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研究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研究的概念范文1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力求要达到的效果。具体来讲,教育目标即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统称,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针,也可指代某一学科的培养目标,还可指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以我们在阅读文献时,应注意理解教育目标背后指代的含义。倘若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的总目标,可理解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可理解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虑到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任务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
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
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
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
二、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研究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获得;教学研究
一、高中生物概念获得教学的概述
1.概念与概念获得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概念具有一定的含义,反映的是研究对象本身及其具有的属性,强调研究事物的本质内容。我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应当从事物的本质属性出发。关于概念的获得,主要分为自然概念的获得与人工概念的获得。前者更倾向于儿童概念的学习方式,是初级的、自发的;而后者则针对概念进行了定义性的延伸,包括更多具体概念和科学概念,也是目前处于学习发展阶段的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自然概念的获得主要是依靠个体对事物的抽象和辨别形成的概念,先发现事物的共同特征及本质属性,再通过自身的理解获得概念。人工概念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概念通话进行获得,而概念同化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根据原有知识进行概念的发散,以此来形成和获得新的概念。
2.概念获得条件和影响因素
学生在学习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对外界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更愿意以研究的方式构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说,通过概念获得进行学习,需要以下两个条件:(1)以学生认知结构中缺失的新内容,让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冲突和不平衡,引发学生自主进行概念获得;(2)学生获取的新概念要能与原有的知识紧密结合,要符合知识学习的规律合理有效。对新概念的获得学习,与原有知识、认知观景和概念图式有关,学生对于概念是从理解到信任,再到广泛运用的,所以按照概念获得的规律,新概念要比旧概念更加合理、可信而且有效。
3.生物教学概念获得学习
高中阶段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认知的状态往往是从原有的平衡,接受不平衡的冲击后形成新的平衡。认知平衡在遇到与原有知识结构冲突的概念时,表现出不平衡,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渐渐成为新的认知重回平衡,所以认识冲突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条件,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认识的发展。
二、概念获得的生物教学策略
1.利用概念图了解和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
概念图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可视化表达,利用概念图描述学生的概念知识,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沟通。概念图具有一个关键概念,向下发展为多种一般的概念,如描述关键概念的属性等,再向下则是更加狭义和具体的概念和实例,实例和具体概念的横向联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与实践的对应关系。比如,以“细胞”作为核心概念,让学生列出概念图,第一层描述可能是不同的结构、外形类似圆形、生物体都具有等概念描述,再向下到具体概念和实例,可能是红血细胞和白细胞,都是细胞结构不同,所以功能不同。核心概念是细胞,向下生发的一般概念是通过“有”这个连接词进行连接的。在连接词和具体概念中,认知冲突是丰富概念图的关键。在细胞一章,细胞可以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这在概念图中显然不能用“有”作为连接词形成一般概念,那么这就与原有知识结构形成相冲突,再进一步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包含”等连接词,将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与核心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关系。
2.利用概念图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高中生物《变异和遗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知识内容非常复杂,学生学习起来也容易混淆,学生在通过简单概念图构建进行概念获得时,比较容易出错。比如,在“染色体变异”一章,植物的单倍体和三倍体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上课前,教师可以以一些特殊的例子进行导入,给学生一个原有知识概念的冲突,无籽西瓜是非常好的例子。西瓜的种子可以被视为受精卵,但为什么无籽西瓜中没有呢?学生就会产生与原有知识不平衡而寻求平衡的思考,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如果没有受精也就没有受精卵,如果受精卵没法发育也不会有种子,学生不断地思考,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之后再让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概念,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再结合开始时提出的问题,引出染色体变异的相关概念。
3.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概念图
学生在上课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已有的知识结构显然没法解决,在跟着教学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对问题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如果没有与原有的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平衡,学生再次遇到问题时顺着知识结构可能很难回想起所学的知识。所以课堂总结部分,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连接,切实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记住所学知识。染色体变异主要有两种,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为了让染色体变异更好地接入知识结构,与基因变异具有平行关系。结构变异有哪些,数目变异又有哪些,数目变异又有个别和全部之分,联系开头提出的问题,无籽西瓜就是全体染色体数目变异,形成的多倍体染色体组数为单数,受精卵发育时无法有丝分裂,导致没有了种子。今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就有基因变异和染色体变异两种考虑,再顺着不同的概念分支能够更加透彻地分析问题。
概念获得的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课堂上思维活跃,善于思考问题,所以课堂氛围非常重要。教师选择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前提,培养学生自我知识构建是目标,课堂上通过概念引入和实例展示,让学生在认知冲突和概念获得中找到平衡,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教育研究的概念范文3
1调查目的
1)教师备课时主要考虑什么
2)教师上课时的通常做法是什么,怎么去评价概念的理解
2调查对象
一所普通高中和一所重点高中的部分数学教师,共26名.
3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结合.其中问卷共22题,采取五个等级记分法:1表示“从不这样”、2表示“很少这样”、3表示“有时这样”、4表示“经常这样”、5表示“总是这样”,另外,1表示“很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无意见”、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采用SPSS11.5进行数据统计.
4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各个题的百分比统计如下列各表(横行表示题号,竖列表示选项的编码)
分析:对于第二题的回答统计,可以看出,61.5%的教师选择了“有时这样”,30.8%的教师选择了“经常这样”.这表明对于数学概念的背景,还没有引起大多数教师应有的注意.对于第四题的回答,有15.4%和11.5%的教师选择了“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这表明在概念的教学中有少数教师认为只要讲清楚定义就行.对于第五题的回答,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很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于教学目标的编写(第6题),三分之一的教师选择了“有时这样”,表明概念的教学目标并非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都去做的.对于概念的引入(第7题),多数教师比较重视.
分析:在教学中凭感觉和经验备课(8),多数教师经常这样做,也有极少教师选择“很少这样”或“从不这样”,笔者认为这可能和教师的教龄有关,因为刚参加工作的教师经验毕竟还是比较缺乏,但是凭感觉和经验备课并非一定是好的做法.对于大班教学(9),多数教师尽量照顾大多数的学生.针对个性化提问(10),多数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方法(11),接近一半的教师“有时这样”,也有42.3%的教师“经常这样”,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个问题有待于深入的探讨.第12题表明多数教师还是重视启发式教学.对于多媒体教学(14),似乎不太理想,经常使用的仅占19.2%,很少使用的占30.8%,这些和教师的年龄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很多因素有关(如这两所学校的教学条件很不一样).
分析: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多数教师经常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去引发学生去理解(15),也经常让学生举出符合概念的例子去检验学生的理解状况(16).对于利用反例去检验学生的理解这种做法(17),一半的教师选择了“有时这样”,而选择“经常这样”的比例显然不够高(占30.8%).利用学生的表情来判断他们的理解情况(18),少数教师很少这样做,“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的比例超过了一半.而对于让学生重新叙述概念(19),一半的教师选择了“有时这样”,38.5%的教师选择了“经常这样”.对于通过做题来检验学生的理解(20),三分之一的教师“很少这样”,“有时这样”的占了23.1%,“经常这样”的占了30.8%,这些数据表明教师对于“做题”这种评价手段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化,表现在部分教师并不特别认同,同时说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评价思想在逐步发生变化.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21),26.9%的教师经常选择“反复讲解”,另有一半的教师会“有时这样”.如果学生理解了概念,多数教师会给以积极的评价(22).
5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对于概念的背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一直以来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掐两头,烧中段”现象,而怎样减少这样的现象,有效的做法还不多见.笔者认为,就概念教学,加强概念的背景知识的传播和渗透,是改变这种现象的有效手段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强化数学教师的数学史修养便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多媒体教学有待进一步提高.多媒体只有恰当的进入课堂,才会有效发挥它的优势.据调查,多媒体的应用并不理想,尽管有的学校具备了条件,但资源却有浪费之嫌.将其应用到概念教学,更是少见.分析其原因,不外几种:不会用,不愿用,不能用.我们认为,如果有条件,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多使用,充分发挥数学教育技术的长处.
对于概念理解的评价应更加多样化,经常化.一个概念学生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必须采取一定的评价手段才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教师采取的方法不够丰富,不够经常.因此应当加强对概念理解的评价研究,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样本较小,没有从性别和教龄来深入探讨教师对于概念教学的认识,但从本调查来看,对于概念教学,多数教师会采取通常的程序去准备,在备课和上课两个环节上基本采取了较为正确的做法.但经过我们的个别访谈,得知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的数学概念教师往往一带而过,并没有进行细致的讲解,理解概念的通常的做法是题海战术,即让学生在练习中去领会概念的本质.这些做法有待商榷.那么对于概念的教学,应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所有的概念有没有一套详细的操作步骤呢?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和深入的研究.
附
关于概念教学的问卷调查
老师:您好!
下面是一些关于数学概念教学的问题,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本问卷只供研究而用,只须打勾“√”即可,谢谢合作!
您的性别:男()女()教龄有年
1. 学习概念,重在理解
A非常同意B同意C无意见D不同意E很不同意
2.备课时,我会认真思考每一个数学概念的背景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3.备课时,我会认真思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4.备课时,我觉得只要讲清概念的定义就行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5.备课时,我会考虑到所要讲的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6.备课时,我把教学目标写的很具体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7.备课时,我精心设计概念的引入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8.学生情况复杂,我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备课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9.备课时,我觉得自己在尽量的照顾大多数学生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10.设计问题时,我会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提问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11.两个不同的班级,我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12.上课时,我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定义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13.有些概念,我直接就给出来,没必要仔细讲解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14.上课时,我使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15.上课时,我会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去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16.上课时,我让学生自己举出符合概念的例子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17.上课时,我会举出一些概念的反例让学生辨别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18.我通过学生的表情来判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情况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19.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叙述概念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20.只要学生能把题目做对,我就认为他理解了概念
A非常同意B同意C无意见D不同意E很不同意
21.如果学生不理解概念,我会反复讲解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22.学生理解了概念,我会尽可能积极去评价
A总是这样B经常这样C有时这样D很少这样E从不这样
教育研究的概念范文4
Abstract: Facing the inflict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protect, humans have been looking for the path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oint of ecology, and advoc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e following paper firstly illustrates the production and the content of a few related concepts, inculding, eco-tourism, green tourism, low-carbon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and then analyzes the different and relations of them.
关键词: 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
Key words: eco-tourism;green tourism;low-carbon tourism;sustainable tourism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3-0308-02
0 引言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者对高质量旅游环境的追求日益明显,“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可持续旅游”应运而生。但对这几个概念的定义以及内涵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概念上的争论在促进学术发展的同时,也给现实的旅游活动带来了一些混乱。一些旅游企业在进行旅游推广时任意冠以“生态”“绿色”“低碳”等词汇以假乱真,误导旅游者,造成损害旅游者的利益的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反过头来,重新从理论上研讨这个问题,对这几个概念加以辨析。
1 几个概念的产生和内涵
1.1 可持续旅游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5年,可持续旅游世界发展大会签署了两个重要文件:《可持续旅游》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论述:①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上,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规范。②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③可持续旅游的目标就是在满足当代旅游需求的同时,又不破坏后代人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
1.2 生态旅游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大多数观点认为“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而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然而,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
不过,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却得到了基本的认同: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更强调了生态旅游产品的高品位性和类型的多样性,并且认为生态旅游不是一种普通的旅游产品,而是一项专项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一种方式,一个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系统。
1.3 绿色旅游 “绿色”往往用来比喻“环境保护”、“回归自然”、“生命”等内涵,它应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然而其定义却众说纷纭。但总的来说绿色旅游应该属于旅游活动或旅游方式的范畴,绿色旅游是指在旅游消费、生产建设、经营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所倡导和实行的一种保护生态环境、求得生态平衡的原则和方式。有以下几点特征:
1.3.1 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绿色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旅游活动依托自然资源环境,绿色旅游当然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
1.3.2 运用绿色理念,坚持绿色管理。旅游开发商以及经营商必须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1.3.3 倡导绿色消费。旅游者要求具有强烈环保意识与较高的环境道德水平,在旅游过程中,保证自身的安全,也不伤害动植物,严格遵守旅游点的规章制度,不带走旅游点原生态的任何东西,使环境得到保护。
1.3.4 强调“三大和谐”。绿色旅游不仅像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就像郭因先生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人与人的和谐是保证,人自身的和谐是动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4 低碳旅游 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是绿色旅游的深层次表现。其中包含了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等方面。日前国务院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
2 几个概念的比较分析
2.1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既不能将生态旅游简单地等同于是一种绿色或自然旅游产品,也不能将生态旅游概念完全等同于可持续旅游。
生态旅游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可持续旅游是基于旅游业发展中产生的日益突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提出的。两者的区别和联系表现在:
2.1.1 生态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产品,还是一种旅游活动方式,甚至说是一种旅游开发方式;而可持续旅游更确切的说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和方向,是产业发展的目标。两者的概念属性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但是本质一致。
2.1.2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发展目标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说,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实现途径。
2.1.3 生态旅游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强调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的贡献,也突出了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环境教育功能;而可持续旅游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人类和谐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代际公平,强调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两个概念的产生原因一致,然而侧重点却又不同。
2.2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 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本质相同,都是为了实现旅游环境的“绿色性”,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却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2.2.1 产生基础不同。就产生的基础而言,前者是传统大众旅游,后者是一般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在人们意识到传统大众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之后提出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绿色旅游是建立在一般生态旅游即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大众可以参与的旅游基础之上的,对于旅游者来讲,是一次经历、一种消费方式、一种旅游形式(绿色消费);对于开发商来讲,是一种开发方式、一种产品形态(绿色产品);对于旅游景区管理商来讲,是一种管理方法(绿色营销与管理)。
2.2.2 主题内容不同。生态旅游只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旅游则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
2.2.3 出发点不同。生态旅游大多是从旅游者的视角去认识、以旅游者生态意识的高低为标准来划分的,如把旅游者划分为严格的生态旅游者和一般的生态旅游者。绿色旅游则不仅对旅游者提出要求进行绿色消费,同时对相关的饭店业、交通业、邮电业、公共设施等都做要求。如绿色消费包括绿色交通、绿色宾馆、绿色娱乐、绿色商品等等,为了能满足旅游者绿色消费,必须要求相关的行业部门或企业绿色开发、绿色营销与经营。
由以上的分析来看,从概念、内容方面看,绿色旅游应该是生态旅游的发展,它完全超越了传统旅游,并丰富、发展、深化和完善了生态旅游,从这个角度上说,“绿色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
2.3 绿色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所谓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旅游是指一种旅游活动,它是在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道路中,对生态旅游概念的一种升华的基础上,是重视在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旅游消费、旅游从业人员意识等多层面进行环保的一种旅游方式。
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绿色旅游只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可持续旅游则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原则和方向,偏重于产业发展,绿色旅游是可持续旅游这种原则方向的具体应用。
2.4 低碳旅游与绿色旅游 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式变革的重要背景和机遇。
低碳旅游是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是指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旅游。它要求通过旅游要素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与降低污染,以实际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和节约社会的建设。低碳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低碳环保的希望全部融入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旅游要素当中,低碳饮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游览、低碳购物等。
因此,可以说,低碳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个方面,是实现绿色旅游的一种形式,它是在绿色旅游的目标下,偏重于旅游过程和旅游活动中节能减排的目标。相比于绿色旅游,实现目标更具体,实现方式更容易量化,实现途径更直接,是绿色旅游的一个侧面。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持续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都是其实现的途径或手段,四个概念本质相同,侧重点不同。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旅游方式以及旅游开发形式。绿色旅游时生态旅游的高级形态,不仅强调自然的和谐,还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的三大和谐。低碳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个侧面,是实现绿色旅游的一个直接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志稳.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涵的系统认识[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
[2]张林博,张俐俐.浅析绿色旅游及在中国的发展[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1):265-281.
教育研究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儿童视角;幼儿园环境创设;学前教育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被问到物体的意义,通过提问、思考与应答,建立交际,发展语言及人际关系,同时通过对物体意义延展,可知意义探知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对英语词汇意义的掌握及学习,是我们广大英语学习者及爱好者学习英语所必不可少的步骤。概念整合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意义构建理论,它在本文对英语词汇意义研究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会使用其建构理论来深刻剖析词汇意义,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和Tur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是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又被称为概念合成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他们认为感知、认知世界的最基本方式是概念整合,而心理空间之间的相互连结、相互映射这样的基本认知操作实现是其实现形式,其构建意义是随着思维和话语的展开与修改的认知模式来实现的。简而言之,概念整合理论是通过空间中的网络联接与过度实现的,各空间通过相互映射的方式形成新的空间然后形成层创并输出。人们在进行认知建设时,不断地创新出新的认知空间。概念整合理论是由四大成分空间构成的,被称为“四大基本空间”: 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1(input1),输入空间2(input2),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两个输入空间中各个元素部分联系的建立,整合空间中输入空间的投射,形成的层创结构,整个过程都是对概念整合的最好演绎。
2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词汇意义研究
在认知语言中,语言是有理据的,不是通过瞎想产生的。看似完全没有章法的谈论,其深意是没法估量的。“语言的常态是理据性,而随意性才是例外。”理据性在词汇和语法Radden& Panther的《语法和词汇中的理据》中有此类解释。
对于本文所研究的英语词汇的理据,即为英语词汇的内部意义,研究内部意义对英语词汇有重大意义,这不仅仅体现在词汇意义的理解上,还体现在课堂语言的表达上及运用上,使教学效果更明显。内部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探讨,下面我们将以多义词、复合词、习语为例来探讨如何在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研究英语词汇意义。
2.1多义词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词汇意义研究
所谓多义词就是英语词汇除了本身所特有的意义外,它在不同的语境中含有不同的意义;它不是特殊存在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部分的词汇均具有多义(其中不包括专业词汇),这也是歧义之源头,因此它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语境、人称,甚至环境……正如:Evan和Green举了dangerous这个形容词,它和safe是反义词的例子,来论证上述道理。一个孩子在沙滩上玩,我们可以说:
(a):The beach is not dangerous.
(b):The child is not dangerous.
τ诰渥樱a)我们可以理解为:沙滩没有危险,挺安全的,dangerous在句中是“危险的”,但对于句子(b)将可能会形成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小孩没有危险,不会威胁且伤害到别人,另一种解释是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孩子不会受到威胁。该场景在概念整合理论中被反映为:危险的场景为输入空间1,孩子呆在海滩上玩耍为输入空间2,人们通过部分映射整合为一个孩子受害者的虚拟场景,为合成空间。
英语多义词的现实,必须通过认知构建,又如red pencil,若讲其原始意义,则为输入空间1为红色的铅笔,输入空间2为各类工具,人们通过跨空间映射整合为另一类属空间“红色的铅笔”;若讲延伸义,则red pencil的意义不单指“红色的铅笔”,而有“记录赤字的铅笔”的意思,输入空间1为“红色铅笔”,输入空间2为“财政赤字”,通过跨空间映射整合为另一合成空间“记录赤字的铅笔”。
2.2复合词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词汇意义的研究
复合词是英语词汇中最常见的构词方式,它可以将两个简单的词合成为一个新的词汇,即让有限资源发挥其无限价值,简单的来叙述即为复合词是按特定的规律及顺序整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词素,从而形成的词汇结构,复合词的语义特征是两个旧词意义的再生,而非词义叠加。它的形成对于人类语言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以green hand为例,“green”属于颜色的一种“绿色”,而“hand”属于人体的一部分,为“手”,分别属于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人们通过隐喻对输入空间1进行加工处理成为“没有经验的,稚嫩的”,而通过转喻对输入空间2进行人工处理成为“人”后经一系列反应构成复合词“green hand”义为“没有经验的人”。复合词的词义不是简单的词义叠加,而是通过已有经验和认知对简单词汇的再次整合与升华,从而形成复合成的新义,其新义有时可以是两个词重合部分的升华,有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经验和认知对其进行定位与整合,使其新义符合语言的发展。再如我们经常在新闻里听到的“bubble-economy”,这是一个由 “bubble”和“economy” 合成的词汇,心理空间1为“泡沫的特性―易破”和心理空间2为“经济的特性――不稳定性”。通过部分映射层创出合成空间“泡沫经济”意思就是“经济形态不稳定,不坚固”。通过运用合成空间,我们可以将一些简单词汇进行合成,升华为更加易于把握和理解的新词汇,对语言的发展也有里程碑意义。
2.3习语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词汇意义的研究
习语是古人通过自身体验说的一些生活语,它的表达方式贴近生活,多数为生活体验或经验的总结和体会。习语属于约定俗成,很少有规律可循,或其规律已随时间的迁移而有所磨灭,因此我们只能通过概念整合对其进行深层认知,使我们更方便掌握其中深意。以“You are digging your own grave”为例。这是大家所熟悉的用于警示他人的习语,义为 “你在自掘坟墓”潜在意义为“你在做一件即将对你有坏处的事情,你自己还]有意识到”。因此我们在看到“自掘坟墓”时的深层意义为“自取灭亡,自寻死路”。以“fine feather makes fine birds”来作为例证,心理空间1为:鸟类,鸟的羽毛,鸟的外貌形态;心理空间2为:人类,人的衣装,人的外貌体态,通过心理空间1与心理空间2跨空间映射到类属空间里,提取相似成分,如:鸟的外貌好看与否与鸟的羽毛有关系,与人类的漂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衣服的衬托有异曲同工之效,从而形成合成空间“人靠衣装,马靠鞍”,意思就是人的外在打扮也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把握习语的内在成分以及对生活常识不熟悉,我们是万万不会把“鸟”和“人”挂钩,也不会将已有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3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是人们思考及认知事物的一个重要认知过程,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比较完整且系统的基本认知机制,它将词汇所固有的意义及实际情况相结合,优化产生新的动态意义。本文通过对英语词汇中的多义词、复合词及习语等词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进行深层认知,用实际例证来呈现概念整合理论的运用,从而使读者更深刻地把握概念整合理论的运用模式,为事物的深度认知及后期延展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对英语词汇的深度认知与把握也将会不可避免地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使英语在教学中有规律可循,并将此规律加以运用和开发,使英语词汇意义教学的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原动力,激活学生的内驱,增添学习的趣味性,使其更易被接受。
参考文献:
[1]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2.
[2]房红梅,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
教育研究的概念范文6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知概念的产生
高中数学中的许多概念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事实,能够让这些概括性、精准性以及抽象性的数学概念变得具体化、生活化和易懂化。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
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含义。笔者首先播放了一段田亮参加2008年奥运会跳水比赛的视频,然后提问:在跳水比赛中,经常会出现“转体720度”这样的动作名称,那么720度在这里表示什么?接着,再通过对刚才视频中的转体720度进行慢动作回放,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随后,教师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将真实情境加以优化,对反映出数学本质特征的情境进行抽象化(如下图),引导学生写出一些相应的函数关系。最后,利用几何画板,使下图中的点P绕点O旋转,让学生通过反复观察、认真思考,从中发现得出结论。在本堂课中,视频的播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借助几何画板让原本枯燥的概念学习变得有形有趣。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探究意识
众所皆知,数学的心脏是问题,学生只有先产生疑问,然后才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答疑解惑。因此,为了不断丰富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的体验,必须要树立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通过信息技术,我们能够将知识的发生过程转化成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相关材料的思考中来,让学习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