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范文1

关键词:景观规划;园林设计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绿地的概念

城市绿地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绿地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内被植被覆盖的空旷地、土地,还有被天然植被覆盖的旷野、丘陵、等空旷地和水体的总称;狭义的城市绿地是人工在城市中种植花草树木而形成的绿色空间。

我国的城市绿地一般指的是城市中以绿地为主的各级公园、小游园、庭园、专用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绿地、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道路绿地、街头绿地。

绿地作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城市中唯一接近于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保障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绿地系统不仅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温度、减弱噪音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放射形污染、美化功能、游憩功能等各种生态环境功能。此外,城市绿地还有涵养水源、防风沙、吸附尘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

2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指导思想

2.1 规划设计理念

(1)生态景观理念。设计应本着尊重生物多样性,尊重自然,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的理念。

(2)文化的理念。指在绿地的规划和设汁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文脉的营构,建立具有历史痕迹和文化精神的理念,形成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景观设计者也要保持着清晰的思路,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将其融人设计。

(3)人性化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创建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塑造一个城市形象的根本要求。应将人、自然与城市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深刻贯穿于整个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之中,把自然引入城市,使城市更趋于自然,回归自然。

(4)美学理念。合理的运用美学原理,把美和艺术的基本规律实施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之中,既是“以人为本”思想延伸,也是城市绿化的必然要求和基本原则。

(5)综合规划特色理念。要综合考虑生态学因素、人的行为因素、美学因素、文化和艺术因素,并协调合理地搭配,体现自身特色。

2.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根据具体设计要求,结合抗震、人防、疏散等防灾工程进行综合设计。

(2)创造各种功能相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交流、休憩、散步、活动等需求的绿地景观,使其成为充满绿意和活力的娱乐场所。

(3)结合当地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平稳均衡的发展。

3 对城市绿地景观实施规划设计的方法

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过程中,苗木的规格、外形、种类、栽植与后期管理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而对立基之本的土壤却很少有要求或敷衍了事,不是土地贫瘠,使植物生长缺少所需要的养料,就是土壤质量差,各种建筑材料与生活垃圾混杂在其中;或者土壤合格但深度不够,根本不能满足植物生长要求,在这种的情况下,以现有管理制度和条件,奢谈通过后期施肥来改良土壤一定是难以实现的。我们虽然想回填好土,但是却突然发现,占用无数耕田(具备良好土壤)的城市,竟然到了“无土”可用的地步。

3.1 城市绿地指标的拟定

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拟定出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拟定指标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虽然欧美国家的许多城市的绿地指标都很高,但是我们只能参考绝不能照搬,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布及不均衡,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绿地指标拟定过程中,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做到切实可行。

依据国民的经济水平和城市的发展规模,仔细研究城市绿地建设的水平与发展速度,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这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主要因素有:国民经济水平、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规模和城市性质等因素。

3.2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

选择合理的城市绿地布局,确定其范围、积面、位置、性质、都是绿地系统规划中一项重要工作。在绿地指标一定的情况下,怎样去合理的布局,使其生态作用发挥最大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保持绿地的连接度。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城市绿地是由基质、廊道、斑块构成的。一般城市绿地的斑块之间的连接比较松散,廊道本身的宽度以及厚度不够,不能很好地连接板块形成良好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如果绿地的连接不好,不仅会使城市生态群落的稳定性降低,生命力减弱,而且还会造成城市动植物的流动受阻。在以生态城市为目标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当加宽带状绿地的宽度,注意其群落厚度的建设和注意系统之间地连接,把城市的绿地建设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3 加大块状绿地,减小分散的零碎绿地

根据生态学原理,在城市中绿地的面积越大,植物群落的生长越容易达到丰富的程度,因而种群的稳定性越高。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多数城市绿地分布比较分散,而且城市开放空间的绿地面积偏小,使其不能很好发挥其生态作用。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应该从整个城市的层面上统一合理的规划其绿地。

居住区35%绿地是否合理是要考虑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把更多的绿地放到城市开放空间中,把更得多的居民吸引到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中去,让人们参与进来,互相交流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3.4 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

树木是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树种的规划是城市绿地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树种的规划对整个城市良好生态系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须认真研究。

树种规划的原则是树种要丰富。从生态的角度看,树种越丰富,系统的稳定性越高,种群的生命力越旺盛。城市的气候、土壤、等植物所需的立地条件相对较差,树种的选择应该考虑树种的丰富性,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增强其整个群落的生命力。

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强,易成活,有地方特色,苗源多,应作为城市的主要绿化树种。乡土植物易于临近区域的群落能流、物流、基因流的交换,形成本地原生生境或近似的原生生境,这是生态学所极力推荐和 赞同的。

禁止大树移植。有些人认为大树进城是平常的事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许多省市的政府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因为大树移植会威胁到移出地区的生态环境。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也不利于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大树经过断根剪枝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恢复后的生命力也不够旺盛,同时生存能力也会降低,寿命减短,这些都是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建设。

结束语

我国现代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国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全社会都不约而同地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地区人居环境中维系生态平衡地自然空间和满足居民休闲生活需要地游憩地的场所,也是有较多人工活动参与培育经营地、有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地各类城市绿地的集合。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为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必须同步进行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范文2

【关键词】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

公园绿地指的是城市中向大众开放,用于休憩游戏的设施,与此同时,它还具有美化城市景观和健全生态的综合功能。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数量和质量是一个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的重要指标。带状公园在城市中常常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结合水系、城市道路以及城墙等这样的设施而建立的。在城市中承担者重要的绿化职能。带状公园一般以狭长型为主,其宽度主要受到用地条件影响。

1 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特征

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与其他类型的公园绿地相比而言,既具有相同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与其他公园绿地一样,都是游憩场所,它提供开放的环境,其显著特征就是游憩空间。第二,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与其他公园绿地一样,都具有美化城市的功能。第三,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与其他公园绿地一样,都具有保护城市环境的作用。第四,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与其他公园绿地一样,都具有防灾救灾功用。

但是,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也具有自己的特征,第一,从形态上来说,他是呈带状分布,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一般都是依照地形而设置,沿城市街道开拓和延伸。第二,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与其他城市公园比较而言,它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因为带状公园在设计上一般都采用的全部免费开放,没有围墙。这样的设计能够与周边的其他景观资源形成密切联系,最终形成辐射群,起到美好城市的作用。第三,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与其他的绿地公园相比较而言具有更显著的廊道作用。它在形态上的特征能够起到流通空气的作用。第四,城市带状公园绿地公园与其他公园相比较,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网络连接功能,它通过带状延伸,将城市各个区域的绿地相互连接编织,最终形成网络格局。

2 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原则

2.1 系统原则

系统原则指的是在城市的带状公园绿地设计中将每一部分的公园绿地看作是其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将其放在系统中对其进行考虑。每一部分的带状公园绿地都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并且和其他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性原则下,就必须注重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上的整体性、自成体系性和特色性。首先,城市带状公园在设计规划时候一定要考虑其与城市的相互协调和相互融合的关系,要以城市建设管理作为依据,将其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中的子系统对其进行有条理的分工。第二,自成体系。尽管城市带状公园绿地是一个系统,但是任何系统都是由无数的子系统所构成,作为每一个子系统都是保证城市带状公园绿地完整的前提。第三,特色性。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虽然在系统之中,但是要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特色,这样才能与系统内部的其他要素相互协调运作。

2.2 自然优先原则

城市带状公园绿地建设主要是为了使城市更加健康,而自然优先原则则是遵循这种生态观念而起作用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园林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应该始终将保护自然放在首位,因为城市带状公关的建立正是保护城市“生命”,对自然环境高度重视的结果,一旦破坏了城市自然环境,那么建设城市带状公园绿地就没有任何意义。自然优先的另一层意思是利用和创造自然,在带状公园绿地绘画设计中,应该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结合规划设计,创造健康优美的城市景观。自然优先并不是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而是要在对自然允许范围内,考虑自然对环境的影响。

2.3 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是创造历史和实践的主体,一切的人类实践活动都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都必须以发展人为前提。因此,在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必须以人作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比如在大型城市就应该在城市带状公园绿地中留有较大的空间,这样能够便于居民饮用食物或者水。比如在日本成绩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甚至还安装有高低不同的副手方便行人。

2.4 传承原则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耳朵文化历史背景,在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应该尽量的将自然风景与历史文化风景相融合,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花园设计。在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设计中如果能够传承历史文化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不同类型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要点

3.1 城市道路带状绿地设计要点

城市道路带状绿地指的是沿着城市道路而建设的绿地,这种城市带路带状绿地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沿着城市道路某一侧建设的绿地、在机动车道中央建设的绿地、位于道路两侧的带状绿地。城市道路带状绿地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根据城市道路形态,除了要起到美观的效果,还应该要实用,使其具有防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的作用。

3.2 滨水式带状公园绿地

滨水式带状公园绿地指的是在城市中将陆地和水域相结合的区域,一般都是城市中沿着海滨、自然河道、湖滨和人工运河等等这样的水源所建设的带状公园绿地。这样的公园绿地在设计上要将水作为基础,不能为了建设而破坏水源,也不能只顾及水资源的利用而孤立修建建筑物。在规划中,建设一些水上平台、中小绿洲等等让居民既能够亲近水资源,又能够感受自然美。

3.3 大型建筑或者遗址带状公园绿地

大型建筑或者遗址带状公园绿地一般是沿着城墙等文化遗址或者较大型建筑而建设起来的带状公园绿地,比如现在已经投入使用的明城墙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等等。

这种类型的公园绿地一定要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因为只有根据文化氛围,并且选择与其相配合的植物,使其具有整体性。

城市带状公园绿地到底应该怎么设计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分析城市带状公园绿地的地理位置,搞清楚是在居民区还是市区,是区级的,还是市级的。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是采用综合性设计还是专门性设计,怎样才能最有利于人民群众集散休憩。第二,确定主题,根据当地环境创新。做到不流俗,使设计突破老套,程式化苑囿。使公园绿地既有历史文化因素,又超前创新。第三,简洁。在现代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应该较为简洁,使人们能够在繁杂的工作之余能够真正的在公园绿地享受到轻松娱乐。这一点日本东京做的比较好,他们城市中央有一个皇宫,围绕皇宫建设了一块规模不大的绿地,简洁大方,吸引游园人驻足。

4 结语

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中逐渐趋同化,城市景观设计缺乏创新性,作为景观设计师既要考虑其游憩休闲功能,又应该充分的发挥其在城市中美化城市的桥梁作用,在设计中要秉承以人为本的额原则,将城市美化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建立一个开放性的便民公园体系。

在城市规划中,规划设计师考虑的不仅仅是城市本身,而是要怎样才能实现人、自然二者抓紧的饿协调和稳定,最终达到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月.豫西山区小城镇绿地结构优化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0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范文3

关键词: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生态学;人性化;地域化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0-03

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作为城市活力与魅力之源的滨水绿地的建设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对城市滨水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问题。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老城区的核心地带,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和政府管理部门间的脱节,在其建设改造过程中,多采用裁弯取直、石砌护坡、高筑岸堤等方式,较少考虑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忽略了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地位。本文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手法,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力图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2.1研究范围

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西北部,北连庐山西海,南接沙田河,本文研究范围为沿朝阳湖两岸滨水区域,占地面积27.47hm2(见图1)。

2.2概念界定

2.2.1 城市滨水绿地

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中的绿色生态廊道,兼具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是一个包含水域和陆域,富含丰富的景观和生态信息的复合区域。多呈带状分布,一般位于城市河流、湖泊、海岸等水体的周围,是城市的绿色风景线。它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公共绿地的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公共绿地的性质和特征;二是城市范围内陆地与水域相接的滨水区的一部分;三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受城市多种因素的制约,要执行城市功能、反应城市问题、体现城市形象。

2.2.2 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规划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一般包含以下一个或两个方面:(1)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规划设计;(2)使规划设计的结果在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同时又必须满足人类景观和功能需求。

2.2.3 生态学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3 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1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

传统的规划设计一般是以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功能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为原则而进行的,满足的是当代人的生理、安全、社交和自尊的需求。与传统规划设计理念相比,生态规划设计更多地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也不损害子孙后展的需求。在满足近期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形成一种附加于传统设计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设计方法。

3.1.1 保持基址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城市滨水绿地建设要站在滨水绿地之外,从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乃至整个城市系统等更高级的系统出发去研究问题。

3.1.2 遵从基址的生态环境特征,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规划设计之前应该对基址进行系统的分析,考虑基址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野生动物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遵从这些生态环境特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与破坏。

3.1.3 生态、景观、防洪等多功能兼顾

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必须以系统工程为指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景观、生态等需求,把滨水绿地建设成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公共空间,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需求。

3.1.4 以绿为主,生态优先

规划设计应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的自然生态群落结构,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体,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运用天然材料,创造自然生趣的滨水景观。

3.1.5 景观结合文化,突出地方性特色

自然景观整治与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保护相结合,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利用园林景观表现手法加以表达,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它对恢复和提高滨水景观的活力,增强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2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

生态规划设计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原则,以顺应基址生态环境、节约物质与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为标准。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重新分析、评价、整理和改良常规设计,如此两者循环往复,形成最终方案。

4 朝阳湖景观规划与生态设计

4.1现状

朝阳湖位于武宁县西北部,北连庐山西海,南接沙田河,朝阳湖滨水带作为老城生活组团的一部分,是武宁县人民休憩游玩的场所,定性为休闲性城市生活内河。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4.1.1缺乏合理的规划、统一的设计,公共空间控制混乱;

4.1.2桥上布满临时建筑,阻挡景观视线;现有水体为死水,水质较差,局部河道干涸;

4.1.3岸线被桥身阻断,沿湖有不少断头路,道路与地形结合部紧密。

4.2景观规划原则与设计思路

4.2.1规划原则

4.2.1.1“自然性”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城市设计的最主要原则,即是在城市景观设计工作中要深入分析武宁县城的自然环境资源,意识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来创造人为环境,用生态观念进行人工环境建设,真正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4.2.1.2“个性化”原则

城市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在武宁县城空间环境建设中利用自身的自然条件和文化积淀再创造,使武宁县城具有自己的特色,避免千城一面。

4.2.1.3“连续性”原则

立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保护武宁县城环境,合理利用历史城镇资源,以促进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4.2.1.4“人性化”原则

以人的体验和生活经验研究武宁县城的形态和建设,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使整座城市可亲、可爱、可恋,创造出具有魅力的城市环境,从城市活动空间的数量、质量、尺度、可达性、开放性、安全性、多样性等来体现对人的关怀。

4.2.1.5“地域性”原则

文化具有地域性,不同城市也正是借此呈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魅力。文化融合在城市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空间布局之中,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相互认同,才一起构成城市特有的地域文脉。只有对武宁地域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和创新性地利用,才能延续地域文脉,创造出武宁特色的城市空间景观特色。

4.2.2设计思路

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以生态学设计原则和方法为指导,复兴滨水空间,提升滨水吸引力,强化水体作为整体环境中的基础要素;注重岸线应作为整体环境中的积极要素及居民活动的聚集所在,植入丰富的公共生活和优质户外活动,使之成为城市活力的核心所在(见图2)。

4.2.2.1连通庐山西海、朝阳湖、沙田河水系,使朝阳湖成为城市内部流动水系;

4.2.2.2以滨水空间为纽带,沿线适当地布置一些公园绿地、林荫步道、步行街,并对适当的地点进行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标志或环境小品;

4.2.2.3将与主要水道相交的河涌沿线进行改造,沿湖打造集对外展示、生活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于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

4.3设计策略及手法

4.3.1重塑亲切水岸形象,创造独特流程体验

提升优越生活品质,延长驳水岸线,打通朝阳湖与庐山西海及沙田河,使岸线增加并环成岛;增加湖岸可通达性,贯通人行流线,打通桥下双通道,畅游水岸与城市;突出生态地域文化,保障景观视线通畅,拆除视线障碍,设立标志性构筑物。

4.3.2传承水域生态环境,塑造山水形象

治理水域整合资源,贯通水体拆除障碍,山在城中,城在水中,山水相互呼应。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大面积水体、湿地、强化该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利用地形将驳岸完全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4.3.3植入多样性公共活动,构建立体水岸空间

规划立体水岸交通,人工自然双流线,桥路水路惬意游;利用现状地形地物,坡地高差设置台地,利用四桥成三通;配置混合功能设施,多功能高度混合,以体验丰富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朝阳湖两岸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体育活动、休闲: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休闲活动的需要;

2)与水相关的系列活动:满足划船、钓鱼、戏水、科普教育等活动的需要;

3)综合性活动:提供观景展览、喝茶、晨练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4.3.4共享滨水丰富资源,品味优质户外生活

透绿泛蓝的最大景观化,通过楔形绿带结合户外场地,引入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生活共享资源;丰富多样的日夜生活圈,打造璀璨夜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突显区位优势。

4.4 功能结构及空间布局

4.4.1 功能结构

朝阳湖滨湖绿地景观结构规划为“一轴两带五区十大景观节点”,并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滨湖绿地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将滨湖绿地分成对外展示、休闲生活、文化传统、自然生态、文化娱乐五大的功能区(见图3)。

4.4.2 空间布局

朝阳湖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规划为以各景观节点为珠、以休闲步道为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珠链式空间,并辅以水上交通串联分割形成的错落空间系列(见图4)。驳岸设计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范文4

P键词:景观生态学;绿地景观格局;生态规划设计

1.城市绿地的相关概念

城市绿地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城市系统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保障了城市能够有新鲜的空气,使城市可以“吐故纳新”。这个系统主要有2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保障城市居民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动植物能够健康地生存下去;另一方面可以使城市更具有观赏性,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好地促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协调发展。

在我国还一直沿用着前苏联留下的的绿地概念,这个绿地概念里,将绿地划分为以下几类,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属绿地、特殊用途绿地;我国的城市绿地指城市中以绿化为主的各级公园、庭园、小游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交通绿地、风景区绿地、生产防护绿地。

本文主要要研究和分析的是绿地城市绿地的其中一种,即城市中心区绿地,这其中包括公园绿地、街头绿地小游园、滨河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非滨水防护绿地等类型。城市在自然之后诞生,自然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城市和工业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忘却了城市中自然属性的重要性,以致于现在雾霾频发,才有了现在的“穹顶之下”。然而,绿地景观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属性,人类利用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景观、完善城市体系。

2.城市中心区绿地与城市绿地对城市的作用

2.1具有组成城市空间的功能

现如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发重视城市绿地在构建城市形态方面的作用,世界各国的大城市都依据各自的地理特点,规划设计了适合自己的绿地空间格局。

2.2生态功能

作为城市中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可以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质量,提升城市自净能力,提升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并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2.3游憩休闲功能

城市绿地的可以为区域内的人们提供游玩休闲和健康、舒适的休闲环境,是城市绿地建设的根本目标之一。

2.4文化功能

城市景观要能体现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同时,城市绿地要具备教育功能。城市景观要具备激发人们热爱自然,致力于保护环境自觉行动的作用。

2.5社会功能

城市绿地社会功能是指可以开展有组织的社会性或社区性活动和家庭或社团活动的能力。

2.6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难免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城市绿地在削减自然灾害危害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抵御能力,还要为灾后的人们提供避难场所。

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最先提出,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布局,导致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其中不只是环境问题,还有其它社会问题。因此,需要开辟出一个新方法解决城市问题,而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带入到城市研究中,则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新道路。从此,以城市生态学为基础的景观生态学概念应运而生,而城市景观生态学则是景观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可是在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领域狭小,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对于其分支学科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少之又少。虽然城市景观生态学在我国发展较晚,但不同学者都积极地从各自的知识背景出发,提出了自己对城市景观生态学的不同见解。主要研究怎样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并通过对城市景观空间格局等多方面的研究,解决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于城市中的目标。在任何一项研究中,现状分析和评价是为规划设计和景观建设服务,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最终目的则是景观规划设计和按比规划设计所进行的建设管理。

4.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中心区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是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是以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现状分析为基础,对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合理地规划设计,将城市中心区景观绿地廊道、绿地斑块等绿地景观要素,在以城市建筑等非生命空间围主的基质环境中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优化设计,使绿地景观充分发挥其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健康的休憩场所,从而适宜人类居住。

4.1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

(1)收集和调查研究区域的基础资料,包括自然状况、社会和经济状况、环境质量状况等。(2)收集和调查研究区域内绿地景观生态的基础资料,包括绿地景观面积、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等。(3)对研究区域内的绿地景观进行分析、评估。即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分析城市绿地景观组成、结构、功能、空间格局,作出分析评估,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定量的依据。(4)综合城市中心区环境要求、居民游憩需求和城市中心区功能需要进行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4.2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遵循的原则

4.2.1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在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中占首要地位,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绿地景观规划系统,可以促进城市整体的生态平衡,保持城市卫生清洁,降低城市各种污染。由于我国城市发展中各种历史问题,致使城市绿地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较为欠缺,在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中必须研究城市发展特点,使绿地的投入表现出较好的经济生态性。

4.2.2景观连续性原则。城市中心区绿地多数被城市建筑重重包围,绿地景观分散,在城市中更像是海上的孤岛,要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较为困难。因此,在规划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使绿地景观更为连贯。

4.2.3格局优化原则。景观生态学非常强调景观格局地分析和合理布局,如何利用有限的绿地空间,通过绿地景观格局的优化设计,充分利用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线、带、块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达到以少代多、功能高效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

4.2.4可持续性原则。城市中心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既要有远景目标,也要有近期安排,做到远近结合。

4.2.5因地制宜原则。在各城市绿地面积、数量、空间格局等绿地指标和空间形态的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避免发生搬硬套,单纯追求某一种形式、某些指标的现象,致使工程事倍功半,甚至会事与愿违。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范文5

【关键词】道路绿化;内容;形式;方法

一、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

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内容:首先考虑划分园林空间,园路规划决定了全园的整体布局。各景区、景点看似零散,实以园路为纽带,通过有意识的布局,有层次、有节奏地展开,使游人充分感受园林艺术之美。中国传统园林“道莫便于捷,而妙于迂”、“曲径通幽”等都道出了园林道路在有限的空间内忌直求曲,以曲为妙,目的在于增加园林的空间层次,使一幅幅画景不断地展现在游人面前。其次引导游览,园林无论规模大小,都划分几个景区、设置若干景点,布置许多景物,而后用园路把它们联结起来,构成一座布局严谨,景象鲜明,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园林空间。所以,园路的曲折是经过精心设计,合理安排的。使得便布全园的道路网按设计意图、路线和角度把游人引导输送到各景区景点的最佳观赏位置。并利用花、树、山、石等造景素材来诱导、暗示,促使人们不断去发现和欣赏令人赞叹的园林景观。最后丰富园林景观。园林中道路蜿蜒起伏的曲线,丰富的寓意,精美的图案,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与四周的山水、建筑及植物等景观紧密结合,形成“因景设路”、“因路得景”的效果,而贯穿所有园内的景物。

二、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形式

在道路绿化中树木品种越多,越能构成丰富多彩的道路景观。但是由于地域、气候、科技、经济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制约,树木品种的利用也受到了限制。通过科学的选择,把一些树形优美、抗性强、生长好的树木品种应用到绿化中去,是道路绿化设计、施工、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城市绿化质量和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道路绿化选择首先要以适地适树为基本原则,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少用或不用边缘树种。其次要以落叶乔木为主,实行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相结合,乔木和灌木、草坪相结合。选择道路绿化中树木还应具备生长健壮、枝叶繁茂、冠形完整、色泽正常、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冻害等质量要求原则。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1)主要园路:联系全园,是罗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2)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3)游息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4)变态路: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态的路,步石、订步、休息岛、礓、礤、踏级、磴道等。

三、道路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

(一)街道行道树的选择与种植

行道树是街道绿地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同一地区不同街道的行道树可以不同,这样可以作为一种道路特征,与其他道路区分开来。一条路应有一种主要树种作行道树,以突出它的特色,但也应辅以其他树种或绿化植物,以丰富街道景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是:(1)树冠冠幅大、枝叶密;(2)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旱;(3)寿命长;(4)深根性;(5)病虫害少;(6)耐修剪;(7)发芽早,落叶晚。为了保证树木正常生长的最低条件,在道路设计时应留出1.5m以上的种植带。种植池可做成条形或方形,池边平于地面或高出人行道地面10~15cm。行道树间距从用路者对街景观赏要求角度看不宜过小,否则视线遮挡过多,同时从对建筑观赏来讲,树木也不宜过高。行道树往往与架空线产生矛盾,以致经常被修剪,一般可选没有主尖的树种,同时树木要耐修剪易整形,以便修剪成各种形状,控制其高度。

(二)人行道绿地的设计

在街道绿地中,人行道绿地往往占很大的比例,是街道绿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宽2.5m以上的绿地种一行乔木,度大于6m时可种植两行乔木,宽度在10m以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种植。靠近建筑物一边的绿地是道路与建筑内外空间的过渡地带,它可以将建筑与道路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称为基础绿地。基础绿地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保护建筑内部的环境及人的活动不受外界干扰。当基础绿地的宽度不到4m时,在绿地内不要种植高大乔木,否则会影响建筑物内部的通风与采光,并且影响视线。在现代交通条件下,行人对街景的观赏主要在人行道上,因此人行道上树木的间距、高度都会对用路者产生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树木的间距和高度,不应对行人或行驶中的车辆造成视线障碍。另外乔木下配合灌木,特别是多行并列栽植,就会收到一定的防尘与降低噪声的效果。

人行道绿地是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街道面貌、街景的四季变化均有显著的影响,因而单纯作为行道树来处理是不够的,要作为街道整体设计的一部分,进行综合考虑,并与道路环境协调。人行道绿地是带状狭长的绿地,栽植形式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以及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形式。其中规则式的种植形式目前最为常用,比如绿带中间种植乔木,靠车行道一侧种植常绿的绿篱。但是,也有以常绿树为主的种植方式,在绿地中种植常绿乔木及常绿绿篱,其中还可以夹种一些开花灌木。有时,绿带下有管线或地下构造,或因视线上的原因不能种树,也可以种草和花卉。当绿地很宽时也可以种植数排大乔木或种植果树。所谓自然式种植就是绿带上树木三五成丛,高低错落地布置在车行道两侧,这种种植外貌自然活泼,其种植方式又分为带状与块状两种类型。

(三)分车带绿地的设计

车行道上纵向分隔行驶车辆的设施或绿带,以保证行车速度和安全,常高出地面,也有在路面上用白色油漆画出标线,以分隔车辆,称为分车带。在分车带上进行绿化,称为分车绿带,也称为隔离绿带,用它来分隔对向或同向的交通。一般分车带宽度为4.5~6.0m,最小的也有1.2~1.5m,但这种最小的宽度只能满足分隔交通的要求,因为种一行乔木最小宽度为2.5m,种两行则要6m以上。分车带长度50~100m,交通干道与快速路的分隔带可以根据需要延长。分车带绿地要十分重视交通上的功能,起到分隔组织交通与保障安全的作用,机动车道的中央分隔带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进行防眩光种植。机动车两侧分隔带如有可能应有防尘、防噪声种植。分车带的种植有以落叶乔木为主的,有以常绿乔木为主的,有的搭配以灌木、草地、花卉等,也有的分车带中只种低矮灌木配以草地、花卉等方式,这些都需要根据交通与景观来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在城市规划中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道路绿化搞好了,不仅美化环境,而且还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减尘、改善小气候、防风、防火,保护路面、组织城市交通、维护交通等作用,同时也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增大,造成城市拥堵、空气污染、热岛效应严重等环境问题,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不断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一、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从宏观与微观上对城市绿地空间环境(包含: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带、防护林带、滨水空间、风景保护区等)的自然生态系统、人造景观系统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进行营造设计,实现绿地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创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的可持续人居环境。

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有: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等。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在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中,要把城市绿地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资源和空间的优化配置,使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设计,要符合城市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特点。要将一系列单独的绿化个体进行整合,使之成为相互联系的绿化网络系统。要充分考虑城市郊区与市区绿化建设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2)以人为本原则。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绿地的生态环保作用,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3)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努力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共同发展;(4)地方特色原则。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参考本城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文化特点,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套用旧的设计或者其它城市有名的景观设计,不然体现不出城市景观设计的美观性。

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确定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目标

规划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范围一致。规划目标是通过规划设计保护城市自然(景观)资源,调整景观结构,合理布局绿地景观,营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可持续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绿地系统景观资料的收集

包括生物(植被、病虫害等) 、非生物(地理、地质、气候、水文和土壤等) 两个方面,绿地景观的生态过程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态现象(人口、文化及人的价值观等) 和当地人文对景观影响程度等。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规划区域的绿地景观结构、自然过程及社会文化状况,为以后的景观生态分类与生态适宜性分析奠定基础。

(三)绿地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根据现有资料,综合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选取影响绿地景观格局、分布规律、生态演替的主导因子作为分类指标,进行景观生态类型制图,以此作为绿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四) 绿地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等) ,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或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同时进行不同景观利用类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风险分析;构建合理的绿地生态系统,以达到既维持生态平衡,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五) 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1、斑块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结构成分将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分成不同大小的类型,大尺度景观异质性分异明显,几何特征少,呈现自然、随机、无序的特征,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大面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调节生态环境,并且有助于城市的美观;小尺度没有完整的群落和生态特征,也没有完整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呈现出高度人工化的特征。中、小型的斑块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实用性特点,改善城市景观的整体视觉效果,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形象。大、中、小斑块的作用不一样,每部分都具有特有的作用,同时从景观的角度考虑,每个斑块可为不同季相和颜色的不同植物类型,因此要对斑块数目(PN)、斑块密度(PD)、斑块尺度(MPS)、丰富度、优势度及多样性等指标进行测算,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斑块,以大、中斑块为主体,小型斑块为点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

2、廊道

研究显示,廊道在一定宽度下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建筑面积增大,人口拥挤,交通堵塞,街道的加宽与合理布局成为首要问题。在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还可以当做是城市分割屏障与空间连接组织,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城市地形以及居民分布情况,在城郊合理建设绿色安全屏障,如防护林,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廊道的屏障作用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在城市中心,不同区域之间也可以用廊道进行分割与连接,比如用绿色廊道将工业区与居民区隔开。城市中与夏季盛行风同向的绿色廊道和楔形绿地还有利于把城市的风导入主城区,改善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温度,同时起到增加城市绿色景观的作用。因此要对廊道的边长面积比(SHAPE)、边缘对比(TECL)、适应度、平均毗邻度(MPI)、接触度(CONTAG)、连续性等指标进行科学测算,通过廊道建构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同时从廊道的不同作用功能和景观出发,考虑选择不同的树种,搭配不同的色泽和季相。如:导入风向的廊道可以选择树干高、冠径小、适宜本土气候和土壤的树种,以保障廊道内气流通畅,快速流动,提高“风道”效应。城市景观廊道t可以选择树干高度适中、冠径大、色泽与季相变化的不同树种与植被相搭配,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城市景观。

3、基质

在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过程中,要将基质设计在斑块和廊道的范围之内,利用基质中不同的建筑景观与廊道和斑块相搭配,采取对景、框景、借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法,同时加入不同的本土文化元素,通过对分析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使之与空间构建相映射,形成良好的景观。 比如在居民区周围设计绿地系统,要将居民区处在绿地系统的包围之下,利用道路、文化小品、游园绿地、地标性建筑等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再采用不同造景手法因地制宜地打造不同特色景观,使居民生活在景观优美的绿色环境中,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下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有利于科学合理的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实用性、生态性与美观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