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范文1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食品营养学;教学;应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161-03
Abstract:In this paper,process assessment was applied in food nutrition teaching according to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mode. Assessments were designed in all the process of teaching,including literature translation,product survey,class performance,personal optional assignment,group work. Through the implement of process assessment,learning initiative and ability of find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were enhanced. The quality and effect of teaching were also improved. This study would provide a basis for application of process assessment in other courses.
Key words:Process assessment;Food nutrition;Teaching;Application and practice
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人体营养规律、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营养改善措施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评价普遍使用终结性评价,教师常用考勤、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各占一定比例,构成最后的评价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有课堂提问、小测验等,占最终成绩的10%~30%;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占总成绩的60%~90%。这种评价手段形式相对单调,考试情况反馈不及时,期末考试普遍存在“突击”现象,学生掌握知识不扎实,且缺乏有效的思考和探索,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食品营养学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教学的评价体系也应随之不断更新,因此建立一种合适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提高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性,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评价方法,它强调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1]。过程性评价并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更不是单纯地观察学生学习的过程,它是具有导向性的评价方式,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并重的学习方法[2]。目前,关于食品营养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较多[3-6],但过程性评价在该课程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将过程性评价运用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同时为过程性评价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1 食品营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1 课程的主要内容 食品营养学主要讨论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食物的营养价值、膳食平衡等。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人的营养状况、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量及各种营养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疾病和社区营养。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营养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熟悉不同人群对食品的营养要求及合理膳食的构成,培养学生将来从事营养食品的生产与加工、开发新食品资源、营养保健和配餐的能力;可以指导人们平衡膳食,合理营养,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增进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1.2 n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教学手段上,绝大多数高校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而且随着校园网络的发展和普及,部分高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增加教学互动。笔者前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论辩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团队协作学习等,每种教学法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果,由教师为主体逐渐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且增加了平时成绩的比例,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还存在部分学生作业完成不及时,实验操作不认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现象。因此为提高学生的重视性以及课堂参与度,由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必须对该课程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2 过程性评价及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实施
2.1 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相较于终极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具有过程性、全面性、及时性的特点。过程性评价能够动态的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逐步形成以教学―学习―评估为特征的更为合理的过程性评价体系[7]。过程性评价的全面性主要指的是评价中除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外,更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完成一些设计性项目的能力。过程性评价的及时性,主要是指可以在第一时间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有利于教师根据反馈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的调整,并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总结和反思[1]。
2.2 食品营养学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实施
2.2.1 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适应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和人们营养的需求,以“强化基础,增强技能,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针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现象,在该课程的考核中引入过程性评价。而适宜的评价体系可有效指导课堂教学的组织并通过广泛的参与机制和良好的反馈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过程性评价并不是只注重过程而全盘否定终结性评价,这两种评价方式各有特点,在食品营养学的教学过程中在过程性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终结性评价,以促进食品营养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为保证过程性评价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教师首次上课就告知学生,食品营养学课程的考核将引入过程性评价,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考核(课堂表现20%、个人作业20%、团队作业20%)和期末考试成绩(40%)组成;其中课堂表现(考勤、回答问题、讨论、论辩等参与积极性)、个人作业、团队作业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实行教师评价(50%)、同学互评(30%)、学生自评(20%)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个人作业由教师布置题目,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并完成;团队作业由教师给定范围,学生按照兴趣自行组队并合作完成。最后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问卷调查等方式达到师生间的进一步交流,结合课程考核对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2.2.2 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实施 评价体系的内容由教师根据每章节内容在课堂或网络教学平台布置,评价形式有:
(1)文献翻译:教师给出几篇食品营养学热点问题及较新的观点的外文文献,让学生进行翻译,或者老师给予关键词让学生自行查找文献翻译。
(2)市场调查:如课堂讲了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内容后,让学生到市场上调查相关产品,如蛋白质粉、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EPA和DHA的产品、功能性低聚糖产品、维生素补充剂、补钙、补铁产品等,调查内容包括品牌、含量、产品形式、价位等,像蛋白质要调查是什么蛋白、钙铁是什么形式的钙铁?为什么?调查后对相关产品进行讨论,以此让学生了解市场相关产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通过汇报、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形成最后成绩。
(3)课堂讨论及论辩:根据相关内容设定题目,如“骨头汤是否补钙?番茄生吃还是熟吃更好?食物中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怎么看待全民补碘现象?”等。规定每个题目6~10人可以选择,学生根据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查找资料,课堂进行论辩。
(4)课堂测验:通过测验考察学生上课听讲的认真程度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5)团队作业: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团队作业,如: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这一章节,教师分解任务,学生组队选择题目,通过查找资料和相关资源,制作PPT,走上讲台与同学分享和交流,老师最后做总结或组织同学讨论。其次,对不同人群(学龄儿童、青少年、成人年、孕妇、老年人、运动员)组织膳食调查,让学生走进社区,进行连续5~7d的膳食调查,然后对各种营养素进行计算,对该人群的膳食进行评价。第三种团队作业是食谱的设计。除上述人群外,还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者等人群设计1周的食谱,并进行说明和各种营养素的计算。学生自行组成团队,一般3~5人组成一个团队,然后进行选题和分工,提交作业、讨论,最后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评价。教学实践证明,团队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认知能力。
上述作业分为必选和任选,任选作业包括3人次个人作业和2人次团队作业,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业,完成相关作业,教师及时反馈作业情况,让学生对学习情况有所反思,改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 过程性评价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中的实施效果
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引入过程性评价后,能够动态的连续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使原来单纯的知识考察变为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考察,亩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提高了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过程性评价能够被大多数的学生所接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利用营养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聂力.过程性评价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135-137.
[2]李琳,潘子强,沈志华,等.过程性评价在“食品化学与营养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广东化工,2016,43(16):232-233.
[3]张晶晶,王锡昌,陶宁萍,等.多元化教学在食品营养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347-348.
[4]李桂峰,肖春玲,高誉嘉.基于网络环境食品营养学课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41-342.
[5]马先红,刘洋,连丽丽,等.食品营养学教学方式探究与改革[J].农业与技术,2016,36(5):162-163.
[6]聂小华,孙培龙,何晋浙,等.基于建构主义的《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食品与机械,2015,31(1):275-280.
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范文2
关键词:营养配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22602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疾病,如脂肪肝、高血脂等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吃得健康、吃得营养成了新时代人们的饮食观念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营养配餐师”应运而生。“营养配餐师”可针对顾客的年龄、性别、体质,综合运用营养、烹饪、食品原材料,通过营养计算、食谱设计、烹饪原料搭配及烹饪方法改进,向需求者提供既美味可口,又营养平衡的美味佳肴,让人们吃得更健康。
营养配餐课程是运用食品化学、食品原料学、营养学、特殊群体营养、食品卫生学、食疗概论、烹调工艺学、面点工艺学、饮食文化等课程诸方面的知识,根据用餐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配制适合不同人群合理营养要求的餐饮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的膳食的一门应用学科。它将会为提高人们健康素质、减少文明病、消灭营养不良性疾病、推动21世纪健康工程做出贡献。
2 营养配餐的产生背景
(1)现代文明病的急剧上升使得人们对营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快节奏的生活和竞争激烈的工作压力,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使半数以上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长期的饮食不合理,即鱼肉精粮大部分取代粗杂粮,摄入大量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和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且食物中残留的农药、化肥在体内的存积,空气、水源污染和运动量偏小,会使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所谓的“现代文明病”人数急速上升,而且不断年轻化,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对付“文明病”的唯一有效办法就是食物上的返璞归真,减少脂肪、糖与盐的摄入量,多吃植物性食品。所以如何吃的健康,吃的营养,成为现在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
(2)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营养配餐员为一种新型职业。在中国有注册厨师1 200万人,然而懂得专业营养知识的人才却不足万名。据估算,中国对专业营养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400万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2月26日颁布营养配餐员为一种新型职业,根据用餐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运用营养学的基本知识配制适合不同人群合理营养要求的餐饮产品的人员。人们对营养配餐员的需求已不再局限在餐饮业,学校、福利院、机关食堂、饭店餐饮、医院、美容院等到处都有营养配餐员的“用武之地”,甚至寻常百姓家。随后,社会上就陆续有一些机构开始了“营养配餐员”的培训。一些高校或高职的食品科学、营养学、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营养与检测等专业顺应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先后开设了“营养配餐设计”类课程。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科于2005级专科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营养配餐设计”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已基本确定。
3 营养配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 确立教学内容,彰显学院特色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营养配餐教材选用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营养配餐员培训教材。分为中级技能、高级技能和技师技能3部分。笔者认为学习这门课程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营养的意识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所以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笔者给这门课程总结了一个绪论。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先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是否每天吃早餐,早餐的能量占全天的比例是多少?是否每天坚持吃水果?是否特别喜好吃肉类而不喜欢吃蔬菜?是否明知某些食物,比如烧烤制品、油炸制品有害而不能抵制其诱惑?是否烹调的时候多放油、盐、糖,讲究美味而不注重营养?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得知一大部分的学生每天不吃早餐,很少吃水果,偏爱吃肉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引出了营养配餐的概念、原则及意义。让每个学生意识这是一门和自己息息相关的课程,只有具备了营养配餐的意识,才能养成好的饮食习惯,才能摄入全面、均衡的膳食。然后笔者介绍了营养配餐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成年人每日能量供给量、产能营养素的能量值、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每日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等,为学生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理论基础。通过这节课的内容,笔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
营养配餐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学科,内容繁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接受和吸纳庞大的信息,如果一味的追全、贪多,讲授过多的内容(因时间所限只能浅尝辄止),学生即使当时记住,也会很快遗忘,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根据本校的特色和学生的自身特点,我们将营养配餐员的中级技能、高级技能作为主讲内容。在讲解这些内容的时候,侧重点放在计算法和食品交换法进行营养配餐的方法和步骤、设计及营养餐的制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了解就餐对象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生理状况、职业、饮食习惯,然后围绕这些基本情况重点讲解不同人群的营养需要及膳食需要,从而计算并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食谱。以及如何评价及调整食谱及怎样制作营养餐等,旨在使学生触类旁通。
3.2 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新的人才质量观要更加重视素质教育,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思想观念。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在当今形势下,教师必须抛弃旧的教育观念,致力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1)让学生从个别化的学习走向合作学习,采用“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讨论式”教学。例如在学习“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时,让不同省市的学生按照区域分组讨论,并让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上台总结发言,然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补充。这一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使学生对不同区域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地方饮食特色有了更多的认识,并且印象深刻。
(2)让学生由单纯的听讲学习到学生自主学习,采用“问题式”教学。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答,布置给学生稍微有挑战性的课题,让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形成问题学习方式(problem-based learning)。营养食谱的设计部分笔者采用的教学方式是每2个课时都选取一类人群为其设计营养食谱,以小组(5人左右)为一单位,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设计,充分发挥每位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确定营养食谱并制作成幻灯片,小组同学选代表陈述各自小组设计的营养食谱,然后笔者和其它小组对其营养食谱进行点评,针对不足进行调整完善。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们都有很强的参与感,自主学习的愿望强烈,授课效果良好,很受学生们欢迎。
(3)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课堂教学中,除了黑板和教材外,笔者还采用实物、投影、幻灯、视频等。如在“熘制的方法”这一节内容时,将“焦熘丸子、滑熘鸡片、软熘鱼片”的视频一同展现给同学们,笔者结合视频给学生们分析对不同的熘制的方法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使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1个模块,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用人单位检验学生专业水平的演练过程。本课程开设了《营养配餐课程实验》,共24个学时,根据课堂讲授的内容,实验内容主要涉及到大学生营养膳食、幼儿营养膳食、老年人营养膳食、孕妇营养膳食、糖尿病人营养膳食的设计及制作等方面。首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调查计算并设计出营养食谱。在营养餐的制作实验中,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设计配料和确定烹饪方法及工艺参数,食谱制成后,笔者和同学们相互品尝、打分,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然后再进行二次制作。学生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
4 结语
对于农科类高校而言,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契机,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定位,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课程体系,适时修订教学计划,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性人才,把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章绍兵,杨宏顺.《食品工艺学》的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2):115.
[2] 陈文伟,贾振宝,黄光荣,等.《食品工艺学》课程群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3):232~233.
[3] 綦翠华,李志香.“营养配餐设计”类课程教学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4):38~40.
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中国;韩国;公共体育课;教学状况
一、公共体育课课程管理的比较
1.浙江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的课程管理
体育课程是按照教学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而组织的教育过程[3]。浙江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是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增强体质、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总体目标。并针对部分学有所长且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体育与健康选修课程,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管理是在《高等学校体育课指导大纲》的统一指导下,根据浙江师范大学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相关规定,运用现代教育管理的相关管理理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进行统一有序的目标管理。
2.加图立大学公共体育课的课程管理
加图立大学(综合性全日制本科大学)的《大学体育课程指导总论》中强调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要求和个性化发展,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各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根据加图立大学课程管理的相关规定,自行设置各项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活动没有统一的规定,有较大的自主性。
二、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比较
1.浙江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浙师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较强调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实践课有足球、篮球、排球、瑜伽、网球、乒乓球、太极拳、传统武术(湖州师范学院开设的武术课有1-2门)、体操、体育舞蹈等,理论课有体育保健、运动与减肥、传统体育文化等,学生按自己意愿选择体育课,学校按照人数编班上课,每班40余人,人数少于开课标准人数,则取消该课程的教学计划,人数多于计划开课的,则学生不能参加该课程的学习。教学形式按照选项课授课形式进行,教师由体育学院专业教师担任。
2.加图立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加图立大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所占比例相当。学生完全根据自己意愿选择上体育实践课或者体育理论课,只要人数在5人以上,学校就会开班开展教学活动。
体育实践课有网球、高尔夫球、瑜伽、舞蹈体育、爵士舞蹈、增氧健身法等,理论课有体育保健、科学饮食与健康、生理学、营养学、科学人体管理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上科学人体管理,科学人体管理(우리인체관리)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门课程由若干个学科体系构成。加图立大学很重视理论课的教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所占比例大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比较系统而广泛的知识,从而很全面的达到自我认识,自觉锻炼,强身健体的目的。体育课的教学形式按照选项课授课形式进行,教师由大学体育学部教师担任。其中跆拳道、空手道、舞蹈体育等课程的学分可参加社团来获得,跆拳道等韩国的国民体育项目,大部分学生都参加社团、培训班等活动,参加社团的学生要求每周按照社团管理有关规定参加社团活动,最后通过期末社团考核即可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三、考核与评定的比较
1.浙江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的考核与评定
浙师大期末成绩以考试的方式评定,期末总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期末成绩(60%)组成。成绩分为优秀(5%-10%)、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其中不及格的于第二个学期进行补考或重修。一般来说只要平时表现良好,期末都可以及格,获得学分。
2.加图立大学公共体育课的考核与评定
考试成绩由出勤率(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30%)、学习日志(10%)组成。成绩分为A+(5%以下)、A0(20%以下)、B+(35%以下)、B0(55%以下)、C+、C、D+(100%)以下、DO(不及格,可于下学期进行补考)、F(重修),其中补考和重修的科目具有可选择性,可选其他科目修得学分进行抵换。其中参加学校体育社团,如跆拳道、篮球、足球等社团,其考核制度与体育课考核方式类似,成绩由出勤率(30%)、学生组织活动(40%)、学习日志(30%)三部分组成。
四、教学设施的比较
1.浙江师范大学的教学设施
浙师大公共体育课教师由体育学院专业教师担任,(教师任课安排)体育教师一般执教一门术科和(或)理论课教学。现在浙江师范大学拥有的体育场馆设施,,有二个标准的田径场、一个泥土田径场、两个水泥网球场、三个塑胶网球场,20片左右篮球场(及一个室内篮球场)、一个室内羽毛场、一个室内乒乓球场、两个足球场、一个体操馆、一个健美操馆、一个露天游泳场馆、以及一个体育馆。
2.加图立大学的教学设施
加图立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师由体育学部教师担任,体育教师专业有第一专业和第二专业,即体育教师执教一门以上的体育课,理论课程由相关学部教师担任,各个学部和合作交流学校的教师流动性大。现在加图立大学拥有一个足球场、一个网球场、一个室外羽毛球场、高尔夫球场(微型,供教学活动,不适用于高尔夫比赛等活动)、两个舞蹈教室、瑜伽教室、若干个社团活动馆(舞蹈、跆拳道和空手道等)。
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以社会性教育和实用性为目标,应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终身体育意识观念奠定基础,从而提高生活的质量。课程评价活动围绕课程的总目标开展,且在学习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评价应朝向主体要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淡化成绩观念方向发展,激励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改革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内容应该朝着多样化发展,重视健身、娱乐能力的培养;场地器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条件,不仅影响课程项目的设置,限制选课的人数,甚至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从而影响高校体育的正常发展。要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现状。
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范文4
关键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课程 结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13
On Martial Arts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Structure Reform
LU Shenghua, ZHANG Xu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 416000)
Abstract Martial Arts and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Professional is a current focus of ou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mainly for the community to train highly qualified martial arts talent. But now, in the martial arts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teaching profession, 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and problems,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teaching. In this paper, these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based on the martial arts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reform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Martial Arts and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tructure reform
0 前言
1986年,原国家教委将武术列入了普通高等体育院校的课程中,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武术专业拓宽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成为一个新开设的本科专业。现如今,民族传统体育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学科结构体系,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存在着培养目标固定、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影响了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相关教育工作人员的重视和解决。
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概念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我国近代之前产生发展,由中华民族世代实践并流传或影响至今的体育,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养生、健身及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的总称,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承性、习惯性和民俗性的特点。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外延范畴的界定,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在个别或者部分民族出现并至今保持其独特个性和有限传承范围的体育,如竿球等;二是在中国远古和古代产生发展并保留相对固定的形制而影响至今的体育或者近似的体育活动,如射箭等;三是在中国各民族中出现,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各民族普遍流行的体育,如武术、龙舟等。当前,在我国许多高校,都设置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武术、体育养生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工作的体育专门人才,就业方向包括了武术教练、健身指导以及各级体校管理人才等。
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课程,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各个方面尚且不够成熟和完善,使得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
2.1 缺乏合理的培养目标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目标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我国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指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民资传统体育教学、训练、专业技能、科研知识,能够从事武术、体育养生、健身指导等工作的武术人才。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将民族传统体育视为一种单纯的武术或者体育项目,在对培养目标进行设置时,存在着片面性的现象,也有部分院校在教学中并没有按照培养目标进行,从而影响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
2.2 缺乏有效的课程结构
当前,我国许多院校的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都是参照其他体育专业,以“专业教育”的需要作为课程结构设置的逻辑出发点,无论是课程结构的构建、各门课程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都需要体现“专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结构多是以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为主,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新意,而且理论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3 课程比例设置不当
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设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般来讲,在课程结构改革中,应该适当增大选修课所占的比例。但是当前的发展情况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大都以武术专业课程位置,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而选修课比例不足,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4 缺乏有效的专业课程互选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处于竞技体育的教学范畴内,学生的四年(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对专项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几乎没有跨专项学习的时间。而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专项课程交叉互选,但是由于学时较短、实践不足,学生只能对其进行粗浅的了解,在毕业时可能会出现“打练分家”的情况,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3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有效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专业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推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有效实施,确保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1 明确指导思想
对课程结构改革和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进行明确,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应该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市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专业课程设置的前提和动力,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和需求情况,对课程结构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迎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其次,要对专业结构进行发展和完善。从完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建设的方面分析,当前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单纯重视竞技武术的课程结构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难以有效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对此,相关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对先进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吸收和发展,将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等体育院校,促进专业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同时,随着当前人们健康需求意识的普遍增强,社会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向着复合型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展。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武术内容,还应该有相应的体育养生内容,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3.2 优化课程体系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直接决定着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也影响着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针对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对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构建和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培养科学素养优秀、运动技术熟练、理论方法娴熟、适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专业体育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提高实际能力”为指导思想,结合现有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是应该从当前课程结构体系出发,适当增加学科课程学时比例,降低术科课程的学时比例,增加选修课学时,缩减必修课学时,确保课程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二是应该对主干课程和基础选修课进行合理设置。在教学中,主干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最为基础、核心和根本的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同时也是当前新的发展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理论和技能。而基础必修课主要是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播,可以细分为人文社科类、人体科学类以及方法类,在教学中应该合理选择和设置;三是要做好选修课程的设置。教师应该做好相应的市场需求分析,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对学科和术科进行合理设置。选修课程可以分为限制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前者主要是面向不同学科同领域学生所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后者则相对自由开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拓展学生的事业,对学生的人格素养进行丰富。以限制选修课为例,可以将其细分为多个不同的模块,首先是体育师资模块,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游戏、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等;其次是运动训练模块,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运动竞赛学、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学、体育遗传学、运动创伤学等;然后是社会体育模块,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体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学、体育新闻学等;最后是养生保健模块,主要内容包括太极拳械、传统养生理论与功法、健身气功、运动免疫学以及心理健康与咨询等。
3.3 重视理论学习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呈现出“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应该以理论学习为保证。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般为单独招生,多数学生专业理论基础薄弱,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严重失衡的情况。对此,体育院校应该加强对其理论知识的补充和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实现必修课程的“学科化”,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相应的课程整合,改变传统专业课程设置薄弱单调的做法,强调系统性的学习,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技术性的体育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对此,体育院校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针对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加强复合型、多元化人才的培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级教改课题(2014JSUJGB24):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以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为例
参考文献
[1] 周士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1):77-78.
[2] 王美娟,张茂林,张启华,李圣,于波,竺玉明.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65-68.
[3] 于翠兰.新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与完善[J].体育学刊,2005.12(6).
[4] 李朝旭,李旺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建设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
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范文5
关键词: 高校体育 教学模式 教育改革 发展模式
2002年9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开始实施,标志着新一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局面,黄力生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归结为五种:“三基型”、“一体化型”、“并列型”、“三段型”、“俱乐部型”。①这几种教学模式各有各的风格和优越性,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笔者在此对未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模式和趋势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多元化体育教育模式的构建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体育教育模式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目标的引导下,遵循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规律来构建的。新《纲要》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充分完善了大学体育课程自身的功能,为新时期的大学体育公共课改革指引了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下,多元化体育教育模式的构建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
1.构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教育模式
所谓体育教学俱乐部教育模式,是指具有共同体育爱好、兴趣、特长的大学生基于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为增进健康,促进相互间的协调和睦,以学校场馆为依托,围绕着体育运动项目自愿选择和参加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与竞赛是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补充与延伸。体育教学俱乐部以功能为导向,把各运动项目划分为健身俱乐部、娱乐俱乐部和技能发展俱乐部,以《纲要》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建立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将学生的需要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设置统一起来,使课内、课外体育合二为一,为学生结合自己的身心特点、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进行体育教学俱乐部选择创造了条件,使学生建立起科学体育锻炼的理念,对挖掘体育课程的教育内涵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体育教学俱乐部直接与社会体育接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与交往能力,完善了大学人才社会化发展的培养机制,为学生融入社会、接触社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载体,而且增强了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活力,为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2.构建素质拓展训练教育模式
素质拓展训练是与传统的认知教育不同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它是体验式教育在中国特定环境中的产物,是借助于精心设计的特殊情境,以户外活动的形式让参与者进行体验,从中感悟出活动所蕴涵的理念,通过反思获得知识改变行为,实现可趋向性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2003年,北京大学率先将拓展训练作为体育选项课引进了本科生的教学体系当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其后,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将拓展训练引入到体育课程体系当中,为体育课注入了全新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从而突破了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封闭格局,这不仅增强了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而且丰富和完善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深化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3.构建健康体育课程模式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以有关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发展和保护学生的健康为目标。这种模式认为,体育课程的任务就是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没有疾病,具有包括心理健康在内的高水平健康状况,懂得什么是健康,理解身体练习对健康的作用,运用健康知识进行锻炼,并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
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只重视运动的体育课教学是训练而不是教育。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体育教学不应仅限于运动,必须从教育观点出发,强调理解和运动相结合。在体育课程内容中应删除那些对健康影响价值不高的运动,通过体育课程的制定和教学,学生能够懂得每种体育活动的价值、健康与运动的关系、对某种健康因素起作用的体育活动是什么,掌握自我监督和评价身体状况的技术、技能,学习与掌握健康和运动营养学知识及对健康有价值的身体练习方法和技能。
4.构建运动技能体育课程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体育课程应通过学习、分析、描述运动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技能,扩展学生的运动学概念,掌握、理解运动原理,使学生能够应用已掌握的运动学知识,有意识地控制人体运动,获得运动技巧,理解运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运动技能体育课程模式重视运动技能原理及其运动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从哪里开始学。通过体育课程的制定和体育课教学,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运动学知识,熟练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培养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原有的运动经验基础上创造和发展新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实现运动技能的正迁移。
二、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关注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
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整体程序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设计者对课程模式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应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评价对象应包括学生、教师和课程。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得怎样?教师在每一节体育课中对设计方案贯彻得怎样?课程中安排的知识、内容对学生是否确实有意义,是否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或被长时期地应用?所设计的课程是否具有超前性,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对课程全面进行评价,就可以发现在体育课实施过程中,课程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否得到贯彻执行,学生是否达到课程设计中所确定的目标。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课程设计就存在缺陷,就需要对课程的概念框架或课程的价值选择进行重新研究和修正,从而使体育课程设计方案不断完善。
多年来,大学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运动技术水平和体能为核心,忽视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式多是体能测试和技能过关,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评价手段单一;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体育课程的评价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瓶颈。
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改革是要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水平的新型专门人才,基础性和专门性密切结合正成为高等学校学生发展日标的核心内容。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体育课程评价呈现了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今后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目标,处理好学生的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协调关系,并把个性发展置于重要的地位。
三、倡导分层次教学,并逐步走向开放
分层次模式教学就是打乱原来按行政教学班、年级的教学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身体素质基础、体育专长基础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按水平、兴趣分班,对于同一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学班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为解决场地与师资的不足,可灵活改变上课的时间与空间。体育课的上课空间不必限制在学校的范围内,有条件的学校可大胆走出校门,利用社会经营性的体育场所及学校的周边自然环境设置项目来满足学生对不同体育活动类型的需要。
目前,在分层次教学改革方面,出现了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三(四)自主”体育教学模式,以南京理工、江苏大学为代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福建师大为代表的“主附项兼修”模式,以深圳大学为代表的“俱乐部”模式等等。但从大多数大学来看,按行政班级上大课依然是教学形式的主体。而且据了解,多数大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要进行约10个项目的教学,教学形式和教师上课状况在本质上与中小学教学形式相同,在课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上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和大学生的要求。今后,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将逐步成为教学形式的主要方式。
此外,随着社会体育的日益发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的趋势已初见端倪。大学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交流趋向频繁,教师可以在社会的体育场所代课,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社会体育设施向大学开放。另外,大学体育网络和社会体育网络进一步贯通以后,信息渠道更为畅通,体育社会化的步伐更能加快。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高校体育课程的功能不是削弱,而是有加大和拓宽的趋势。我们应更加深入地探讨高校体育教育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以适应高校对人才培养和学校体育课程建设需要。
注释:
①黄力生.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剖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8,(4):17-20.
参考文献:
[1]贡娟,李晓红.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3):22-24.
[2]汪正毅等.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7):225-227.
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范文6
关键词:草坪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94-03
Reform of Turf Science Teach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Liu Haitao et al.
(Bioengineering Institute,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ainan 232038,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urf industry,turf science gives a higher request to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which are existed in turf science teaching,and proposes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eaching level in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The aim i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al reform of turf science cours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and provide some lessons for training compound and practical talents to gardening specialty and grassland science.
Key words:Turf science;Teaching reform;Applied talents;Teaching practices
草坪学是园林或草业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各类草坪草、草坪工程、草坪养护管理、草坪保护、专用草坪及草坪质量评价的一门应用性科学[1]。草坪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传授有关草坪的基本理论和草坪草的选择、草坪建植、草坪养护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使培养对象具备一定的草坪科研工作能力和建造、养护草坪的实际技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越来越重要,草坪作为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在园林绿地植物配置中起着基调和主体的作用,这为草坪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草坪业的不断发展对草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草坪学》作为主干课程自2008年在我校园林专业进行开设,在教学过程中,草坪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完善。鉴于此,本文针对我校以往草坪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高草坪学的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草坪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园林、草业科学专业草坪学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1 《草坪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内容庞杂 草坪学涉及的学科内容极其广泛,如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肥料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牧草栽培学、种子学、农田灌溉学、农业工程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杂草防治学、运动场管理、娱乐场管理、园林设计、建筑学、环境科学、美学、微型计算机学等学科。可以说,草坪学是在融合相关学科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学科知识、技术、方法和最新各学科成果的凝练与综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因此,在进行培养方案制定的时候首先要充分考虑各门基础、专业课程的开课顺序、开课学期、课时量等因素。其次,对于园林或草业科学专业有些相关课程可能无法开设,学生在学习草坪学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对某一学科内容的不了解、生疏或遗忘而影响对草坪学课程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再者,随着课程学习的不断深入,其所涉及的学科内容知识也愈加广泛,重、难知识点逐渐增加,学生遇到的困难和瓶颈会越来越多,这样无疑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止步不前,最终对课程本身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
1.2 冗繁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数之间存在矛盾 要想学生对草坪学理论和技术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系统的介绍草坪生物学基础、草坪生态学基础、草坪建植、草坪养护管理、草皮生产、草坪机械、专用草坪、草坪质量评价、草坪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用方法等大量内容。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重基础、宽口径”教学思想的指导,选修课的数量逐渐增加,在总课时固定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不断压缩专业课的学时数来平衡,这样就导致了有限的课程学时很难满足课程系统知识学习的需要。草坪学理论课程的学时从最初的54学时降至现在的36学时,这与草坪学本身的课程特点是背道而驰的。由于草坪学涉及的学科内容极其广泛,课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知识脉络联系。因此,在进行草坪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回顾以往学过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或适当介绍一些相关学科的新知识,这样才可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草坪学的课程内容,但目前有限的课时数导致有些必要且相对较为重要的相关知识内容无法被详细的讲述,有些知R内容不得不被舍弃,这就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内容不够详尽、不够系统,对某些知识点的掌握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
1.3 现行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草坪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讲授结合板书的形式,学生被动的听讲、记笔记,基本上属于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处于一种强制输入的状态,学生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为记笔记而记笔记,完全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没有弄清楚教师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新的知识点又来了,学生处于一种“手忙脚乱”的状态。这样,无疑会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要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了。
1.4 课程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性是草坪学课程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方面。通过与草坪专家和有经验的草坪养护管理人员共同工作,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是培养真正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草坪人才的正确途径[2]。然而,由于实践教学经费和实践教学条件所限,草坪学课程基本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当前我校草坪学课程缺少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现有的理论教学尚未与相应的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实验课或实习课往往以认知性或验证性项目为主,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极少,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2 草坪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2.1 教学内容改革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解决高校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草坪学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对本科生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与改革。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将草坪行业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及时加入到理论教学中。近年来,园林专业草坪学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园林绿化公司、高尔夫球场和中大型生态园等企事业单位。为此,本课程除了加强传统教学中草坪建设、养护和管理等内容外,有必要增加人造草坪、地被植物和观赏草坪、高尔夫球场草坪、草坪草耐阴性和耐践踏性等目前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草坪建植与养护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生产技术,又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满足社会对草坪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草坪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同时,在进行草坪学课程教学内容时,需要根据课程本身涉及的学科内容,预先开设必要的专业基础课;抑或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注重补充关键的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不能想当然的认为学生已经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2.2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手段的改革不但是教学内容改革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保证,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人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急需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式、讨论式、参与式、问题式、启发式教学法等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教师主动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单向知识传递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与信息的双向流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即将具体的草坪建植、管理和养护的案例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去,理论结合实际,将理论与案例结合起来,用理论对概念做具体诠释,用案例对理论做具体分析,而不是空洞的讲授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式、谈论式的教学方法进入到案例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对案例的挖掘和思考中进行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并及时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出来的思想火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探索者。同时,在草坪学课程中,有许多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知识,为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更直观、形象地表达和展现这些知识,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知识点有一个总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编写并研制一系列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3 实践教学改革 草坪学是将有关基础学科内容集中运用于草坪这一生产综合体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其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对培养对象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1]。因此,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在注重课程讲授的基础上,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实际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中,教师对学生的点滴发现和思考给予热情鼓励和悉心地指导,从实验、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多层次实践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可以尝试要求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自行设计、自拟实验方案。实践证明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草坪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学时与实验教学学时比为3∶1,实验课时相对来说还是偏少。应逐步提高实验课时,使实验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0%以上,特别是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验项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实践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应加大实践课程的软硬件设施投入。根据草坪建设和养护的流程,从草坪坪床的制备、草坪草的识别、建坪的方法到剪草机、割草机、打孔机、梳草机、剪草车等机具的使用,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可以在校园内设立相应的草坪试验区,在校外设立挂靠生产实体的稳定实习点,以满足草坪学实践教学实习的需求。这种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充实、丰富和巩固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尝试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是造就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途径。
2.4 课程考核改革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3]。传统的考核方法成绩由平时分数和课程考核分数两项构成,二者所占比例一般为3∶7。平时分数通常只包括出勤率及作业完成情况,有限的出勤次数统计和作业量较难对学生的平时成绩做出有效区分,加之平时分所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少,最终反应到总成绩的比重及区分度有限。由于课程考核分数所占的比例较大,且这部分内容属于理论知识范畴,学生考试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也可以记住,考试结果一般无法有效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更不说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了。因此,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往往是学生在理论知识上侃侃而谈,而面对实际问题时,变得不知所措。我们在近10a的草坪学教学及课程考核过程中,逐渐归纳总结并形成了一套可以体现考核全面性、考核目标明确性、考核方法合理性的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具体操作时,可将理论课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实习成绩、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学习表现成绩进行权重分配,降低理论考试成绩比重,提高实践部分的成绩比重。任何课程的学习最终都是要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的,因此,新的课程考核方式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更为客观、准确和全面的评价,也更能反映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定位和初衷。
3 结语
草坪学原本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科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草坪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本门课程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与时俱进,根据学科的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提高草坪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最终使学生通过草坪学的学习,掌握草坪学基本理论、技术及实践技能,增强就业、实践和创新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草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庆国,张巨明.草坪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