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教育范文1
这种划分也是逐渐演变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当时非计算机专业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需要,自行开设计算机课程。其中电类专业,因为专业性质的原因,计算机课程相对多一些,也比较成体系。而非电类专业,顶多开一门高级语言课而已,清华的大多数理工科系就是这样,目的是使学生能够使用高级语言编写程序进行科学计算。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开展试点,针对非电类专业,将原本分散在各系自行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形成了最早的“非电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三个层次五门课”的体系: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第二层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第三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基础”。
开始时,将分散的课程集中,以统一的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应用于非电类的所有系,是为了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达到一个基本要求、统一水平。接着,面临的就是如何满足不同专业的特殊需求问题。统一的课程设置能否满足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有限的课程是否能满足学分制自由选课的需求?课程内容设置如何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如何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在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突破原有的五门课,在三层次框架下,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内容丰富的课程群。
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回答。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问题
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没有答案,而是答案众多,也就是目的和任务很多。有些学校认为学生们都学点计算机课,考个等级证书,好就业;有些简单的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基本常识,应该学;有的学生甚至打算放弃本专业,多学点计算机课,以后好改行。这些观点都有其自身的道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都没有抓住本质。一个大学本科生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或许这个问题本身没有统一的答案,不同的专业应该会有不同的具体标准。于是,在清华大学我们对所有的课程不再统一规定必修与选修,而是由各个系自行确定选课要求。
这样做,看似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的开课单位,我们开设了大量课程,反映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的需求,而这个“需求”由各个系自行确定,由学生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群和自由选课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同时不断得到学生要求开设新课的呼声。但是各个系的教学计划却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也就是说,各系自己并没有提出多少“不同需求”。为什么呢?因为研究不同的需求,设计新的培养计划,并非易事。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需要统一的组织与实施,开课单位要与各个系共同分析、研究。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本质。从根本上来讲,我们开设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正是因为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从更深入的层面讲,计算机科学与许多学科互相交叉渗透。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应该分两级目标:第一级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第二级是,培养能将本专业与计算机科学进行融合的交叉学科人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应该围绕这两级目标来进行。针对这两级目标,我们应该与各个专业的专家一同分析、研究专业的特点、计算机技术在科研和开发中的应用,以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这些都研究清楚了,才能形成计算机基础课的培养要求。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必要性问题
虽然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走过了十几年,还是有一个疑问的声音一直隐约存在:需要这样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吗?国外很多大学并没有专门针对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
那么首先我们要清楚,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已经很普及,并且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所以大学生入学时已经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再加上他们的学分制的选课方式使学生可以自由选修需要的计算机课程。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均衡,只有少数大城市可以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所以在大学里就需要专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从另一个角度看,发达国家的做法,也并不总是应该效仿的。我曾经与在国外工作的中国学者交流,他们认为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是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特色,到了国外大学里,中国人可以很熟练地编写程序自己处理实验数据,很受赞赏,而外国人很多是不行的,要请别人帮助。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在这一方面是成功的。
是不是在未来某个时刻,我们也不再需要专门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了呢?现在很难妄下断言,应该作为一个远期规划来研究。而目前以及短期的未来,无疑需要大力建设,更新、完善课程体系。
三、面向非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特点问题
这些课程应该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有何不同?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课程拿来做“压缩饼干”或者作“简明版”吗?抑或干脆直接使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当然没那么简单。两类课程的本质差别在哪里呢?我想根本的不同在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成体系的,每一门课都是这个完整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课程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如果仅仅简单地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中挑选出一个子集(或者再“简化”一下),直接作为基础教育的课程,那就生生割裂了课程间原本的内在联系,学生学习起来理解就会有困难,或者不全面,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涉及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关键是要在每一门课程中兼顾整个知识体系结构。以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与之相关的课程有计算机原理、数理逻辑、编译原理、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等。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能就仅仅选修一门程序设计。那么我们在这门课里,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原理,了解指令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了解程序编译过程,懂得一点数理逻辑,掌握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常用算法,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软件开发的过程。只有做到这样,才真正是面向非专业的课程。如果学生学习一门课像盲人摸象,这门课无疑是失败的。
但是考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也不能简单地制造“压缩饼干”,那样会使学生“消化不良”。还是以程序设计课为例,基本目标还是为了讲授程序设计,不能指望学生学了程序设计同时可以掌握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等。只是要从完整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中,抽出与程序设计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地组合,深入浅出地融合到程序设计课程中。这样学生学了程序设计课,虽然仍旧只是摸到了一条象腿,但是这回他是明眼人,看到有一头大象,腿只是象的一部分,腿要得以生存,还要有赖大脑、心脏、消化系统……整个肌体的共同协作。
这便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应该有的特点。
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和解决问题,然后新的问题又出现,再研究、解决……这便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是如此,我这里提出来的,都是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想法,远没有得到答案。之所以写出来,是希望与同行分享我的观点,得到各方建议,共同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
计算机基础教育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师生情感关系;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情感关系是伴随教学活动开展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情感可以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情感一旦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将会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利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通过对教学中情感因素的充分重视和有效调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一、计算机基础情感教学现状
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过渡阶段,思想意识上要求独立,强调自主管理,但心理上又未完全成熟,在情感上还有着很强的依赖需要、尊重需要和理解需要。面对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型,要求他们必须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然而在大学阶段,老师往往上完课就走,课下的辅导也很少,对学生不再像高中那样手把手来教,这对于刚刚升入高校的大学生不仅在学习方法上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且很多学生在情感上也感到无所适从,产生情感饥渴,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重知轻情忽视了情感教学。长期以来,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重知轻情现象,造成了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不平衡。计算机基础教学也是如此。高校课堂教学采用两学时连上的方法,讲授容量有时概括了教材几十页的内容,授课中教师关注最多的是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的授课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忽视良好、互动教学环境的创设,不深挖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容易使课堂教学陷入沉闷、无生气的状态,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计算机基础的乐趣,甚至出现厌烦的情绪。
现代教学媒体阻碍了情感交流。当前计算机基础主要有两种教学模式,“计算机+大屏幕”模式和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双向教学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共性就是教师在授课时都要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教师对着屏幕讲,学生对着银幕或屏幕学,多媒体的运用反而阻断了正常的师生情感交流回路。另外,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校园网上建立了计算机基础学习网站,起到了拓展学生受教育空间,增加获取知识途径,使学习方式多元化的作用。但是,很多网站内容单调、呆板,学生在网站中没有亲切的感觉。
二、计算机基础情感教学的实施
1. 发挥情感作用,做到以情施教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情感因素可有可无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中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主导情绪,并以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让学生在快乐、兴奋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整个课堂气氛也会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2.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达到师生情感交融
(1)真诚。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能激发学生进行合作教学的兴趣,最终从这种好感中培植出对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兴趣,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2)尊重。由于学生生源地的差异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教师必须正视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说话的语气要能给学生提供安全感,学生感到老师亲切可信,上课时遇到困难和回答不出问题也不害怕。同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辅导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通过这些手段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信心,带动低层次学生进步。
(3)激励。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总是期待由教师来解决。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注意掌握火候,注重发挥情感的力量,辅导时不要直接的给出答案,要鼓励、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积极思维,分析原因,启发学生依靠自己来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4)赏识。“赏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注意、接受、支持、赞扬等。盖杰和伯令纳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计算机基础注重理论,更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有多种方法或多种思路,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强、具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尊重,帮助分析问题,妥善处理,这样不仅会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从而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5)擅于批评。强调情感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热情与温暖,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指出、纠正学生的缺点错误,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现在大多在网络教室授课,教室内计算机接入了Internet。网络对学生有着极强的诱惑,上课上网、聊天、玩游戏、抄袭其他同学作业等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在此过程中,批评教育是一种必然的手段。而不恰当的批评易使学生产生不悦、反感甚至引发师生之间比较大的矛盾冲突,所以在批评教育过程中,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挚、关心之情,并且在批评中把握批评时机,注意批评形式,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最终达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严相济。
3.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处理,有效开感资源
(1) 以情感为手段,巧妙组织教学内容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态,使教学引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进而促进学生包括认知在内的素质发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精心选择、巧妙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产生快乐情绪。通过这些措施,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更多地体现出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学设计中挖掘情感因素,让自己要教授的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使学生乐于接受。
(2)以情感为目标,有效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使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陶冶高尚的情操。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目标倡导原理知识、操作技能、信息素养、技术文化、人文修养等多方面的统筹发展。其技能训练,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环节。
4. 优化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现代媒体广泛运用于教学,为情感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现代媒体应用于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展示更多的信息,使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学生的感觉是“看不见的东西看见了,听不到的听到了”,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之中。然而,现代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教师必须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理性的应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尤其要发挥媒体在教师和学生情感中的纽带、桥梁作用。比如在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媒体个别化和交互性的特长,利用广播教学、监视遥控、学生演示、文件分发等多种功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小组学习或讨论、协作学习等多种模式,利用媒体的作用活跃教学气氛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教育范文3
(一)课程设置存在“一刀切”现象
根据研究近几年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另一类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类学生基本上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很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都是从零开始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没有做到层次分明。这就使部分有基础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既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又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不重视
目前,我国从事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师被一部分人轻视,这些人认为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简单,只要是学校的教师就都能来讲这些东西。因此,很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也就变得敷衍了事,不认真讲课,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对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不闻不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解决措施
(一)对课程设置和教材进行重新调整和遴选
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必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进行设置,应当及时调整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计算机社会应用能力、获得信息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与社会需求相关的基础能力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现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材内容的重构,使教材内容能够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培养社会需求型的社会人才为目的,加强基础教育的比重,使学生们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
(二)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
根据我国新入学学生计算机水平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方式来进行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可以进行粗略讲解,但前提是确保这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必须过关;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必须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Windows操作系统的操作和Word、Excel等基础软件的应用等等。总之,必须确保计算机专业的每一位学生都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因此,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教育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这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具体情况。
(三)重新认识和定位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们拿到国家的等级考试证书和考试及格,对训练学生们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一些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这种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严重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需要的是具备非常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非常高的信息素养的人才,但是,这些正是学校教育中所欠缺的,因此,必须重新认识和定位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这也是当前从事各行各业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二是训练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相关的基本软件;三是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培养,尤其是运用计算机进行一些商务活动以及通过计算机搜索相关的信息的能力,这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搜索,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所必须选择的方式,因此,学校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重新认识和定位学校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目标,力求从入学开始,就为学生们能够成为社会需求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就目前而言,学校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都不如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得快,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对新知识的学习,使其自身的知识体系能够始终跟上时展的需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最新成果的了解,以便能够产生更加积极的求知欲,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励自己不断尝试去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跟上时展的需求。
2.积极投身于最新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多参加一些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教学活动,多跟同事们交流,从而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3.及时更新计算机专业基础教育的大纲,使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加大基础知识的比重,夯实学生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4.及时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内容,将理论和实践都包括进去,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比重,并及时加入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内容。5.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评价体系,从而确保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学情况。
三、结论
计算机基础教育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
1.引言
目前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我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高职教育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掌握得如何,将会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都加大了计算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力度。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内容的问题
长期以来,一直是按知识体系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过分强调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按社会需求去构建知识结构,从而造成了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技能不突出、运用不熟练的尴尬局面。
2.2教学方法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我们学院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和上机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克服了过去的“粉笔+黑板”教学的明显不足。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整个的教学过程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授内容做成电子教案和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其信息量大、速度太快,学生无法掌握,留给学生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以听讲为主,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与巩固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2.3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的问题
学生的知识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不仅会一般的计算机知识,而且也能熟练掌握一些计算机的高级的操作,对于这一部分学生,他们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积极性几乎为零。但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学生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他们甚至没有实际操作过计算机。所以,让知识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学习相同的知识,这样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4考核评价方式的问题
传统的一支笔、一份试卷的笔试方式,或者“笔试+上机”的考试方法,不能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及方法无法进行考核。
3.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进措施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可以领悟到计算机基础课内容虽然简单,但要想教好却也不那么容易。要研究学生特点,优化教学设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3.1精讲多练,注重实效
课堂讲授要紧扣教学大纲,精讲多练,突出重点难点。提倡教师讲授时只讲解一些难懂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定要克服讲得过细、过全的倾向,给学生留有思维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所谓“四两拨千斤”。教师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只是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此外,授课时随时进行知识归类,使学生触类旁通。同时进行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思维。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由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时地开展一些课堂讨论。
3.2采用“案例式教学”教学模式
依据计算机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式教学模式。 在进行综合性课题设计时,教师要充分挖掘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做到:一要有适当难度;二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和启发性;三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讨论的内容。可以设计一些综合运用的例子把相关的各部分内容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文字处理一章中,设计一个校园的宣传海报,将文字编辑、插入艺术字、插入图片、绘制图形等结合在一起,把分栏、图层设计、首字下沉、文本框等各种排版技巧都运用上去。做一个具体的示例把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讲, 比单纯分开讲每一个工具的使用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掌握。
3.3采用“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任务中,让学生以分组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教师创设与学生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4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是教学质量的一种评测手段,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常规方法。必须改革现有考试制度,从重点考核知识转向考核能力,推行既考理论知识又考技能,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扼制应试教育给高职考试带来的弊端,把教育工作引向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轨道上来。
4.结语
近年来,我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形成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学习目标、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模式等特色,教学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计算机基础教学只要方法灵活多变,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目的明确,注重操作,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参考文献:
[1]冉崇善.高职计算机教材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7
计算机基础教育范文5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理应是本科阶段所有课程中最具活力和吸引力、最有趣味性的课程之一,之所以目前少有这种反映,说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许多规律尚未被我们充分认识[3]。本文所研究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包括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及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等。以下所提及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若未特别说明,均指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1课程体系改革
本校是一个师范类综合性的大学,拥有15个学院共6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史哲经等文科类专业、数理化生电等理工类专业、音体美等艺体类专业。由于专业设置的多样化,原先单一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也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需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根据专业的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类教学。目前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共分两个学期,每学期56学时,其中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28学时。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类、程序设计类、数据库类、应用软件类等,以下分模块介绍课程改革方案。
1)理工类课程改革方案。
理工类课程设置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类的课程设置中,根据理科学生特点,强调信息表示、信息处理方面的课程内容,相应减少基础知识、办公软件等课时量,增加程序设计课程的理论及实验课时,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目的,并掌握基本的编程能力,为学生在后继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学习中打好坚实的基础。理工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数学基础较好,因此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进行教学,并提高程序设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课时安排上,第一学期最后三周至四周安排C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以便在第二学期较短的课时内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C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提高运用C语言解决实际编程问题的能力。
2)文科类课程改革方案。
文科类课程设置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VF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在文科类课程体系中增设了数据库基础、网页设计等内容,以提高学生利用数据库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后续的数据库设计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其中程序设计类课程选择了VFP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相对C语言,VFP是界面化的操作,更适合文科类学生学习。
3)艺体类课程改革方案。
艺体类课程设置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基础,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Flas制作等。在艺体类的课程体系中,涉及到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考虑各专业的特点,删去了程序设计部分内容,并且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课程中略去了理论性较强或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的相关内容,同时增加了Flas制作课程。音乐、美术等专业,对跟专业联系密切的相关软件增加了课时安排;体育类专业,在网页制作及常用工具软件中安排较多课时。表1列举了分类各专业知识模块的理论课教学课时安排,实验课的课时按理论课1:1配备。表1各类专业课程知识结构及课时安排课程知识专业类别理工类文科类艺体类计算机基础知识345WindowsXP操作基础235Office办公软件91116数据库基础知识110网页制作基础024多媒体技术基础222常用工具软件224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334C语言程序设计3400VisualFoxPro程序设计0280Flas制作0016合计565656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所面向的学生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应用方向不同、学习需求不同,因此不能采用完全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应区别对待,按专业、学生能力进行教学大纲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2.1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选择上,考虑到本校为师范类院校,有大量的师范类专业,根据学校的性质及专业特点,本校计算机系教师自主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教材,该教材涵盖了计算机发展历史、计算机软硬件组成结构、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及WindowXP基本操作、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网页制作、数据库基本概念及Access的使用、网络与信息安全基本理论、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等,该教材涉及面广,适合各类学生对其中的章节有选择地学习。根据学生专业性质的不同,对现阶段本校计算机基础课进行分类教学。分类的目的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最终达到不同程序的学生都能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达到教学目标。
2.2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专业分类,各类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而且即使是同一模块的内容,在各个类别中的教学内容深浅也不相同。如Word模块的教学,除了都教授一般的文档排版方法外,可在理工类中强调公式的插入及应用技巧,在文科类中可强调分节、制作目录等应用,在艺体类中可强调图形、艺术字的使用。又如常用工具软件包的介绍中,各类专业都需要介绍的软件有:媒体播放器类,查杀病毒类,文件恢复类,网络应用类,文档传输下载类,文档压缩类,阅读浏览类,翻译转化类等常用软件。此外,理工类可介绍Matlab的使用,文科类可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使用,美术、摄影等专业课介绍一些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音乐专业课介绍一些音乐制作及剪辑软件的使用。充分做到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3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一般均在教室里以大课的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这对于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尚且合适,但对于软件类的教学,如果频繁地在课件和软件之间进行切换,会让学生觉得眼花缭乱,若直接用软件进行讲解,由于受到教室较大、投影设备性能(清晰度)等影响,中、后排的学生甚至连软件中的菜单都看不清楚,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久之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建议,对于软件类的教学,可以直接在实验室进行控屏教学。如实验室硬件设备达不到要求,可在教学时使用“放大镜”等工具来辅助教学。对于计算机组成结构的教学,为了防止空洞的讲解,可以将一些硬件实物带到课堂上,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条件允许的,可以在实验室打开机箱直接对学生进行讲解。
2.4实验课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一般为:教师课前布置实验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教师指导并查看完成情况。随着班级人数的增多,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一次课下来教师指导不了几个学生,也检查不了全部学生的作业,造成实验课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实验课失去兴趣,觉得实验课就是自己随便玩,甚至会直接导致实验课逃课现象的出现。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将学生分配在连续、固定的机位上,10人左右为一组,每组选择成绩较好者为组长。在实验之前布置好实验任务,实践证明,“带着任务学习”不仅目标明确,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直接对组长进行指导,由组长对组内学生进行指导,遇到困难时再由教师去解决。这种教学模式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照顾了组长等成绩较好同学的学习需求,又能及时解决学生实验时所遇到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及时得到指导,实现共赢的效果。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实验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实验教学中的综合实验,是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理论及实验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对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及考查,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所有教师及学生应给予充分重视。
3师资队伍建设
3.1专业教师渗透公共课教学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均由计算机专业一线教师承担教学和实验任务,具有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会深入学生所在院系、专业,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了解计算机技术在学生专业中的主要应用、交叉应用等。这样就能设计出适合学生专业的教学、实验案例,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
3.2团队合作教学
按所授专业的分类,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共分3个小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度等均由小组成员讨论决定,组织成员定期交流,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等问题,共同设计教学案例,集众人智慧于一身,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4-5]。
3.3专业教学和基础教学相结合
公共基础课教师同时又是专业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带入计算机专业领域目前所研究的热点问题、前沿技术,列举相关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究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为以后继续选修计算机课程做铺垫,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创新能力。
4利用网络平台改革学习模式及考核模式
本校自主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网上学习系统,内容包括教学资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优秀作品展示、作业管理、网上交流等。其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可以让学生了解往届学生制作的优秀作品,从中学习好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激励自身的学习兴趣。作业管理可使教师在线为所授班级布置作业,并可设定作业完成的期限,在线批改作业;学生可在线下载作业,提交作业,该系统有效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另外,利用本校计算机基础课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契机,在参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我们自主开发了一套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
利用本系统进行考试,能够较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考试效率;同时为该门课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添砖加瓦。上机考试的考试题目是现场从数据库中抽取,考核内容为平时课堂上所授内容,这种考核方式自然取消了所谓的考前复习、划重点,有效避免了部分学生平时不用功,考前突击背诵“考试重点”的情形发生。此种考核方式让学生明白,学习重在平时,考试只是帮助学生检查自己在该门课程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弥补,可以理解为课程学习的最后一堂课。考试得高分不是目的,真正需要的是掌握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为今后的工作、生活服务。
自主研发的考试系统,从题目的选择、题型的安排、分值的确定、评分的标准都是由相关老师及专家确定,每次考试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了考试的灵活性,增加了考试成绩的可信度。考试结束系统自动进行的试卷分析又可反馈到试卷、试题,为下次考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经多次实践证明,该系统性能稳定、可靠、安全,评分速度快,界面友好,功能齐全,试题库维护方便,组卷策略优化,完全实现了无纸化考试的目标,大大减少了教务管理部门、教师等在考试各个环节的工作量,有效地节约了传统纸质试卷考试的资源。
计算机基础教育范文6
一、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应用已进入企事业单位和百姓家庭,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办公自动化和处理专业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能。目前,教育部规定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计算机应用能力B级及以上证书方可毕业,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为考级服务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知识面太窄。有的学校只开设一门语言课,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系统全面了解,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不够。
第二,授课内容落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而授课内容还停留在常用的应用软件上,许多学生对计算机发展中的新技术知之甚少。
第三,动手能力普遍较弱。许多学生还不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甚至有的学生还不会使用常用软件,汉字输入速度非常慢。
第四,在许多学校计算机课程仍然是孤立一两个点,没有连成一条线。同时,在其它课程中使用计算机的不多。这样,学生难以体会到计算机作为现代工具对各学科的巨大作用[2]。
二、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是为培养本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服务的[3]。它既要求学生要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就目前各专业普遍需求看,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层次: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包括常用操作系统;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简单动画处理和制作能力;计算机硬、软件和相关设备选购、安装、调试能力;国际互联网浏览、信息检索、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能力;检测和预防计算机病毒能力。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能力包括使用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分析、调试能力;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硬、软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排除能力;学习和使用新软件的能力。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能力包含计算机联网能力;网络通信、办公室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使用能力;利用计算机结合本专业进行科学计算、模拟仿真、自动控制和辅助设计的能力。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次教育
高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各专业学生都具备的基本技能,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在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上应有所区别。例如理工科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要求高一些,对文科学生就低一点。对不同专业要根据不同要求按层次实施计算机教育,这样才能各取所需,各学所用。通过长期从事计算机教育实践,我们按上述划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转贴于 第一层次,只要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就应接受这个层次教育,它是面向所有大学生。这个层次的基本要求是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该层次的基本要求是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或用数据库语言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这个层次主要面向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层次的教育主要是为理工科应用类专业大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中的问题打基础,是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培养阶段。这个层次主要是针对机电类、建工类专业的学生。
为了达到三个不同层次教育,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是对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应区别于社会上的职业培养。不能把大学中系统的课程变成简单的技能培训,学校的基本课程应带有基础性、通用性、综合性。软件的发展非常快,不必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流行软件都搬入课堂讲授,应鼓励学生在已有基础上通过自学掌握有关软件的使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在不增加学时总数的情况下,多开设一些选修课,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一些流行软件都可作为选修课,选修课可不断更新,选修课是引导学生入门性质的,学时可以少一些,主要由学生自己练习。
三是程序设计。这是计算机应用人员的一项基本功。理工科学生必须学习至少一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它高级程序设计,才可能具有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这是大学生与一般操作员本质上的区别,是计算机应用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功。高级语言的选择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基础进行选择,应根据情况选学合适的语言。
由此可见,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实施分层次教育。层次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采用的教育模式。计算机教育层次,既反映了层次之间区别,即它们之间一般来说不能互相取代,又反映了层次之间联系,即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呼应和铺垫的,这样可使得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容易灵活地扩展自己计算机知识范围,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建春.计算机公共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张福炎,孙志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