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1

所谓最佳切入点是指在最适宜的地方运用。课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深化。如教第十一册第3课古诗《暮江吟》时,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我先让学生找出诗句中难理解的词“瑟瑟”和“可怜”,然后演示课件,让学生在动听乐曲配音中听诗歌朗读,观察诗歌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看音像课件,并与课文对照,化难为易。教学中认真启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欣赏大自然从黄昏到晚上的美景,欣赏夕阳照射下江上半红半绿的景色,领会深秋夜晚实在非常可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瑟”实则是“绿”的意思,“可怜”则是“可爱”的意思。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想象力和分析力。又如教第13课《草原》,学生未见过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因而课文中“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等重点句学生较难理解,我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草原的风光课件,把一碧千里的草原景色带进了课堂,稍一引导观察,学生立即明白“并不茫茫”的意思是不朦胧,“流入云际”实质上是因为草原广大,远望去,草原与天相接,那翠绿色的小草和天相拥抱,就有“流入云际”之意境。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上理解了课文中较抽象的知识,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很有益处。

二、抓住最佳时机.

最佳作用时机就是根据不同的教材确定多媒体使用的时机,以求得“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因为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掌握,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造一个愉快的、直观的学习情景,把学生“带到”作者所描绘的环境中去,让他们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就最佳。如教第12课《鸟的天堂》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的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赞美大榕树表达的喜爱之情,学习静态描写的方法,我先放课件录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投影幕上的美丽画面,着重抓住画中榕树的枝、叶、根等几种不同的景物特征,启发他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领略南国翠绿而美丽的榕树,然后体会“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喜爱之情。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根据画中的景物,一下子就把第二部分的内容理解了。尤其足文中的一些词语:“一簇”、“堆”、“不留缝隙”、“翠绿”、“颤动”,学生都从直观现象得到感知,进而理解其意。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媒体素质教育 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信息化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生动活泼。同时,这种信息化教学,也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而真正贯彻执行、为大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因此,信息化辅助教学很快在中国大地发展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愿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只是积极的效应,也给我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和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由“拼凑”提升到“整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寻求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在现代高效的技术氛围中感悟语文文化的精妙,获取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形势和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信息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展开阶段,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其求知的欲望,从而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我紧扣“神奇”二字做文章。开场时轻点鼠标,一组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极光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面对如此神奇的景象,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了,兴趣陡然高涨,探究问题的意识自然也就增强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了。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悟;也可用于加深学生理解,在涵咏文字后,再播放。

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记忆和掌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会“难以理解”,主要是“难以想象”造成的,从思维方面来看,关键在于严重地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多媒体恰好能帮助学生再现形象,从而准确甚至深入理解。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象“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把小屋笼罩起来。这棵树使小屋给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晨来到了山中”等语言优美形象。“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个比喻句写得形象、新颖,古有“眉似青山,眼若秋水”之语,作者在这里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更是独特新颖。在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之后,再出现相关画面或FLASH,使语言文字的描述变得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让一些不能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学生理解了语言文字,让那些已理解句子含义的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学生们倾听着优美的课文朗读,伴着舒缓的音乐,欣赏着一幅幅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风景画,感悟着这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总之,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愉悦中突破了教学难点。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教学手段

语文教学的过程,除了是传播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调动学生的各项审美感官,把文学的、人文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个过程。我们语文教师在深入剖析文本的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资源的整合,它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不足、情感渗透不够、思维创新不新等多方面的缺陷,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崭新的课堂模式,学生乐于接受,课堂效果好。

一、能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

新课程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要求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多媒体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乐曲,能很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能营造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授《乡愁四韵》时,一开始,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思乡曲》,悠扬婉转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思乡氛围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起,大脑皮层处于活跃状态,这也为下面课文的具体展开做了非常好的教学情境设置。

二、能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顺文章思路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文章结构很重要,而要把握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是关键。

比如,讲解季羡林老人的《清塘荷韵》,在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关于荷花的文字后,就请学生粗读全文,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了。这个时候,学生很有可能无法准确把握,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尝试利用几个问题:“季老如何种荷花的?从种荷的过程中,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悟?荷花密密匝匝繁茂生长,文章是否就戛然而止?”让学生阅读并思考。然后学生分析、总结,教师点拨、总结,让学生借助多媒体,很快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种荷—得出“生命力顽强”的感悟—赏荷—体现季老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从

而完成了对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在结构分析中跃然而出。

三、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语文训练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在新课标中,朗读对语文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很难迅速而准确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也较难激起他们对文本的共鸣。因此,就很容易造成教师或学生对某一章节的某一字词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造成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教学陷入无序化的状态。通过多媒体文件,把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了可听可感的声音,使文章的情感能迅速地渗

透到学生心里,从而达到把握作者情感的目的。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音频和视频材料、课件、因特网等多种手段,把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语言文字,变成丰富而形象的东西,使得语文教学生动和具体化,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处理一些关键段落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加粗、加深、变色、动感,增强学生的认知效果,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迅速把握重点和难点。

同时,在文本朗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情感的需求寻找合适的配乐,在教师泛读和学生朗读的过程中配上相应的背景

音乐,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并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和主旨的

体悟。

四、能拓展文本,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堂课45分钟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内容也是压缩的。那么,每堂课的最后,教师在进行文本拓展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实课堂内容,提升课堂质量,拓展文本外延,加大学生信息量的获取,开阔学生的视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对学生的拓展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作出了重大贡献。

比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歌后,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拓展和补充,用PPT的形式,展示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加深对《致橡树》中那种追求平等的爱情观的理解。同时,链接相关网页,介绍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名家名作,做课外阅读的引导。相信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学习内容会掌握得更好,也能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语文课堂,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和生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空间,能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多媒体技术应用在课堂中,再加以常规的传统语文教

学,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为之一新,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有极大的正面作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广大语文老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索艳芳.浅谈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华少年:上,2012(07).

[2]刘东波,张东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4).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4

一、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单位时间内的注意力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一定的意境和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以赏析《荷塘月色》为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很难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而课件《荷塘月色》开头设计的是动画图片,目的是把学生导入荷塘月色的意境。课件一开头,伴随着《春江花月夜》柔和的乐韵,荷叶荷花渐渐变暗。天黑了,一轮圆月冉冉升起。看着荷塘上如水的月光,仿佛思绪己在荷塘月色中漫步……学生进入了意境,接着介绍作者的内心感受,把学生的心由舒缓而引向紧张。重点分析时,再次进入作品那“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优美意境,听着播音员那柔美的朗诵,感受着那大自然的恬静和幽雅,更感受到朱自清那想逃避现实而最终无法逃避的无奈。情感上的或喜或悲,心理上的或弛或张,形成了课堂情感的起伏,最后用与开头相呼应的意境幻灯图结尾,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兴趣。

二、有利于单一授课模式走向立体式

古代的荀子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荀子的这些话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很有启发,课堂教学亦须借助必要的辅助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就可以将原来抽象的叙述变为直观的可视画面,从形、声、色各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感知事物,改变了单一的授课模式,逐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认知事物的层次感也得以提升。以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词的壮阔气魄和豪迈风格。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开阔境界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是理解词人借景抒怀的关键。但单凭书本里的字句学生是很难体会的,于是我在讲授这首词之前就先播放由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主唱的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大江东去》:“滚滚长江东逝水……”,再配以江水滔滔的长江画面,动感投影使学生立刻受到感染,情绪激动起来。这是传统单一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又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时,穿插播放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或高亢或低沉,或急促或悠长,或强烈或轻柔,高低变化起伏不一,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师生们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从梁山伯与祝英想到课文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这种立体式教学模式更直观可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们和着音乐节拍,畅想着诗歌意境,欣赏着诗歌意象的魁伟与柔美,如此则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与诗歌渐渐融合在一起了。这种立体式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新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趣味大增,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密度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花上很多时间来进行板书。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知识的整合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如在教学诗歌单元时,我就大量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诗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题材,其简练抽象的语言、含蓄多变的意象、深沉内敛的思想感情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针对这一点,我精心设计了每一堂课。诗歌的诵读很重要,于是我在诵读时配上音乐或影像图片。如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舒缓的音乐及康桥的有关图片或者一些优美的风景画面,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会更好地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在朗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也可配上一些色彩绚丽的、图案抽象的、给人以梦幻般感觉的图片,使学生对李白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有更深的体会。又如学习《滕王阁序》一文,有关王勃作《滕王阁序》的最初记载,杨炯《王勃集序》中的有关内容,滕王阁位置、风光图片等,丰富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作品。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5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运用电教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多媒体;激发兴趣;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40-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语文教育既是提高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的必要条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 质疑议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手段。学生自己发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出现问题后,上课时间更多的由学生用来小组讨论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有了充分的学习实践,其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独立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机输入,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它们排列成序,再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将问题解决。这样,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主体式教学”,改变了课堂固有模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创设情境,入景动情

现行省编语文教材融语言文字训练与思品教育为一体,通过学习课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情感。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正式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形式之一。小学语文第四册《公鸡的脸红了》一文中,公鸡在它的朋友需要帮助时,很不礼貌地拒绝了;而当它的屋顶被大风刮跑后,邻居们热情地帮助抢修,公鸡想起自己平时的表现,脸红了。为了帮学生体会公鸡的冷漠、以及它得到朋友们的热情帮助后后悔、惭愧的心理,从而领悟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这一主题。为此,我播放了一段无声的录像,展示公鸡傲慢待友的故事情节以及风雨交加的晚上,公鸡急得又叫又跳,朋友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为公鸡抢修屋顶的场面,让学生看图想象(公鸡会急得怎样叫;朋友们又会怎样进行安慰;得到帮助后的公鸡会怎样想… …)、并要求给画面配解说词(说说朋友们是怎样齐心协力地帮助公鸡的。)在动人的情节中,学生通过看、想、说、比,入真情于动景,有了观察的兴趣自然也容易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说得生动、比得细致,继之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3 激发兴趣,观察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而低年级学生阅历又较浅,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教育技术,使之直观化、具体化。“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孩子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察,引发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学习第三册《祖国山水多美丽》一课时,过去每讲到这一课,学生只能通过同学、教师的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同时又能收听相关介绍。隆隆之声震耳欲聋,飞瀑彩虹,磅礴气势,呼之欲出。学生学习兴趣大增,通过亲自听、看,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且记忆深刻,油然产生了热爱祖国名山大川并为之自豪之情。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在电教实验班中,每一学期我们都安排了若干首古诗的学习,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激发学生学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6

一、 激发学习兴趣时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解说结合起来,再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走人由形象、色彩、声音构建的多向立体的情境氛围中,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学朱自清的《绿》,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音乐,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描写的场景中。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再如《口技》中,利用多媒体呈现许多动物的图片,运用动画模拟动物的叫声,将学生引入到即将学习内容的有关情景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容量时运用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一方面多媒体存储的大量信息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讲解与交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以及听说读写训练上;另一方面,多媒体自身所配备的文字、声音、图画、动画、电影画面以及活动影像等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效率。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都不错,对橘子、香蕉,甚至进口水果都不感兴趣。所以,对作者父亲背影的形象,课文中主人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画面,或视频素材,依据课文内容设计课件,再现课文所处的意境。借助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氛围中对理解课文的意境就变得非常容易了,能很快的进入课文的意境,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文章一共几次写到背影?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等问题的同时,教师可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①怀念父亲,惦记背影;②望父买橘,刻画背影;③父子分手,惜别背影;④别后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做,一是使得教师将大量的手写板书时间节省下来,二是利用多媒体现场展示情景,师生一起分析、评论,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增加了学生学习、思考的机会和训练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化解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媒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深化学生情感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斑羚飞渡过程是个难点。教学时用课件演示斑羚整个飞渡的过程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难点:“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烧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它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斑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已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老斑羚们是那么从容,那么义无反顾地奔向死亡,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种群的生存与延续,快速飞渡。面对死亡从容不迫,令人震惊、感动。用多媒体播放这样感人的场面,强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产生的效果,是书面语言和单纯的朗读远远所不及的。

四、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时运用多媒体

促进学生自学,增强语文学习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播放教学光盘和教学录音磁带等辅助资料,可以开展学生的听力训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文学习能力。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春》、《古代诗歌五首》等优美散文和诗词,如果没有朗读是不会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教学这类课文时应充分朗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根据提供的朗读素材进行朗读训练方便实用,控制自如,可以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传达出作者的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课下学生自己也可以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自学和练习。

五、丰富写作素材,提升作文水平时运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