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素质培养教学方案
现说有效实施农村语文教学的途径进行分析,以此增加文章理论的附着力与应用效果。
一、明确农村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农村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农村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农村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农村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农村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农村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农村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农村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文2
川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技艺传承方式。那么,怎样通过博物馆陈列来全面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内容、主题和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只对形式问题进行解读。首先对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的原则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陈列空间、以川菜主题特色塑造展示环境和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三条设计原则。然后通过“内容理解、空间规划、氛围营造和陈列布置”四种关联性设计方式,对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的方式问题进行论述。最后,运用“原则和方式”开展成都川菜博物馆《典藏馆》陈列形式设计实践。
关键词:
川菜 博物馆陈列 原则 方式 成都川菜博物馆
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渊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复苏驱使着我们更加关注这种技艺、经验和精神。博物馆的存在为这些内容的留存和发扬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方法。川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和技艺传承方式。那么,怎样通过博物馆陈列来全面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内容、主题和形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本文只对形式问题进行解读。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通过对空间的合理规划装饰和对展品本身的解读性呈现,让观众获得良好的参观氛围和兴趣。川莱博物馆陈列设计同样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
一、设计原则
1.以地域文化符号构建陈列空间
川菜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风格,这种独特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巴蜀大地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的熏陶和孕育。川菜既是巴蜀文化的产物,又是这―文化最为形象和生动的承载者、传递者。在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有效运用可以塑造陈列空间的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地域文化需要通过视觉符号予以表达,这些视觉符号可以从当地最具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提炼形象、结构、材料、色彩、肌理、材料、图像等物质载体进行再创作,获得全新的视觉语言来构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陈列空间。例如,川菜饮食活动主要场所是在民居建筑内,在博物馆内借用四川传统建筑特有的空间结构和建筑材料,如天井、挑檐、院落、木材、青砖、石灰、青瓦等,有助于构建独特的空间尺度和形态。
2.以川菜主题特色塑造展示环境
陈列形式设计的目的在于根据陈列内容,创造完美艺术形式来表现和强化主题。在川菜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应该为川菜展示内容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在形式结构和艺术氛围中传递出川菜主题特色,使川菜文化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主题特色展示环境的塑造,应该继承和发扬川菜民俗文化传统,在展示环境中抽象化、符号化地提炼川菜民俗文化,最终通过色彩、形态、材质等视觉语言来表达。例如,在局部空间可以运用红色、灰色来表达川菜麻辣特点,也可以从餐饮用具提炼形、色、意来装饰空间等。
3.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
相对于文物类展馆中的精美展品,餐饮用具就略显平庸。这种客观条件使得单一的展柜式陈列就显得呆板和无趣,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可以解决这种缺憾。动态场景可以使展览从单纯的看文物转变为有文物、有故事、有情节、有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式观看。川莱博物馆中“川菜技艺”内容特别适合以情景化、体验性营造动态场景来表现:一种川菜从原材料到出锅盛盘,需要经过选料、刀工、搭配、烹调四大工序,但是在博物馆内,不可能出现真实的厨师在制作真实的菜肴。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空间中搭建真实的厨房、客堂等场地,配合雕塑、展柜、展板、多媒体互动装置、灯光等,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情景化空间。观众置身其中,既受到环境的引导融入展示情景中,又可以参与多媒体互动,或选材、或切莱、或煎、或炒……制作出一道道色香味美的川菜。
二、设计方式
1.内容理解
内容决定形式是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特殊准则。在川菜博物馆陈列设计开始之前,应该充分理解川菜展览大纲中的每一个部分、每个单元以及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始设计工作。例如,通过理解展览大纲,可以知道每一个部分、单元中餐饮用具的数量、级别、年代等数据,从而根据这一数据,在空间规划时,餐饮用具的数量多、级别高的单元,以展柜、文物为主,反之以展墙、图文为主。
2.空间规划
陈列艺术离不开空间形态,是对空间重新进行规划分布、组织利用的视觉艺术。川菜博物馆空间规划应服从建筑本身的形态和结构,以空间功能和川菜展示内容为主导,划分各展区空间形态和大小,通过形态大小、材质色彩等视觉元素将展示信息传达给观众。川菜陈列的空间规划有以下几点原则:一是展示功能完备。从宏观来说,川莱博物馆功能空间可分为公共空间、陈列空间、辅助空间等。从微观来说,公共空间要考虑询问、休息、指示等功能。陈列空间要考虑展柜展台、道具设备等功能。二是览线合理畅通。合理畅通的览线能够引导游客适时参观,提高观看效率和缓解观看疲劳。三是空间动静结合。川菜博物馆既有展品又有图文,在以展品为主的单元,空间应该安静纯粹,突出展品的重要性;在以图文为主的单元,空间应该静中有变,从形式上来吸引参观者。
3.氛围营造
氛围营造是表现主题的最佳手段,恰当的氛围可以有效的引导观众进入角色,较快的进入参观状态。川菜博物馆陈列空间的氛围营造不可过于花哨以博人眼球,造型、色彩、材质方面的运用应该符合历史人文类博物馆陈列特点。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做以下考虑:一是对四川传统建筑的借用,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形态色彩在川菜博物馆空间中重复使用,可以获得地域氛围。二是对餐饮器皿的借用,对碗、筷、坛等器皿或放大、或阵列、或解构重组,可以获得雕塑感极强的装置造型。三是餐饮空间环境的原状复制,真实的人物、事件、物品等可以创造出真实氛围。
4.陈列布置
博物馆陈列的本质还是把展示内容布置在空间中,这一过程是集文化性、艺术性和技术性于一体的设计活动。陈列布置主要包含实物布置和图文设计。
1)实物布置
川菜博物馆内的实物布置是对餐饮器皿和仿真菜品的组合摆放,根据展览大纲所列餐饮器皿的年代、级别、数量、大小,在展柜内进行科学、艺术的布置,形成重点突出、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视觉效果,使毫无生气的实物传达出内涵信息,产生新的意味。
2)图文设计
博物馆图文设计包含展墙画面设计、展品说明牌设计、多媒体界面设计等。川菜博物馆属于历史人文类博物馆,而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图文设计,构图应该稳重,大气,突出历史人文的沉淀;色彩多选用中性雅致的颜色。所以,在川菜博物馆中,图文设计应该既有传统意味,又有现代形式感。版面构图简洁大气、图文编排精致儒雅,色彩可以选用暗红、褐色、棕黄等中性暖色。
三、成都川菜博物馆《典藏馆》陈列形式设计
成都川莱博物馆是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主题博物馆,位于成都市郫县古城镇,博物馆内分典藏馆、互动演示馆、品茗休闲馆、灶王祠、川菜原料加工工具展示区等,占地约40亩,藏品6000余件。笔者以《典藏馆》为实践对象,进行陈列设计。
(一)典藏馆现状
典藏馆面积12000平方米,陈列展出3000多件各个时代川菜饮食器皿。整个展厅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内容设计比较薄弱和散乱。对川莱历史文化展示不够,展品太多太杂,应该选择品相和级别相对高一点的展品进行展示。此处可以参考笔者撰写的《川菜展示资源调查报告》。二是陈列形式设计陈旧,制作粗糙,不具备现代博物馆的审美要求。1、典藏馆陈列采用全通柜形式。室内展区整体采用全通柜的优势在于能摆放更多的实物,但是它的弊端却远大于优势。首先是主次不分、游线不畅,游客在观看的时候难于顾忌前后左右。其次,形式单一,展示手段贫乏。2、在展品摆放、图文设计上层次不明、凌乱不堪。3、在制作工艺上材料单一老旧,作工粗糙。(图1)
(二)改造方案
《典藏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作,由于篇幅有限,笔者选取部分节点方案进行解读。
1.空间营造
川菜博物馆所在地域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悠久,历史灿烂。两千多年的的建城历史中,留下了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宽窄巷子等遗迹,形成了独特的川西民居建筑。在《典藏馆》空间营造中,可以提取“青砖、白墙、灰瓦、门头、石板、天井、老树”等建筑元素。(图2)
2.复原场景
博物馆陈列中的“场景”是通过实物与场景的组合,塑造一个特定的情节场面,表现陈列主体活动的环境,及主体与环境中各种客体的相互关系。在《典藏馆》中,复原场景可以打破单一展柜陈列的呆板和无趣。在设计中,选择清末明初的“名馆名菜、前堂后厨、小吃摊点、坝坝宴”等有史可查的节点进行场景复原,并将清末及民国时期的文物和川菜制作多媒体互动与场景结合展示。例如,在《前堂后厨》场景复原中,设计民国某一“随堂便饭类红锅馆子”内景,前为就餐客堂,后为厨房,来展现民国时期川菜饭馆基本格局和川菜制作过程。场景中,石板地面、剥蚀的木柱、斑驳的白墙和青砖、褪色朱漆的雕花门窗……,无不渗透着民国时代的原汁原味。前堂桌面摆放的碗筷、仿真菜,食客和堂倌仿真雕塑,后厨物架、灶台和栅板上的文物、图片、文字,厨师仿真雕塑,无不传递着川菜的相关信息。(图3)
3.多媒体
多媒体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硬件设施模拟真实世界,如4D影院、360度幻影成像、多媒体互动装置等。川菜博物馆中的多媒体既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川菜的技艺、经验和精神,也是观众参与互动的重要平台,一些重要的、有趣的、可动的内容节点可以选择多媒体展示。例如,在《前堂后厨》场景复原中,可以设置一个多媒体虚拟灶台,模拟厨房互动参与系统。虚拟灶台精选三大独具特色的川菜名肴――回锅肉、麻婆豆腐和开水白菜供观众进行烹饪制作,以展示川菜“博采众长”的多样性。游客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筛选、组合配料,把握火候,“十指不沾阳春水”,便“料理”出这三道川菜名肴,并有大厨为其打分。(图4)
结语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范文3
一、持续推进旅游项目建设及管理工作
1、做好旅游统计工作。一是节假日及旅游黄金周期间,重点上报各景区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协同区假日办做好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5个假期的数字统计、市场分析、旅游投诉等方面的工作。填报河南省旅游政务网数据系统。编写假期旅游综述,并联系主流新闻媒体发送旅游数字及旅游综述。二是每月统计全区旅游人数和收入数据,常规化完成旅游数据统计总报、月报工作,截至6月底,实现旅游人数924.80万人,旅游收入2.98亿元。三是每个季度填报“全国旅游景区管理系统”,加强对辖区内A级景区的监督和管理,指导A级景区优质服务规范经营。
2、大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协助景区顺利通过A级景区复核。现有景区10家,其中A级景区6家:黄河富景生态世界(4A级)、丰乐农庄(3A级)、黄河花园口旅游区(3A级)、普兰斯薰衣草庄园(3A级)、绿源山水(3A级)、黄河逸园(3A级);备案景区4家:良库工舍、乡河湾、自然界、艺茂国际仓。二是上半年新备案艺茂国际仓1家景区:指导艺茂国际仓文商旅景区、良库工舍按照景区按照标准和要求做好A级景区资料整理、标识标牌设置工作。指导艺茂国际仓新建一个游客服务中心,目前,游客中心主体及功能区划分已经完工。三是做好厕所革命相关工作。对2015--2017年已建A级旅游厕所进行拍照、定位上传至高德地图。其中,按照市局要求将我区新建、改建10座旅游厕所申报情况在旅游厕所管理系统进行填报。四是按照《郑州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要求,完成我区旅游视频会议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并已投入使用。
3、旅游宣传形式多样化。通过电视、广播媒体进行宣传,邀请郑州晚报、郑州日报、中国网等媒体走进景区(点)采访拍摄,上半年,电视广播媒体报道5次、网络媒体报道47篇、报刊报道24篇。
4、其他工作。一是参加2018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做好迎接塞尔维亚、瓦努阿图两个国家共11名外宾的接待工作并圆满完成接待任务,我单位王雪珂同志被论坛组委会授予先进工作者。二是做好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资料收集上报工作。紧紧围绕省市关于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向古荥大运河管委会提交《中原市场旅游分析报告》、《河南旅游规划》、《河南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郑州市全域旅游产业提升规划及近期行动计划》等资料20件。三是积极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共18份,满意率100%。结合李福顺、禹金丽等人大代表提出的旅游惠民免票建议,我局迅速行动,深入景区调研,组织富景生态世界、普兰斯薰衣草庄园2家景区开展了“惠济旅游扶贫惠民,门票优惠等你来”活动,景区向持有低保证的游客免收门票,每月向郑州市民提供50张免费门票、200张半价票。
二、多措并举开展旅游宣传促销
上半年,开展文化旅游宣传活动12次。先后举办了首届豫台风情年、2018河南第五届绿源山水新春马戏艺术节、郑州首届国际花海美食狂欢节、首届“黄河诗会”暨第五届“天下诗林大会”、惠济区第一届全域旅游宣传周等8个主题宣传推介活动、艺茂国际仓举行中国(郑州)第二届观赏石博览会等。
三、稳步推进五旅融合发展
起草了五旅融合工作要点,明确了五旅各成员单位的工作目标。结合各单位职责,起草了《关于调整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成员及其职责的通知(草案)》及《惠济区2018年五旅融合发展工作要点》,提升五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5条以上,推出文化体验游专线、文物古迹游专线、滩涂文化游专线、花海游专线、农耕游专线、工业体验游专线共18条旅游线路。
四、全力配合生态红线划定相关工作
根据市环保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郑州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征求意见的通知》,积极配合生态红线相关工作,对辖区在生态红线范围内各景区进行普查,并通知景区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上报相关材料,整合材料报送至惠济区环保局。
五、存在问题
1.全域旅游工作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效率偏低。目前全区全域旅游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机关干部、群众参与性不强。全域旅游是一项“时时处处、行行人人”都需参与的综合性工程,五旅融合涉及及工业、农业、商业、教育、文化、卫生等诸多领域,亟需成立“旅发委”,由区四大班子领导进行统一指导,全区党政部门共同参与,更需文旅、农旅、工旅、商旅、康旅各个职能部门进一步认真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指标、责任主体,密切分工协作。
2.全域旅游亟需统一指导、统一规划。规划是我区全域旅游工作的龙头和根本。为实现我区旅游业发展模式由景区引领向全域发展转变,要尽快出台《惠济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辖区“旅游+”与“+旅游”项目进行规划指导,有效推进我区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和城镇建设,避免出现重复性建设以及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等问题;借鉴旅游先进地区发展经验,整合好惠济特色资源,充分利用好大汉文化等特色文化,发展古城、游园等人文景观,打造新的经济业态。
3.旅游招商条件受限,缺乏龙头项目带动。受土地、规划、交通等条件限制,近几年,旅游项目招商进展缓慢,缺乏品牌、强势旅游项目入驻。现有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而散,呈碎片化发展,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缺乏与旅游配套的大型旅游娱乐项目;经营主体参与形式较为单一,各景区(点)单打独斗的多,没有形成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发挥互补的作用;旅游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4.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发展缺乏魅力。历史文化、地方文化资源挖掘不充分,对历史文化研究不够,没有将历史文化遗迹与旅游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区域内文化元素没有进行系统梳理提炼,文化特色和品牌价值未能很好凸显,文旅融合度不高,景区多为自然生态型,在文化的融入和彰显上做的不够。文化探寻、民俗体验型旅游项目少,特色文化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开发不足。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发展缺乏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区在旅游公共服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设立旅游交通标识牌,新(改)建A级旅游厕所,组织辖区内A级景区积极加入郑州市旅游年卡惠民行列等,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旅游公共服务面向旅游企业、面向游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明显。我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服务设施急需配套的问题突出,停车场、旅游标识牌、旅游服务中心等设施不完善,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标准规范等手段,使惠济旅游硬件环境再上一个台阶。
6.旅游宣介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旅游事业,一靠建设经营,二靠宣传推介,而我区目前的推介活动只限于本地区,缺乏省域眼光、全国眼光和国际眼光;当前旅游推介多是一些旅游节庆宣传活动,形式单调、缺少特色,主要停留在游客口碑和熟人相传的阶段,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惠济缺乏整体形象的包装,宣传口号、logo设计、旅游标识等方面不规范、不统一,未能在宣传推介中体现出惠济特色。
7.黄河滩区水源地保护对旅游项目发展提出新要求。《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我区丰乐农庄、绿源山水、黄河逸园、黄河花园口旅游区、普兰斯薰衣草庄园、黄河富景生态世界6家A级景区均在一、二级水源地环保整治范围内,旅游建设项目受到水源地保护的要求,目前已基本停建。部分已建成A级旅游厕所因涉及水源地问题,已经停用整改。
8.五旅融合工作推进困难。一是五旅各成员单位的认识不到位。文、工、商、农、康各部分工作进度不均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克服单纯的任务观点,切实强化工作效率和落实效果;二是土地指标需求不到位。发展旅游建设项目的用地面积较大,导致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已成为制约五旅融合深入推进的瓶颈,还需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土地政策支持,合理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缓解惠济发展旅游用地紧张的局面。
9.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需要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既懂旅游又善于文化创意的高端人才队伍。当前,人才短缺是我区文化旅游工作的一个制约瓶颈,近半年来,由于市、区人才选拔,文化旅游局有14人调离工作岗位,文化、旅游、文物专业执法人员严重不足。人才缺乏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开发,未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果,补充文化旅游工作队伍迫在眉睫。同时,辖区各企业均向旅游业靠拢,产业融合发展受人才的制约很大,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讲解人员不仅少,而且由于缺乏系统、专业、有效的培训,其专业素质也不尽如人意。
六、下一步工作
(一)以转变思想理念为重点,凝聚力量,形成共抓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
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产业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2006年,我区成立了“惠济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受当时旅游发展规模和条件限制,旅发委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并不明晰,已不适应目前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所以,下一步首要任务是尽快启动重建和优化调整我区旅发委机构,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参与、共同谋划、统筹协作发展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由区旅发委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审核重大旅游项目规划,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赋予旅游管理部门更多的职能,让其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规划、产业促进、资源统筹、服务监管等作用,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立足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密切联系全区各旅游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行政指导和信息服务,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精髓,突出黄河风情、生态体闲、古汉文化,把旅游与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策划具有惠济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二)以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创新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经营单位都要积极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推动文旅、商施、农旅、工旅、康旅“五旅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五旅”单位明确制定月度、季度或者年度工作完成目标,并严格按照目标推进项目进展。拓展产业融合渠道,做好旅游与现代农业、信息咨询、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相关产业对接,发展商务游、康体游、生态游、工业游等特色旅游,搞活门票经济、地产经济和服务经济,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大旅游格局。
(三)以提升文化内涵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
惠济文化是由黄河文化、大汉文化和运河文化凝结而成的“三位一体”文化:古荥片区重点展示大汉文化、北部特色商业区重点展示运河文化、黄河滩区重点展示黄河文化;其他片区以文化、商业、健康、养老等为载体,大力展示特色文化。精心制作“拥抱汉族摇篮·畅享大汉文化”等一系列旅游宣介用语,塑造了惠济旅游之魂。出台促进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一定数额的文化旅游企业给予相关的奖补支持。鼓励文艺、文化工作者投资参与文化旅游企业经营发展。加强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形成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模式的形成,围绕黄河文化、古汉文化等惠济文化旅游品牌,设计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使惠济文化走进游客心中,展现厚重惠济历史文化底蕴。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街区,突出惠济文化符号,提升惠济文化内涵。修复、重建城市城墙、运河等历史文化符号,建设特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提高惠济文化品味。
(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要从景区(点)拓展到全域。一是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惠济区智慧旅游产业运行监测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启动惠济区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与应用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对景区、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导游、公安、交通、环保、气象等不同旅游业态、行业的旅游相关运行情况信息的多源头、多形式采集和监测,有效提升旅游产业运行感知能力;可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通信基站等多种渠道动态汇聚游客查询、游览、评价等行为数据,通过关联拟合分析定性推测景区/目的地热度、游客属性、产品需求等,还可以及时掌握旅游相关舆情,促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监管、服务、营销体系;能够在旅游节假日实时景区客流量、游览舒适度、气象及周边交通路况等信息,提升旅游局公共信息服务能力,为游客行程规划提供信息参考。二是配合市旅游搞好旅游年卡运行管理。增加参与旅游年卡景区数量,加大服务网点密度,加强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旅游惠民便民功能。三是完成旅游交通标识牌、旅游厕所和智慧旅游综合应用平台建设,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五)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加大全域旅游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投入,重点用于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和交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辖区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对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参与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实施,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培育几个具有核心文化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在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力度,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优势资本与优质资源有效对接,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拓展旅游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支持旅游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形成大投入、大格局、大转型的良性局面。
(六)变旅游发展瓶颈为机遇,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