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发行市场的基本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证券发行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证券发行市场的基本功能

证券发行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1

论文摘要:资源配置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应该从证券市场能否最大限度地动员资金并进行有效分配的角度去衡量证券市场的效率。市场失灵和我国证券市场所处的非常时期等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发育不完善,效率低下。为提高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证券市场需要监管和规范化。

资源配置——这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从理论上说,由证券市场所实现的所有权的直接市场交换在本质上就是资源的配置和再配置,此功能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融资功能或资本集中功能,即证券市场在社会金融体系中,通过在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架设直接的通道,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实现社会闲置资金向生产投资领域的转移。借助证券市场对生产资金的引导,企业和政府方可通过股票和债券的发行与转让将消费者手中的闲置资金和企业在社会再生产活动中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转化为生产资金或政府公用资金。而且,证券作为名义资本的特性——在一级市场上的产权分割和二级市场上产权的不问断复合,使短期资金沉淀为稳定的长期投资,增强了生产的连续性。因此,证券市场有利于资本的积累、流动和集中,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和扩大创造了条件,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层含义是指证券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正是资金这种经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使得实际的和潜在的筹资者在筹资时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竞争关系,其结果是只有那些经营良好的筹资者方能从证券市场上不断筹集到资金。这一根源于投资者自利动机的市场调节机制通过代表收益率或利息率的证券价格的波动,引导资金流向能够提供高收益或高利率的筹资者,即促使资金有效地由低效益的部门向高效益的部门流动,流动的本质就是资源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进一步看,基于证券市场公开信息的大量投资者的共同判断,使得投资决策的成本得以降低,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得以提高,从而促使投资结构得以优化,进而优化产业结构和整个经济结构。证券市场上资金的有效配置,不仅通过证券投资者对各类证券的投资选择来实现,还通过调节社会资金在各个市场问的流动来实现,市场利率的高低调动着资金自发地进出于证券市场和借贷市场。因此,运作良好的证券市场较准确地反映资金供需结构的变动,从而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一、证券市场效率评判

美国经济学家威斯特和惕尼克将证券市场效率分为“外在效率”和“内在效率”。外在效率,是指证券市场资金分配效率,如果证券市场价格能够根据有关信息作出及时快速的反映,将资金导向高收益的部门,证券市场就是有外在效率的。有效的证券市场能够通过价格反映所有相关信息,并根据相关信息作出迅速调整。有两个衡量证券市场外在效率的指标:一是价格能否自由地根据有关信息而变动,二是有关信息能否被充分的披露,从而使投资者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得到等量、等质的信息。所谓内在效率是指证券市场本身的运行效率,即证券市场能否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小成本为交易者完成每一笔交易,若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则交易者能以最低的成本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交易。内在效率也有两个直接的衡量指标:一是每笔交易的时间,二是每笔交易的费用。

笔者认为,应该从证券市场能否最大限度地动员资金并进行有效分配的角度衡量证券市场的效率。本文仍然套用威斯特和惕尼克的“外在效率”与“内在效率”的概念,将证券市场效率定义为外在效率与内在效率的统一。证券市场的“外在效率”是指证券市场能够有效地动员储蓄,将储蓄转化为资本,并配置于边际效率最高的企业和产业,从而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因此,证券市场的外在效率主要体现于证券市场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功能上。一般而言,证券市场外在效率的标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证券市场能够提供足够的融资工具,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融资需要。证券市场首先是一个融资场所,由于每一个投融资者对融资期限、规模及风险和收益的偏好不同,因此,对融资工具的种类、期限和条件的要求也不同。有效的证券市场能够满足各类投融资者对融资工具的选择要求,为投融资双方提供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从而实现证券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第二,证券市场具有资本动员能力,能够满足融资者大规模资本需要。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能够吸收并提供大规模资本来满足融资者需要。

第三,证券市场能够按效率最高原则实现资源有效分配。作为资金交易的场所,证券市场把各方面的储蓄汇集成资金流着经济的发展,并通过价格信号将资金导向最有效率的部门,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有效的证券市场能够按最高边际效率原则在证券市场范围内分配资金,将资金输送到收益最高的部门和产业。

第四,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证券市场适应竞争需要而不断进行调整的能力,证券市场创新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从而提高资金的分配效率,促进储蓄和投资的增加。由于创新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使得小企业能够从证券市场获得专门的资金支持,从而大大提高了证券市场的配置效率。

证券市场的“内在效率”是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反映了证券市场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动员和分配资本的程度。证券市场的内在效率应能体现交易成本最低的市场原则,而交易成本的降低,一方面与提高证券市场的竞争力有关;另一方面与加强证券市场的管理有关。证券市场的内在效率用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

第一,证券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决定了融资成本,从而决定了企业的融资选择和产业的融资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和融资结构是优化资源配置,规范企业行为的前提。证券市场交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降低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成本,不仅有助于发挥证券市场融资的作用,而且有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

第二,证券市场规模。证券市场规模是证券市场所能吸收和容纳证券交易的数量空问,它是一国证券市场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市场规模也是证券市场资本动员能力的体现,证券市场规模扩大可以刺激资本形成,有利于满足产业成长的资本需要。规模扩大意味着证券市场能够吸收大量的资本,用于接纳更多的证券发行,规模扩大也降低了融资成本,激励更多的资本投资于新兴生产项目。

第三,流动性。流动性是提高证券市场效率的关键,流动性强有助于证券交易者便利地交易他们自己的证券,降低交易成本,节约交易时间,从而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鼓励长期投资,并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收益。流动性对证券市场效率的贡献在于高度流动性的市场能够改善资本分配效果,促使经济的长期增长,流动性表明证券变现而不遭受损失的能力,流动性的大小影响着证券市场的资本动员能力和资源配置效果。

二、我国证券市场效率原因分析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在论证资本市场合理性和其现实性时,提出了“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理论假设。即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市场自身存在缺陷。作为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证券市场自然有其缺陷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的失真性。即市场的资源配置信号——证券价格,不能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与其相关的真实信息,从而失去了自发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进而削弱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第二,市场的失效性。即由于证券市场的失真性引起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以及由此引起的整个市场运行的低效率。

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是筹资和优化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许多功能,这些功能彼此间相互影响,任何功能的失灵都会对相关功能作用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证券市场运行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证券市场功能作用的发挥,证券信息的失灵不仅直接破坏了资源配置的有机链条,而且影响了其他一系列功能作用的发挥。

而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由于其特殊的发展环境,发育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非规范性。相对于成熟的市场经济而言,中国的证券市场无论是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机制和市场参与者行为等都具有明显的非规范性特点。

第二,非协调性。即证券市场的运行不能实现高度的协调、有序和统一。首先,证券市场结构不合理。股票和国债过于集中,金融债券、企业债券所占比例不高;在利率结构上,没有体现出收益与风险的正比关系;证券市场的运行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规模很小,交易品种也较为单一;证券投资者结构不合理,个人投资者居多,机构投资者为数很少,且运作不规范。其次,证券市场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作为主要信息供给者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不及时、不充分,造成市场信息失真、失效;信息供给渠道众多,但合法的、有效的信息太少;而证券终结机构行为失范又使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尚未完全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在股票发行市场上,存在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外资股同股不同价的问题;在股票交易市场上,由于信息失真等原因造成股票价格远远偏离企业的真实业绩,价格传导机制受到扭曲。风险监控机制是通过系统的风险检测指标的运用,对市场进行静态与动态的测评,及时化解证券市场隐含的各种风险。我国除具有一般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外,还具有新兴证券市场特有的风险。在防范化解证券市场风险方面,目前尚未建立起系统、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

第三,弱有效性。证券市场的非规范性和非协调性,导致证券市场运行的低效率。首先,证券市场基本功能角色失衡,即筹资功能相对于其他功能而言发挥过度,而改制功能不到位,资源配置功能扭曲。其次,证券市场基本功能效率低下,由于证券发行市场的计划经济色彩,违反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规律,造成证券发行的低效率,即证券在一级市场上不能够完全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配置在效率最高的经济单位,发挥其最大价值。而资源配置总体呈现弱效特征:一是特殊的股权结构设置,使资金通过二级市场的流动,实现优化配置的功能受到很大的限制;二是流通的公众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由于证券市场的有效信息供给不足,信息的透明度很低,以及散户投资者众多,搜寻信息成本抬高,缺乏对市场投资和风险的理性判断,使证券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股价异常波动和过度投机的现象,证券价格作为资金配置信号的功能被严重扭曲,证券价格严重脱离证券的真实价值,误导资金流向,使证券市场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效率和作为微观层次上对企业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的功能效率大大降低。

三、证券监管——提高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几点建议

市场失灵使证券市场无法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导致效率下降,因此,有必要予以纠正。一般而言,将市场失灵置于市场内部,通过“市场机制内部化”的方式予以纠正是市场机制追求的目标.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内部化”是有限度的,尤其针对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市场本身是很难予以纠正的。因此,证券监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就在于依靠监管来尽可能地改善和解决证券市场机制的失灵问题,保证证券市场功能的实现和效率的增进。正是由于证券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和由此引发的证券市场功能的扭曲,才使得政府必须设计并实施适当的管理制度,约束并规范证券市场的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矫正并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功能,维护并促进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笔者认为,证券监管者在提高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方针与政策过程中有如下几点应予以考虑:

第一,切实转变发展资本市场的指导思想。为了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一切举措都要以有利于证券市场发现价格和发挥优化资本资源配置的功能为依归,而不能让一些短期考虑或局部利益的考虑歪曲证券市场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二,为各类企业提供平等的融资环境。平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第一要义。健全的资本市场也要有各类企业的共同参与,平等竞争才能建立起来。但我国证券市场一直采取了“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的方针。非国有企业即使绩效很好,也难得到上市的机会。少数非国有公司的上市也通常是靠付出巨大代价购买只有很少净资产,甚至完全没有净资产的“空壳公司”才得以实现上市的。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应当迅速纠正。

证券发行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2

摘要:货币市场美国货币市场英国货币市场日本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一种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这些短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国库券、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还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货币市场是一个融通短期货币资金供给和货币资金需求的虚拟场所,借助于现代通讯手段,以弥补头寸不足和流动性资金不足为主要目的,其实质是以短期信用工具为交易对象完成短期货币资金融通,求得短期货币资金供求均衡。它是以资金供求为前提,利益寻求为动力,同业竞争和风险为约束,以金融工具价格发现为结果,从而使短期货币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市场的功能集中表现在摘要:(1)货币市场可以促进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市场是中心银行贯彻货币政策的市场基础。发达的货币市场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政策工具,并使货币政策迅速大面积的迅速扩散。(2)货币市场构成了金融市场的基础。货币市场实现着金融市场融通短期资金的基本功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基本状况,它的发展可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3)货币市场可以极大地促进现代金融制度和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发达。①

一、货币市场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政策办法

从世界主要本主义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来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货币市场结构的发展已经比较完整,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贴现市场等在内的众多子市场平衡发展。美、英、日的货币市场是世界三个最发达的货币市场。在英国,传统的贴现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竞争、相互渗透,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出现。美国的货币市场自由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境内外业务是严格分开的。相对而言,日本的货币市场则不如美英,由于政府的干预,资金是单向流动的,而且各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也是不一致的。

(一)美国货币市场

美国经济环境从70年代开始出现重大变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利率波动不定,比如,在50年代,3个月期的美国国库券利率波幅在1—3.5%,而到了70年代,波幅就增大到4—11.5%之间,80年代更增加到5——15%之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甚至到20%),使得长期债券的资本损失高达50%,回报率为负40%。由于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得金融中介机构发现向社会提供的传统金融产品不能带来理想的利润,更由于严格的法规制度的限定,比如美国联储规定的较高预备要求,美联储体系通过Q条款对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等,逼使新形势下金融中介机构拼命予以业务和产品的创新。美国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极大的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货币市场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出现了新的子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CDs)市场等。80年代后,美国货币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的迅速膨胀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

美国为了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摘要:

1.鼓励金融创新。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国家,美国早期的货币市场是指证券经纪人之间的短期拆款市场,随着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政府和其他经济单位对短期货币资金的大量供求,由于法律法规限制,美国银行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加上短期国债、国库券和商业票据等传统金融工具,为货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交易品种,这是活跃货币市场的前提。

2.建立专业化的多种金融工具子市场。美国货币市场是由众多的子市场组成。主要包括政府证券市场、联邦资金市场、商业本票市场、可转让银行定期存单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回购市场和欧洲美元市场。这些发达的子市场都各自专门经营一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为其主要参和者提供专门的服务。如联邦资金市场成为大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调整它们流动头寸的主要手段,它作为货币市场最富有流动性的部分,对美联储扩大或紧缩货币供给量反应迅速,美联储把其市场利率变化视为货币政策的一种指示器,被市场参和者密切关注。而联邦证券市场却是政府筹集短期资金的有力场所,也是联邦储备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之主要场所。美国货币市场的多样性,使市场布满了竞争和活力,拓宽了融资渠道,调动了各经济主体的参和积极性;同时市场的专业化使得美国货币市场向着深层次发展,为部门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功能。

3.完全开放金融市场,使其参和者充分竞争。美国货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公开市场,货币市场上几乎所有证券价格和利率完全由相应的供求状况决定。美联储用诸如公开市场操作这种间接的经济手段对货币市场加以干预。证券发行多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发售,各参和者自由竞价,如国库券的发行。在美国很多大的企业都可以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自由发行商业票据,经过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在充分考虑期限长短、风险大小、供求状况等因素后按质定价。并且凡是符合条件的参和者都答应进入各子市场进行交易活动。

4.建立配套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在美国货币市场上,除了联邦资金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无流通市场外,其他的子市场都有和发行市场配套的流通市场,这样可以便于各种金融工具的日常买卖,达到调剂短期资金余缺、发现价格、为投资者保值理财的目的。在美国尤以政府证券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和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最为发达。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是货币市场运作的“两条腿”,缺一不可。②

5.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

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传统货币市场的主体,他们在货币市场上大量供给和获得资金,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发展。但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它为中小投资者进入货币市场提供了有效途径,货币基金的功能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基金持有者可以依据其持有基金的价值签发支票,但基金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基金最早由美国创立,这和美国具有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以及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是分不开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深受投资者的青睐,其资产规模、基金数量都呈现一种稳步增长的态势。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余额由1977年的不足40亿美元,增长到1978年的近100亿美元,1979年超过400亿美元,1982年达到了2300亿美元,到1993年底为5000亿美元,1977——1993年间的年均增长33%。非凡是在80年代,货币市场基金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得快,因为在整个80年代,不管是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还是不能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的资产余额,几乎均呈45度线的增长趋向,到1989年7月底不可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的资产余额达3240亿美元,几乎同时,银行承兑票商业票据、国库券和余额分别为620亿美元、4930亿美元和4140亿美元。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其资产在1991年达到5000亿美元。1996年大约有650家应税基金,250家免税基金,总资产大约为7500亿美元,80%以上为纳税的资产。其股份大约占所有金融中介资产的4%,而且在所有共同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中占25%以上。1997年达到1万亿美元。2001年达22853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数量达1015只,投资者账户4720万个,是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史上的巅峰。2002年,净资产规模调整为22720亿美元,基金数量下降为989只,投资者账户4540万个。可见货币基金的相对规模,以及在市场中所占的位置。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对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二)英国货币市场

英国货币市场的发展有200多年的历史。货币市场分为贴现市场和平行市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贴现市场上金融机构以折价形式买卖未到期债券和票据,西方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市场上,都是工商企业向银行贴现,银行向中心银行再贴现。英国则不然,各种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都在贴现市场通过贴现公司进行。英国贴现市场的主要职能是集中银行的暂时剩余资金,在最大限度内加以运用,同时消化国库券和公债,达到相互融通资金的目的。平行市场主要是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回购协议市场等。

英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办法摘要:其一,发展贴现银行和贴现公司,贴现市场在货币市场中具有独特性,伦敦11家贴现行是贴现市场的核心。英格兰银行对这一市场进行直接控制和指导,也是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场所。贴现行是英格兰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唯一对象,其放款数量一般能满足贴现行对资金的实际需求。贴现市场通过获得英格兰银行的这种流动性保证反过来又保证了银行系统流动性的稳定。贴现银行成为英格兰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缓冲器,也是英格兰银行向商业银行及投资者传导其货币政策意图的渠道。其二,发展平行市场,使其自由发展,扩大市场参和。平行市场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等,从1996年开始金边证券回购市场也正式运作,该市场包括回购协议市场和金边债券借贷市场,它是一种批发的专业市场最低交易金额在100万英镑。目前的市场参和者有清算银行、大的欧洲银行、贴现行、金边债券造市商、国际证券公司。该市场参和者或者直接交易或者通过经纪人来交易。回购协议利用中心金边债券局清算系统进行交易的结算。1997年11月,金边回购协议金额达720亿英镑,金边债券借贷达240亿英镑。③在货币市场信用工具中,国库券是重要的信用工具之一,其市场利率也是货币市场的重要基准;国家对平行市场没有干预,利率变化完全由资金供求决定。其三,货币市场上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浑为一体,表现出货币市场的开放性和国际性。英国伦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欧洲货币市场,在世界范围内融通资金,必然要对国内的货币市场进行渗透。

(三)日本货币市场。

亚洲国家中,随着几次金融改革的进行,日本的货币市场最近几十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日本货币市场发展的主要办法有摘要:

其一,鼓励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在日本的货币市场构成体系发展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在70年代以前,日本的货币市场很不发达,市场交易工具和交易范围都远不如美国。但进入70年代以后,伴随着金融创新,货币市场迅速发展。除原来市场更加规范化外,其它新子市场不断建立和发育。1970年货币市场体系中增加了票据市场,1971年增加了东京美元市场,1979年增加了日元可转让存单市场,1985年又增加了日元计价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市场信用工具不断增加,市场构成体系不断发展。可见,金融创新构成了一国货币市场构成体系不断完备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二,70年代末,日本启动了以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改革。在金融改革过程中相继建立和发展了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回购市场、大额定期存单转让市场、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等货币市场。

其三,日本答应货币市场向各类投资者开放。日本的货币市场分为银行间市场和公开市场。银行间的市场只有银行可以参加,包括银行同业市场和票据买卖市场,以及从1987年起开放的东京美元拆借市场。在公开市场上,个人、企业、政府都可以参加,它包括债券回购市场、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无担保票据市场、政府短期证券市场、短期国债市场以及以日元计价的银行承兑票据市场。据1995年统计资料,日本货币市场交易总额达107万亿日元,其中主要比重如下摘要:银行同业市场36.2%,票据买卖市场占9.3%,债券回购市场占10.5%,可转让存单市场22.8%,短期国债市场占11.4%,无担保票据市场占9.8%。④

日本货币市场虽然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日本的货币市场和英美相比,其发达程度和公开程度还存在差距。由于各货币子市场的参和者的差异以及中心银行对其干预程度的不同,使日本货币子市场的利率水平不一;中心银行只能依靠部分货币子市场执行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履盖面和传导途径不如英美国家;⑤英美都有发达的国债市场为中心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调控经济提供条件,而日本虽有类似于英美国库券性质的日本短期政府债券,但其发行方式不是公开招标方式,而是定率公募。由于发行利率限制在低于市场利率水平和日本银行再贴现利率水平之下,使短期政府债券失去吸引力,日本的短期国债市场尚未真正形成。中心银行只能利用短期证券来稳定货币市场的季节性波动,而无法利用它来执行货币政策。

二、各主要国家发展货币市场政策总结。

根据上述分析,就货币市场本身的建设而言,我们可以总结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市场共性特征如下摘要:

第一,鼓励金融创新,不断开发和创新信用工具,开拓货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体现货币市场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市场交易对象的多样化和丰富性。信用工具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带动货币市场结构体系的改善,而且使人们有条件对各子市场上各种信用工具的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并做出选择,其结果必然使市场交易深度不断拓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建立一个子市场多元化的市场体系。每个子市场各司其职,专门经营一种类型的金融资产,并为其主要参和者提供专门的服务,同时各个子市场之间又相互关联,形成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从多个方位发挥货币市场融通短期资金的功能;也才能方便中心银行在几个子市场上配套利用不同的信用工具实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贯彻货币政策的宗旨,体现货币政策的取向。

证券发行市场的基本功能范文3

摘要:安徽省中小企业已成为省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支撑力量之一,在增加就业、拉动内需,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效益低下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资金、技术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基于现代租赁业的功能和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融资租赁形式创新、租赁功能定位创新、租赁业务创新、租赁交易退出机制的创新四个方面探讨了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创新思路,旨在为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融资租赁;租赁功能;租赁创新;中小企业

现代租赁业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特殊的功能。从宏观上讲,融资租赁具有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资本合理有序流动等功能;从微观上讲,具有扩大投资、促进消费、节税、表外融资、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功能等。正是租赁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殊功能,使得现代租赁业在国民经济和市场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国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成立了融资租赁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租赁服务,但是由于中国在市场环境、法律法规、社会信息系统等方面没有国外那样成熟,同时政府没有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担保体系,中小企业负债意识不强等各方面原因,使得现代租赁业在中国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被资金、技术等难题所困扰。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必须创新思路,开辟和拓宽符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性的融资新渠道。因此,发展融资租赁,对解决中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安徽省中小企业长期存在的“融资难”问题,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基于现代租赁业的功能和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尝试通过多种灵活方式和在多赢的基础上进行面向安徽省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创新,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可行的融资租赁创新思路。

一、市场定位与租赁形式的创新

安徽省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融资租赁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优势说明融资租赁业市场应定位于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只有把主要资金和精力集中在为广大中小企业技术更新和改造提供支持,而不是为融资能力相对较强的大企业提供服务上,安徽省的融资租赁业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先将融资租赁的市场切入点放在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

应向它们出租关键的、价值高的设备,而且这种设备越具有通用性越好。这种考虑是因为:第一,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具有很好的成长性,由于它们的发展历史较短,缺乏信用记录,不容易向银行取得贷款,而它们又急需资金发展,所以,融资租赁这种方式对它们很具有吸引力;第二,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有较好的赢利前景,信用风险预期总体上不是很大;第三,尽量出租关键设备,由于存在很高的生产重组成本,所以,这些企业会优先考虑租金的偿还,降低了信用风险。

(二)再将发展重点放到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

这当然得有几个前提,第一,融资租赁公司对市场环境和运作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能够有效地控制损失、降低风险;第二,能够争取到国家关于这一块业务的优惠政策,最好是能够得到国家的信用担保。在现阶段,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是任务的重中之重,只要政府能够认识到融资租赁可以是一种可操作的、能够促进国家产业政策实现的工具,一定会采取一些倾斜的政策促进融资租赁事业向传统产业的改造的方向发展的。

二、融资租赁功能定位创新

融资功能是现代租赁业务最基本的功能,但过去我们把这一基本功能异化为唯一功能。定位上的功能单一,不仅造成租赁公司利润来源单一,资产形式单一,而且导致经营方式、运转模式上的扭曲和经营的不规范,也必然导致资产流动性差,效益低下;进而导致国家宏观政策制定上、行业管理上的偏差和不合理。

创新现代租赁就是要在功能上充分挖掘、放大除融资以外的其他功能。现代租赁的功能,从宏观上讲,具有拉动内需刺激消费、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引导资本合理有序流动三大功能。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功能是指,在投资消费旺盛、经济繁荣时期,通过控制融物的条件,抑制过度、重复、不合理投资和消费;在投资消费不足、经济萧条时期,通过扩大融资的功能,加强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的投资力度防止通货紧缩,扩大投资刺激消费,从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作用。

现代租赁的功能,从微观上讲,具有扩大投资、促进销售、节税、表外融资、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九项功能。此外,现代租赁还有一个特殊功能——规避功能。所谓规避功能是指,可以绕过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和贸易壁垒。其融物功能可以避免金融监管,其融资功能可以避免贸易壁垒,因而成为促进一个国家资本输出的重要方式。比如,制造企业集团如果设立了一个自己控股的租赁公司,或与一家租赁公司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租赁公司不仅可以成为集团进行统一规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运作平台,还可以通过对外租赁获取额外利润。集团就可以将所属企业适合租赁的设备统统剥离给自己的租赁公司,或委托给合作的租赁公司,再采取租赁的方式由租赁公司承租给所属企业,集团出具履约担保。所有租赁资产统统记人租赁公司或集团的固定资产,增强企业的抵押融资能力。采取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集团内统一调配,充分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设备统一提取折旧,有利于合并纳税时,统一做纳税扣除,最大限度地消化应税额。集团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租金,均衡所属公司的利润水平,促进各所属核心企业均衡发展。集团采取信用担保杠杆和资产抵押,提高和利用了租赁公司的负债资源,设备使用企业可以大大降低资产负债比例,简化财务管理,有利于对企业经营效果的考核。

三、融资租赁业务创新

(一)融资租赁交易方式创新

融资租赁的基本方式是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厂商)间的两份合同(购买合同、租赁合同)所确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从最基本的直接购买现代租赁,可以诱导出多种变体,如转现代租赁、售后租回现代租赁、一站式按揭式融资租赁等。“一站式按揭式融资租赁”是指企业只要通过了租赁公司和担保公司的联合审查,就可以以租赁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设备,首期付款只需20%,在承租期满后,设备就永久归企业所有。按揭式租赁融资模式最大的受惠者是中小企业,因为这种融资方式门槛很低,只需交付所需设备款项的20%作为保证金就可以得到100%的使用权,且不需要设备、厂房抵押和第三方担保,而且所费时间通常只有申请银行贷款的一半。采用这种模式进行融资有前提,就是企业的信誉好、项目前景好、有还租能力。按揭式融资租赁把金融、贸易、生产三者紧密结合。将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有效叠加,在功能上充分挖掘、放大除融资以外的其他功能。形成一个由“制造商—承租人—政策性担保公司—租赁公司—银行”等相关方面“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超大价值链和信誉链。

(二)融资租赁交易形态的创新

常规现代租赁的交易形态是个案处理,可考虑适时组建租赁交易所。租赁交易所具有大型、集中、规范、专业、自律的特征和会员制席位交易特点,是租赁交易的高级形态。租赁交易所的具体业务内容为:(1)提供信息平台,向有意参与(融资)租赁业务的会员无偿提供交易所数据库内出租供给和承租需求的信息;(2)提供服务平台,客户寻找交易对象,并负责交易前期的商务谈判工作,提气供租赁业务所需的包括资信评估、保险、咨询、、公证、税收、通关、仲裁、法务等在内的一揽子服务;(3)提供交易平台,撮合成交。

租赁交易所可以是物理形态的也可以是虚拟形态的。虚拟形态的即为“网上租赁交易所”。网上租赁交易可能是当前最先进的租赁交易形式。在租赁交易服务网站上,利用Internet传递信息,租赁交易双方在线浏览,离线交易,将网上信息转化为实际交易行为,采用第三方安全交易保证金结算方式进行结算,使租赁交易从业务咨询、双方交流确定合作意向,到进行贸易的全过程在网上实现。

“中国应该探索电子商务与融资租赁业结合发展的新模式,其好处是:第一,带来了全新、平等的竞争规则。数以亿计的网络用户被因特网连接起来,为租赁业提供了全球性的巨大市场。电子商务赋予租赁业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和全新的竞争规则,即租赁公司无论实力和规模大小,在网络上一律平等。许多租赁公司纷纷在网上重建自己的竞争优势,通过网络发展壮大,并走向国际化。第二,带来“AAA”式服务理念,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租赁服务方式。第三,带来了新的运作模式。电子商务时代的租赁公司突破传统的经营和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广阔的虚拟化租赁空间,创造出网络租赁、自助租赁、无人租赁、电话租赁等新的服务模式。同时,电子商务的租赁商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租赁公司在技术、维修、配送等方面的优势,仅靠少量的知识员工,便可为数量巨大的顾客提供个性化、全方位服务。

(三)融资租赁标的物形态的创新

租赁标的物是融资租赁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租赁合同当事****利义务的共同指向,在常规的融资租赁合同中只要:(1)租赁标的是特定物;(2)租赁标的是非消耗物,一切动产和不动产均可构成标的物。这其中没有提到无形物。在美国,融资租赁已出现了一种更新的形式——知识产权回租,即出租人购买目标公司的一项专利或其他知识产权后,目标公司再将该知识产权的使用权租回,租赁期内出租人保持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租赁期满时承租人具有将该知识产权买回的期权。知识产权回租具有两个优点:第一,知识产权创造者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大量的运作资本,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第二,通过买卖行为,使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得到体现,促进知识产权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在融资租赁产生之初,设备多为满足特定承租人需要的专有设备,而随着融资租赁的深人发展,特别是经营性租赁产生以后,出租人为了充分发挥融物的特征优势,承担了处置租赁资产残值的风险。为了实现对租赁资产残值的最优管理,即在残值处理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程度,出租人不得不对租赁资产实行专业化经营。在厂商租赁中,因其经营的是本企业生产的设备,也自然具有了专业化的特征。同时,要想规避租赁残值的风险,提高其流动性,按照通用性越强的设备,其流动性越高的市场规律,经营性租赁中的资产还出现了向通用性发展的趋势,如专营交通运输工具的汽车租赁、医疗设备租赁、IT产品租赁等。此外,由专业化和通用性特征所决定,将这类租赁资产的维修、保养交由具有专业知识与经验的出租人管理,其实际成本有可能低于由单个用户自己管理时的成本,所以,需要对租赁设备的维护、保养提供专业化集约服务的设备,也成为融资租赁资产的一种主要类型。

随着IT产业的发展,IT设备的价值实际是硬件与软件的整合。在很多情况下,硬件与软件的价值是不可分割的。有的情况下,在一套IT设备当中,软件价值所占的比重已远远超过硬件的价值。所以,由于IT行业的迅速发展,作为无形资产之一的软件也开始成为融资租赁资产的一种。无形资产也可以成为融资租赁的标的。

(四)融资租赁租期、租金设置上的创新

租赁期限不再固定,而是根据承租人的收益状况,确定大概的租赁期限,直至折现后所有的成本回收完毕为止;租金不再是固定的等额支付,而是根据承租人的经营状况而定。近年来,国外融资租赁业发达的国家开发了许多租赁新产品:收益百分比租赁、结构共享式租赁等,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都源于对租赁业务的大胆尝试。

(五)设备来源果道的创新

供应设备的可以是生产设备的厂商,也可以是设备的主营商,甚至可以是设备的当前使用者(以融资租赁方式转出被淘汰的或闲置的旧设备)。当前设备来源渠道应侧重目前大量闲置的国有设备。目前在中国国有企业中,设备闲置和利用率不高的占33%,其中属季节性等原因正常闲置的不到1%,闲置时间在五年以上的占59%,闲置与利用率不高的设备中技术水平先进、质量良好的占74.5%。运用融资租赁方式来解决这些闲置的设备,一方面能提高现有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降低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成本,同时,还能减轻中小企业的租金负担。

四、融资租赁交易退出机制的创新

由于租赁公司资产与负债在期限上的不匹配,所以经常会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由于流动性不足,资金周转缓慢,租赁公司没有更多的稳定的资金用于新的项目,从而造成一部分潜在的租赁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常规的现代租赁交易只有在全部收回租金时才完成了从物化资产变为货币资产的循环,租赁期满收回租金,已成为租赁公司租赁交易事实上唯一的退出通道。退出渠道单一,不允许现代租赁公司进人资本市场,现代租赁债权不能走人市场,现代租赁资产难以变现,缺乏资本金经营,是当前租赁公司共同面临的“瓶颈”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租赁证券化不失为一种好思路。租赁(债权)证券化是集合一系列用途、性能、租期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或租赁债权),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债券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资金流动方向是,租赁债权的拥有者(租赁公司)将所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同类或类似的租赁债权卖给租赁债权证券化的机构(中间商),从中间商那里取得销售租赁债权的资金,然后,由中间商以这些债权为抵押,发行租赁(抵押)债券,二级市场的中介机构把证券化的租赁债权销售给投资者,从最终投资者那里取得销售租赁抵押证券的资金。这种租赁债权抵押债券可以通过证券发行市场公开发行或通过私募形式推销给投资者。租赁(债权)证券化是一种新型的,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增强租赁公司资产流动性的手段。

五、结论

租赁业务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行业,涉及的领域广,理论界对此尚无公认的统一模式。文章基于现代租赁业的功能和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融资租赁形式创新、租赁功能定位创新、租赁业务创新、租赁交易退出机制的创新四个方面探讨了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租赁创新的思路,为安徽省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创新之路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王爱英,梁喜.面向中小企业的租赁创新思路探讨[J].商业时代,2009,(11)

吴金城.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创新发展[J].国际商业,2004,(3):22-24

史燕平.融资租赁及其宏观经济效应[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欧阳卫民.中国金融租赁业的现状和出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叶晓凌.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谈融资租赁及其创新[J].杭州金融研究,2001,(3).

吴慎之.强化融资租赁:中小企业融资的必然选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