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班级文化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建班级文化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建班级文化的意义

创建班级文化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班级文化;小学班级;策略;

一个班班级文化氛围的好坏, 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教育教学质量, 也间接影响到这班级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所以小学班主任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概论

1. 班级文化的科学内涵:

班级文化, 是指一个班集体内教师和学生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创建和形成的具有本班级特色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群体文化, 是班级的灵魂之所在, 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

2. 创建优秀班级文化的意义:

创建优秀班级文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引导, 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指明方向。二是凝聚, 共同的奋斗目标, 为班集体增光, 大家一起努力, 在同一个环境下生活, 大家会更加的团结。三是激励和教育, 因为好的环境会激发学习的兴趣, 让大家的情操得到陶冶, 增长见识。四是制约和规范, 可以用制度来约束大家的各种行为。五是辐射功能, 班级文化一旦被大家所认可, 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把他的精神散发出去。

3. 创建小学班级文化的主要内容:

(1)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这是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 (2)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这是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 (3)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这是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4) 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这是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源泉。

二、创建小学班级文化的策略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 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过程为:在以班主任为指导的班级文化建设中, 通过班班级物化的熏陶、班级制度的管理、级精神的导向、班级活动的宣传等要素的相互作用, 使班级文化有序运行, 形成一种循环动力, 从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1、小学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要场所, 是老师授业、育人的阵地, 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地方。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美化班级物质文化,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持教室整洁, 养成良好习惯, 教室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美化教室墙壁, 打造丰富多彩的学习乐园: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挂上整个班级的座右铭, 因为目标、标语是导航灯, 要让学生一抬头就能看到, 班级奋斗目标的选择当然是要经过全体学生的讨论决定的。教室墙壁的空白处粘贴富有激励意义的格言警句或图画等;精心办好黑板报, 展示个性文化风采, 黑板报可以说是一个班级的文化导向, 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舞台, 是传播知识、启迪智慧、播撒文化气息的“一方宝地”。

2、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 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 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建设小学班级的制度文化, 我认为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 本着民主、平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原则与学生一起协商制定班规, 让学生认同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创建切实可行班规, 保障班级正常运转;培养优秀小学班干部, 强力支撑班级运行;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增设班级学生管理岗位, 锻炼学生办事能力;创建班级激励制度, 培养小学生竞争意识。

3、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指班级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行为方式、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意识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 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 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合适班级的奋斗目标, 培养学生目标意识和奋斗意识;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班级内的评价体系, 使小学生学会赏识;培养小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班级更加团结友爱;适时开展感恩教育, 逐步完善班级情感文化。

4、小学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班级活动文化主要指班级开展的主题班会活动、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它是班级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 反映了班级的精神面貌和管理水平, 具有多层次、多元化、开放性的班级文化活动对于熏陶、培育并形成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功能日益明显。通过此类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读书、获取知识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丰富文化内涵。又如开展“强身健体”踢毽子比赛, 举行写字比赛、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 提高小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各类比赛项目, 孩子们互相竞争, 共同努力, 推动整个班级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创建小学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 在这个过程中, 要建设一个温馨多彩的“家”, 制定一套严谨规范的班级制度, 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班级精神氛围,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班级人际关系, 采用一系列活泼生动的班级活动, 共同来创造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使我们的小学生锤炼成“体魄健, 品行优, 思维活, 能力强, 知识丰富的一代新人”, [1]这是以学生为本, 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 现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地关注, 作为班主任, 必须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进行大胆的探索, 不断创新, 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创建班级文化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 幼师国培 班级文化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14

Abstract Good class culture plays a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projec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class culture, explore the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class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way of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trategies of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Keywords National Training Teachers;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strategy

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幼儿教育质量息息相关,“幼师国培”是国家提升整体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举措,2007年7月国家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幼师国培”项目的开展对于广大幼儿园教师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犹如“雪中送炭”。如何切实提高“幼师国培”项目实施的实效性是“幼师国培”项目承担机构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而班级管理工作提高项目实施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培训班级的管理工作包括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团队建设等内容,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师国培”项目班级文化创建的途径与策略。

培训班中的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国培项目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和培训效果的保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对学员参训起着积极的影响,对提升培训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注重培训班级文化建设,探讨培训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途径和策略,对提高当前幼师国培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培训班级文化的内涵

班级文化是在班级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一种规范,是班级所有成员共有的态度、信念和学习观,代表着班级的形象,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对班级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幼师国培”中的班级文化因其特定对象与培训意义而更加丰富,我们探讨的“幼师国培”的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从班级组建开始,班级文化就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培训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而每一个成员自身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及言行又反过来促进班级文化的建设。

2 培训班级文化创建的目标

“幼师国培”项目的培训对象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已入职幼儿教师,培训时长以10至15天的短期培训为主,所以班级文化的创建在项目启动之前就应开始。培训班级文化创建的目标是:项目管理团队成员和学员在项目伊始就要致力于共同创建一种自觉投入、自我管理、自主研修、自由思考的班级文化。

自觉投入。幼儿教师相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学历偏低,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学员来源存在地域、园所性质(民办或公办)、年龄、职称等诸多差异,如何充分发挥学员的主动性,点燃学员自主参培的热情,是班级文化创建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做为项目管理者,在培训前的沟通中应尽可能全面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需求及其他特殊情况,传递人文关怀,激发学员参培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促使学员能自觉地、较快地进入培训角色。

自我管理。学员来自幼儿园各个工作岗位,已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关键在于项目管理者应有让学员自我管理的理念。项目管理者不能成为包办者,首先,要充分意识到每个学员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次,要为学员自我管理提供机会和平台,如班委会成员的产生、优秀学员评选、优秀小组的考核与评价等,均提倡由学员自主参与。管理者应引导并悦纳学员的自我管理,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学员的建议。

自主研修。参加培训的幼儿教师都是成人,成人应该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管理,成人学习者具有支配自己学习活动的能力,他们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宰者。参培学员如果没有探究的主动性,处于被灌输的被动状态,培训学习自然没有效果。外在的督促机制固然不可少,但是激发幼儿教师参培的内动力、引导其自主研修更为重要。只有创建自主研修的文化氛围,才能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自由思考。思考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呈现,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主动思考,且最大程度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培训中,应该倡导自由思考的文化,例如众筹课程、每日一思、世界咖啡等形式,给予学员更多思考的机会,鼓励学员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文字、语言、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并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

3 培训班级文化创建的途径与策略

培训班级文化的创建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最后落实到行为文化。

3.1 培训班级物质文化创建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学员学习发展与生活需要所创设的环境、条件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具体包括可见的各种形式,如学员之间初步关系的建立、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资料的准备、后勤服务保障等。具体创建策略有:

(1)初步双向关系的建立。第一,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口袋助理和学员信息的收集等方式建立初步关系,传递班级的文化,充分了解学员的培训动机与基本情况。第二,将课程安排、专家介绍、交通提示等内容的电子文化用易企秀、初页等信息技术媒介进行传递,让学员对培训班级产生亲切熟悉的情感。

(2)学习氛围的营造。理想的学习氛围是指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整洁的室内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具体的做法有:尽量将培训会场安排在校园内,布置和谐、宽松、舒适的,能体现班级特色的学习环境;通过座位摆放、照片墙、欢迎横幅、名牌制作等展示班级文化;通过领导和专家致辞、开班欢迎片的制作等体现班级文化。

(3)学习资料的准备。学习资料应当在项目开班前提前制作和准备,如项目启动之前精心制作学员手册,学员手册是学员学习的导航册,通过学员手册,学员能清晰了解和记录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过程、学习反思等。其次,用心为学员准备学习用品,有条件的培训班还可以为学员准备成长档案袋,将学员的照片、学习期间的作业、思考感悟等收集到成长档案袋,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

(4)后勤服务的保障。后勤保障是国培项目实施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在项目开班前要准备安全、舒适的食宿及学习场地,精心安排交通出行,开班及结业时安排细心、温馨的接待和送行。其次,常用生活用品、常备药品的准备也可以传递爱心,让学员感受到关怀,有条件的项目还可为学员准备茶歇、咖啡等。

3.2 培训班级制度文化创建

制度文化,是为了保障培训效果,在满足学员培训需要和引领学员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具体创建策略有:

(1)班委会的组建。通过破冰活动、素质拓展等途径组成一支有战斗力、有影响力、有感染力,能自主管理的班委会队伍。

(2)班公约的形成。通过班徽、班级誓词、班歌等形式建立班级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公约。

(3)规章制度的众读。通过考核评价标准众读、出勤管理、作业考查、奖励机制解读等建立制度文化。

3.3 培训班级精神文化创建

精神文化,是指在培训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等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无处不在,课程安排是文化,组织管理是文化,管理者和学员的一言一行皆文化。具体创建策略有:

(1)项目管理者要树立高级榜样。在培训班级的精神文化中,要特别强调榜样作用,领头人是影响力、感染力,能点燃所有人的热情,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激励。作为培训管理者,应是学员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服务者、陪伴者、点灯者,国培管理团队成员要具备有情怀、懂尊重、善合作、肯做事、勤思考、多面手的专业素养,用专业的心,做专业的事,成为学员的高级榜样。

(2)引领学员认同培训理念。项目负责人要充分利用学员见面会、开班典礼等环节对项目的培训理念进行解读,并通过培训班级的破冰活动增进认识、培养感情,使整个班集体迅速变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班主任通过破冰游戏活动传递班级培训理念,首席专家通过众筹课程活动解读课程理念。在培训全程可安排每日分享,分享中有理念的强化、班级正能量的传播,包括培训现场的分享、网络平台的分享,引导学员认同班级培训理念。

(3)引领研究文化的形成。通过每日一思、每日一读、每日一说等活动,促使全体学员积极反思和分享;通过专题研讨、培训反刍、简报制作等环节,促进小组行动学习出成效;通过指导学员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出版专著,在培训班级中倡导研究文化,形成研究氛围,并积累研究成果。

(4)丰富学员的课余生活。幼儿教师普遍能歌善舞、活泼开朗,在严谨有序的培训学习之余,应为学员提供更多展示才艺、交流感情的平台,如组织辩论赛、集体生日会、集体舞会、茶话会等文娱活动,增进学员与学员、学员与专家、学员与培训管理团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培训营造健康、和谐、快乐的氛围。

4 几点反思

(1)“幼师国培”项目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其班级文化创建应根据幼儿园教师的特点和项目的具体要求量体裁衣,不同的项目,不同的班级,应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2)培训班级文化创建应充分考虑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培训管理者要善于发掘地域特色与地域文化资源,将这些特色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从而形成更有价值的班级文化。

(3)培训班级文化应实现在项目结束后的延续性,班级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培训过程中,更要延伸至国培项目后期跟踪中去,通过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实现培训班级文化的持续影响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幼师国培”项目组织实施的实效性研究――以湖南省“幼师国培”项目实施为例》,编号:XJK015BCR001

参考文献

[1] 宋尚桂.当代西方成人学习理论述评.济南大学学报,1998(3).

创建班级文化的意义范文3

1.创建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

班级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最基本的内容。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作为班主任要利用好教室里的每一个空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精心布置,创建温馨的、个性化的班级环境。以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等方面为文化综合体,积极创建富有个性特点的班级文化,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比如在教室走廊里布置书法角;在教室墙壁上布置“读书争星榜”和“星星树”等。利用教室空间,合理安排,美化教室;建图书角,开辟“格言园地”,开展“我的名言”、“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成语接龙”评比,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知识的熏陶。

2.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近期、中期、远期的目标,逐步实现目标的过程会产生梯次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作为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订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与幸福,从而形成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3.创新班级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

众多优秀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表明:“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是班主任工作的法宝和优良传统。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班里的事由“值日班长”全权负责。主持一天的活动、总结评价都由学生自己做。值日班长按学号轮流担任,一天一轮换。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实行小组责任制。在班里建立若干管理小组。每个管理小组职责明确,分别督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维护班级纪律秩序。如路队组――负责放学排队及回家路上的纪律;卫生组――负责教室及卫生区的清洁工作,并检查学生个人卫生;课间纪律组――负责课间纪律的检查,协助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等。

4.班主任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身正为范”,班主任的行为应具有表率作用。班级管理制度不只是约束学生,对老师同样具有约束力。比如小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学生讲诚信,教师在平时就应努力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老师一旦讲出了承诺,就应该兑现,不然怎么去教育学生讲诚信呢?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一味地说教,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所以,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把自己当成是班级的一员,对于班级的规定,要主动遵守,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遵守班规是每个人的义务。

5.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创建班级文化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德育;环境布置;以人为本;学生为本

学校文化是一条流淌的长河,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办学理念,即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学校文化是一项持续的工程,需要坚持理念与实践,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学校文化是一股不竭的动力,学校应当在加强硬件、软件建设的同时,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无形资产的建设。其实,班级文化也是如此。班级的文化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到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果和质量。班级文化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好的班级环境布置,提高班级凝聚力

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改变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

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多维的文化阵地,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

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多维度的阵地来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并使之成为学生每天都能耳熏目染的学习场所。班级的空间有限,我们要从有限的空间里挖掘适合的阵地,并发挥其功效。例如:黑板报、图书角、植物角、红领巾角、墙报等等,都是教室里可以发挥作用的阵地。我们在设置这些阵地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阵地建设中来,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动手完成,如:优秀习作展示、学生美术作品、个性成果展示、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班级环境。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求,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凸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凸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创建班级文化的意义范文5

为了加大创建工作力度,营造热烈、浓厚、迭起的创建氛围,根据创建工作实际情况,今天我们召开了这次创建文明校园动员大会。

我校创建文明校园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政策和方针,以提高校园文明程度、师生文明素质、校园文化生活质量为目的,大力加强校园建设和管理,着重培育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广大师生中全面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提高师生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和谐健康发展,努力推进我校教育快速发展,以适应新世纪培养优秀人才培养需求。

全校师生要充分认识到这次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全面提高参与意识,不断调整行动步伐,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世纪优秀人才为中心目标,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为主要任务。

在创建文明校园工作中,我们要紧密把握四项工作原则。

第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创建文明校园要让学生满意,要让教师满意,要让家长满意,要让社会满意。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育人思想,把师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文明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动力,把满足师生的需要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使创建文明校园、构建和谐校园成为师生实现自身发展的自身需求。

第二是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建文明校园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始终让学生成为创建主体,把每一项创建工作都作为陶冶人、教育人、提高人的过程,让全体学生在参与创建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个人文明素质,提升校园文明程度。

第三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创建文明校园要以求真务实为根本。讲究工作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工作措施,多办好事、实事,确保抓一件、成一件、巩固一件。要注意把文明校园的创建同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不断丰富其内涵,把创建工作转变为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四是注重创新的原则。创建文明校园要以创新发展为手段。不断适应新世纪教育飞速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探索创建工作的新规律、新办法,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工作机制,开创创建工作新局面。

在创建文明校园工作中,我们要做好三项工作。

第一是优化教育环境、绿化校园工作。在创建活动中,我们要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全面绿化、美化、香化校园,继续抓好校园环境卫生和周边环境的治理,利用板报橱窗标语等形式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展书香校园、文化校园的建设,给师生学习、生活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环境。

第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教育精英、做好教师思想业务培训工作。在创建活动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行风建设,努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我校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做好服务工作。在创建活动中,我们要紧紧把握学生是主体,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既定方针,全面完成既定目标。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努力建设和谐校园。继续开展“安全文明宿舍”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各项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体活动,我们的教师要树立崭新教育思想理念,从过去的单纯传授知识逐步转化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上来。

为了做好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保证活动出成绩、出效果,现提出几点要求:

1、建立健全组织,形成创建合力。学校成立文明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各班级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实行负责制,做好各阶段活动计划,做好各阶段活动组织,确保活动见成效,努力形成创建合力。

2、强化目标管理,强化落实监督。参照建平县创建文明县城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小塘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把创建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班级,明确创建目标和责任。与部门负责人和各班级班主任签订《工作责任状》,加强督办落实。各部门、各班级要按照方案要求,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将创建责任指标进一步细化,逐项逐条分解,落实到位,做到每一项任务都有专人牵头,有专人具体抓,有专人督促检查,确保活动有实际进展。

3、加强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我们要利用好板报橱窗宣传栏等阵地,全方位宣传创建文明校园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对师生的具体要求以及我校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的工作进展、相关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激励和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真正使创建工作做到有声有色,人人皆知。

4、讲究工作方法,确保创建效果。我们要将创建文明活动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通过创建,真正使我校的竞争力更强,学生的素质更强、能力更高,思想更健康,生活更快乐,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要真正能够经得起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检验。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规律办事。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办起,从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办实事、求实效,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

创建班级文化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高职;优秀班集体;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162-04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班集体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自下而上与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约束师生行为规范,创建和谐的班级风气;同时,班级文化也影响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学生踏入社会的工作与生存。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优秀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一、班级文化对班集体的作用

1. 教育作用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引导、平衡、充实、提高的作用。通过班级布置、美化教室和宿舍环境,可使学生受到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

2. 规范作用

班级文化是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班级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班级成员的行为规范上。班级在进行组织机构设计、制定和实施组织规章制度、解决组织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班级文化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班级的各种制度与规范都会与班级的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积极的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班级学生的偏离行为。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

3. 凝聚作用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成员在班级这一生活空间创造出具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独特文化,使班级文化成为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的作用。同时班级文化通过辐射传播,对学校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班级发挥巨大的整体优势,并进一步加强了班级的外部形象。班级的这种良好外部形象反过来又会增强班级成员的自豪感与责任心,成为他们行动的内驱力。

4. 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了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了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源泉。

5. 导向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应体现全体师生利益的一致性。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及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它起着制约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作用。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的重要体现,一旦班级发展目标为师生所接受和认同,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产生一种信念和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

6. 调控作用

班级文化使全体成员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和奋斗方向,在朝目标前进的过程中,班级文化促使成员之间不断对照、模仿和调整自己,从而向更高的要求迈进。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1.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班集体的凝聚力,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基础。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应在班级组建初期及时进行。学生刚远离家庭,融入学校进行集体生活,他们期盼在学校拥有一个温馨的环境,一群团结互助的伙伴,一位关心呵护的班主任,能有一种“家”的感觉。此时,通过师生共同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工作,可以创建适宜的生活环境,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协作,增加师生间的默契和信任,增强对班集体的遐想和建设动力。

教室和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创建一个优美而有特色的环境是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目标。在教室和宿舍的布置中,班主任要加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把教育意向、教育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1)教室布置。教室布置可考虑以下内容:设计班训。作为班级的灵魂,应体现班集体的意志并加以提炼,可布置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比如教室前后黑板的正上方,让学生时刻警醒自己,激发个人潜质,增强班级凝聚力,朝着班级目标而奋斗;设置班级才艺展示栏。该栏目可以展现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获奖荣誉等,引导学生自信自强,激励学生竞争互助,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编写板报。作为班级的宣传窗口,板报需着重宣传班级的活动和工作,展现班级良好的风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可以博采时代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板报一定要精心布置,有的放矢,定期更换,内容富有新意而简洁,贴近学生的时代特征;开设专业特色栏。定期介绍诸如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信息、专业发展趋势、专业拓展方向、优秀毕业生留言等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信息和职业动向,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另外,教室还可以设置班级公约、班务栏、表扬与批评栏、卫生角,等等,以及在两侧墙壁上悬挂或粘贴名言警句。其中,卫生角作为卫生工具的存放位置,应整齐、整洁,它既能体现一个班级的卫生风貌,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总之,教室要给人以整洁、舒适的良好氛围。

(2)宿舍布置。作为学生的主要休息场所,宿舍既是一个小型公共场所,又应该有学生个人的空间。所以应适当安排公共区和私密区,公共区可以规划为生活用品区、卫生用品区、学习娱乐区等,物品摆放要整齐统一,干净明了;在合适的位置可以进行相应的装饰,比如粘贴字画、购置闹钟、留言板等。私密区主要是个人的橱柜及床上空间,可以引导学生将橱柜内的个人物品摆放整齐,贵重物品及钱财妥善放置,床上空间可以在健康及不影响宿舍整体美观的前提下秀出个性。

把教室和宿舍创建成一个身心愉悦的场所,让学生有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和一个温馨的个人空间,给学生以一种高尚的物质文化享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创新、潜在能力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班级凝聚力,为创建优秀班集体奠定基础。

2.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必须通过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来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文化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循序渐进,统筹考虑。

班级制度的建立,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明确建立班级制度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进行积极讨论,拟订符合大多数学生意愿的条款,最终通过民主表决等形式确定下来,并在班级进程中进行必要的修正和完善。比如可以建立班训、班级公约、宿舍公约、班级卫生、纪律奖惩制度,等等。只有这样,班级制度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班级追求的目标,才能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进行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

除了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外,还需组建一支优秀的班团干部队伍。班级成立之初,班主任可假以时日,通过班级活动和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观察和了解,引导和培养工作热情和能力较强的学生暂时担当一些班级工作,让思想上进、工作能力强、善于师生沟通工作的学生主动站到班级管理前沿,等班级稳定以及师生间熟悉后,通过民主选举等方式组建班团干部队伍。这样选出的班团干部既能符合班级管理要求,又在学生间有一定威信,也能发挥师生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对选出的班团干部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加强思想教育,制订管理制度,培养业务能力,定期召开班团干部会议探讨班级工作的开展。班级工作也可逐渐由班主任全面负责,转为由班团干部带领全班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朝优秀班集体的方向而努力。

大学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刚脱离家庭的束缚和心理的不成熟,难免会有冲动或逆反对抗的时候,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或违规违纪事件。因此,班主任需重视平时的教育预防工作,可以通过班会课对校纪校规进行解读、对典型违纪事件进行剖析教育、指导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等等。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进行明辨是非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纪班规不是用于惩戒,而是一种较为严厉的规劝手段,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当发生违纪事件后,应结合校纪班规进行耐心说服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避免发生学生被孤立或引发自暴自弃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习惯。要从一开始的班级制度建设逐渐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文化建设,最终以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目的。

3.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班级成员对班级目标、班级制度的认同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以维护班级荣誉为己任,把个人利益和班级的前途紧密结合在一起。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班风、学风、班级活动等方面。

构建良好的班风。班风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良好的班风将为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动力和压力。良好班风的形成,依赖于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还必须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班集体的舆论应是班集体中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要形成正确的班集体舆论,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统一认识,明辨是非。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乐于接受,班主任可以在班级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对于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讨论,对于一些不良风气进行班级辩论赛,组织一场慷慨激扬的演讲,或者与学生相处时以行为和行动感化学生。其次,要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在班集体树立榜样,通过典型事迹或活动正面宣传好人好事,发挥班团干部的带头作用,引领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利用班级板报、墙报、宣传栏等引导支持正确的班级舆论和行为,制止不正确的言行。可以通过活动评比发挥激励作用。在班集体舆论形成过程中,班主任要做到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处理事情要以身作则,教育要多表扬、少批评。使班级内部拥有亲切、和睦和互助的氛围,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培养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教育,通过生活实例启发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就业和创业说明学习的必要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班级内部组织学习小组,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学习竞赛和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同时,与学生探讨学习技巧,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方法,提高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班级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健康人格和兴趣爱好,为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提高班级的凝聚力。组织班级活动时:一是要有针对性,有目标。比如开展文体类活动可以锻炼体魄、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学科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学类活动可以提高作文水平、口才和应变能力;社会调查类活动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二是要师生一起筹划,放手让学生主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学习团队合作精神,总结经验教训,享受成功的喜悦。三是要多样性,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变化让学生产生新鲜感,进而激发参与的热情和尝试的欲望,积极融入集体生活。

关注学生业余生活。学生在校有大量独处的业余时间。若处理不好易产生消极、违纪现象。故平时应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其业余生活,通常可以采用单独谈话、集体探讨、网络聊天、班主任信箱等方式进行。与学生交流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身处地地提供指导和帮助,不要让学生产生压抑、强制、抵触等情绪。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复和自我教育的意识。

4. 班级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业定位和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文化建设应包括职业认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业认知,可以通过专业介绍、企业调研参观、邀请毕业生回校座谈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内容和要求,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能做什么。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注重敬岗爱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教育,引导学生调整好职业心态,规范职业行为,规划职业生涯,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学生创建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条件,组织参与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严格的质量意识,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开金,周晓玲.高职班级文化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2]邵正林.加强我国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4).

[3]黄敏若,吴勇斌.班级文化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7).

[4]张炯炯.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0,(4).

[5]王丽秋.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构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

[6]徐庆新,赵景利.浅析高等职业教育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