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体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体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体育特长生 培养与训练
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教学在高中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培养体育特长生可以对整个学校的运动锻炼氛围起到活跃的作用,带动整个学校的师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中,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习惯。但是由于体育特长生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文化学习,这就使广大体育特长生产生较大压力,容易引发体育训练与文化教学失衡的现象。我们必须在寻求科学合理的体育训练方法,保证体育特长生正常学习的同时,大幅度强化训练效果。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体育特长生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则会对物质产生反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能有效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训练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学校必须给予体育特长生足够的重视,不能将眼光和精力全部放在文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身上,老师及学校教职工要把精力投入到专业特长生身上,特别是体育特长生的教育和培训上,使他们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树立体育学习信心,把体育训练当成一个光荣使命,在体育训练中快乐学习。其次,体育特长生应该积极参与相关体育动员大会,认清自己的位置,重新审视体育这个专业,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训练。此外,通过与老师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体育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培养体育事业的使命感,争取通过大型体育大赛为校为国争光。
二、科学合理地调整体育项目布局
学校体育训练和田径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本校师生的专长项目和教学设施为基础,在充分了解教师体育特长和学生兴趣偏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田径项目的布局,突出本校的强项,争取建立本校的优势体育项目,以点带面,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一方面,针对设置频率高但是人才培养效果欠佳的项目,挖掘和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症处理。如人才培养受阻是因为教练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低下,学校就要通过强化培训等方式提高训练员的素质,或者可以从外部引进一些高素质体育教学人才,加强学校的体育训练队伍建设。如果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是训练场地和训练设施落后,学校就应该适当加大对体育场地建设和器材的投入,争取引进更多与时俱进的训练设施,优化硬件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开设率不高,潜在优势不明显的项目,学校应该及时将项目废止,避免造成资源浪费。通过这种方式有效优化体育教学结构和田径项目布局,在凸显本校优势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整个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三、协调体育教学中的“学训矛盾”
高中体育特长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状况是,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出现冲突,如无法找到两者间的平衡点,就很容易造成体育特长生的文化课成绩低下,严重降低体育训练效率,不利于体育特长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状况,教师首先必须根据体育特长生的特征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法,对特长生文化课上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根据体育生的高考特点进行有重点的课堂讲解。其次,体育特长生的训练应该尽可能地选择在无教学任务的课余活动时间进行,避免影响正常的文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尽量压缩运动时间,提高体育训练效率,将挤出来的时间进行有效的文化学习和训练。为防止“一头倾,一头热”,必须兼顾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树立“读训并重”的意识。高长生的体育训练要安排在下午5点到6点之间进行,针对高三学生课业较繁重的特点,要尽可能地保证正常的文化学习,在体育考试即将到来的那段时间,要科学安排学生的训练时间,选择与考试进行时间一致的时间段开展体育训练,有效培养考生的兴奋点,保证体育考试的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最后,相关调查显示,过早开展体育训练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但是最终高考时体育术科上线率高,文化课成绩却明显跟不上,为了保证学生正常的文化学习,必须合理安排训练项目,例如,在高考前两个月内的早训活动中,尽量安排铅球等运动量较小的项目,避免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过大影响。
四、完善教练员培训制度
我们要增加学校田径训练员的培训机会,不断更新训练员的观
,与时俱进,为学生的体育培训提供保障。首先,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办有规律的体育训练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体育专家和学者授课,分享心得和体会。其次,把握每一次外出培训的机会,鼓励教练员积极主动参加外地培训,促使其思想及教学技能与外界接轨,提高专业素质。最后,建立健全田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逐步完善体育训练员的在职进修制度,有效培养其竞争意识,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进而提升体育教练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准。体育教学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主动为学校教练员的科研活动提供环境和条件,监督训练员进行理论学习,同时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水平,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学校教练员要注意培养科研意识,主动参加各种体育科学研究活动,争取将新技术和新成果大量投入田径训练中,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对高中体育特长生的有效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学校要想强化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效果,促进体育特长生的全面稳定发展,必须重视对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训练观念和体育学习信心。其次,综合考虑学校师生的专长特点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校的项目结构,形成本校的优势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再次,协调好高中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训练与文化学习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培训时间,避免因培训影响正常学习。最后,学校不断增加对体育教练员的培训投入,创造机会使教练员进行省外培训或参加相关体育研讨会,提高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准,强化高中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中学生体育培训范文2
举办新课程理念的培训,对即将到学校实习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虽然在专业理论课中学习了《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和《体育教学论》等课程,对体育新课程的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所以,应利用一定的课时,或集中辅导或利用讲座的形式,把《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书的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改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二、专业基本功训练
1.队列队形
队列队形的指挥和调动是体育教师的“门面功”,尤其是口令的下达必须做到规范、准确、及时。像稍息、立正、看齐、各种原地转法、行进间转法等几乎每节课都用到的口令,必须反复练习,强化训练,精益求精。
2.广播操、武术健身操
广播操和武术健身操是中小学校早操及大课间活动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具有广泛的普及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由教育部推行的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和武术健身操。如现行的广播操《舞动青春》和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在训练中一定要做到会喊口令、会做、会教,能熟练运用镜面示范。
3.讲解、示范的能力
讲解、示范能力的培训,主要应针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最多的基本教材的实践环节来进行,如蹲踞式起跑、蹲踞式跳远、排球的传球、垫球、篮球的运球、投篮等。这些内容在专业课的教学中都已经学过,但需要加强的是对这些动作要领必须做到会讲解、会示范,懂得教学方法和步骤,这才是体育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编写教案(课时计划)的能力
一是要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结合新课程理念,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把写教案的格式和包括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也可以把一些典型的教案制成多媒体课件或者利用橱窗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开阔学生的眼界;二是要给学生布置作业,强化训练。要求每位学生实习前写出2-3份合格的教案,这样才能为教育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试讲
中学生体育培训范文3
论文关键词: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动力。教育部早在2004年l2月就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于2005年4月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
一
黑龙江省在2007年开始参与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在黑龙江省教育厅师范师资处的指导下起草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施方案(草案)》,在2008年先后开展了3期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并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在全省广泛开展。
从黑龙江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和培训的总体情况看,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些培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除存在教师人员流动、更换频繁以及在职教师投入低等普遍现象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培训管理体制不顺
由于目前教师培训的项目繁多,一些地区多头管理,各有关职能部门没有沟通协调,没有对教师培训的各项目做整体规划,因此出现了重复培训现象,乱办班、乱收费的问题比较突出。
2.培训内容存在问题
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范,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实际脱节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的结果就是学员在参加培训后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将技术应用于教学,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技术活动。
3.培训方式和培训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目前的教育技术培训基本上采取整齐划一的运作方式,面授式培训仍然是主要形式,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还是少数。这样既不能满足学员的个体需要,也难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4.培训的认证评价体系没有建立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分为培训和考试两大环节,其中考试部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实施。教育部推行该计划的总体部署是:2005年组织部分省市试点;200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到2008年底,全国1000万以上中小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普遍参加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而目前,黑龙江省参加培训的教师还没有参加过考试。这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形成学习的紧迫感,没有形成有效的培训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培训工作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二
综合以上的几个问题,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健康有序和科学发展,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1.加强管理,理顺关系,促进培训,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将“计划”纳入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开展新一轮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规范教育技术培训,共同推进计划的实施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与省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统筹考虑本地相关培训项目,确保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2.统筹兼顾培训对象的特点,确定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教育技术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必须把重点放在对教育教学最关键的内容上,即核心内容。当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由于新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必须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的培训,这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的必然要求。而中老年教师大多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经验,但对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掌握普遍感到困难,应以多媒体CAI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
3.创新培训模式,注重实效,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
充分利用“人网、天网、地网”等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引导教师通过光盘、文本等优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集体研修,以解决部分地区硬件设备陈旧,且设备不足的问题;要制订详细可行的培训方案,要注重实效,在教材设计、培训形式、教学方法上力求刨新。
在骨干教师培训采用集中面授模式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多种形式的培训模式。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与开发,尽早为教师提供基于因特网的远程学习平台及与之配套的网络课程和学习资源,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和IP资源服务,以满足各地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需要。
4.过程评价与终结考试相结合,加强培训质量监测
中学生体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123-02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紧迫要求。”小学教师队伍综合实力的提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障。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重要手段,日益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广东省山区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广东省山区县较珠三角地区而言,经济发展落后,教育发展迟缓,教师职后教育发展不平衡,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尤其少。笔者对省内山区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情况和需求进行了调查,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如下。
1.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紧缺
调查显示,-方面,由于广东省山区县经济不发达,经济效益低,存在财政用于投入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广东省财政统一转移支付用于继续教育的费用数目不多,分配到各个山区县的金额较少,不足以满足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小学办学经费较少且缺乏额外的创收经费,因此难以支付学校教师继续教育所需培训经费。即便上级组织免费培训,教师所在小学也难以负担教师培训所需的路费、住宿费、餐费等基本费用,若教师自己承担部分费用则无形中加重教师的经济负担,影响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2.教师参与培训的时间难以保障
由于广东省山区县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与珠三角地区教师待遇存在较大差距,出现教师外流现象。同时山区县小学教师人编偏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补充不及时,致使教师工作量普遍超负荷,影响其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教师教学工作与接受继续教育相冲突。教师除正常教学时间、课后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外,余下时间已所剩无几。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工作地点与学习地点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影响继续教育效果。
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查显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与教师继续教育吕标之间存在差距。培训内容陈旧空洞,缺少时代气息;培训方式单一,忽视小学教师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没有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培训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过程中双方缺乏交流沟通,培训后缺少跟踪反馈,这些均影响了培训效果。
4.培训师资队伍水平偏低
由于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所以选聘继续教育师资时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有针对性的考核措施。一些地方选聘培训教师时,或依据平时表现或因私下交情较好而选聘其为培训教师,造成培训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理论水平较低,思想素质较差,责任心不强,不熟悉新课程的实施情况,导致培训效果不佳,难以满足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
5.远程培训硬件设施落后
虽然广东省山区县每个中心校已基本实现宽带上网,但有些学校仅拥有较少的计算机,不能保证一人一机;个别学校虽然配备的计算机数量较多,但由于网速慢等原因影响远程培训的效果;部分学校虽然硬件设施到位,但是由于教师基本电脑操作技术的欠缺而降低了参加远程培训的热情。总之,大量山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较差使得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难以落实。
二、促进广东省山区县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对策
为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号召,笔者结合广东省山区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解决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以推动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建立教师培训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将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的规定,确保教师培训计划的实施。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个人出资相结合的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管理制度,提高教师培训经费使用效益。”广东省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同时,各小学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学校所属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下,教师本人、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按照一定的比例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学校也可通过校办产业、教育融资、集资办学等途径拓宽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此外,培训机构和受培学校协商后,可组织专门人员送培下乡,以解决山区县小学教师受培人员分散和经费紧缺的困难。
2.保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
(1)设置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弹性机制,安排多个培训时间,可供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将继续教育与教师的工作生活的矛盾降到最低。
(2)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应措施,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挂钩,与教师的考核评估相联系,构建督促机制,以激发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热情,进而保证学习时间。
(3)学校可采用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多元化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鼓励教师通过教师轮班制参加继续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远程培训,借助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优势,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供便捷、民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3.提高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
(1)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科教师对继续教育内容和形式需求的差异性,定位不同的培训目标,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采用分层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受培人员设置个性化的培训内容。
(2)尊重受培教师自身原有基础,密切结合教学实践,根据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育新理念、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出发,传授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同时传达最新教育信息,引导小学教师结合自身教育经验对模拟教学情景和案例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理性分析,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结合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借助网络资源实现“订单培训”。培训方制定“菜单”,教师自主选择所学课程并自选上课地点,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同时,结合调研结果和新课程改革中常见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打造“培训学习包”。“培训学习包”涉及考试大纲、教材并附带配套的习题册、自测题、视频讲解等资料,使受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远程培训受益,增强继续教育的有效性。
(4)加强课程开发机制的监督力度,从学科发展本身和教师需求出发,督促出版社开发反映学科发展趋势的培训教材,构建内容设置比例合理、与培训目标相适应的教材体系。也可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小学骨干教师和小学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编写继续教育教材,保证培训教材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建设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1)加强继续教育教师与小学之间的沟通联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作为联系点,并根据联系点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灵活的制度,教师可通过随堂听课、参与教研活动、与一线教师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状况。
(2)充分利用市、县基础教育教研室的资源,搭建继续教育教师全面了解小学受培教师需求的纽带,参与教研室有关教研活动,及时了解前沿信息,把握继续教育发展动向。
(3)适当引进教学实践丰富、教学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退休特级教师或高级教师作为开展继续教育的兼职教师,选拔有深刻课堂体会和生动课堂教学案例的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加人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总之,在引进人才、壮大继续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建立专、兼结合的继续教育师资资源库,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4)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继续教育教师外出进修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更新教育信息,夯实教育理论功底,提升现有教师从事继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l:8-15
[2]刘捷,谢维和.栅栏内外: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8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2)
中学生体育培训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影响因素
1.前言
中学生是未来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当前开展体育活动的主群体之一,他们的体育消费情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消费的走向。而且中学生的体育消费问题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孤立的消费问题,它关系到中学生在各种价值观形成之前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消费从本质上属于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中学生体育消费是满足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活动,它反映了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通过对济宁市第十五中部分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了解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为增进健康,增强体育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转的合格人才提出对策,引导学生合理体育消费。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济宁市第十五中学1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87人,女生73人。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阅读与本研究有关的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中学生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支持。
2.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济宁市第十五中学的160名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58份,回收率98.75%,有效问卷154份,有效率为97.46%。
2.2.3 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
3.1.1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参与体育消费的动机
通过对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的调查可见,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成熟时期,即使个人的自主性有所发展,但在做出个人行为时,仍然要在心理上得到其同龄群体的认同和支持,一旦自己的行为或言论与周围的人不一致,就会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最初的想法,通过调查可见从众心理的消费动机占23%,从众是中学生消费的一种心理表现,促使中学生中出现攀比的现象,客观上提高了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调查表明,中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受同学朋友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有时有攀比的心理,周围同学、朋友的体育消费水平高的中学生,他的体育消费的水平相对就高。通过体育能得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和认识很多的朋友也是现在中学生选择参与体育的主要动机。(见表1)
3.1.2 对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运动爱好的调查
运动爱好促进体育消费,体育消费促进运动升级。运动爱好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兴趣爱好的产生和提高是以需要为基础的,当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劳务产生需要时便会对该商品或劳务产生兴趣爱好。当人们对体育感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对体育运动的强烈关心,具体表现在对体育信息较为敏感、喜欢收看体育节目等方面。通过调查结果(表2)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运动的有87人,占56.5%,学生对运动的喜欢程度表现为一般的有46人,占29.9%,学生不爱好运动的人数为21人,占13.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运动爱好浓的学生,体育上的消费尤为突出,运动爱好浓厚的学生人均消费额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学生对喜欢的服装、运动项目,以及其它体育商品等,能够不考虑其它因素,而积极选择,有时还愿意花高价、进行体育消费。
3.1.3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男生和女生运动项目的调查
通过(表3)可以看出济宁市第十五中学男生普遍对三大球项目感兴趣,而女生大多喜欢活动量小又易于掌握的运动,比如羽毛球和健身操。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进行体育消费项目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却表现在三大球上。这说明,中学阶段学生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学生普遍活泼好动,男生则喜欢三大球,倾向激情、对抗、技能与体能和个往,女生则喜欢娱乐平和,倾向形体、情感、运动量较小的运动。
3.1.4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男生与女生一学期消费水平的对比分析
通过(表4)可以看出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丰富多样,但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喜欢体育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投入在体育上的消费也多于女生。因为男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所以对体育服装和体育器械的需求和要求比较高,所以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都要比女生略高。
3.1.5 对中学生家庭收入状况的调查
从调查统计结果(表5)可以看出,家庭对中学生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消费问题上也是一样。每个家庭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而这些消费习惯和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女或成员。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对中学生的体育消费习惯和观念产生影响,其高低直接影响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调查发现,家庭收入高的中学生有一定的钱可以自己支配,这样就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消费,家庭收入低的中学生自己可以支配钱较少,体育消费的水平就相对较低。
3.1.6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
体育消费金额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体育消费水平。正如(表1)对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在有效的154份调查问卷中,学生在一学期体育消费的金额在1000元以上的学生为27人,占调查人数的17.5%,700—1000元的学生为2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3%,400—700元的学生为6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39%,100—400元的学生为2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8.2%,100元以下的学生为23,占调查总人数的14.9%。(见表6)
通过数据显示,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在体育消费的水平与其他中学相比还是相对较低的。产生这种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3.1.7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体育消费类型的总现状
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愉悦身心的有效方法,已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并推广。现代中学生有较强的健身意识,但他们正处于思想倾向、志趣爱好不稳定、行动易受感情支配的阶段,其行为与意识存在较大的不一致,体育消费观念淡薄,以及消费意识较差,直接影响体育消费水平。体育消费分为三大类:即体育实物型费、体育精神型消费和体育参与型消费。体育实物型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小型的健身器械(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育精神型消费包括订购各种体育书报;体育参与型包括培训班学费、体育活动场馆租用费用等。(见表7)
3.2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上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其中体育服装、鞋帽的消费最高。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体育消费也更加多样化。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
4.1.2 调查显示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上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大部分学生选择体育服装、鞋帽的消费,部分学生选择体育器械、体育书报的消费,还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健身场馆、体育培训的消费。
4.1.3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体育消费受运动爱好、性别、运动项目、参与动机、闲暇时间以及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4.2 建议
4.2.1 加强对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
4.2.2 引导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促进中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
引导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树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切实把“健康第一”作为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根本宗旨。重视中学生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体育消费以体育参与型消费为主,实物型消费与资源型消费为辅的体育消费结构,促进其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帮助其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
4.2.3 克服制约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避免他们不合理的体育消费。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方便中学生选择自己喜好,营造良好的家庭消费观,对中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消费观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体育能得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和认识更多的朋友也是现在中学生选择参与体育的主要动机,正确的引导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合理的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侯亚娟等.对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6):37-99.
[2]沈幼华等.影响上海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行为因素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4):89-92.
[3]张小玲.我国体育的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15-17.
[4]薛林峰等.浙江省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结构的调查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7(1):58-77.
[5]张辉,罗建英.大学生体育消费心理与行为调查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3).
中学生体育培训范文6
1.经济差异
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开设了体育课,经济条件不同,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条件便会有很大差别,各个地区间的开课率和具体体育教学时长都有所不同,就这一情况而言,城市开课率和开课节数多于农村,较为发达的城市多余一般城市。尤其在一些贫困山区,开设体育课几乎是一种难以完成的任务。另外,中学的每个学期都有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但是在这些目标的实现上各个地区也有所不同,大多数学校能够按照大纲要求安排学习课程,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但是受到经济条件限制,一些学校无法切实的实现大纲要求,使很多中学生无法接受到系统的体育训练。
2.升学压力
受到中考的压力,很多学校都减少了体育课的课时,甚至相当比例的学校在学生初三的时候便取消了体育课,改成各种“主科目”,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但是这一切都是在牺牲学生健康的前提下达成的,最终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分数低能力的学生。
3.条件限制
受到教学资金投入的限制,很多学校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了主要科目。而体育课本身对器材有着较大的需求,教学器材和场地的缺失使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无法顺利开展。
二、发展我国中学体育的新思路
1.加强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
新课改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对此,中学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注重学生在体育方面的锻炼,每个年级和班级都应该按照课程的要求加强体育教学,确保体育课时学生能在操场上由体育教师根据课程安排进行体育教学。各科教师不得以各种理由强制占用体育课。另外,学校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和关注,在开展一些课余活动时,应该注重加强教师对体育活动的带动性,特别是各年级班主任要发挥其在班级的带头作用。学校应该不定期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强健身体。同时,学校要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在各班级积极推广一些适合团体运动的体育项目,保证中学学生能够每天锻炼至少一小时,。
2.多方联合努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目前,不发达地区的中学中体育设施较为缺乏,学生在体育课上就是在操场上奔跑,没有其他的活动项目。为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国家教育部门联合多方力量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可提供简单化、实用化和多样化的体育器材;而城镇地区应该为学提供更加规范化和丰富的体育设施。同时,提倡中学自制体育器材,如毽球、沙包、拔河绳等器材,保证中学生的正常体育实践的需要。另外,对于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不能全部按照其他学校的模式进行建设,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办学条件,立足于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以最小的花费建设最优质的体育设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体育所带来的快乐。比如,少数民主居多的学校开展像藤球、打布鲁等少数民族趣味运动。
3.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首要做的就是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和培训,确保中学体育教师达到教学水平高、教师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的要求;关于教师培训方面,学校需要联合有关部门根据我国新课改的要求不定期培训体育教师,并进行教育水平考核,培训不过关的教师应该进行更深一层次的进修,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使教师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