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量,督导

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督导的内涵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督导的含义在我国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来说指被督导者在有经验的督导者的指导帮助下,不断改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同样,就目前的督导体系而言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没有明确指明,而在美国,学校小学语文教学的督导主要包括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人才培养课程计划、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认证制度以及学校语文教育的伦理规范。

在我国,仅就现阶段而言,小学语文教学督导是从属于教育督导下的一种专项督导,多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及相关专业学者组成的调查研究队伍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检查、评价、指导等,以调查研究和提供建议为主要方式。就考评的对象而言,小学语文教学督导针对的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及工作者;其次,从目的而言,小学语文教育针对的是全体小学生,语文教学督导的目的更多是以改进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为主,促进实践咨询技巧为辅。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督导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对象上都以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作为唯一的目的,其考虑的范围更多的从学生的实践技能、知识结构以及创新思维等角度来进行。

二、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督导的必要性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课程改革在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显现。例如:课程改革推进不平衡,不同地域、学校和学科的发展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教师发展不均衡,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不愿为(排斥课程改革思想,拒绝参与课程改革实验),不敢为(在课程改革出现新问题、新情况面前,畏首畏尾,踌躇不前,不敢走近新课程),不能为(面对课改虽雄心勃勃但茫然无措、无从下手);教学管理与课程改革不协调,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科研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程改革非常需要教育督导部门的参与,它是衔接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科研部门的纽带,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的实际督导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关注程度,对各所学校新课改执行情况,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新问题等的检查、评价和指导,将关系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着课改的进程,甚至成功与否。所以,新课程改革需要教育督导部门的参与,教育督导部门也应不辱历史使命,正确地行使教育督导职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督导是很有必要性的,它将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参谋作用。督导组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后,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建议对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学校领导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与督导组合作对该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研究报告供领导参考。比如,在我区的督导过程当中,就发现了在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常常出现一些低级的文学常识性的错误,而小学生又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所以我们就提出了针对这一问题的改进建议。比如,通过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与定期考核、集体备课的模式,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其次,信息反馈作用。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学信息反馈的渠道很多,教学督导组反馈信息的特点是及时、可靠。督导员听课面广量大,在与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中可以及时了解他们对教学管理部 门的意见,了解教师对学生学风方面的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师道德、教学态度、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意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再次,督促作用。教学督导起到的督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督导组听课、检查实践教学环节是随机的,点多面广,教师备课是否充分,学生课堂纪律等情况在课堂上都会反映出来。事实上教师和学生对督导组的听课是很在意的,那么在无形之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督导的考评方式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进行督导考评的前提是要明确将采用哪些指标来对其进行督导考评。

首先将学校和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指标。传统语文考评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和应试技巧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督导考评方式重认知目标轻情意目标。新课标关于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阐述,强调从“学习主体发展的内需”出发;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也是基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能力培养上,阅读方面,强调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写作方面,能“有创意地表达”,都是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置于动态的学习环境中,主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学习,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如有的学校,就在这一理念下,创新了语文的教学模式,在涉及到中华传统美德方面的教学内容时,就将课程的触角延伸到了课外,通过参观博物馆、组织助老助残活动,来加强教学的现场感。

其次,督导考评应注重检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传统的考评方式注重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考查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诸如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等,过分追求标准答案,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在传统的量化评价中,由于较多地使用客观性测验,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必然只关注学生提供的结果是否正确,而对学生获得结果的思维过程却无任何要求,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对思维过程的深刻体验。新的督导考评方式要求测评题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收集资料、推理、判断并获得结论的过程。督导考评内容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 精神和创新意识。

再次,督导考评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充分考虑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在统一的督导考评方式之下,所有的老师都以同样的标准来进行教学与成果的评定,以至于所有的学生在同一环境下容易形成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所以需要针对不同的个体的特点,制定出合适的考评方式,并且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文学素养的提高。比如在进行作文考核时,尽量减少对学生在文体、文风上的限制,尽可能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注重文学方面的积累。

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督导的策略

首先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学督导工作领导机制。在加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行政指导力度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领导机制,强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督导,卓有成效地保障和促进基层学校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其次,是成立小学语文教育督导机构。曾有专家在人大提案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没有专人、专家负责语文教学的督导工作,出台的相关有实效操作性的文件也很少见。这种情况在我国大多地区都存在,所以,依托我区文学专业的专家资源及文学教育工作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小学语文教育督导机构,可以通过行政督导,来促进督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再次,是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督导制度。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语文教学专项督导检查,不断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督导制度建设,严格实行督导人员的准入制度。

在具体督导过程中,既要以我国的教育现状和社会文化背景为根据,也要参考国外督导理论,引进良好的督导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具体可行的小学语文教育督导方案。制定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培训方案,包括督导受训者的素质要求,督导理论学习,督导方法和技能的训练,督导的伦理规范,督导实习等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培训课程订出审核的标准等。要加强对督导过程的规范管理,督导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一定的工作标准,包括督导原则、督导评估标准等。

五、结论

在现有的语文教学体系下,教学督导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改善等方面毫无疑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明确教学督导基本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改善、提升其督导考评方式以及督导策略,并且能够贯彻落实,才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秀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考评方式初探[J].语文教学研究,2005(12):49-50

[2]凌飞飞、赵新云.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教育探索,2005,(8):46-48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2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生;文化素养

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阐述

1.1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的概念界定:儿童文化是指适合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审美要求,有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的总称。而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经验,特别是在学校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素质。

1.2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儿童文学与文化素养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和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可以选用多种多样的儿童文学素材,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儿童文化素养的提高,又会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小学生文化素养提高了,会创作出优美的散文、富有节奏感的诗歌等,这就会不断的丰富儿童文学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儿童文学和文化素养之间的关系。

2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2.1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教学素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众多教育者越来越认识到课程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是推行基础教育的基础,众多语文教育者更为重视对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资源是对于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决胜的作用[1]。小学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阅读书、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网上语文教学资源、儿童文学书等。在这些小学语文教育资源中,儿童文学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是一种宝贵的语文课程教育资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学校图书馆里也有各种各样的儿童文学书籍,家庭成员为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都是很好的儿童文学素材。在此选取北师大版第五册课文《小镇的早晨》一文为例,阐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利用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素材,对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小镇的早晨》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写到:“桃园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交通工具只有小船。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这段既写的简洁、生动、又清晰准确的介绍了小镇的名字、地点、交通工具,语文教师再给小学生讲这段时,可以给小学生讲解写散文的要素都有哪些?重点分析“当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时”中的“鱼肚白”这个词用的生动性;“木船的橹声,把小镇唤醒”中的“唤醒”一词,分析这种拟人的写法;文中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第一句分别这样写:“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更是忙碌的”这三段在整篇文章中用来排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很强的气势,小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这篇儿童文学读物时,可以从读物中培养小学生写作散文的方法,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文学思维、文化底蕴。像《小镇的早晨》这类的儿童文学作品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中比比皆是,儿童文学为语文教师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素材。

2.2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在后天任其发展形成的,而是小学生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而习得的体验,特别是在课堂上通过语文教师开展的文化教育活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通过家庭的教育、通过学校设置的文化氛围等方式,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对小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生活实践和学校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国家需要给予小学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大的经费支持,学校需要为小学生创设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班主任需要布置好具有文化气息的教室环境和构建具有文化素养的班风;语文教师要选取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开展教学活动,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路径有多种,例如:采用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学校通过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通过开展朗读比赛或者书法比赛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暑假里家长为儿童选报书画绘画班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语文教科书和课外阅读书的儿童文学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路径,因为学校生活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最重要的乐园,而语文教师教学所依据的是语文教科书,语文教科书就是很好的儿童文学读物,因此,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此外,小学生去图书馆选的书籍、家长给儿童买的儿童读物也大都属于儿童文学的范畴,故儿童文学是培养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之一。

3结语

综上所诉,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外阅读书是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重视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在培养小学生文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善于利用儿童文学,从小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勤.将素质教育与特色发展之关系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3

一、相关理论研究

本文所建构的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目的是评价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经过培训,是否能承担起相应的双语教学任务。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之前,有必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双语教学能力、语文双语教学能力等概念的界定;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包括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特点以及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

1.双语教学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一词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学科教学的运作方式。我国的民汉双语教学,在于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人才,使之能同时在本民族语和汉语之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自如的切换,并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本文认为,双语教学指用汉语和少数民族母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以汉语为主),通过专业学科知识的教学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提高汉语能力的教学活动。

2.双语教学能力

罗树华、李洪珍在《教师的能力》一书中指出,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应当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唐玉光提出教学能力有层次之分:第一个层次为教学的基础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第二个层次为教学的一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专业能力;第三个层次为教学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1]。本文中教学能力即第三个层次,指教师进行本学科教学活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应具备的具体能力。由此,双语教学能力即指教师从事本学科双语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

目前有许多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进行了解构,美国双语教育教师的入职标准和认证指南,提出了双语教师基本素养:(1)语言水平,两种语言均要达到听、说、读、写和顺畅交流的程度,能用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2)语言学知识;(3)文化知识;(4)教学方法;(5)课程开发和改编能力;(6)评价能力,包括语言评价、内容评价和双语教师自我评价;(7)处理好学校和社区的关系;(8)教学实践能力。在我国,熊建辉的研究指出双语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程实施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学习网络建立的能力、教学与学习评价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2]。杨淑芹等认为,双语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评价能力[3]。吐尔地・买买提认为合格的双语教师除了达到一般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处理双语和双语基础知识的能力;学习双语和学科知识的能力;双语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双语表达能力;营造双语教学环境的能力[4]。

鉴于本研究对双语教学能力的界定,以及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双语教学能力分为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材处理设计能力、教学方法设计能力和教学流程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双语教学能力有其特殊性,除了包含一般教学能力外,还须兼顾“双语授课”的语言表达特性,它是教学能力与语言能力的有机融合。

3.小学语文学习特点

小学语文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学科,既是发展儿童语言的学科,又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5]。小学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思想性、情感性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以语言为载体来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心灵成长。所以小学语文双语教学中的教师不仅是用双语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能用双语来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同时提高思想品德,陶冶情感和增强智慧。那么,进行双语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汉语的语言知识,更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传统,而不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对译和硬译。

4.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学能力指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汉语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小学语文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小学语文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二、评价指标构成解析

鉴于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背景,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我们把小学语文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外延界定为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三个方面(见表1)。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语言表达

小学语文的双语教学中对教师的汉语水平要求较高,不仅应该具有汉语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要有正确的汉语发音能力和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的能力;要具有善于组织语言的能力,能用汉语讲出语气连贯、层次清楚、富有逻辑性的句子;要有选择语言的能力,能区别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和词语的感彩;要有美化语言的能力,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干净、连贯、正确,还要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具有启发性。

现在流行的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试和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考试对汉语能力的考核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无论HSK考试还是MHK考试,均为一种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专业的普适性语言培训标准,对于双语教师的汉语考核都有不足之处。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目的是培养熟练使用汉语授课的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其专业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因而所构建的评价指标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语言表达的评价采用的是MHK考试成绩与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占总分的30%,其中MHK考试等级占10%,教学口语表达占20%。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高中、初中和小学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四级乙等、三级甲等及以上等级;非汉语课程教师应当分别达到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提出了PCK的概念,即学科教学知识,是指学科内容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交集。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语文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语文综合知识,包括文字学基础知识、汉语基础知识、文体学基础知识、修辞学、逻辑学基础知识和文学常识和修养;语文教学内容知识是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小学学段语文学科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知识,包括课文、背景材料、教材结构体系,以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指导性文件;一般教学法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小学生身心特点、认知结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30%。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可依据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进行命题,通过笔试成绩测试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知识掌握水平。

3.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包含汉语教学设计能力和汉语教学实施能力两个方面。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40%。

(1)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设计能力

汉语教学设计是为了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而对教学流程所做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结构的组织等。双语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体现了他们的课程理念、对教材的分析、对教育理论和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掌握。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文书设计(如教案、学案、教学设计等)进行考评。对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考评可参照每一部分的设计情况,由考评专家综合打分。

(2)小学语文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实施能力

小学语文双语教师汉语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小学语文教师的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汉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能力,包括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和课堂监控能力。其中汉语情境创设能力指教师能够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汉语情境,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汉语交流;汉语呈现知识的能力指教师汉语提问能力、双语转换能力以及多媒体演示能力。课堂监控能力指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调节教学的进度,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20%。小学语文双语教学实施主要依据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情况,由考评专家给出成绩。

基金项目: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疆双语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研究(2012-XJJG-215)。

参考文献:

[1]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 1999(6):43.

[2][3]杨淑芹,孟凡丽.试析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4):154.

[4]吐尔地・买买提.乌鲁木齐市中小学维吾尔族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4

关键词:童话;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9795(2014)05(c)-0000-00

童话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对其内涵进行界定的时候也经历了很多的演绎和变化,不同的学者对其解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由于童话是小学生比较能够接受的载体,因此,对其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十分必要。童话在表现手法方面是比较夸张的,而且都是一些幻想出来的文章,通常都是以故事为主要叙述载体,因此,在对教学策略进行分析时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1 人教版小学语文童话课文分布情况

童话作品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被广泛的在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体现。在小学一、二年级中,选用了大量的文章,非常适合学龄初期的儿童阅读。这些文章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趣味的,在年级不断增长过程中,童话作品的数量呈现了递减的趋势,对于一些高年级的教材,出现了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

2 童话课文的教育学意义

和神话故事想相比,童话故事对人们生存中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体现,对人性的善与恶和人们生活的贫与富等方面都进行了体现,而且,童话具有丰富的意义,在情感色彩方面也是非常浓厚的,这样比课本知识和现实的教材更加能够让学生明白,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的深刻,这样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童话的编写意图就是为了借助其故事性非常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的体验快乐。童话以文本为载体,在语言学习方面更加的规范,这样能够唤起学生的童心,在阅读过程中更好的感受真、善、美。

3 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处在学龄期,普遍的年龄是六岁到十二岁,在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是处于勤奋和自卑的冲突阶段的。在学习课程过程中,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完成,那么就会获得勤奋感,这样能够培养其以后生活和工作的信心。但是,相反的情况下是会导致其出现自卑心理,这样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小学时期,学生有了运算的思维,这样就会出现守恒性和可逆性的心理,因此,在心理方面对抽象的概念非常重视,思维活动要有具体的内容作为支持。

4 人教版小学语文童话课文的共性特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在画面感方面非常强,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以及夸张的手法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在人教版教材中,童话的插图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利用插图能够使童话故事的画面感更强。童话利用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其艺术性是非常强的,这样能够更好的满足儿童欣赏和接受的叙事文学样式。童话故事将工具性和艺术性进行结合,能够更好的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童话故事是叙述文体,在行文方面是比较夸张和充满想象力的,这样就使得童话中出现了很多的对话,这些对话是叙事更好的完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也是非常多的,这样就使得故事在对话方面更佳的丰满。

5 在朗读中体悟“真、善、美”

很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在语言方面非常优美,同时,也非常明快、活泼,在语言使用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重复词和象声词,这样在进行朗读的时候更加的上口。朗读能够更好的实现语言、情感以及思维方面的交融,在很多的童话教学过程中,反复对其进行朗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策略,这样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白真善美的内涵。

1.粗读

在对童话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先要学生进行自由的朗读,这样学生能够对课文的大意进行掌握,然后在粗读过程中对出现的生字词进行标记。

2.再读

在读过程中,教师进行示范,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朗读,能够给予童话更多的情感,这样能够将学生吸引到童话故事中。教师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对重点字词的语调进行加重,在语境中让学生体会不懂字词的含义。

3.精读

针对生字词集中的段落和重点段落,把握情感转折,指导学生齐读,再次体悟字词的含义并将其各个击破。如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洋溢”一词,就可用这种方法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在精读过程中,还可尝试让学生对典型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做替换,如《巨人的花园》一课中,“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这句,教师可设定填空题,“春天,夏天,秋天,冬天”让学生自由填空,扩充词汇量。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描绘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画面。如,教师可提问,“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读到这里,我想到……”。或为让中高学段学生更深层次地揣摩角色心理活动,在情节转折中参透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立足课文,大胆推理、小心求证,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朗读和推理、想象中体会童话的乐趣,享受语文的精妙滋味。

4.齐读

在细品童话带来的乐趣之后,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再次齐读课文,这时的故事发展,学生已能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而此时的齐读,则是帮助学生再次体会童话要传达的信息,感悟童话散发出的纯真隋感。让学生在潜意识层面深刻地习得人类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童话充满了真善美,在教学中,教师切忌拔高越界,切忌功利化和说教,切勿将语文课上成德育课,谨记引导学生体悟美、想象美、感受美是重点;童话充满了表演性,教师切忌喧宾夺主,切忌教学形式化,切勿将语文课上成表演课,谨记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受即能水到渠成;童话充满了“诗意的真实”,教师切忌过分“求实”,切勿将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数学课,谨记学生拥有一颗童心,同时,让自己捧着一颗童心进行童话教学。

6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话作品的数量非常多,而且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具有非常重大的教育意义。在不同年级的小学课本中都是有童话故事的,对于较低年级,童话故事的文章比较多,这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对不同年级的童话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存在着共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策略方面。童话是儿童比较喜欢的文体,在内容方面非常丰富,尽管,现在对童话的定义存在着差异,但是,作为一种儿童能够接受的文体,其以后的发展也将会非常好。童话在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夸张,以故事作为叙述载体,能够更好的被儿童接受。

参考文献

[1]刘晓东.论童话的教育学意义∞].教育科学,2000(1).

[2]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K].商务印书馆,2005.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有效性 反思 提高策略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可见,课堂提问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完成教学目标,直接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训练学生思维的必要方法。课堂提问具有督促、激励、反馈、强化和启迪的作用。所以,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正所谓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如何来提高小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呢?

1.有效地课堂提问从理论上讲,最基本的要做到以下五点

(1)提问问题的明确性。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措词要精确,用语要准确、恰当,能准确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产生歧义。

(2)提问问题的适度性。提问问题难易适度。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要经过一番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才能回答出来。

(3)提问问题的思考性。问题过浅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问题过于深会使学生不知所云。因此,有效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性,既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地思维,能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4)提问问题的灵活性。课堂提问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

(5)逻辑性。小学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2.从实际操作考虑,我们要着力从以下五点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l)抓住兴趣点。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皮亚杰说:“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例如,我在教学《奇妙的桥》这一课时,我带了一块玻璃,一张纸和一袋盐,我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吗?”生答:“镶门窗、写字、吃。”我问:“他们有什么特点?”答:“容易碎,容易破,容易撒。”我说:“就是这些东西,有人却用它们造出了桥。”生:“……?”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我的话题抓住了。

(2)抓住中心点。“肢解问题”是提问设计的通病。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精”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支玉恒老师只用一个问题就把《只有一个地球》整篇文章抓起来了。

(3)抓住时机发问。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

(4)面向全体,因生施问。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遣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不同的问题。对于优等生的提问:其一,要有一定的难度,打消其学习浮躁的情绪;其二,要注重拓展性,使其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学困生的问题要注重基础性,这样可以检测其掌握情况,并且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提问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

(5)学会倾听。有效地课堂提问是开放性,学生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想要他们的回答完全和我们的预想一致的想法是错误的、愚蠢的。我们必须避免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你没预想到的回答中也许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通常我们所期待的课堂生成是从这里来的。

小学语文教学的概念界定范文6

一、“语文意识”的定义

根据资料显示,“语文意识”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99年第10期《语文教学之友》所刊载的钱吕明先生题为《关键是培养语文意识》一文中,随后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尚文先生在2003年第5期《语文学习》上发表《语文意识:语文学习的阶梯》,对“语文意识”下了定义之后,相关研究与探讨才逐步深入展开。

钱吕明先生是利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语文意识”的,由于各种原因,当时钱先生所提及的“语文意识”还只是一个只可意会、颇难言传的概念。但该概念的提出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及研究具有深刻影响。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一文中,明确将“语文意识”定义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王先生紧接着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辩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1]王先生以其扎实的研究、睿智的思想和积极的探索,对“语文意识”这一玄而又玄的新概念进行了界定,这一界定对于推动“语文意识”研究向更深、更理性、更科学的水平迈进具有重大意义。此后,相关研究者对“语文意识”的界定基本上是在王先生的定义上发展、丰富的,例如,温州大学彭小明教授认为“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2]董明凤老师认为“语文意识对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是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即‘语感'。”[3]随着研究的深入,钱吕明先生在《“再”论语文意识》一文中给“语文意识”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合理的定义,即“‘语文意识’是对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审美意识。”[4]

我们试着将王教授、彭教授、钱先生及董老师所下的定义进行对比观照,不难发现彭教授关注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中的自觉,将王尚文先生所界定的概念具体化了,跟中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因而有利于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方法和程序上做到有的放矢。钱先生所下定义突破了王先生只关注客体的片面性,考虑到了主客体的动态变化与思想的内在生成,即教师或者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的变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灵魂充实和敞亮、人格健康与完善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先生对“语文意识”的重新界定更加全面、更加丰富。而就董明凤老师论及的语文意识即语感这个角度而言,语文意识还应该涵括语文教学中的两极——阅读与写作,即对语言文字凝练处、精彩处的思考、品味与内化。

我们认为语文意识这一概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⑴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⑵本质是对语言文字得体运用的有意注意、自觉关注及审美评价;⑶重点是通过对言语内容的斟酌品味、推敲鉴赏涵养情感,发展思想然后抽象出言语形式。比如在赏析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除了要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更要关注一个“绿”字何以成为全诗的诗眼。掌握其形式:词类活用,化静为动,富于色彩美感。因此,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过程中应该聚焦于“怎么说”,也就是语言文字具体是怎么运用的;⑷途径是强调家庭启蒙、学校教育、网络学习、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系统培养;⑸目的是通过培养语文意识提高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意识的分类

钱吕明先生在2004年第8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上刊载的《“语文意识”培养之我见》一文中认为,一般而言,“语文意识”至少应该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与常见文体相关的审美、评价意识等等,并且指出咬文嚼字、推敲斟酌应该是“语文意识”的核心。这是钱先生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站在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的听、说、读、写等角度去概括和划分的。

王清华在《开发学习资源 培养语文意识》中认为通过开发学习资源来培养的“语文意识”包括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累、整合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意识。[5]

我们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类:⑴语言文字意识。即学生自觉地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严谨、妥帖、巧妙,通过有意识地对语言文字运用做出辨析、品味,从而促进自身语言审美、反思和迁移能力的提升。⑵文学文章意识。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本文在此强调的文学文章意识其实也就是文体意识。那么,什么是文体意识呢?王元臣在2006年第8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上发表的《文体感下的写作行为》一文中指出:文体感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的领悟与把握。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也曾论述过“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我们认为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的阅读鉴赏与写作实践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关注、深刻体验、熟练运用。对于学生而言,也就是要区分且把握文章体裁中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体裁中的诗歌、词、赋、骈体文、小说、戏剧的本质。文体意识的凸显对于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大有裨益。⑶民族文化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课程目标之一。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是祖国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此处,民族文化意识即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自觉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文化,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在心灵上获得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在实际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化因子引导学生阅读,启迪学生与先贤和文本对话, 感受与领悟深邃的思想、博大的智慧。如此,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且能受益于优秀民族文化的陶冶,从而开阔视野,发展思想,升华精神。

三、语文意识的培养策略

钱吕明先生从“语文意识”是审美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审美的心理机制为抓手,总结了“语文意识”的培养策略。“语言积累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基础,咬文嚼字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关键,联想、想象是催生语文意识的激素,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意识的向导。”[6]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郑军艳的硕士毕业论文《培养初中生语文意识研究》一文,从学校生活、课外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总结了“语文意识”培养途径。例如,在学校生活中通过课文的朗读教学、揣摩语言、积累素材、修改作文、作业艺术化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发掘生活中语文资源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7]

彭小明教授对“语文意识”培养策略也提出了见解。他认为,首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文意识。指出了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和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非认知因素”以及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重要作用。其次,树立大语文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8]

我们认为可以从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网络语文学习及社会语文实践等四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具体而言:(一)培育语文意识要基于家庭语文教育。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家庭教育在孩子语文意识的培养上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家长可以通过创造快乐的心境、创造民主的家庭气氛、培养兴趣、引导孩子感悟艺术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文意识。(二)提高语文意识则要注重学校语文教育。主要包括: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讲授语文知识、示范语文运用、训练语文能力是学生养成语文意识的基础;2.学生的主体努力: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应用语言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关键;3.学校的环境优化:养成语文意识的条件。(三)强化语文意识可以提倡网络语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网络语文学习,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的新颖性、共享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四)巩固语文意识则要强调社会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要努力创设条件,开发多种语文实践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语文实践,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感悟、积累、提高,从而达到巩固学生语文意识的目的。

四、语文意识的研究意义

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意识”是培养语感的途径,应把“语文意识”视为语文教育的阶梯,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而言,这个“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语文的缰绳。[9]

彭小明教授认为对“语文意识”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特别是能在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能力的过程中找到抓手,并指出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好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这涉及语文教学的根本、终极目标。

钱吕明先生认为研究“语文意识”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需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比教授主体的积极性更重要,任何训练题都不能代替学习个体的积极参与;二是因材施教,培养个性的需要。是引以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形成自己特有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乃至激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言语品质的形成;三是终身教育的需要。[10]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王尚文先生曾在《“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有了自觉的语文意识,学习语文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意识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对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且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学生主体对语文学习的自觉行为、审美活动涉及到其意识的开发及开发之后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语文意识为语文教学提供有效抓手,从而有助于丰富语文教育理论。观照我国传统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语文教学基本上处于朦胧不可言说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可以说是语感教学。教师让学生熟读、涵泳、品味但并不作深层次的讲解,有悟性的学生是能悟出其中一二,但终究弄不懂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作文教学亦然。因为读书、练笔、熟读、涵泳这些都强调的是对语言和文字的感觉力和感悟力,而这种感觉即语感属于语言无意识,无从传授与考查。因此,与其说培养语感不如说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架设语文意识这座通往语文教学光明大殿的桥梁有助于我们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目标,丰富语文教育理论。

注释:

[1][9]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J].语文学习,2003,(05).

[2][8][10]彭小明.语文意识论.中学语文教学[J].2005,(06).

[3]董明凤.注重语言形式是培养语文意识的重要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05).

[4][6]钱吕明.“再”论语文意识[EB/OL].http://.cn/qianlvming,2009-03-12.

[5]王清华.开发学习资源,培养语文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4).

[7]郑军艳.培养初中生语文意识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