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辩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创新的辩论

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1

“一举成名”的牙刷

很多人认识陈雨,缘于一把小小的牙刷――新型横动竖刷牙刷。

在阅读大量健康文摘与新闻报道后,陈雨发现牙石、牙周病、牙龈炎等慢性病都有一项共同的罪魁祸首――不健康的刷牙方式。采用更好的方法――竖刷法进行刷牙,纠正横刷法,不仅可以清除食物残渣、牙面菌斑、牙垢污物,防止牙结石的形成和沉积,而且还能起到按摩牙龈、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牙周组织抗病能力的作用。在对市民刷牙方式展开了问卷调查后,她惊讶地发现,高达84.62%的受访群众知晓竖刷法的益处,却并未采取行动,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则是“操作不便”。因此,她的课题思路应运而生:在不改变人的刷牙姿势,不纠正刷牙动作的基础上,设计一款新型横动竖刷牙刷。

将创意转变为现实的过程,总是漫长而充满波折。每逢周末,陈雨穿梭于各大小超市,细心地观察和记录市面上常见牙刷的种类。耗时一个月,终于画出了“新型横动竖刷牙刷”的设计图。

这把小小的牙刷,让陈雨将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全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二等奖等奖项收入囊中,而她本人还获评2015年全国少年科学院“预备小院士”。

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其实这把牙刷的诞生也是一波三折。陈雨说,如果不是靠着自己那股不服输、坚韧不拔的劲头,那柄新型横动竖刷牙刷恐怕早就在发明过程中“夭折”了。在设计出牙刷图稿后,如何将之实物化,成为最大的难题。没有专业仪器,没有高端知识,身旁有的只是一摞数据资料与最简单的手工材料。怎么办?自己动手制作。

一次坐出租车,她遇到一位曾经当过木匠的司机师傅,于是加微信,抛问题。后续的几个月里,靠着这位“木匠师傅”的电话辅导,她完成了模型的精修与定型。但谁也想不到,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科技创新大赛中,因为一幅图引用源标记不清,她的作品被几位评委在初审中打上了“抄袭”的嫌疑,铩羽而归。

如果换了别人,或许再也不会触碰那把牙刷了。陈雨却没有放弃:“我一定要证明这把牙刷的价值和意义。”陈雨盯着这把牙刷“死磕”了起来。在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工作站小研究员后,一名交大学姐被她“铆”上了。学姐提出了用3D打印软件制作牙刷模型的建议,并一步步指导她利用Unigraphics NX软件设计3D模型。学校里的劳技老师也在业余时间教她如何使用CAXA 3D体设计软件。终于,她的产品通过3D设计图的形式呈现于众,在联络3D打印厂商后,几支一如预期那样精致的牙刷样品终于诞生了。

陈雨从小就是个科学迷,小学时就独自完成了一个火箭模型的制作。进入高中后,她对生活细心观察,大胆创意,“我希望通过努力,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变。”

“会玩”的“全能王”

在师生的眼中,陈雨是个大能人,样样在行,她的出色并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将这份优秀传递给更多的人。

除了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她还热衷社团活动,会玩音乐。在她的词典里,音乐和辩论,似乎比那把拿了许多奖的牙刷更为重要。因为,那是她的个性。

陈雨是名副其实的“全能王”――上海市市级辩论大赛的最佳辩手,投身科创、频频获奖的全国少年科学院“预备小院士”,拉小提琴的好手,班歌的创作者。作为校学生会主席,在工作中,她建立“笔试+面试+实践任务卡”的干事选拔机制,让更多同学有机会在合适的岗位上获得锻炼机会。在同龄人眼中,这位能干的女孩并不傲气。

高一下学期起,陈雨参与了FM107.2青春广播秀《萌动六十分》节目的制作,每月要从浦东赶往位于虹桥的上海广播大厦,参与节目直播或录播。那段经历,让她结识了不少新伙伴,她甜美的声音也通过电波传递到了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

她告诉记者:“音乐的路是走不完的,我能做的贡献还有很多,我的音乐旅程还有很长,准备走上一生。”辩论则让陈雨成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自己――吃老本总会吃光,成败间的挑战方为生活。

在学习中勤奋刻苦,在课业之余投身科创,为服务他人尽其所能,在成长路上一路奋进,这就是“最美中学生”陈雨的故事。

印象

上海市川沙中学学生会主席胡首杉:

在我眼中,陈雨是一位自信、稳重、谦和的女生。浦东新区学联主席团宣誓仪式前,陈雨用简洁的语言向新成员讲述流程,三言两语就缓解了大家的紧张情绪,沟通和组织能力很强。

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2

[关键词] 学术沙龙 继续教育 医学

为了有利于学术研究、有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继续教育的学习氛围,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教研室于2005年1月开始主办每月1期的“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沙龙”,公开进行学术自由辩论。沙龙的主持人主要是本院和其他院校的国内外学术带头人,学术沙龙内容涉及儿科学、妇产科学、内科学、病理学、遗传学、生物医学、循证医学等多种学科,参加人员主要为本院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人员、进修生和研究生。参与者均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纯清事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期学术沙龙的热烈讨论的气氛均深深感染着我,学者们发人深省的发言,时常在我内心中激起了波澜,催促我执笔写下了关于医学学术沙龙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的一些个人观点。

一、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院儿科教研室的“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沙龙”已经主办了40多期,成绩是显著的,但亦发现了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1.新的疾病谱对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的挑战

疾病谱是指某一地区危害人群健康的诸多疾病中,可按其危害程度的顺序排列成疾病谱带。不同的地区,疾病谱不尽相同,具体的疾病谱可指导当地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部署防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口迁移、社会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我国“疾病谱的迁移”和“新疾病谱的发生”。既往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如霍乱、鼠疫、天花、回归热、斑疹伤寒、黑热病等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主要杀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和禽流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新的威胁。如1918年西班牙禽流感,在一年之内席卷全球,患病人数超过5亿,死亡人数近4000万。2003年SARS全球流行,几个月内席卷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甲型H1N1流感,也在几个月内席卷全球116个国家(截止2009年7月3日),患病人数达89921例。

由于“疾病谱的迁移”、“新疾病谱的发生”和全球“微生物一体化”等原因,医学实践要求医务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理论,而传统以课程体系为框架的医学继续教育,主要强调的是“三基”,缺乏新的医学实践,不适应疾病谱的快速变化。

2.新技术对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科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部分传统的理论基础和医疗技术已逐渐被新的科学结论、新技术和新的发现所取代;经验医学已被循证医学所取代。医学知识日新月异,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对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形成了挑战。

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和克隆技术等成为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新手段。基因缺陷导致了许多种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对其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临床,十分引人注目。如2000年,Celn-Bey-Abina等成功对5例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疾病患儿实施了基因治疗。对心血管病和其他慢性病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的先进知识,有助于降低它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心血管病生物靶向治疗、介人手段在心脏瓣膜病高危患者中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也有助于医生对许多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如基因芯片、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等技术有助于医生更快、更准确对病原学进行诊断。新的、更有效的药物、疫苗和其他治疗方式也几乎是每天都在被引进临床和应用,如禽流感流行不久,相应的疫苗已经应用于临床。同时,通讯技术的革命,使医学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效和快捷。这些现状要求对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以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

3.传统的医学教育缺乏学术探讨

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主要强调“三基”,对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少进行公开的学术争论。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中常见的形式是学术讲座,只讲述,不进行学术争论。同时,传统医学教育也缺乏“大科学”观念,很少与社会交流,与其他学科交流,使自己的学科处于封闭的状态,这与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现代医学发展规律相悖。不争不明、不交流就不能发展,所以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无生气,无创新,发展缓慢,成绩平平。

二、学术沙龙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继续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顺应科技时代,与时俱进,必须对其进行创新,以适应现代医学继续教育发展的要求。“平等”、“对话”、“理解”与“宽容”是学术沙龙的灵魂。“以灵活多样的主题、开放的组织形式和自由交流的学习氛围”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沙龙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对于培养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独立探索的学术能力、创新思辨的学术品质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他有利于增加讲与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讲和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和学科发展,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氛围。

1.学术沙龙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

学术沙龙有利于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不辨不明,不交流就不能发展。由于个人知识范围和认识深度的局限性,医学工作者对自己经验性和创新性的观点主观认为是正确,但是,当把它展现在众人面前,进行辩论时,可能部分观点非常陈旧,可能不符合新的理论,可能不符合循证医学的观点,其观点在学术沙龙上将被批判得“体无完肤”。因此,我们的自己的成果不能“孤芳自赏”,应该让同行对它进行客观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这无疑是对学术沙龙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作用的最好诠释。学术沙龙不仅可以调动众人的头脑进行共同思考,发挥讲与学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开展有效的争鸣,达到辨明是非,选择最好理论和观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教育氛围,这无论是对个人医学实践,还是对整个学科的发展都有着无可限量的促进作用。

2.学术沙龙有利于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

疾病谱的迁移,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高科技不断渗透,要求医学从业者不断学习先进的实践、理论和医疗技术。每一个学习者都有不同的知识背景,看待问题与选择信息可能完全不相同,信息加工也不相同,获取知识非常有限。医海无涯,学科交叉,即使针对某一个问题,每个人不可能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正确理解。因此,现代医学教育认为医学学习不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从“大科学”角度,共同学习,共谋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还有利于学科的交叉和发展。

学习共同体,即学习活动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完成。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学术沙龙正是这样一种学习共同体,因为智慧的火花只有在心灵撞击中才能绽放灿烂的花朵。在医学继续教育学术沙龙中,参与者通过对话和辩论,认清事实,同时,可以吸收不同的观点,完善和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主动构建对自己富有意义的新的认知体系,共同进步,适应了现代医学发展和医学继续教育的要求。

3.学术沙龙有利于科技创新

讲授是传统的医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注重知识灌输,把接受普遍的、确定性的客观知识作为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传统的继续教育是为了达到与客观世界一致的认识,所有学习结论都具有同一性和同步性。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局限了学习者的知识范围和热情,还严重阻碍了医学科技的创新。

对话和争论有着丰富的继续教育意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宣告: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是2l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参与者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是学术沙龙的基本特征。“在具有交往精神的讨论中,没有所谓的最后原则,也没有自始至终不变的立场。不论是自己的或别人信奉的讨论原则,都是在讨论中形成的。”这种特征解除了讲授形式的封闭性、单一性和确定性,增加医学继续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非确定性。多元性和非确定性意味着医学继续教育学习的自由、深度和意义的层次性、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继续教育必然从静态、封闭的学习框架转向动态、开放的共同学习体系。科技创新的闪光点在对话和争论中,通过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生根发芽。同时,需要自由的民主的讨论氛围,才能开展有效的学术争鸣,学术沙龙提供了其所需的自由民主的环境。当不同学科方向的学习者进行交流与对话时,参与者的探索欲望与反思雄辩的兴趣使这种不同经验与思想的交叉传递,不同知识领域的横向联系,常常会使人耳目一新,倍受启发。另外,在近乎苛刻的争论与探讨中,常常会形成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从而达到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3

我曾受邀担任白宫科技创新顾问,在政府工作的那段日子,我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旅途中,到过的国家数以百计。我在韩国看到了“次世代”的机器人,在还没有银行的某个非洲国家看到了新银行工具的开发,在新西兰看到了可以提升农产品产量的激光科技,在乌克兰看到了大学生开发的把手语翻译成口语的装备。

前一波创新热潮的关键词是:高科技、自动化、全球化。但现在这些词已经是老生常谈。

未来将掀起一波影响科技、经济及社会的新浪潮,相较于互联网与数字化所带来的革新,它同样会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

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看到机器人帮助瘫痪的病人走路,可以彻底治愈某些癌症的药物被研制出来,计算机编码将会被用作国际货币,也可能有足以毁灭半个世界的基础设施的武器问世。

在我看来,可能塑造未来10年的变化趋势包括:

第一,机器人将与人类携手并进。

机器人不仅能完成单调无趣的工作,还能帮助病患恢复身体活力,它将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变得无处不在。与此同时,人们也在进行一场辩论:人类的生活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被机器人改变?机器人最终能否超越人类?

第二,个性化医疗将全面普及。

人造心脏、特效药、器官移植等一些医疗手段已经能够让人类活得更久,但仍然有许多疾病让我们束手无策。随着基因组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癌症、人脑的众多奥秘将被破解。

第三,金融市场被代码彻底渗透。

现代金融体系催生了一系列让我们可以脱离实体货币的便利技术,如信用卡、手机银行、比特币等。这种信息交换的新方式是商业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它正在改写公司、市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

第四,“网络战争”将比肩军备竞赛。

网络攻击已经成为所有国家和大型企业最警惕的危险。

第五,谁掌握了数据谁就玩转了信息时代。

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4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创新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推动“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培养创新人才,修订培养方案,将创新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注重第二课堂、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以创新精神为主要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控制总学时、周学时。培养方案修订中贯彻了将五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3500—3700学时;四年制各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900—3200学时;平均周学时控制在24—26学时的原则。其目的是尽量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培养自学能力。

(二)加大必修课和选修课中人文课程的学时比例。在保证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学时的情况下,在必修课程中加入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两门课程。选修课程中人文课程的学时由99年教学计划中的274学时(所占比例为41.5%)增至新培养方案中的382学时(所占比例为55.9%)。

(三)整合、优化课程。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军训、劳动、社会实践等)相结合的基本规律,精选、重组、调整课程,合理分配学时,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尽量使课程体系得到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验课学时比例,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劳动教育,通过劳动锻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加强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基层卫生工作状况,增进学生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学生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环节,学生直接参加临床工作,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前三学年,每学期2学时,第四学年每学期4学时,共20学时。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清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开展实验教学改革,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2000年以来,我们改革了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手段,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目前,机能学实验完成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实验内容的改革,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态学实验正在积极探讨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实验内容的改革,力争通过实践,建成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形态学实验。

在新修订的实验教学大纲中,在保留学科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更新,引入新的、更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整合实验内容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保证实验开出率。同时,各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技能考核,严格考核管理,严格考核纪律,严格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打破学科壁垒,整合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在培养方案制订中,本着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培养目标的原则,优化整合课程设置,打破学科壁垒,加大学科融合幅度,从而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合并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为人体解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为病原生物学,卫生学、流行病学为预防医学,独立开设免疫学、卫生统计学、机能学、组织病理学实验等。课程的优化整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河南省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学校每年拨出专款用于大学生科研立项和前期投入,对重点项目大力扶持,充分调动广大同学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每两年一届组织开展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包括了征文比赛、主持人大赛、书法摄影绘画大赛、健美操街舞大赛、校园FLASH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另外,学校和各院系每年还组织“迎新生”文艺晚会、元旦文艺汇演、国庆文艺晚会、运动会、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增强学校人文气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联.王建发.地方性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构想[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5).

[2]刘俊荣.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6,27.

作者简介:

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5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要使初中生在起始阶段就能对政治课感兴趣,能自觉的投入学习中,真正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积累丰富的资料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能做到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语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教学《学会调控情绪》这一内容时,讲了这样一段话“保罗很爱车,但凭他的收入要买一辆车是不可能的事。在朋友劝说下,他买了一张两元的彩票,结果中了大奖从而买下心爱的车。可是几天后车被盗了,保罗受不了打击几乎要疯了,但是他最终没有崩溃并且又快乐起来,是因为他想通了‘丢失的不过是两块钱而已’。保罗之所以再次快乐,是因为他能调控自己的情绪。”学生听得入迷,兴趣随即被激发起来了。我想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能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引导,就一定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随即滋长起来。

二、优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有效教学方法地使用是教学过程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套用某种简单的教法,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思维、创造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教学《学习中的苦与乐》时,我设计了一个比赛大辩论,让学生通过激烈的思维碰撞来辩论: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正方的辩题是“学习苦大于乐”;反方的辩题是“学习乐大于苦”。当我宣布开始时,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辩,通过正反双方多个回合的辩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再经过我的总结“学习中有苦亦有乐,如果在放弃学习的权利与摆脱学习的困难两者中选择,我们将会明白享有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是令人多么的快乐”。于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其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快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创新精神的推动力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使人们能有所创新,能使人走向成功。拿破仑说:“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屡次失败会使人失去信心,自信是在不断的收获中形成的,而每次的成功都会令人增加自信。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无论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还是作业的布置,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简单有效的目标开始培养,循序渐进,让学生收获到一份喜悦,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可行的目标继续收获喜悦,通过不断取得的成功使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从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不断发展。“微笑”是另一种培养自信的方法。微笑不仅能培养自己的自信能力,更能给别人自信心一种推动力,是医治自信心不足的良药。教学中教师要以“微笑”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营造民主氛围。微笑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能积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影响他们;微笑也是最有效的鼓励性评价方式,能使学生信任老师,有话敢说,有疑敢问,敢于和教师大胆讨论问题。在微笑带来的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学生才敢大胆质疑,才乐于敢于与教师展开讨论,才会“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初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材。总之,在思想政治课上,学生爱学、乐学和会学;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得到提高;不仅能积极地学会课本知识,还能够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自己学会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并能有所创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就是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周立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科技创新的辩论范文6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dimension, this paper gives an framework of dimensional structure with respect to corporate science & technology culture, which includes five dimensions:market orientation, time orientation, people-orientation, risk attitude, 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 Simultaneousl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nstruction needs of corporate science & technology culture,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ational selection and positioning of dimension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ulture in modern business, which includes the market-centered, long-term interest-oriented, people-centered, encouraging risk-taking and collectivism.

关键词: 科技文化;文化维度

Key words: science & technology culture;culture dimensions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102-02

0引言

企业科技文化是企业文化体系中的职能子文化,它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企业中的科技人员行为,并为科技人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企业科技文化是科技文化与经济文化的交汇。从科技文化角度而言,它反映了科学研究的真理、知识探索与创造属性,即社会的科技精神、科技意识、科技伦理道德观等;而从经济文化角度而言,它反映了企业的经济属性,即企业的经济目标、经济价值观及经济伦理等。

1文化维度理论

对于文化维度的认识,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与斯乔贝克(Kluckhohn & Strodtbeck,1961)在其《价值取向的变奏》一文中,提出了六大价值取向,用于描绘文化群体的文化轮廓图,分别为:对人性的看法――善和恶;人们对自身与外部自然环境的看法――人是自然的主人或人与自然和谐并受制于自然;人们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人们对活动的导向――重视做事或重视存在;人们的空间观念――隐秘或公共;人们的时间观念――一个时间做一件事或同时做多件事。该理论开创了人们对价值观的二元对立区分认识方法。

沿袭克拉克与斯乔贝克的文化维度理论,许多学者提出了新的认识企业文化的文化维度分类,如戴尔特,施罗德和莫里埃尔(Detert,Schroeder & Mauriel,2000)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8个维度:①组织中遵从的基本理念;②对时间和时机性质的理解;③激励;④稳定与变化;⑤以工作任务或员工为核心;⑥独立工作与合作;⑦控制、协调与责任;⑧关注内部或外部[1]。罗宾斯(Robbins)和卡尔特(Coulter)在企业文化分类上提出了文化七维观:①创新和甘冒风险――表示企业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甘冒风险的程度;②注意细节――表示企业希望员工精细、注重细微处的程度;③以结果为中心――表示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放手程度,即管理人员注重结果而不管取得其结果的方法和过程的程度;④以人为本――表示管理层在决策时考虑决策实施的结果对企业员工的影响的程度;⑤以团队为中心――表示企业活动围绕团队来安排而不是围绕个人来安排的程度;⑥进攻性――表示企业员工进攻、竞争而不是随遇而安的程度;⑦求稳――表示企业行动注重保持现状而非发展的程度[2]。

我国学者李晶、卫则围绕企业内部创业型文化,提出了五个维度:①支持创新的态度。②时间倾向,对内部创业的评估周期和创新方向是着眼于长期利益还是短期利益。③人本倾向。④合作协调,即企业采用个人主义倾向还是集体主义倾向,个人主义倾向文化中,创新是以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为基础,鼓励个人冒险精神;集体主义倾向文化中,创新是以团体工作为基础。⑤开放式协调[3]。

2企业科技文化的维度结构

企业文化对科技活动目标、作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也是一个多维度的体系。结合企业的文化维度和科技活动创新型文化内核的要求,企业科技文化维度可包括如下方面:

2.1 市场倾向――以市场为中心与以技术为中心市场倾向描述企业对科技活动基本功能的认识,以市场为中心强调企业科技活动基本目的和归宿在于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以科技为中心则强调企业科技活动目的和归宿在于增加社会的科技文明。

2.2 时间倾向――长期利益导向与短期利益导向时间倾向描绘企业对科技决策与科技绩效的判断依据是以未来长期利益为评价标准还是以短期利益作为判断标准。长期利益导向以未来长期战略和经济利益作为科技决策与绩效评价的依据,而短期利益导向则以当前科技活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作为科技决策与绩效评价的依据。

2.3 人本倾向――以人为中心与以物为中心人本倾向描述企业与科技人员的关系。以人为中心强调企业关注的核心和焦点是科技人员的价值,以物为中心则认为科技人员是实现任务的手段。

2.4 风险态度――鼓励冒险与惧怕冒险风险态度描述企业在对待科技活动产生的科技、财务、市场等风险和威胁时的容忍程度。鼓励冒险,对风险容忍程度高,大胆倡导创新来追求科技活动不确定性收益;惧怕冒险,对风险容忍程度低,强调通过秩序来保证科技活动的稳定收益。

2.5 合作协调――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合作协调描述企业组织科技活动方式及成就导向。集体主义强调科技工作以团队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注重科技人员对科研团队的归属感,以团体共同利益、荣誉作为成就取向。个人主义强调以科技工作者个人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个人英雄主义作为成就取向。

3现代企业科技文化维度的选择

现代企业科技文化在取向上需选择推动创新的文化内容,表现为:

3.1 以市场为中心企业科技文化价值观不同于科研机构、大学等公益性研究机构的价值观,企业对科技活动目的基本认知应立足于不断满足顾客和市场的需要。科技人员创新构思的形式、科技项目的设计、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的设计均需以市场需求和企业内部业务发展作为基本的判断标准。它是基于企业家动机而非科学家动机的科技创新价值观。3M公司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活力的公司之一,其创新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市场、顾客需求为前提,创新围绕着对市场的回应与考察。

许多学者对创新型文化的研究均表明,对市场和外部环境反应速度或敏感性是提高企业创造力的规范之一(Charles O’Reilly、Enrique、Claver、Schneider等)。对市场和外部环境的敏感性表现为:①将顾客和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思想的源泉,研发项目的设计和立项着眼于用户需求;②科技研发和创新全过程中的充分授权,最低限度地降低科研部门中的官僚作风;③迅速决策和创新实施的快速度、短周期。

3.2 长期利益向导企业科技文化应着眼于保证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以长期利益为导向,而不能受短期利益的驱动。长期利益导向表现为多个方面:①企业追求持续进步。企业在技术能力培育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核心刚性”的现象,即原来的核心能力制约和阻碍新的核心能力的培养,无法形成适合市场变化的核心能力更新。企业长期利益导向,就是要克服“核心刚性”,追求持续的进步和更新,形成与市场发展动态适应的技术能力;②企业以未来战略和经济利益作为决策和科技绩效的判断依据。在科技决策和科技绩效评价中要引入战略利益考量,如着眼于建立技术壁垒、形成技术标准或扩大员工安全、健康福利、降低环境污染与伤害。

3.3 以人为中心杰恩・川迪斯认为只有那些具有社区意识、鼓励用户忠诚和注重细节的实验室才可能拥有关心用户、而且愿意为实验室做出贡献的成员[4]。

科技人员是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企业的科技创新完全依赖于科技人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积极性。由此决定了企业科技文化的定位应着眼于人员,而不是工作本身。只有通过对科技人员的能力培养和满足其需求的积极性提升,才能保证科技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以人为中心的科技文化,要求重视科技人员的作用,尊重科技人员的价值和需求;知人善任,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特长,将科技人员安排至适合的岗位上;培育人才、积极对科技人员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科技人员的科研能力。

3.4 鼓励冒险企业科技活动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其企业科技部门较企业中的其它部门在风险态度方面需要具备不怕失败、宽容失败、承担失败、敢于从失败中吸取新经验的心理意识。因此企业科技文化中必须建立鼓励冒险的群体意识。

Charles O’Reilly(1989)对于成功企业鼓励冒险的规范总结为:①拥有尝试新事物的自由,允许失败;②宽容错误;③允许对“思想者”思路的讨论;④不惩罚失败;⑤对现状的挑战;⑥忘记过去;⑦不热衷于短期行为;⑧希望创新成为工作的一部分;⑨对变革的积极态度;⑩发展和提高动力等[5]。

3.5 集体主义企业科技活动的复杂性及知识分工细化与科技创新的综合化矛盾,使现代企业普遍采用了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当前的项目团队不仅来自于同一学科、同一科研机构、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学科、不同科研院所,甚至来自于不同职能部门和企业以外其它单位。因此,团队合作的组织形式决定了现代企业科技文化的基本取向应着眼于集体主义,而不能推崇个人主义。如惠普公司的基本思想是“挑选最优的员工,强调团队协作,激发第一精神”。

现代企业科技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①团队成员拥有共同愿景和目标。Charles O’Reilly (1989)对于成功企业共同目标规范总结为:对组织的自豪感、团队工作、荣辱与共、工作的灵活性、主人翁感觉、消除混淆信息、管理的互相依赖、共同的愿景和方向、建立统一性、互相尊重和信任[6]。集体主义要求科技人员在团队工作中应建立共同理解的目标;共同承担科技活动的责任与后果;团队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尊重与信任共同将科技任务付诸实现;②建立集体主义成就倾向,科技成果及衍生出的科技奖励均来自于项目团队的集体主义贡献与成果,而不是来源于哪一个单一的个人;③开放的信息,在团队工作中要鼓励开放的思想交流与信息共享,而不是知识垄断。Charles O’Reilly(1989)对于成功企业开放性规范总结为:开放的沟通、交流渠道及信息的共享、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开放的渠道、才能、开阔的思维、从公司外部获取力量、允许人员跨职能交流、鼓励横向思考、适应顾客的需求、接受批评、不要不理性、智力上的诚实正直、持续培训、期望和接受辩论、主动请教别人等。

参考文献:

[1]Detert J R., Schroeder R.G.&Mauriel J J. A framework for linking culture and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in organization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25(4):850-863.

[2]李桂荣.创新型企业文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5-16.

[3]李晶,卫.内部创业型文化:内部创业与企业文化耦合.科研管理,2008,3: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