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皮影雕刻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1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泰山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泰山皮影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据长辈的长辈讲,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
关键词:泰山皮影;田野考察;地方文化;十不闲;传统吉祥图案;图案纹样
皮影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工艺美术的范畴,主要运用牛皮或驴皮进行制作,有绘画和雕刻的艺术成分;另一部分是戏曲的范畴,有表演和舞蹈的艺术成分。皮影艺人手拿影人在幕布后进行表演,通过灯光的映射,影子呈现在幕布上。艺人一边舞动影人,一边唱着小曲,还有器乐伴奏。泰山皮影,即以泰山文化及其相关的传说故事为主要创作题材,通过“十不闲”为主要表演特色的皮影艺术。据考察,自清朝后期至今,泰山皮影戏已传承了六代。现在泰山皮影戏的掌门人是范正安先生,已64岁。
一、 泰山皮影的造型特点
(一)造型特点。第一,都是影像造型。工具:以刀,用以雕刻。在雕刻技法上,通常运用阴刻、阳刻。正面角色或者生、旦角色运用阳刻,也称空脸;反面角色或者净、丑角多用阴刻,也称满脸。
第二,皮影的面部造型都是重点。面部一般都是五分像,即纯侧面。身段一般都是七分像,即半侧面。于是,就出现了“五分像七分装束”。面部和身段也有十分像的,即正面。这种情况多数适用于背景,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眼睛是刻画的重点,泰山皮影也是这样。泰山皮影在造型上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泰山人的性格:朴素、直爽、憨厚、豁达,体现着泰山文化的积淀和厚重。
(二)皮影造型的图案纹样。泰山皮影在造型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戏曲人物、剪纸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手法。笔者通过雕刻的皮影比较,发现人物服饰的图案纹样以几何图形居多,如椭圆形、月牙形、菱形、点状、线状。有时也会用些简单的花型和复合人物性格的吉祥图案,例如“龙”。龙是吉祥、正义的象征,在泰山石敢当的服装裤脚处,就运用了龙的形象。再如“祥云”,寓意福禄将至。
无论是龙的图案,还是祥云图案,都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皮影中的体现,更是人们长久以来纳福求吉的心理需求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泰山皮影的制作工艺
制作在泰山皮影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原料加工、画稿、镂刻、染色、发汗熨平、防腐、缀结与栓杆。
(一)材料与工具。泰山皮影的材料,主要运用驴皮或牛皮。在选料的过程中,根据“易取材”这一特点,驴皮是用上等的“山东黑驴皮”,一般选用四至六岁的母驴皮为最好。刻刀是雕刻的主要工具。据考证,最早的时候,皮影艺人自制工具。用包装箱的铁叶子,在磨石上来回磨,直至锋利。
(二)制作工艺
1.原料加工。原料加工,通常称之为制皮。制皮是在选好皮子后,把它放在干净的凉水中进行浸泡,时间则根据天气、气温和皮质而定。夏季时间短,大约一两天;而冬季时间长,五到七天。最好是在春、秋两季。总之,要把皮子泡软泡透。然后先刮毛,再刮去里皮的肉渣,最后是逐渐刮薄。注意要刮净、刮匀、刮薄、刮透、刮亮。在冬天操作时,皮子不能受冻,否则会不透明,影响使用。刮好的皮子,撑在木架上,阴干就可以了。
2.画稿。泰山皮影所用的稿子,称为“样谱”。根据皮质的薄厚程度,合理应用。薄而透亮的皮子,多用在头、胸、腹这些重要的部位,而皮厚并且不太透亮的地方多用在腿、胳膊或者道具、布景中去。这样,上轻下重,重心稳定,易于操作。然后根据部位的需要,割成小块,进行描画。这一步称为过稿或描图样。此时的工具是用钢针进行扎眼,把图样拷贝并描绘在皮面上。
3.雕刻。“樱花平刀扎,万字平刀推,袖头袄边凿刀上,花朵尖刀刻。”这是皮影艺人雕刻的口诀。说明在雕刻过程中,不同的花纹要运用不同的刀具。泰山皮影和陕西皮影一样,雕刻时运用的都是“推皮走刀法”。即右手拿刀,左手推皮,皮走刀不走。在雕刻过程中,熟练地掌握推皮的技能和手劲的控制,是皮影制作工艺非常重要的环节。雕刻时应遵循先后顺序,先刻大形再刻细部。例如雕刻头茬要“先刻头帽后刻脸,眉眼刻完是鼻子”。如果先刻五官细节,再刻其他部分,就很容易把面部线条扯坏。
4.染色。陕西皮影常用紫铜、银朱、普兰、荔枝等矿物质和植物颜料,炮制出大红、大绿、杏黄等颜色。泰山皮影的染色技术依然保留着传统工艺,流程较为复杂。染色采用传统的品色染料,分为红、黄、绿、蓝、黑、粉、赭等色。由于品色粉末属于水溶色,为解决着色受潮跑色的问题,需要将品色粉末调入桐油,搅拌均匀制成胶质的油性染料。为了保持色泽鲜亮,增强颜料着色力,在调桐油的时候加入适量的稀醋酸。醋酸溶液要严格控制浓度,因为浓度过高会腐蚀皮子,浓度太低又会掉色。
在色彩的绘制上,注重颜色的鲜艳、对比强、形象清晰,明朗,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5.发汗熨平。过去的老艺人常采用土砖搭成人字,下面用麦秸或柴火烧热。然后把皮影用白布包好,放到两块热砖中加热。使其颜色吃入皮子内,并且达到发汗熨平的效果。这种方法要注意砖的温度,温度过高,皮子会烤焦变形;温度过低,颜色不能达到固色的作用,并且不能发汗熨平。
现在,也使用熨斗进行熨平。虽然方便可行,温度能够很好地控制,但是因单面操作,两面受热不均匀。
6.缀结。把全身的九个关节――头帽、上身、下身、二上臂、二下肘连手、二腿连脚进行连接。
7.栓杆。这是皮影制作的最后一步,用三根竹竿做操纵杆,一根放在影人的胸前,便于转身。其他两根,放在双手上,便于舞动。这样,艺人就可以操纵着不同影人做出各种动作,实现“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结语
泰山皮影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人民喜爱。但在现代社会,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丰富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口传身授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形式的皮影,在造型及视听效果上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它势渐衰微,处境落寞。由于从事皮影制作和表演的收入很低,皮影从业者纷纷转行。随着老一辈艺人的离世,古老的皮影艺术正面临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这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8年,泰山皮影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源于生活的泰山皮影将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2
【关键词】华县皮影;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40-02
1 华县皮影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发源于汉,唐以后流传民间。众多的史料典籍记载印证: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华县(古华州)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1 华县蕴育皮影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华州,即今日的华县,是陕西东部的重州。历代建都于长安的帝王皆在华州置府衙、建驿亭;布重兵,遣要将,视华州为要冲。
古时的华州,因长年伴随着军事活动,是这里成为各地能工巧匠交流技艺的场所,制革、竹编和铁器制造等手工业、手工艺十分发达。同时,军事活动也带来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多种文化的交汇、共生,形成了华州地区多元化开放化的文化艺术氛围,这些都使得华州成为当时“人文鼎盛”的地区。
华县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皮影艺术的诞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传统风俗,如消灾纳福、逢年过节、社日庙会、得子贺岁和婚丧嫁娶等活动则是皮影戏赖以生存的土壤。
1.2 华县皮影艺术的起源:关于华县皮影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说汉文帝的幼子爱哭闹,照顾太子的宫女用树叶剪成人影,借着窗户里照进来的阳光,一边舞动一边哼唱小曲,太子转涕为笑。在华县民间皮影艺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汉妃抱子宫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另一说是《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以上所言李夫人之事在《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还有一说是中国皮影戏演变于中国古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道士的“弄影术”。
2 华县皮影的特点
华县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与陕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各流派皮影相比较,以其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的美誉,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2.1 唱腔清丽婉转:华县皮影戏的唱腔有碗碗腔和眉户(又称迷胡、曲子)两种,流行于陕西及甘肃、青海等地。
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慢板、慢紧板、紧板、二六板、煽板、二八板、扬句子、滚板、三不齐、单句送等,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一般情绪用平音,表现高兴时用花音,表现激昂时用哭音。花脸戏吐字重、怒声如雷、震裂金石;生旦戏启口轻圆、柔情似水、转腔疾徐绵细,仄字收音,尖亮切响,如晴丝随微风上下起浮,一曲三折,荡气回肠,典雅飘逸。
眉户属曲牌联套体,用眉户演唱皮影戏的文字记载所见不多,据曾参加过张艺谋电影《活着》中皮影演出的、华县当今最著名的老艺人、现年七十六岁的潘京乐讲:华县过去有专门的眉户皮影戏班,用眉户演唱本戏、折子戏,后来只唱折子戏,他本人就唱过,当地老百姓最爱听,现在唱得少了。今年四十多岁的艺人魏金全现在还常用眉户演皮影折子戏。眉户曲调柔腻缠绵,尾音婉转起伏,绕耳不绝,极富抒彩。
2.2 造型细腻独特:华县皮影造型独特、雕镂精细、色彩鲜明、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民俗价值。影偶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泡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雕刻可分为阳刻和阴刻。阳刻就是以线条来表示脸的轮廓和眉目;阴刻则是以镂空的线条显示面部和结构和花纹。一般生旦角色使用阳刻,净角更多使用阴刻,丑角则多用阴阳结合的雕刻法。在着色上,华县皮影的色彩艳丽。影人的着色采用传统的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空线分色,用固有的色平涂分填,多次的烘染,再用大红大绿做强烈的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协调。精细的雕刻技艺同色彩的协调组合使皮影无论从造型还是色度上都表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2.3 表演技艺高超:皮影戏演出时,艺人们分工明确,五个人就可以完成一场戏的表演。所以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主要由“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坐槽”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声”,著名的皮影表演家潘京乐就是“前声”,生旦净末丑都由他一人演唱,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有时一唱就是七八个小时。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外地的皮影戏,签手常常需要几个人,有的戏班子人数甚至超过十个。 “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的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五件乐器。华县皮影,签手和前声都只有一个。这就像古语里说的“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的舞台简单方便,用艺人的话说就是:“七长八短九块楼板,五叶芦席一卷,四条麻绳一挽,十二根线串,两个方桌一个镢头,啥都不管”。所有的支撑就是两个1.3米高的条凳,条凳上搭了6块木板,条凳四个角上绑了胳膊粗细的木椽,顶搭草席,前面绑上幕布。
华县皮影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丽典雅的唱腔,细腻独特的雕刻技术以及高超的表演技艺使华县皮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华县皮影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风景,也是世界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 韦凯,张星,贾涛.华县皮影雕刻艺术造型研究[J].艺术理论,2008.01
[2] 于超武,蔺振杰.陕西东路皮影戏刍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 陈胜莲,魏凤男.“化石,还活着……”[J].渭南师专学报,1993,(4)
[4] 江玉祥.中国影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6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3
【关键词】华县皮影;保护;发展;对策
皮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间艺术语言。“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皮影自汉唐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而陕西的影戏则源于华县。华县皮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民俗民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对华县皮影生存现状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挖掘、保护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华县皮影同各种现代文明横向交流,从而使其得以创新发展。
一、华县皮影的现状
华县皮影为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以细腻悠扬的“碗碗腔”闻名于世,在中国傀儡戏剧中独树一帜。华县皮影老艺人经常前往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华县皮影演出带动了皮影雕刻业的发展,现在华县从事皮影雕刻艺术的艺人近2000人,年产皮影10万余件,产品畅销到德、意、日、英、美、法、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2006年6月,华县皮影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华县皮影制作工艺”又被列入《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华县皮影的现状却日渐衰微。
(一)薪火不继
据笔者走访调查,目前华县皮影的表演艺人均年事已高,年龄最大的艺人已80多岁,年龄最小的艺人也已年近半百,毫无疑问他们很快就将结束表演生涯。而培养一个皮影艺人至少需要五年时间,学时漫长、收入微薄,这使得心态浮躁、功利心强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外出打工、经商,几乎无人学习皮影戏。华县皮影的传承因此面临着薪火不继的尴尬局面。
(二)皮存影亡
近年来,以汪天喜、薛宏权为领军人物的工艺皮影雕刻产业在华县异军突起。皮影工艺品造型精美、刀工细致,赢得了群众的青睐,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今,皮影工艺品已走进旅游市场的发展,逐渐脱离表演影戏需要的原态,走出了自己的市场化道路。皮影工艺品热销的同时皮影表演却愈加凋敝。伴随着现代传媒的繁荣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增多,传统影戏的观众数量及质量都迅速滑坡,华县皮影的演出活动已寥寥可数。
1.自身缺陷
华县皮影自身的缺陷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华县皮影的唱腔碗碗腔虽细腻悦耳,但旋律毕竟单调;剧目创新较少,且故事情节冗长,节奏进展缓慢,难以迎合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台词多以陕西地方话和文言文,较为晦涩难懂。此外,缺乏政策支持、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华县皮影的生存与发展。
2.华县皮影的价值
华县皮影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和市场经济开发价值
(1)研究价值
华县皮影的历史源远流长,向上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华县皮影以华县、华阴地区皮影为核心向各方传播,影响了晋西南、甘肃东西、川北、青海、和新疆等地区的皮影文化。华县皮影蕴含浓厚的黄土高原民俗风情,其造型、雕刻、着色,不但异于东北系皮影、湖南湖北之大皮影、山西、河北及四川皮影,而且与陕西西路皮影也情趣各异,在众多流派中一枝独秀。无论从艺术方面,还是从历史、文化和民俗方面,华县皮影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艺术和文化价值
华县皮影集美术、音乐、文学于一体,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艺术角度来看,华县皮影的人物造型特征各异,雕刻工艺精巧;碗碗腔细腻优雅,演唱风格独特。抢救、挖掘、保护华县皮影,将对我国民间美术和民族音乐的发展有很大的实用性。从文化角度来看,华县皮影得以保存的剧目达二三百部之多,题材广泛,道白唱词文学色彩浓厚,人物形象描写生动逼真,为今天的戏剧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历史依据。
(3)经济价值
皮影不仅以演唱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而且是一种极具装饰、收藏价值的工艺品。上世纪90年代,华县依托旅游业兴起了皮影雕刻业。如今,华县已出现不少“皮影雕刻专业村”,全县从事皮影雕刻的艺人已有千人以上,产品行销至国内外市场,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获得了经济效益。皮影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华县皮影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理论框架
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AGIL功能模型,强调一个功能整体只有满足了四个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进而维持其秩序和稳定,即对环境的适应(A)、从环境中获取目标的取向(G)、将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I),以及对功能模式的维持(L)。依据帕森斯的AGIL功能模型,笔者认为社会力量(A)、政府行为(G)、法律政策(I)与机构保护(L)是华县皮影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四个主要因素。这四个因素分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每个系统的功能与作用亦不同,四个系统又共同推动华县皮影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首先,社会力量指华县皮影保护发展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群众,尤其是华县的皮影艺人们。他们是华县皮影的传承者与弘扬者,为华县皮影的保护发展提供适应的功能,只有他们适应了华县皮影的变化才能使华县皮影得以创新与发展。因此,社会力量承载的任务是通过人们的生习俗和社会舆活论来促使人们自觉保护华县皮影,承担着保障华县皮影保护发展的和谐氛围的建构和维护功能。其次,政府是华县皮影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决策者与实施者,其职责是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华县皮影保护发展工作中的不合理行为,并调动和引导其他主体投入到华县皮影的保护发展工作。同时,政府的财政投入也是皮影保护发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再次,法律政策是保障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的基础,也是华县皮影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制度保障,维护其他主体对华县皮影的保护发展行为,并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整合。最后,保护机构承担了华县皮影的研究、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任务。
四、华县皮影保护与发展工作的畅想
从华县皮影保护发展工作的AGIL功能模型来看,只有社会力量、政府行为、法律政策与保护机构四个系统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保证华县皮影得以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华县皮影的保护发展却存在着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政府职能失调、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保护机构作用不突出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华县皮影的保护与发展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社会力量(A)
首先,应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华县皮影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保护皮影文化不是某些专业人士的任务,而是全中华民族的责任,因此必须发动全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群众参与保护发展华县皮影的工作,构建全社会传承和保护华县皮影的和谐氛围。其次,要重视学生群体的力量,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皮影文化教育,鼓励、提倡学校开展关于皮影文化的课程和活动。
(二)政府行为(G)
政府承担的职责主要包括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经费投入以及举办皮影文化活动等。从政策法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依然没有出台保护皮影文化的具体政策法规,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强法制建设,为华县皮影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系统的政治保证和思想指导。从经费投入角度来看,政府应实行完善文化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健全皮影文化保护资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加大财政资金对华县皮影传承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投入,用于理论研究、开发创新、收藏保护、人才培训、媒体宣传、创作创编、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从举办皮影文化活动的角度来看,政府应举办各种形式的皮影文化活动宣传和弘扬皮影文化,使群众了解华县皮影的价值及重要性,提高其社会认知度。
(三)法律政策(I)
我国应注意整理他国立法实践经验,探求保护与发展皮影文化的法律制度,明确我国皮影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确立皮影文化的保护内容及其规范体系。笔者认为,相应于皮影文化的特性与价值,保护皮影文化的政策目标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承认价值与增进尊重、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创新。首先,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皮影文化保护措施,设立科学合理的传承制度,鼓励和引导大量年轻人从事皮影文化保护行业,引进有相关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复合性人才从事皮影保护工作。其次,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建立和推行皮影文化的惠益分享机制,平衡皮影文化创造者、传播者与使用者三方的利益。制定和实施皮影文化知识产权战略,推行皮影文化振兴战略,保护皮影文化源头。
(四)机构保护(L)
建立专业的研究队伍与保护机构,实现专兼结合的保护模式。一方面,专业研究人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皮影文化研究成果,发挥学术机构中学者的作用,并组织一部分具备皮影专业知识的人员深入基层进行实践研究,为保护机构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保护机构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作用,成为雕刻演出培训、展览馆藏、研究策划、设计装帧、艺术展演、展示营销、艺术评估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保护基地。
保护和发展华县皮影,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分析华县皮影在时展中的传承作用,采取合理措施,才能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得以保护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洁,李伯川.华县皮影制作特色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贠红阳,杨军燕.华县皮影戏生存现状的忧思[J].飞天 ,2010,(12).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4
关键词:皮影服饰;服饰艺术;服饰艺术表现
我国地域广袤,在不同的地区,造就了各自独立完整且系统的具有特色的皮影艺术。尽管如此,在皮影的构成里,皮影服饰艺术依然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皮影里影人造型分为影人头茬(影人头部分)与戳子(影人身体部分),头茬上一般有帽饰,耳饰,头饰等装饰品等;戳子分为衣袍,衣裙,鞋袜等,这些对影人进行装饰的物品形象统称为皮影服饰。
一、皮影的服饰艺术分类
1)从实用性角度看皮影服饰艺术。服饰艺术具有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在于其实用性,皮影服饰就是彰显影人身份,予人以美感的服装。在皮影服饰的设计和制作中有一定的强调了服饰的结构美与工艺要求,所制作的一切服饰都能够满足影人在其生活中的穿着。所以以影人作为主体来看,不管从服饰的衣袍还是帽履造型结构,都是有着绝对的实用性。皮影服饰也可以说是在其当时当地的人们服饰最完美的一个缩影,也可以说是当时的服饰设计作品。从服装里的衣袍层次,领,袖,腰带门襟和前后片等的款式类别到裁片缉线,开衩或加省分割造型,盘扣结合;从头冠高低大小,是否吻合头部结构,是否符合其身份,再到官将穿靴,女性穿弓鞋(俗称三寸金莲);以及各类服饰造型精致各异的装饰图案……都可以按照其款式效果等比例做出服饰。2)从娱乐性角度看皮影服饰艺术。皮影服饰主要是依据皮影戏中所安排角色所制定,影戏作为一种娱乐性质的表演,通过影子来表现。皮影戏的人物与川剧行当有着相同之处,大致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在夸张的人物角色脸谱的基础上,影人服饰就按其行当进行雕刻。皮影角色大都夸张且具有趣味性,往往会抓住人物性格做出鲜明的夸大,让人感觉可爱与生动神似。为了达到娱乐的目的和影戏剧情的要求,皮影大都以侧面展示为主,并且在人体的关节处,如突出头及四肢的自如活动,以皮影服饰为主要载体进行表演。3、从装饰性角度看皮影服饰艺术皮影是以动物皮为原料,按照角色规定对服饰进行精细的雕刻以及上色的一种装饰性较强的艺术。由于皮影戏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布上,这也就表明了皮影只能在二维范围里进行创作,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平面的绘画艺术,这些具有装饰性的艺术更多的表现在皮影服饰上面。色彩是皮影服饰最重要的元素,这些皮影服饰里冷暖鲜明或晦暗的色彩加上精巧的雕刻,线条的虚实变化,图案与轮廓的对比,俨然说是一幅精美的装饰艺术作品也不为过。
二、皮影服饰艺术表现形式
1、动态表现皮影服饰艺术的动态艺术就是皮影戏的表演,通过皮影道具通过光在纱布或细布上所产生的影子进行表演的艺术,它可以说是电影的前身。2、准动态表现采用二维或三维的皮影服装静态展示方法,将皮影放入一个机械运动的环境里,我们将之称为准动态表现。这种准动态的表现一般在博物馆展览,或者一些皮影藏馆里。3、虚动态表现观赏者通过电视等屏幕媒介所观赏的皮影展示,我们可以称之为虚拟二维的动态表现。4、静态表现1)单元素表现。单件皮影服饰(戳子)被单独平放在展示,我们称之为平面静态表现。2)双元素表现。一般将皮影造型需要的角色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造型搭配,将皮影二维平面陈列。
三、二维动态表演是皮影服饰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1)二维动态表演全方位的展现皮影服饰艺术。二维动态的皮影戏是不受任何普通的戏剧舞台一样的客观条件限制,根据剧情,有着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甚至比一些三维的表现更加完美的诠释着人们的想象力,例如一些不受引力的自由飞行,不受客观条件的显现和隐形以及在水里自如活动,这些不可能出现在舞台里的情节,都可以在皮影戏的二维动态表演里面得到很细致的体现。而无论是在怎样的布景和氛围里,皮影影人的一切表现都是基于皮影服饰在肢体语言的动作下,所进行的剧情演绎。皮影服饰原本便是按照其角色扮演进行的创作,在与其角色的动态表演的情感和气质中衔接自然也是最完美的状态。也就是说皮影服饰原本就是依附于其角色的载体,只有当其角色在其剧情演绎的时候,皮影服饰才能实现它最纯粹的意义。2)二维动态表演使皮影服饰艺术得到外延。所有的艺术都没有绝对美与丑之分,皮影亦不例外。但是作为民间最受欢迎舞台艺术之一,皮影能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就是在于这种艺术形式是大众能够接受的,不管皮影在其所有服饰上(由于皮影影人造型服饰覆盖面积最大)是否称得上是美的,这种艺术在其外形就视觉而言是在大众所认定的,在皮影本身上所有的精湛雕刻所表现的皮影服饰的独特是被认可的。例如皮影服饰从视觉上永远是僵硬固定的,这些都取决于其材料本身,但是皮影服饰丢掉了那些对服饰既定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气质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这也是皮影之所以能够称得上民间民俗艺术的奇葩的特点之一。3)二维动态表演为平面的皮影服饰艺术增添了表现元素。皮影服饰的二维动态表演精湛之处莫过于皮影戏的演绎,从感官上讲,这种二维动态的表演主要通过布景,扮演角色,灯光,音乐,操纵皮影的艺人,让音乐更形象化,光与影所投射的形象具体化,让这些梦幻不具实体的服饰影子意象在虚实光影对比之中显现出其独特且具有魅力的艺术感,通过这些增加的表现元素,将观者得到更加生动形象的视觉冲击。
四、结语
皮影服饰原本通过非布料材料,通过皮影雕刻匠人的精巧技艺,将所设定扮演的角色形象具体,经过皮影戏的光影声乐布景衬托下,让观者感受其有血有肉的情感。这些镂空映在观众眼中美丽的皮影服饰也带动了观众的想象力,让人掺杂感情又回到皮影舞台的剧情里如梦似幻,达到虚实交替,让人为之喝彩,这就是皮影服饰艺术。
参考文献
[1]马克•格罗斯《.解读中国皮影戏》[M},法国,1995.
[2]王晓珍.皮影之形式美感初探[J},社会纵横,2005.20(4):166-167.
[3]江玉祥.中国影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5
去年,“宝莲灯”首映式在我们华阴市西岳庙隆重举行,其中有一项就是精彩的皮影戏。我们全家有幸观看了华阴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
戏台很小也很简单,用白布围成了一个长方形,长超不过三米,宽大概也只有两米左右,一块雪白的步挡住戏台的一半,操纵皮影和敲锣打鼓的民间艺人坐在白布后面。舞台前面人山人海,大家焦急地等待着演出的开始。
在一阵清脆的锣鼓声中,白布上方出现了小巧玲珑的人物——雕刻精致的皮影。有唐僧、有孙悟空、有猪八戒、还有娇艳的白骨精……一阵阵粗犷激昂的唱腔吸引了我,我仿佛也跟着唐僧师徒四人一同踏上了西天取经之路……
你知道皮影是怎样制成的吗?它用牛皮做原料,经过一道又一道工序,才把牛皮制成了薄而透明的材料。然后,艺人用刻刀精雕细刻,最后还要上色呢!皮影雕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景物有宫殿、绣阁、帅帐等等,人物有文臣武将、才子佳人、神话人物……每个皮影形象都非常生动逼真。在没有电影、电视之前,皮影艺术在华阴的城乡广为流传,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可是现在,人们却很少能看上皮影戏了,孩子们几乎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皮影,我多么希望华阴政府能在节假日,多组织演出几场皮影戏,让皮影戏走进人们的生活,走进孩子们的视野,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永远绽放光彩!让我们大家都来保护古老的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吧!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6
皮影艺术,是发祥于我国的古老而独具魅力的民间美术之一,从皮影造型风格上看,大致分北方、西部、中南部三大艺术流派。陕西皮影是西部皮影艺术的主要代表,生活在八百里秦川上的陕西人,在这片丰沃的黄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和民俗,皮影艺术便是开在其中的一朵奇葩。
一、 陕西皮影艺术特征
皮影,是对影戏和皮影制品(包括人物、场面道具景物)的通用称谓,皮影制品有人物(头茬、身段)、马靠、神仙朵子、景片(彩帘子、室内外布景、车辇仪仗、飞禽走兽)等几大类。陕西影戏又称 “牛皮娃娃影”或“拍板皮影”,旧时称“隔帘说书”,其分布范围几乎遍及全省。皮影既是演出时的道具,又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艺术品,陕西皮影尤以华县、华阴一带的皮影最佳,形体小巧、雕刻精细。
1、取材牛皮,雕镂繁密精美陕西皮影是用优质的牛皮(以4至6年的小母牛皮为最佳)雕刻成型。经处理过的牛皮为半透明的亚麻黄色,具有柔和的光泽和自然的肌理效果等自然形态特征,体现出天然的生命力和本真的亲和力,造就了陕西牛皮影子的独特审美意味和艺术个性。
陕西皮影在全国几大流派中,以雕镂精细,图案繁复且装饰性强而见长。尤其在清末民初时,陕西皮影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民间艺人创造了大量精雕细刻的皮影,其繁密的彩帘子、神仙朵子和细致入微的影人脸谱以及程式化的装饰纹样是我国皮影雕刻中空前绝后的艺术精品。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高人胆大的陕西皮影艺人,运用独创的推皮走刀法,控制手劲推皮依线运转而雕镂,体现出高超精湛的手工艺。
刻线主要有实线、虚线之分。实线去皮留线,造成镂空效果,虚线去线留皮,造成实体效果,这虚实对比的雕镂形式是皮影造型的主要手法。深植于民间哲学意识中的阴阳互补、虚实相生、互相转换、生生不息的阴阳太极宇宙观,在陕西皮影的雕镂中得以完美的运用发展。如皮影人头茬中生、旦角的镂空白脸,突出了眉眼五官的个性特征;净角的实体花脸,便于色彩渲染脸谱;丑角的半镂空半实体脸,突出“白豆腐块”,这几种风格迥然相异的脸谱在影窗的光影摇曳中相得益彰。
陕西皮影在简练的外形轮廓之中,运用适形的手法雕镂了大量的图案及纹样,其中繁与简的对比,点线面的穿插关系均完美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图1可谓乍看眼花缭乱,再观精美绝伦。
2、寓意五色,施彩强烈鲜明
陕西皮影的用色,以红绿为主色调,黑色调和,隔色平涂逐层烘染。加上牛皮的黄色、镂空处在影窗上呈现的白色,共有五色呈现。是民间传统五行五色观的包罗万象、简化归类的体现运用。
皮影人物角色的忠、勇、狡、奸等个性特征,分别以红、黑、黄、白色比德表现。皮影艺人从陕西社火脸谱、地方戏剧脸谱吸收借鉴了色彩的搭配程式,尤以净角的花脸呈现的特征最为明显,不同色块组合的隔色渲染细致描绘,配合变化有致的镂空线条,形成角色各异的脸谱程式,图3是陕西皮影中的最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部分。施彩上非红即绿的大众审美意识,反映出陕西人民个性鲜明,感情强烈的特征。红绿黑色的对比运用在繁复的景片中的庙宇楼阁、树木山石上,与影人的色彩相呼应,使影窗上的整体色彩效果和谐一致,色调温暖鲜明而沉稳。神仙朵子中的天官、仙姑(图10)、童子、等神话形象及想像创造出的奇灵异兽,赋色主观、夸张浪漫、幻想奇特,常见的有红绿相映的祥云、火狮子(图2)、大绿色的麒麟、大红色的飞龙等。皮影艺人及尽想像之能事,创作构思不拘一格。
陕西皮影整体色调艳丽而不浮夸,对比鲜明又协调统一,具有很强的装饰趣味,把传统民间美术中的意蕴表现的绚烂至极。
3、理想造型,人物善恶分明
各地皮影人物造型均遵循“五分头,七分相”的共性特征,即正侧面的头部与半侧面的身子接合,是民间求全面面观的体现。陕西皮影人物最为显著的造型特征是无论生、旦、净、丑均是高额头的理想造型,称为“岩颅”。人物前额饱满圆滑突出,神气十足。自古以来,“前庭饱满”被普遍认为是聪慧、自信的特征,在陕西皮影中得以夸张强化。在陕西民间剪纸、凤翔泥塑、年画人物造型中也可找到相似的特征。
自宋代以来,各地皮影脸谱造型均体现着 “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1)的褒善贬恶鲜明特征。陕西皮影艺人极其重视面部表情的刻画,对面部的个性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推敲把握。陕西华县流传的皮影谚语中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2)的描述,女性为“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的温柔秀美程式造型。面部的造型口决有“眉眼平,属忠诚,圆眼睛,性必凶,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的造型规定,符合民间大众在生活观察中总结出的人物面相规律。具体人物脸谱特征与地方传统戏脸谱相结合,创造出净脸人物如张飞的豹头圆眼张牙咧嘴(图6),关羽的蚕眉凤眼合嘴长须等典型形象(图11)。为了衬托人物性格,奸诈脸谱多刻画为粗细变化的结构线条,尤如蜿蜒的蛇形(图7)。残暴脸谱多刻画为倒立的锯齿状毛发胡须,粗条状横肌纹。丑角脸谱为低额鼠目、张嘴嬉笑状等(图4),民间艺人通过夸张、概括的造型手法,突出强调了人物善恶美丑个性特征,达到一目了然的艺术效果。
4、寓情入皮,操纵技艺高超
皮影通过操纵人在幕后的技巧表演,配合各式的地方唱腔,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陕西皮影艺人的操纵技巧有“净角要撑,旦角要松,生角要弓,武角取当中”“青衣两手夹,闺门目不瞧,武旦风摇柳,梅旦手描腰”“提抢甩袖亮靴底儿,吹胡耍翎帽翅儿”,(3)这些程式化的操纵技巧,体现了假中求真,以少胜多的意象形态把握原则。影人侧面造型的特征,便于艺人对大动势的把握,抓住情节冲突,强化表演功能。
陕西华县的碗碗腔皮影,唱腔婉转悠扬,拖音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堪称原生态艺术中的经典。其分别以欢快、悲伤、平缓的不同情绪唱音配合影人入情入理的动态设计,再加上民间艺人幕后喷烟、烧酒松香、晃动灯光等虚拟特技手法烘托气氛,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二、 陕西皮影民俗文化特征
民间皮影艺术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民俗文化、民间娱乐的艺术形态。陕西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民族传统,皮影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与民间习俗相互承载着地方传统和民俗文化。
1、 陕西皮影的起源及形成
关于我国皮影的起源地,早有始于唐代西安之说,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中 便提出:“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4)关于皮影戏的最早记载于宋代,从北宋的“素纸雕镞”(5)发展到南宋的“以羊皮雕形,用以彩色装饰”(6)记载了宋代影戏达到繁荣。北宋末年,避靖康之乱的中原影戏艺人西出潼关,流入陕西地区,几经时代变迁,中原影戏与当地生活习俗、乡音俚曲、伦理道德相融合,逐渐形成以华县、华阴等地皮影为中心的陕西皮影艺术。
2、 陕西皮影戏习俗及民俗文化
中外古人早期均有把人影当作灵魂的观念,被历代巫术所用,使之形成民间“弄影还魂”之术。舞动的影像便是与想像中的神灵沟通,达到意愿传达的载体。陕西皮影与众多的民间习俗活动相关联,在旧日广大农村地区,皮影戏非常流行,人们在祈雨、祈晴、谢土神、庙会、寺院“开光”及个人求子、求仙药等民间习俗活动后均有酬神还愿的影戏演出,称为“报神”,在影戏中,出现大量的天上、人间、地下的各路神仙朵子,“天官大帝”、“招财童子”、“福禄寿三星”,和寓意吉祥的“和合二仙”、“五子夺魁”景片、彩帘子用于祈祷、许愿。影戏的唱词则代替人们向神灵祈求吉祥平安。此外,在欢庆丰收、嫁娶生子之类的喜事,及为逝者超度亡灵的丧事时都有皮影戏上演,人们图热闹,寄哀思。由于皮影被民间大众赋予了神性,故陕西皮影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定,如男女影人不能对脸存放以免乱了阴阳,皮影的翻动要用签杆不可用手等习俗、习惯。 转贴于
在陕西皮影造型中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传统吉祥图案,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观念。如在武将的甲靠中运用最多的“万字纹”(图8)寓意绵长不断,富贵不到头。皮影景片中出现的“古钱纹”(图5)为富寿双全之意, “盘长纹”(图9)又被陕西人称之为“蛇盘九颗星”为四环贯彻,一切通明之意。另外众多取谐音讨口彩的复合图案,如梅花和喜鹊为“喜上眉梢”,石头和雄鸡为“市上大吉” 鹿和鹤为“六合同春等,均体现了民间美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造型传统。
与陕西皮影艺术相互依存的民俗文化,符合民间大众向往美好幸福的主观愿望,在皮影造型意识中更是沉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皮影从形式到内容上多褒善贬恶,蕴涵了人们希望战胜自然的力量。历代变迁,陕西皮影艺术已成为研究民间伦理道德、民间信仰及社会关系的百科全书。
三、 陕西皮影的艺术价值
1、陕西皮影艺术是以中原影戏为源、长期流传于民间、经历展而形成,以华县、华阴一带皮影为主向各方向传播,影响了晋南、甘肃、川北、青海等地的皮影艺术。陕西皮影在民间皮影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2、陕西皮影是民间美术中集大成者,它广泛吸收地方戏曲、民间剪纸、民间年画艺术的造型特征,以其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大量形态优美、雕刻精细、极具形式美感的影人和景片以及具有丰富想像力的神仙朵子,其造型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传统吉祥图案,既丰富和充实了皮影的造型,又迎合了民间大众的集体审美意识,具有黄河流域母体文化的艺术特征及内涵。
3、陕西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乾县阿宫腔、富平县弦板腔均以极高的艺术造诣及原生态文化特征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项目》中,陕西皮影作为民间美术造型的经典在民间艺术品市场呈升值趋势,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研究保护陕西皮影艺术,对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