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总结

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总结范文1

(一)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有10个一级主题,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一节《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虽然编排在第6个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下,但是本节内容与第3个主题“生物与环境”和第8个主题“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本章节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在整套教材中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章节的学习离不开第一单元中生态系统相关知识的铺垫,同时又为第六单元中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奠定基础。人教版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本节课对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内容看起来知识点很少,主要是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三个作用,但是教学素材很多,何以取舍,给老师留有很多发挥的余地,能充分体现教师教学的独特性。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很多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联系生活实际,精心设计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图表设计、角色扮演等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爱护动物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对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形成理性和概括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能举例说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资料分析、图表设计等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归纳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出谋划策等活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音像、图片资料的享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问题分析,辨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激发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参与意识。

(四)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三个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确立的依据:教材条理清晰,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这三个作用进行了描述,版块分明。第一部分“在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中,提供的资料和设计的讨论题比较凌乱,缺乏逻辑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对资料和问题进行了重新选择或重新组合。在第二部分“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文字的表述显得单调苍白,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把文字转变成图表,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加深理解。第三部分“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教材上提供了图片,但是录像资料更生动活泼,更能满足学生的视觉享受,所以我选用了教材配套的录像。

2.教学难点

理解动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确立的依据:这两个难点在知识的分类中属于概括性知识,“是把各种事实、现象以及观念组织起来的知识,它集合了大量的具体事实,描述了这些具体事实之间的关系,经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知识”。生态平衡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资料分析、问题讨论、出谋划策、整理归纳等几个连续的步骤,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自主得出结论;在怎样正确对待动物的益害问题方面,在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播放相关录像《动物危害植物》,引发学生的矛盾心理,鼓励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质疑和思考,对动物对人类的益处与害处形成综合的认识,并能进行理性的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我认为,“教”和“学”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三个理念:面对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在本节内容教学设计中也有所体现:(1)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的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资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推理,让学生主动探究。(2)面对全体学生:资料分析、问题讨论等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每位学生都有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中体会乐趣。但是小组讨论往往会流于形式,空洞的说理只会形成肤浅的认识,我想采用学案的形式,对学习的内容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让学生不仅可以说说,而且可以写写画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突出学习的“自主”性。(3)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人类对动物的认识过程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过程,选用的素材中有很多人类对麻雀、狼、害虫等动物的态度转变的例子,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在学习中有效地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STS)的教育,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在导入部分列举作家对春天的两种描述,一种是热闹非凡、生机勃勃的,另一种是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利用文学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珍爱动物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春天,他们会选择有动物活跃的春天,因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缺少了它们,人类的生活将变得单调、寂寞。但是动物的作用不仅仅是这些,那么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呢?这就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能说出一些,但是肯定不够系统或者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在展开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经历,好好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

(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第一个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安排了四个连续的学生活动。

1.资料分析

资料一:麻雀啄食和糟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了“剿灭麻雀”的运动。可是现在专家发出了“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

资料二: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组织了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为什么?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资料,列举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用食物链或食物网表示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你的图解解释上述问题。

此处选用的资料,是人类对所谓害鸟、害兽态度变化的经典事实,让学生针对自己画出来的具体的食物链,分析各种生物数量的消长关系,知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处于动态变换之中,对生态平衡形成感性的认识。

2.问题讨论

以往人们习惯把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成为益鸟、益兽,加以保护,而把对侵犯人类利益的动物称为害鸟、害兽,不断地猎杀。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人类错误的行为进行反思。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的观点碰撞,从而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小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问题过于简单,或者只有唯一答案的讨论,就没有意义,教师预设的讨论题一定要能生成多样的答案,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辨别,学会采纳或否决。

3.整理归纳

通过前面的分析和讨论,结合图片“跷跷板”(生态平衡示意图),你得到什么启示?(你认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动物有什么作用?)

在资料分析和问题讨论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缓冲思维的过程,结合“跷跷板”的图片,整理思路,自主归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出谋划策

(1)2001年9月,重庆壁山古老城遭受了罕见的蝗虫灾害,铺天盖地的蝗虫像收割机一样把当地近千亩的农田和果树林蚕食得面目全非。请你出谋划策,帮助古老城和其他相邻地区躲过蝗灾。

(2)美国阿拉斯加的涅利钦自然保护区,保护着4000多头鹿。为了使鹿的数量进一步增多,人们把鹿的天敌――狼消灭得一干二净,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10年以后,鹿群的总头数猛增到42000余头,鹿群吃掉了牧场上的草,破坏了整个鹿苑的植被,鹿因缺少食物开始大量死亡,出现濒临灭绝的危机。如果你是一名生态学家,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此处模拟决策的活动,既是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又能激发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这连续的四个活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同时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开展学习。

(三)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平衡中我们强调的是植物和动物,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生态系统中还有别的成分――分解者,即细菌和真菌,非生物因素如阳光、空气、水等。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它们是怎样密切联系的呢?学生回答。

请你用图表的形式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将文字转化为图表来学习,能使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易于记忆,能简捷地展现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和发展想象、联想、推理能力,开发智能。但是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示以范例,给予铺垫,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选派两位学生展示自己的图解。

提问:如果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可见,动物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是承上启下的,如果没有动物,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短时间内还能继续,只不过植物的分解过程,物质循环的速度会减慢,所以说,动物能“促进”物质循环。但是时间长了,也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因为很多植物的繁殖离不开动物,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四)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本知识点不是难点,可先让学生举例,挖掘生活、经验中的学习资源。然后播放录像《动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形象生动的影片可加深学生的体验。补充渡渡鸟和大颅榄树的故事(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渡渡鸟曾是当地的国鸟,由于肉质鲜美被人类猎杀,于300年前灭绝,后来岛上的大颅榄树的种子不再发芽,生物学家发现,原来只有渡渡鸟吃大颅榄树的果实,大颅榄树种子外坚硬的外壳在渡渡鸟胃中消化后才能发芽),让学生介绍,如果学生不知道,就由老师介绍,同时链接相关网页,让学生了解网络学习的快捷方便。

动物并不总是那么讨人喜欢,比如下面录像中的动物就让人类很头痛。播放录像《动物危害植物》,以往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是怎样应对的?(使用杀虫剂。)杀虫剂的使用带来什么后果?(寂静的春天)惨痛的经验教训给人类带来怎样的启示?怎样寻求更合理的解决办法?(生物防治)什么是生物防治?(P47科学・技术・社会)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渗透STS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辩证地看待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尊重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五)课堂总结

生物多样性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区域地理 教学要求 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初中阶段区域地理学习主要是认识相关区域,了解区域最基本的状况,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资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认出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在高中阶段区域地理学习不光是认识,还要理解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在认识的基础上,还要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

2 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2.1 构建“心理地图”,建立空间概念

我们学习一个区域,不论是大洲、分区,还是一个国家或国家内的一个地区,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区域在什么位置,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及交通战略位置等方面去把握,打造心中的“心图”。在《埃及》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地图,归纳出相应位置,如经纬线中对于埃及30癗、30癊的重要性,非洲的东北方位,埃及东临红海、北临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在世界海运中的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在地理考试中首先要能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注意空间定位的训练,看图时关注重要经纬线及经纬线的交点,加强对形状轮廓和重要地理事物的记忆。

2.2 运用系统原理,理解区域特征

每个区域都表现出整体性,组成每个区域的地理要素都通过地理运动规律和物质循环,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联系的整体。因此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区域时,不能像初中阶段对区域地理特征进行简单的罗列,而要运用高中地理系统原理,理解每个区域的特征为什么是这样,弄清楚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变化分布规律及原因。

例如在《埃及》教学中尼罗河会定期泛滥,那为什么会“定期泛滥”?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先自己逆向分析:定期泛滥径流量变化尼罗河补给尼罗河流域气候尼罗河流域位置。然后再正向分析:尼罗河流域的位置尼罗河上游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下游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尼罗河补给主要靠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补给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定期泛滥。

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应该是以区域地理为平台,更深刻理解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用系统地理原理来梳理这些知识,达到高中地理原理的能力灵活运用。如通过位置,我们可以知道气候;地形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响;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水文反过来对气候特征的影响;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2.3 运用联系方法,建构特征主线

如果全方面去认识每个区域,区域的特征有许多:如位置特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战略位置等;地形特征,包括地势高低特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及分布、典型地貌和地质等;气候特征,包括气温和降水特征、季节变化,典型天气和气象灾害等;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资源特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时空分布;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特征、工业特征、经济特征、人口特征、城市特征、交通特征、文化特征等。如果对区域的每个特征都去分析,知识点会显得很零散,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主次之分,而且每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区域又是不同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这样体现不出区域本身的典型特征。

我们在高中地理阶段区域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认识区域特征时抓住主导因素或者主要知识线,从整体方面来认识一个区域。如《埃及》教学中,对埃及地理特征的归纳和总结中,抓住“尼罗河”这条知识主线,由此结合(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22页)高中地理系统原理,再来进行相关地理特征的联系和综合。埃及位置(尼罗河位置)气候分布及特征(尼罗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水文(尼罗河径流量变化)地形(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肥沃土壤(尼罗河泥沙堆积)农业发达文明古国(尼罗河沿岸大河文明)旅游业发达(名胜古迹多、尼罗河风光等)相关经济支柱(由位置所在的运河、石油、侨汇等)。这样学生学习埃及区域地理就不用死记硬背,而且对高中系统原理又是一次熟练的运用,抓住了埃及的主要特征或知识主线,建构了一个区域的知识结构网络。

2.4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区域人类活动

我们分析一个区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这个区域良性发展,让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能全面协调,使人类活动能让这个区域达到可持续发展。但由于人类对环境认识的局限性,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性,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性,某个时期的人类并不能认识到当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类活动给环境甚至人类社会既带来了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我们在高中阶段区域地理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科学评价人类活动,运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某个人类活动。

如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给埃及人们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但定期泛滥也带来了洪水灾害,埃及人们为了驯服尼罗河,修建了阿斯旺大坝和纳赛尔水库,的确解决了尼罗河的洪水灾害,让尼罗河在下游的流量变化受到人文控制,并且还发展了发电、养殖、灌溉、旅游等产业;但大坝截留水量,使流到下游的水量和泥沙都减少了,造成了河口三角洲退缩,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我们在理解某个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措施来发展该区域,都要立足于发挥该区域的优势特征,如埃及人们开通苏伊士运河、旅游业的发展等,并弥补其不足,针对限制性因素和特征,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最好能保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良好影响,最终使该区域能可持续发展。

3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