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孝文化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孝文化的含义

孝文化的含义范文1

作者:余芳 单位:福建省永安市供电有限公司

在电力企业中直面客户层的营销文化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在最外层的,这一层虽然是最底层最简单的文化组成,但是其也是直接面对客户的,对电力企业的日常营销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直接是企业的形象层。在这一层的电力营销中,应该构建完善的服务文化,加强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友好的联系与沟通,维护客户与企业固有的关系,并且进行潜在客户的开发,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从而获得企业的收益。程序流转层。程序流转层也就是营销文化的中间层,这一层主要是营销方案的制定以及现场的侦查活动。在这一层的营销之中有着相关的制度以及行业的标准,这些都是需要营销人员特别注意的,在这一层的营销文化需要有专业的行业素养以及个人服务热情,要进行细致的工作,对于客户的服务在任何一个环节都要特别的注意,不能够出现失误。因为可能一个失误的出现都直接会影响最后的投入运营,造成客户对企业的不满意,从而对企业的形象造成影响。营销文化核心层。营销文化的核心层也就是营销文化体系的最内层,这个层级是整个营销文化的最关键的地方,直接是营销文化的形成的地方。在这个层级中,需要企业对员工的思想做一个有效的引领,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营销氛围,让企业的员工因为企业的信念而凝聚起来,在心中形成一个小小的宇宙,从而在工作的时候信心百倍又充满活力。当然这个层级的文化也是整个电力企业营销文化的灵魂部分,它能够积极的推进企业的营销,在获得企业利润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对于电力企业也是一样,营销文化的建设能够让企业内部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从而在电力营销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优势。做好企业文化分析,准确定位营销文化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文化,虽然有的企业并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体系,但是企业文化就像是一种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统一的着装,统一的口号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的文化内容。所以在电力企业中也是一样,在营销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考虑到企业的整体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文化的准确定位。营销文化需要根据个性化、差异化等不同的因素来进行构建。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电力企业所处的地域,企业的历史背景等等,从而让营销文化有个好的定位,具有深厚的内涵以及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总体来讲,在电力营销文化的定位中在除了坚持优质服务之外还应该选择一些具有特色化的电力营销口号,在这些口号中需要有感恩、感谢一线员工、感谢客户、创新、高科技、尽责等等文化因素,从而让企业营销人员形成一股巨大的凝聚力,以共同的信念与企业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构建电力营销文化体系,激发企业内部活力电力营销文化的建设需要一个成熟的体系作为铺垫,从而更好的发挥营销文化的作用。所以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应该建构三层的电力营销文化,通过对核心文化、流转层文化以及外层文化的构建,让企业内部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企业的员工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从而促进整个电力企业的蓬勃发展。当然在具体的构建中,在核心文化层需要引导企业的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在企业内部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还有奋进感,从而不断的激发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其次,在流转层文化的构建中,需要培养出一流的营销队伍,提高整个营销的方案制定能力,提高业务质量;最后在营销文化的最外层应该构建起客户的文化,优化员工的服务意识,并且让营销文化充满员工的内心,从而更好的给客户带去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打造营销品牌,增强营销团队的战斗力品牌也是一种文化,品牌效应不管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电力企业中也是一样,一个好的品牌总能够带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够让员工的营销的过程中更加有自信。所以,对于电力企业来讲,在营销文化的建设中也应该不断的进行品牌文化的创设,不断的树立典型,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以此来增强企业营销团队的战斗力。并且在营销团队之中,还应该树立典型,对于那些营销做得好的员工要进行奖励,让他们去主动积极的帮助其它的员工,一起来让企业的营销做得更好,从而不断的增进企业的绩效,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营销文化体系,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推进企业的不断发展,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且取得效益,这是当今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所以,电力企业一定要认真的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积极的营造企业的营销文化,为电力营销创造良好的氛围,组建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与繁荣。

孝文化的含义范文2

一、现实回视: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诊断

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走过了初步探索阶段,并以破竹之势浩荡前行。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众多学校已经或者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各种文化建设的尝试,取得的成绩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都值得进行总结和反思。

首先,功利化的取向背离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初衷。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不为少数的学校是出自于功利主义,为了“粉饰门面”[1]。毋庸置疑,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最终必然要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理应坚守,也是建设中必然要坚持的取向。就此而论,为了建设而建设的功利化取向是背离学校文化建设初衷的。当前一些学校追逐文化建设的潮流,在没有客观审慎进行学校自身考量的情况下就盲目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要么是为了在相关的评比中崭露头角,要么是粉饰学校的外相,这都是功利化取向的表现,需引以关注和反思。

其次,形式化的做法遮蔽着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功利化的取向必然导向形式化的做法,使得一些学校陷入“肤浅的现象主义”学校文化建设的泥潭[2]。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立足学校实际、遵循自身基因展开的建设工程。只有立足学校实际,才可能让学校文化建设有厚实的土壤。只有遵循自身基因,才可能让学校文化建设长效推进。然而,现今的学校文化建设,存在明显的形式化做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械效仿,按照别校已经较成熟的路子进行;二是着眼表层,只注重文化建设的硬件载体;三是忽视传统,割裂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传承。最终使得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而大大遮蔽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本有价值。

再次,浅表化的认识阻断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学校文化在空间上关及校园内和校园周围,在时间上贯通历史和当前,在主体上涉及教师、学生、社区居民等。这说明,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只是单方面、定时空的线性化流程。据此论之,一些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的认识还很浅表,这既体现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时没有考虑到相关要素的整合,进行单项建设;也体现在建设工作没有深掘文化的要义与内涵,而是窄化或者浅显了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如此,本应具有系统性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被阻断与支离,建设的实效自然降低了。

由上论之,学校文化建设已经陷入功利化的认识、形式化的做法和浅表化的认识“三重误区”,正是这些误区的出现和存在,使得学校文化建设的初衷被背离、价值被遮蔽、系统被阻断。卓有成效的学校文化建设应该在审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内涵深思与路向探索。

二、本质追问:学校文化建设的意涵探讨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蕴蓄助推学校持久发展、彰显学校品牌特色和营造学校和谐氛围的上位、中位、下位三层意涵。换言之,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建设,无论学校文化建设采取怎样的策略展开,都应该而且必然是要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健康良好发展的,这是学校之所以进行文化建设的源动力。

上位层面:学校文化建设助推学校持久发展。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源泉,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是明晰并深化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学校定性;另一方面是以文化引领学校建设的理路,为学校定向。而就一所学校而言,办学理念和建设理路自然是学校发展的命脉,这就是说,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关乎学校持久发展。健康的、良好的、有效的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助推作用。总之,文化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是一种上位层面的,具有涵括和引领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潜在的,但却蕴蓄着巨大的力量,是学校发展“隐形的翅膀”。

中位层面:学校文化建设彰显学校品牌特色。当前,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建设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进行,这既是新时期学校在竞争中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获得自身彰显活力的重要方式。实际上,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学校品牌建设是一种“历险”,因为文化本身是一个需要琢磨玩味的抽象概念,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学校文化建设自然就需要有审慎的态度。当然,学校文化建设对于彰显学校特色、创建学校品牌的价值自不待言。以文化为突破口建设学校特色品牌,就是要以恰当的文化载体、适切的文化内容、适宜的文化形式发挥学校文化建设中位层面的意义。

下位层面: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学校和谐氛围。一所学校具有什么样的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长远发展。学校和谐氛围的营造,需要有形的载体,更需要无形的渗透。文化建设之于学校氛围的营造,就是要让有形的载体承载无形的文化符号价值,让文化之无形通过载体之有形表现出来。通过文化建设的学校氛围营造不是生硬的标语口号,也不是呆板的雕塑建筑,而是将文化与实物融为一体,在实物上孕育文化象征,在文化中表达实际意义。将学校文化建设与和谐学校氛围的营造结合起来,就是要发挥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和谐氛围营造的作用,而和谐的学校氛围最终将直接使师生受益。

就上而言,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持久发展的“助推器”,是学校品牌特色彰显的“润色剂”,是学校和谐氛围营造的“牵引机”。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最终以学校发展和有益师生为基本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蕴蓄的上、中、下三个层面的意涵,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彼此渗入的。只有统整把握这三层意涵,才可能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

三、实践诉求: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反思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和误区,重新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的意涵,是为了从问题出发,更好地回应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诉求。为现实中的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指明方向是我们回视的起点,也是我们反思的初衷。

其一,观照传统和历史,探寻学校文化建设之根。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朝夕功夫,也不会立竿见影。事实上,有效的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必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回溯历史、不忘着眼传统的文化寻根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讲,现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可以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的要求下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3]。这就是说,学校文化建设既需要有历史眼光,也需要有传统视野。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尊重历史,就是要发掘学校的历史涵蕴,以此坚实学校文化建设之基;观照传统,就是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提炼,以当前视角钻研传统,让那些优良的传统在当前的环境中不断彰显魅力。从文化寻根的角度来审度学校文化建设的作为,需要我们回视中进行反思。只有紧紧抓住学校发展的文化之根,才可能摸索其筋脉,也才可能让学校文化建设之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其二,发挥各主体作用,聚合学校文化建设之力。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是各种相关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校长、教师、学生是关乎学校发展的最直接主体。在学校自主、特色、比拼发展的今天,校长的办学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轨迹。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的认同感等因素也隐现在学校发展之中。而当前,文化立校的理念已经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发展。那么,何以让文化立校真正有效实践而不只是摇旗呐喊,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校长秉持文化立校的朴实愿景、教师树立文化育人的真切情怀、学生坚持文化强己的诚心期待,这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然诉求。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工程,这种复杂性生动体现在其系统性上。进一步讲,学校文化建设不是校长、教师、学生等单一主体的行为,而是要在包括这些主体在内的一系列要素之间建立一种协调机制,在统整各主体的基础上,共同为学校文化建设凝心聚力。

其三,着眼长远和长效,凝炼学校文化建设之魂。进行学校文化建设,有一个前提性的基本认识,那就是学校文化建设既具有历史传承性也就有未来前瞻性。这就是说,只有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才能清晰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在学校发展的未来展望中才能描绘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就一所具体的学校而言,进行文化建设,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该有重点、有特色。从学校的历史发展回望与未来发展展望的过程中,勾勒学校文化建设的主线,这就是要凝练一个学校文化之魂。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着眼长远和长效,就是不能短视学校文化建设的作为,更不能机械评价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学校文化建设着眼长远,就是要进行长期规划,不以当前论断;着眼长效,就是要进行系统建设实践,不浅尝辄止。以此,在凝炼文化之魂中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可行之径。

学校文化具有精神性、独特性、恒久性、变动性和潜在性[4]。这就决定了学校文化建设必然是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程,功利化取向、形式化做法和浅表化认识等误区的存在遮蔽着学校文化建设“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意涵。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乐园,建设教师发展与生活的家园,兴办家长放心与社会认可的学校[5]。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学校文化建设要在观照传统和历史中寻根,在发挥主体作用中聚力,在着眼长远和长效中铸魂。实际上,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继续探索,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认识线索,关键是我们如何进行探索,如何进行反思,这本身又值得去探讨。

参考文献

[1] 亓殿强,周新奎.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9(5).

[2] 谢延龙.学校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08(10).

[3]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孝文化的含义范文3

1. 汉语中表达“吃”字实意的短语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

因为在两种语言中同是表达“吃”字的实际含义,我们在翻译这一类短语的时候大可以用上文所提到的take、have、dine、feed、taste、like、love、prefer、enjoy、care for、 be fond of等来表达。例如:

吃饭――eat; have a meal;make a living

吃馆子――eat at a restaurant

吃素――be a vegetarian

吃白饭,吃白食――eat without paying

吃不得――not good to eat;uneatable

吃不来――not be fond of certain food; find that the food doesn’t suit one’s taste

吃不了――cannot finish so much food

吃不服――not used to eating something

吃不上――have nothing to eat;miss a meal

吃得上――can afford to eat

吃得下――be able to eat

吃光――mop up with one’s meal;squander; use up

2. 汉语中表达“承受”等含义的短语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

在此类短语中“吃”字所表达的意思一般为“承受”、“接受”、“遭受”、“遇到”等意,此时我们不能再生硬地用英语中的eat、have等词来翻译。应根据短语的意思适当切换到英语的对应短语或习语,在翻译出短语内涵的同时适当兼顾“形”。例如:

吃闭门羹――be denied entrance; be left out in the cold

吃不了兜着走――be unable to bear; land oneself in serious trouble

吃不消――be unable to bear

吃耳光――set a box on the ear;be slapped in the face

吃官司――be sued; involve in a legal action

吃回扣――receive rebate

吃空额――more salaries by making a false report on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吃枪子,吃枪子儿――be executed by shooting

吃请――accept an invitation to dinner

吃硬不吃软――yielding to force but rejecting soft approach

吃鸭蛋,吃零蛋――score zero

吃哑巴亏――be cheated or suffer a loss but unable to talk about it for one reason or another

吃小灶――give special care

吃一堑,长一智――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劲――be a strain; be able to bear or support(经得住)

吃苦――suffer for it;bear hardships

吃苦耐劳――be hardworking and able to endure hardships

吃亏――mischief; get the worse of it; in an unfavorable situation;unfortunately

吃老本――get meal by capital; live off one’s past achievements

吃软不吃硬――be open to persuasion, but not to coercion

吃重――entail strenuous effort

吃罪――bear the burden; have on own’s shoulders

3. 汉语已失去“吃”字本身含义的短语在英语中的表达方式:

这一类的“吃”短语中的“吃”字跟“吃”一点关系也没有,有些是多年的文化传承习惯,包含了许多深沉的文化内涵,此时,仅凭简单的短语切换也很难达到贴切的翻译效果。对于这些短语,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加以解释,应重“意”多过于重“形”。例如:

吃白眼――be treated with disdain

吃不开――be unpopular; won’t work

吃不准――be not sure

吃醋――be jealous of a rival in love;wear yellow stockings

吃大锅饭――get or supply pay at a fixed rate]

吃刀――penetration of a cutting tool

吃得开――be a favorite of; be much sought after;be popular

吃豆腐――take liberties with(female);joke; make fun of girls

吃肥丢瘦――gain extra advantage

吃干饭――unable(比喻无本事:你难道是吃干饭的?)

吃黑枣儿――be executed by shooting(比喻被用枪打死)

吃紧――be critical ;be hard pressed

吃劲――make difference关系重大,要紧

吃惊――amaze; astonish; surprise

吃里爬外――work for the interest of an opposing group at the expense of one’s own吃力――painful; be a strain

吃偏食――be specially treated

吃人不吐骨头――ruthless and greedy

吃水――absorb water(吸收水分);draw ;draft; draught(船体浸入水中)

吃四方饭――smart

吃透――have a thorough grasp

吃闲饭――lead an idle life

吃现成饭――enjoy the fruit of somebody else’s labor

吃香――be very popular

吃斋――practise abstinence from meat

吃准――be sure

吃租――receive rent

孝文化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名称;文化;营销

[中图分类号]F29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24-02

随着房地产经济的飞速发展,南宁各楼盘竞争日趋激烈,楼盘命名已是房地产营销中体现创意策划的撒手锏。各楼盘纷纷在楼盘名称中亮出自己的营销理念,倡导独具个性的居住文化,以吸引不同品位的消费者。本文根据搜房网上586个南宁楼盘名称,从营销视角考察分析楼盘命名的文化内涵及其营销意义,给新楼盘命名创意和产品推广以启示。

1 楼盘名称的音节选择

从上表发现,在586个楼盘名称中,最短的是双音节,共有3个占0.5%,最长的是九音节,只有2个,仅占0.3%,四音节的最多,共有289个,占49.3%,其次是六音节,共有119个,占20.3%。双音节、三音节、四音节以及五音节的楼盘名称的音节形式是两个节拍,六音节的楼盘名称形成三个节拍,即“双音节+双音节+双音节”结构。七音节、八音节和九音节的楼盘名称,字数多、不易记,音节组织结构复杂,总数较少。双音节的楼盘名称简略单薄,使用不多,四音节的楼盘名称几乎占总数的一半,排在第二位的是六音节,用得最少的是九音节。

讲究成双成对、匀称整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一特点在南宁楼盘命名的音节选择上得到了充分体现。纵观南宁586个楼盘名称,可发现多是选择四音节、六音节的偶数音节。有些单音节的通名,如“园”、“苑”、“庭”、“城”、“湾”等,营销者也在其前冠以“丽园”、“碧园”、“雅苑”、“花苑”、“豪庭”、“华庭”、“绿城”、“康城”、“金湾”、“蓝湾”等,使单音节词变成了双音节词。“双音节+双音节”的音节结构,看上去整齐均匀,听起来自然流畅,读出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味,给人以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消费者感兴趣、记得住、传得开,利于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2 楼盘名称的组合形式

楼盘名称一般以“专名+通名”构成。专名即楼盘的专有名称,用于辨认、区别不同的楼盘。在楼盘命名中,专名最能体现开发商的营销创意和楼盘建筑风格;通名即楼盘通用的名称,主要用于告诉公众楼盘的大小及功能定位,命名比较单一,有一定的稳定性。考察南宁的楼盘命名,主要有以下的组合方式。

2.1地名+通名

营销商以这种形式命名,主要是想显示楼盘的位置所在,突出地段优势。如白沙苑、东葛华都、邕江时代广场、南湖名都广场、相思湖中富花苑、凤岭名园、青秀山庄、新兴苑等。“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是李嘉诚在房地产界的一句名言。在南宁,朝阳广场、五象广场、东盟国际商务区、南湖和青秀山周边等都属稀缺地段。它们或是传统商业区,或是自然风景得天独厚,或是政府重点建设区域,这些地段可供开发的土地日趋减少,新房源供应也越来越紧缺。处在这些地段的楼盘自然在命名上添加位置标识性字眼,极力张扬地理优势,以地段资源为卖点。

2.2开发商名+通名

标明楼盘开发商,其目的或是开发商宣传自身,在售楼的同时也提升开发商品牌;或是社会影响力大的金牌开发商亮出身份,以赢得公众青睐。如方圆公寓、昊壮一品尊府、万昌邕江明珠、保利21世家、恒大苹果园、荣和中央公园、永凯春晖花园等,均以开发商名冠名。也有属同一开发商的多个楼盘,其名称前冠开发商名,后面的通名稍有变化,如阳光100城市广场、阳光100上东国际、振业・中央华府、振业青秀山1号,永凯现代广场、永凯现代花园,云星城市春天、云星钱隆江南、云星钱隆天下、云星尚雅名都等,凭借已获成功产品推出新产品,实现市场扩张。

2.3性质类专名+通名

这类命名能指出该楼盘的性质、属性及功能定位,表明楼盘的专业化指向,吸引某消费群体注意,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在南宁市楼盘命名中,如金源CBD现代城、利源商住城、绿都温泉度假山庄、荣宝华商城等都说明了楼盘的属性与功能,便于消费者“对号入座”。

2.4开发商名+性质类专名+通名

这类命名综合了“开发商名+通名”和“性质类专名+通名”的优点,如浩天南湖菁钻公寓、保利东盟国际第1街、盛天香墅等,既明确楼盘的属性及功能定位,又借助楼盘名称为开发商扬名,一举两得。

2.5开发商名+专名

这类楼盘名称由开发商名和专名构成,把通名省略了,如昊然风景、振宁翠峰、红日江山、万正假日风景、同和华彩上湾等。有的楼盘没有标出开发商名,只用专名,如维也纳森林、中谷蓝枫、城市杰作、和美春天、香樟林、慧谷阳光、荷塘月色等,旨在营造一种意境,给消费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对未来美好居住生活产生期待,具有独特的宣传效果。

3 楼盘名称的文化内涵及其营销意义

消费者在购房过程中,一般会考虑地段、环境格局设计、设施配套、价格、社会文化习俗、品牌等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者购房已不仅是为了得到一套住宅,对房子以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也非常重视,对楼盘的文化品位也给予高度关注。南宁楼盘在产品命名中,正是以文化诉求为切入点,强调满足消费者除了居住功能之外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要,取得了较好的营销效果。

3.1古词雅语:装点古朴典雅

南宁楼盘的命名,除用“楼”、“园”、“厦”表示外,多用古词雅语,如“苑”、“庭”、“居”、“府”、“御”、“都”等。主要有:世纪阳光沁景苑、鸿金雅苑、富丽华庭、汇春名庭、半山雅居、伴云居、红日学府、瀚林华府、金凤凰南湖御景、盛天名都、骋望骊都等。苑,在古代一般是指帝王的花园,是养禽兽、种林木供帝王打猎游乐的场所;庭和居,都是古代沿用下来表示居住的地方;府,旧时贵族和官僚的住宅。由于它们出身华贵,因而房地产营销者以其来命名,突出其高雅,增添楼盘的古朴与风雅。南宁高新区科园西七路有一楼盘命名“荷塘月色”,不禁让人想起朱自清笔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梦幻般意境;凤岭北百花岭路有一“万正鸣翠谷”楼盘,好似给顾客展现了“野鸟鸣翠谷,流水唱欢歌”画面;“凤岭・在水一方”的楼盘名字让人想起《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伴云居”楼盘使人联想《千家诗》李朴《中秋》佳句:“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这些命名让楼盘平添几分古朴典雅,给顾客以诗情画意联想,对未来的

居住环境怀着美好憧憬,营销效果不言而喻。

3.2南国绿城:追求自然情趣

绿城,是南宁的另一个名字。这里绿叶婆娑,满目青翠,小叶榕、木棉、槟榔、棕榈等风景树,公园、街头、城里城外随处可见。走进南湖公园的名树博览园,加拿利海枣、佛肚树、大王椰、菩提树……各种珍奇名贵的亚热带树让人叹为观止,可谓“半城绿树半城楼”。南宁房地产营销者充分挖掘这一丰富环境资源,在楼盘名称上大加渲染,或以寓意美好的植物命名,如玫瑰园、丰业橄榄宿、香樟林、香百合花园、棕榈印象、枫林蓝岸;或以优美的自然景象来命名,如八桂绿城、嘉华绿洲、大自然花园、海丽世纪桃源、昊然风景、山渐青、半山雅居、凤岭春天、同和华彩美地、四季花都、绿城翠堤湾等,这些命名让人感觉楼宇花木簇拥,四周石山瀑布、芳草萋萋、百鸟啾啾,可谓海市蜃楼,人间天堂,顾客怎能不流连忘返呢?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步履匆匆,终日穿梭于车水马龙之间,对都市的尘埃和喧嚣早已厌倦,渴望走进大自然,享受宁静与闲适。营销者正是迎合顾客的这种心理,着力打造小区的自然环境,同时在楼盘命名上精雕细琢,以满足消费者在物质与心理上的需要。

3.3国际都市:营造包容浪漫

南宁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博会”这个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都在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南宁作为中国一东盟合作的枢纽城市,自2006年提出构建区域性国际城市目标以来,中国一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和交通枢纽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建设已初步成型。由南宁通往东盟国家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日臻完善,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四个东盟国家在南宁设立了领事馆,中国一东盟多个交流中心、办事机构也落户南宁,“南宁渠道”已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稳定的沟通渠道。形成了“三基地三中心”格局,对接东盟,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枢纽。南宁,作为国际都市意味什么呢?意味着开放开发带来的无限商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先进理念、兼容并包含异域文化、浪漫风情。房地产商紧紧抓住这一主题,在楼盘名称上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如雅典卫城、天筑米兰、文莱御园、新加坡城、维也纳森林、左岸青园等,以此吸引消费者,引得八方顾客纷至沓来,收到很好营销效果。

3.4中国水城:点缀宜居天堂

据史书记载,旧时南宁码头江畔曾有“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钰闪似星浮”、“大船尾接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的画面。随着《南宁市城市水系整治控制规划》通过评审,南宁成为一座“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生态城市将不是梦想。为打造“中国南方水城”,南宁计划投资300多亿元,通过3期工程形成环城水系,实现“一江、两库、两渠、六环、十八河、八十湖”的城市水网规划结构。“水城”作为南宁新亮点,更加强化南宁作为宜居城市的概念,各楼盘不失时机极力张扬这一卖点,如丽水湾别墅、龙光水悦龙湾、水韵家园、水岸都市、山水花都、上水人家、半岛香格里拉东岸等。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亲水是人类的天性。古人曰“无水不成园”,水能提高居住品质,增强居住的舒适感。傍水而居、亲近自然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楼盘在名称上进行“亲水”包装,自然受到购房者追捧。

孝文化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创业文化;创业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文化;科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37-08

收稿日期:2013-03-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研究型大学创业与科学能力集成发展研究”(71273232)阶段性成果;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浙江省科技型企业高绩效工作系统作用机理及优化研究”(Y20122619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吴伟(1981-),男,河南平顶山人,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吕旭峰(1973-),男,河南三门峡人,浙江大学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陈艾华(1981-),女,湖北孝感人,嘉兴学院商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什么是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如何建设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这些问题在现有研究文献中,或语焉不详,或言辞浮泛,这对解决当今大学所面临的文化建设问题毫无裨益。创业文化是创新创业时代大学文化的重要表征,是大学“走向创业”的重要元素,是“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内涵之一。创业文化是继科学文化和工程文化之后,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兴起的第三种文化,其根本立足点,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使大学能够灵活应对变革;力图开展学术创业,激励技术转化;鼓励毕业生创业,培养在校生的创业精神等。

在有关创业型大学的研究中,案例研究,特别是以院校为主体的案例研究,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如Clark对欧洲大学的研究、埃茨科威滋对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Gjerding等对欧洲创新型联盟大学的研究、马金森和康西丹对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等等。本文所列举的四所世界一流大学是: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of Munich,TUM)和慕尼黑大学(Ludwig Maximil-ian Muenchen Universitaet,LMU)。笔者认为,既然创业型大学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范式,那么,作为其本质特征之一的创业文化,不但要有“文化内涵”,而且还要具有显著的以实践为导向的“效用表达”的特征,特别是应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的文化表征。笔者正是基于四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总结、提炼了创业型大学创业文化的主要表征。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大学都是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前者的前身是工业革命时期建立的“赠地学院”,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理工类综合性大学;后者产生于殖民时期培养清教徒即牧师的学院,如今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文理科兼有的综合性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TUM)和慕尼黑大学(LMU)均是首批入选德国“卓越计划”的大学(入选该计划的大学共三所),它们常常位居德国最优秀大学之列,像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的区别一样,此二者也有类似的学科差异。从实践的角度看,四所大学都处于“创业转型”时期,特别是慕尼黑工业大学明确提出了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目标。

一、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

有关大学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从宏观上看,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对文明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创新而积累的精神成果和蕴含这种精神成果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微观上看,大学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个以学术为核心的共同体中,人们所认同的观念和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在Clark的视域中,“整合的创业文化”被视为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型反应”的五大路径之一。从根本上说,创业文化特指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的总和。也有研究者把创业文化的内涵局限于整合创业资源、开办创业机构等方面,将科技成果商业化;而更广泛的创业文化的内涵不单单包括对商业机会的把握,而且还包括为了适应环境进行的文化调整。刘叶主要研究了中国语境下的创业型大学创业的路径选择,她把创业文化视为大学创业管理转型的五大核心要素之一,这是大学创业区别于商业组织创业的根本要素。宋东林等认为,创业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需求的实用文化,创业型大学,在内部,应注重创业文化与学术文化的融合,应注重社会对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在外部,创业型大学应与产业界、政府等机构建立紧密关系,对社会的现实需要及时作出回应,以达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目的。

二、创业文化的“文化”内涵

创业型大学注重创业文化的实用性,即强调创业文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功能,而这种功能恰恰能够激发科技人员的潜能,这有助于创业型大学吸纳各种创新资源,打通各种创新要素间的沟通渠道。

(一)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

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的内涵是,在激发校内科技人员潜能的同时,也为校内外各种思想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注重吸收校外智力资源、财政资源、人脉资源,使大学与社区、地方、全国及全球共同实现创新创业的目标。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能够使大学充分吸纳社会多元资源,消除大学与社会间的隔膜,体现校内外和谐发展的现代大学理念。就校内外的人员交流而言,在欧美,大学与政、产、学、研各界之间的人员交流十分频繁,如劳伦斯・萨默斯于2001年任职哈佛大学校长,之前他曾担任美国财政部长,后又进入政府和经济界工作。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i―lab”)的主任、商学院教授琼斯(GordonS.Jones)指导创办的企业、公司曾连续15年跻身财富500强,他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和指导新秀创业的学术经验。

慕尼黑工业大学提出要构建与慕尼黑工业大学相关的所有校友、专业人士、当地居民、学人等政、产、学、研界的共同体。为此,该校建立了“TUMnetwork”,为各类人员提供学习、发展和交流的机会。“Kontak TUM”,即“校友之家”是跨学科、跨国界网络,是联结校友、学生、教师、职员、友好人士和赞助者的桥梁。“Kontak TUM”创办了内部刊物,同时,建立了网路在线交流平台,所有校友都可以凭借曾经的学生身份进入该交流网。建立创新创业联盟是创业文化的重要内涵,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知识联盟”计划中,其合作伙伴为学校的教授职位、研究项目、研究院、奖学金等提供赞助;合作伙伴可以定期获得慕尼黑工业大学有关创业活动的信息,可以与工作在教育领域的科学家和政治家交换看法、意见,还可以参与决定“自己大学”发展的事务。在“卓越计划”第二阶段中,慕尼黑工业大学提出了“TUM全球”的理念,努力实现它的“国际存在”的目标。除了在新加坡、北京、孟买、圣保罗设置办事处外,慕尼黑工业大学还将在布鲁塞尔、开罗、波士顿和东京建立新的办事处,其目的不光是为了招聘和录取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学生,更主要的还是为了强化与大学、企业、赞助团体间的联盟关系和扩展校友网络。其实,哈佛大学的“创新实验室”(“i-lab”)的主旨也是为了促进团队合作和创业活动,深化学生、教师、创业者和波士顿社区间的互动,为那些致力于创新者和创业者提供舞台。近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开放课程(Open Course Ware,OCW)是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的又一重要表现。开放课程由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开设,发展至今渐成气候,哈佛大学也参与其中。OCW这种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允许教育者和学习者使用、修订、合成和配置学术资源,这就形成了一种资源共享、资源共创的互动式文化理念。

从创业型大学的理念出发,大学的发展方式已经从过去的封闭式转变为更加注重大学与社会问的协同发展的开放式,大学与社会之间的物质、信息、人员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校、跨领域和跨国的合作日益多样化。因此,大学应该更多地考虑自身的社会价值,并在实现社会价值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动态发展。内外共生、和谐发展的文化,是大学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文化

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文化,是指大学活动应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宗旨,不仅要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各种服务,而且还要为他们提供优越的日常生活条件,这是挖掘科技人员潜能的重要手段。

在各项计划、活动、项目和平台的名称中,慕尼黑大学都冠之以“服务”的字眼,校方与各学院教职人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各学院教职人员及时反映他们的要求,校方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重点。慕尼黑大学还使服务日益专业化,如帮助研究人员和年轻学者申请第三方资助的服务内容,包括资助信息、申请书的撰写、资金管理和法律事务等。慕尼黑大学创业中心(LMU EC)的“Community”活动的主旨是“提升创业文化”,定期提供网络交流平台和开展经验分享活动,同时,该中心还面向所有对创业有兴趣的人开通在线创业网,如今此创业网的用户不断增加,并扩展到慕尼黑大学之外。LMU EC的“Teaching”活动项目除了向校内各院系学生提供创业课程外,还向研究人员、普通教职员工和合作者提供高级培训。再以慕尼黑工业大学实施的“家庭关爱”措施为例,慕尼黑工业大学对热心科研工作、为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女教师及其家庭给予特殊帮助:设立家庭保健结构性基金,为有小孩的女科学家提供家庭帮助,使她们能够协调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慕尼黑工业大学双职工中心(Dual Career Serv―ice)计划,支持夫妻双方都承担重要学术任务的家庭,为他们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灵活的托儿服务,还对他们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和兼职工作模式(part―time models)等。

在慕尼黑大学院校战略计划中,领导力与人员管理中心(Center for Leadership and People Man―agement,CLPM)实施面向教师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满足学术卓越的教师、青年科学家的成长需要,以保障优秀学者的专业发展。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卓越计划”第二阶段中,师资终身聘用制(TUMFaculty Tenure Track,FTT)计划,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性文化。FTT与我国国内部分大学的“人才特区”政策异曲同工,旨在打破教师职业常规,为具有国际经历、有才华的年轻学者开辟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代表着师资聘用方面的范式转变。在六年内,年轻教师可以完成从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lessor)到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再到教授(full professor)的职位晋升。当然,慕尼黑工业大学为此设立了一个竞争性的评估系统,制定了严格的评估标准。到2020年,慕尼黑工业大学将力争设立100个新的教授职位,用于选拔优秀的年轻教师。为此,慕尼黑工业大学还准备采取措施吸收马普协会的年轻研究人员加盟,同时,还借助专业猎头技术搜寻合适的人员加盟。

以人为本服务文化,注重人的作用、满足人的需求、激发人的潜能,这体现了文化教育机构必须关注人本身发展的基本属性,强调人的发展是大学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于扭转工具理性、效率至上、行政主导的中国大学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丰富的多样性文化

在欧美,多样性(diversity)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和组织管理理念,其基本目标是建立促进个人发挥最大效能的组织环境。多样性文化在大学中的表现是,大学成员不会因自己所具有的某些特性不代表社会主流而被排斥在外。大学成员的特征应包括种族、性别、文化、性取向、身体状况、社会经济地位、年龄、地区、语言、国别,等等。此外,许多欧美大学已经从20世纪中后期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开始,就由扩大入学者来源(如区域)转变成为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分别提供同等的学术、学业发展的机会。

笔者所列举的四所世界一流大学无不把追求文化的多样性视为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它们均建立了多样性的学术环境,把“多元文化”与“学术卓越”结合在一起,用多元文化推动学术卓越发展。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慕尼黑大学特别关注青年学者的成长,特别是对“两性平等”计划的实施,已经使两校高级学术人员和中高级管理者中的女性比例得到显著提升。两性平等,就是使女性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女教授的比例,从2006年的6.6%增加到2008年的11.5%;同期,女性“学术人员”的比例从24%增加到26%;女性“非学术人员”的比例从53%增加到55%。不难看出,女性的职称越高,她们的比例增加得就越高。慕尼黑大学设定的2013年的目标,是把新任命的女性人员的比例提高四分之一,其中,女教授候选人至少增加三分之一。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卓越计划”第二阶段中,创业型大学“院校概念”的内涵就是建立“TUM社区”(“TheTUM community”),即“致力于建立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他们最大潜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而“TUMFamily”理念则鼓励优秀的退休人员参与到“卓越计划”项目中来,继续发光、发热。

麻省理工学院认识到,许多人并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文化或种族之外的人们进行交流,进而提出“包容性社区”(“inclusive community”)和“包容性文化”(“culture of inclusion”)的概念,其目的是“充分激发教师、学生、普通职员、校友资源的参与激情”,其主旨是“讨论”(“Discuss”)、“分享”(“Share”)和“行动”(“Act”),并以此作为大学“创造未来”(“Inventing Our Future”)的重要立足点。“多样与包容”(“Diversity & Inclusion”)战略目标的提出,就是要充分挖掘潜藏在校内各色人员身上的领导才能,提高校内成员对文化多样性和“大学卓越发展”战略目标的理解,把该战略目标嵌入所有与之相关的政策和实践过程中优先发展。专司校方多样性事务的组织是“种族与多样性委员会”(“Committee on Race and Diversity”),其成员来自全校范围内的教师、职员和学生,并由校长委任,其职责主要是汇集各方面的声音,并反馈给校方,进而影响校方的决策。值得注意的是,麻省理工学院还通过自我鉴定、年度报告、成效奖励、活动组织(如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少数族裔提升计划)和专题报告会等形式,推动、督促学校各院系开展多样性工作。与麻省理工学院相类似,哈佛大学的多样性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平衡少数族裔师生的比例。2005年,哈佛成立了相关工作机构,即“教师发展与多样性办公室”(“Office of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Di―versity”,FD & D),这一机构只能研究有关政策并影响校方的决策,重点解决非裔美国人、拉美人、美洲原始居民和亚裔美国人在学术上的实际困难。FD&D的主管Judith D.Singer说:“通过设计吸引那些卓越学者并孕育其成长的策略,我们要把哈佛大学建设成为更受欢迎和更具多样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丰富的多样性文化也是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实质上也可以将其称为“包容性”的组织文化环境,即允许各种背景、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共存。当然,“包容性”是前提,能够使教职员工达成相互激励、互相促进,实现创新发展,才是大学的最终价值诉求。之所以要发展多样性文化,是创业创新行为多表现为“集体活动”,大学要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吐故纳新,特别是吸纳、激发各种优秀智力资源;除此之外,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使得大学所面临的形势及其所实施的变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只有营造多元激励的环境,才能使大学身处有利的位置。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主页上,校方宣布了推动学生群体多样性发展的动机:“作为MIT学生,他们必然要贡献于未来研究领域,并在全球社群中扮演领导者,所以,我们必须使学生超越自我的世界观,从别人的生活阅历中汲取营养,从而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三、创业文化的效用表达

创业文化的效用表达,旨在强调创业文化对促进大学自身发展的作用,体现创新创业的实践性。

(一)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

无论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还是开展社会服务,学术永远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创业精神、创业活动和创业趋向都不是抛弃学术的借口,也不是杜绝“知识生产模式”的活动。创业文化首先意味着学术上的“创业”,而非经济上的创业,即在新的社会需求下,不断确定新的学术方向,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创业文化也不是从根本上表现为“创业活动”,即不是通过知识资本化来获得经济回报的活动,而是创业活动与学术活动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创业型大学在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时,应占据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努力促进杰出(Outstanding)、前沿(Ad―vanced)、尖端(Cutting-edge)、高质量(high-quality)研究的实现。创业型大学在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时,应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充分挖掘学校内外部学术资源,面向生产、生活的重大需求,开展高水平的跨学科研究和教学。

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媒体实验室”是其倾力打造的跨学科的前沿性研究机构,研究小组吸收计算机、工程、设计、艺术、生物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但要解决实际问题;每年3000多万美元的资助来自Google、微软、时代华纳(Time Warner Inc)、三星(Samsung)、Hasbrow、LG等60多家知名大企业。怀特健康科技学院下属的“哈佛-MIT健康科技部”(“Harvard-MIT Di―vision of Health Sciences and Technology”,HST)是一个既跨校际又跨学科的联合教研体,与这种教研平台相同的还有哈佛大学的“创新实验室”(“i―lab”)、哈佛医学院的“哈佛催化剂”个案,等等,这种跨学科、跨领域、跨院系的,以解决问题为动机的合作项目在哈佛大学也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需要注意的是,“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中的“学术”应该着重体现“教学的学术”,例如,美国大学的“学术”性表现出广泛地开展创业教育的特征。创业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是,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发、支撑和鼓励有关人员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活动,使得“创新一创业一创业教育”的整合特征更为明显。在麻省理工学院,以“Gordon工程领导力计划”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象征着大学向跨学科、实践性、产业化、创新性转变的趋势,也体现了大学服从国家需要的内在特质。

德国的两所大学,一是慕尼黑大学,它宣称自己为“领先的研究集中型大学”;一是慕尼黑工业大学,它宣称自己是欧洲顶尖的跨学科的研究型大学之一。两校最典型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是“卓越计划”资助的“卓越集群”(Clusters of Excellence)项目。以2012年6月15日公布的“卓越计划”第二阶段(2012―2017年)的资助情况为例,慕尼黑大学获得“卓越集群”资助项目,包括慕尼黑毫微系统计划(NIM)、整合蛋白质慕尼黑科学中心(CIPSM)、高级光子学慕尼黑研究中心(MAP)和系统神经慕尼黑集群(SyNergy)等,前三个项目为“卓越计划”第一阶段入选项目的延续,最后一个项目为新增项目,这几个项目均是跨学科或跨院校的研究项目。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整合性研究中心”(Integrative Re―search Centers,IRCs)的研究,超越了单一学科,重点研究了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食物及其安全、经济发展与社会伦理等全球性重大问题。在“卓越计划”第二阶段中,除了具有第一阶段的高端跨学科研究平台,即具有TUM高等研究院(TUM―IAS)之外,还具有以下三个研究平台:(1)慕尼黑社会技术中心(Munich Center for Technol―ogy in Society,MCTS),该中心由社会学家、伦理专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媒体专业员、工程师、自然科学家等组成多个研究团队,主要探索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2)安娜多样性研究中心(Anna Boyksen Diversity Research Center),主要探索人类多样性和社会多样性,重点关注经常被德国忽视的问题,比如,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如何从当今多样性的群体文化中受益等;(3)慕尼黑工学院(Munich School of Engineering,MSE),主攻清洁技术,该工学院各院系的科学家试图找到能源的持续使用方案。

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是创业文化的重要特征。学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跨学科研究,它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要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它注重应用,注重创业文化的学术卓越性。

(二)研究转化的价值文化

20世纪后期,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中地位凸显。研究转化的价值文化,是指大学不仅仅是产生知识、专利和学位的地方,而且还是把科研成果推向商业应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地方。研究转化的价值文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转移,或者称为技术许可,即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把知识成果向产业界转移,或者直接把技术成果转让给企业;二是创办衍生企业,运用自身的知识成果创办企业,进而生产、盈利,也就是说,使自己研究的知识成果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创业活动中,采用第一种转化方式较为普遍。

从20世纪末开始,德国大学与产业界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它的研发活动中,产业界资助的比例已经超过美国,德国为14.2%、美国为5.6%,产业界的资助主要是对联合研发项目的资助;2008年,德国大学研究费用的15%是由产业界支出的,资助金额超过OECD国家资助金额的平均值6.5%。从2001年到2006年间,德国大学研究者创建了大约35000个新企业,这意味着在所有大学研究人员中,每年大约有5%的人参与了创业项目。传统上,慕尼黑工业大学与慕尼黑大学虽然有产学合作的活动,但研究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的职能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发展,近年来,德国大学的转型也逐步重视这些方面的发展。

提供知识转移服务是价值文化的重要表现。慕尼黑工业大学十分注重与经济界、工业界的合作,与它们的合作,一方面,可以获得第三方的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本校的技术创新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进入产业界。为支撑科学研究并促成其成果转化,慕尼黑工业大学成立了企业化运营实体,例如,它成立了(1)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UM-Tech GmbH),这在德国大学中是首创,其主要职责是技术转让、管理、咨询和筹款;(2)garchinger科技孵化中心,这是为初见成效的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顺利运营建立的大型企业孵化器,它为机电一体化、软件开发和通信等方面开展业务提供专门支持;(3)研究与技术转让促进中心(SFT),该中心为技术转让提供相关的学术支持,它的工作重点是产学合作课题的研究、专利研发和科研推广。

技术转让与企业孵化的创业活动在麻省理工学院表现得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一点使该校成为全球最受关注、最为人称道的创业型大学之一。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活动开始较早,其形式多样、成效明显,活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教授咨询活动、与企业和政府签订研究合同、专利的许可与转让、创建新技术公司、创立风险投资公司。技术转让活动由校内的技术许可办公室(TLO)、产业联盟规划(ILP)和捐赠项目办公室(OSP)负责,活动主要包括选题立项、研究开发、成果推广、技术转让、产业化、后期服务、合同保障等方面。在创建衍生企业方面,麻省理工学院无疑是全球创业型大学的典范。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O’Shea等人,总结了该学院创业转型的作用:首先,强大的科学与工程资源是市场化的基础,这主要依靠其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其次,校内有关机构的专业化管理、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服务,为科研成果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供了保障,全校范围内的这种创业文化氛围激励了衍生公司的产生;最后,对创新创业的区域环境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二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麻省理工学院把自身创造的科研成果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发展高科技,催生新产业,这对其扮演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角色起到了显著作用。据全美大学技术管理协会(AUTM)统计,麻省理工学院产生孵化公司的数量位居全美第一,1995―2001年间共孵化183家企业;同期,排在第二位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第三位的斯坦福大学分别创建了122家和82家孵化公司。麻省理工学院马丁信托服务中心(Martin TrustCenter for MIT Entrepreneurship),2009年的报告《创业意向:MIT角色》(Entrepreneurial Im―pact:The Role of MIT)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麻省理工学院的在世校友创办公司存活25800家,雇佣员工约330万人,年度收入近两万亿美元,位列全球第11大经济实体。强大的技术转让和企业孵化能力,使麻省理工学院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为推动麻省波士顿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创业型大学发展过程中,协调价值文化与学术文化、市场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极为重要。欧美大学对直接进入市场的科研项目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为了避免市场利益、商业价值给学术研究造成的巨大冲击,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并不直接参与商业活动。在制度安排上,麻省理工学院特别规定,教师的主要精力应用于完成教学和研究任务,不得在校外商务机构中从事管理工作,如果确有必要,每周只可抽取一天时间参与其中。此外,该校技术许可办公室具有强大的技术转让和服务能力,拥有研究成果的教职工,只需把自己的发明信息和权利金提交给技术许可办公室,再由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负责,抽取权利金毛收入的15%作为服务费,为研究者提供服务。麻省理工学院正是较好地处理了学术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学校各种创业活动并没有成为学术研究的束缚,相反,二者却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研究转化的价值文化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业活动的融合,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了创业型大学创业文化的核心特征。在创业文化的这一价值文化的表达中,大学的传统学术活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构筑了创业型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业型大学的主流价值观。

四、创业文化的特点

创业文化是大学文化概念的应有内涵。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视域下,创业文化吸收并融合了科学文化、工程文化、人文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创业文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文化工程,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我们必须将它放到更宽广的社会背景中加以审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创业文化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实践和应用紧密相连的,具有可认知性,是具体的,体现着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文化精神。从案例的实践性出发,笔者认为,内外共生的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文化和丰富的多样性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而追求卓越的学术文化是创业文化的内涵,研究成果转化的价值文化是创业文化的核心特征。

从笔者对四所世界一流大学案例的述评中不难发现,创业文化中的创新创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大学应该具有的精神面貌。大学创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变革活力、能够兼容并包、面向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变革活力,是指大学要有旺盛的生命力,对社会需求要有敏锐的眼光,能够及时地转变大学的运行模式。能够兼容并包,是指要吸纳社会各领域、各层面的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海纳百川的气概,汇百家之力,成一校之功。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创业文化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都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而产生的。虽然,面向实践与解决实际问题不完全相同,但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前者要求大学活动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能只做好学问;后者指的是解决大学内部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要解决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教师实践性不足的问题,两性平等的问题,等等。二者在“面向需求”这一点上具有内在统一性,换句话说,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文化首先是一种注重实践、面向需求的“行为文化”;其次,各种活动还要满足“知识累积”(“cumula-tion of knowledge”)和“现实关注”(“current con-cern”)的需要。

五、总结与启示

笔者没有纠缠于大学文化的学理分析,而是对四所世界一流大学进行阐述,分析和总结了世界一流大学创业文化的五大特征。从案例讨论可以看出,创业文化是一种微观文化、实用文化、“草根”文化,是学理上的大学文化在实践视角下的效用表达。特别要指出的是,创业文化不是只专注“炮制”成果,也不把“服务”当作“创收”,而是在争取外部发展空间的同时,仍然立足于大学的传统使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对此,四所世界一流大学只不过是用全新的理念、手段加以整合。

孝文化的含义范文6

关键词:孝德文化 大学生 思想教育

一、传统孝德文化概述

1.“孝”与“孝德”的含义

孝德文化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最初的孝文化内涵,经过不断演变、积淀与丰富,形成了一套道德体系。“孝”的基本含义是对父母的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孝是人们一种最自然和最应自觉的亲情回报。“孝德”从根本上讲,与“孝”没有本质区别。“孝”是“德”的基本内容,“孝德”是“孝”的具体化[1]。

2.孝德的内容及地位

从古至今,人们对孝德内容界定不一,但总体来说,对孝德文化最初的含义和认识是一致的,即孝德是奉养父母,善事父母。孝德的内容离不开孝德的含义,概括为:第一,孝养,子女应给予父母物质上的保障,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让老人老有所依。第二,孝敬,单纯的养父母不足以称为孝,孝不只是对父母进行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是爱戴和尊重父母。对父母要和颜悦色,使父母精神生活愉快。第三,孝思,子女要牵挂父母,了解他们的近况,同时也要向父母说明自己的情况,不让父母担心。第四,孝顺,子女要尽量顺应父母的要求,不与父母吵架,要有平和的态度。孝德作为一切道德的根本,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2]。

二、当代大学生孝德方面的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整体道德状况良好,大部分学生对传统孝德有很强的认同感,在实际生活中大都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但近年来,从媒体报道和现实生活我们发现,大学生不孝行为时有发生,部分大学生孝德水平低下,不孝敬父母,不体谅父母的艰辛,贪图享乐、吃苦精神差、意志薄弱、懒惰、自暴自弃,甚至有轻生、犯法等事件。

(一)大学生孝德缺失的表现

1.敬老尊老观念淡薄

不少学生在家与父母顶嘴、吵架,不尊重父母,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不认真学习,不体谅父母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不考虑父母提出的要求,不顾及父母给予的深深期望。

2.家庭责任感缺失

很多学生不替家长分担家务,比如洗碗、打扫卫生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不愿完成,由父母代劳,自己只顾享受。不少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挣钱的辛苦,不知道父母的不易。

3.感恩意识淡化

很多学生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都是应该的,花家长的钱天经地义,这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不懂得感恩父母,不爱自己的父母,完全不为父母考虑。

(二)大学生孝德缺失的原因

1.社会孝德意识的淡化

“五四”时期到我国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受“左”思想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儒家孝德思想采取批判否定态度,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受西方文化冲击,人们追求独立人格,很少考虑父母,家庭意识淡化[3]。网络媒体缺乏对传统孝德的正面积极引导,宣传弘扬传统美德的力度不够,导致社会孝德意识缺乏。

2.家庭教育观念的缺乏

现代家庭大多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父母溺爱孩子,对子女的要求全部满足,导致孩子认为父母所做都是理所当然,不去回报自己的父母,不懂得去关心父母和他人,对父母缺乏尊重、关爱和理解,孝德意识淡薄。

学校教育重视知识教育,过多关注升学率,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方面的教育,虽然各高校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相关举措,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大学生孝德教育被忽视,大学课程涉及到孝德教育内容很少,更多侧重于理论灌输,重视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大而空,学生无法将书本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加强大学生孝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生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大学生孝德意识的缺失影响到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学校培育人才的质量,更重要的是事关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开展大学生孝德教育有利于学生个体道德的健康成长,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

(一)促进大学生道德健康成长

孝德是人最基本的品德,一个敬爱自己父母的人,才会有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才能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因此,要以孝德教育为切入点,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促进形成和谐家庭环境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孝德是最基本的家庭伦理规范。在家庭生活中,提倡孝德观念可以使得子女尊重父母,消除代沟,改善家庭关系,建立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孝德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树立尊老敬老的观念,把家庭的孝德观念推广到社会中,有利益全社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遵纪守法,从而建设和谐社会新风尚。

四、和谐社会下大学生孝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孝德教育是思想道德的基础性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健全有关键作用,当代社会大学生的孝德观念不同程度上有所缺失,迫切需要进行孝德教育,大学生成长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影响,对其进行教育应与这三方面结合,从而整体上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

(一)家庭孝德教育

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对子女进行孝德养成的重要性,从理念上让子女认识到孝顺父母是人的基本道德,从小灌输孝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子女的孝德行为,不能过分溺爱孩子,注意“严”与“爱”的相辅相成,理性对待子女,调动子女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自己事情自己完成,让他们懂得父母的辛苦,这样才能让子女尊敬父母,形成对等的和谐的家庭环境[4]。

(二)学校孝德教育

传统学校教育注重智力教育,忽视了道德教育。加强孝德教育,首先思想上改变,要认识孝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教育活动。高校应丰富孝德教育内容,对孝德这一传统文化要不断赋予其时代新意,开辟多样教育途径,将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孝德的重要,通过社团活动让学生参与孝德实践,不断培养大学生孝德观念。

(三)社会孝德教育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媒体应积极报道孝德模范,向人们传播孝德观念,激励大学生向他们学习,社会要营造良好道德氛围,搭建孝德教育平台,让每个人都参与进去,并且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孝德立法,进一步明确孝德的重要地位。

五、结语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孝德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经济发达的现代社会,孝德文化仍是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道德状况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因此,应把孝德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以大学生孝德教育为切入点,不断树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陈冬林.当代大学生孝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