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防控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疫防控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疫防控措施

防疫防控措施范文1

【关键词】动物疫病,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动物疫病的防控措施

一、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养殖场的场址选择不合理,缺乏科学规划、布局

养殖场离公路和村庄较近,周围环境条件差,地势过低,排污困难,通风不良,布局设计、结构不合理,养殖场圈舍设计不科学,养殖生产区与生活区混在一起。

2、部分养殖户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差、意识淡薄

很多养殖场只重视市场销售而忽视养殖管理、防疫,只重视发展规模而不重视疫病综合防控。不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外来人员、车辆(尤其是贩运人员、服务人员)随意进出养殖场,消毒池无消毒液,形同虚设;不定期进行动物、环境、圈舍、饮水的消毒灭源,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

3、养殖场的免疫程序不合理、随意性较强

许多养殖场免疫程序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总结和制定,使得免疫不能因病设防,因场设防,仅凭老板的主观意识随意决定或他人盲目指导,致使畜禽防疫漏洞百出,当有外来病源传人或野毒感染时,机体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侵袭而发病。

4、养殖场疫苗使用不科学,免疫注射不规范

一些养猪场免疫注射时不按要求更换针头,不实行一头一针,注射部位不正确,消毒不严格或打飞针,造成漏防漏免;部分养殖场缺乏冻干苗和灭活苗的使用常识,造成免疫应激强烈、免疫效果较差。

5、养殖场缺乏专职或兼职兽医人员,兽医工作开展无序

养殖场缺乏科学合理的防疫计划和保健计划措施,重治疗轻保健、重药品价格轻质量、重治标轻治本,抗生素滥用情况突出。

6、养殖户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过度依赖疫苗忽视饲养、动物营养、环境控制、药物保健等日常而又关键的基础性工作。

7、养殖户缺乏畜产品安全自律意识和养殖环境保护意识

部分养殖户为了自己的利益,将病死畜禽出售给不法商贩,在养殖场内外晾晒畜禽粪便,造成动物病原的扩散和养殖环境病原的严重污染,给健康养殖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地隐患。

二、动物疫病的防控措施

(一)免疫接种

1、确保疫苗质量。要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疫苗必须有批准文号,注意有效期。疫苗必须按严格要求保存。

2、必须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使用。注意接种剂量和接种途径。

3、注意母源抗体的影响,不可过早给仔畜(禽)接种疫苗。对病畜、怀孕母畜应谨慎注射。

4、注意在接种疫苗前几天和注射后几天停用抗生素,要补充电解多维等,以防应激。

5、注意接种疫苗的器具的消毒。

(二)生物安全

1、养殖场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和供电方便,离公路、河道、村镇、工厂500米以外的上风向处,尤其应远离其他养殖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

2、场内的布局和要求。生产区和饲料加工区、行政管理区、生活区必须严格分开。

3、养殖户要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养殖场必须使用全价饲料,防止饲料霉变,并且要定期驱虫。

4、养殖场大门、生产区入口,要建造水泥消毒池(加入适当消毒液),畜禽舍入口建消毒池,生产区门口必须建更衣室、消毒池和消毒室。养殖场谢绝参观,外来人员不得进场。经常保持舍内通风良好,每天打扫卫生保持清洁;饲槽、饮水器每天洗刷;作好定期消毒。

5、对养殖畜禽一定要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措施。每批畜禽在转移调走之后,要对禽舍进行消毒处理。引种时一定要首先了解种畜产地疫情状况,种畜的健康状况以及免疫状况。注意种畜引入后至少须隔离1个月,确保健康后方可人群。

6、在养殖场内发现患病畜禽时,应立即送隔离室进行严格的临床检查和病理检查,以便及早确诊,集中烧毁或深埋,不能乱扔或食用。

(三)药物控制

1、要坚持治疗为辅的原则。需要治疗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用药,科学用药,只能使用通过认证的兽药和饲料厂生产的产品,尽量使用高效、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绿色兽药”。

2、治疗用药要在兽医人员指导下规范使用,不得私自用药。用药必须有兽医的处方,处方上的每种药必须标明休药期,饲养过程的用药必须有详细的记录。

3、要了解兽药的常识,要选择成本低、效果好、副作用小的兽药,选择正规和信誉度较好的兽药生产单位的产品,了解兽药的有效成分、作用、用途和注意事项,认识掌握畜禽病情、病因,准确用药。

4、要对免疫情况、用药情况及饲养管理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必须按照兽药的使用对象、使用期限、使用剂量以及休药期等规定严格使用兽药。遵守用药规定,及时停药。必须填写“用药登记”,其内容至少包括用药名称、用药方式、剂量、停药日期,并将处方保留5年作证据。

防疫防控措施范文2

一、医疗救治与防控

1.完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工作预案,确保卫生应急工作机制顺畅高效。做好医疗机构人员防控、诊疗、院感控制等业务培训。

2.加强病例监测发现。各医疗机构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监测工作,开展不明原因肺炎和发热等病例排查和报告,全力做好对发热病人的监测和回访服务工作;辖区内各个体诊所、门诊部、村卫生室和药店对一般感冒患者严格进行信息登记,对发热、咳嗽病人一律登记并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同时转介至县内设有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就诊。

3.进一步完善隔离救治定点医院,建立病例转运机制,继续将酒店作为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

4.加强对确诊/疑似病人、一线医护人员、被隔离家庭的关怀慰问和心理疏导,帮助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

二、信息告知

5.采取多种途径向公众就诊信息,引导出现呼吸道症状无发热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分院)就诊,发热患者到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就诊。

6.每日依法本县防疫信息,提示出行、旅行风险。

7.建立信息共享公开机制,密切关注周边地区疫情动态,加强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

三、交通卫生检疫

8.继续开展兴华客运站、火车北站卫生检疫工作,设立交通检疫站,配备医疗物资和专业人员对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等病人全面排查;对通行车辆上所有人员开展“一查一测两问”,即查身份证,测体温,问出行轨迹、问居住史,实行一人一登记,确保信息完整,严防疫情输入。暂停往来省内社区爆发区、局部流行区和外省疫情严重地区的客运班车和旅游包车。

9.继续加强交通卡口设置和检测工作。高速公路境内出入口,国、省干道及县道因疫情防控需要,设置9处交通检疫站点。疫情防控期间,交通检疫站点坚持“每车必查、每人必检”的原则均实行全天24小时值守。高速路出入口检测点严格实行“一检多认”,对持有省交通运输厅统一制发的“今日体温已测”标识车辆免检放行。交通检疫站点对通行车辆上所有人员均进行体温检测;对市外车辆开展“始发地、目的地、是否有与湖北籍和确诊、疑似病例人员接触史”等询问工作;对省外车辆驾驶员做好详细登记。

10.保障邮件快递“最后一公里”投递顺畅。各小区要设置快件箱或划定特定区域收派快件。快递员体温检测正常,佩戴口罩后方可进入指定区域收派件。

四、人员排查和人群聚集限制

11.对返乡回流人员和旅游、务工、经商等人员,采取网格化管理方式,进行全面排查和信息登记,由社区、村社通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自我监测体温及身体状况。

12.对来自省内外疫情较重地区的上述人员实施信息登记、健康监测和14天居家隔离观察,落实责任人和健康监测制度。

13.继续停止群体性聚餐(含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严禁扎堆聚会、聚餐娱乐、走亲串友等人群聚集活动。继续停止大型群众性活动,包括:演唱会、音乐会、文艺演出、大型体育赛事、庙会、集中赶场、展览、展销、展会和人才招聘会等。

14.鼓励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排查掌握人员轨迹、进行身份识别和体温测量等。

五、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

1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按照国卫创建片区责任,各镇(街道)及二十五片区开展日常疫情防控巡查和督改工作。全力推进“六镇联创国家卫生乡镇”,突出城乡环境整治和家庭卫生“大扫除”,加大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力度,特别要严格对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公共厕所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把环境卫生治理措施落实到每个社区、单位和家庭,防止疾病传播。

16.加强健康宣教。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提示和就医指南,开展肺炎等传染病全民防控知识宣传,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参与防控工作,科学指导群众正确认识和预防疾病,引导规范防控行为,做好个人防护,尽量减少聚集活动,出现症状及时就诊,引导群众尽量不去疫情较重地区。

六、应急物资保障

17.严格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充分做好医用器械、防护用品以及粮油等应急物资和民生物资的储备工作。加强对民生物资重点品种供应量的监测,保障物流渠道畅通。

18.全县实行应急物资统一调配,重点保障医疗机构、交通卡点、村(社区)、监管执法等一线人员。

19.开通应急防疫物资和基本生活物资运输“绿色通道”,组织物流快递企业保障运输,对运输车辆不停车、不检查、不收费,保障优先通行。

七、经济运行

20.在采取积极落实防控措施、保障员工健康、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分类施策,灵活安排,尽快组织企业自行复工复产,尽早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保证本地区正常经济社会的运行。

21.酒店(内设茶座、健身房、洗浴按摩等除外)、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便利店、药店、餐饮、理发等在合理安排营业时间,落实人员体温监测、出入佩戴口罩等措施后方可营业。使用空调的场所,应符合《肺炎流行期间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指南》的要求,确保通风安全。提倡预约服务,服务场所不设置等候区,严禁聚集扎堆。

22.协调防护物资、土地、资金、用工和水电油气运等要素保障,推动重点项目尽早开工复工。

23.暂不举行现场开工仪式、签约仪式等投资促进活动。

24.强化落实用工单位(企业、个体户等)对外来务工人员排查和监管的主体责任。鼓励优先使用县内员工,确需使用市外人员的,需严格执行向镇(街道)报备,提供《外出务工人员健康申报证明》,接受镇(街道)管理。

25.企业认真落实防疫要求,加强内外环境整治,严格落实人员分类管理规范,员工食堂严格执行分散就餐,做好防疫物资准备。通过错峰上班、弹性工作制等多种方式,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密度。建立日常清洁、消毒、通风、体温监测制度,坚决防止带病上岗。

八、市场供应和监管

26.实行市场自由供应,加大粮油、肉菜、蛋奶、水果等生活必需品货源生产、采购、调运、配送和门店供应,满足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

27.确保城乡居民用水、用电、用气正常供应,通信网络正常运营和监管。

28.确保应急物资生产、运输企业水、电、气的需求和成品油供应。

29.疫情期间,严禁任何形式的野生动物交易行为。

30.加强对活畜禽市场的排查消毒,继续暂停县城中心城区活畜禽交易及宰杀经营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九、社会秩序

31.保障正常经济社会生产所需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全面平稳运行。倡导居民采取私家车出行方式。

32.继续延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景区、旅游度假区、KTV、网吧(咖)、茶楼、宗教场所、洗浴按摩、健身房、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关闭时间,视疫情情况确定开放时间和要求。疫情期间推行线上服务方式。

防疫防控措施范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yfeeling”为你整理了这篇纪委监委疫情防控措施工作督查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切实履行督查职能,确保全市应对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兴平市纪委监委牵头建立了疫情防控工作督查机制,采取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方式,深入相关部门、单位、镇(街道)重点场所对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执行情况开展暗访,督促相关单位和人员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措施,为筑牢全市疫情防控安全屏障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明确责任强化督查。兴平市纪委监委牵头成立疫情防控督查督办工作组,下设8个疫情防控督查暗访组,明确了各组责任分工、督查暗访内容。各督查暗访组按照分工,深入责任单位,督查暗访任务清单落实完成情况。截止目前,已深入全市12个镇(街道)、卫生院等重点单位,汽车站、影院、超市、农贸市场等重点部位进行了暗访督查。

发现问题现场交办。各督查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能及时解决的当场指出、现场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问题现场交办,现场签字确认,提出整改要求,明确完成时限。督查暗访办公室对检查出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销号管理。截止目前已反馈问题30余条,均已整改到位。

防疫防控措施范文4

【关键词】麻疹;防控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16-02

麻疹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身体健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WHO美洲区已于2000年实现了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所在的西太平地区确定了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2]。石嘴山市积极行动起来,2009年-2013年,石嘴山市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其中2009年石嘴山市麻疹报告发病率为31.3/10万,2010年为0.40/10万,2011年0.94/10万,2012年及2013年均为零。这与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全国麻疹疫情监测方案》和《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灭和控制麻疹疫情是分不开的,现就我市消除和控制麻疹的防控措施报告如下:

1 加强麻疹疫情监测

石嘴山市各预防接种单位每旬要到本单位相关临床科室开展疫苗针对疾病主动搜索工作,尤其是做好麻疹的主动搜索工作,主要通过详细的查看各临床科室门诊及住院登记,搜索是否有疫苗针对疾病漏报现象发生并通过此项工作及时发现病例报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新的工作要求及时向临床大夫反馈,并做好自查记录。通过每旬的主动搜索,提高临床医生报告意识,杜绝漏报现象发生。各医疗单位对疑似麻疹病人实行“首诊负责制”,发现后及时报告,并协助疾控人员按要求采样,并及时送检。

2 狠抓麻疹疫苗接种质量,提高免疫成功率

2.1 狠抓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石嘴山市每年通过不定期地举办业务培训班,并进行理论水平考试,不断提高全市预防接种队伍的业务素质。现已形成一支稳定的计免骨干队伍,他们完全能够胜任我市的计划免疫工作。

2.2 强化冷链管理,建立督查制度:冷链系统正常运转,正确使用,是保证疫苗质量的前提。对此,把冷链系统作为一个重点来抓,首先是冷链设备的到位。近年来我市加大冷链设备的资金投入,充实冷链设备,全市各预防接种单位冷链设备均能完全保障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其次是抓督导制度,石嘴山市CDC一年6轮/次以上对各预防接种单位冷链及疫苗运转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全市冷链管理形成了规范化管理、规范运转,从而保证疫苗的稳定。

3 提高麻疹接种率,减少免疫空白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我市麻疹疫苗的接种率保持在一个高水平,从每年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市8月龄及1岁半儿童麻疹类疫苗接种率均保持在95%以上。这与强化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是分不开的:

3.1利用各种机会,如“4.25”计免宣传日、强化服苗等,加强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广泛宣传动员,普及计划免疫知识,提高流动人群的防病保健意识,使之主动配合做好计划免疫工作。

3.2认真执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近年石嘴山市卫生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每年进行两次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春季、秋季),严把凭证入园、入托、入学关,如不合格,限其就近接种点补办补种疫苗,杜绝免疫空白,并要求各预防接种单位,以此次查验接种证工作为契机,认真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为消麻工作奠定基础。

3.3采取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各预防接种单位每个接种日前要对应种儿童进行主动搜索,尤其是对流动儿童进行摸底,建立流入、流出记录,及时掌握适龄流动儿童,尽早建立接种卡证。从而避免了流动儿童这一高危人群的免疫空白,建立了很好的免疫屏障。

3.4 充分利用初级卫生保健网,利用各预防接种单位防疫专干同时兼职儿保、妇保工作的条件,可及时掌握新生儿及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的动态,以保证及时接种。

4 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使查漏补种工作常规化

4.1为做好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并努力提高麻疹类疫苗及时接种率,石嘴山市疾控中心将查漏补种工作作为常规工作进行安排,要求辖区各预防接种单位每月要按计划对辖区应种儿童进行摸底,及时上报麻疹类疫苗8月龄及18月-24月龄及时接种等情况。

4.2石嘴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基层免疫规划常规督导内容,定期进行查看和抽查。逐步使查漏补种工作常规化。

5 多方配合,科学规范处置疑似麻疹疫情

石嘴山市疾控中心按照《麻疹疫情调查与处置技术指南》,重点加强了对麻疹疑似病例的调查处置工作,即对每例报告的麻疹疑似病例均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处置工作,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密接人员监测筛查、疑似病例搜索、院内感染控制等工作。并对每例麻疹疑似病例均开展实验室诊断工作。并加强技术指导,杜绝漏报、瞒报等人为因素影响疫情报告质量,防止麻疹疫情的传播和蔓延。一旦接到麻疹疑似病例报告,会立即派专业人员前往进行调查,对病例居住的环境进行消毒,对病例密接者在“知情、自愿、免费”的原则上立即接种麻疹类疫苗,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麻疹疫情的发生。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控制了麻疹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参考文献

防疫防控措施范文5

[关键词] 规模化 养猪 疫病防控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70-01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民生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惠民政策也经过多次的调整,我国养猪行业规模化发展趋势也愈加明显,甚至开始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特定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养猪场的工作人员往往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导致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存在一定的难度,最终促使养猪场的疫病问题频繁发生,不仅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

1 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基本卫生环境相对较差,药物质量缺乏稳定性

近几年我国规模化养猪场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行业准入标准相对较低,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一般较差,对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规模化养猪场中猪群密度往往相对较高,而猪舍的通风能力和环境管理能力则严重不足,极易造成养猪场内细菌滋生,为疫病的出现创造条件,最终促使疫病在养猪场内进行不断的传播[1]。

1.2 饲养人员管理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部分养猪场生猪饲养人员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在对猪场进行选址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性,猪舍的建设也不够合理,无法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将疫病的发生几率降低到最低点。同时,受到饲养人员自身饲养能力的影响,部分规模化养猪场生猪饲养方式不够科学,猪群经常被各种外在环境惊扰,并且圈舍潮湿,防暑防寒设施也不健全,饲养人员无法及时发现生猪的个体疾病,这些因素都能够促使疫病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重视。

1.3 防疫方法缺乏科学性,无法实施到位检测

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工作中防疫方法不合理也会对疫病的防控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来说,疫病防控方式缺乏合理性表现在多种层面,如针头长度不合适、未按照使用说明对疫苗进行严格的稀释、针头的注射位置不够准确,疫苗的存储和运输的不够科学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疫病防控工作的贯彻落实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2]。

2 改善当前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治现状的措施

基于上述问题,对规模化养猪疫病防控工作进行强化,还应该从不同的层面探索相应的措施,推进疫病防控工作的创新发展,进而以良好的疫病防控为我国规模化养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 加强对规模化养猪消毒和免疫工作流程的控制

消毒是规模化养猪场实施安全生产,有效降低生猪疾病发生几率的重要保障,在规模化养猪场中,只有对猪场环境进行严格的消毒,为生猪养殖创造健康的发展环境,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养猪的工作成效,最大限度的避免疫病问题的出现。同时为了能够实现对疫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疫病监测体系,对猪场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且在此基础上及时发现当前环境中存在的生猪疫病问题,针对疫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为疾病防控工作质量的提升创造条件。

2.2 进一步加强对生猪饲养管理技术的宣传教育

对饲养人员实施科学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饲养人员的饲养专业素质对规模化养猪场的疫病防治工作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应该加强对生猪饲养管理技术宣传教育和推广工作的重视,借助技术的力量实现对生猪疫病的有效防控。一方面,应该向饲养人员推广先进的生猪饲养技术,并且引导饲养人员在实际饲养管理过程中实施科学的管理模式,为生猪的计划生产提供相应的保障,真正做到将疫病的病原控制在原猪群内部,避免猪群之间的传播,降低疫病的危害[3]。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由外地引种引发的疫病,还应该鼓励饲养人员实施自繁自养的饲养原则,如果基于养猪场的发展必须到外地进行引种,则应该进行事先调查,最大限度的避免从疫病区引进仔猪,保证引种工作的安全性。最后,还需要尽量实施封闭性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到猪场内部进行参观,有效控制原细菌进入猪场的渠道,防止疫病出现给猪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实施严格的疫苗管控,增强猪群对疫病的抵抗力

在规模化养猪工作中对猪群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避免猪群出现疫病问题对经济效益产生不良影响,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结合不同地区生猪养殖场疫病做好预防接种免疫管理工作,提升养殖场疫病控制工作的水平。同时,在对猪群进行疫苗注射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疫苗进行科学的管控,按照生猪的不同成长阶段进行全面接种,促使疫苗防控的功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唯有如此,才能够通过疫苗管控工作的加强促使疫苗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进一步增强猪群对疫病的实际抵抗能力,为新时期规模化养猪疫病控制工作的合理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

3 结语

在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工作中,疫病防控工作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并且由于当前我国规模化养猪在疫病防控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等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提升规模化养猪的疫病防控能力,还应该加强对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视,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为规模化养猪工作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邓t频,马国际,贾永宏等.规模化养猪场疫病防控存在问题的思考[J].畜牧兽医杂志,2012,31(4):121-122.

[2]聂曼.规模猪场防疫体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4):101-101.

防疫防控措施范文6

猪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兽医卫生组织列为一类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口腔黏膜、蹄部及皮肤发生水疱、溃烂为主。近几年国内疫情不断,给规模猪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笔者根据多年在规模化猪场的临床经验,对规模化猪场口蹄疫的发生原因及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1 传播特点

猪口蹄疫常由人员、引种及生产物质的流通等传入规模化猪场。猪感染该病的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和外伤伤口。该病可通过空气或污染尘埃远距离感染猪群,也可通过消化道、猪只间的直接接触以及人员驱赶发病猪只走动等途径传播,有时也可因外伤而感染发病。其中,气源性的感染是猪场发病的主要因素,潜伏期内猪场一旦有猪感染口蹄疫,多在感染24h至临床症状出现前有长达8d时间出现高病毒血症,并向外大量排毒,使同群猪甚至整栋猪舍的猪发病,排毒持续期大多在4~5d。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及寒冷季节多发,一般从秋末开始,在冬季和早春暴发流行,以后随温度上升逐渐减少,夏季基本平息。然而,从目前国内外的流行情况来看,该病并无明显的季节性。由于规模猪场均对该病进行了免疫注射,故多呈点发出现,但危害仍很大;对未注射疫苗的猪场,则可呈暴发之势,且特征症状非常明显。规模猪场在冬春季节发生口蹄疫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猪群的存栏数量较大,二是猪舍因保暖常常处于封闭状态。这两方面因素决定了气源性感染和接触传播可能是规模猪场口蹄疫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口蹄疫野毒的反复攻击下,因疫苗的保护有限,可使经过系统免疫的猪只无法抵抗而发病,这个问题应引起规模化猪场的高度重视。

2 临床症状

病初体温上升至40~41℃,食欲减少,患猪一般会聚集于猪栏阴暗角落处,精神差;驱赶时站立困难,常会发出嘶哑的尖叫声,四肢蹄冠及鼻镜边缘可能有水疱,应仔细观察,有的病猪蹄冠起水疱但只出现轻度跛行(口蹄疫最先的症状:吻突、唇上发生水疱、烂斑,最典型的症状:蹄上出现水疱);有的病猪鼻镜出现大量水疱但仍能采食;有的病猪只发生单脚起疱(严重者蹄部破溃、蹄壳脱落,肉蹄鲜血淋漓,跛行或前肢跪地而行,卧地不起),较难判断;哺乳母猪可见出现白色水疱(破溃后留下红色烂斑),哺乳仔猪出现跪行或突然死亡等。

3 剖检变化

除蹄部、口腔、皮肤有水疱和糜烂病变外,个别病猪局部感染化脓,有脓样渗出物。死亡的哺乳仔猪胃肠可发生出血性炎症,肺浆液性浸润。最常见病变是心肌疲软,幼猪心内、外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淡黄色或灰白色点状、带状及不规则的斑纹,心包膜有点状出血,心包积液混浊,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或条纹,称为“虎斑心”,心肌软,类似煮肉样。由于心肌纤维变性、坏死,溶解、释放出有毒物质而使仔猪死亡。哺乳仔猪常突然死亡,死后体表淋巴结极度肿大,切面出血、坏死,心肌出血、心内有大量凝血块,肾肿大、出血、坏死,肝有不同程度肿大。

4 防控措施

4.1 实施加强免疫

生产实践表明:作为灭活疫苗,口蹄疫疫苗应于首免后的30d加强免疫1次,效果较好。只免疫1次则不能使动物免疫记忆细胞产生累加反应而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另外,鉴于空气传播是口蹄疫病毒快速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采用带猪喷雾消毒非常实用而有效。

4.2 规范防控措施

当前规模化养殖中普遍存在口蹄疫防控体系不完善、监测技术和免疫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控及环境控制技术规范,建立相关的控制标准与风险评估体系,来指导、规范规模化养猪场口蹄疫的防控,对降低规模化养猪场口蹄疫暴发的风险非常必要。

口蹄疫疫苗接种猪是以体液免疫为主,免疫猪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水平与抗感染强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要注意适时监测抗体水平,了解猪群群体免疫状态,以此作为制定猪场口蹄疫免疫程序的科学依据。部分规模化猪场多年观察结果表明,种猪每年采用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接种4次(公猪每季度免疫1次,3mL/次,母猪断奶前7~10d和分娩前45~60d各免1次,3mL/次,母猪分娩前45d内不宜接种口蹄疫灭活疫苗),通过正向间接血凝方法进行血清学检测其抗体效价可高达1∶2 048以上,所产仔猪吮乳阶段的母源抗体水平也高达1∶2 048以上,此时即使猪场受口蹄疫严重威胁或猪场发生疫情,也只是生长育肥猪零星发病,而母猪及哺乳仔猪则安然无恙。

4.3 改进免疫程序

疫苗免疫过程中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群体免疫原则。群体免疫是指不能仅对个别猪只进行免疫,要对全群猪进行免疫。它是一种群体防疫,检验抗体水平也是需要检验整个群体的抗体水平。二是免疫要连续。要按照免疫程序免疫,若冬春两季注射而夏秋季不注射,就不能使免疫记忆细胞产生累加反应而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

4.4 以抗体水平决定仔猪首免

在母猪口蹄疫免疫合格的情况下,通过母源抗体检测对仔猪的保护时间,从而确定仔猪的首免时间。实践表明,仔猪的母源抗体在28日龄时已低于临界值(1∶128);而首免1个月后,并不能达到有效的抗体保护力,二免后21d虽能上升一定的抗体水平,但仍不能达到有效保护力;经过3次免疫后抗体水平逐渐上升,至免疫后的第40天时,抗体水平平均达到1∶256,已具有一定的保护力,所以建议仔猪应进行3次免疫。注射口蹄疫疫苗后15~20d,每批猪都应采血做免疫监测,若免疫猪抗体效价1∶256以下群体占70%时,要尽快强化接种,直到合格为止。

4.5 综合防制措施

扑灭口蹄疫的原则是“早、快、严、小”四个字。“早”即早发现可疑猪、病猪;“快”是防疫工作行动要快,快确诊、快通报、快隔离、快封锁、快消毒、快处理感染猪等;“严”是严格执行口蹄疫防控预案的一切措施,防止口蹄疫传播蔓延;“小”是划定疫点的范围要小,减少工作量和工作阻力,努力使损失降到最低。具体的综合防制措施是5个强制(强制免疫、强制封锁、强制扑杀、强制检疫、强制消毒)和2个强化(强化疫情报告、强化防疫监督)。

4.6 推荐免疫程序

经产母猪在分娩后15d和分娩前45~60d分别接种一次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3mL/次;所产仔猪60~65日龄首免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灭活疫苗(O/MYA98/BY/2010株),1mL/次,间隔30d二免,再隔30d三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