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精神内涵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精神内涵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语文;学科特点;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成了教育界的焦点问题。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各教育渠道的有机结合。相对其它学科来说,语文学科因其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人文内涵,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认为,应该在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把握解读的“模糊性”,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还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①读前重激活学生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的问题,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矛盾,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索新知识。②读时重“悟”。无论是学生的“疑问”和“感悟”,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③读后重评。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二、把握作品的“文学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
爱因斯坦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从野心或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 推动人不断深入地钻研,勇攀高峰的是持久而稳固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稳定的创新情感对其创新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学精品,文学性很强,十分利于学生创新情感的形成。
语文中的作品有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有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还有的激情奔放,让人怦然心动,十分适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的特点。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情感因素”,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同时,在师生共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解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鼓励和表扬,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不再来自教师的表扬,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创新成功后的喜悦时,也就是学生创新情感形成之时。
三、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与智力相比,自信、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创造力的制约更为明显,也可以说人的创新能力高低与人的某些个性因素有密切关系,这些因素包括:自信心、独立性、自制力、好奇心、坚持力、勤奋、好胜心、怀疑态度等。
语言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延续,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所以语言包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具有丰厚的营养基础。
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课内外阅读材料等资源,挖掘这些阅读材料中的思想内涵,通过学生的内化过程,把材料中的那种人文精神根植到学生的心中。如著名人物的人格魅力,像王献之练尽墨汁十八缸的持之以恒,伽里略敢于怀疑,终于发现重要科学定律等等。而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一些不利学生创新人格形成的观念。尤其是汉语言经历了几年的发展,深刻地打上了汉民族的文化烙印,在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性格中有许多不利于学生创新性人格培养的思想,如“和稀泥”式的中庸之道,自居谦下,不争强好胜,遵从权威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二十一世纪的高度,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背景中去审视这些思想。
四、把握学科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内涵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创新教育;大有作为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互联网的时代中,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了,各种类型企业不仅需要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人才,而且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创新,能够对现有的工艺、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独创的见解及改革措施,以便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因此,重视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是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素质的核心部分。
一、技工院校创新教育的内涵
1、技工院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创造力是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相关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它的非智力因素。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涵。2、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综合核心素质,是推动个体顺应环境、发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所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高层次的部分。3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技工院校自身改革、求得发展的需要。互联网时代的技工院校教育,只有依靠和服务于各类企业,扩大毕业生就业门路,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求得自身新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职业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就业者的流动和工作的更换频率已成为社会工作的特点。所以只有通过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通过对实验、实训等实践能力的切实培养,才能使技工院校的创新教育获得新的发展。
二、树立教育、发展、持久观念是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1、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精神奠定基础。2、发展观念。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互联网时代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对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3、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创新精神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技工院校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
创新精神内涵的理解范文3
那么,美术教学应如何从学科特点出发,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营造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脑、幻灯、图片、实物、范画、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看到、听到后马上产生一种兴奋感,急不可耐地想动手去画,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的精力全部集中到这节课上,为上好课起到了引导作用。
例如,在八年级课本《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一课中,我是制作的课件,我先播放的是祖国美好山川的风景图片,接着又播放的是画家笔下的大好山川,学生一个个很是佩服那些画家,羡慕得不得了,有种蠢蠢欲动地想画的欲望。这时候,我开始讲解国画绘画的技巧,山水画的一些基本常识,并边做示范边讲解,课堂气氛的轻松和谐,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知识,掌握绘画的基本技巧,同时又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心理感受。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美术教师应该做的。
二、加强课堂示范,充分发挥直观演示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内涵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创新兴趣;发散思维;课外活动
一、开展课外活动,积极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可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课外活动,如创办读书角,开展朗诵故事会、读书报告会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发挥创新能力。加强课外阅读,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那么学生就能在掌握多种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能力,并实现创新。
二、运用多种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实现创造思维的基础,有了丰富的想象才能有新的思维,才能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确实,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而在语文教学中,更是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将抽象的内容以自己独有的想象力去丰富,去润色,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中的内涵。如教学《牧童》,其中的“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学生在基本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们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试想一下,诗画中的牧童吃饱了连蓑衣都不脱躺在了月光下的草地上,此时的牧童在想什么呢?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认真思考一下,有的学生认为牧童是因为放牧太累了,所以才想要懒懒地休息一下;有的认为是月亮很美,牧童想欣赏美丽的月色;还有的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认为牧童是因为思念家乡才有如此举动。当我们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后,学生们不仅对诗画中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想象到了李白的诗句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还有效帮助他们巩固了从前的知识。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进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我们应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多向性思维的发展,让他们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找出不同的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们要跟随新课改的步伐,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认识课外活动开展的重要性,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天地。
参考文献:
创新精神内涵的理解范文5
一、析词品句,激活生命热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了生命热情。教师在教授此类文章的时候可以摘取其中体现生命活力的关键句子,让学生加以品味分析,感受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生命活力。在感受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养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美好品德。
《石缝间的生命》一文通过描写石头缝里的植物歌颂了逆境中拼搏的精神,歌颂了生命的伟大。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笔者抓住其中的某些字句让学生重点赏析,感受其中的生命激情。如分析一下作者如何描写小草的形貌,通过这些描写你能感知到什么?学生回答:文章中的小草叶子细瘦、长長的,叶脉很细微,少许根须寻找石缝。从这些描写中能看出这小草十分弱小,说明它的生存状态十分恶劣,然而即使如此它还是顽强地生存着,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笔者再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分析蒲公英、松柏等其他的植物,学生发现作者同样描写了它们生存状态的艰难和顽强的生命力,如形容蒲公英的茎叶时用坚韧苍老、枯萎无光泽等词语来形容,形容松柏的时候用盘根错节、扭曲、旋转等词语来形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词句分析中点燃了对于顽强生命的崇敬之情。
教师不能孤立地指导学生品味文章词句,而应该将词句理解和文本整体阅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诵读,升华人文品格
荀子提出美善相乐的观点,由此可见美和善是相辅相成的两种价值观念,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文本都体现了表现形式之美,它们的语言富有特色,结构具有特点,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形式美,不仅如此,它们往往还兼职了善的思想,展现了主人公高尚的品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将美的诵读和善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充实道德体验。
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时候,笔者从指导学生诵读入手,让他们深入体会主人公想要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烈胸怀。笔者用指名读或齐声读的方法检验学生的诵读情况,并纠正他们在诵读中产生的问题。如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字正腔圆,要读出节奏感,如可以将八百里和分之间的停顿拉得更长一点,这样能体现雄壮感。此外还让学生尝试在诵读的同时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如梦里吹角连营,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大家的眼前能看到怎样的场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里要怎样诵读才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豪壮之情?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主人公将天下事当成自己的分内事,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有着雄心壮志。
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的形式之美,并以此激发审美感受,深入下去,体会其以美扬善的特点,进而对高尚的人文品格产生认同感。
三、知识迁移,启迪探究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进行语文德育教育的特点之一。为了促使学生因文释道,教师可以围绕文本提出探究性问题,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囚绿记》的过程中,笔者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们进行探究,如:作者既然写的是囚绿,那么为什么后来又要将它释放呢,既然已经放绿,为何后来又要怀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理解文本的内容,探索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发现作者之所以囚绿是为了和绿更为接近,而释放了绿则是因为不忍心它枯死,由于他和绿之间存在感情,所以才会怀念。笔者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阅读其他文本的时候也尝试感悟并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探究能力有所提升之后,学生不仅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更对其中绿所暗含的精神有所感悟,体会到绿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教学的德育效果更好。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学习文本的内容,更能促使他们不断向难题发起挑战,而这也是德育的体现。
四、小组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树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投入到德育学习之中。
教授《孔乙己》一文的时候,笔者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他们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例如让学生尝试分析《孔乙己》一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学生发现作者鲁迅总是擅长使用那些最真实、最朴素的方法来描写,他所采用的白描手法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具有传神的效果。例如作者描写了孔乙己站着喝酒、穿着长衫的场景,说明他十分贫穷,但是却依然想要维护自己读书人的状态;作者描写了孔乙己反复说窃书不能算偷,并试图教孩子茴香豆的茴字写法,同样体现了他迂腐的性格。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发挥了创新精神,尝试将自己代入文本之中,假设自己是一名看客,说出自己眼中的孔乙己形象,这样的活动既新颖又有趣,在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创新精神内涵的理解范文6
一、声像同步,化静为动
多媒体的综合应用,构建起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立体”的艺术形象。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事语文教学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为有限的文字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声像结合的画面。许多文学作品中没能包客进去的物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精彩的动作、神态将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原本“静”的文字变成“动”的画面,增加了课堂容量。
二、虚拟时空,想象完形
文学作品所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是十分丰富的。如何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想象空间中填入最大量的创新的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关键。《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善于在教材中找到可“沿”之以“探源”的“渡”,找到这些想象空间。其次,更要指导学生抓住这些空间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在“沿波探源”过程中领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佳境。
三、适度夸张,表演完形
语文教材中情节生动曲折作品能给学生以表演余地和想象空间,为学生展现表演天资、展开创新想象的翅膀,以及发展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创设了很好的条件。面对这样的文学作品,如果授课者还只是单纯要求学生去逐段逐句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然后再依照这些来概括人物的语言,揭示作品的主题,那无异于焚琴煮鹤,是大煞风景的,其效果自然是事倍而工半。但学生所感知的。仅只是课本上的一个个“部分”,而这些“部分”的;合,远比不上作品整体内涵的丰富。在讲授这一类型的作品时,教师要结合中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发展其创新精神,让他们自编自导课文的内容。只要教师在要点处给予适当指点,学生们从中学到的知识将可能更多。此外,因为表演“完形”的形式活泼有趣,体现了学中玩、玩中学,所以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好胜心。为了表演得更加出色,学生就会去不断地研究课文,去挖掘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在忠实于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最大限度地创新,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便会被充分激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