。通过标准化病人设置有关心理、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标准化病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只能模仿疾病的主观部分,还存在一些伦理学问题等等。
2.2模型模拟 模型在医学教育中按功能主要分为示教和培训两种。示教模型多为基础解剖模型,是展示生理解剖结构或病理解剖结构的模型,用来研究人体各器官组织间的关系,是最早出现的所谓“医学模拟技术”。基础解剖示教模型的使用使得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易懂。培训模型包括: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计算机交互式训练模型、虚拟现实和触觉感知系统、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或全方面模拟系统。 转贴于
3 医学模拟技术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的优势
①可模拟一些罕见的、凶险的、必须进行迅速和正确救治的病例,反复进行相关临床技能的训练;
②同样的病例和场景可被重复使用;③在不危害病人的前提下,可进行某些专项技能的强化训练,掌握操作要领,提高熟练程度;④应用医学模拟技术可进行一些新技术操作或者某些旧技术在新领域应用的标准化训练,避免了诸多高风险手术操作带来的严重并发症[2]。
4 医学模拟技术在医学教育方面的优势
①时间方便性;②不常见或罕见病例的学习;③可调节性;④对病人无任何风险;⑤允许出错;⑥可重复性;⑦记录和回放;⑧过程的可控性;⑨团队协作能力。
5 发展模拟教学是临床医学教学适应法律、道德要求的迫切需要
随着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完善与发展,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法律、道德的制约和束缚。《执业医师法》要求无执业医师资格者不能从事一些有创性的医疗操作行为,这样临床教学实践中涉及到有创性诊治时,医学生就不能亲自动手进行诊疗实践,只能一旁观摩,无法获得实际操作体验,难以掌握和提高临床技术、技能。而采用模拟教学,为学生初级住院医师提供模拟操作的实践机会恰恰能够解决这一临床教学中的矛盾。另外,在法律所允许进行临床教学实践的范围内,道德上也不认可对典型病例实施过多的教学实践,情理上也不支持对患者实行不熟练的临床实践操作。而模拟教学恰恰可以解决由上述原因造成的矛盾,适应了法律、伦理、道德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临床教学的需求。
综上所述,医学模拟教学为临床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医学模拟教学,医学模拟教学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手段,更需要将严谨治学贯彻其中。
参 考 文 献
临床教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妇产科;临床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c)-102-02
妇产科学是医学生必读课程和主干课程[1],其教育目的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妇产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临床实习是培养合格医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临床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接触患者,认识不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掌握基本临床技能,了解医院各种规章制度,初步培养良好医德医风,为毕业后工作打下基础。妇产科学是实习的重要部分,因针对人群的特殊性为临床教学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为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出适应医疗服务需要的具备扎实临床技能的合格医学人才。笔者就如何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效果谈几点体会:
1 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合理利用
带教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并经过岗前规范化培训,掌握现代医学教学方法,同时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临床带教示范合格。通过教师自身行为和正规示范,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带教教师中必须配备至少一名临床工作和教学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和高职称教师负责,即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年轻师资力量。
2 教学中要充分渗透课程中的德育、医学伦理及人文精神
妇产科是一门特殊的临床学科,充满生命理念,医学伦理、医学道德、健康价值具有医学人文教育意义的焦点,在教学中要整合人文资源[2]。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医生的要求已经远不止简单的医术精湛,虽然,医术永远是对一名医师最基本的要求,但如今一名优秀的医生还应该同时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甚至伦理学的知识。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就有英国人提出了“医学伦理学”这一概念,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是接受过正规的医学伦理教育的。在为患者实施任何手术和治疗之前,都应确定该方案对患者是否是最佳的,并与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不仅仅是单纯解决病痛就够了。子宫对一名女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名生育年龄的女性如果没有了子宫,没有了月经,她会潜意识地认为自己不再是个完整的女人,并产生自卑心理,对今后的家庭、生活和工作都将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妇产科医生在只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应尽量保留患者的子宫,在确定无法保留子宫体的情况下,也应尽量保留患者的部分宫颈,这样不仅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的性生活质量,而且还能像正常女性那样有一点点月经,虽然经量会很少,但对患者的心理上将是莫大的安慰,充分体现了医学伦理及人文精神。
3 重视应用模型、挂图、实物,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妇产科的疾病,从解剖位置看有一定的隐蔽性,部分妇产科教学,内容复杂抽象,学生理解困难。教学方法中,采用模型演示、挂图展示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逼真的仿真模型可以让每个学生动手练习妇科检查,产前检查中骨盆外测量和四步触诊手法。骨盆模型和新生儿模型配合演示分娩机制,能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分娩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4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大学生信息量和知识量
因为患者维权意识增强,造成目前学生见习及动手操作实习机会减少,且部分妇产科示教内容复杂抽象、枯燥难懂,使学生学习理解困难,所以我们应充分引用现代教学手段,使之生动易掌握,增大学生学习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如配合相关录像、动画,使学生能清楚了解正常分娩接生、胎头吸引助产、钳产、剖宫产及妇科手术等全过程。在短时间内通过动画、图文并茂,使学生大量直观了解临床症状,便于对疾病的全面认识,尽快理解记忆和掌握所展示的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观念,且提高了临床操作的规范性。这样不仅增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量,而且更促进了教师人群中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从而提高了临床教学效果。
5 避免医疗纠纷措施
现今“医患关系”可以算是社会上议论最多、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医患矛盾已成为困扰政府部门、各大医院的心病,我们在临床带教中要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示教前应与患者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使其理解关于临床教学对培养合格医生的重要意义,取得患者信任,积极配合教学。另一方面,我们在示教中要求学生着装整洁,态度严肃,在老师指导下,有条理地询问病史,操作轻柔,谨言慎行,不擅自回答患者关于病情的询问,不做示教以外的诊疗操作[3],避免诱发医疗纠纷。
6 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将循证医学理念引入到妇产科临床带教中
目前,由于对医学生的教学大多数仍采取传统的经验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在这种模式教育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缺乏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经验医学转变为以随机对照、系统化评价和荟萃分析提供的临床证据为基础的新的医学模式,即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MB),它的出现使临床医学和临床实践的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为现化医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将循证医学引入临床医学中势在必行[4]。1992年,加拿大学者Sacker等正式提出“循证医学”(EMB)的概念,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师个人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上述因素完美结合拟定患者的最佳治疗主案[5]。
在妇产科临床带教中,应培养学生应用循证医学理念,通过对患者的管理来实践循证医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寻找证据,系统评估”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针对具体患者,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妇产科基础知识,提出临床问题,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应用网络等进行资料查询获得最佳证据,同时将自己所获得的证据写成总结报告。老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其各自发表自己认为最佳的治疗方案,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正确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也可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设计者,由传统的接受知识转变为自觉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妇产科临床教学效果。
总之,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临床实践的积极性,采取启发式教学,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临床创新型、高素质的妇产科医学人才[6]。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路镇美.妇产科教学渗透人本教育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8):142.
[3]詹钟平,黄郁文,陈汉如.读诊断学教学中医学生在临床思维的培养[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105.
[4]李峻,董碧容.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和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3):14.
[5]Sacker DL, Sharon E.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M]. 3rd ed.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1999:l.
临床教学的概念范文6
标准化病人又称模拟病人,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病人,经过培训后,准确表现病人临床症状 体征和病史而接受临床检查者, 用于医学生及初级医师的培训和考核, 具有被检查者评估者和指导者多种能力[1]。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 SP) 在我国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在心内科临床教学方面的经验也非常有限。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疾病作系统形象且生动的阐述。同时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化发展,对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大幅扩招以及患者维权意识的普遍增强, 导致医学院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已经很难找到足够且典型的病人资源来配合临床教学,难以满足高质量的教学任务。因此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探究标准化病人在心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标准化病人在心内科临床实践教学中奠定理论基础。
1 方法
1.1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的剧本
根据我校教学大纲要求, 根据教学对象的层次确定剧本, 由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编写教材。心内科病种多,可以分为: 心脏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病;先天性心肌病。按照病种选择各个亚专业的常见疾病我们编写了以下临床常见病例: ①急性左心衰竭; ②急性心肌梗死; ③心房纤颤; ④肥厚性心肌病; ⑤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⑥ 房间隔缺损; ⑦室间隔缺损; 所有的剧本包括详细个人资料,症状,并提出主要阳性体征及检验结果 所选病例都能适用于问诊与体格检查, 并经过教研室集体讨论, 力求达到真实可信合乎逻辑
1.2 标准化病人的培训
选择本院心脏内科8名医生,对其进行理论培训,深刻学习标准化病人概念,内容和方法。根据已有的培训脚本进行系统训练, 熟悉所扮演病例的具体内容, 并且同真实的患者交流, 获得逼真的感性认识, 反复揣摩训练 结合理论知识, 熟练掌握模拟病例的背景, 包括年龄 诱因 病情变化过程 家庭背景 既往史等8人反复依照多个病例脚本训练, 互相指正提高, 发现问题不断完善 高年资医师仔细讲解疾病, 让标准化病人了解疾病掌握疾病的阳性表现及相关鉴别诊断。
1.3 培训结果评价 随机抽取我校某临床班级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上学期成绩排名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实施传统临床实践教学,一组实施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培训结果分为理论考核和心内科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心脏内科理论和临床实践课程结束后,分别组织心内科理论和临床技能考试。每部分包括100分。
2 结果
评论成绩
传统教学组学生理论成绩和临床技能成绩均低于标准化病人教学学生,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41;P =0.021)
3 讨论
在发达国家标准化病人不但在教学实践及考核中扮演重要角色, 而且在医师执业考试、 临床技能考试中加拿大等国也已经开始使用标准化病人[2]。在我国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医学教育领域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起步较晚,尤其是标准化病人的培训问题, 涉及到作为病人的扮演者、教学的指导者及评估者等多种作用。但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学实践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受到全国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此研究对实习生进行了心内科临床技能,交流技能和医学理论知识进行培训,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学生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学生,这说明标准化病人教学在心脏内科的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临床技能操作水平和交流沟通能力。医生担当标准化病人时熟悉鉴别疾病的症状并善于将疾病横向联系,这便于对实习同学的学习中抓住考核重点, 同时能根据具体情况制造诊断难度,让实习同学做出临床鉴别,巩固其对理论课上学习的相关疾病的理论知识,同时医生担当标准化病人,也要注意用生活化的语言对疾病的表现进行科学的表述,避免出现过多医学专用术语,以使实习同学在学习考核中获得身历其境的效果 部分体征难以模仿可收集临床病例并制作录像,在实际应用中播放,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也训练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及培养良好的爱伤观念。
标准化病人教学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更能模拟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在临床教学中应该推广,并编写切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剧本,让临床医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更能早期接触临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