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1

关键词:高校 教育教学 改革

高校是以探索和追求知识为目的,其承担有引导和规范社会价值观及社会行为的光荣使命,旨在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程度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伴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推进,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形式的变化、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校面临着教学资源建设滞后于规模扩张、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发展难题。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入思考和清晰认识高校教育教学“为什么改革”、“怎样进行改革”等重大问题,是保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一、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动因

1.外在动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

纵观世界各国高校的转型和改革,无不说明了一个道理: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需求影响着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大学改革要建立在适应本国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些需要,就不会产生改革的必要性,也得不到广大教师的拥护,更得不到整个社会的认同。”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知识、技能的价值越来越充分显现,社会、学生及家长渴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个性化教育有着迫切的需求。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我国高校还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求,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2.内在动因: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剧了高校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竞争性。首先是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如教育经费划拨、政策倾斜等方面的分配不均衡。高校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才能更好地获得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给高校带来压力。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211工程高校和高职高专的就业率近年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非211工程普通高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众多高校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不高、竞争性不强。再次是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将成为高校生源竞争的风向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减少,高校在未来的生源大战中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3.时代背景:高校发展面临重要机遇期

新时期,党和国家将“教育优先、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为高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高校只有抓住和利用好这难得的机遇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

二、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1.更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更新教育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紧密相连的,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致力于打造全面完整的人才,即拥有宏大眼光和见识,有博雅的精神、优美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素质教育使得大学生不仅在专业方面有特长,而且在身心品格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2.转变管理手段,实现现代化教育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且逐渐融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如互联网的应用使高校管理手段逐渐实现了现代化。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高校的管理,将虚拟与现实结合,将人作为管理的主体,这种管理手段不会出现单纯进行校园管理模式下存在的弊病,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范围越来越广,相应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因此,高校应着力转变管理手段,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提高管理的多元化、高效化、现代化,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才。

3.变革管理制度,突出管理的人文性

要想使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能够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就必须对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与原有的管理制度相比更多突出了高校教育和管理中的人文性,在进行人员管理的过程中,突出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公正、创新、发展等目的,使高校的教育教学能够真正地实现发展人的目的,为新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高校管理制度的变革中,应该重点突出高校现代教学发展的要求,在平时的管理中,能够在学籍、成绩、教学秩序等方面做好管理工作,并在管理制度改革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公正、公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进行教学,最终实现高效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4.优化专业结构,突出高校教育特色

高校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学校优势学科、资源为依托,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合理进行专业改造,稳妥增设新专业;加强基础性学科专业建设,重视发展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业,积极发展边缘、交叉学科专业,限制发展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缺乏竞争力的专业。通过加快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通过对社会所需人才的预测,结合高校实际,尽快增加一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

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资源,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和切合度。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设计“学校――院系――专业”三个课程平台,构建“平台模块”与“必修选修”相结合的矩阵结构课程体系,拓展学生选课空间,为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开展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5.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评价制度改革要把握好五点:第一,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程度,使评价对象最大限度认同正确的评价结果;第二,评价方式多样化,要打破传统人才评价中的单一现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探索科学、简便的评价方法;第三,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兴趣与情感体验方面的发展,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实现三者的统一;第四,评价过程动态化,要改变终结性评价,把终极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实现动态评价;第五,评价结果相对化,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和提高,评价结果是相对的,是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而不是提供终结性结论。

三、结语

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不断地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为了使高校所实行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对现行改革方法进行充分的研究,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学广 张增涛 关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探讨[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2,(18)。

[2]蔡静 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2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 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展要求。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3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 计算机教育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42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WANG Rui

( Inner Mongolia Daxinganling Forestry School, Hulunbuir, Inner Mongolia 022150)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key content of the teaching. This article needs further perfecting the content in teaching method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help to complete the task, and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to sort 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reform, and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reform,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 formation of a more idealized computer learning environment.

Keywords computer foundation; compu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1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概述

1.1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及教学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引导学生能够了解到初步的计算机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操作问题的解决上,也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这一点是传统方法中难以实现的,需要结合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来进行。基础教学内容包括办公软件的操作,基础图像处理方法等等,关系到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提升,在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上,要与实际需求保持一致,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受到计算机知识的魅力,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能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为实现学习计划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传统方法中难以实现的。计算机技术是社会人才竞争环境下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只有熟练的操作计算机基础软件,才能够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计划开展期间,教育工作人员要牢牢的掌握基础部分教学要领,并对所应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在基础性教学任务中有明显的进步,并做出适当合理的改正。

1.2 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在所开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将信息素质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并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学习计划中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需要继续深入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展的关键部分,在计算机学习期间,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操作障碍问题,可以增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比例,搭配理论性教学来解决所遇到的操作障碍问题。学生是教学计划开展所面对的主体部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更应当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更好的协调好教学任务开展所遇到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也能更加高效顺利的落实。通过教学方法的合理搭配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体会到信息素质中所欠缺的部分,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

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

2.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现阶段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所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不同,一些拥有计算机的家庭从小能够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受到陌生,也能更快的投入到系统学习中,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家庭教育缺失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掌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虽然在教学计划开展期间教师会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进行定向探讨,解决此类问题,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只能照顾大部分学生,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性。这一问题需要从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方面入手,尽可能的减少差异性,这样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够更好的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拓展,达到更理想的状态。这一点是传统方法中很难实现的,需要教师从教学手段中配合解决,降低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2.2 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计算机学科中,需要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来进行,课程本身的性质是理论性极强,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操作实践的机会,但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中,大部分是由于理论性知识设计比例过大导致的,理论知识学习是枯燥的,也很难为学生营造出具有趣味性的学习方案,根据现场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必然要从操作实践方面来入手,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所存在的主要矛盾问题,并不能为学生创造科学的实践操作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配合,这种影响作用会逐渐加深,学生很难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这也表现为学习能力上的一种丧失,关系到学生未来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想要掌握好计算机基础操作技术,需要不断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的确定,频繁的重复操作来达到更理想的使用效果。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更熟练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3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和改革策略

3.1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新型教学策略

要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反思,观察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解决这一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学生综合能力进步受到阻碍。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引导者,要注重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体现,重点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方面来进行探讨,确保教学计划能够为学生带来进步。在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要比观看演示视频记忆更加深刻,这也是教学中十分需要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先对实践操作进行演示,学生观看正确的操作步骤后,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演练,这样经过实践操作学生也能够对流程更清楚的记忆。

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所构建的教学方法中更要体现出这种主体性,观察是否存在需要继续深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利用课余时间来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演练,这样能够对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并更好的理解将其应用在生活学习中去。所设置的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真实状况,迎合学生的喜好需求来进行内容设计与补充,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逐渐向主动学习转变,在课堂中所遇到的问题也能积极的与教师沟通,寻求最理想的解决办法。

3.2 实施分层次教育,改革考试方法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开展教学计划前教师要做出充分的了解,在教学计划中针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进行划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体会到个人能力水平进步所带来的快乐感。办公软件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技能,在学习期间,要加强word操作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计算机知识的魅力,并更好的理解各项操作内容。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拓展知识,这部分内容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但通过这种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锻炼,就不会在学习中出现知识内容过于简单,学生难以感受到成就感的现象。

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技术性角度来探讨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鼓励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学习,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方面更高效的掌握知识,避免学习内容掌握不全面的现象发生。定期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检测,随堂考试能够帮助学生检验自身学习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更好的解决问题,考试后教师重点针对学生知识内容掌握不足的部分进行探讨,加强教学改革计划的落实。

3.3 建立计算机基础知识评估体系

对课堂中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有效性进行评估,确保对学生有帮助才能够投入到使用中,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评估建立起知识学习的整体性,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感,并更好的投入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现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下一阶段需要整改的部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堂中不容易受到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能够专心的学习操作,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核成绩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要进一步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考试方法,具体的可以采取上机和笔试相结合的考核策略。尽管当前许多学校都已经实行了这种考核方式,但是上机操作的考核比例仍然过低,形成正确的知识学习导向,需要采取两者并重的方法,上机和笔试的成绩应该平分秋色。在平常的教学工作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及校内网将学习资料、上机任务等内容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巩固和复习知识点,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自我检测。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平时上机操作情况,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期末上机成绩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分。

4 结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够适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计算机综合运用型人才。新时代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而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 颜伟民.创新理念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09).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4

素质教育正在我国教育学界如火如荼地进行,也涌现出以素质培养和拓展为主旨的教育改革实验,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学领域,素质教育逐渐渗透到中小学的教学改革之中,然而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渗透力不足,针对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改革中的功效缺损的现象,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系统优化,持续推进,从而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到中小学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全面变革传统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

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学;改革;渗透

在当前素质教育全面倡导和推行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成为了迫切而必然的课题,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禁锢,中小学教学改革受到制约,需要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和目标,以中小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为着眼点和出发点,渗透和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以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从而推进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现行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现行的中小学教学主要是采用班级课堂教学的方式,将学生依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排成固定的群体,教师则对班级实施分学科的教学,在统一的时间内实现统一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大规模、集约化地培育学生,使之成为有文化的人。然而,这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也存在教学进度刻板、教学标准“一刀切”等问题,无法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个性,也不适宜于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主要存在如下教学弊端:(1)教学目标过于注重知识化。在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并非学生的全面素养的促进和提升,没有将视野聚焦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创造与应用能力,而是将大量的中小学知识灌输给学生,要求他们完成背诵、记忆、考试等任务即算实现教学目标,并以考试成绩的分数高低评判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这就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过于知识化,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具体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无法真正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可见,现有的中小学教学目标并未完全达成,没有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2)教学方法单调缺乏灵活变化。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运用大量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输,这种重复、单调的教学练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活泼天性,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较少关注,这不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的全面建构。(3)教学内容保守陈旧。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之中,对个人价值的创造和发展较少提及,更多的是宣扬服从、牺牲、奉献和一致。在数学课程教材内容中,较少涉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际性的教学内容,并在一些教学内容中缺乏对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对科学精神的关注。(4)教学形式单向性。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一个全方位表演的主角,而学生成为了在旁边观看的配合性角色,使教学形式呈现出单向性,缺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共同影响过程,这种教学现状亟需改变。通过对上述中小学教学问题的分析,我们需要探讨其中深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中小学素质教育功效缺损的深层原因,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中小学的组织体系建构还不够完善。我们需要从中小学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入手,分析中小学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在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之中,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事业单位、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中小学校、接受中小学教育的群体。在这三类群体之中,各有其不同的角色,这些组织结构内部存在运行不够通畅、关系没有理顺的问题,这使得中小学组织结构系统的整体效能较低,其专业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评价效能体系还需要改革和完善。(2)中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缺乏优化,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冲突。考虑到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持续偏低,使中小学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不足,这难以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调适,同时,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仍旧较为突出,显现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状态,这种区域间的经济水平差异也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差异化,突显出结构性矛盾的冲突性缺陷。(3)传统教育价值理念的束缚。我国在长期的儒教主流思想价值的熏染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学习观念根深蒂固,人们都将升学视为个人成功、成才的标志和象征,这种价值理念在与现行的考试制度相结合的形势下,滋生出应试教育的中小学教学模式。

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路径

中小学教学改革牵涉甚广,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大趋势下,需要强化推广中小学素质教育理念,并考虑影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因素,实现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渗透。

2.1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素质教育目标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进程中,要全面树立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向学生传输各方面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美学观念,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强健,达成学生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之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不能将能力提升和品德培养、美学价值观念等视为附属品,而应当通过下述具体措施切实落实。

2.1.1落实学生的能力提升措施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当在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思维活动情境,提出预设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以学生的思维为轴心,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和设计,不能局限于学生记忆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还要多多创设理解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思维水平的教学组织形式,要将课堂活动定位于思维活动的轴心之上,并充分运用非智力因素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以促进中小学生的知、情、意的统一和谐发展。

2.1.2落实学生的品德培养措施

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可忽略,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的传输,还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开发和教育,不能将思想品德教育置于从属的地位,必须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语文、历史、英语等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课程的优势,将社会先进性思想和品质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突出这些学科教学中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以抽象性思维为主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课程,要利用其精确、严谨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并通过抽象的方式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融入到科学性之中,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知、物质相互联系的认知、对立统一的法则认知等。

2.2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发展和思想品质,都主要是通过中小学教学内容而实现,由于中小学教学内容是对人类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提炼,因而,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快速地对世界和社会进行认知和理解。同时,教学内容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教师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前提,拟定和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如:侧重于对学生技能的教学内容或实验的教学内容设计,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对中小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实现由偏重文化知识的传输变为知识与道德教育并重的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不能集中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偏向于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而不是出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应当将这种单向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双维”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教育,以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与文化知识并重的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能实现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完善。

2.2.2实现由“大一统”式的教学内容模式转变为基础性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中,侧重于对文化知识的统一化教学,它对学生的知识差异化较为忽略,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需要转变这种“大一统”的教学内容模式,要重视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如将精英数学转变为“大众数学”,使之成为学生必学而且能够学习的数学课程。

2.2.3注重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改革

在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中,要认识到不同的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我们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体系之间的关联性,加强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渗透,从而使学生掌握更为宽泛的学习内容,深入而牢固地掌握自然知识和社会性知识。

2.3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渗透和实现

在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注重教学的交互性和启发性,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知识获取过程,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善于思考。还可以借用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使教师集中精力在对学生的备课和学习指导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3结语

在素质教育全面倡导和推行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引领,注重对中小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优化中小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使之获得全面素养和能力。

作者:王玉兰 单位:江西瑞昌高丰中学

参考文献

[1]方恒妃.“素质教育”提出以来有关中小学教育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2]朱献.与我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城市小学校教学空间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5

[关键词]5G;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应用

当今社会,信息化浪潮已经蔓延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育界也开展了多种教学方式的变革,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金课以及VR/AR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方面,美国在2018年9月推出了“5G加速发展计划”,在频谱、基础设施政策和面向市场的网络监管方面为5G发展铺平道路。2019年6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球首先发放了5G商用牌照,标志着5G技术正式进入应用。2019年6月27日,世界移动大会在上海召开。论坛上发表了5G智慧校园白皮书,声称将充分启用智慧校园建设,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这标志着5G技术在教育应用领域的开放。5G技术的升级应用将颠覆现有的教育信息传播渠道,这将导致教育的传播路径和战略信息理论模型的转变。5G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教育教学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5G技术的应用明显提升了在线教育的服务价值。5G的技术应用能够明显提高直播的课堂效果,可以有效减少在线网络的卡顿情况、增强在线直播的视频交互、快速高效地传达学习内容等。超高清视频的互动,更有利于增强师生的情感互动,提升师生在线互动的意识。秉承着“借新技术来驱动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宗旨,福建省省立医院联合福建医科大学率先通过5G技术为“5+3”学制的学生开展毕业之后可以继续进行医学的学习教育系列课程---“医防融合”。借助着联通5G的网络技术,采用专用的视频终端一体机,结合手机多点多终端实现实时讲课,并结合现场多方位互动,实时问答,同时,讲课视频录制,对于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加实时观看在线直播课程的所有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学习,这虽然不是一种大规模的线上课程学习,但是对于以后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另外,在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中,需要大量的临床案例和精准体格检查操作视频以及外科手术具体操作视频,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或带教医生可以不局限于教室、会议室、科室等各种场所,通过使用专用的视频用户终端或手机在5G网络信息覆盖的区域有效实现全程流畅无卡顿的线上互动教学授课,从而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充实性、直观性和流畅性。专业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在学校实验室操作受限的实验课程借助5G网络邀请更高学府或专业部门的老师在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录制实验操作和实验过程供学生直观学习,满足一些规模不完善的学校实验实训需求。其次,5G技术通过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行相互融合产生的虚拟场景发生器、人脸AI技术、电子教育教学的仪器、实时的数据记录仪等技术,可以把任课老师和上课学生放置在同一个虚拟的空间,从而有助于老师掌握学生实时的心理、生理和学习状态,通过教学全程记录和研究分析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更针对性地把握所讲授知识的难点和每个学生在学习时的薄弱点,进而可以利用AI技术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后指导和答疑。三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网络仿真系统,它既可以创建又可以体验虚拟世界。人们可以通过模拟听觉、触觉、视觉沉浸于计算机所生成的一种虚拟的世界里,同时可以通过感官、语言、手势等形式跟电脑进行即时的沟通互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VR)已经在很多领域展开应用,尤其是随着5G的到来,虚拟现实技术(VR)借助良好的网络背景和技术背景将由虚拟逐步走向现实。虚拟现实技术(VR)将实现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应用,尤其是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中更具有前瞻性和独特性。虚拟现实技术(VR)与传统医学教育有机结合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工作效率,未来主定会成为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极其有价值的辅助工具,尤其在实验实训课中,虚拟现实技术(VR)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传统的临床医学实验实训课程上课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课本或简单的视频学习基本操作手法,但是,对于学生而言,2D的视频效果缺乏动手操作环节,学生缺乏比较真实的体验,观看学习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这样就很难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在5G网络技术环境下,虚拟现实技术(VR)可以实现实验实训环境的虚拟化、实验实训教育教学时空的自由化,将2D效果转换为三维立体医学实训操作视频,实现情景教学。

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范文6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一、中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现状

当前职业教育任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材、实习、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存在脱节、断层等现象,职业教育问题重重,与“适应发展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相去甚远。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在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服务转型升级、保障教育公平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前职业教育任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教材、实习、校企合作等方面都存在脱节、断层等现象,与“适应发展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相去甚远。《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必须要将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努力推进中高职衔接工作,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新近的《江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到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达17%,每万名劳动者中中高技能人才达到700人”。经济的转型升级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劳动者的身上,而每一位劳动者自身的发展又将导致经济结构的转变。登云自建院以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内涵发展基础,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点和行业特征的特色办学之路。学院紧密结合行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建“工学结合专班”,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院依托广泛而坚实的合作企业基础,每年为长三角地区输各产业精准输送千余名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院将“校企双主题育人”的理念贯彻到学习、生活、实习、就业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的生产、技术主管参与教研室主任定期沟通,参与制定“工学结合专班”的教学计划;企业的人事主管与辅导员老师、学生工作负责同志密切协作,协同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薪资待遇、食宿、安全、心理辅导等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的高级主管与院领导常态化沟通,从战略层面为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与制度保障。得益于学院的“精耕细作”,每一位登云学子在校园之内就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工学结合”的氛围,每一位来到登云的家长都能深刻得体会到现代职业教育的责任和担当,每一位走出登云的毕业生都能够感受到“登云模式”给他们积累的优势和信心。

三、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不断拓宽和提升中高职衔接的路径与层次

“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不同的运作模式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产教融合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要义,中高职衔接能否显现成效,关键取决于各个合作主体是否将产教融合这一理念加以贯彻和落实。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与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此基础之上对中职与高职院校的角色加以定位,形成一套“校校企”多方参与,路径清晰,层次分明的发展模式。

登云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产业链乃至长三角经济社会需求,根据昆山地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来设置专业,现有专业28个,专业群11个,涵盖了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艺术设计传媒、公共事业7大专业类别,形成了专业结构相对合理、相互支撑、需求旺盛、相对稳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吻合度较高。通过资源的共享和课程标准的统一可以实现中高职衔接各参与主体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体化、协同化以及合理化,科学配置资源,丰富中高职链接的内涵。

四、集聚“政行校企”各方力量共同建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

中高职衔接涉及到多个合作主体的积极参与,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是巨大的,那么如何通过利益驱动和制度保障的方式来确保各方力量的主动性呢?

我院紧随国家职教改革步伐,抢抓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契机,成立两岸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平台,一是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帮助企业员工开展技能标准化培训与学历提升,提高企业人才的科技素质,实现“人才红利”;二是台湾和大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等一批研发机构可以辅导产业升级,有效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合作培养”、“标准化认证与辅导”、“两岸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开发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合作”,以达成地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共赢,社会服务实现突破。

从自身层面上看,校企合作建立多个技术应用中心和产学研结合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校企共建“登云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以“优势互补、互融互利”为原则,发挥我院师资、设备、教学管理的优势,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实行校企合作组建教师与技术人员混编团队的机制;依托学院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引入多家企业及科研院所,组建“校院企”三方联合的生产性校内实验室,开展人才培养、生产设计、技术服务等深度合作,共建完善“产学研合一”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多轴联动数控加工实验室,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最终实现提高学院综合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办学目标。

我院2015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学院建设和发展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将从本质上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学院发展理念的革新,构建更加完整更加健全的高职教育育人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

[2]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

[3]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