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

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棉花;栽培技术;创新;问题;意义;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065-02

棉花作为我国十分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而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对棉花产量与质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为了能够提高我国棉花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并且促进我国棉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必须对棉花栽培技术进行发展和创新。

1 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性人才较为缺乏,科技资金投入较少

受市场经济的引导,我国高校所设置的专业很少涉及到农业栽培领域[2]。而传统思想一直引导我国受教育者努力脱离农业,向其他高端行业发展,这就导致我国专业从事农业栽培技术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极为缺乏,技术性人才的缺乏为我国棉花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此外,我国政府以及棉花企业对于棉花栽培技术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政府以及企业在科技资金投入方面较为缺乏,这也阻碍着我国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1.2 棉花市场波动较大,棉农收入不稳定

由于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棉花出口他国,因此,国际棉花市场的波动对于我国棉花的生产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纸币贬值,物价逐渐上涨,我国市场范围内的通货膨胀较为严重,这就导致了我国棉农在从事棉花生产和种植时,需花费较大的生产成本[3]。生产成本的提高,导致棉花为棉农带来的经济效益降低。与此同时,国际棉花市场的需求处于变化之中,这就使得我国棉农的经济收入十分不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棉农从事棉花生产种植的积极性。

2 新形势下棉花栽培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意义

2.1 我国棉花产量和质量提高对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创新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重视技术创新,才能够保证该行业的良性发展。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多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各国为了大力发展本国的出口企业,纷纷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张通过贸易保护政策来保护本国的行业,抵制他国对本国的进口。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棉花行业的发展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通过创新和发展我国的棉花栽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单位土地面积的棉花产量,更能够提高棉花作物的质量,从而使得我国的棉花作物能够在质量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棉花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种植和销售已经成为我国农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发展我国的棉花栽培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棉花行业的产业升级,更能够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国际贸易,通过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国棉花以及相应产品的出口。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3个方面为出口、投资、消费,因此,通过发展和创新我国的棉花栽培技术,能够极大地促进我国GDP的增长。

2.2 栽培技术创新是我国棉花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世界范围内棉花行业的不断发展,各大从事棉花生产、加工以及贸易的企业都开始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得企业内部实现最优化运行[4]。然而,落后的棉花栽培技术是遏制棉花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落后的棉花生产力已经无法适应先进的企业管理机制,因此,只有通过将棉花栽培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使得我国的棉花行业进一步发展。此外,随着各个国家在棉花领域的竞争日益加剧,尽管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棉花产量最多的国家,但是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家都紧随其后,如果中国无法在棉花栽培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就很难保持世界棉花产量第一的地位。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不进则退,因此,棉花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于我国棉花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3 建议

3.1 无土栽培,科学移栽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棉花的最初栽培已经开始走向无土栽培。而无土栽培需要极强的技术性,且十分复杂难以掌握。在促进我国棉花栽培技术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应该针对无土栽培进行针对性的科研,尤其是要重视研究无土栽培中的营养液成分构成、棉花作物在无土栽培过程中的生长速度、肥力构成等因素,通过研究和创新这些棉花栽培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来促进棉花栽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此外,随着无土栽培的发展,科学的移栽方式也在棉花栽培种植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如果没有和无土栽培相配套使用的科学移栽手段,那么棉花栽培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仍将面临较大难题。在棉花移栽过程中,要提前将土地进行平整,为移栽棉花打下良好的土壤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合理施肥来保证土壤的肥力。最后,在棉花移栽的过程中,应该喷洒预防病虫害的农药,保证棉花不受病虫害的侵害。

3.2 选取良种,科学育苗

棉花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棉花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而且需要充足的灌溉水源。棉花在我国的生长周期为5~6个月,在其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病虫害,并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每年由于病虫害所导致的棉花损失多达15%~20%。因此,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选取品质优良的棉花种子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选择优良品质的棉花品种,能够对病虫害起到很大程度的防护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科技人员的不断研究,已经发明出一些优良品种,该品种的抗虫能力较强、叶枝少、叶片适中、纤维品质优良,且株型十分紧凑。在棉花长达5~6个月漫长的生长周期中,优良的品种不仅能够有效避免病虫害的发生,更能够提高棉花的产量与质量。

3.3 创新地膜栽培育苗移栽技术,提高产值

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通过使用地膜进行栽培,能够有效地节约棉花种植成本,并且有助于棉花的生长。在我国很多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等因素导致棉花栽培过程中育苗十分困难,而通过地膜栽培技术,能够解决此问题,充分提高棉花育苗成活几率,进而使得棉花栽培技术更加成熟与完善。此外,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棉花种植都是通过直播,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针对棉花种植已经开始转向育苗移栽,在温室之中对棉花幼苗进行保护,不仅能够保证幼苗的成活几率,更能够使棉花在幼苗阶段就处于十分健康的状态。将幼苗进行移栽,能够极大地增加单位土地面积内棉花的产值。此外,相关科技人员应该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将地膜栽培技术与育苗移栽技术等进行创新和完善,以便于促进棉花栽培技术的创新。

3.4 监测棉花生长,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棉花的生长周期为5~6个月,在其漫长的生长周期中,从事棉花栽培种植的劳动者以及从事栽培技术创新的科技研发人员,应该对棉花的生长进行监测,通过科学手段对棉花进行调查和分析,建立和完善针对棉花生长的监测机制。与此同时,应该充分做好对棉花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棉花生长过程中,棉铃虫对棉花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该对棉铃虫做好预防与针对性防治工作。

4 结语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形式的多元化和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经济利益,纷纷通过贸易保护措施来遏制进口,因此导致我国的棉花产业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在此大背景之下,我国为了促进棉花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通过栽培技术的创新来提高我国棉花的产量以及质量,促进我国棉花行业的产业化升级,进而带动我国GDP的快速增长。

5 参考文献

[1] 宋美珍.我国棉花栽培技术应用及发展展望[J].农业展望,2010(2):50-55.

[2] 樊秀华.河南鹤壁市棉花生产成就及存在问题[J].中国棉花,2012(4):42-43.

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机电类专业 创新意识问题 策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涉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师生452人,其中,教师44人,学生408人。

(二)调查内容

为了解机电类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为例,针对该校机电类专业中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五个专业中高中起点的专科大一、大二年级、五年制起点专科的三、四年级的学生及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涉及问题三十余个。

二、调查的结果

(一)学生问卷

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的机电类专业中,共发放调查问卷410份,实际收回408份。被调查人员中男生333人,女生75人;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210份,高中起点专科198份;机电一体化专业82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166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82人,电气自动化专业40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9份。

被调查的408名学生,有335人认为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26人认为应该在其他时间进行创新意识教育,有46人对是否应该将创新意识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持无所谓的态度。

对于学校的创新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培养方面,有277人认为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有285人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30人认为应该通过创新大赛加强创新教育的培养,263人认为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谈及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条件时,228人认为应具备独到的思维方式,229 人认为应具备高科技素养,226人认为应具备团队精神,305人认为应具备探索精神,190人认为应具备勤奋的精神,134人认为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与责任感,有130人认为应具备交流能力,有19 人认为应具备其他方面的条件,如良好的创新环境,不懈坚持的精神,较强的动手能力等。

调查中,有63人认为家庭教育对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213认为应该是学校的活动和教学才是影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63人认为是创新大赛,93人认为是个人因素,19人则认为是先天因素对其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最大。

在对问题“您认为高职学校机电类学生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的调查中,48人认为最缺乏资金,193人认为最缺乏氛围,58人认为最缺乏信息知识,141人认为最缺乏技术指导,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将创新意识教育贯穿于全部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84名同学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176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106 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有39人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有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

(二)教师问卷

在对机电类专业教师的44份问卷中,多数教师对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并赋予了较高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好的老师有13人,其中认为很好的只有1名老师,仅占总人数的2%。被调查的44名老师都认为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多数老师都希望能将学生创新教育贯穿于每个年级的教育教学中,并通过创新意识教育的培养,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校的专业竞争力和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

在问及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因素时,认为是家庭教育的7人,36名老师认为主要因素为学校的创新氛围,22名老师认为是课堂教学,认为是学生个人因素的有27人,认为是教师引导为主要因素的则有21人。

对于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因素问题,被调查的老师中,31人认为是资金支持,23人认为是制度扶持与激励,23人认为是专任师资的缺乏,36人认为是学校缺乏创新氛围,22人则认为制约学校创新意识教育的主要因素是领导的重视不够。

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从何种途径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的问卷调查显示:有20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35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每年举行的创新大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认为应该通过讲座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33位老师,29名老师认为应该通过外出的参观学习来加强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

三、结果分析

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中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群体,高中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高中化学主要让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知识,对于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更新教育观念,打造全新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育观念里,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听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仅仅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思维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改变教育观念,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这种教学观念,不单单由教师来担任讲解的角色,更多的是由学生来担任讲解的角色.教师提前为学生布置好下一节的讲解内容,让学生课下去完成准备工作.在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在讲台下认真听讲,及时为学生指出讲解时出现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正.教师还要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地提出不懂的问题以及不同的观点,并且允许学生互相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养成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新型教学观念中,可以充分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便于教师与学生打成一片,逐渐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平等、宽松、愉快的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一直作为知识的探索者和传授者,而学生则一直作为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不能得到提升,还会得到一定的减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用不到什么创新,所有的知识都是由教师整理好的,学生只需要死板地去记忆就可以了,这样下来,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定的惰性,进而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僵硬的化学教学模式,使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去学习,唤醒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O2的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时,由于学生小学时对O2有一定的学习,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下提前进行预习有关O2的化学知识,然后让学生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些有关O2的问题:O2可以在水中存在吗?人离开O2还可以生存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下积极与同学进行讨论,认真学习课本,努力查阅相关的化学资料.教师要对在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口头或实物的奖励,激发学生学习有关O2的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三、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造思维

创新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创新思维火花的蹦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化学学习方法的传授远比对学生化学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教师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的重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和丰富化学教学.

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4

一、熟练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

任何一个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的人一定会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但是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未必就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知识积累方式的科学性与将知识从量转化为质的能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当然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这就要看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自己所具有的扎实基础知识,并对于这些基础知识赋予创新的意识。

二、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创新的环境

教师在完成相应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实践,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环境,以鼓励的手段去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灵感。使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大胆地质疑,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养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求新精神。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使学生具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创新环境的形成,还要注重发挥学生团体的作用。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

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会创新

创新意识,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会学”就是要求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和氛围,要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分析信息,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教材是外因。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当然,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比如学生问:“为什么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一样重?”教师应首先表扬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但不马上回答,而是把问题交给大家去思考。经过认真思考,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解。类似这样的有价值的发问,每个教师都会遇到,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给予疏导、释疑,就会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质疑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我认为”“我发现”“我同意”“请问”等词语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义,发表新见解。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在学生进行创新质疑的过程之后,要让动手操作,促进学生创新。动手操作过程是以动促思,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学生在操作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他更机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他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还应注重对学生的练习

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创新意识 缺失原因 培养措施

一、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

创新意识首先是一种动机,是在面对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和探索究竟的冲动,并能够在这种动机的引导下发挥潜在的能力解决问题或者创新方法。所以创新意识是人类进步离不开的意识行为,因为只有对未知的探究和解密才让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才让文明得到了进步。所以创新意识归根结底是人类不安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广义地看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发明创造的意识。发现的意识是让人类能察觉问题和新的事物,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发明意识是人类创造新的事物、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动,这是对发现意识延续,形成完整创新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从狭义的角度看,创新意识还可以理解为:问题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方法创新、发明的创新、评价的创新等。无论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看,创新意识都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原因

1.发现问题的动力缺失

在传统教育方式的教导下,大多数的学生都以学会为首要前提,再加上考核制度的单一,就导致了学生过度的依赖课本、依赖教师、依赖课堂,而且满足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主动探究的兴趣日趋淡化。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愿望及能力的大学生即使掌握了网络技术也不能利用资源进行主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了。这种创新意识的丧失是在发现问题阶段上出现了根本性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根本原因。

2.提出问题意识的匮乏

目前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少能够出现学生打断教师授课并提出问题的情况,尤其是与课本相违背的问题更是没人提及也没人敢提,因为一旦提出问题就会出现两种状况,其一,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保证问题的准确性,一旦出现错误怕出丑的心理往往占据了上风;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准备不足,对提出的问题不进行当即的解答,将问题冷处理,这样就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提出问题后真正得到解决的少之又少,学生当然不愿意挑战课本和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质疑的能力,也就失去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也就没有了出发点。

3.探究进取的意识丧失

创新意识往往需要人们具备强烈的探究和进取意识,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具备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但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却普遍存在兴趣局限、好奇心不强、不思进取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长期的课业压力,导致了思想活跃性的下降,高考、就业的压力让他们无法顾及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更谈不上好奇和广泛的涉猎了,所以逐渐丧失了探究和进取意识。

4.害怕失败的思想突出

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成长中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一路走来听到的都是鼓励和赞扬。害怕失败是当代大学生的突出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对创新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害怕失败就不会尝试,没有尝试当然也就没有创新的成功,所以这种思想是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诱因之一。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1.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

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培养创新意识就要首先改变教育的思想方针,把素质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从学生的智慧潜能入手,重视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教育,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其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提问、主动地解疑,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并建立起创新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害怕失败的思想是阻碍创新的最大障碍。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教会学生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失败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解疑、敢于创新。同时这样的心理素质将伴随学生进入到社会中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还要着力提高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因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尤其是大学教师一定要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基础、精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应首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引导学生一起来进行创新。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只有愿意创新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时候,要鼓励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要从教学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解决,教师应多提问,鼓励学生多质疑,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其次,要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无论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要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优点并加以肯定。最后,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利用解决实验难题或者课题的机会,提倡分工合作,鼓励团队的创新和合作,以此让学生树立信心和发展自身的优势,以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3.在教改中调整知识结构力求全面而合理

创新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形成。创新的初级阶段就是,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试想,如果学生连知识基础都没,当然不会发现问题,谈不上解决问题,而创新更是虚无缥缈。所以创新需要学生具备更加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改革中应当强调知识的全面和合理,全面主要就是指要将知识进行整合,并且用一个主线贯穿起来,以此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基础,做到学的全、学的广。另外,在合理性上,要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专业性、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应用到创新中的,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堆砌。所以在教学上应当注意精难搭配、文理综合,让学生不仅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看到问题的更多层面,无疑增添了创新的信心和能力,当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四、总结

创新意识的内涵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发现意识需要的是探究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则需要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开始,并使其全面合理地掌握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既有发现意识又具备创新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具备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潘立达.以创新教育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9,(3).

[2]王惠兰.创新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2009,(4).

[3]高丹.加强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J].航空工业,2009,(6).

创新意识存在的问题范文6

一、创新性教学的环境

1.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如:“谁来当一回小老师”;“试试看,你能行”等等。这样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奇”是人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样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对此,教师必须加以保护和鼓励,并努力调动和培养。如思想品德教学中提问“猿猴是怎样变成人类的”,“为什么现在动物园的猿猴没能成为我们人类”。这些问题是很有挑战性的,可以事先准备一个猿猴的头颅和现代人的头颅让大家识别并试着说明原因。从而为探求新知创设了情境。

二、创新性教学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

如果说,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和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作能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教条条、背条条,“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如果能有特色,在课堂教学中也一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开头的方法,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A.新闻式开头。

B.情景式导入。

C.案例引入。

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