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学概念范文1
关于韩国特殊教育的起源,韩国特殊教育学界有些争议。有的学者认为1445年是韩国特殊教育的元年,这年朝鲜政府选拔10名聪慧的盲人安置在书云馆里学习阴阳风水术。另一个不同观点则认为现代意义上的韩国特殊教育始于19世纪末,1894年美国传教士霍尔女士对盲少女金凤来进行个别教育训练,并于1898年创办第一所女盲校。霍尔女士还派老师到中国学习聋教育方法,1909年创办韩国第一所聋校。韩国特殊教育最初在美国传教士的努力下,学习参照欧美和中国先进的特殊教育方法。日殖民时期日本对韩国实施殖民化教育,特殊教育也不例外。1913年朝鲜总统府在济生院设置盲哑部,教育盲人和聋人。济生院是韩国第一个公立特殊教育机构,日殖民时期即使有公立特殊教育机构,韩国残疾人也极少受益。根据记载1916年盲哑部学生共有62人,其中韩国学生只有8人,但济生院盲哑部的师生,为韩国特殊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1935年李昌浩牧师在平壤设立光明盲哑学校,是韩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日殖民时期韩国特殊教育学校屈指可数,残疾人受教育机会也十分渺茫,特殊教育在艰难中求发展。
21949年颁布的《教育法》首次要求地方政府设立特殊教育学校
二战后的韩国百业待兴,李承晚政府要建立民主社会制度,1948年颁布宪法,1949年颁布《教育法》。《教育法》中提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水平,还规定各道要设立一个以上特殊教育学校。但50年代由于朝鲜战争,只在济州岛和釜山增设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到了60年代韩国虽然政局稳定,但政府把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第一大政策,教育的重点在初等教育和扫盲教育,特殊教育未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心的话题。虽然《宪法》和《教育法》都赋予身心障碍者教育权利,但没有具体的措施及促进政策,韩国公共特殊教育发展缓慢。而民间宗教人士热衷于特殊教育,陆续创办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60年代新增设的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14所,而新增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只有2所。可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承担了韩国特殊教育的重担。
3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标志着韩国特殊教育进入国家化时代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国力的增强,韩国政府开始关注特殊教育。以1971年在大邱市的普通学校设置特殊班为契机,韩国政府逐渐扩大公共特殊教育。而197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振兴法》则可视为韩国特殊教育从民间力量为主转变为国家政府职责为主的重要标志。在特殊教育学界的大力推动下韩国政府1977年12月颁布《特殊教育振兴法》,1978年颁布其施行令和施行规则。之后多次修订,其中1994年的修订最为全面。
3.1《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特殊教育振兴法》全文共有16条,其宗旨是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教育权益。提出特殊教育的目的在于对特殊教育对象提供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特殊教育对象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以及其他身心障碍者。在义务特殊教育方面对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有所区别,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幼儿园、初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仅对小学阶段实施无偿教育,这也成为《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后备受争议的一个条文。《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明确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措施振兴特殊教育。在施行令中具体规定,文教部设置特殊教育审议会,审议特殊教育振兴相关的重要政策,由文教部的副部长担任,由15-20名成员组成。施行规则还要求各市、道设置特殊教育对象鉴定委员会,主要负责鉴定身心障碍程度以及教育安置。除了颁布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外,韩国政府出台专门政策振兴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振兴法》出台后的十年韩国特殊教育取得了三方面可喜的成果。(1)出台国家层面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第四次经济开发5年计划(1977-1981年)中专门提出强化特殊儿童教育的计划,这个计划是真正从国家层面拟定的特殊教育振兴计划。计划中提出在未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的市郡,新增设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班。为缓解私立特殊教育学校的运营困难,逐渐扩大政府财政补助。(2)大力发展特殊班,扩大身心障碍学生公共教育机会。韩国政府主要通过大幅度增设普通学校特殊班,发展公共特殊教育。1971年韩国只有1个特殊班,到1976年增加至350个,1986年猛增至2260个。80年代随着特殊班数量的增多,60%以上的身心障碍儿童在特殊班接受公共特殊教育。(3)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促使国公立和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享有相同权益。根据《特殊教育振兴法》的规定,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只能享受小学阶段的无偿教育。民众和学者对此深感不满,要求修订相关内容。1987年对《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义务教育相关条文进行修订,至此无论就读国公立特殊教育学校还是私立特殊教育学校都能接受无偿特殊教育。
3.2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强调“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
在《特殊教育振兴法》的推动下,韩国政府大幅度扩大了障碍学生的公共教育机会,但也出现特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质量不乐观的现象。中重度障碍儿童入学率不高,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班过于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前、高中和大学阶段特殊教育发展不理想。1994年全面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以提供适当而均等的特殊教育为目的,促进特殊教育均衡发展,还首次提出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融合教育的具体规定,使特殊教育从重数量向重质量发展。1994年的修订虽然延续《特殊教育振兴法》的名称,但其目的及具体内容发生较大变化。全面修订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最大的亮点在于五个方面。(1)特殊教育概念的变化。1977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中的特殊教育是狭义概念,认为特殊教育是“采用盲文、手势语和身体辅具进行的教育”。1994年重新定义特殊教育,强调特殊教育要采用适合特殊教育对象特性的课程、教育方法和教育媒体,实施学科教育、治疗教育、职业教育。(2)义务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义务特殊教育的范围从小学扩大到初中阶段,幼儿园和高中阶段实施无偿特殊教育。(3)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障碍类型在原有的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缓、肢体障碍、情绪障碍、言语障碍等其他身心障碍基础上,增加学习障碍,并将自闭症纳入情绪障碍。但并不是具有上述障碍就是特殊教育对象,特殊教育对象是因这些障碍,被鉴定为需要特殊教育的人。修订法中规定特殊教育对象的鉴定及安置流程,高中以下的特殊教育对象由教育监根据审查委员会的审议进行鉴定,并指定适合的安置学校。教育安置综合考虑特殊教育对象的障碍程度、能力及居住地,并参考监护人的意见。(4)特殊教育形式的多样化。1994年修订中提出多样化的特殊教育形式,包括巡回教育、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治疗教育。首次在法律条文中提出融合教育概念,“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就读或者特殊教育机构的在校生参与部分普通学校课程称为融合教育”。为了有效落实个别化教育,还要求为每个特殊教育对象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这是第一次以法律用语规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拟订和实施。(5)保障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在修订法第25条专门规定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的权力。特殊教育对象及监护人对鉴定和教育安置有异议,可以向审查委员会提出再审申请,而审查委员会在接到申请30天内把重审结果通报申请人。1994年全面修订《特殊教育振兴法》后,韩国政府通过两次专门的“特殊教育5年发展计划”,提升特殊教育质量。韩国政府首先通过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体系,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为改善融合教育质量在普通学校教师培训中开设特殊教育相关课程,2007年该比率达到79.9%。除外还逐年增加特殊教育财政预算,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特殊教育财政预算1998年占教育预算1.9%,2007年计划提高到3%以上,实际完成情况各地区不均衡,如釜山增加到2.7%,仁川增加到4.4%。为解决学前特殊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滞后的问题,1998年至2007年之间逐渐扩大身心障碍者早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机会。普通幼儿园特殊班数量从5个增加至1414个。招收身心障碍学生的大学也从1996年的20所增加到80所。
42007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法》开启“融合、生涯、支援”为核心的韩国特殊教育时代
进入21世纪随着韩国特殊教育理念和思想的革新,特别是身心障碍者及其监护人权益意识增强,颁布30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面临新的挑战。《特殊教育振兴法》主要涉及初、中等特殊教育,在障碍婴幼儿早期教育、障碍者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极少涉及。学者和家长认为《特殊教育振兴法》不够具体明确,不能有效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权益。2007年韩国政府废止《特殊教育振兴法》,颁布新的《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法》把韩国特殊教育引向促进融合、关注生涯、提供支援的特殊教育时代。《特殊教育法》共有38条129项条文,比1994年多10条55项,条文更加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4.1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概念
1994年的《特殊教育振兴法》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部分参与普通学校课程也纳入融合教育范畴,在《特殊教育法》中重新定义融合教育,提出融合教育是“不受障碍类型和程度限制,特殊教育对象在普通学校与同龄人一起接受满足个别教育需求的适当的教育”。从此新定义下的融合教育迅速发展,成为韩国特殊教育主流。根据2012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6707所普通学校设有14562个全日制融合班级,实施完全融合教育。1994年以前特殊班以分离式教育为主,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修订之后逐渐转变为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大部分特殊班采用部分时间融合教育。为了保证融合教育质量,在《特殊教育法》及其施行令中具体规定融合教育支援措施。有障碍学生的普通学校即使没有特殊班,学校也应为障碍学生拟定融合教育计划,本地区的特殊教育支援中心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提供巡回服务,要保证每个学生每学年150课时。
4.2提出贯穿身心障碍者生涯的特殊教育体系
《特殊教育法》共有6章,其中第四章主要阐述婴幼儿、初、中等特殊教育,第五章则重点阐述障碍者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为韩国身心障碍者生涯教育体系奠定法律基础。身心障碍者义务特殊教育范围扩大到15年(3-17岁),实施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特殊义务教育,对未满3岁障碍婴儿和特殊教育学校专攻科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教育。为促进身心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专门用6个条文规定相应内容,要求大学应设置特别支援委员会专门负责障碍大学生相关事宜,为障碍大学生提供人力支援和辅具支援。21世纪终身教育备受韩国民众的关注,为了促进身心障碍者终身教育,《特殊教育法》规定开设专门的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扩大障碍者终身教育机会。
4.3为“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的有效推行提供法律保障
在第二次特殊教育发展综合计划(2003-2007年)中,曾规划推广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支援安置在家庭、医院以及普通班级的特殊教育对象,但因没有法律依据,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特殊者教育法》中明确要求设置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早期发现、诊断评估、信息管理、特殊教育研修、支援学习教学活动、支援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巡回教育等。1994年《特殊教育振兴法》中提出治疗教育,在《特殊教育法》中转变为治疗支援,作为特殊教育相关服务的一种。从此治疗教育从教育活动转变为有专门治疗师提供的治疗支援。在之后颁布的施行令再次强调治疗支援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听力治疗、心理行为治疗等,治疗支援的提供者应获得“医疗技师法”或“资格基本法”规定的国家认可资格证。特殊教育对象需要治疗支援,但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无法提供时,教育长或教育监联系障碍福利机构提供治疗支援。2008年,韩国政府颁布第三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08-2012年)”,这是《特殊教育法》颁布后的第一个特殊教育发展计划。第三次特殊教育5年计划最大的成果是实现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义务特殊教育和障碍婴儿以及专科阶段学生的无偿特殊教育。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特殊教育发展5年计划(2013-2017年)”,其宗旨是提供能够实现梦想和才能的适当特殊教育,促进障碍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根据韩国教育部颁布的2014年特殊教育年度报告书,2014年就读普通学校特殊班级和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共有61451人,其中就读全日制普通班级的障碍学生占25.5%,74.5%的障碍学生在特殊班级接受部分时间融合教育。2007年以后,有了法律保障特殊教育支援中心数量持续增长,到2013年韩国共有201个特殊教育支援中心,安排人员1432名,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康复教师、治疗师、辅助人员等。近几年韩国障碍者的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2014年高中毕业的障碍学生共有6991人,升学率为46.4%,其中66%的障碍学生升入专攻科,16%升入专科大学,还有18%升入本科大学。为了支援障碍大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投入39亿韩元用于辅助人员的聘用。2014年承担障碍者终身教育课程的机构(包括夜校、特殊教育支援中心、特殊教育学校等)共有209个,财政预算达到28亿韩元。
5结语
特殊教育学概念范文2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学科建设
从科学发展史看,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思想和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二是具有较强烈的社会需要,特殊教育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开始对它的学科与概念体系进行探索。
一、关于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是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1]。
二、学科建设的内涵
提到学科就会想到专业,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学科是指按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或称知识门类,是现代高校所设专业的基础依据;专业是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方案和计划总称,是对应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工作的一个系统概念[2],学科建设是对学科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试验基地的建设,它包括学科内容建设和学科管理建设,而学科建设又包括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基地、管理工作、学术交流等[3]。
三、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一)立足需要,探索不同研究方向
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方向既要考虑到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又要兼顾学科发展的意义。我国以前的特殊教育主要针对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而今的教育及研究对象已经扩展到自闭症、多动症、学习困难和超常等所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这是特殊教育学科应对时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一些新兴的研究方向必然会不断的出现,例如,老年痴呆可否纳入特殊教育研究范畴,或者随着人类医学和基因学的发展,也许不再有盲聋弱智等现在传统意义上的残疾儿。特殊教育学的学科要想不断发展,必然要立足于教育实际和时代要求,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二)立足学科,打造精盾学科队伍
学术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术队伍的相对稳定和学术梯队结构的不断优化是学科优势积累的基础,只有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才能推动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4]。学术队伍建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上,欢迎其他学科背景人员的加入,鼓励拥有非教育学科背景的人员报考特殊教育学研究生,扩大研究视野;二是推动建设一支以广大教师和干部为主体的研究队伍,要鼓励教师的进修、学习,专业教师进行学术交流,进行不同学科的横向合作和学术成果交流,参加国内国际的专业研讨交流会。
(三)立足实践,建立实验研究基地
教育学学科下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者都应包括广大基层老师,如果将教育的研究交由专业学者,将广大的一线教师作为非专业者排除在外,那么这种专业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分离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研究队伍方面不够强大,基层教师也不能及时得到理论的指导,就造成了特殊教育研究者论文脱离实际,基层教师论文以经验性为主,理论性不强的双重问题。因此,特殊教育学科研究需要克服个体经验式和纯哲学思辨式的弊端,加强实证研究的规范与传统,使特殊教育学科理论建立在科学经验研究的基础上[5]。
实验研究基地是学科研究应用于实践前的试验之地,在学科建设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特殊教育应建立一批跨系科、跨专业的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如康复科学研究所、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所、残疾人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残疾人辅具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通过承接科研项目和课题,组织多学科协同攻关,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6]。另外,这种实验基地还包括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合作,研究者在不同的特教学校进行研究,才能提高实验研究的效度和特教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理论来源于实践也要应用于实践,与特教学校的合作,把特教学校作为实验研究基地,正是从实践中产生理论。
(四)立足高效,明确管理责任分工
我国特殊教育现有管理系统格局松散,教育系统有除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特教班、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等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儿童福利院等机构,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聋儿康复中心等机构,在卫生系统有中心、医院等,此外还有民办的特殊学校、与国外基金会或友好团体合办的函授学校等;这种办学模式使得资源分散,不利优化配置与整体规划实施;多头负责,不利规范运作与同步发展,影响特殊教育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衔接、评估与监督,好的信息得不到及时共享,责任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7]。因此,特殊教育的管理要突出教育部门的主管功能,集中整合、统一管理社会资源集中优化整合,以真正提高特教水平与办学层次,在战略规划高度上,强化政府行为,增强政府对特殊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
(五)立足未来,培养特教人才
据教育部2007年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特殊教育培训的统计数据显示,在34990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中,只有18976位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的培训,仅占54%,换句话说,目前在特殊学校工作的教师中的人有46%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8],很多特教老师都是普通学校外调过去,由于特教学校的教育对象特殊,加上老师的心态问题,就导致特教学校毫无生气的景象。目前我国有为数不多的师范大学设立了特殊教育学院,能够为三大类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教师,但很难满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需求,要想解决此问题,国家多建几所特殊教育高等学院是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问题,按照国家“十一五”计划,中西部未来要建设特教学校至少需要上万名特教教师,仅建几所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难以解决,因此可以采取双资格的认证制度,鼓励有意愿从事特殊教育的有志者提供从业资格。
四、结论与展望
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是一件长久的事务,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学科建设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之,立足社会现实和学科需要,探索研究方向、打造精盾的学术队伍、积极招揽人才,欢迎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和研究,建立实验和研究基地,明确特教的责任分工,积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学术交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相信特殊教育的学科建设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5
[2] 李丹青.学科建设:转型期高校发展的根本[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1-4
[3] 梁传杰.学科建设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4-15
[4],[6]何侃,丁勇.错位发展: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创新战略——基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式发展的个案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9,(6)
[5] 邓猛,肖非.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6)
[7]王玉琼,王玉娥.我国特殊教育管理模式: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6)
特殊教育学概念范文3
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市,招生覆盖铜仁市下辖的碧江、万山两区,江口、印江、德江、沿河、石阡、松桃、玉屏、思南八个县的民族地区,该民族地区有汉、土家、苗、侗、仡佬等26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集居的地方。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81年,是一所为聋哑、智力障碍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46人,学前教育班2个,一至九年级11个班,共13个教学班,有在编教职工5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一人,小学教师26人。2007年2月2日,教育部颁布了《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7]1号),标志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新《方案》从实际出发,考虑了社会的发展和残疾儿童的各种特殊需要,更强调要以人为本、注意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图书馆是高校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重任,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不可或缺的关键部门。因此,通过图书馆的管理优化,帮助特殊人群开发潜能,弥补缺陷,发挥优势,立足社会,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当前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馆管理普遍存在经费严重不足、领导观念的落后、软件设施落后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了本校的发展。
一、对铜仁市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现状的分析
1.经费严重不足,行政管理者教育观念落后,缺乏服务意识。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读者由盲、聋和肢残人组成,对盲生而言,一般的书刊看不见,必须读盲文书刊,聋生由于对图像的敏感度远高于文字,图书馆应购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材。购买这些材料的费用就远高于普通学校的图书馆,而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很少,举步维艰,不能维持正常运转,严重制约图书馆的发展。同时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突出的表现是缺乏科学性、规范性,服务意识淡薄,态度恶劣,由于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真正转变为教学的服务者,降低了办公的效率。图书馆服务理念落后,认为借书、还书就是图书馆最主要的工作,从而导致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有限,满足不了特殊读者的多层次需求。
2.领导的重视不够及馆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如期刊的装订成册、图书的上架、整架等很多繁重的劳务工作还摆脱不了手工操作,而这些工作有一定的劳动强度,但技术含量低,从而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影响了这些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另外还表现为馆员队伍的结构不合理,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术人员短缺,跟不上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很多特殊学校图书馆成了学校安排引进的高级人才家属的就业之地,这些人员大都未进行过图书情报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只能从事图书馆日常工作,高学历的图书馆学专业、计算机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图书馆只能围绕借书、还书来开展服务,难以适应特殊教育学校文献信息需求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信息需求的多样性、读者服务的多样性的特点。再加上,由于受地理环境及身体缺陷的限制,寄宿制就成了许多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必然选择。家长与学生、学校的联系比其他学校相对较少,这也相应地增加了特殊学生进入了图书馆时间,可以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优势促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但由于编制、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因此难以满足这些特殊学生的要求。
3.软件设施的严重落后。
由于我校是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建校时间较短,图书资料少,文献信息底子较薄,图书馆馆舍面积较小,图书馆员严重不足,在面对从传统的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关键时期,领导对软件建设不重视,没有从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出发,尊重其个体差异,也就是没有“以人为本”来关注特殊儿童适应社会能力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图书馆与教学系部几乎没有沟通,没有真正了解教师与这些特殊儿童的需求,根本无法解决这些特殊儿童的深层次的问题。
4.信息技术的授课方式落后,导致这些特殊儿童信息素养欠缺,不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rukowski)最早提出,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随着人们对信息素养认识的不断深入,信息素养已经从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层面的理解逐渐拓展到信息文化层面,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既影响着学习方式,又改变着生活。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使这些特殊学生掌握初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智力开发。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对教学不够重视,设备和师资没有保障,致使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由于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在我国还处于开始阶段,其教学在本校属于“边缘学科”,而且教材由任课老师自己征订,存在区域及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导致选用的教材有时并不符合这些特殊儿童的学习要求,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有些杂乱。同时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知识时,往往不太注重这些特殊学生的主体需求,理论知识教学和上机实践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产生了很强的厌学情绪。据析,有67%的特殊学生会去网吧玩游戏和上网,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和掌握上网技能的不到30%,50%的学生感受不到信息化社会对他们的影响。
二、推崇“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图书馆管理
1.抓住机遇,转变观念,推崇“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财政部、教育部于2006年11月联合下发了《少数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中央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其中,特殊教育中央补助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教育主管部门设置的中西部地区特教学校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康复训练设施和图书资料等。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等具体措施,足见国家对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重视力度正逐渐加大。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使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再上一个新台阶。
纵观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制约教育现代化实现的核心问题不单是经济条件,更关键的是领导和教师的观念与意识。特殊教育要实现现代化,图书馆行政管理者就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在转变中进步。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历史发展看,特殊教育主要是针对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许多特殊教育先进的国家都早已将残疾儿童的概念扩展为所有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即特殊需要儿童不仅包括视觉、听觉、智力、肢体等类别的缺陷儿童,还包括超常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因此,行政管理者也应该对我校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能对学校的创新发展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包括本体功能和具体功能,本体功能即指决定特殊教育学校本质的根本功能,是直接体现、反映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人这个本质的首要功能,即“以人为本”,具体功能即指由本体功能派生、具体化的功能,如教育功能、康复功能、社会功能和研究功能四大类。但是,尽管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其最根本、本质的还是“以人为本”的本体功能,因此我们的各方面活动以这些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才能较好地发挥学校的功能,以免使自身功能的发挥出现失误。以特殊儿童为本,就是确立最大限度地满足特殊读者需求这一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做到有求必应,图书馆馆员才会得到这些特殊读者的尊重。在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工作中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不论行政管理者还是图书馆员及特殊对象的读者,都会感到愉快,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做人的尊严。
2.馆员队伍的人才建设。
在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一个是以图书馆员为本,另一个就是以特殊对象——学生为本。以图书馆员为本,就是要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其核心是充分发挥馆员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甚至有学者认为,在图书馆服务中,图书馆建筑所起的作用占5%,信息资源占 20%,而图书馆员占75%。图书馆馆领导首先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员,其次鼓励在岗的馆员通过继续教育、派出学习、进修等多种途径,拓宽视野,学习图书馆学新理论,探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的管理、服务及新的发展规律,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手段不断增强,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最后要发挥深优秀馆员的模范表率作用,让资深优秀馆员和刚上岗的馆员结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指导,提高年轻馆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3.软件设施的进一步提高。
建设一个现代化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顺应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立足当前,创设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迈进,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保障能力,我校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目标就应该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立多载体的信息资源的保障系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多载体信息的需求越来越专一,市面上电子图书、光盘、录音录像资料比较多,由于经费及对象的特殊性,我们要精心选择与专业教学关系密切、质量较高的信息产品,适应需求、特色鲜明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教师、学生使用。建立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现在,国内外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各校、各类图书馆情况不同,需求不同,起点、发展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是,不论哪种图书馆,管理自动化、信息数字化、服务网络化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民族地区的特殊学校的图书馆,我们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从最基本的基础开始,逐步实现图书馆由传统管理方式向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方向转变。建立教学与科研服务体系,与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合作,建设、提供多种教育教学数据库系统。
4.探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高特殊儿童信息素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不明确,导致本校的这些特殊儿童的信息素养低下,因此我们可以首先明确定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性质、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建立清晰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框架,使教学目标明确,严格制定信息技术课程各学段的培养目标和授课内容,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成竹在胸”。
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儿童由于身心缺陷所限制,造成他们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甚至个别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因此我们应该选择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按照特殊教育的培养精神,对于每一个特殊儿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为这些特殊儿童量身定做一套适合他们学习的学习内容,这样就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全面提升这些特殊儿童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提高其自主发现、探究学习的能力,消除由于本身的生理缺陷带来的学习障碍。另外,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注重实用性,使学生走出校门就能很好地学以致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根据我校的这些学生类别的差异(如听障、智障等),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法,使听障学生以视觉为主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对于智障学生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思维能力,提高智力,增加他们积极学习、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沟通世界的机会。这些特殊学生对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逻辑公式理解有一定难度,实际动手操作会让他们很感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例如: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其分成几个单元进行训练,使教学的目的性更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设计,这种设计的难易程度应该与学生的承受能力相符,紧跟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无所谓好与坏,关键的是要把学到的这些知识应用到设计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的图书馆管理最终要以实现特殊教育的现代化为目标,采取科学化的综合性措施,努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特殊儿童具备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能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学概念范文4
随着特殊教育发展的不断深入,特殊需要已逐渐成为特殊教育的核心内容,基于特殊需要视野,对特殊教育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文章主要介绍了特殊教育的概念,以及基于特殊需要视野下特殊教育引发的问题与和研究理论与方法。
特殊需要是特殊个体对其生存发展所需特殊条件的依赖,是生命基于个体间的差异性。它作为特殊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概念,在上世纪中后期全民教育运动与融合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开始活跃于特殊教育领域,并随着特殊教育的服务模式进行不断的转移。传统教育实践中,残疾、障碍等特殊对象受到了人们的歧视,而特殊需要下特殊教育的出现不仅对其进行了批判与审视,并为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为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一、特殊教育的概念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教育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目前,国际上对特殊教育的理解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特殊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被多数人所认可的解释有以下几种,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教材、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等来满足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以达到特殊教育的目标。
另一种解释是基于学习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通过采取各种方法来尽可能满足这些特殊个体的教育需要,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确保这些特殊个体与正常个体具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中对特殊教育的理解是,指为满足具有一定特殊性学生的特殊需求而特别设计的教学计划,包括体育教学。虽然不同学者对特殊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其共同点都是针对特殊对象的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教育。
二、基于特殊需要视野下特殊教育引发的问题
目前,国外对特殊教育理论的研究和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从其概念角度出发,而并没有对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特殊需要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般需要上,对特殊需要与特殊教育之间的联系也缺乏充分的认识与论证,从而导致诸多学者难以从学术方面或教育哲学角度来对基于特殊需要下的特殊教育问题进行审视与解决。
国内对特殊教育的研究大多是对国外现有研究情况的一种介绍与推广,缺少与之相关的系统性研究。不仅对特殊需要概念理解非常模糊,而且将其逐渐泛化,从而模糊了其与其他学科的界限,为其他学者对特殊需要下的特殊教育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基于特殊需要视野下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人的存在意味着需要,离开了需要便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不会有波澜壮阔的社会思潮,也不会有引导人们奋斗不息的美好前景。需要是剖析人的本性、揭示人的历史活动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国对人的需要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理论、方法等,这些成果对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特殊需要是基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对其生命的存在、延续与发展所需特殊条件的一种反映。教育是生命个体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它体现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之中。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个体教育需要的差异性,有差异存在就会导致教育需要的不同。因此,差异性是人与人之间不同个性发展需要的表现。
特殊教育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在概念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基于特殊需要视角,对特殊教育理论进行研究,从而为人们重新认识特殊教育和平等教育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为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共享政策提供分析原则。
(二)批判与审视传统特殊教育对特殊学习对象的歧视
基于特殊需要的传统特殊教育对特殊对象的歧视与偏见以及消极的教育期望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国际性的。近年来,特殊教育对象已相继获得法律上接受特殊教育的权力,并拥有平等入学体制和接受公共教育的机会。然而,这些特殊教育对象能够有多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自身又有多少能力来抓住这些机会来进行学习与生活,以满足其特殊的教育需要,是摆在当前特殊教育事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早期特殊教育机构的建立是出于慈善的目的,且特殊教育实践研究是以“差异病理学”为理论指导,这使得特殊教育在本质上将个体视为存在某种缺陷的人。基于特殊需要为视角,对特殊教育的实践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实质是隐含了一种歧视性的教育态度,它忽略了特殊对象作为社会成员一份子所具有的接收平等教育的权力。
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决定着生命的价值,而生命价值的体现则依赖于生命个体与群体的共享互生、相辅相成。基于特殊需要视阈,对现有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重新审视,既可以批判传统特殊教育对特殊教育对象的歧视与偏见,同时也可以为构建公平、资源共享、机会均等的特殊教育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理论依据。
四、总结
基于特殊需要视野下的特殊教育,其研究内容是多方面、多维度、多学科的,这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对象受歧视的原因,特殊教育研究的历史困境及现实原因,各种教育思想、社会思潮与特殊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等。通过文章的分析,旨在使社会各界能够对特殊教育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能够在大量实践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理论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只有对特殊需要视野下特殊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进行更为丰富与广阔的探索,才能实现对特殊教育的不断完善。
特殊教育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特殊教育;现状;问题;加强;建议
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
1、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积极发展。进行特殊教育就是为了开发我国残疾幼儿的智力,在进行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残疾幼儿的认知能力、自制力和意志力等,我们还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班,主要是针对年龄较小,或者是因为某种原因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对于暂时不能班级学习的残疾儿童需要开展特殊教育。在经过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使这些残疾幼儿(适龄儿童)能够适应群体生活,逐渐提高自理能力,逐渐接受课堂教学模式,为正式编入班级接受文化教育的残疾幼儿做好前期准备。通过对残疾幼儿进行特殊教育后,一半以上的残疾幼儿在短时间内的认知行为、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家长看到这些变化后也对自己的子女有了信心,也会更加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从而形成了良心循环,营造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刚入学教育和管理的压力,让学校扭转了被动的局面。
2、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强力推进。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应该贯穿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实验方案,从开全学科、开足课时等方面进行设置。各特殊教育学校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在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方面进行中试,还应该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与康复手段进行有机整合,这样才能提高残疾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的能力。特殊教育学校还应该实施个别化教学,让不同程度和类别的残疾学生得到发展,为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让聋生拥有自信,感受不一样的美好
1、与他们成为好朋友,给予他们对自身不足和优势的分析。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全面认识自己。在交朋友的过程中,教师也会了解到有些学生从小就喜欢拆装玩具,因而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有些学生喜欢用沙子堆砌小房子,那他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感受到自己的独特,从而树立了信心,自尊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也更增强了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信心。
2、用长久的眼光去看学生的成长。经常鼓励那些平时被冷落的学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希望,享受到点点滴滴的成功,并更加努力!
3、对学生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在他们心里总会有低落的情绪,他们做事缺乏勇气,总会在困难面前退缩,教师应该在学生心里种下自信的种子,对待学生心里的波动应该用宽容的心来善待他们。
三、更新教学方法,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摒弃传统思想,改变陈旧的观念。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改变原来被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数学的方法,还可以用举一反三的方法,让学生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起:
1、在预习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逐步适应,掌握预习的重点,学会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迷茫,带着问题去思考、来上课,从而学习更有针对性!
2、听课更有思路,传统方法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被动地学习,无法进行互动和交流。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学有了很高的要求,它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双向互动,让学生不会产生课堂枯燥的感觉,同时还给学生促进思维的发散,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在解几何应用题时,学生可以通过多个概念相结合考虑,从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渐渐地就能熟练地运用知识和概念了。当然对图形的理解和分析在数学学习中也很重要,教师应该动态地把图形进行分开、移动和合并,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类问题。让学生的想象力更为丰富,思维方式更为多样,更能喜爱数学这一学 科!
3、对学生作业情况多加指导。在平时,教师总是习惯了给学生布置作业,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进行批改,省去了与学生交流的环节。而“特殊教育”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以通过查缺补漏的方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对于一些较难的题,学生可以先自主探究,确定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后,可以与同学进行交流,来感受另一种想法的独特魅力。从而让学生对完成作业不再是一种应付的心态,更能认真对待,积极完成。
4、对错误进行耐心指导。对于聋哑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更应该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对于作业错误,要面对面进行交流修正,要让学生感受到对的方面和错的方面,全面认识自己在做题过程中的好与坏,并加以指导和分析,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教师对于作业情况有很好的反馈。
四、多进行心理指导,让学生思维更广阔
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学生处于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辅助,让学生看到前方的路并不是迷茫的,更有信心走下去,让学生不再犹豫,不再害怕,敢于尝试,敢于不断挑战自己,教师为学生开启了一扇窗,让学生拥有更阳光的童年。教师在读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对重点的突出朗读,给学生心理暗示,让学生从中学会在题目中抓重点,更会审题、读题,这对学生解决问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做题。
五、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视野更开阔
通过 PPT,Flash 等多媒体的应用,让数学融入生活,走进我们身边,而不再只是书本上捉摸不到的、硬生生的知识点。多媒体让学生有兴趣学数学,拉近了数学和学生的距离,通过动画、声音让数学世界多姿多彩,丰富无比!同时,也让特殊教育中中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大地提高,更加强了视听效果。
总之,特殊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到聋哑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课堂更为活跃,让学生更为积极。让阳光射入聋生的心灵,告别自卑,迎接灿烂的人生!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学概念范文6
关键词:TPACK;信息技术;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一般翻译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知识提出的新要求。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主要由科学技术思想支配的生活方式,同时创造了信息技术支持下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为了使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技能回归主流社会,特殊教育学校采取个性化教学多媒体教室等各种电子设备辅助教学。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英语教师的学科能力是教学的前提,而当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成为教学的必要条件。
一、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界定离不开发展的目标指向和内涵定位,离不开发展标准的制订。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首先是教师个体内在的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但教师发展并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与教师工作学习所处的环境以及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紧密相关。因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既有外在环境的要求与影响,也有其内在自我发展的需求,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如吴寒所言:外语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应享有充分的自,应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现状,自觉拟定专业发展计划,选择恰当的专业学习内容,监控自己的专业发展,实现和评价自我专业发展目标。
二、特殊教育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新视阈TPACK
关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文秋芳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语教育跳出了以传授理性知识为导向的教师教育传统框架,开始承认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实践知识的作用与地位。在新课标要求下要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还课堂于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发展多种教学方式,例如网络探究学习(Webquest)、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殊教育英语教师能力除有一般教师教学能力的共性外,还表现出显著的特殊教育英语教学的特殊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能有效直观地呈现给学生知识情境体验,可使情境教学更加仿真化,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使学生可以更加快速清晰地掌握所教授的内容。
三、特殊教育英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就把“深度融合,引领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的核心指导思想,强调推进信息化,强调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融合是一个互相欣赏、互相靠近的过程;融合是自然的、柔和的,而非生硬的;融合是一种和渗透,更流畅、更高效;融合是弥漫的、无处不在的;融合不再是主体、客体二分,而是二位一体,形成新的创新体系,创新是融合的结果,也是必然。”在特殊教育学校,面对特殊需要的学生,例如聋哑学生,英语教师在讲授英语时,英语语言的表达不能被学生完全接收,教师要传达的语意学生不一定能完全的接收或者正确地理解,因此需要除了手语、唇语以外额外辅助学生理解教师要表达的语意,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此尤为重要。特殊教育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能够运用多媒体软件等传授知识,还要注意开发学生的网络探究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出使用所学语言及时应用的环境。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演示示范语言的使用环境,对学习者来说更为重要。微课的使用可以使知识点更清晰明了地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对视频图像的直观观察,能更准确地掌握知识点的应用范围。在网络探究环节,学生可以将所学活学活用,这也是促进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TPACK视阈下的特殊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教学、学习和研究的同期互动,是这三个环节基于信息技术的共同存在。其中教决定了研的方向,研决定了学的内容,还能提升教和学的质量;教是知识的输出,学是知识的输入,研是知识的生成。现代信息技术为特殊教育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持和便利的条件,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纵向发展,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吴寒.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2011(04):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