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培养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培养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培养知识

生物培养知识范文1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实践应用

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这不仅是考试的要求,也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注重多种措施并举,让学生具备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一、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程度

初中物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新的知识体系,其中很多概念和理论是需要深刻理解的,很多学生学不好就是因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从实际中获得启发,来探讨物理知识,以引导学生揭示隐藏在其中的物理规律,使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这正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比如说,在学习热现象知识时,很多学生容易将夏天吃冰棍时看到的“白气”和水沸腾时出现的“白气”等同起来,认为这都是水蒸气。为了纠正这一错误认识,笔者为了说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白气”与水蒸气有区别,就设问:现在我们教室里面能够看到水蒸气吗?学生都说没有。这时候教师再设问:大家现在能够看得见水蒸气吗?学生说看不见。教师最后设问:那么,你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吗?通过这个具有生活情境的问答,教师就能够较深刻地阐明一些物理知识,学生也能够学到接地气的知识,而不是抽象地机械记忆书本上的知识点。

二、优化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兴趣

知识迁移是需要很高的教学情境的,这对教师来说是很大的一个挑战。一般来说,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一定深度的认识后,再给予一定的刺激条件,才能让学生对新学到的知识进行联系、分析,最后将知识迁移到新条件中,从而将问题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同一物理知识和现象多思考,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多种可能性的思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习惯于知识迁移。例如,笔者在教授动能的知识点时,可以提问:很多路段尤其是交通比较拥挤的路段都会有限速行驶要求,它的物理知识点在什么地方?这就引导学生除了思考惯性等物理知识点之外,还可以从动能的角度来考虑,

让学生明白限速规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激发他们产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他问题的冲动。

参考文献:

生物培养知识范文2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创新素质 人才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让学生验证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的三大能力及调动其学习兴趣,是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自身在生物教学中的长期实践,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1.培养学生具有全面、敏锐的观察能力

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才能保证将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其次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如观察法可分为按顺序观察和比较观察。在做动植物解剖实验时,要严格按顺序观察,如解剖虾时,要先看其外部特征,再扒开甲壳观察内部结构。如果反过来或用解剖刀随意切割,就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在做生物的无性生殖实验时,让学生观察多种标本:草履虫的分裂生殖、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曲霉的孢子生殖等,再结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比较这几种方式有何不同,可使学生对无性生殖产生深刻的认识,其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锻炼。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教材中现成的观察内容,积极探求新发现。如在进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实验目的仅是让学生观察细胞的形态,但一位女生却发现了经过洋红染色的上皮细胞核里有一个深红色小点,我趁机让学生们比较男生和女生所做的装片。结果大家很快总结出:只有取自于女生的口腔上皮制作的装片中才有这个小红点。但为什么只有女性才有呢?我就把它作为一个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们自己查资料去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掌握规范、严谨的实验操作方法

如果在实验中马虎、随意,会连正常的实验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创新了。教师的示范首先要正确、规范,并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崇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要引导学生在熟识实验目的、内容及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实验操作程序。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把装片的制作顺序概括为盐酸解离、清水漂洗、龙胆染色、压片制片等主要步骤,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实验技巧,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能力。

3.学生设计实验

一般的实验都有编制好的实验指导书,学生按照现成的步骤进行操作,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没有机会发挥。所以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机会,由他们自己来设计实验。例如在血涂片制作的实验课之前,我跟学生说:“实验指导书上只有瑞特氏染色法,同学们去查查资料,看有没有其它制作血涂片的方法。”实验课上,学生们提出了多种染色法,如姬姆萨染色法、瑞特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甚至还有的学生说:“苏木精、伊红是常用的染料,可不可以用它们来染色试试呢?”于是我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鱼类血液的染色,血涂片制作好后进行对比,看哪种效果好。在此过程中,学生有一种实验是自己做出来的成就感,而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积极思维

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预知或未知的实验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认真地分析。尤其是实验失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耐心、细心地找出原因,千万不能畏惧困难、半途而废。如《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结果,四条色素带部分或全部不明显,教师可提示:是否丙酮用量过多造成滤液太稀;用的为新鲜的幼嫩叶,划滤液细线时是否重复的次数少了一些,等等。在实验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细节,久而久之,学生的勤于动脑就会升华为善于动脑,进而就会有所创造。

5.精心设计实验练习,巩固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练习是认识的继续,是知识巩固深化的重要手段。练习是学生独立运用知识于解题的过程,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带有探索性的练习,如实验设计型和实验分析解释型的练习。实验设计型的练习主要考查实验的方法、原理、技能和技巧。实验分析解释型的练习以实验为背景,通过图、文、表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实验情境,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解读、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实验结果和现象的推测和预期等,着重考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这样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

6.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布置一些观察、调查、采集、标本制作、参观等内容。最好在学校内组成多个兴趣小组,由教师指导,有计划地开展各种课外活动,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意识。如果学校条件许可,可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者拨一定的经费给学生自己搞科研,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及通过科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从细微入手,从点滴做起,自觉地把启发学生追求新知,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作为自己的职责,就能为国家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报春.生物教学中兴趣激发与情绪调控[J].中国轻工教育,2004,(3):76-77.

[2]马志忠.关于大学生创造性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未来与发展,1999,(4):53-55.

[3]徐小洲.当代创新人才培养趋势[A].清华大学高等教育新纪元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7):5-6.

生物培养知识范文3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还是发展认知和引导创新的手段。新课程改革,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教师是起一个向导和顾问的作用。要尽量发现和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怕教不好学生,就怕没找到更好的方法。还要处理好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常人不同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另外,教师还要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在教学中要运用“强调发展,突出能力”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突出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思考的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注重能力的实际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情境的创设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多创设一些述理性思维问题(例如设问“为什么?”)这类问题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乃至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其答案多属唯一,主要达到训练集中思维能力。再者就是扩散性问题(例如设问“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你想到了哪些可能性?”“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这类问题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多让学生发表意见,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思维效率从低到高的顺序是看、听、写、讲。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解决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又可以在学生问产生相互激励、集思广益的讨论,教会学会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灵活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想象力,一是要用意识让学生联想,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

三、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训练发散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

2、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3、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培养知识范文4

生物化学当然与教学实验分不开,理论是基础,实验是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结果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严谨的实验素质,加强学生对生物化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为今后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和生物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只有理论的教学当然是不完整的,但是,现在学校里开设的生化实验却不怎么令人满意。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在“学习知识、验证理论”等方面是可取的,但这种以验证生化过程为主的实验,教学目的过于单一、教学方式高度“程式化”,已不能适应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不能适应现代生物化学的研究与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要求。与理论教学相比,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生物化学教学模式中,实验课教学存在以下明显弊端[2]。

传统的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导致学生普遍重理轻实验,即重视理论考试,而把实验课看作分量极轻的平时成绩来完成;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被动实施,“照方子抓药”,实验课结束后草草誊写实验报告,对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及方法的局限性等思考较少,实验教学效果不佳;部分学校在教改过程中通过压缩实验课的课时来达到压缩生化课时的目的;生物化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本校原来的本科实验内容陈旧,技术单一,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求,实验室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仪器与试剂不配套,仪器校准不到位,不注重仪器保养等问题。以上所述弊端严重制约了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为了提高生化实验教学质量,我结合自己在生化实验中的实践,就相应的改革方法进行详细叙述。

一、就学院而言,更新实验内容,建立新的实验和考核体系

生化实验要根据学科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应用、实验条件的改善,不断更新实验内容。首先,将新的实验设备运用到学生实验中,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仪器。其次,将小型实验设计为综合型实验。比如,以前开设的pH和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酶促反应Km值的测定,这几个实验可以作为综合性实验“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来开设。第三,打破原有格局,创新实验管理模式,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实验教学能使学生从被动变主动、从受束缚状态变成较自由的状态,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性实验要在时间上实行开放,一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理解和消化实验原理,二是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在开放时间的任何时间段进行实验。并且允许学生自己进行小型的科研活动,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物品,独立完成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动手能力加强了,而且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才能和创新意识,能够学到真本事。第四,加强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3]。好的教师能够选择综合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实验项目,有足够的经验应付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还有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设计、完成实验。一只优秀的教师队伍会提高整个学院的教学质量。第五,改革考核和评价体系,例如不再要求学生单独的写报告,而是将自己的实验报告以若干次口头报告完成,并进行评价打分,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实验积极性,实验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二、对于教师而言,努力武装自己,更新自己,调动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为前提的,一个不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老师是不可能带领他的学生走上科研和创新之路的。因此,生物化学老师,只有努力进行科研和探索,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才有可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最重要的是,作为一名生物化学老师,要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首先,精选实验内容,调整课时量。老师要明确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调整实验课内容,求精而不求多,保证实验教学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第二,更新教学手段,生物化学实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让学生在了解新东西,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知性,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心精神。教师可以利用开放性网络平台,及时引入生物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减少文字,增加图画和视频。教师还要加强对实验课的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总结及时做出最正确的处理。例如实验课开始前,老师先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试验结束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还有,对于实验报告的撰写做出严格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写下自己的思考结果,杜绝抄袭的现象发生。

三、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努力学好理论知识,准确掌握实验操作,及时做好实验总结,为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努力学习理论知识,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及时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做好实验笔记和总结。第二,常常进入实验室。对于生物学科的学生来讲,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基地,在这里,你能了解课本上没有的内容,你能更加真实的感受生物学科的魅力[2]。第三,尽可能的参加一些科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你能体验到科研的浓厚气氛,提高自己创新教育的主动性,为成为合格的研究人员打下良好基础。生物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必修实践课,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需要高校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讨,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来适应学科地建设和发展。实践表明,在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实验室的教学力度,改善实验条件,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其次要精选实验内容,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最后,建立完整的考核体系,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思考,重视学生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古练权.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生物培养知识范文5

关键词:掌握;物理;学科;特点;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090-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许多的概念(或物理量),定律、公式和原理,然后应用这些规律去解释和解决自然界及生活、生产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和问题。只有全面熟练地掌握中学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去解决有关问题,才算学好物理。

一、教育学生注重观察和实验,培养良好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应使学生认识到有很多重要的物理规律和理论是直接从大量观察自然现象和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和实验的重要性。

1、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时,除了严格按规则操作,如实记录实验测得的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得出预期数量关系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不要代替学生观察,不要把结果事先告诉学生,而是要交代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育学生要细心观察,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注意观察顺序性、着重性和对比性,并且要边观察边动脑,对实验结果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常发现学生为了使测量的值同常数表中的一致,或得到的物理关系与书上讲的规律符合,而涂改实验数据的现象,这不利于科学态度的养成。在数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在初中物理实验条件下,使用简单仪器和简单方法,测得的结果误差较大,与书上数值有较大差异是很自然的。

二、教育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公式、原理的正确学习方法

1、物理概念的学习 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定律公式对解题有用,概念没有多大作用,因此不重视概念的学习。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物理定律、公式、原理是反映物理过程中有关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概念不清就无法真正掌握定律或公式。要掌握一个物理概念,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对于量化了的物理概念---物理量,常是用两个量之比或它们的乘积来定义的,这时就要分清哪些是定义式,哪些是决定式。如电功率P=W/t和P=UI的区别。凡是用公式来表述的概念,还必须弄清它的量度方法、量度单位,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是标量还是矢量。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同时,还要告诉学生有些概念是逐步加深的,必须随着学习程度的提高,逐步提高认识,不可先入为主,始终停留在最初的认识阶段。

2、物理定律、公式的学习 有些学生只满足于死记硬背物理定律、公式,而不去掌握它的全部内涵,这是学不好物理的重要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教育学生要按以下要求去掌握物理定律公式:(1)要弄清物理定律、公式的来源,是属于通过观察或实验得出的实验定律,还是利用已有的物理规律推导出来的导出定律。如果是实验定律就必须十分注意整个演示实验过程,不但要弄清建立定律的事实依据,而且还须弄清是怎样从这些事实依据中通过正确分析、推理才得出它们本质上的联系。如果是导出定律,除了弄清建立物理定律的事实依据外,还要弄清推导过程中所依据的物理定律及应用了哪些数学方法。(2)弄清物理定律、公式的物理意义。公式中每个物理符号〈包括常数〉的意义及整个定律的物理意义,还耍弄清公式中有关物理量的对应关系。(3)注意物理定律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避免乱套公式。

3、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就是要实物说理,掌握物理规律后就要用来解释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和问题。这里特别注意要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物理现象所存在的片面理解甚至是错误的看法。

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中学物理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学方法内容,如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模型与模拟、猜想与假说、灵感与直觉等等,它们组成一个大系统。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一提出假设一设计实验一验证假设一理论总结一实践验证理论。如果要使学生体验、认识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各种基础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和时代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生物培养知识范文6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 实验教学 创新能力 教学效果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具有实验性强的特点,其实验教学是对理论课教学的验证和扩展,能加深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理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我发现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通过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创造有利于创新思维发挥的教学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谓的创新意识,就是敢想,富于想象。培养创新精神需要创设利于创新思维的教学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1],在这个环境里,学生的思想是自由的,不会因为有不同或奇怪的想法而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责难,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老师要对有创新意识的同学给予及时的引导和鼓励,把富于创新的思考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我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在植物生理实验的学习中涌现了许多富有创新的新实验方法和思路,比如:我院生物科学专业05级李华同学成功地改进了“植物呼吸强度简易装置”,这个装置的成功改进最初就源于李华同学富于创新的思考,认为原测定“植物呼吸强度的简易装置”有缺陷,不能直读。当时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想法,我敏锐地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及时与他共同探讨,并鼓励和启迪他通过实验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看到,教师为学生创设利于创新思维的教学环境,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2.扩展阅读,丰富专业知识,为创新思维培养奠定宽厚的基础。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是提升创造力品质的重要前提[1]。为此我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实验教材所要求的知识,还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通过查阅参考文献,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视野打开了,思维更活跃了。比如在《植物组织渗透势测定(质壁分离法)》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材料为紫鸭跖草,实验中需要撕取紫鸭跖草表皮做实验。有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为水绵是单列细胞,又含有叶绿素,可直接观察,实验更简单,提出了更换实验材料的富有创新的实验方法。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忽视专业知识的积累,只有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中结合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3.采用多种教学法,培养创新思维。

传统的实验教学更多的是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综合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法,更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我将多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首先,指导学生查阅参考文献,采用读书指导法。其次,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内容的安排都由实验小组与实验老师一起讨论确定,采用讨论法。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师生的思想相互碰撞,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了一些新思路、新方法,这就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发现有疑难问题,经过仔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采用了发现法;其间还采用了讲授法和演示法。比如说,我在植物生理实验中以《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这一传统实验为基础开设设计性实验,对这个设计实验我只提出了实验的要求,至于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内容都由实验小组通过讨论确定,结果同学们提出了多套具有创新性的行之有效的实验方案,如不同阴、阳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同一浓度的钾离子浸泡时间不同对气孔开度的影响,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研究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的最适条件选择等富有创新性的实验方案。多种教学方法的采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极大兴趣。

4.利用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学中做,做中学”,不断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有了创新思维还不够,还要将富于创新的思考用于实验操作中,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鉴于此,学生仅仅在实验课做实验远远不够,我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帮助学生把创新思想付诸实际,在反复实验、操作过程中,升华思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在前面提到了我院生物科学专业05级李华同学成功改进了“植物呼吸强度简易装置”这个事例。开始时,李华同学萌发了改进原实验装置的想法,后通过反复实验,采用量筒及移液管改进原实验装置,解决了原实验装置不能直读的问题,读取数据方便快捷,结果也更加精确。同时,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又思考如何解决植物呼吸强度简易装置的广口瓶中空气有限,不能持续供给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氧气,李华同学与我多次讨论,通过最适种子量的选择实验,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再一次实现了创新。李华同学通过反复实验,不断改进,得到了较好的实验方法,最终撰写的《植物种子呼吸速率简易测定装置的改进》在《植物生理通讯》上发表[2]。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创新是通过反复实践,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实现的。

5.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植物生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植物生理学是一门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的认识水平,增强应用能力,我把课堂开到田间,把榨菜原料作物――茎瘤芥作为实验材料,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茎瘤芥瘤茎膨大规律研究”,通过定期测定茎瘤芥瘤茎胸径,研究茎瘤芥生长规律,获得茎瘤芥的生长曲线。采用这些鲜活而实际,形象又生动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近几年通过这些教学改革,学生除了学好实验课内容外,或展开自主科研,或参与老师科研,对茎瘤芥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三年来有关茎瘤芥生理生化研究的校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2项,余海等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的《不同施肥水平对茎瘤芥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已在《西南大学学报》上发表[3]。

综上所述,在植物生理实验教学中,我们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冯维.高等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2]李华,李敏.植物种子呼吸速率简易测定装置的改进[J].植物生理通讯,2006,(5):93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