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逻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逻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逻辑

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逻辑范文1

1.1基础硬件平台

基础硬件平台包括计算机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以及基于电力通信专网的传输网络、信息网络、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等。硬件设施是构建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物质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这些早已不成为问题,但是计算机硬件设施更新换代很快,需要定期更新才能满足系统功能需要,而硬件设施的更新往往投资较高。随着云计算的广泛使用,采用云计算也有成为基础软件平台的可能,可以降低基础硬件设施的费用。

1.2基础软件平台

基础软件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接口系统等。操作系统常采用UNIX、Linux、Windows7和Windows8等。数据库系统常采用Oracle、MySQL、Access、VisualFoxPro、PowerBuilder等软件系统。接口系统可采用基于WEB服务、XML数据交换、专门接口程序等。

1.3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要涵盖供电企业全部业务范围,例如财务管理系统、电力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等。每一个专业系统还可再细分,例如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分为客户服务管理系统、营销业务管理系统、营销质量管理系统、营销决策系统等;再如生产管理系统可分为生产计划管理、输电线路管理、变电设备管理、配电设备管理、设备检修管理、设备试验管理和安全监察管理等。各供电企业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块。

1.4保障支撑

电力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范、规程等是供电企业构建信息管理系统的保障支撑。

2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

通过前面的介绍可见,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下面就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方法为例进行探讨。

2.1现状与需求分析

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必须顺应供电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要考虑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系统建设的可行性以及功能需求。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包括员工构成情况,如学历、职称、年龄等。系统建设的可行性主要是分析技术支持的程度(如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等。功能需求就是考虑所需要设置的管理模块,如按照人力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分成人力资源规划与定员管理模块、组织结构管理模块、人事管理模块、人力成本规划及管控模块、绩效薪酬管理模块、培训管理模块、资质管理模块、招聘管理模块、报表管理模块等;从提高工作效率出发,可将系统设置为用户管理及权限控制模块、部门信息管理模块、员工信息管理模块、考核及薪资管理模块、统计分析管理模块、其他功能模块等。

2.2建设目标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要体现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覆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范围,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各业务环节的平台需求,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全员参与管理的目标,因而系统总体要统一,但又要有局部的灵活性。

2.3总体架构酝酿

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有多种方法和途径,例如从开发过程出发可以考虑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从开发立足点出发可利用面向功能法、面向数据法和面向对象法等;还可以采用模型驱动架构。以模型驱动方法为例,基于人力资源业务特点,参考相关模型规范建立信息模型、工作流程模型和安全模型等,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充性。根据软件的功能需求,可设立数据脚本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界面规则层和界面展示层5个层次。系统底层架构可考虑采用比较成熟的J2EE架构,能保证稳定性和后期维护性。对于中小型供电企业,用户端采用B/S模式,服务器端采用C/S结构更便于管理。

2.4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设计的流程分为用户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前面已经介绍了用户需求设计,下面讨论一下概念结构设计和逻辑结构设计。供电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进入数据库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因而要在数据库中创建登录表,并且为了防止登录用户任意修改数据库信息,还需要创建用户权限表,用于记录用户对数据库不同窗体的操作权限。用户登录表和用户权限表都需要用户编号,用户权限表还要有权限编号。员工基本信息表、家庭关系表、奖惩表、部门类别表依据同样的方法进行概念设计。对于每一个表都绘制出实体E-R图,这样每张表的概念结构就一目了然了。逻辑结构设计就是将实体E-R图转换成数据库所支持的数据模型。例如用户登录表的结构分为列名、数据类型、允许Null值三列,列名下有ID、Name、Pass三行;数据类型分别为varctar(5)、varctar(20)和varctar(20);允许Null值下为单选框。其他数据表类似。

2.5安全保障

随着计算机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安全问题涉及面很广,既有系统本身的维护、使用问题,也有信息管理系统物理设备的质量问题,应对此种种问题应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其中业务安全性、通信安全性、系统平台安全性需要重点考虑。业务安全性可从加强身份认证、细化权限管理和业务范围细分等几方面去实现。通信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信息泄漏和信息劫持两方面,为此可采取适当的通信协议防止网络监听以及服务器身份验证防止身份诈骗。系统管理安全性可通过切分访问过程并进行过滤、严格限定权限来实现,同时对系统操作痕迹(业务访问痕迹和数据访问痕迹)进行记录。

3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逻辑范文2

1.1课题背景

河北通建是一家以通信工程为主业,涉及通信工程设计、设备调试维护、软件设计、招投标、网络优化集成等多领域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公司建立了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科学高效的核心管理、专业管理运行机制和严密的制度体系,全面构建母子公司体制,使其各司其责、相互协作、规范运作,实行一切靠制度管理。但通信工程行业做为通信行业的一个分支,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却远远跟不上通信行业的脚步,公司要力争以信息管理系统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起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化工程施工企业管理体系和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产品创新体系与工艺创新体系,实现产品成本和质量的精细控制。

基于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管理及业务需求,结合公司未来发展需要及信息系统的应用特点,公司拟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持续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公司于2001年开始实施自动化办公系统,将各子公司大部分业务处理纳入到了系统中。后于2005年又全面升级了OA系统,并集成了工程管理系统,从工程的收入、支出、质量、进度等多方面出发,对工程业务层进行了自动化管理。在此期间,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原来规划实施的OA及工程管理系统已经很难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由于原系统的业务局限,使得好多非相关业务进入OA系统进行处理后,造成业务数据的急剧扩大,使效率大大下降。由于公司业务处理方式的变化,原OA系统也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限和问题,如人力资源模块中的员工管理方式变化造成OA无法管理所有员工、现在OA系统由于系统平台的原因,可维护性较低等。从而造成目前的公司信息化建设不能为高层提供全面、真实、及时的决策依据和相关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领导决定立足原OA与工程管理系统的实施经验,深入调研,慎重选型,进行新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1.2课题研究意义

在公司迅速发展的同时,公司高层慎重决策,决定实施符合集团发展的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由此可见,此次信息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对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公司将完成以下任务:即实现生产、质量和安全一体,质量设计和控制进入生产全程,成本管理覆盖生产流程,仓库管理信息化,采购信息化,销售网络化,工程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实时办公、远程办公系统,拥有商业智能和可视化的信息中心、数据仓库及知识获取系统。建立全面、统一、共享的企业信息网络平台。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进而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本项目的实施将以其明显的通信工程施工行业特性为通信工程行业各大中型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提供良好的借鉴和带动作用,进而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推动作用,并为之提供信息管理系统集成应用的经验。

1.3通信工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现状

近几年,我国众多企业在积极实施信息管理系统,现已有数千家企业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而通信行业依靠其对IT技术和资源的掌握,始终走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最前沿。但通信工程行业做为通信行业的一个分支,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却远远跟不上通信行业的脚步。

大多数的通信工程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管理储备和技术积累,信息管理系统之所以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就是因为它改变了企业原有的不合理的业务流程,去除了无效作业,提高了业务流程的效率。因此,在大多数企业实施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业务流程重组(BPR)或者业务蓝图设计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主要是找出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并规划企业未来的业务流程。由于施工企业业务流程复杂,同时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初期的业务流程的改进并不是彻底的。因此,对于施工企业来讲,他们更适合持续的业务流程改进。

2流程优化

过去几年,公司坚持成本领先战略,通过技术引进、持续扩能,企业实力迅速提升。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原来的管理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其表现是,管理体系中的规范,在实际业务过程中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原有管理信息系统中业务处理过程与实际业务也没有良好匹配;并且,原有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其他相关管理规范和制度以及实际业务之间存在差异,由此成为提升企业执行力的瓶颈。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引入和强化流程管理,建立起以业务为纽带、以顾客为核心,关注价值(而不是关注过程本身)的管理文化,由职能型向流程型组织转化。

2.1流程管理体系优化目标

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业务、关注价值、以顾客为核心的、高效简洁的企业管理模式,形成企业管理创新文化,提高持续改进能力,奠定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基础。

流程管理体系的理想境界如下:

1)建立和完善以客户(广义的客户)为中心的流程模式;

2)流程应能简捷、合理地概括公司经营活动;

3)通过管理流程绩效来衡量公司、部门、人员绩效;

4)梳理出适用于流程管理的组织架构;

5)建设出充分及时反映流程执行状况的工具;

6)建设出推广、管理、深化的长期团队。

2.2流程优化原则

流程优化在企业实践中是一项持续改进的工作,不可视为一成不变,或认为经过一次设计后从此再无更改,一本万利。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客观事实,为了保证企业的流程体系适应企业的需要,要遵循如图1所示的三个通用原则。

2.3流程优化方法

根据流程优化的原则和要求,并采用价值链及ABC分析方法,对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和诊断,识别流程的关键点。从结构式来看,流程都有四个构成要素,即活动、活动的逻辑关系、活动的实现方式、活动的承担者。从概念而言,它们是流程的四个相互关联的要素,但在不同企业的流程里,它们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关键因素。

流程关键点的识别就是要找出对流程的动作产生深远影响的要素。通过流程评估与诊断,对企业的流程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经过以上工作剥离出来的活动正是进一步进行流程优化的基础。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对这些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也就是新流程的优化设计过程。

1)简化和集成横向活动。删除不必要的活动(非增值的活动),合并重复活动。

2)压缩纵向组织,适当授权,将决策点置于工作进行之处,变职能管理为过程管理。

3)将控制、检查、核对等大量重复性的工作由管理信息系统完成,消除单独由人工检验核对的工作量,提高流程的效率。

4)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一次性”处理和共享机制,将过去串行处理的一些流程转成并行处理,提高效率。

5)消除流程瓶颈,把流程看成一条高速公路,则流程瓶颈就是公路上的关口(检查站、收费站等)或车道过少的路段。清除瓶颈的方法有,将形式主义的检查撤消,也就是说在设计流程时,要尽量减少多余的环节。

2.4业务流程优化

根据制定好的优化方法,对已经确定的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这一节以物资采购流程为例,具体介绍本次实践流程优化工作过程。展开对业务流程的优化。

公司现有采购管理流程是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与手工处理相适应的,因此为了合理组织物资供应、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结合管理信息化系统搭建的信息技术平台,对现有的业务管理流程进行诊断、优化。

2.4.1分析原有流程

全面分析现有业务管理流程,包括:

1)明确业务管理工作的范围

2)诊断现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调研收集到的资料,企业物资采购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质按量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制定采购计划、签订合同、物资入库、货款结算、物资出库和库存控制以及合理分配采购资金、合理调配运输工具等管理工作。

主要流程如下:

1)各施工部门填写材料申请,包括数量。

2)各施工部门与物流中心询价,确定大致。并计算出材料总价。

3)报工程管理部工程主管审批。

4)如果材料款大于10万元则报工程管理部主任审批。

3)物流中心通过一定的方式确定了采购价格后,确认是否执行采购,若是则实施采购,否则早各施工部门重新提出材料申请。

4)物资将直接送到各施工处,到达指定目的地后,各施工处分别计量、检查物资质量,对不合格材料拒收并通知物流中心。

2.4.2分析诊断问题

通过分析诊断,企业现有物资采购管理流程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网下执行步骤过多,共享率低,出错率高

这两个流程中,询价步骤与申请流程转采购流程的数据转换均为网下人工执行,效率低下不说,还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错误。流程所有数据均采用附件形式,需要人工处理,且由于格式不统一,无法自动分析汇总,也就无法实现工程材料的精细化管理。

2)采购流程耗费时间长

各部门之间的收集、交换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各类单据和报表,由于人工处理这些单据和报表,信息不能共享,延误了单据和报表的传递,致使工作效率低。

3)人力资源浪费,办公开支高

工程材料申请与采购流程主要涉及三个部门:施工处、工程管理部和物流中心。在人员结构上,这三个部门都由一个领导作为总负责人,下面有几个分管不同业务的主管。据了解,工作量很大,很繁琐,容易出错。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新流程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信息系统利用率

2)优化采购流程,缩短采购时间

3)高效、充分地利用信息。

具体流程分析结果如表1。

2.4.3新流程设计

通过对原有物资采购流程的分析,新物资采购管理流程优化说明如下:

1)消除了所有网下操作,提高信息共享率,提高执行效率。2)采购由库房主管发起,优化操作步骤。

3)审批结束后,领导将审批后的采购计划通过网络直接下达给采购主管。

4)将原附件形式的采购申请改为列表式,为以后的数据分析预留接口。

3系统需求分析

3.1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如表2所示。

3.2功能性需求

3.2.1工程管理需求分析

在目前正在运行的工程管理系统中,公司高层对分公司、子公司工程的各项数据无法做到很好的监控,同时也无法做到实时的跟踪和监督,无法得到有效的统计汇总数据。工程管理系统在财务上的数据不准确,无法形成公司高层需要的决策支持信息。工程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无法做到无缝的结合等。

新系统将在很大程度解决这些问题:各分公司、子公司的工程通过规范的数据支持公司高层的实时跟踪与监督、实时的统计汇总数据。与财务部门系统预留接口,将与工程相关的财务数据直接导入到新系统中,以方便形成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

3.2.2材料供应管理需求分析

目前公司的采购业务由物流中心与服务中心负责,全部通过原有信息系统及手工辅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没有通畅的信息传递平台,加大了人工工作量,而且数据复杂,效率低下,容易出错。这些原因给采购部门带来了较大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容易出现采购失误。新的信息系统将实现从采购至入库、使用、回收等过程纳入到统一的平台上来,从而实现快捷、准确的采购申报流程,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供应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2.3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分析

目前,各种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调配、薪资福利、绩效考核等的各种信息都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处理,缺少平台化的系统支撑,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的工作效率和人事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拟实施的管理信息系统应对对组织管理、职位管理、人员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实现信息化。

3.3非功能性需求

安全性:系统要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不能有重大的安全隐患。包括:网络环境、操作系统、应用系统、备份系统、数据安全等。采用有效的技术和工具,防止非法入侵,并能监测网络安全中的漏洞,排除安全隐患。

稳定性:要求系统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不论是在低负荷还是在高负荷的情况下系统都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高效性:系统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能够处理较多的客户连接,而且系统在进行集中批量处理时也能高效运行,响应时间能够满足今后在一定时期内的业务需要。

先进性:系统采用的技术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是目前技术发展的潮流,并能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可维护性:系统要具有非常好的可维护性,提供良好的运行日志,提供界面友好的管理界面,系统易于扩充和部署。综上所述,公司原有的信息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目前企业管理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使领导决策信息不能及时完整地提供,在此种情况下,公司需要一套有着先进管理理念、管理功能强大、技术构架领先、可以实现集中管理的信息系统。

4系统设计

4.1系统功能结构

根据前期需求调研,从功能架构上看,系统由决策支持子系统、工程管理子系统、综合办公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分公司扩展子系统构成。其中工程管理子系统又可划分为成本管理、收入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材料管理、机具管理、仪表管理等模块,综合办公又可划分为公文管理、工作质量管理、后勤管理等,人力资源子系统又可划分为考勤管理、培训管理等,分公司扩展子系统则包括专门针对分公司开发的实用工具,如库房管理、车辆管理、工具管理等。以下仅以人力资源子系统为例进行阐述。

4.2系统体系结构

在整个系统中,各个功能子系统内部的软件架构设计采用三层结构:UI层、逻辑层、数据层。

4.2.1UI层

接入层是业务系统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平台,由接入逻辑构成。接入逻辑分为接入界面和接口服务。对于系统使用者(内部和外部),提供多样化的接入界面,实现对业务逻辑的接入;对于与系统相联的外部系统,向业务逻辑层提供一组接口服务,业务逻辑层通过接口服务完成与外部系统的数据交换。UI层使用B/S结构,用户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访问系统。

4.2.2业务层

业务层处于接入层和共享数据层之间,通过数据层的数据操作对象访问业务数据,向接入层提供统一的业务逻辑过程实现业务逻辑。业务逻辑层由一些功能模块组成,这些功能模块由相应的功能组件组成,是系统进行业务处理的逻辑容器。接入层通过业务逻辑层的相关业务组件访问共享数据层,并实现相应的业务功能。

4.2.3数据层

数据层是系统的基础,数据层中的数据子层存放系统中用到的所有数据。数据层的数据操作组件向业务层提供统一、规范的数据操作对象,用于屏蔽业务数据的存储、组织和访问的细节,实现业务数据的充分共享。业务层必须通过数据操作组件访问业务数据,这些业务数据包括共享数据和私有数据。数据层中的数据组件组成数据操作组件库。

1)UI层:将企业不同角色的相关人员通过Internet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并能有效整合第三方的系统。

2)业务流程:可灵活配置的流程引擎。其中业务流程和工作流都是可视的,企业可以随时查阅每一项业务的流程规则、路线、处理状态及参与者,用户的操作也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

3)业务服务: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使所有的业务都作为功能插件连接在业务流程上,这些服务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来决定是否使用甚至更换。

4)基础平台:将包含有各种底层存储、计算和传输的技术细节通过封装进行屏蔽,有效降低系统集成、应用部署的复杂度。

4.3系统设计理念

4.3.1核心设计理念:协同商务,集中管理

1)协同商务

从企业内部来看,构建核心企业的最佳业务流程,通过信息流,协同各生产经营单位和部门的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提高核心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

2)集中管理

信息不对称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大障碍之一。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类不同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特色,但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是一切现代化管理模式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

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业务基础数据的实时垂直采集;②管理信息穿透各中间管理环节的直接统计汇集;③管理指标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

4.3.2设计思想

河北通建信息化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以工程施工的监控为基础,物流、资金流的合理组织和协调控制为重点,通过信息流贯通协调物资流和资金流。

在具体的设计思路上,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施工管理———构建企业经营管理的模拟平台:通过全面计划预算的编制和分解,描绘企业的经营管理蓝图;通过对工程施工中进度、质量、成本、收入等数据的实时汇集,为公司高层对公司运营的控制与评价提供依据和标杆。

在市场预测基础上将工程收入详细划分为施工收入、工程收入、分包收入等内容,制定详细工程施工计划,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调整,为协调质量与进度、质量与成本、进度与成本等工程施工中存在的种种关系,为市场需求、协调生产和协调材料的采购、协调资金提供指导性的预测和支持。

2)材料申请采购管理:以材料申请单为核心,材料物流流向为主线,配合合同管理、采购价格控制、材料验收控制,为公司物资供应业务的组织、监控和协调管理提供支持。

3)财务管理:资金流是企业一切业务运行的血液,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保障。

配合公司所有工程施工动作,结合现金流量计划和各种费用情况,将工程施工中发生的货币资金的流入、流出与工程管理密切结合,实现资金流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

实现会计核算过程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处理并支持期末业务处理的手动调整。

4)项目管理和责任中心管理:支持某一项目的计划预算管理、项目的成本费用核算和控制等管理;支持利润中心、收入中心、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的计划预算管理,利润、收入和成本费用等各类指标的核算与控制。

5)管理决策统计分析:管理软件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为经营管理者提供信息平台,数据仓库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为管理决策提供各类报表信息、各类指标查询及统计分析数据和随机的实时查询信息。

6)技术架构

采用B/S结构:由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组成。支持多数据库:SQL、ORACLE、SYBASE

7)可扩展性和接口:本设计思想为集团型的管理方案,具有一体化的设计,组件式的结构,模块化的设置。它是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充分考虑与其他业务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支持数据的引入引出。

数据交换平台支持和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的无缝连接。

4.4子系统设计(仅以人力资源为例)

4.4.1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设计

人力资源包括以下子系统:组织管理、职位管理、人事管理、招聘管理、培训管理、薪酬管理、福利管理、绩效考评管理等。

4.4.1.1员工管理

员工管理是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提供公司合同工与计时工的管理,包括增加员工、编辑员工、减少员工和员工岗位调整四个功能,各分公司若需要增加减少员工或调整员工岗位,必须按特定的流程办理。这四个功能的业务流程如右图2。

同时本模块还需提供员工信息查询方法,实现多角度的员工统计汇总(例如按政治面貌统计、按受教育程度统计),最终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出来。

员工信息内容具体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入职时间,合同信息(一条至多条),证书信息(零条至多条)、培训经历(零至多条)、所在部门、家庭住址、籍贯、个人电话、个人邮箱、公司电话、公司邮箱等。

4.4.1.2派遣工管理

公司员工中不仅包括合同工与计时工,同时还包括了一部分劳务派遣工,他们与其它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工作合同。我公司无法得到此类员工的详细资料,所以这部分员工的管理要单列出来。

各分公司如需使用劳务派遣工,则需要在此系统中提出派遣工用工申请,信息包括用工数量、岗位、性别、学历、年龄等条件,审批完成后即可与劳务派遣公司联系,再将派遣工的名单及相关信息上报人力资源部,审批完成后即可使用这一批劳务派遣工。具体流程如右图3。

4.4.1.3培训管理

河北通建将培训看成是提高员工能力的重要手段,每年都有大量的员工被送去培训,并有大量员工选择函授进修,所以培训管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本系统将培训管理的全过程纳入到信息管理的平台中,实现培训管理的全过程自动管理。

员工培训的信息包括:姓名、部门、时间、主题、内容、地点、方式、组织单位、费用、性质等,完成后还可填写证书的相关信息,三个月后还要填写培训效果评估反馈等内容。培训所有信息均需按不同条件汇总查询。

培训从申请到结束流程如右图4。

4.4.1.4考勤管理与请假管理

正如人力资源管理是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考勤管理也是员工管理的核心功能,在目前运行的旧系统中,考勤管理很不完善,并且由于工作关系,部分人没有填写考勤记录的习惯,导致请假系统运行也不是很正常。本系统将对此部分做大幅度的改动,将要求公司所有员工(包括招聘工)按要求自行申报考勤,各分公司每个月所得到的数据均来自员工每天申报的考勤。同时请假系统也将与考勤系统关联起来,请假期间的考勤将不允许申报。员工每天的考勤信息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所在地、工作状态、简要描述、交通情况、住宿情况、加班情况等。其中交通情况包括起止地点、交通车辆类型、车票价格等;住宿情况包括住宿类型、住宿费等。

本系统充分考虑到公司员工对计算机的使用程度和方便情况,为最常用的部分(考勤等)提供了两种申报方式:本人申报方式和项目经理申报方式。本人申报方式适用于网络公司等计算机普及率和使用水平均比较高的部门,项目经理申报方式适用于施工部门,可由项目经理代替申报考勤。考勤申报的模式如图5。

请假模块将按照公司制度实现,仅实现考勤部分,对薪酬部分不做实现。具体流程如图6。

4.4.1.5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相对比较简单,是公司相关主管领导对负责部门的一个测评,填写后人力资源部主管存档即可。如右图7所示。

4.4.1.6权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中另外一个核心就是员工权限管理,本系统将会把权限管理贯彻至所有方面,大点某功能模块的可能性,小到一个流程的步骤的是否允许审批,完全依赖权限系统。

本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授权管理,当甲员工出差时,可以将自己的权限授于乙员工,这样乙员工可以临时获得甲员工的全部权限,直到甲员工再次登录时,乙员工临时获得的权限将被甲员工自动收回。

如果乙员工被临时授予权限,那乙员工代替甲员工实施的操作行为将被以乙员工的姓名记录下来,其后注明何时何人授予的权限。用于区别甲员工本人的操作。

5项目总结评估

5.1系统上线运行情况和整体收益评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河北通建结合自身的企业管理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财务管理电算化、网络高效运作的成功经验,整合业务、统一规划,实施稳步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逐步推进信息化建设。经过一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了项目一期规划和目标,建立了科学统一的编码体系,实现了工程管理/综合办公/人力资源的业务一体化管理。

目前,本项目已经进入运营阶段,目前系统运行情况比较稳定,新系统对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2项目带来的应用成果

1)工程管理系统实现以工程为中心的施工/管理一体化。以客户服务为核心,实现工程施工进度/质量/成本/效益等情况的实时跟踪,融入到自动化管理当中。

2)工程管理系统实现主工程管理/子工程管理/发票管理/回款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分公司扩展模块实现了库房管理(工具/材料)/车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员工从聘用至离开公司全程跟踪服务。使整个公司的管理效率更上一层楼。

3)财务系统与物流系统紧密集成,物流凭证自动生成,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收付款业务与销售、采购部门顺畅衔接。

4)完成物流中心管理系统与财务、销售、采购等系统的数据集成。

5)打破传统的数据接口方式,全面使用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消除了数据传输的滞后问题。

6)借助设备管理系统,使河北通建能够实现公司各部门的设备档案、设备日常维护信息实现集中管理。

7)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完整的职位和职务体系,对全公司的人事信息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校对。

5.3项目带来的管理成果

1)规范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建立了统一的编码管理制度,完善了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业务信息的高度集中和流程的固化,保证了业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增强了企业的管理控制过程和事后责任的可追溯性,减少了人为的因素,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

2)实现了企业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化的实施使企业信息化的资源得到了集成和共享,人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物流更加高效快捷,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培养了一支管理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人才队伍,他们必将成为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4)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创新。信息化的实施,淡化了部门意识,强化了流程管理,使企业管理由科室层次管理逐步向流程化管理转变。

5.4个人工作情况总结

李磊:(业务流程优化)负责业务流程优化的分析和设计工作,设计出新的业务流程。

孙蓓:(系统需求分析)负责系统业务调研、系统业务需求分析,并对系统功能、性能和信息安全提出要求。

张明月:(系统设计部分)负责设计系统的体系框架、软件架构和功能模型。

李兵:(系统选型部分)负责对几家投标公司的指标对比分析,综合评估。

张健:(系统测试和评估)负责系统的测试用例的设计、系统性能测试的分析、项目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

5.5下一步工作展望

在项目的后续实施过程中,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在后续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宣传信息管理系统理论,并进行深入的信息管理系统培训。培训过程中,在进行操作培训、业务培训的同时进行深入的理论培训。

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逻辑范文3

关键词:WCF;物业管理系统;分布式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10007303

作者简介:周小英(1989-),女,西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

0引言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物业管理中涉及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量大、重复信息多、工作流程繁杂、管理复杂、收缴费用与设备维护繁琐。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物业管理系统逐步替代了过去物业管理的人工管理模式,使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很多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具备了传统物业基本信息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功能模块[1],但系统的安全性、灵活性和实用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WCF(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是微软为构建面向服务应用提供的统一编程模型,它整合了.NET平台下现有的分布式技术,拥有稳定的结构、极大改进的功能性和互操作性以及良好的可扩展性[2]。本系统的目的在于针对以前物业管理系统中存在的缺点,采用WCF作为通信基础和服务框架并整合各业务资源,研发一套稳定、实用和灵活的物业管理系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WCF相关技术

1.1WCF

WCF是微软基于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推出的.NET平台下的框架产品, 它代表了软件架构设计与开发的一种发展方向, 在微软的战略计划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3]。它整合了ASMX、.Net Remoting、Enterprise Service、WSE以及MSMQ等现有技术的优点,提供了一种构建安全可靠的分布式面向服务系统的统一框架模型,解决了跨平台的问题,同时支持安全通讯和分布式事务[4,5]。

WCF是基于SOA的一个架构产品,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方便地建立一个服务[6]。一个WCF服务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1)宿主(Host)。用于托管 WCF 服务,可以是进程如Windows服务,也可以是应用程序。

(2)服务类(Service Class)。WCF构架的核心,需要用[service Contract]特性做标,一个服务类中包含多个方法,在需要开放的服务方法前要加上操作契约[Operation Contract]特性。

(3)端点(Endpoints)。WCF实现通信的核心要素,可以包含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一个Endpoint包含三部分:地址(Address)、绑定(Binding)、契约(Contract),一般称为是端点的ABC。

地址(Address):提供服务的访问点所在的位置,如果通过端点与WCF进行通信,必须指定端点的网络地址。

绑定(Binding):描述的是如何发送消息,即为端点指定某一种通信协议。 它实现的是在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通讯的底层细节。

契约(Contract):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同时还包含了消息的操作及组织的形式。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理解端点中的ABC代表的含义分别是:what、how、where[7]。在WCF发送消息的时候,通过地址知道消息传送的位置,通过绑定知道它传送的方式,通过契约则知道传送的消息内容是什么。

1.2WCF体系结构

WCF提供了对可靠性、事务性、并发管理、安全性以及实例激活等技术的有力支持,它们均依赖于基于拦截机制的WCF体系框架[8]。

在客服端,客户端发出服务调用请求时,首先会通过服务对象,将客服端提供的对象序列化到消息中,然后消息通过负责传递和拦截消息的通道进行传递。由于对象已经被序列化,因此通道传递的消息可以跨进程或机器进行传递。最后利用传输通道把消息传递到宿主端。

在宿主端,与客服端类似,消息先通过传输通道接收,再通过一系列通道,执行不同的任务,并一层一层往上传输。宿主端的最后一个通道负责将消息传递给分发器,分发器首先对消息进行检查,然后选择一个客服端要调用的操作服务,最后将控制权返回给分发器,分发器将返回值或者错误信息转换为一条返回消息。执行过程如图1所示[9]。

2基于WCF的物业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详尽分析,采用按功能划分的方法将物业管理系统划分为资源管理、工作平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收费管理、报表管理、系统管理这几个主要模块。系统整体的功能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物业管理系统主要包含7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又可以细化为各个功能子模块以实现物业管理系统。资源管理模块的设计内容是对物业领域涉及的各种资源信息的编辑,主要包括客户管理、 房产管理及公共资源,如车位、广告位等资源的管理等。工作平台管理模块的设计内容包括工作流的创建、删除及设置启用禁用。人力资源模块的设计内容包括部门管理、内部员工管理、外部员工管理。收费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主要包括的子模块有收费参数设置、收费项目设置、收费项目标准设置、仪表管理、预存管理、违约金设置、费用计算及费用收取等。报表管理模块的设计内容包括基础报表及收费报表。系统管理模块包括角色权限设置、系统用户管理、系统基础参数设置、上机日志查询。

2.2系统体系构架设计

为了使系统简单易懂并保证数据的安全,本系统采用了C/S 体系结构,并考虑到易操作性、兼容性和安全性问题,系统采用了WCF技术连接服务端和客户端。在传统C/S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在界面层和业务逻辑层插入一层WCF服务层,界面层UI不再与业务层BLL打交道,而是代之以WCF服务层的客户端类打交道。由此,本系统的体系架构如图3所示。

界面表示层,通过客户端服务层与WCF服务交互,负责用户与系统交互,将用户输入的信息推送到系统或将用户需要的信息展现给用户。WCF服务层,定义了服务接口协定,实现了服务接口协议,对客服端提供服务接口。业务逻辑层,实现了WCF服务的具体内容。数据库访问层,为业务逻辑层提供连接服务,并提供数据库操作的方法。公用辅助类库层、实体类层,可以在各个层中访问。

2.3系统WCF服务的实现

使用WCF的服务模型,一般首先定义契约,契约定义这个服务端点所提供的操作功能,也就是具体的服务内容。定义契约后则要实现这个契约。在实现契约后选择契约的承载服务,指定绑定和地址。最后,客户端调用WCF服务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操作。

本系统使用Visual Studio 2010作为开发平台,采用C#开发语言。以下给出了计算违约金服务的主要代码,说明WCF服务的实现过程。

(1)定义WCF服务契约。

public interface ICalculationCenter //服务名称

{

[OperationContract] //操作契约

void DefaultChargeByDictionary(CalculationParm calculationParm);//计算违约金

……

}

(2)实现WCF服务契约。

public class CalculationCenterImp : ICalculationCenter

{//计算违约金

public void DefaultChargeByDictionary(CalculationParm calculationParm)

{

new DefaultImp().DefaultCharge(calculationParm);

}

……

}

(3)配置WCF客户端,配置文件App.config文件实现。

binding="basicHttpBinding" bindingConfiguration="BasicHttpBinding_ICalculationCenter"

contract="CalculationCenterService.ICalculationCenter"

name="BasicHttpBinding_ICalculationCenter" />

……

(4)使用WCF客户端,客户端创建为Windows From应用程序,用户勾选一个套户,以计算指定算费月份的违约金。

向计算违约金按钮的单击事件中添加如下代码:

ICalculationCenter _calculationCenter= new PMS.Client.CallService.CalculationCenter();

CalculationParm calculationParm = GetCalculationParm();//获取参数

if (calculationParm.Calculationdictionary.Count==0)

{

MessageUtility.ShowTips("请选择收费项目!");

return;

}

_calculationCenter.DefaultChargeByDictionary(calculationParm);

(5)实验结果。算费管理界面如图4所示。

3结语

本文针对原有物业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将WCF的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应用到物业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基于WCF的物业管理系统,软件开发人员能更好地分工协作,提高开发效率,把更多精力放在业务相关的逻辑上,降低了后期维护的难度。并且系统性能方面也获得了较好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可扩展性。

参考文献:

[1]张桂芳,魏丽丽,范莹莹.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对比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4):190.

[2]来兴华,张水平,尚文静.基于WCF的自助缴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08,24(4):2931.

[3]闫冰.基于WCF的分布式应用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2):6974.

[4]陈江,陈建国,陈国富.基于 WCF 框架的分步式车辆调度系统[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9,22(6):7980.

[5]BUSTAMANTE M L.学习WCF[M].英文影印版1.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6]年福丰,刘秋让.WCF的异构数据源集成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11):33163319.

[7]KLEIN S.Professional WCF programming .NET development with the windows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M].Wiley Publishing,2007.

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逻辑范文4

关键词:人才集聚;德美日;逻辑与;逻辑非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企业人才集聚的速度开始加快,国内企业也越来越开始重视人才集聚,加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在自由发展之路上走地更加平稳健康。企业有了人才,就等于拥有了底牌,智力资本永远是企业的主推力。因为,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了三十年,毕竟经历过体制的转轨,所以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尚处于青年阶段,在集聚人才方面,我们有理由向德美日等经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但中国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一味地照搬照抄,到头来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换来的不是进取而是倒退。所以,合理借鉴国外人才集聚的经验才是真正通达之所在,我们将用一种新颖的方式阐述其中的内涵。

在代数学或是物理学中,经常会接触到一种运算法则,叫做“逻辑运算”。逻辑运算就是通过相应的已知要素,经过条件变换而得出逻辑结论的过程。逻辑运算,又被称作“布尔运算”,即用等式表示判断,把推理过程看作等式的变换,通过符合组合规律来推断逻辑结果。更确切的讲,布尔运算是符号化了的“逻辑运算”。逻辑运算中,有二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运算:“与”运算和“非”运算。而这二种运算过程又有其直观的含义,“与”运算表示,当二种已知要素同为真时,逻辑结果为真;而“非”运算则表示,已知要素的相反结果,就犹如人们无法看到的另一面。逻辑结果是它的“取反运算”。

同样,结合“青年”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国企业需要阅读足量的“外文心经”来为我所用,壮大自身,而其中就会遇到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方面的诸多问题。如何加强“人才吸引”?如何保障“人才集聚”?这需要国内企业高层管理者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下企业自身状况加以判断,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住企业智库的总阀门。

1 国外人才集聚特点的比较分析

既然要学习,我们首先要了解德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才集聚的特点。由于三国都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佼佼者,三者成功的道路一定有许多交融之处;但受到所处国家地区政治经济制度、社会习惯、民族文化等要素的影响,每个国家在人才集聚影响因素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首先要洞悉国际经济强国人才集聚因素的“与”或“非”。

1.1 国外人才集聚特点的“逻辑与”

首先,受发达市场成熟经济体系的影响,美日德三国企业招募到的人才都包含着强烈的竞争意识。美日德企业重视科学技术的运用,鼓励发明创造,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以求占领市场份额,提高业绩,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其次,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关联也是三者的共同之处。美日德三国都有着成熟的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体系,由于制度的约束,使得企业热衷于社会福利,建立了众多企业性质的基金,来为企业招募到的人才提供充足的后期保障。于此同时,国家的转移支付,使这些生活与此的人才精英们又多了一份“保额”,使得他们能够无忧无虑的进行工作,为企业增添效益。

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重视法律规章制度的作用这一特征也应运而生。有过国外经历的人都知道,外国企业最重视合同,合同契约就是合理合规最有力的一种体现;合同的详细程度,适用范围则体现着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企业间交往以及企业内部交流时,强调法律文件及合同契约的作用。

1.2 国外人才集聚特点的“逻辑非”

①三个国家企业的价值理念有着较大差异。在美国,美国企业对待人才的态度是崇尚“个人能力主义”,重视企业英雄人物的作用,强调人才自身的价值。只要人才伴随企业发展过程中能做到自身价值实现最大化,他就有了受重视的余地。当然如果再结合上人才高人一筹的情商,那么他就会在企业中成为佼佼者。加之之前所述地企业人才的竞争意识,源源不断的人才就会选择挑战自我,向更高一层进阶,企业的人才集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自动化趋势。

而在日本,国内企业多重视团队合作性质的人才集聚,习惯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问题,强调的是人才集体智库的作用。日本企业多喜欢举行办公会议,每个部门或是几个部门之间多会协同作战,共同完成企业的一项任务。因为人的认知能力固然是有限的,集合多人的力量进行工作成为日本企业人才集聚模式下的一种直观体现。所以日本企业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

最后来看德国,德国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主要依靠四个字:“务实主义”。很多人都知道德国企业人员对于工作的专注和干练。德国企业吸引人才,首先要求人才要为我所用,而不会像日本企业那样去海纳百川,进行储备。正是这种务实主义的所在,也就要求人才具有足够优秀的素质,所以在德国这个国家很重视受教育程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②薪酬福利制度的差异也给企业吸引人才,保留人才方面带来很大区别。在美国,由于过于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美国企业往往以人才自身能力为中心来选择招募与否,并根据其能力的大小来提供薪酬,这就会造成企业整个薪酬层次差别较大。虽然有点不尽人情,但这确实有助于吸引和保留能力超群,业绩卓著的人才。当然底层员工可能会出现流动性过大,频繁更换岗位的现象,但这对企业扩大自身效益的影响甚小,因为底层的流动不会改变企业的薪资给付架构。只有高端人才的争夺,才会改变企业的薪酬给付标准,留住精英才是“硬道理”。

而日本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则倾向于使用薪资与年效挂钩的制度来留住人才。日本企业制度中最著名的当属企业年金制度和年度序列付薪制度。也就是说企业制度将薪资标准与个人在企业工作时间的长短进行了紧密关联。

最后观瞻德国企业。除了德国具有令人称赞地社会保障及企业补充年金保障体系之外,德国企业最重要的一项薪酬制度是动态薪酬给付制度:基本薪酬,奖金,员工持股计划等都包括在内,这里面浮动比例最大的当属奖金。正是由于这种动态性的存在,使得员工需要与企业同生死共患难,企业效益越好,人才薪酬收入越多。德国企业和日美企业相比,没有特别鲜明的薪酬福利特点,但由于其工作种类的精细和专项,配备上充足的职工保障,人才也会倾向流入德国地区。

2 观瞻中国企业人才集聚战略抉择中的“与”或“非”

借鉴国外经验,参照中国国情,相对上述德、美、日三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国现行经济有其独到的特色在里面。中国经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刚刚

过去不到三十年,相对于三个老牌经济强国,我们的底蕴还没完全建立。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付出一定代价,经历改革的阵痛也是在所难免。走在青春的路上,我们要学习的还很多,这点需要每个中国企业都必须正视。

①企业理念方面。中国受儒家思想氛围的影响,重情重义,尊重伦理,中国企业的企业理念也大都如此。受到这种企业理念影响,中国企业人才集聚会出现二个极端:第一,如果受到人情关系因素影响,企业容易处于无序的管理状态下,企业内部往往形成利益群体,使得企业人才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进而选择退出企业,造成企业人才流失;第二,人情关系却有助于形成集体主义风尚,企业管理层号召力较强,企业理念和企业任务便于传播和实施,这里面体现出更多地是一种团结互助,可能和报酬激励都并无重大关联关系。

可见,人情文化有其二面性,中国企业应该利用好这种情感脉络,使得企业重视效率的同时,人才在最大限度上享受公平,只有公平的氛围,各路人才才更愿意选择留守。所以这就需要中国企业在制定人才策略时,摒弃美国“个人英雄主义”式的人才吸引策略,更多的发扬近邻日本“团队合作”式的人才集聚计划,毕竟国家文化氛围大致相同,这个是不能改变的事情。当然,我们在以后的企业发展道路上,人才集聚应更加注重务实主义,全面加强企业人才的素质,使得企业人才智力资本发挥到最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②激励和合规方面。中国应该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重视合同制度的规范。随着中国劳动合同法的逐步完善,企业和劳工的利益将得到越来越合法的保护,这点对于中国企业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伴随着法律的深入实施,企业应摒弃过往不合规的陋习,积极重置、谈判并履行与企业员工间的合同,使得劳资双方的具体权利义务都通过详细的合同细节显示出来,极大化地为劳资双方提供保障。

③薪酬标准方面。结合自身状况,制定合理的薪酬给付制度。在中国现今企业之中,薪酬制度层级水平普遍存在差距过大的情况,高层管理者和中下层人才的薪酬给付比例有的能达到100倍以上,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中下层技术或管理人才可能会陷入一种误解:我的能力和高层管理者相比,可能差距不是太大,但我用尽一生的力量,也无法达到与之相对的薪酬标准,所以就产生了人才逃离企业的念头,这是有悖于企业今后长远发展规划的。企业应多借助日德二国扁平型或宽带型的工资结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使得同一企业从事不同工作种类的人才都有机会获得相应等级上相同的薪酬回报。与此同时,可以大幅增加薪酬的层级划分,丰富薪酬层次,这样能够有效缩窄薪酬的层级差距,人才自然而然就会拥有待在企

业奋进的动力。

④社会价值方面。企业应更加积极地贡献社会价值。如前所述,德、美、日三个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依靠强大的国家后盾来保障本国企业的发展。观瞻中国,虽然我们在努力修筑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就如上述经济强国的企业一样,企业参与社会公益,就会拥有一种“国家级别”的号召力,人才会觉得贡献于如此优秀的企业更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无形中培育了良性的人才价值观,志同道合者接踵而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逻辑范文5

成人教育教务系统的升级,完善数据库设计、结构设计、运行模式、算法设计和流程设计等自身功能性升级是基础,是基本需求。此外,集成网络课程平台,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是师生对成人教务系统升级的普遍需求。将教务系统整合进入数字化校园,可提高成人教务系统的建设水平和服务水平,为成人教务系统稳定运行提供长久保障。

(一)自身功能升级

1.数据流的处理数据流是指符合特定的流规范和超时约束的一系列数据包的集合,对同一个数据包序列,不同的流规范和超时机制可以得到不同流的集合。传统的教务系统在数据流方面存在设计缺陷,造成大量的数据不一致,导致不同的用户(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在使用相同的模块或功能时,出现了不同的数据,使用户常常不知道那组数据才是正确、权威的数据。教务系统的升级,需要完善数据流的控制和输出以及数据流的并发、纠错和同步处理等。2.任务流的处理任务流的作用是将复杂的工作流程分解在若干层的任务域中。在每个任务域中,大多数的任务运行、调度的控制逻辑可以独立地被定义和修改,而不必涉及更高层、底层的任务域或其它兄弟域的调度逻辑,通过控制一个任务域的复杂性,灵活地实现整体的工作目标。传统的教务系统的任务流控制上不够合理,将整个教务系统的管理完全抛给教务管理部门,增大了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导致教务管理部门工作太忙,其它部门太清闲,造成非良性的“人被系统”。成人教务系统管理和使用,涉及成人教育的各个科室部门和函授站,而且不同的角色需有不同的分工,不同的部门要设置不同的任务,使各个部门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整体效能最大化。因此,需要从系统架构上驱动各部门的参与,比如:新生信息应该由招生部门负责维护;教学安排和教务管理应由教务管理部门维护;考试安排应由考试部门安排;成绩管理应由任课教师处理;教材管理应由教材部门管理等等。以此理顺工作关系,建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教务系统管理规范以及合理的目标体系,形成了公正、公平、公开、和谐的考核评价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3.人性化、简易化、方便化的管理教务系统升级要在完善具体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人性化、简易化、方便化的管理,提供灵活的导入、导出、查询、统计、报表、打印等功能。具体到每个模块,升级的内容包括:在教务管理模块,完善休学、复学、转专业、转班、留级等学籍异动处理功能,可按多种方式组合查询及统计;在毕业生管理层面,完善毕业生库及离校生库,学生数据实现永久保留;在教学管理模块,实现灵活、自由的开课、选课,完善课程的教材、任课教师等信息,修正课程学时计算公式;在成绩管理模块,实现五级制管理,完善成绩异常处理机制,计算“平均学分积点”;在系统管理模块,实现B/S模式应用,取消客户端插件,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做好数据容灾备份等。

(二)整合成人教育网络课程平台

函授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函授教学管理是成人教务系统的主要部分。为了更好地解决函授学生的工学矛盾,很多学校在函授教学中开发和使用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相应的网络课程平台。网络课程平台的实现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将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务管理系统照搬过来使用,即函授教育使用网络教学系统,业余和夜大等教育形式使用成人教务系统,两套教务系统同时运行;第二种是将网络课程平台整合进入教学教务系统,实现无缝集成,严格按照函授教育的规范执行教学管理;第三种方式是网络课程平台仅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访问功能,不提供管理功能,网络课程直接提供web地址,完全开放。第一种方式,对于管理者来说,需管理两套系统、两套数据,环节复杂,工作量大,管理成本较高。更为严重的是将函授教育等同于网络教育,“理念不清、定位不准”,弱化了函授教育的学制、教学计划等基本要求,特别是函授面授学时做了缩水处理,造成函授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拿文凭易,含金量低,认可度差”。第二种方式,继承了传统教务系统对函授教育的规范管理,通过集成网络课程平台,丰富和完善传统函授教育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管理者、技术人员和教师等多个角度,对函授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学习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造,特别是保证了函授教学的面授环节,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第三种方式,由于不具备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情况的功能,不符合教学需要。综合以上因素,确定采用第二种方式,即将网络课程平台整合进入教学教务系统,以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教学模式人性化、教学媒体多样化、教学设施现代化和学习模式个性化。整合过程中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教学准备方面,完善了培养方案制定、整体教学计划、学期教学实施计划、教师聘任管理和课程资源等。二是在教学实施方面,使学生以自学为主,辅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服务,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监控,以保证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学总结方面,设计并教学问卷,调研相关教学情况,最后统计分析以便完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设计。统计教师的教学情况,核算教学酬金,反馈教学评价。

(三)集成数字化校园

国内高校的成人教务系统一般独立于数字化校园运行,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历史原因。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大都晚于成人教务系统建设进程。二是体制原因。高校的成人教育大都处于“独家店”角色,招生、教学、教师等一切事务基本全靠自己张罗,在体制、机制上基本独立于学校单独运行,造成成人教务系统只能由成人教育部门独立建设。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及宏观组织规划,成人教务系统虽然在一定阶段满足了需求,但存在建设水平较低、信息编码不标准、数据共享困难、兼容性和开放性较差、安全防护薄弱等问题。即使升级现有的教务系统,也需要解决技术人员缺乏、资金投入等实际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成人教育学生希望借助教务系统,和本科生、研究生一样,共享学校的师资、图书、课件等学习资源,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高校的数字化校园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利契机。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目前,以“985高校”和“211高校”为代表的众多高校基本都建设了数字化校园。成人教务系统升级过程中,集成进入数字化校园主要解决的问题有:第一,系统建设由成人教育部门组织改为由学校层面组织,建设资金和技术人员由学校统一安排,从而保证了成人教务系统建设的高水平,切实解决成人教育部门建设资金不足和技术力量薄弱的压力。第二,将成人教务系统和本科生、研究生教务系统一样,列入数字化校园,在信息系统层面推动了成人教务纳入学校的“大教务”,为成人教学更好地开展打下了基础。第三,通过数字化校园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使成人教育学生和本科生、研究生一样,通过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即可使用学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喜闻乐见的网上教学资源,共享数字化校园提供的交互、开放、协作和自主的学习环境。第四,数字化校园为成人教务系统提供先进的软硬平台、网络服务和可靠信息安全保护。

二、升级后的教务系统对提高成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成人教育核心竞争力由教学设施、师资等有形资产和教学管理等无形资产决定。多年的发展使成人教育各主体的有形资产逐步同质化,难以继续提高。成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取决于无形资产,即教学管理的改进和提高。升级后的教务系统,推动成人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适应了成人教育内在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革,进一步规范了教学教务管理,实现了教学业务流程的完善和再造,进一步理顺了成人教育部门内部教学、招生、考试和函授站管理等业务关系,全面提升了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巩固了成人教育的品牌优势,促进了成人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三、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的底层逻辑范文6

1.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分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战略层次包括信息化前景和使命分析、战略的识别、指导原则的建立和具体目标的明确;战术层次则包括信息化架构的搭建以及技术标准的建立。

现有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类:传统的以数据为中心的“底层数据”规划法,如企业系统规划(BSP)和战略系统规划(SSP)等;以支持企业战略决策信息为核心的“决策信息”规划法,如战略目标集转化(SST)和关键成功因素(CSF)等;以分析企业流程链及其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内部流程管理”规划法,如业务流程再造(BPR)和价值链分析(VCA)等;“内部流程管理”进一步向企业上、下游拓展的“供应链管理”规划法,如战略网格模型法(SGM)等。

2.纺织行业的发展特点

中国纺织企业中,99.4%为中小企业,95.0%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民营制造企业是中国纺织业最大的也是最具活力的群体。

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纺织产业的价格优势日益减弱,依靠数量增长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加快产业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纺织产业约85%以上的工业产值在东部地区实现,而原材料和劳动力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产要素与生产能力的配置不合理,加快纺织服装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十一五”期间,内需市场一直是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内销占比也逐年提高。“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居民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消费行为,内需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3.纺织行业信息化特点

纺织行业信息化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其间经历了几个阶段,从2000年到现在,则被视为发展快速期,该阶段主要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两化融合是大方向

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可以缩短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对于纺织企业而言,信息化的大方向即在于将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到企业运营的各领域中,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管理精细度,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2)细分行业各具特色

纺织产业链冗长复杂,细分行业众多,信息化侧重也不尽相同,如化纤更加注重管控一体化,棉纺则深入到车间生产管理,毛纺更关注工艺与质量,印染要重点解决绿色化技术,服装致力于供应链管理,纺机的重点在设计与管理的集成等。

(3)行业ERP是应用重点

管理信息化一直是纺织企业的主要需求,针对各个细分行业的、适应企业规模与生产经营特点的行业ERP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信息化的共性需求与应用重点。

4.基于价值链的纺织企业信息化规划

对于纺织企业来说,由于整个行业处在转型升级期,组织结构极具易变性和多样性,如果在规划时偏重考虑现有的部门职能,则最终开发的信息系统很难适应企业变化。

上世纪80年代,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首次提出价值链概念,认为企业的活动主要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后勤、生产、销售、服务等;辅助活动由采购、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组成。

基于价值链的规划方法不是直接把部门作为规划对象,而是把业务流程转换为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无论部门如何调整,价值链是相对固定的,这对于组织架构调整频繁的中小企业是更适宜的。另外,纺织企业多属制造业,虽细分行业众多,但价值链环节分工明确,均有相对应的IT应用系统。从价值链出发,通过需求与权重分析,可以对IT应用系统做出取舍,并确定开发顺序,从最能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环节上着手,这对于信息化投入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也是有利的。

综上考虑,本文提出基于价值链的纺织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共分为相互关联的四部分内容,通过十个操作步骤来完成。

4.1纺织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内容

第一,企业价值链分析,包括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完成现有业务流程向价值链的转换、找出企业运营的关键价值链环节;第二,价值链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包括优化企业活动流程、明确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化需求;第三,信息化平台体系搭建,包括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构建完整的信息系统架构;第四,完成信息化实施方案,包括排定系统的开发顺序与资金计划、明确网络与软硬件环境要求、对项目完成后的效益给出评估。

4.2纺织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操作步骤

第一,项目启动。要成立相应的项目组织和管理制度,咨询公司要成立项目团队,企业也要建立甲方团队直接参与项目,甲方人员组成应涵盖各个业务板块。联合团队建立后,要针对企业中高层进行用户培训,提高企业对待信息化的整体意识。

第二,形势分析。包括两部分:(1)企业外部环境,涉及整体纺织行业以及所在子行业的发展态势、政策导向、相关产品市场、技术进展等;(2)信息技术环境分析,涉及时下纺织行业信息化应用的特点、水准、相关软硬件的主流技术趋势、主要供应商等。

第三,企业调研。从三个方向展开:(1)生产经营情况,包括企业规模、主营业务、运营状况、竞争对手等;(2)企业管理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业务流程等;(3)信息化现状,包括信息化投入、信息化管理制度、人员配置、信息化基础设施、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等。

第四,信息化战略识别。从三个方面着手:(1)对企业战略进行研究,做到对企业发展思路有全面深入的理解;(2)对企业现有信息化状况做整体评估;(3)在企业战略的指引下制定信息化战略,其关键是要让企业的战略思想在信息化愿景与目标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五,价值链识别与优化。包括三个层面:(1)价值链识别,要从计划与控制、产品与服务、支持资源三个环节勾勒出企业完整的价值链活动,并识别出其中的关键环节;(2)价值链优化,要对现有价值链活动进行评估,并给出优化意见;(3)定义数据类,要以优化后的企业价值链为基础,给出支持每个价值链活动所必需的逻辑相关数据类别和要求。

第六,搭建信息系统整体架构。包括总体结构、应用层、数据层、开发层、技术层和操作层六部分内容。这部分的工作是整个信息化规划的核心,它以层次化的结构涉及到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每一层次由许多功能模块组成,每一功能模块又可分为更细的层次,其工作原则是根据信息的产生和使用来划分子系统,并尽量把减少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

第七,搭建信息化技术架构。信息平台架构搭建完成后,要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硬件和网络环境等支撑技术进行规划,包括三部分内容:网络拓扑结构、系统布置策略、信息技术标准。

第八,搭建信息化治理架构。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对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评估,给出调整意见,然后规划出未来信息化治理的架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