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消费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消费的核心范文1
摘要:节约能源,减少消耗,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提供绿色服务,将成为我国饭店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绿色管理”核心内容之一的绿色营销也在环保潮流推动下产生,在绿色消费趋势下发展。
关键词:绿色营销;绿色消费;饭店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03-02
创建“绿色饭店”,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21世纪饭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越来越关注资源与环境保护。虽然旅游饭店不像能耗大、污染严重的重工业给生态和生物带来严重的破坏,但也会给环境带来程度不同的隐性或显性的污染及资源浪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从政策上、法律上对我国饭店的经营行为作了规范,要求饭店必须实现营销绿色化;国际环境保护的潮流也对我国饭店产生重大冲击,要求饭店按国际环境标准从事营销。在国内外环保压力下,我国饭店必须树立绿色营销意识。
一、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广义的,主要是指在社会消费中,不仅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还要满足子孙万代的消费需求和安全、健康。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二、实施绿色营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树立绿色形象。饭店业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首先做到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企业形象是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综合评价,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取决于硬件和推销力,也取决于形象力。企业形象是由一系列指标构成的,企业绿色形象包括绿色产品形象、绿色服务形象、绿色员工形象和绿色环境形象等。企业应对员工进行绿色环保的教育,培养员工的“绿色服务意识”。
绿色消费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实施 环境管理 协调机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现,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来自国内外的绿色消费需求、政府环保法规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这些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例如,国际市场上的“绿色贸易壁垒”正阻碍着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欧盟关于废弃电子仪器设备(WEEE)的指示要求中国制造商收回废品或缴纳额外保险金,这使出口厂家承担了巨额的成本支出。因此,加强我国企业的环境管理,树立绿色企业形象成为了这些企业提升竞争优势、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价值网络中系统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是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延伸,近年来备受企业界关注。但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在进行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尝试。许多人认为,企业实施环境管理战略将会带来附加成本,弊大于利,因此抱消极态度。事实上,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对其社会责任的良好履行对企业的财政绩效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其中,Klassen和Mclaugh(1996)通过对162家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环境绩效与企业获利之间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笔者认为,我国企业迫于形势,选择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以提升环境管理绩效无疑是明智之举,而且,绿色供应链管理思想是一种强调“源头减”的全方位的环境管理战略思路,它能减少“末端治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经济损失。因此,我国企业应思谋的不是“要否实施”,而是“如何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问题。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于1996年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提出。后来,权威学者Teremy Hall(2000)提出绿色供应链是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对产品的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料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成员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绿色供应链是以社会生态市场营销为发展理念的面向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它源于传统供应链,又高于传统供应链。它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
1、全面的环境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中,从新产品的开发开始,企业就应考虑对环境影响及末端的污染治理成本,因此,供应链企业应对产品实行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分销、绿色物流、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等多环节、一贯性的综合环境管理。
为达到供应链整体环境管理战略目标,核心企业制定了环境绩效标准评估体系,审慎选择合作者,并以此为依据实行对各节点企业的运作协调。各节点企业则将环境管理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为保证其节点价值的实现,企业将环境问题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旦其无法达到既定的“绿色化”标准,则很可能被链上的其他企业“淘汰出局”。2001年,世界两大汽车制造商大众和福特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均要求所有的供应商和协作商于2003年(大众)和2002年(福特)获得ISO14001认证(该系列认证是环境管理系统的国际标准,内容包括环境管理系统、环境审核、环境绩效评价等),这成为企业进入这两大绿色供应链的“门槛”,也说明企业在以后的合作过程中必须以环境管理标准全过程全方面地约束其生产经营行为。
2、完善的逆向物流体系
绿色供应链除了具备供应链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消费”的正向物流体系外,还必须有“消费――废弃物――回收”的逆向物流体系。完善的逆向物流体系对于实现环境绩效是十分必要的,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重用物品的再加工、再分销,如缺损产品的召回;二是废料废品的填埋处理,如粉碎、焚烧工业垃圾等。
无论供应链上游企业如何完善其绿色管理,废品和废料的产生是无可避免的,因此,逆向物流属于末端治理的补救措施。在实际操作中,逆向物流的产生往往是相对滞后的,但它对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在:(1)上游企业通过逆向物流体系获得了销售、库存、需求等信息反馈,大大降低了信息通过正向物流体系传播可能造成的失真;(2)它使绿色供应链成为一个闭合的环保型循环系统,最终实现“零污染”,从而保证供应链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3、高效的协调机制
无论是传统供应链管理还是绿色供应链管理,都存在着链内协调机制的建立问题。相对而言,绿色供应链的协调更具复杂性,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加入了环境管理因素,企业的合作增加了磨擦和冲突,如环境管理投入与分配的公平问题;由改善环境措施导致的成本上升问题;因不明确的环境标准导致的沟通障碍等。第二,环境绩效和经济效益“双赢”实现有赖于政府法规、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的配合,例如,只有绿色产品被消费者所消费,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企业往往是依据政府法规的要求来确定对废料的回收程度的。
相对于传统供应链而言,绿色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主体更广泛、内容更复杂、手段更灵活。以至于有学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质是上下游企业、企业内部及企业同政府、消费者等相关主体对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所进行的协调与合作,以求达到提高环境绩效的终极目标。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实施
纵观各国企业创建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历程,不难看出,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均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强大推动。申亮和王玉燕(2007)指出,企业环境管理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激励因素,主动激励来源于构建和保持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主要指压力和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两种因素;被动因素来源于政府和立法部门。二者在绿色供应链及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矛盾交织的融合与相斥的态势,它表现在实际运行中既有激励作用,又处处存在发展障碍。笔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存在着一个“先受激励而推动,再受阻碍而停滞”的循环反复又不断升级的过程,因此,它在我国的实施必然会先在一些存在较为明显的外部激励因素的企业中展开,如出口产品生产厂家、外商原料国内供应商及制造严重污染的生产商等,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最近,学者QingHua Zhu 和Joseph Sarkis (2007)通过对中国341家制造商的绿色供应链实施情况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制造商正承受着不断升级的生态压力,这些压力源于市场、政府和竞争者,为缓解这些压力,有些厂家甚至启动了“紧急”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我国制造企业将成为绿色供应链创建的先行者并成为链上的核心企业。鉴于这些企业仍处于发展绿色供应链的初级阶段,缺乏技术、管理、经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应分步进行:第一步,制造企业完善内部环境管理;第二步,以大中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第三步,绿色理念在全社会被普遍推崇,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得以大力推广。
1、制造企业加强环境管理
为缓解外部经营压力,制造厂家必然将环境管理作为规避风险和提升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在此过程中,企业积极展开产品的生态设计,重新规划生产流程,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制造,力求减污染,降能耗,以达到国内国际市场的环保标准,免遭环境法规的责罚。企业环境管理的战略实施应包括以下内容。(1)确立环境管理的战略地位。环境管理战略地位的确立是企业生态化的前提。首先,环境管理的战略目标得到企业高层的认可,进而通过培训和沟通等方式在企业全员中培养环保意识和贯彻落实环境管理的战略方针。企业制定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一系列标准,对生产全过程加以规范和评估,并以此考核员工的环境工作绩效。(2)发展环境管理的主题技术。技术创新是企业完善环境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不仅应提升其行业内专业技术水平,还应发展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主题技术,包括生命周期评价(LCA)技术、环境绩效评估技术、绿色数据库等。例如,为了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企业必须采用生命周期评估分析技术进行产品生态技术、绿色采购及绿色工艺流程规划,这一技术的采用可以确保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物流到消费完毕废料回收的全过程都达到既定的环境管理标准。可见环境管理战略本身对企业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3)实现物流的绿色化。有人认为,在物流成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今天,由于绿色物流实现了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称之为“第四利润源”。制造企业应通过市场反馈信息识别消除现有物流中“非绿色”因素,根据企业环境管理标准加以规范和整合,使现有的物流体系统达到既定的绿色要求。
企业加强和完善环境管理是创建绿色供应链的先行条件。目前,我国不少生产厂家在这一层面已作了多番积极的尝试,有的企业如伊利、上海友邦电气、西安标准工业等还通过了国际环境质量体系ISO14000认证,它们为其他企业的绿色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2、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制造企业的生态化是创建绿色供应链的前提和动力。一些大中型制造企业历经多年运作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链上的节点企业出于竞争的考虑,不得不以核心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为指导调整其各自的生产经营策略。这样,单个企业的“绿色化”最终成为供应链的“全过程”绿色化管理,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演化为以“生态管理”为特征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这一模式的实施由第一步骤的技术层面进入了第二步骤的管理层面。
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管理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制造企业起着创建供应链的主导作用,而且,在第二步骤的管理模式实施中,作为核心企业的大中型制造企业还将发挥示范和领导作用。Jeremy Hall(2000)通过对英国和日本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整个供应商的行为领导者在供应链渠道中占据主导力量,这将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的运营。笔者认为,在第二步骤的实施中,核心企业的关键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建并主导企业间绿色战略联盟。企业以整体竞争战略、环境管理战略的一致性为基础结成联盟,形成绿色供应链。在此过程中,核心企业对合作伙伴的选择是最基本的环节。大中型制造企业在完善环境管理的同时已逐步建立起一系列运作标准,以此标准进行权衡评估并选择合作企业是最直接、成本最低的做法。鉴于这项工作关系到供应链的整体构建,因此,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全面考量、审慎选择合作企业是十分必要的。国外专家认为,应综合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评估,以确保其科学性。我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可以借鉴国际先进企业的做法,运用定量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不仅要考虑其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还应重点考虑环境因素,这才是一个以全局最优化为出发点的综合考量。
(2)实施组织协调管理。绿色供应链的组织协调有赖于核心企业的倡导和推动。核心企业应主导并建立链内协调小组,及时解决成员间的环境问题冲突;其次,还应通过协商确立环境管理评估体系,加强企业间沟通,完善信息传递机制;此外,核心企业还应为其他成员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和督导。确定链内利益分享机制是另一重要环节,核心企业应通过契约规范成员间的合作行为,确定绿色技术及环境管理成本分摊比例,约束环境管理行为。
大中型制造企业创建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是这一模式在我国推广的关键一步。目前,我国一些著名企业已作了初步尝试,但在实践中碰到不少障碍,如绿色消费需求未被充分开发、企业缺乏管理经验和技术、资金困难以及市场的不公平竞争等。QingHuaZhu和Joseph Sarkis(2007)在其实证研究中指出,仿效市场领先者的环境管理行为将给中国企业不仅带来环境友好效应,而且会额外提高经济效益。笔者认为,我国制造企业可以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积极借鉴行业中的市场领先者(尤其是国外先进企业)的做法,汲取先进经验并主动取得国内外行业协会的技术支持,在此过程中逐渐摸索出适合我国企业情况的管理方法,以此来缓解外部因素对创建绿色供应链的消极影响。
3、培植全社会的绿色理念
众所周知,外部因素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强大动因。外部因素来自多方面,但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意识形态的社会性环保节能理念。据统计,美国消费者中有80%乐意为环境友好商品支付超额价值,75%的消费者表明他们的消费行为受到企业环境声誉的影响。勿庸置疑,美国消费者的这种消费偏好迫使企业创建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另外也推动了政府进行环境保护立法,进而促进企业间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人对于工厂垃圾处理提出了“不要在我的后院”(NIMBY:Not in my backyard!)的强烈要求,使各州政府纷纷立法加强对企业危险废料的管理,新开垃圾场受到限制,迫使企业发展了逆向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的实施推广之所以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全社会范围普遍认可的绿色理念。早在1999年,我国政府就已经推行了限制包装材料回收的相关法规,但在实践中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法规的实施缺乏市场普遍存在的绿色消费需求的配合,因此政府应积极倡导和培植全社会的绿色环保理念。
(1)企业引导绿色消费。企业通过绿色营销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环保形象。在企业资金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广告宣传,引导节约消费、适度消费、节能消费等绿色消费。据调查,仅北京和上海两地就有79%~84%的消费者希望买到绿色产品。因此,企业的绿色引导活动可先在大中城市开展,通过大中城市绿色消费群带动其他地区的环保意识薄弱群体。
(2)政府立法规范和政策鼓励环境保护行为。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自然环境的恶化涉及社会经济诸多方面,关系国计民生发展大计,所以,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强环保立法,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十分必要。另外,由于环保行为的风险投入较大,政府应考虑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或技术援助。
(3)有关部门加强环保生态教育。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其实质、内涵、目标、意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因此,应加强相关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共同关注,让人们自觉约束,使绿色消费成为潮流时尚。
四、结论
由于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成为现代企业谋求可持续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目前正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国内外政府的环保法规及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等方面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加强环境管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无疑是其规避经营风险、提升市场竞争优势的策略考虑。针对我国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存在的主客观障碍,该模式的实施应考虑分步进行:大中型制造企业在其完善环境管理的前提下将成为绿色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需要企业体制管理层面的建设、完善,还需要社会性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广在意识层面的支撑。总之,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施不仅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战略的运用,而且是一项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事业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QingHua Zhu,Joseph Sarkis:The morderating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presuress on emergent green supply chain pratices and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tion Research,Forthcoming。
[2] 周勇、卢锐:论绿色供应链管理[A].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 申亮、王玉燕:绿色供应链研究述评[A].商业研究,2007(6)。
绿色消费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服务营销;网络营销;绿色营销;关系营销;整合营销。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全球经济的显著特征就是企业朝多元化、一体化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改革与创新也不断的深入,其涉足的领域更广,竞争更为激烈。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繁荣与衰败、取胜与出局,更换交替,不断轮回,其间唯一不变的活跃因素便是营销。因为不管市场经济如何推动企业发展,企业自身的营销理念才是生存之本,它决定一切,主宰企业兴衰。注重营销,注重用户的需要,注重与其他企业的协调发展,注重企业整体形象与整体素质,已成为新世纪的企业求生存、谋发展。迎接新挑战的战略指导思想。
营销适用于一切企业,首先体现在大企业,综观层出不穷的行业大战,多为大企业充斥其间,它们资本雄厚,人才济济,市场经验丰富,有敢于争夺市场的先决条件。而中小企业往往势单力薄,资源匮乏,它们又如何面对激烈而又残酷的市场竞争呢?答案就在营销战略上利用有限的资源,挖掘最大的潜力,创造无尽的价值。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及发展演变,已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根据其特性和规律,制定市场操作规范,完善运营机制,重点围绕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激发营销队伍的创造性来开展科学营销,牢固树立市场决定一切的经营观念。由此看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应该把如何创新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市场营销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按照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结合行业和企业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服务营销。
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服务营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已经加入WTO,外资企业纷纷抢滩中国,中外服务市场营销大战将出现白热化的态势。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服务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服务产品,产品为顾客创造和提供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无形的服务。另一种是功能服务,产品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形成的成分,无形的服务只是满足顾客的非主要需求。贝瑞和普拉苏拉曼(1991)认为,在产品的核心利益来源中,有形的成分比无形的成分要多,那么这个产品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有形产品);如果无形的成分比有形的成分要多,那么这个产品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服务”。与服务的这种区分相一致,服务营销的研究形成了两大领域,即服务产品的营销和顾客服务营销。服务产品营销的本质是研究如何促进作为产品的服务的交换;顾客服务营销的本质则是研究如何利用服务作为一种营销工具促进有形产品的交换。但是,无论是服务产品营销,还是顾客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都是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
二、网络营销。
互联网络是一种利用通讯线路,将全球电脑纳入国际联网的信息传送系统必将是未来市场营销最重要的渠道。网络营销的特性包括;可24小时随时随地地提供全球性营销服务;电脑可储存大量的信息,代消费者查询,可传送的信息数量与精确度,远超过其他媒体;能因应市场需求,及时更新产品或调整价格;减少印刷与邮递成本;且无店面租金,节约水电与人工成本;可避免推销员强势推销的干扰;可经由信息提供与互动交谈,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互联网络是一种功能最强大的营销工具,它同时兼具渠道、促销、电子交易、互动顾客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分析与提供的多种功能。
它以声光互动沟通的特质,作为跨越时空的媒体,已深深吸引年青一代人的眼光。此外,它所具备的一对一营销能力,正是符合[分众营销]与[直效营销]的未来趋势。
网络营销可视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渠道,它并非一定要取代传统的渠道,而是经由信息科技发展,来创新与重组营销渠道。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营销必然会给传统营销造成冲击,因此商业界必须要注意这种趋势,并与软件产业作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以广告业为例,在最新媒体时代,销售是从开始到完成的一贯作业,就是说由吸引注意、引发兴趣、造成购买欲、进行采购,一气而成,而广告公司将参与营销的全程。商业企业也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态,提升新媒体部门的功能,引进兼具营销素养与电脑科技的人才,未来才能具备市场的竞争优势。
三、绿色营销。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非常广泛,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和消费导向上和消费质量等原因,还无法真正实现对所有消费需求的绿化。以我国为例,目前只能对部分食品、家电产品、通讯产品等进行部分绿化;而发达国家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立法等,来推行和实现全部产品的绿色消费。从而培养了极为广泛的市场需求基础,为绿色营销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以绿色食品为例,英国、德国绿色食品的需求完全不能自给,英国每年要进口该食品消费总量的80%,德国则高达98%。这表明,绿色产品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市场需求非常广泛。
绿色营销只是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也就是说,绿色营销还不可能脱离原有的营销理论基础。因此,绿色营销模式的制定和方案的选择及相关资源的整合还无法也不能脱离原有的营销理论基础,可以说绿色营销是在人们追求健康、安全、环保的意识形态下所发展起来的新的营销方式和方法。现代企业只有树立起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营销的经营理念,努力开展绿色营销,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生产,才能和可持续发展潮流相适应。同时,企业还可进一步“导向消费者”,促成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全面建立和实现,承担起促进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责任和义务,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四、关系营销。
关系营销是指企业在赢利的基础上,建立、维持和促进与顾客和其他伙伴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参与各方的目标,从而形成一种兼顾各方利益的长期关系。关系营销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正确处理企业与这些组织及个人的关系是企业营销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
关系营销突破了传统的4P组合策略,强调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如顾客、分销商、供应商、政府等建立长期的、彼此信任的、互利的、牢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关系营销体现了更多的人文关怀的色彩,而少了裸的金钱交易关系,它更注重和消费者的交流和沟通,强调通过顾客服务来满足、方便消费者,以提高顾客的满意与忠诚度,达到提高市场份额质量的目的。如何留住顾客,并与顾客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是关系营销的实质。要维持现有顾客,培养对企业高度忠诚的长期顾客,企业必须重视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并为顾客提供能带来价值增值的服务。在关系营销管理中,顾客服务是企业获得高市场份额质量的关键,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五、整合营销。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值的营销理念与方法。
整合营销就是为了建立、维护和传播品牌,以及加强客户关系,而对品牌进行计划、实施和监督的一系列营销工作。整合就是把各个独立地营销综合成一个整体,以产生协同效应。这些独立的营销工作包括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包装、事件、赞助和客户服务等。
整合营销理论主张重视消费者导向,其精髓是由消费者定位产品:(1)不要卖你所能制造的产品而是卖那些顾客想购买的产品,真正重视消费者;(2)暂不考虑定价策略,而去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要与欲求所须付出的成本;(3)暂不考虑通路策略应当思考如何给消费者方便以购得商品;(4)暂不考虑怎样促销,而应当考虑怎样沟通。与传统营销4P相比,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核心是4C:即相应于“产品”,要求关注客户的需求和欲望,提供能满足客户需求和欲望的产品;相应于“价格”,要求关注客户为了满足自己需求和欲望所可能的支付成本;相应于“渠道”,要求考虑客户购买的便利性:
相应于“促销”,要求注重和客户的沟通。目前,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已在国内营销界引起了一股“研究热”和“应用热”,对提高应用企业的竞争力和核心能力,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运用整合营销的原则是为了控制消费者的心理转变过程,目标是使消费者对公司产品产生信任的心里感觉而购买公司的产品。这种营销有效地克服了制造商和经销商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的弊端。因此,认真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欲望并在设计、制造、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加以满足,为客户量身定做全过程的服务,这是整合营销的关键一步。对最终服务客户的运营商而言,就需要牵头建立产业价值链。价值链核心是上游为下游服务,以客户需求为整个价值链的努力方向;要开放,所有有能力的都可加入;要合作,为整个市场的持续增长而努力;要共赢,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获得与其付出相对应的收益。因此,在每一种新业务推出和技术重大革新前,制造商应向运营商提出初步方案,运营商应主动全面调查潜在目标客户的需求,并建立相应业务模型,准备运营模式,向终端制造商提出要求。业务开发成功后,应组织客户试用,根据试用情况再加以改进。如果每种产品在推出之前都实现市场、终端、渠道特别是客户就绪,那这种产品的前景十分光明。
参考文献:
[1]何志毅。市场营销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绿色消费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企业;绿色管理;绿色创新
随着科学发展观念不断增强,科技发展和绿色经济逐渐成为时展主流和趋势。虽然人类创造了空前繁荣的工业文明和人类文明,但是自然环境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都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绿色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并迅速席卷全球,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使绿色经营理念迅速传播开来,绿色经营思想也逐渐被大多数企业认同,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时代和自身发展要求,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是必然选择。
企业的绿色管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树立绿色价值观。绿色价值观是现代企业文化核心,在绿色文明时代来临之际,树立绿色价值观,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生存发展基础,是企业推行绿色管理关键。(2)使用绿色技术。绿色技术能够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技术,是绿色管理核心内容。(3)实施绿色设计。绿色设计就是把产品对环境影响具体体现在产品设计之中,(4)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产品的开发过程是企业。履行环保义务的关键所在,也是绿色管理的支撑点。(5)推行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又称清洁生产,是指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综合型措施。
一、绿色管理内容示意图
绿色管理是对传统的“灰色”管理的一次革命,凡是“灰色”管理中不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管理内容都要进行变革,因此绿色管理的内容相当丰富。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也多种多样,比如可以从管理过程上来研究,有绿色设计、绿色技术、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市场、绿色消费、绿色营销、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等。绿色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建立绿色管理模式、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理财。这四者共同构成了绿色管理主要内容。绿色管理模式中的绿色企业文化,绿色经营战略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制定了目标和实施策略,绿色组织机构为绿色管理准备实施的基础条件,三者共同绘制了绿色管理全局蓝图。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是绿色管理的核心,两者体现出了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绿色理财对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起到辅助作用,并监督其实施。
绿色管理尽管是一种新兴管理方式,其本质上仍然是属于管理的范畴,绿色管理与传统管理只是就企业认识与处理企业、自然、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对企业管理进行的区分。绿色管理并不排斥一般管理,在管理对象上,两者都是对现代企业进行的管理。在管理内容上,都是要正确处理面临的各种矛盾,都要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在管理方法上,两者都必须注意将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注意采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办法。
传统的管理相比,绿色管理具有以下特征:绿色管理的核心是绿色与传统的管理相比,绿色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全面“绿化”,一个产品从设计到到达消费者手里都贯彻绿色这一理念;绿色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管理只注重企业经济效益不同,新世纪的企业已跨越了单纯“经济人”时代,生态文明背景下企业只有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回收全方位贯彻生态环保理念,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才能为社会所认可、为法律所允许、为市场所欢迎。绿色管理更加注重环境和社会效益共赢,把这二者看作是实现经济效益的保障,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管理的保障是绿色技术的开发。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根据社会形势推行技术创新,那些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技术必须淘汰,新技术也必须是绿色环保才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进而得到推广。
二、绿色管理体系构成因素
绿色管理体系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绿色指导方针和实现绿色管理目标的系统。绿色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三大因素:政府、企业、消费者。政府是实施绿色管理的引导者,要积极发挥宏观调控管理、监督作用,加快立法进程,健全法律体系,并严格执法,要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制定宏观发展战略,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给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施加外部压力、输入外部动力。企业是绿色管理活动的主体,在企业的个体运作中,企业的节能减排、降本增效、绿色技术运用、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活动的开展都影响着绿色管理的效果。消费者是绿色管理活动的响应者,甚至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绿色管理活动的催化剂,得到消费者认同的绿色活动,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获得长远的发展,随着中国人民收入增长,绿色概念将不断深入人心,绿色标准成为消费的重要标准,以绿色消费为基础的绿色消费社会是未来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
绿色管理是新世纪企业发展客观要求,是企业管理进步的一大体现。在日益激烈市场竞争中,如何取得更加有效的管理模式,掌握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是保证取胜至关重要的一点,而绿色管理理念正是迎合了这种现实的迫切需求,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绿色管理体系必要性分析
人类经过工业文明的洗礼,虽然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地增长,但是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环境日益恶化是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接踵而至,人类面临着生存与毁灭的严峻考验,改变增长方式,不把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目的,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唯一出路,企业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以往担当的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环境污染的双面角色,在环境危机压力下,企业应该改变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实施绿色管理,在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节约资源,做到企业发展同自然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一)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是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
切要求
据世界银行测算,从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贡献率为13%,但中国也付出了资源消耗、高能耗和环境破坏巨大代价。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使中国面临严重资源和能源危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必须实现“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
(二)实施绿色管理是企业提高竞争力重要途径
尽管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但是我国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受到冲击,如2010年我国有41%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技术壁垒限制,造成损失约200亿美元,其中我国的冰箱、洗衣机等数百个产品品种、8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使用氟利昂制冷剂,违反了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到限制出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加入WTO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企业必须进行清洁生产,切实执行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大幅度提高绿色产品比例,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造成损失减少到最小。
在此种观念的引导下,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改变发展管理战略,符合社会需求,把绿色理念纳入管理思想中来,积极推进绿色创新,生产出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绿色商品,立于竞争不败之地,而且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认真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在社会中树立一个良好企业形象,也是实现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四、实施绿色管理的对策
企业是推行绿色管理的主体,政府是企业绿色管理的重要主导者和推动者,消费者是响应者,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
1.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首先政府作为公共管理主体不仅仅只考虑政府物质资本,更应该考虑到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即实现由单一资本结构向由物质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知识资本、组成的复合资本结构转变,其中生态资本是基础,知识资本是关键,物质资本是支撑,社会资本是保障。其次应转变人的观念,使政府管理人员树立绿色管理意识。绿色管理理论把人看作“生态人”、“经济人”、“社会人”的统一。因此,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必须高度重视、反映和全力满足“人”的生态需求和社会需求,注重对“经济人”行为的生态边界、社会边界的保护和控制。政府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市场作用,调动微观经济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自然资源产业化,实施环境成本制度;要注重提高民众绿色意识,大力进行绿色教育;要积极促进绿色需求,引导绿色消费;要按照科学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2.企业树立绿色管理理念,积极主动实施绿色管理。企业是实施绿色管理的主体,绿色理念作为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和灵魂,能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环保意识,实现企业、顾客、整个社会发展利益统一,将实现企业、顾客和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作为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首先,从企业利益出发,对企业员工绿色企业文化教育,企业文化是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渐实现的,对企业成长有重要影响,所以引导他们争做绿色员工。在进行绿色管理中,绿色文化教育的培养与国民绿色意识的提高、绿色产业发展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的,下图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图:
其次是加强国民绿色文化培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培植绿色社会文化,通过小学到大学系统绿色文化教育和大众传媒对绿色文化宣传,增强整个国民生态意识。二是培植绿色企业文化,用绿色文化对企业进行形象系统设计,绿色行为、营造绿色理念、和绿色视觉,树立企业的良好的形象。三是培植绿色消费文化,通过宣传、教育、启发消费者,树立新型文明消费观念,使其认识到绿色消费有利于生态保护,有利于后代可持续发展,从而扩大绿色消费队伍,推动绿色营销和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发动一场全方位的“绿色革命”,倡导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生产经营活动。
3.消费者:转变观念强化参与。健康是人们的长期目标,在短期中只是人们的潜在追求,因此,了解健康与绿色消费的关系,掌握绿色消费的内容,能够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建立起绿色消费的个人标准,形成人人追求绿色消费的社会风尚。健康也是公共利益,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对健康产生影响,进行绿色消费不仅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特别是公共性绿色消费对社会有大的贡献。为此,政府应投入一定财力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培育和奖励一定的绿色消费个人、社区和组织,引导人们投入到绿色消费之中。同时也为绿色消费提供法律环境,约束对环境损害的责任,在基本法确立以后,再制定不同的绿色消费行为的立法。
参考文献
[1]吴彦艳.企业绿色管理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李鸣.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企业环境管理机制的定位与创新[J].生态经济.2008(6)
[3]李芬.绿色管理: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J].前沿.2008(10)
绿色消费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绿色营销 含义 问题 对策
一、绿色营销的诊释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析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在市场调查,产品研制,产品销售整个过程都要以”绿色”理念为指导,使企业的发展与消费者和社会利益相一致,一切从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重视环保为前提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通过绿色营销活动,协调企业利益、保护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使经济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至十对后代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和威胁,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求,企业从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能源消耗、生产到最终消费、报废和回收等一系列过程担负起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确保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环境不会受到染和破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也要强调绿色生产,将废气、废水、废物,特别具有污染的废水、气、物,消火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中无法控制的,应事后进行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在选材、生产、运输、销售到使用等全过程中,每一环节的运作都要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同时,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即顾客消费的安全性。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对绿色定位的全面理解,不同的行业和企业由于其特点决定了各有不同的内涵及其侧重。
二、我国企业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
1.绿色营销经营理念缺乏。长期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多数企业生产经营仍一味追求短期利益、微观利益,对环境保护和社会民远利益考虑不够。很多企业对消费者绿色需求引起的消费需求变化缺乏认识,对绿色问题带来的竞争能力的差异很少考虑,对环境问题所开拓的新的市场机会更是缺乏应有的认识。这些经营理念使得国内企业追求短期的高效益,奉行经济的高速增长,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行为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采和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这些生产经营者的心目中,是否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取决于它带来的利润能否超过普通产品,绿色价值观还只是表现在绿色产品所能带来的利润上,企业很少或是根木没有考虑环保价值囚素,缺乏绿色营销理念。
2.营销策略的不适宜性。受经营理念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的环保意识不强,企业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因此,在营销策略方而仍局限于传统的营销方式,使得绿色营销手段比较低,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仍沿用传统的方式,没有考虑怎样简化分销环节,无法避免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促销方式陈旧,缺乏引导绿色消费。。
3.企业产品的绿色化程度低,很少有企业实现绿色生产。绿色产品整体概念一般包括绿色核心产品、绿色有形产品、绿色无形产品和绿色外在产品四个层次内涵。但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产品的绿色化程度还刚刚开始,一是绿色核心产品的绿色化程度较低。许多产品在绿色功能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或欲望,或者说小能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绿色利益。二是绿色有形产品的绿色化程度低。绿色营销前提是绿色生产,而生产绿色是通过改善生产逐步来实现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就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清洁生产实质是追求物耗与能耗的最小化,清洁生产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了普遍推。但是在我国,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生产方式滞后,导致投入多、产出少,资源能源浪费严重,甚至产生大量“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
基于此,绿色营销将成为企业参与新世纪市场竟争的通行证,超前一步的绿色定位,将在基于绿色为前提的再一次市场洗牌中抢占先机。笔者结合当前实际从市场战略、渠道战略、营销组合三个纬度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营销观念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的成败和企业的兴衰。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不仅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还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而企业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之一,更需要在学习中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在经营过程中,切实把环境保护贯穿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项环节中。在营销决策的制定上,必须首先建立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点上,促使企业市场营销的立足点发生新的转移。
其次,绿色销售和服务渠道。绿色销售服务是贯穿绿色营销全过程的服务,是绿色商品市场交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关键的是建立方便顾客购买的绿色渠道,绿色渠道是在分销渠道基础上形成的,是绿色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经过的通道。绿色渠道要求制造绿色品的生产者、中间商或人具有很强的绿色观念,并促使最终消费者成为绿色消费者,建立良好的销售服务网络,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既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也要节约能源和资源,鼓励重复使用、回收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污染和二次污染。
最后,实施与顾客有效沟通的绿色营销组合。营销是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它起着诱导需求、创造需求的功能。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要求改变传统的以促销为主要手段,向以整合营销传播为转变,通过顾客愿意接受的方式与顾客沟通,需要对广告、公关、营业推广、产品陈列等传播上具进行良性整合,绿色促销的核心是通过充分的信息传递,谋求绿色产品与消费者绿色需求的协调来树立企业和企业产品的绿色形象,实现绿色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拓展。通过绿色促销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
参考文献:
[1] 胡振华,王敏轶.《绿色营销: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经济管理》,2003年.
绿色消费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绿色建材;绿色研发
绿色建材是一个内涵深邃、外延广阔的概念,它是生态建筑赖以发展的基础,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占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液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不是单独的建材品种,而是对建材“健康、环保、安全”品性的评价,即它要对生产原料、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及废弃物处置这五大环节作分别评价和综合评价。绿色建材具有低消耗、低能耗、无污染、多功能、可循环利用的特点,其最基本的功能在于维护人体健康和保护环境。
一、中小建材企业发展绿色建材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保护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材行业通过研究、开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些主要的建材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一。2008年,我国水泥产量已达14.5亿吨,玻璃产量55493万重量箱,钢铁产量5亿吨。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我国建材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实现的。我国目前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要排放1吨二氧化碳、0.74千克二氧化硫、130千克粉尘;每生产1吨石灰要排放1.18吨二氧化碳。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建材行业走的是一条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道路,是一个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较大的行业。传统建材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因此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绿色建材产品引导,调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进而形成一种氛围,既体现产品的经济价值,又强调产品的环境价值,提高了全民环境意识和生活质量,增强了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需要
发展绿色建材意味着要尽快淘汰那些消耗大、能耗高、工艺落后、污染严重和毁坏耕地的传统建材,大力发展节能建材、利废建材。通过发展低能耗、技术先进、环保、健康的绿色新型建材,推动循环经济,实现我国建材产业水平的整体升级,为方兴未艾的健康建筑、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同时发展绿色建材有利于加快建材产品的升级换代,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推动相关配套原材料产业的同步发展,提高我国建材的整体水准;有利于打破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建材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并抵制污染和劣质产品的流入,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绿色建材有利于提高中小建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企业区别于同行业企业的重要标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广大中小建材企业之间的产品竞争趋于同质化,在产品与技术方面多不具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中小建材企业要在产品与技术方面取得核心竞争力,发展绿色建材是必经之路。有了具有核心技术的绿色产品,企业便可以获取高端的绿色建材市场利润,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四)中小建材企业发展绿色建材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明确重点扶持对象,即高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绿色环保型、农产品深加工型、吸纳农村和城镇劳动力型、出口创汇型企业。这一政策的运作,使得中小建材企业发展绿色建材获得了明确的政策支持。
另外,在2004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建材行业”和“建筑物”被列为节能重点领域,建筑节能工程被列为节能重点工程。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0-2020)》中,“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也被列为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推进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推动建材行业实施循环经济改造等。《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积极发展绿色制造,使制造业资源消耗、环境负荷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积极发展基础原材料,大幅度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社会的进步使我国建设领域正在发生变革,绿色建材市场的变化指日可待。
二、中小建材企业发展绿色建材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从事绿色建材产品生产的企业不多,企业实力不强
从事绿色建材产品生产的企业不多,企业实力不强。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自身把握市场机会和开发生产绿色建材产品的技术能力不强;二是企业筹资能力有限,难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企业开发生产绿色建材产品所需的必要资金。此外,高技术风险投资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尚不完善,科研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开发与生产相互脱节的状况未根本改变,影响了建材高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市场灵活度高、易于转型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较早进入绿色建材产品的行业。但由于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绿色产品生产管理经验,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不能取得质量和价格的优势,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从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绿色建材供给市场发育尚未成熟
我国绿色建材市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绿色建材市场还未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配套市场体系。另外,绿色建材交易市场的发展存在问题:一是多数商店经营规模小,产品配套性差;二是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市场管理混乱,假冒绿色产品泛滥,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名品名店,分销促销方式滞后,销售队伍素质较低,分销渠道不畅,不能因地制宜地灵活选用分销渠道和市场销售方式,影响了绿色建材产品市场的正常发展。
(三)绿色建材消费市场还有待培育
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强烈,很多人对绿色产品存在认识上的差距,认为所谓绿色产品,只不过是冠以“绿色”称谓而已。还有认为绿色产品必须是纯天然的。其实不然,以消耗宝贵的天然资源代价换来的“纯天然”是违背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宗旨的,也就不是可持续发展目标所要求的绿色产品,另外,就现在的资金、技术、利润等角度来看,实现100%的“绿色”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相对绿色”。而且实现完全“绿色”也是没有必要的,国际通用“绿色”标准并不要求绿色产品完全不含“非绿色”元素,只是把它规定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而已。大众观念和认识上的这种偏差,严重影响了绿色建材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三、中小建材企业发展绿色建材的策略组合
我国在发展绿色建材的道路上,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发展我国的绿色建材市场。于我国中小建材企业而言,发展绿色建材应当采取如下组合策略(见图1)。
(一)培育绿色建材消费市场
一般来说,绿色建材市场能否真正得到认同和实际运行,最终得依赖于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方向选择。只有当主流消费认同并选择绿色建材产品时,市场才会认同,才会鼓励并支持绿色建材产业及其产品而否定并驱逐危及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建材产业和产品。当生态消费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方向,广大消费者普遍形成较高的生态环保意识,人们的消费行为承认、鼓励、推动甚至强迫越来越多的传统建材企业走发展绿色建材的道路,这时绿色建材长期可持续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保障基础。但是需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社会各阶层做大量的引导、控制、教育等工作,逐渐培植绿色消费所依赖的文化氛围、工作方式、消费意识、法律法规等,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文化道德的力量引导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认识、认同、实施生态消费。
(二)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共同开发绿色建材技术
建材企业应及时掌握绿色建材科技动向,尽早获得专项技术,使之迅速转化成生产力。同时,加强与科研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加强新产品的科研开发,不断加强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
科研单位与生产企业的集合是社会科技开发要素优化配置的需要。科研单位集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信息、科研设备,一旦与技术创新主体――企业相结合,必将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创新效率。于中小建材企业而言,由于资金不足,难以常设技术研发机构,因此很有必要同科研机构进行联合。中小建材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常设合作机构,或者聘请专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常驻企业,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要,联合进行绿色建材技术开发项目攻关。另外,中小建材企业之间也可以达成相关协议,结成利益相关者,在绿色建材的研发技术攻关、资金投入方面相互扶持,在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进行企业间的并购,使企业在资金、技术、规模上得到壮大,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进而实行规模经营。
(三)进行绿色生产,提高绿色物能综合利用能力
绿色生产是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发出绿色建材产品之后面临的一个环节,包括采用绿色工艺和进行绿色治理两个方面。绿色工艺要求生产过程输入的物质和能量获得最大限度的使用,最低限度地输出耗散状态的物能,而且要求排放的废弃物对自然界和人类无害或易于分解。但是,任何绿色设计和绿色工艺都是相对的,总有一些产生有害废物的产品,这就需要其进行绿色治理以根治污染。一是对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综合开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二是开展绿色合作,即企业间根据合作互利原则,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物作为自己加工的原材料和能源。这些技术不仅节约了宝贵的天然的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解决了工业废水废物和生活垃圾处理的难题,变废为宝,一举多得。
(四)实施绿色管理
绿色管理(Green Management)就是将环境保护的观念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它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过程,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时时处处考虑环保、体现“绿色”。绿色管理是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彻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达到企业经济效应、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体系。中小建材企业发展绿色建材,很有必要采用这一管理理念并将其应用贯彻于企业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实行绿色管理的中小建材企业必须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发展绿色建材是企业的基本原则,企业的任何活动都必须为这一项基本原则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玉琴.浅谈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中的资源节约与环保[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郑魏波.浅谈环保型建材促进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J].今日科苑,2009(14).
3、胡鞍钢.以创新的精神迎接绿色工业革命[N].金融时报,2010-01-11.
4、李平.我国建材行业环境现状浅析[J].中国建材,2009(5).
5、李湘洲.中国发展绿色建材问题分析[J].中国建材,2008(3).
6、吉利.浅谈绿色建材发展的重要性[J].中国建设信息,20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