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1

方案设计

1.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冀教版机器人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四课《障碍停车挑战赛》,主要达成的任务目标是小车在规定的时间和距离内实现精准停车。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超声波传感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与“MiniQ小车运动控制”的相关内容,并且完成了小车循线挑战的比赛,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理论及实践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习得了小车运动方向、速度等基本控制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机器人测试与调试的实践经验;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了不断改进机器人功能的迭代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进一步熟悉超声波传感器的使用;掌握“上电运行时间”模块在ArduBlock中的使用方法;能够使用超声波传感器制作避障小车。

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障碍停车挑战赛的一般过程,了解各个角色在比赛中的职责和作用;在完成障碍停车挑战赛的过程中体验机器人的测试与调试,将迭代思想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比赛的形式,激发学习机器人的兴趣并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3.可选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本次比赛要求学生制作的避障小车能够在10秒内到达终点线,并实现小车与终点线之间距离的最小化(不能超越终点线),难点在于控制小车的运动时间和小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对比赛任务进行分析后,笔者就“计时”和“测距”两方面设计了如上页表1所示的几种方案。

对比表1中“计时”的三种方案,方案一无需考虑编程因素,但需耗费人力,且计时不够自动与精确,方案二只需要使用“上电运行时间”模块,而方案三则涉及多个变量的使用。比较而言方案二更简洁,而方案三可以更加精确地获取程序某一阶段运行的时间而不是程序运行的总时间。由于本课实例要求程序的运行时间与小车运动时间相等,故笔者选择方案二。在“测距”的两种方案中,方案四与方案五均能实现测距功能,但红外线传感器的成本远高于超声波传感器,考虑到经济因素,笔者选择了方案四。

硬件搭建

障碍停车挑战赛需用到的硬件器材主要包括Romeo控制器、MiniQ小车、超声波传感器。

1.Romeo控制器

本次课采用的主控板是由DFRobot出品的Arduino Romeo V1.3,该控制器采用最基础且应用最广的UNO板卡。

2.HC-SR04超声波传感器

该传感器运用声纳原理,通过监测发射一连串调制后的超声波及其回波的时间差来得知传感器与目标物体间的距离值。它的性能比较稳定,测试距离精确,盲区为2cm,最大探测距离为450cm。它有4根针脚,分别是VCC、GND、Echo和Trig,其中Trig是超声波发射端,Echo是超声波接收端。

3.硬件搭建

学生分别将超声波传感器、MiniQ上的电机与Romeo控制器相连接,其中超声波传感器的Trig和Echo分别与Romeo连接数字针脚,如图1所示。图中Trig和Echo分别连接的数字针脚为9和8。

程序编写

学生将硬件搭建好后,便可进行程序的编写,本节课所采用的编程环境为图形化编程软件ArduBlock。

本课的程序设计包含两部分:一是小车运动时间的控制,二是小车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控制。利用 模块获取程序运行时间即小车运动的时间,比赛规则中要求小车在10秒内完成比赛,因此当小车的运动时间小于10秒时小车运动,否则小车停止。笔者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测量小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终点线距离障碍物只有10cm,因此当小车与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0cm时小车运动,否则小车停止。本课中时间与距离控制均用到了选择结构,因此为了使时间控制与距离控制同步进行,笔者让学生在编程的过程中运用了选择结构的嵌套,如上页图2所示。

拓展应用

实现小车避障功能有很多种方法,本课采用小车遇到障碍物时停止运动避免碰撞的方法,也能用其他方法进行拓展应用。例如,当小车距离障碍物一定范围向左转弯或向右转弯时,需要运用双轮差速原理来控制小车运动的方向,并且在小车转弯的过程中继续进行小车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探测,若距离仍在可能发生碰撞的范围内时小车需继续调整行驶的方向。比较本课案例的程序设计思路,拓展应用中的程序设计涉及的编程知识更丰富,而且小车的避障功能更加智能。

教学实践

在本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是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的。

1.引入主题,了解赛制

在本课开始时,笔者先引入“避障小车”这一主题,介绍何为“避障小车”,让学生对避障小车的运动方式及工作原理有所了解。

比赛时,把距离障碍物2m处的线作为起始线,距离障碍物10cm处的线作为终点线。小车从起始线开始行驶,到终点线停止,行驶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小车停止位置离终点线最近者为胜,小车越过终点线则成绩作废,比赛场地如图3所示。

笔者将学生每两人分为一组,共分为16个小组进行比赛,比赛分初赛和复赛两轮进行。初赛时以抽签的形式将每四个小组组成一大组,并分为A、B、C、D四组进行比赛,每大组中的优胜组将参加复赛。若小车超过终点线或者在规定时间内电机没有停止则成绩作废,每组中成绩的距离值最小者为优胜队伍,若距离值相等,则使用时间最短者胜出(即最先到达终点位置的组),比赛用表如表2所示。

2.梳理思路,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项目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小车须在10秒内停止运动;二是小车停止运动时距离障碍物的距离大于等于10cm;三是小车的时间控制与距离控制同步执行。在本环节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整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思路,并与组员配合完成避障小车程序的编写。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在比赛中如何控制小车运动的时间?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学生提供的方法,分析其可行性,并结合学生的回答给出以下三种计时方式:第一种,利用计时工具计时,淘汰运动时间超时的队伍;第二种,利用ArduBlock中的“上电运行时间”控制程序的运行时间,即控制小车的运动时间;第三种,获取小车开始运动的时间与小车运动的实时时间,利用时间差来控制小车的运动时间。教师要求学生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分析,选择可执行度最高的方法并说出理由。教师总结:第一种计时方式误差最大且消耗人力,第二种方式计时较精确且自动化,第三种方式计时精度最高但编程较复杂。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确定选择第二种计时方式,并介绍“上电运行时间”模块的应用。

比赛时,小车距离终点线越近越好,即要控制好小车停止运动时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实现小车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控制?因为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有所了解,在此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利用超声波传感器来测距”的答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方法及工作原理,并与红外线传感器对比,明确使用超声波传感器测距更具有优势。

教师提出问题:小车运动过程中既要执行时间控制又要实现距离控制,如何使这二者同步执行呢?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选择结构的使用,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利用选择结构的嵌套来实现小车时间控制与距离控制的同步执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避障小车程序的编写,在学生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

3.测试作品,完成比赛

学生在完成编写避障小车程序的基础上,测试小车的运行情况,因为每台小车的性能各不相同而且由于惯性的原因小车会在程序终止后继续运动一段距离。所以,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根据小车的运动情况对避障小车程序进行修改,在经过不断的调试之后找到合适的参数,以使避障小车的运动效果达到最佳,也就是既快又稳地到达终点线。教师在调试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教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应尝试选择最佳方案,并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使学生体会迭代思想的价值,深化其对迭代思想的认知。

根据比赛流程进行比赛,每一大组中各选取一位评分员与记分员,评分员的职责为测量小车距终点线的距离,记分员的职责为记录各组的成绩。初赛时,若其中一组进行比赛则由其他三组的评分员与记分员进行分数统计。复赛时,由被淘汰组的评分员与记分员来进行分数的统计。

4.拓展应用,课堂总结

基于本节课所执行的项目,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拓展思路,即避障小车实现避障功能可使用遇到障碍物停止运动的方式,也可用小车遇到障碍物更改运动方向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借鉴该思路进行本项目的拓展提升,鼓励学生提出更好的想法并付诸实践。

教师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并对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予以讲解,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比赛的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Arduino机器人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看,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能够主动对障碍小车编程进行优化,并在该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评分员和记分员在比赛过程中均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并表现出了评委角色所应具有的责任意识。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 五步教学法 大学物理教学 创新能力

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学生的理论学习,尤其是基础课的学习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感觉所学不能为己所用,认为物理学枯燥、深奥、难懂、难学。为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时期教育目标不相适应的教学观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等,适应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物理现象背后本质的思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通过尝试创新增强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笔者提出了五步教学法。

1.教学方法创新

五步教学法主要包括启发、探寻、反思、设计、实践五个环节。

1.1启发

即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激发探究欲望。一改传统教学由理论到理论的枯燥的直接讲授,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通过展现鲜活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对现象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造热情,使学生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制调节到最佳状态,为创造性思维做好心理准备。

1.2探究

即归纳现象,得出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飞跃。在启发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教师应趁热打铁,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征,引发学生对共同特征背后本质规律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会涉及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如:简化模型、等效思想等),必然会引起学生的疑问,产生新设想和对已有认识结构的冲撞。引导学生及时记录这些思想火花,这是创新思维的开始(或产生)。

1.3反思

即巩固规律,反思物理意义,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初步跨越。在第二步中得出用数学公式或文字所表达的物理规律之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其物理意义,透过理论公式和文字符号看蕴含的实际意义,对公式进行数学变换,再看其相应的物理意义和实际意义,以解例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挖掘规律的其他一切可能价值。在此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试图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并提示学生及时记录创新设想。在这一阶段中,学生会产生大量的新设想或新问题,这是创新活动的开始。

1.4设计

即查阅资料,明确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大胆尝试。在“反思”过后,学生头脑中将会产生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甚至希望亲自做实验进行验证。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研究,学会查资料,学会正确表征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理论构想,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1.5实践

即进行实验或理论推演,创造成果,最终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五步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能克服以教师或教学内容为中心、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权威、全盘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缺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行为提供可能。另外,笔者精心构建的整个教学新体系,都是围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总目标进行的。为了达到最后的教学目标,笔者十分注意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多媒体和板书取长补短,进行适当整合。笔者认为,多媒体在演示动画、展示情景、创设情境、画图及布置思考题等方面更有优势,而板书在理论推演、控制节奏、及时答疑等方面具有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学组织实施

2011年暑假,根据创新教学策略和研究方案,以及刚体的定轴转动、流体力学、液体表面现象、稳恒磁场和波动、几何光学等内容,实施创新教学,在多媒体演示中插入更多形象生动的图片。整节课对多媒体播放顺序做了调整,更适应“五步教学法”的节奏。

2.1设计小课题

根据每章内容,初步拟定研究小课题,供学生参考,在实际研究中,学生可自行选题。下面列举部分小课题:(1)人体骨骼的结构和力学特性;(2)肌肉牵引骨骼的力学原理;(3)人体的运动机制;(4)人体血液循环的力学原理;(5)对血压的影响在医学上的应用;(6)血液中各种细胞迁移现象分析;(7)B型超声波的原理;(8)超声波的生物效应;(9)孕妇做B超对胎儿有害吗;(10)医学上常见气体栓塞现象及其防护。

2.2教学案例

2.2.1教学内容的组织实施

2.2.1.1“五步教学法”和创新思维训练相结合。过去应试的物理教学方式比较强调归纳总结、数学推导,大量时间用于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教学过程基本是单向的,学生学习起来枯燥乏味,由此萌发出怕学物理的心理。在创新教学新体系中,笔者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切入口,以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为重点,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物理图像,注重物理学知识与自然现象、生活实践、科学技术相结合,采用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实施教学。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笔者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遵循创新思维活动心理过程,以创新教学新体系为支架,遵循“五步教学法”原则,大胆开展创造性课堂教学,大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如对流体力学的教学,笔者采用“五步教学”,首先呈现本章的知识构架,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粗略的框架,然后播放与流体有关的图像和动画,主要有台风、山涧小溪、水上冲浪、自来水管、输液管、人体血液系统等,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通过对现象产生原因的追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状态处于“最佳发展状态”,对现象本质无限好奇之时,提示学生运用物理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根据实际流体的特征、性质和要解决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合理简化,建立理想流体和稳定流动物理模型,并用物理语言和基本数学方法进行描述,让学生兴奋地体验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的妙用,同时也完成了“五步教学法”中的“启发”环节。这时,在学生会产生掌握方法的满足感,迫切了解现象本质的热情有所下降,激烈的脑细胞活动也得到片刻休息时,笔者不失时机地提示学生:“一切物理现象都遵循物理学的三大基本守恒定律。”引导学生思考:“理想流体做稳定流动会遵循怎样的规律呢?”由此顺利转入“探寻”环节。此时学生思维活动状态再次被激活,师生共同探寻规律,由质量守恒定律,进行逻辑和数学推演,得到连续性方程,认识到: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其实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应用特例。再由机械能守恒定律,结合连续性方程,进行逻辑和数学推演,得到伯努利方程,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将物理普遍规律,运用于具体现象中,就会产生新的定律和定理,从而产生理智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激发创造热情,至此也完成“探究”环节。在得出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之后,学生会以为掌握了规律,就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能不会再思考定律的深刻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心理活动暂时处于冷却状态。笔者抓紧时机,要求学生运用规律,解释刚才所呈现的物理现象。学生的思维活动再次激活,转入对定律的“反思”环节。本单元的“反思”环节,主要解决定律中每一项的物理意义,定律本身的物理意义,定律在特殊情况下的表现形式,讨论定律的各种用途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会对定律有更深刻的领会,能较好地接受发散思维训练,体会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学生会萌生许多问题或设想。笔者会提醒他们及时记录问题,并鼓励大家课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至此,完成了“反思”环节,并启动了“设计”环节。整个课堂教学由张有弛,环环相扣,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

2.2.1.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教学只能完成“五步教学法”中的前三步,对在“反思”中产生的问题,需要在课后进行“设计”和“实践”。而“设计”和“实践”是进行创造活动、形成创造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改变问题尽量解决于课堂的传授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重点是启发思考现象、引导探寻规律、激发反思问题,侧重讲思路、讲方法、引问题、重讨论,而将许多通过思考可以自己掌握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做。课外作业形式多样,除了常规作业以外,笔者布置一些思考题、讨论题、设计题及小课题等。对学生,要求每一章学过以后,完成一定的常规作业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学期结束,每人写一份小论文,并实施新的学生考核方式。小组讨论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提出在“反思”环节中产生的问题,完成对问题的表征,并“设计”解决方案。布置小论文,目的是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酝酿期,体验“顿悟”和“灵感”的作用,同时完成论文的过程,也贯穿着思维的“实践”过程。小论文自由选题,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觉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3

“以赛代练”学习模式概述

“以赛代练”的模式包括选定项目、参考规则、程序设计、成果交流、活动反思等过程,是以分组竞技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赛”顾名思义就是机器人竞赛,把机器人竞赛作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把比赛规则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来细化规则,制定教学的重难点,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例如,光感传感器对机器人循迹来说是核心的元件,所以在教学光感元件时,针对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制定的初始目标为运用一个光感走黑线,针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制定的目标为运用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光感来循迹,并对比、总结不同光感数量对循线技能的影响。“练”是指练习、操作,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目标设计算法编译程序,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操作。例如,在机器人足球比赛中,机器人是通过光感传感器来判断进攻与防守区的,由于传感器在机器人底部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空隙的大小直接影响了测量回值,针对这一问题,学生们经过反复地实验操作,设计出用“裙子”进行遮光,降低了不同环境下光的强度对光感的影响。“以赛代练”即赛中做,赛中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学会整体构思、设计开发,并能够针对项目主题主动研究、动手实践,享受主动学习的乐趣,同时学会合作,共同体会成功与失败,进而成长为一个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以赛代练”学习模式建构

1.选定项目,分组竞技

首先组成学习小组(两人为一组),学生们要相互了解,为合作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分组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例如,机器人循迹比赛主要考查机器人循迹线路以及走完全程需要的时间,兼顾稳定的外观与性能。分组时教师可以将建模能力强的学生与编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搭配,优势互补。

2.解读规则,制定目标

同一项目不同组别的学生进行规则解读时,各组根据自身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机器人学习目标的确定不外乎两个方向:一是机器人硬件的使用,包括马达控制模块、超声波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以及声控等;二是程序语句的运用,如循环语句、条件判断语句等。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旁观者”的角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要及时作出提示与引导。例如,当学生开始使用RoboEXP机器人快车软件设置马达“前进”与“后退”的时候,特别容易混淆马达模块的“正转”与“反转”的概念,机器人的结构是任意搭建的,相同设置的马达模块安装在机器人左侧或右侧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学生经过多次尝试,教师进行适当提示,学生形成一个默认的习惯,就是用马达模块图标来确定“马达模块转动的方向”与“机器人的方向”之间的关系,马达模块“正转”能使机器人“前进”;马达模块“反转”能使机器人“后退”。

3.设计算法,编译程序

确定学习目标后,小组成员将分头查找资料,击破各难点。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机器人控制程序的算法设计与编译,遇到问题时小组内部交流,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机器人编程中遇到的难题。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角色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探究者。

在足球项目中,学生们发现了一个技术难题。在赛场上,用绿色和浅绿色区分场地左右两边,但是两种绿色非常接近,使用灰度传感器检测的时候,检测值只有2到3的差距,这意味着在激烈的比赛中,机器人很容易出现误判,学生很难写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场地检测问题成为比赛的一个瓶颈,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开始,学生总在程序方面去想办法,迟迟不能突破,后来,有的组想到了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然两种颜色的差值不够明显,那么我们可以增加样本的数量,14或者24个样本一起检测,这样区分度就明显了。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但仍旧不够理想,当机器人从一个色块运动到另一个色块的时候,明明是在不同区域,但平均值却是两种颜色的中间值,仍会有误差、误判等情况发生,最终我们升级了这一段程序的设计,仍采用统计学的方法,但改为在程序中统计出现不同颜色的频率,每采样十次,做一次判断。后来,学生在程序中使用统计学的次数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娴熟,他们开始有目的地统计攻门次数、控球时间、射门概率等,一些概率学和统计学的知识教师都不知道,但学生们却能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笔者感受到了他们无穷的潜力。

2对2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的排兵布阵尤为重要,或一攻一防或同时进攻,根据不同的策略编译不同的程序。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两种策略的对决,一攻一防队在进攻方面明显比较薄弱;两攻队的进攻能力很强,但球在自己区域的时候防守缺陷却很严重。有没有一种策略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们经过多次尝试后,最终将两种策略优化整合,即先将场地分成一定的区域,每个机器人各自负责一片区域,只要球位于自己的区域内,就享有踢球的优先权,反之则协助进攻或者防守。这种方法并没有明确的分工,也互不侵犯,大大提高了机器人活动的效率。

4.以赛代练,成果交流

学生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比赛,发现对手的优点,反思自己作品存在的问题。以赛代练强调的不仅是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完成任务,更是要让他们通过比赛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比赛只是查漏补缺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是任务的主体,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5.学生反思,教师总结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4

现在许多农村学校同一年级班级少、任课教师少,难以形成好的教科研氛围,所以出现了大量的低效课堂.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不懂复习方法,将教学内容重新讲授一次,与新课时唯一的区别是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教师以讲为主.教师讲得过多,必然导致学生思考、应用知识的时间减少;许多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做练习,反复练习,就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于是将各地、各校一模和二模等大量试卷不做选择地拿来就用,就成了教师备课的烦恼.其实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思维定势,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的“自主学习”理念,在总复习中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提出凝问、自己归纳总结、自己练习的放任式课堂.放任学生复习,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够,不知道该看什么,该做什么,目标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复习盲目;同时,学生复习起来感受不到压力,产生不了动力;这样浪费的时间多,复习的效益低。

我们区中考总复习课题研究组成员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实践,得到了许多反思、经验、做法,为了消除这些低效课堂,研究组编写了总复习用书《直击考点》,并对书的使用上了大量示范课,形成了高效的复习课堂教学范式,从而提高了全区的整体教学水平,笔者也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

策略一:课前导学,引起学生复习的意向,显露学生最近发展区

复习要高效益,必须要授学生以欲,要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总复习中,很多学生对复习抱有一种不正确的态度,以为学过了,没有什么值得再学习的,学习的意向不强.怎样让学生认识到复习的必要性,产生想复习的意向呢?笔者精心设计了每一课时的《知识梳理》和《直击中考》栏目,让学生课前导学,及时检查.这样既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练习后都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引起学生复习的意向,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使复习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策略二: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复习的方向

复习要高效益,必须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每一个复习内容,都列出了《中考要求》栏目,就是让学生明确复习的方向.以及在《直击中考》中罗列了重要的考点,让学生自己检查是否达到了中考的要求,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水平对照标准进行衡量.这样学生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复习目标,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复习中去。

策略三: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总复习前,学生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单一的、孤立的.总复习阶段,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指导学生把相关的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将已学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分类列表和框图形式把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让学生较系统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知识梳理”栏目一般事先列好一个大纲,再让学生填内容,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概括,将零乱的知识整理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合乎逻辑、能体现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将书本“越读越薄”.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进行检索和迁移.如《声现象》的复习,让学生将本章的内容总结为两个字,即振动,实际上本章都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的: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幅度决定响度,振动快慢决定音调,振动材料和结构决定音色,振动有无规律决定是乐音还是噪声,振动每秒高于两万次是超声波,低于20次是次声波。

策略四:利用典型例题、名题选练,避免重复低效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复习要高效益,必须要授学生以渔,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要进行高效的练习,首先应教会学生练习的方法和技巧.所以高效益的复习课,一定要精选典型的例题(重点、难点、易错点)对学生进行解题的指导训练,指导学生思考例题的本质,找出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指导学生思考解题的技巧,总结解题的方法,并适当进行知识拓展,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举一反三,以此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练习的方向性、有效性,避免大量低效重复的训练。

例质量和初温相同的铁块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放在一起,则

A.热从水传给铁B.热从铁传给水

C.温度从铁传给水D.无法确定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5

>> 农村初中化学科学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个注意点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探究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 略谈初中化学新课改中的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初中化学中的实验教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浅谈新课改中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困惑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浅谈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方面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趣味化学实验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from=my)。此视频中虽然老师说发生反应了,但很明显的视频中试管内仍然是红色的浊液。那么如果真的反应了的话,试管内应该有Fe3+。于是我做了第3个实验:将实验1、2中试管内的混合物分别过滤,向滤液中滴加NaOH溶液。结果并没有出现红褐色沉淀。

经多次实验,铁锈与硫酸的反应现象明显: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铁锈是铁和空气中所氧气、水蒸气等起作用,生成铁的多种氧化物的水合物。铁锈的成分比较复杂,通常简略用Fe2O3・xH2O表示。显然,实验室的氧化铁成分与铁锈的不一样。资料表明,氧化铁主要有两种类型,即α-Fe2O3和γ-Fe2O3 。制备方法有水解法、干燥法、水热法、超声波法、固相法、气相法等,产品均为纳米级别。氧化铁与硫酸不反应可能均与这些因素有关,期待专家进一步的研究。

启示:我觉得教材中该演示实验中氧化铁用铁锈代替不仅仅是为了节约药品,是否早就发现了氧化铁与硫酸不容易反应的这个问题呢?可见,我们学习时往往容易想当然,有好多我们熟视无睹的知识,我们的认识与其实际情况是大相径庭的。

四、酚酞和碱反应的颜色变化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酚酞遇碱变红成为检验溶液酸碱性的常用方法.在课堂演示实验时,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内滴加几滴酚酞后,溶液变为红色,然而正在我引导学生加深对指示剂与碱反应的认识时,溶液却褪色了。

后经过查资料得知:NaOH(aq)的物质的量浓度对酚酞溶液褪色有影响。酚酞是一种弱有机酸,在pH

启示:再次说明教材中演示实验中药品规格与用量的规定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更深更全面的掌握知识,对知识认识越深刻,我们的教学才能越游刃有余。

总之,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是化学老师做实验时不可避免的事。化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有严谨的态度。我们必须要尊重事实,以事实为依据,才能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面对意外,我们要积极探求原因,如果是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就要改进方案,纠正错误;如果是确实客观存在的问题,有可能的话,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探究,应用于教学。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存在,而不是“尽信书”。

参考文献:

[1]杨建林.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成才之路,2011,(26).

[2]郑雅杰,刘照成.氧化铁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08).

超声与次声教学反思范文6

一、开展调查,让学生有话可说

在教学《漫话奇思妙想》时,我先设计了一份家庭小调查表(如下):

课前布置孩子们回去做一次家庭小调查,问问自己的父母、祖辈以前的生活与现在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面对以前生活中出现的不便利,他们当时有什么想法。在调查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一次与家长交流的机会。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将调查的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总。这样学生又获得了一次组内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课前准备就为课堂的交流打下了础,课堂上孩子们自然就有话可以说、有话要说了,口语交际就有了展开的可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口语交际最先要考虑的就是让孩子们交际什么,即说什么内容。孩子们是否有话可说往往是口语交际教学能否成功的第一因素。

二、借用网络,让交际生动有趣

在教学《漫话奇思妙想》口语交际之前,我让孩子们到网上搜集一些关于名人因奇思妙想而取得成功的小故事。搜集之前先进行小组分工,由组长负责,组员间协调好,搜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人物故事,这本身就是一次简短的交流。搜集到之后,再将这些资料概括地记录下来,要求小组成员先自行交流,熟悉资料,这又是一次短暂的互动。有了之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当我让小组介绍名人因奇思妙想而取得成功的事例时,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在每个孩子介绍有关调查资料时,我都会说:“我仔细听了(我听出来了),你给大家介绍了……”我没有刻意强调口语交际要注意倾听,仔细听别人说,但是我反复地说,一遍、二遍……不知不觉中孩子懂得了别人说话时要注意听,要学会仔细听。根据孩子的介绍,我又小结他的发言:你给大家介绍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你让我们知道了蝙蝠之所以能在夜晚飞行是因为“超声波”的关系;从你的口中我们了解到“天火之谜”原来就是普通的“雷暴”现象……在认知能力的不断被认可中,孩子们的情绪高涨。孩子们内心渐渐被激发起一种冲动,一种马上构想的渴望、一种展现自己想法的渴望。

口语交际需要孩子的积极参与,在个体的参与中才能实现相互的交流。而我们的孩子有话可说,但不一定愿意说、不一定会说。这就需要我们鼓励、激发孩子说,让孩子有说的欲望;也要引导孩子说,在及时的点拨中规范孩子的口语表达,让孩子成功地参与到交际中来。网络的信息化、资源库,拓展了孩子的思维,为孩子言语组织提供了内容等;媒体的想象性、趣味化,可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孩子参与的兴趣。

三、互动对话,让交际突显实效

每个人的思维、表达和交往的习惯、方式不相同,使口语交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但口语交际是一种心理的、思想的、情感的互动,是相互间以口语为中介的,再求共识、共鸣,求纳新的过程;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交流,是一种言语交锋的过程。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倡导小组合作,让孩子们在交流、评议、完善中听说互动,实现真实对话。

1.组内交流,听、说起步展开有效互动,开辟真实对话空间

在孩子们对“奇思妙想”各有所思时,我出示了一份自评表(如下):

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之后,再请小组内的成员开始交流。我发现有了这样的指导,孩子们才有方向,才能初步掌握交际的要点。在我交代完毕后,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凑到一块,眉飞色舞地说了起来。有的孩子一边说一边“指手画脚”,有的一边画一边述说着自己的设想。再看听的,有的点头,有的还不时和边上的交流上几句。孩子们说着,听着,口语交际就有了它的最初级交际——听和说相结合的练习。

2.组内讨论,语言交锋促进有效互动,保障真实对话开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生生、师生的交际实践中,有听有说、有评有议,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实现真正的交际。当孩子们兴奋地讲述完自己的设计后,活动进入下一环节,我说:“小组里的设计精彩纷呈,你觉得你们小组内谁的‘奇思妙想’最可取呢?你还能给他提点什么建议,或帮他做些什么修改,让你们小组的‘奇思妙想’更完美呢?”这时,各小组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小组采用举手表决的办法来评优,然后大家再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对这个想法的补充意见;有的小组请组员就自己的想法说说优点,同时听者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有的小组,直接质疑别人的设计,请对方作答或完善……不同的方法、一连串的活动,都用口语真真切切地展开交流,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地碰撞,他们在进行着有价值的语言交锋。这样,口语交际进入了高级形态——互动对话。

3.群策群力,相互评价生成多元互动,提升真实对话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