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1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2009年1月撰文指出,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的推动下,媒体格局正在发生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这场变革的主旋律。[1]正值媒介融合时代,教育部在2012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普通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教学逐步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第一阵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尤为重要。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已趋于成熟的重点本科院校相比,普通地方本科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开办时间晚,实验室的建设均起步较晚,在建设资金与专业人才方面短缺。虽然,实践教学的模式已经从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创新多样化的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跟上媒介融合时展的脚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同时有更加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1.实验室的现状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大部分开设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创建之初一般都将新闻专业下挂在中文系,通过不断发展,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培养队伍越来越壮大,培养方向从原来主要向报刊输送文字采编人员,课程设置则偏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多强调新闻写作能力的课堂教学阶段到注重学生在作品进行创意、构思、搜集素材、形成稿本后,对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对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实验设备、技术的操控能力,独立完成电视新闻制作能力培养方向转变,这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近些年生源萎缩,但新闻传播专业部分方向学生的招生人数却突飞猛进。如笔者所在是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传统的中文专业学生人数逐年下降,2000-2015年学生人数从100多人降至40人左右,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人数却有飞跃发展,由于新闻传播专业的播音主持方向的学生为艺术类学生,入学门槛低,尽管学费高于其他专业,但招生人数由原来的30人上升到120多人。招生人数的增多,建设时间不长的实验室场地不足、设备设施不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再加上实验室建设经费紧张有限,难以抵挡学生人数猛增的形式,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而地方本科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实验室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如何办好新闻与传播专业,怎样搞好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就成为横在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问题。
2.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2.1实验室使用安全问题
实验室是教学实践第一线,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与理科实验室的安全问题相对比,对于文科的新闻与播音专业实验过程中也存在用电安全、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实验人员人身安全和实验环境保护等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如果不当,将对人的健康和安全、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目前,在实验室使用安全管理过程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师生是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安全认识。有些老师和学生安全意识淡薄,认为文科类的实验室没有什么安全隐患,而对于新闻与播音专业的实验室来说,出现摄像机和三脚架等高频率使用设备的损坏、录音室和演播厅的线路损坏、非线性视频编辑室和电脑编辑排版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都是因为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安全认识造成的,为实验室安全维护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第二,实验室的环境安全问题。比如广播录音室空间狭小,拥挤造成录音室的隔音板经常被撞坏;学生缺乏责任感,在实验室内或走道上过早、抽烟造成实验室室内或周围环境污染等。第三,师生缺乏安全教育。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和实践是最重要的事情,忽视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认为实验室使用的安全应该是实验室管理员的事情。而有些老师在实践课堂上反复强调安全问题和重要性,比如说设备的保护与赔偿、非线编和电脑编辑排版室的网络安全和实验室禁止抽烟等,但学生不认真听也不执行,造成问题之后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
2.2实验室建设问题
大多数院校地方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开办时间不长,实验室的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第一,功能设计规划不合理。对于专业的开办和实验室建设方面经验不足,大部分院校在最初缺乏整体性规划,没有从综合功能、后期维护与升级等系统性问题上作充分考虑,而只单纯的购入大量贵重仪器,保证有实验室用,有老师上课,有管理员看管就可以。第二,实验用房和设备紧张。基本上新闻与播音专业的实验室都是由教室改建而成,实验用房面积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实践人数的要求。如广播录音室,普遍情况是一间面积为15-20平方的录音室内一套设备,条件好的学校最多有2-3间,容量50人左右的班级开展实践教学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设备,并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有的老师基本上把实践课改成理论课,在普通教室中进行;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摄影、摄像器材及场地数量有限,在几个班同时进行实践课作业的时候,实验器材的数量显得捉襟见肘。第三,实验室及设备使用率不高。实验室建设资金紧缺而压低成本,有些实验室在建立之初并非按照标准建立,设施不健全,或使用淘汰设备,并且设备的维修与更新跟不上,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造成在实践教学中老师们干脆放弃使用。
2.3实验室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队伍中专业对口的人员较少,年龄和知识结构严重老化,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人数结构不合理使得实验室管理的整体力量偏弱,不能为当前实践教学顺利进行起到保障和促进作用,而且对实验室建设与维护的长远发展不利。
2.4实验室开放程度有待提高
新闻与传播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由于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数量、场地和管理人员水平的局限性,仅仅只能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需求,实施开放程度较高的实验室管理难度很大。目前,基本上一般地方本科高校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实验室及设备仅用于上课使用。
二、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的功能定位
1.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第一阵地
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突出。在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制定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那么,实验室必然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和第一阵地,要加强实验室在这一方面的认识,加强实验室这一功能的体现。
2.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作为切入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项目的学习和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学生可以组成协作团队,在实验室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实验室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为这类教学改革提供了各种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3.学术交流,促进教师发展的新动力
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教师能力的发展也应该跟上时代需求。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的交流活动,逐渐建立起与外界合作的运营机制,教师们在各类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中,获得大量先进的科技前沿信息和学术思想。实验室在发展建设中引进更加先进的设备仪器,提供更加前沿的实验平台,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的发展必然得到促进和提高,实验室的学术领域也得到拓宽发展。
4.开放,服务地方的基地
开放性是实验室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重要特征。实验室不仅仅是学校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场所,作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要提供开放,突显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功能,体现地方高校特色服务。媒介融合时代的实验室提供开放性的服务,才能得以实现。实验室服务地方,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同时还能赢得社会影响力,赢得地方支持,促进专业发展。
三、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验室管理模式优化的新思路
1.确立发展目标,完善制度建设
第一,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重视长期、合理的整体规划实验室建设与规划。在现有条件下,明确专业长远发展目标,进行资源整合与升级改造、调整实验用房的布局,整体性规划,分期分批、避免重复建设的情况下使其在功能上进一步完善,方便管理与维护。第二,完善实验室使用管理制度,改善实验设备管理及开放资源共享。这一方面可以借鉴高校文科重点实验室的成熟经验。第三,建立健全实验室使用安全制度,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科学规范的安全制度是实验室安全、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根据每个实验室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细则。师生的安全教育应该同时进行,共同建立安全认识,并定期进行安全教育,营造实验室使用安全的氛围。
2.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
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根本。而媒介融合时代带来的最大的挑战却是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挑战。根据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考核机制,引进实验室的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并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培训或专项技术进修,多联系兄弟院校中实验室建设的比较成功的高校,与他们交流经验、访问学习、共享资源。只有建设一只知识过硬、技术精干、业务素质好、热爱新闻传播事业和教学事业的队伍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3.构建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
第一,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设置,开设一些跨媒体学习的课程。让学生系统性的掌握传统媒体、网络、电视电台等媒体的特性和技能要求。第二,开创基础实验课与创新实验课组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习新闻传播实践前沿的相关知识,适应时展需要。第三,打破实验室内的实践教学,构建一些实践平台。与突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和实验设备场地不足的局限性,先走出院系与校园媒体相结合,再走出校园与地方媒体结合,联合合作办学的重点高校实验室相结合,最后走向市场与地方传媒产业链相结合,通过不同结合的途径,创建开放的、广阔的教学实践平台,探索出一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2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校园网;IEEE802.11;AP;子网设计
随着网络应用日益丰厚,传统局域网络曾经不能满足师生对挪动网络的请求,无线局域网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手腕,被更多的师生所认同和承受。众多师生开端在无线局域网中展开各种应用业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正在悄然地改动。固然往常无线局域网还不能完整脱离有线网络,但近年来,随着无线局域网技术业趋向成熟,无线局域网与有线网络的无缝衔接,无线局域网正在以它的较高传输才能和很好的灵敏性在高校各项应用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1无线局域网根底学问与架构
1.1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WLAN)是指以无线信道作为传输媒介的计算机局域网络,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讯技术相分离的产物,它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提供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用,可以运用户真正完成随时、随地、随意的宽带网络接入。
1.2无线局域网的技术规范
无线局域网是应用射频技术完成无线通讯的局域网络。该技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WLAN主要是作为传统布线LAN的延展和替代,它能支持较高数据速率(1~300Mbit/s)、采用微蜂窝、轻轻蜂窝构造的,自主管理的计算机部分网络。还能够采用无线电或红外线作为传输媒质,采用扩展频谱技术,挪动的终端可经过无线接人点来完成对Internet的访问。无线局域网有以下常用规范:
(1)IEEE802.11b
802.11b(通常又称WirelessFidelity,WI-FI),是如今最提高的无线规范之一。设备工作在2.4GHz的范围内,带宽能够到达11Mbps。
(2)IEEE802.11a
802.11a规范是一个取得正式批准的无线以太网规范。它工作在5GHz频段上,运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将5GHz分为多个堆叠的频率,在每个子信道上停止窄带调制和传输,以减少信道之间的互相干扰,使带宽能够到达54Mbps。
(3)IEEE802.11g
802.11g是一种混合规范,能向下兼容传统的802.11b规范。IEEE802.11g的54Mbps高数据吞吐量比802.11b快出5倍,将改善已有的应用性能,使高带宽数据应用成为可能。802.11品能够在同一个网络中与802.11b产品分离运用。
(4)IEEE802.11n
IEEE802.11n将WLAN的传输速率从802.11a和802.11g的54Mbps增加至108Mbps以上,最高速率可达320Mbps。与以往的802.11规范不同,802.11n协议为双频工作形式(包含2.4GHz和5GHz两个工作频段)。这样11n保证了以往的802.11a、b、g规范兼容。另外,天线技术及传输技术使无线局域网的传输间隔大大增加,能够到达几公里(并且可以保证100Mbps的传输速度)。
2校园无线网络应用与优势
无线局域网以其灵敏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人的优势,能够打破有线网络节点限制、完成多人同时上网的问题,大大地增加了校园网络信息点,便当在校师生获取信息,进一步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程度。
2.1无线局域网的优点
(1)装置维护便当无线局域网的装置简单,无需破墙、掘地、穿线架管,这样防止对建筑物及周边环境影响,减少网络布线工作量,普通只需装置一个或多个接入点AP设备,就可建成掩盖整个建筑或地域的局域网络。一旦发作事故,不用寻觅损坏道路,只需检查信号发送端与接纳端的信号能否正常即可。
(2)易于扩展
无线局域网技术有对等形式、中心形式、中继组网形式等多种配置方式,可以依据需求灵敏选择。
(3)经济节约
由于有线网络短少灵敏性,这就请求网络规划者尽可能地思索将来开展的需求,这就常常招致预设大量应用律较低的信息点。而一旦网络的开展超出了设计规划,又要破费较多费用停止网络改造。而无线局域网能够防止或减少以上状况的发作。
(4)运用灵敏在有线网络中,网络设备的安放位置受网络信息点位置的限制。而一旦无线局域网建成后,在无线网的信号掩盖区域内任何一个位置都能够接入网络。
(5)传输速率高
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提供高速数据带宽,其中IEEE802.11g能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今曾经可以到达54Mbit/s。能够满足用户上网的实践需求。
2.2无线校园网的网络应用
(1)电子网络课堂教学。能够经过无线网络停止教学,拓展了学问空间。
(2)挪动教学。上课不用再汇集于教室,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拓展了地域空间。
(3)随时互动辅导。师生不用在课堂上直接对话,拓展了教学空间。
(4)科研与教学。校园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地从网上获取学术信息,获取无限的网络资源。
(5)无线多媒体业务。无线活动教室;虚拟理想的学习环境;无线视频监控;校园语音电话及网上视频点播。
3校园无线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3.1网络需求剖析
本文所讨论的无线校园网的规划是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对象,本学院地处江阴市南郊,占地500亩。校园内共有大小建筑27幢,师生员工9000余人,天文环境简单,思索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1)建立一个满足教学和工作需求的平安牢靠的无线校园网络;
(2)无线与有线的统一:高校网络普通曾经建立了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建立必需在原有的有线网络上停止,并完成网络互联、认证计费、平安防御等方面与有线网络停止良好的兼容和互补。这就请求校园有线网络的架构不需求任何改动,只需用原有的网管、认证、计费系统就能够对无线网络停止管理和统一认证。
(3)一切教学楼及实训实验大楼:各层走廊和教室均请求信号掩盖;一切学生宿舍楼:鉴于各宿舍都有有线接通,尽量掩盖各宿舍(不做请求);篮球场及足球场:信号请求完整掩盖;室内体育馆:信号请求完整掩盖;各建筑四周的草坪和场所:信号请求完整掩盖;行政楼:请求信号完整掩盖;学生食堂:请求信号完整掩盖;教员宿舍楼:请求信号完整掩盖;请求能提供1000并发用户才能;
(4)各信号输出点信号强度10-15dbm;将依照2.4G工作频段2.412~2.462GHz(FCC)分为channel1、channel6、channel11三个完整不干扰频段设计;请求室内允许最大掩盖间隔为35—100米,室外允许最大间隔100—400米。
(5)校园无线网络在支持数据转发的同时支持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网络应该具有其它智能业务扩展的才能,满足学院的多功用开展需求;
6)如今建立高校无线网络,除了要思索对现有IPv4网络终端的无线接入,还要支持高性能的IPv6的用户接入,以顺应网络开展趋向,并维护网络投资。
3.2无线校园网的设计
3.2.1校园无线网络拓扑构造设计
关于部分无线网络,主要采用的是以AP或者无线交流机等为中心结点的星型构造,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多用户的需求。而假如建立全局无线校园网,可将网络划分为中心层、散布层、接入层停止设计,在整体上普通采用以树型和星型混合的拓扑构造。
3.2.2校园无线网络物理构造设计
本校曾经建成了“千兆主干,百兆交流到桌面”,信息点掩盖教学、办公、图书和实验等大楼主要局部的校园网,在目前的校园网环境下,借助于轻型AP形式架构,能够在现有校园有线网络的根底上树立逻辑独立的无线网络。
通常形式下一切无线数据及控制流量均交由无线控制器来处置,所以我们采用现有校园网的交流机/路由器组成集中控制管理的“掩盖式”(Overlay)无线网络设计,如图1所示。
修正现有校园网交流机的VLAN参数设置、路由设置,使得AP尽量不与普通有线网络设备混合在同一个VLAN中,防止有线设备的异常流量阻断AP和无线控制器之间的通讯;将衔接在同一交流机端口下的一切AP放置在一个受维护的VLAN中,设计时统一分配给这些AP静态IP地址,以便于管理;采用中心交流机搭配无线控制模块的方式,进一步减小AP和无线控制器的AP-Manager之间端到端环回延迟,保证AP可以顺利衔接在现有的校园网接入交流机上。3.2.3无线校园网的构建办法
校园无线网络构建的两种办法。第一,阀值法。经过调整AP的阀值设置,控制AP接入掩盖范围,从而在相同掩盖面积条件下,经过增加AP数量,进步系统容量。第二种,频率复用。学校人群主要由管理人员、教员、科研人员和大量学生构成,以上人群工作和学习生活散布在以下区域: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研讨楼、学生宿舍、运动场以及各类休闲场地(草坪广场等)。
因而,在同一掩盖范围内的多个AP应用802.11g规则的13个可用信道中互相干扰最小信道1、6、11三个信道停止设计,客户端无线网卡依据各AP信号强度,选择不同信道工作,从而进步系统容量。
3.2.4室内网络组建
室内的范围主要包括一切的教室、实验室、办公室等,在这些场所中主要需求处理两大问题,即AP的掩盖范围和AP的容量问题。由于AP是经过微波来停止数据传输的,室内要思索的首要问题就是信号掩盖的问题。由于办公室、教室、实验室被各种墙面分割,这对信号的衰减影响很大,因而在室内构建无线局域网时必需对建筑物的信号强度停止细致测试。在合理地剖析各个AP的容量与掩盖面后,还需思索信号衰减要素,恰当地增加AP个数来减少数据盲区。室内组建简图见图2。
两个AP的放置要保证AP掩盖区域无间隙并且AP堆叠区域最小。相邻AP工作在不同频道,以1、6、11三个频道完成全方位的掩盖。依据经历值,当相邻AP设定相同频点时,请求距离25米以上;当相邻AP设定相邻频点时,请求AP距离16米以上;当AP设定相隔频点时,请求距离12米以上。
关于房间多、用户数量不多但散布较分散的楼宇,如教学楼等,用户主要为学生、教员,因而应用肯定会比拟频繁,由于楼长、墙体构造厚、房间多等特性,所以在该环境下掩盖AP装置在楼道内,经过内置天线掩盖楼道两侧房间,微波经过房间的门窗传输到室内,完成了比拟细腻的掩盖环境,AP经过有线接入到楼层交流机。
3.2.5室外无线网络组建
室外设备的AP运用数量根本也遵照室内的条件,但室外AP的放置和设计又有它本人的特性。由于室外环境的特殊性和不肯定性,我们放置的设备必需是在密封盒内的,天线布置应该增加避雷器避免雷击,不提供本地供电的场所选用远程供电设备。我们经过室外无线接入点外接增益天线的方式掩盖室外区域,表现掩盖范围最大化的掩盖准绳来保证无线用户需求。
从整体上对学院室外局部停止规划,经过室外建立WLAN射频基站对室外和室内用户停止无线掩盖。室外射频基站由室外型AP、外接天线(全向、扇区)以及配套避雷设备组成。依据复杂的室外建筑构造,外接天线的选择愈加尤为重要。选择天线型号时应依据现场环境思索增益、程度波束宽度、垂直波束宽度、极化方式、视觉效果(尺寸、外形、重量)等要素。
学校体育场、足球场、教学楼宇间公共区域等,普通是学校需求完成无线掩盖的室外公共区域。依据需掩盖的室外区域的实践状况,能够设计树立多个无线掩盖基站,采用堆叠穿插无线掩盖的方式,完成区域的无缝无线掩盖。选用室外型无线路由器,在空阔中央,信号传输距能够到达300M~600M左右,视空间大小能够运用多个,或者运用室外无线AP,配合室外大夹角定向天线,胜利完成系统设计目的。简单设计如图3所示。
4无线校园网的网络平安设计
当一个无线局域网组建胜利后,用户最关怀的是无线局域网的平安问题。为了保证网络平安,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索:
(1)用户接入认证控制:原有线校园网络曾经部署了用户认证系统,建成后的无线网络必需完整交融进该认证系统中。
(2)基于用户的访问战略:不同的用户可能有不同的上网行为,包括HTTP、FTP、语音等,针对不同的应用,应加以配置不同的行为控制权限,保证不同用户的网络互访的平安性。
(3)受维护的无线数据传输:无线网络平安事情常常会发作在数据传输阶段。因而,建成的无线网络必需可以满足合法的无线用户与无线接入点数据传输的平安性,以及无线接入点与上行网络之间数据传输的平安性。
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3
以“赛”促教,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多层次专业竞赛并多次获得奖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如2007级杨文凯等七位同学参加了“CIID2009年江苏省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作品全部入选展览,这个比赛,全国很多艺术类高校都组织学生参加,从2008年起,这个比赛已经纳入室内设计专项课程设计的常规必做内容;2008级徐静等同学5件作品入选2010(第九届)南京国际车展“大学生汽车外观设计大赛”;2008级李斌和2009级刘长安分获2009年和2011年两届全国ITAT技能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多名学生获优秀奖。以“项目”促教,有效地提高学生正确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的能力。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中的课题大部分来自公司的真实项目。基于时间关系,或者“真题再做”,或者跟着公司完成项目的一部分任务。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后,基本都学会了方案设计、方案表现、CAD、效果图绘制等。其后,老师会推荐其中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完成一些公司项目。如2006级两个班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2007级邵玉等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的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2008级两个班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的设计;2009级陈倩等为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项目绘制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等。
在当下的设计市场中,很多项目往往由一个设计团队共同完成。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将3至5名学生组成设计小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组合,共同完成一套大作业或设计项目,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承担相应部分,同学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这样的教学实践,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如:我系2010年的《民国文化老城景观改造——以“津浦铁路浦口火车站”地区》团队和2011年的《秦淮文化的旅游开发——以夫子庙街区为例》团队分别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这和我们平时对学生设计团队的训练培养是分不开的。该课程考核方式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需要进行了改革,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为多层次考核评价方式,重视实践能力考核,注重职业能力培养。开放性考核方式,即理论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不以一张卷子定输赢。项目化考核方式,即以项目过程化考核与作品效果考核相结合,以项目具体要求为考核标准。工作规范考核方式,即知识技能考核与工作态度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的考核。形式多样考核办法,即以考证通过与技能竞赛获奖相结合,采用多种渠道认定学生课程成绩。三位一体考核方式,即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之间自评、互评相结合,多重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2010年6月,学院立项了一批省级质量工程培育项目,室内设计课程和《室内设计》教材名列其中,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教材已经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下学期室内设计课程使用、另外还被焦作大学等三家院校征订使用。这本教材囊括了室内设计原理、居住空间、商业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内容。这是一本校企合作的教材,参与单位为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南京金鸿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等。参与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设计师访谈内容,其中有3位设计师为我院往届优秀毕业生。对于学生来讲,可以从书本上直接了解到公司所需,为学生更加有兴趣地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这本书介于我院多届环艺专业和建装专业学生的平台而生,是一本知晓该两个专业学生需求的室内设计教材。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本质,要求教师具备职业背景和掌握职业技能,理解并把握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几年来,课程组坚持从企业引进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一支以高级职称教师为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2011年8月,课程组教师全部取得室内设计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发表本专业论文28篇,并在全国、省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获奖16项;立项与课程有关的各级科研课题10项。8.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施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我们通过走访数家高职院校,经过五轮的方案设计,投入百万元建成了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其中边看材料、边看结构、边上课、边理解、边画图;还可以动手操作,体验实际设计空间中的家具、陈设等物件的摆放;还可在灯光实验室感受不同的照明设计。同时,学院与南京红牛装饰工程公司、南京澳华装潢工程有限公司、阿尔泰克(南京)建筑设计规划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签订协议,为学生开设室内设计实际项目讲座或现场讲解。学院还与南京九正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盛名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培养职业技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校企合作多种渠道推进室内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基于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颇具特色的项目化教学的室内设计课程体系,成效显著:
1.室内设计课程2009年通过学院重点课程验收,并被评为优秀课程;2.修订后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已经被运用于2010、2011级学生;3.引用大量校外实训基地公司的案例,完成《室内设计》教材编写并被征订使用;4.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被教师的9项各级课题及23篇论文中运用;5.2011年12月,环艺和建装学生苏晴等15位同学为学院绘制部分教学楼及公寓楼CAD图纸;6.2010年5月,接受江苏盛名实业有限公司的项目委托,084501班和084301班全体同学参与某办公空间的设计;7.2010年4月,084301班和084501班全体同学参与江苏广电网络汉中门旗舰店平面设计方案工作;8.2010年4月,084302班和084303班全体同学参加了南京市博爱庇护工场改造设计项目,刘鹏等16位同学获得了最佳设计奖,学院获得优秀组织奖;9.2009年8月,084302班陈倩等3位同学利用暑假参加广东星艺装饰集团分公司新世界花园项目的设计施工图绘制工作;10.2009年5月,074302级邵玉等5位同学参加南京视创装饰设计制作有限公司“济南媒介生物科普展前厅”效果图绘制;11.2009年3月,064302班董成燕等3位同学参加了广东星艺装饰集团“苏商集团”施工图、客房效果图的绘制;12.2008年4月,064303班邓一方等参加南京富海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资源实验室”装修施工图的绘制。
在教学中以设计项目为导向,以设计过程为路径,以设计内容为理论知识节点,以项目实践运用为驱动,在设计任务完成过程中用实践反证理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运行“项目—实训—理论—项目”的课程教学方法。这是本课程探索、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实践。其创新点具体表现在:
1.惠及多门课程,带动教师团队建设。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基本上都是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项目教学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性与实操性、创新性的结合,必须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联动。而室内设计、3dsmax、AutoCAD、flas制作、Photoshop平面制作、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家具设计、项目管理、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定额预决算、市场营销等课程在一个室内设计项目中均能够得到体现,因此,室内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改革涉及多门课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必然带动其他课程实行改革联动;同时,课程改革实施过程,需要多名教师共同承担和引导项目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一门课只有一名教师的情况,带动了教师团队的建设。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兴趣是学生全身心投入项目制作的前提,在实施项目之前必须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在让学生设计之前,可以先展示一些优秀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项目实施之后,注意项目的梯度,即项目难度逐步增大,让学生由简入繁,由浅入深。
3.项目展示。可以尽一切可能,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展示作品,例如校内橱窗展示、艺术节展览、校内小挂件拍卖、向其他师生赠送作品等,以达到宣传项目教学的目的;还可以向社会、相关企业或中小学学生进行项目作品展示;选择优秀作品作为小礼品赠与来访领导和同仁,宣传学校和项目教学法。这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成功教育,是对学生兴趣的最好的激发和鼓励,也是项目教学得以延续和发展保障。
4.坚持多样化评价原则。学习活动由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专家及学生小组共同完成,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学习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变化和团队合作情况,坚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训网络
作者简介:许强(1976-),男,湖南湘阴人,重庆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重庆 400067)杨佳(1973-),女,重庆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32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11-02
教育部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这一数据充分显示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的形成促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尽快由知识型、技术型向学习型和能力型转化。
目前我国工科专业学生的比例约占1/3,虽然工程技术人员已达到一千万人,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均产值,我国仅为美国的1/16,德国的1/13,说明我国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我国的高校工程教育在人才结构和人才类型方面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学生在工程知识、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等使得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这表明我国的人才市场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一方面大量没有工程培训经历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需要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践培训几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和工业化需求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其本质是应用与服务两者的协调统一。通过调查研究,一方面发现我国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没有将实际应用与为企业服务作为办学目标,导致大量用人单位招不到符合要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全国培养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人才培养出现过剩。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传统的“专业对口”人才培养目标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立即成为某一专门技术岗位的专业人员,使得在教学计划上,形成了以某一狭窄专业的专业课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薄弱,知识面过窄,综合能力差,就业和工作范围比较局限,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更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
第二,缺乏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表现在教学内容更新慢,没有反映最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成果等方面,导致学生专业面不够广,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另外,缺乏结合工程运用的多学科知识的教育,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第三,没有建立一个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就“工程化”教育而言,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高教界和产业界之间互相依存、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有效机制。这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传统优势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二、建立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要素,其特点是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服务性,是以培养能力、培养技术应用型、服务一线生产的专门人才为目标。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探讨在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如何与企业合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与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根据企业需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实践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建立了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把本科的四年教育分成了3个阶段(2+1+1模式)。
第1阶段,用2年的时间完成文化和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习,为工程认知能力和工程实验能力培养阶段。
第2阶段,用1年的时间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为工程设计能力培养阶段,包括专业实验、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等。
第3阶段,用1年的时间完成工程认证企业培训,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根据企业需求,其中一部分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参加实际项目培训,由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实训内容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在这一年的第一学期完成开题和设计规划,第二学期完成整个设计内容。根据实训设计成果及技术人员的考核成绩,企业人事部门对学生推荐工作。另外一部分学生进入校内的实训基地,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出题目,进行工程实践培训。
在第一阶段确保学生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第三阶段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际项目的训练,通过实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本着“需求牵引、工学交替、创新实践、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1+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使该培养体系既能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又能使学生在某一技术领域形成特长,体现个性需求,同时具备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培养方案中将课程体系分为:基本数理方法培养模块、人文教育及工程设计模块、计算机能力培养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高级课程模块。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原则,构建了“大平台+多模块”的高度综合化的课程体系。
“通才教育平台”以公共和学科基础课程为主,注重精选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能,增强学生思考问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才教育平台”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以微机原理与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工程电磁场与波、控制理论、CMOS集成电路设计、电力电子技术为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两大模块:一是集成电路模块,包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导论、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面向IC CAD的软件技术等;二是电力电子模块,包括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器件、电力电子系统计算机仿真等。
四、实践教学改革
该体系从第一学年“基础层”、第二学年“专业基础层”、第三学年“应用设计层”到第四学年“综合实践层”,构建了由基础到应用、由理论到实践(“正三角形”)的一整套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开设渐进式工程系列的实训课程,每个阶段完成一种能力的训练,逐渐提升学生对工程的认知、实验、设计能力。方案从时间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不间断性,学生在校的四年间,每一个学期都有工程应用能力课程安排。特别是在第四年的综合实践层,根据企业的需求,从三个方面联合企业实施人才培养:第一,用人企业直接反馈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企业实际要求来开设相应课程;第二,兼职的企业技术人员教师直接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第三,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应发挥企业在应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
五、校内外实训网络建设
研究校企合作的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特色,进行多方面校企合作。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以实践基地为平台、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
1.模式一
学校根据行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和课程,并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完成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毕业设计。
2.模式二
学校与企业相互协作,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进行定单式培养,实现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的有机统一。
3.模式三
由企业提供设备,对学院原有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进行改造与整合,校企协商,建成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校企双方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度融合。
几年来,重庆工商大学与达内公司、普天通信公司、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并建立了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硬件保障。
参考文献:
[1]董春游,王国权,侯久阳,等.论教学服务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0,(12):35-37.
[2]李山,贺晓蓉,郭燕.以“大基础、大工程”创新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11,(7):12-14.
[3]李山,贺晓蓉,郭燕,等.以新理念完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22-25.
[4]王晓煜,吴迪,宋萍,等.“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4):15-19.
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5
关键词:课程设计;合作模式;校外资源;建筑教学
建筑学本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人文、技术、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每所建筑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特征,专业教学的重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一些关注传统建造文化,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些强调前沿技术和数字化设计,着眼于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一些则侧重建筑学本体的理论学习和哲学探讨。无论方向如何,高校建筑专业终究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建筑教育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培养具有实际设计能力的建筑专业人才。如局限于学术范畴,将学生禁锢在大学教育的内环境中,是无法取得满意的教学成果的。越来越多的学校将目光投向外部,寻求校外的资源,并将其注入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改革中来。
0概况
纵观国外现代建筑教育的历史,来自包豪斯的“实用艺术至上”的原则就一直存在于整个脉络当中。初期具体表现在建立大师班“作坊”,将手工业和工业融入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从后来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延续、德州骑警在美国的发展到现在的ETH都有强调实用主义的传统,在教学的配置上也都安排有大量物质性的动手操作环节。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阶段,学校自身专业教室和实验室可以提供相应的配给,到了高年级和研究生的课程设计阶段就会开始从各个方面去整合校外的有利资源,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专业的培养。国内的建筑教育最初源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扎体系(Beaux-Arts),注重形式的训练和图纸的艺术性的精准表达。一直以来,这种相对传统的学院式建筑教育导致学生就业时存在普遍的“断层”现象。多年学校教育结束后,毕业生们往往不能直接与专业性的建筑设计工作进行对接,通常需要几个月或半年的适应期。因此,许多高校的建筑系针对该问题不断开展教改工作,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与校外合作的方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对本专业的行业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接触。而在学校之外,最近几年受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行业进入了调整期,业界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洗牌局面,唯有具有核心价值的设计团队才能继续存活。不少事务所、设计院放弃了原本只追求产值增长的经营理念,转而将一部分精力投向技术和理论的沉淀。与高校的合作,或者参与高校相关课程教学项目,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寻找建筑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能为自己培养对口的人力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多角度、多层次的合作必然会产生。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建筑院校的一些相关状况和典型案例,将高校建筑课程设计中的校外合作模式大致总结为三个主要的类别:生产合作模式、课题合作模式和公共合作模式。
1生产合作模式
院校与相关部门共同创建具有持续生产内容的工作室或设计单位,最终产出内容包括实际项目设计方案和具有工作实力的应届毕业生。在国内多所建筑院校创建的初期,教育部就同时设立了直属的设计单位,如今多为国有企业。这些以大学为背景的设计单位本身就是为产学研的目标而成立,教师既是学校教员也是设计院的建筑设计师,融合教学和实践,不但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实习基地。因此,生产合作模式在我国高校建筑学教育中是十分普遍的。产学研的一体化能为课程设计提供真实的项目任务书,使教师和学生避免纸上谈兵,可以实现在地的学习,理解设计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由于市场因素,生产合作模式通常是安排在建筑教学的实习期,也就是在高年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对学科的系统性认识,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专业的眼界,经历完整的工程设计实践,提前体验并了解毕业之后的建筑职业生涯。除此之外,在生产合作模式中,师生还有机会参与项目的实际建造环节,可以弥补传统学校建筑设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建造的意义不局限于材料的认知和使用,更重要的是在理解材料和构造特征的前提下,依据真实的场地情况能去尝试一种基于“建构文化”的设计方法。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除了得到职业化、专业化的训练外,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学习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哲学思考。这样,校外合作模式就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的生产、学习和科研一体化。
2课题合作模式
课题合作模式是指院校引入校外导师参与课程设计的内容,邀请有大量设计经验的建筑师为课程设计提供合适的题目并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为主动方,组织校外机构或建筑师本人进入学校中,共同完成教学课题。面对如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有着强烈个人意识的建筑师对课题的方向有着不同的见解,这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设计学习和实践所得到的总结。课题由校外导师们自行选择拟定,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承载着他们不一样的建筑观和价值观。而在阶段性的课程设计指导中,他们也常常会找到有别于高校教师的切入点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指导。在清华大学2014—2015年的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中,校方邀请了15位目前国内享有盛名的职业建筑师进入学校成立课题组。这些校外导师们提出了“理想自宅”“光的空间”“CCTV重建计划”“空间单元:源自传统和自然”等16个课题,而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加入理想的课题组。毫无疑问,提出这些课题的灵感都来自他们多年来对建筑学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在导师和学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强调以独立的人格面向建筑学的广阔边界;有的提倡回到更手工、更感性的设计方式;有的直接宣告建筑设计应在平庸的环境中发现新意;有的倡导在传统和自然中寻找未来;有的是在最接近真实的条件下寻求“形式”的突破;有的则引导发现初心,做有意义的建筑……一直在校内环境中的学生们面对这些理念和设计思路,就像进入了一片丰饶的热带雨林,即忐忑又振奋。校外导师们将自己的见解和人生阅历浸入课程设计指导的方方面面,最终产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学习体验。
3公共合作模式
公共合作模式一种基于院校与政府、企业、相关协会或其他院校共同建立的公共平台,联合办学实现多方共赢。公共合作也可以称为平台合作,不同于外向型生产模式和内向型的课题模式,它是将校内和校外资源通过一个共同的平台媒介进行相互整合。因平台具有的公共性,教育计划的发起、项目的经过和结果都是在一个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完成。学校、公众、机构、媒体等只要有意愿和可交互的相关资源,均可申请参与其中。其中有两种较为典型的操作方法——多校联合培养和社区营造。
3.1多校联合培养
多校联合培养进行建筑课程设计教育,通过各校之间相互交流和观摩,对参与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和收获。建筑院校每年都有举办不同规模和类别的联合培养项目,目的是打破各自的“边界”,使学校资源相互传播和使用,拓展专业教学的局限性。多校联合培养使每个院校的校内资源成为其他参与院校的校外资源,资源重合随着参与院校的增多而产生叠加效应。连续举办所积累的关注量也会打造出一种平台效应,使越来越多的院校参与其中,形成良性循环。多校联合培养不限于学生所在的年级,每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计内容都能达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建造节和“8+”联合毕业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自2007年以来每年夏初都会举办一次建造节,邀约国内外高校组队参加为期一周的设计建造活动。建构节中参组人员主要为建筑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部分为上海本地的重点中学。在一周的时间里,每组成员都要根据设计任务书,使用指定的材料搭建一个符合要求的空间作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同济大学建造节中,主要的材料为瓦楞纸板,近几年更换为塑料中空板,具有防水性和更加持久的特征。而东南大学的建造节选择用竹子这种具有韧性、古老的天然材料。在参与建造节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对材料性能、建造方式及过程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在有一定功能要求的条件下,学生可以得到人体比例的空间体验,把握具体的空间形态和使用之间的关系。来自不同的建院建筑专业的教师也能通过这一平台交流教学方法,相互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丰富教学经验。多校联合培养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计中是非常普遍的。“8+”原为“八校联合毕业设计”,是由八所建筑院校针对建筑教学最后一个课程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而组织的教学交流的平台。这八所院校分别是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央美术学院、重庆大学和浙江大学毕业设计,后期每年会加入几所新的建筑类院校。由一所学校提供题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学校围绕同一个题目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模式。对真题的选择使每年的题目都具有地域性,比如重庆大学的“十八梯改造”、深圳大学的“二线关”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大理古城水库更新”等,这些课题都体现了各院校所在城市的地方性特征。除了可以强化教学过程中原本就十分重视的建筑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以外,还可以通过各地学子对相同问题的陌生化处理,找到新的观察角度和解决方式去实现一个个独特而巧妙的毕业设计作品。
3.2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的构想来源于美国学者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工作的反省:由权利和资本操控的城市环境越来越无法满足大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由此而强调民众参与专业设计团队,由下而上地开展城镇规划工作。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集结了大批师生传播并实践了这类反思性规划。随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建筑院校也开始将此类实践活动引入学生的专业教育中来,带领教学团队深入某地区环境中,与当地组织机构和民众一起完成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设计,逐渐形成了一种参与式的建筑设计教学理念。日本明治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的城市建筑设计研究室1993年成立了由师生组成的专家工作营,将社区营造引入建筑系学生的教育系统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安排师生短期驻扎在当地城镇一周左右的时间,搜集地域环境信息、找出问题点、策划设计、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工作营还应成为当地行政和市民间的沟通桥梁,让市民参与到行政决策中去。设计规划方案会考虑到市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并且阶段性地以简单易懂的模型或图片方式呈现出来。工作营在冈山县高粱市历经了20年的教学和营建工作,培养了一批能从建筑和城市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专业人才,获得了日本国土交通委员会的认可。同时,高粱市的城镇建设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成为日本传统历史街区重生的典型实例。自20世纪90年代起,台湾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计划”“新故乡营造计划”和“健康社区六星计划”等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地方社区作为政府文化政策的对象,改变以往精英文化的做法,由上而下地在地方推广社区营造。中原大学建筑系和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自下而上地参与推动社区营造项目,与居民交换意见、讨论当地的环境问题,寻找合理的建筑设计及规划方案。学生得到直接面对居民、社区工作者、相关专家学者、部门公职人员和开发团队的机会,得到进行参与式设计学习的机会。参考社区营造在日本和台湾建筑教育中的发展和影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社区,不但能使他们涉足人文、社会、心理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还能将主观思考融入客观的调查中,注重当下人文关怀,培养社会责任感。
4结语
高校在考虑引入校外资源进入建筑专业的课程设计时,可以考虑三种主要的合作模式。其中,生产合作与课题合作相对来讲较为常规。前者在国内的建筑院校中是普遍存在的,那是因为专业生产力能有效平衡校方和设计单位的需求。后者则需要学校方具有更强的主导性,并给予相应的支持,首先是在课程设计方面,选择适宜的年级生作为授课对象,更新培养计划,调整教学大纲。除此之外,在课题合作模式中,经费和校外导师的质量也需要学校进行一定程度的考量。而在公共合作模式中,涉及的就不仅仅是学校层面,校外资源与学校是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发起方可以是学校,也可以是来自校外的各组织机构。主导策划方只要是以符合公共合作需求的任意立场即可,各方需要交涉的具体内容也只要经由主导方通过平台进行公开。如今在国内的建筑高校中,建立多校联合培养计划已是建筑专业教育的常态,关注度和参与院校数量都是逐年递增。社区营造的模式还在慢慢探索之中,一方面需要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领域进行充分的学术探索和教学实践。目前,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教育改革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高校建筑专业的教学也应积极响应推动促进整个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重视实践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专业教育最重要的课程设计环节中尽可能地去整合校外资源,注入新鲜血液,了解行业最新动向,组织教师和学生加入公开的平台合作,参与在地的设计营建活动,拓展视野并理解环境对象的真实需求,输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建筑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建筑创作AC:清华大学开放式建筑设计教学专刊[J].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2015.
[2]赵巍岩.同济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创新与拓展[J].时代建筑,2012.
[3]张彤.超越边界——2016建筑学专业“8+”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综述[J].世界建筑,2016.
[4]吴金镛.台湾的空间规划与民众参与[J].国际城市规划,2013.
[5]小林正美.再造历史街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实验室改造设计规划范文6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开放教育;必要性;组建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4-9873-03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in Opening Education
FANG Bin-bin
(Wux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Wuxi 214021,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opening education condition, teaching has chang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time, the place, the resources and so on. Teaching must meet the ne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ning educatio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form and its function. To adap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opening education has made new request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The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can change the traditional opening education pattern,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process, which is convenient for teaching.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technology which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how to apply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in opening education.
Key words: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opening education; necessity; creation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在固定的场所(教室、实验室)采用系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所实施的教学过程。这种授课形式在过去的几百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目前开放教育条件下业余学生的现状,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如:业余学生大多有自己的工作单位或自己的事业,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不容易固定,传统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同一授课方式,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资源,实现个别化学习。将无线网络技术介入开放教学中,对传统的教学起到了补充、发展和优化的作用。开放教育中学员的流动性教强,对网络的节点数量的需求不固定和对网络传播速度也有要求,因此需要组建灵活和方便高效的无线局域网。
1 无线局域网介绍
无线局域网要求以无线方式相联的计算机之间资源共享,计算机无线联网常见的形式是把远程计算机以无线方式联入一个计算机网络中,作为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使之具有网上工作站所具有的同样功能,获得网络上的所有服务;或把数个有线或无线局域网联成一个区域网;当然,也可用全无线方式构成一个局域网或在一个局域网中混合使用有线与无线方式。此时,以无线方式入网的计算机将具有可移动性,在一定的区域移动而同时又随时与网络保持联系。
1.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 WLAN)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利用电磁波完成数据交互,实现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并为通信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可能。无线局域网就是在不采用传统缆线的同时,提供以太网或者令牌网络的功能。但无线局域网的基础还是传统的有线局域网,是有线局域网的扩展和替换。它只是在有线局域网的基础上通过无线HUB、无线访问节点(AP)、无线网桥、无线网卡等设备使无线通信得以实现。
1.2 无线局域网标准
将无线局域网技术介入开放教育,遵从802.11标准,802.11标准仅限于物理(PHY)层和媒介访问控制(MAC)层。物理层对应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七层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的最低层,MAC层与OSI第二层的下层相对应,该层与逻辑链路控制(LLC)层构成了OSI的第二层。标准实际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物理层结构,可以从中选出一种,它们中的每一种都可以和相同的MAC层进行通信。但物理层实现方面有多个选择是必要的,因为这可以使系统设计人员和集成人员根据特定应用的价格、 性能、 操作等方面的因素来选择一种更合适的技术。这些选择实际上非常类似,就像10BaseT,10Base2及100BaseT等都在以太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一样。近年来,无线局域网的速率有了本质的提高,新的IEEE802.11b标准支持11Mb/s高速数据传输,这为宽带无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3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与传统有线局域网相比,无线局域网所体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安装便捷。网络布线施工周期长、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往往需要破墙掘地、穿线架管。而无线局域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免去或减少了网络布线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装一个或多个接入点AP(AccessPoint)设备,就可建立覆盖整个建筑或地区的局域网络。
2) 使用灵活。在有线网络中,网络设备的安放位置受网络信息点位置的限制,而一旦无线局域网建成后,在无线网的信号覆盖区域内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接入网络。
3) 经济节约。由于有线网络缺少灵活性,这就要求网络规划者尽可能地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这就往往导致预设大量利用率较低的信息点。而一旦网络的发展超出了设计规划,又要花费较多费用进行网络改造,而无线局域网可以避免或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
4) 易于扩展。无线局域网有多种配置方式,能够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这样,无线局域网就能胜任从只有几个用户的小型局域网到上千用户的大型网络,并且能够提供像“漫游(Roaming)”等有线网络无法提供的特性工厂和学校等不适合网络布线。
5) 数据传输速率高,大于1Mbps,能适应教学中的应用。
6) 兼容性好。采用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介质访问协议,遵从IEEE802.3以太网协议,与标准以太网及目前的几种主流NOS完全兼容,用户已有的网络软件可以不做任何修改在无线网上运行。
2 无线局域网引入开放教育中的必要性
教育行业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展现优势的大舞台,校园网络已经成为大多数校园的必要设施,开放教育也是如此。无论对于一个已经拥有宽带的开放教育平台,或是一个还未建设网络的教育平台,通过无线网络可以使得访问网上教育资源变得自由和轻松,无论在教室、宿舍、学术交流中心,还是在充满绿意的校园草坪,甚至是学生的工作单位、家庭,无线网络都能铺盖学员接受教学资源的任何地方。
1) 从经费和行政审批的限制方面考虑,无线局域网能方便做到两个校园网的合并。现在很多学校都有分校,两个校区之间的距离较远,如果考虑到经费及行政审批等原因,在两个校区建立有线校园网已不太理想,这时无线局域网能方便做到两个校园网的合并。
2) 无线局域网作为新鲜事物能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开放教育中学员是教育的主体,是教学的出发点,是教与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无线网络技术的引入能改变传统教育的模式。做到真正的教育资源无线开放,激发学员的学习欲望和要求,充分发挥学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开放教育更加“开放”。可以使教学随时进行,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
3) 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无线局域网的建立带来很多便利,近年来笔记本电脑的普及。一些大公司,如IBM,将在其笔记本产品中内置IEEE 802.11b无线装置。板卡生产商也正开始为一些手持电脑制造商供应IEEE 802.11b协议适配卡,更方便用户使用,在开放教育下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引入无线局域网尤其重要。
3 无线局域网网络应用于开放教育的典型方式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工业标准逐步为市场所采纳和接受,无线网络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地扩大。常用的无线网络设备有网卡、网络桥接器(AP)、和无线路由器等.使用最广的无线局域网采用射频方式传输数据,一般都需要引入扩频技术。在扩频系统中,信号所占用的带宽远大于所需发送信息的最小带宽,并采用了独立的扩展信号。扩频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和无需许可证等优点。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扩频技术有直接序列(DS)扩频技术和跳频(FH)扩频技术。就频带利用来说,DS采用主动占有的方式,FH则是跳换频率去适应。在抗干扰方面,FH通过不同信道的跳跃避免干扰,丢失的数据包在下一跳重传。DS方式中数据从冗余位中得到保证,移动到相邻信道避免干扰。同DS方式相比,FH方式速度慢,最多只有2~3Mb/s。DS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1Mb/s,这对多媒体应用来说非常有价值。从覆盖范围看,由于DS采用了处理增益技术,因此在相同的速率下比FH覆盖范围更大。不过,FH的优点在于抗多径干扰能力强。此外,它的可扩充性要优于DS。DS有3个独立、不重叠的信道,接入点限制为三个。FH在跳频不影响性能时最多可以有15个接入点。新的无线局域网标准协议IEEE802.11b只支持DS方式,但是IEEE802.11对这两种技术都是推荐的。应该说,FH和DS这两种扩频方式在不同的领域都拥有适合自身的应用环境,一般说来,在需要大范围覆盖时选DS,需要高数据吞吐量时选择DS,需要抗多径干扰强时选择FH。
无线网络应用的典型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3.1 对等网方式
对等网方式主要有2种形式,即:把2个局域网相联,或把1个远程站点联入1个局域网。如果是两个局域网相联,则在两个局域网中分别接入无线路由器或无线网桥。如一边是单机,则在其机内插入无线网卡即可。视通信距离来联接相应天线,用无线网络软件设置相应的ID号、中断号和地址,即可调试天线的方向、视角。当无线网络软件指示接收质量为良好或合用时,即认为无线链路接通,双方可做网络设置和操作了。如果网络中已有路由器,而且天线与网络有相当距离,如数十米至数百米,则应使用无线网桥尽量靠近天线以缩短射频电缆长度,降低射频信号衰减,把无线网桥和路由器以数字线缆相联。这种方式的一种扩展是在两点间若距离过远或有遮挡时,在中间增加了一个无线路由器来做中继。网络的设置也作相应变动。
3.2 无线HUB方式
在一个建筑物或不大的区域内有多个定点或移动点要联入一个局域网时,可用此方式。要注意的是,各站点要与无线HUB用相同的网络ID以顺利互通,又要有各自的地址号以相区别。
3.3 一点多址方式
当要把地理上有相当距离的多个局域网相联时,则可在每个局域网中接入无线网桥。这时主站或转接站使用全向天线,各从站视距离使用定向或全向天线与之相联。各无线网桥均使用同样的网络ID以支持扩频通信,使用各自的地址(网段)以相区别。正确的网络设置,可以使各工作站、服务器之间互访。当需要把10公里之内的多个定点站点或2公里之内的多个活动站点(各站点均是单机)联入网内时,可以用无线网桥的HUB工作方式来方便的实现。
3.4 不同协议网络间互联
在联网的两边各用与当地网络环境和对方网络环境相配套的设备和相应的网络设置即可实现。
4 无线局域网技术具体实现
一般架设无线网络的基本配备就是一片无线网络卡及一台桥接器(AP),如此便能以无线的模式,配合既有的有线架构来分享网络资源。结合本校开放教育的实际情况,下面介绍无线局域网技术在笔者所在学校开放教育中的具体实现。(如图1)
4.1 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本校开放教育中组建方案
笔者所在学校两个校区已经分别建成一条有线局域网,每个校区的校园面积大约为一至两个平方公里左右,我们采用的无线局域网产品工作在2.4GHz至2.4835GHz频率范围内,它要求两个通信点的天线之间最好没有物体遮挡,但由于大楼处于繁华地带,因此选择一个楼层较高的所作为无线局域网的中心站点。在中心站点上接入一个无线接入点AP,其它各教学楼通过接入一个站适配器AP 与中心站点的AP进行通信。各教学楼间所有站点对无线局域网的访问均通过中心站点的控制来实现,一个网络桥接器约支持20~30左右之工作站,无线局域网的优势就是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增加和减少网络桥接器就可以满足学员需要。任何一台装有无线网卡之PC均可透过AP去分享有线局域网络甚至广域网络之资源。除此之外,AP本身又兼具有网管之功能,可针对接有无线网络卡之PC作必要之控管。
两个校区的距离大约10公里,无线局域网以微波频段为媒介,采用直序扩展频谱(DSSS)或跳频方式(FH)发射的传输技术,并以此技术作为发射、接收机,遵照IEEE 802.3以太网协议,其通信距离和覆盖范围视所选用的天线不同而有所差异:定向传送可达5~40公里;室外的全向天线可覆盖10~15公里的半径范围;室内全向天线可覆盖最大半径250米的5000平方米范围。无线局域网为两个校区间提供了良好的通信信道。
4.2 功能实现
1) 通过无线局域网络,教学服务功能扩展了,学员可以在校园内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使用无线网络观看录像、电视直播课、CAI课件、上网查阅、浏览教学资源和信息、网上答疑等多种形式完成学习任务。由于无线网络具有可移动性,教员的办公场所发生质的变化,不再需要固定办公室,可以在教室里或食堂里等地方教学资料,解决网上答疑,与学生网上视频,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2) 开放教育原则上要求不组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家庭、个人学习能力等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因为无线网络组建,学员间更方便交流学习计划和方法。遇到问题,不同专业之间的学员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 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的班和专业的限制,做到知识无界限。
3) 因为网络的带宽允许,在校园内,学员可以与教师之间实现视频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面授方式,可以根据没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4) 学员可以通过网络建立学习小组,及时交流,解决学习问题;消化知识点;共享教学资源。
5 小结
由于相关的配套技术不足,无线网络传输速度还存在着一些局限。现在无线网络的带宽还比较局限,与有线局域网主干可达千兆还差得很远。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网络的通信环境要受到更多的限制。由于电源限制、可用的频谱限制以及无线网络的移动性等特点,无线数据网络一般具有带宽少、延迟长、连接稳定性差、可用性很难预测等特点。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的设备和装置为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群,李敌娟.无线局域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杜,2001.
[2] 何礼.无线局域网及其安全机制[J].现代通信技术,2000(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