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1

【摘要】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要使医院真正为广大民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就必须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将现代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精神相结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互补,方能满足广大患者多层次的需求,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医院可持续发展

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medical humanism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Zhang Qiande,Zhao Jianli.(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In modern society,the competition in health care market is becoming serious. In order to enable the hospital to provide high-quality medical services to the broad masses of people,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we must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medical humanism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Key Words】Medical human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现代社会,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发展不仅面临着宏观经济体制的变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冲击,还要面临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化等挑战。一方面,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使诊疗手段日益高技术化;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人文精神缺失,医患关系紧张,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大力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实现科技与人文的互补,增强医院的软实力,才能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爱生命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常译作humanism,意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己。

医学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质量、生命价值和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关注人类身心健康和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的和谐互动及可持续发展。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瑰丽多彩的生命现象、奥妙无穷的人体、复杂多变的疾病,既是医学永恒认知的对象,也是促使医学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医学的研究对象不仅是由各种器官组织构成的有机实体,而且是具有各种复杂心理的社会成员,一切不良的精神刺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行为与环境因素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有些疾病并不是细菌、病毒和各种理化因素引起的,而是根源于有害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的医学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多学科来考察人类健康与疾病,认识医学的功用和潜能。因此,只有将现代医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满足患者躯体上、心理上的多层次需求。

2 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人文精神

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可持续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彰显人文精神,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极为吻合。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深化过程中,其对医疗服务业的管理及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医院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几种观点:①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观。医院可持续发展是指医疗服务达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的社会目标的程度。②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医疗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关注双重效益,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③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增长观。有学者从发展与增长内涵的角度,提出“合理增长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但是增长不等于发展,增长和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长仅仅是物质的扩大,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医务人员素质的提升、医疗服务的改善、医疗质量的提高、医院环境的美化等方面的相应发展,医院将会面临难以持续发展的境况。

医院是以诊治病人、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是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与设施,对特定人群或群众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医院关注人的生存、人的生活和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人文精神重视人的生命,因此,医院可持续发展与人文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医院服务的对象是人,要树立“以员工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员工为本,就是要尊重员工的各项权利,重视员工的发展需求,把员工满意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其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弘扬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人文精神,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目标。同时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形成合力,为医院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病人与医院是“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它是医院发展的基本矛盾。“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患者的能力和水平,认真分析患者的需求现状和变动趋势,提高患者的消费价值,进而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是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

3 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是强调从整体医学出发的综合医疗模式,既重视人的自然属性,又重视人的社会属性。这一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也是21世纪医院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医院的发展应从“重技术、轻服务”的倾向往“重技术和服务的整合”的方向转变,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医学人文精神,强化医学人文关怀,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能较好较快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对医务员工的人文精神传授:医学是爱人、救人、帮助人解除痛苦的科学,在发展中始终渗透着人文精神,始终关注着人的生活质量、生存意义,并且围绕人文价值去实现医学价值。若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真正实现高新科技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要让每位医护人员懂得,一个完整的医护职业形象应该是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爱心浓烈和人文素养丰厚的完美组合。因此,既要学习医学业务知识,掌握先进的医疗技术,又要扩大人文视野,加强人文知识的陶冶,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的人文素养。在医院组织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中,强化人文学科教育,使医护人员不断吸取人文精神的营养,自觉地把人文关怀融合到医疗服务之中。通过对病人的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来施展医术,提高水平,锻炼提升自身的社会、心理、文化素质,达到真善美人格的融合。

3.2 确立“以人为本”的医院服务理念:所谓“以人为本”的医院服务理念,就是在医院活动中强调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幸福,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和利益,一切工作从“人”出发,一切工作为“人”服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医院服务理念,应包括两个方面:以病人为中心和以员工为主体。以病人为中心就是要为病人提供一切所需的服务,包括诊疗、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和精神等方面的服务,使患者有一种温馨感、亲情感和家庭感,以便早日康复。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在硬件上为病人提供优良的就医环境和人性化的设施装备。以员工为本就是把员工作为医院发展的主体,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通过对医院人力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最终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医院的组织目标达到和谐一致。

3.3 制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医院发展战略:医院的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目标,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依托,以提高医疗质量为载体,以“科教兴院”为战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加强管理、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素质,走优质、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大力进行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全局、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探索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绿色理念,打造以人为本的环境设施,实施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提高高新技术含量、先进医学人文精神分量和医疗服务质量。

3.4 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它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必须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特别是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应是人文精神的倡导者、推行者和身体力行者。要站在医护员工队伍的前列,带领员工忠实践行医院的使命,恪守人文精神的信条;其次,建立体现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必须与医疗业务工作相结合。医学蕴含人文精神,医疗业务工作过程体现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导向作用,使医护人员对医学事业产生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好的服务患者,促进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再次,建立体现医学人文精神的医院运行机制必须讲究方式、选好载体。在推行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可通过一系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文化、教育、体育等载体对员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同时也可以充分运用电视、录像、网络、报刊、杂志等现代传媒手段,营造医院人文精神氛围,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0~34.

[2] 杨耀防,汪力平,舒长兴.从医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看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J].九江医学,2008,23(1):46~48.

[3] 胡登利,邓明然.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医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医院管理,2004,24(9):42~45.

[4] 徐婕,张前德.浅论医疗服务的人性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9~71.

[5] 常燕玲.医院“以人为本”医疗服务[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9(4):1485~1486.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人文精神 PBL教学 教育技术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3.004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体现,是对人的生命尊严、质量、价值以及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维护、追求与关注,是对人类身心健康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互动与持续发展的关注,也是对医疗从业者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①②医生是一个对道德性和专业性都要求极高的职业。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上对素质品德教育的要求中包括遵纪守法、人道主义、追求卓越、交流意识、医学伦理、文化信仰、实事求是、合作互助、依法行医、兼顾效益、科学批判和维护医德等十二条。英国的“明天的医生”培训规划提出“21世纪的医生,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的社区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专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的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冷静地判断、必要的知识,以及不迷信。中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则指出,欲为大医者,除医学知识外,还需涉猎五经三史、诸子庄老。可见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得尽人之才情和个性而为伟大之医疗。

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科学课程的内容日益增加,人文科学内容被逐渐压缩,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被专业教育所取代,更加注重实验室技能的训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然而医学技术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滞后带来了一系列社会、伦理、法律问题,因此医学教育中人文学科的价值再次得到强调。③④欧美各国医学院校都将医学人文学科作为医学教育的必要内容,提出医学人文学科是培养高素质医生的基础。我们国家顺应医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也开设了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医学伦理学类课程,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之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针对性较差,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侧重于医学史,而且采用大班课堂讲授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欠丰富,因此教学效果亟待提高。⑤医生只有自己具备了人性的尊严,才会尊重病人的人性尊严;医生自己是人性丰满的人,才会把病人才能作为真正的人得到最恰当的救治。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从医生的大学教育起始阶段开始,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创新人文课程形式,丰富人文课堂教学内容,使医学生真正得到人文方面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真正成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精诚大医”。

因此,我们提出创新医学人文教育的教育理念,开发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课程,利用文学、艺术、影视、体验等多种教育形式,采用讨论会、体验活动、专题研讨、病区参观等学习载体,以阅读、沉思和理性的思辨作为学习形式,开发涵盖课堂课下的立体式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1 教学材料

在素质教育课程中,教学材料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一本教科书也无法向学生全面展示人文精神的光辉。我们拟在教学中运用多种与医学人文精神相关的材料,如文学作品类: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格医生》,索尔仁尼琴《癌症楼》,加缪《鼠疫》,苏珊・桑格塔《疾病的隐喻》,托马斯・曼《魔山》等;电视剧《白色巨塔》、《心术》、《柳叶刀》、《永不放弃》;电影《大夫》、《人到中年》、《护士日记》、《宛如天堂》、《卡桑德拉大桥》等。

2 课程形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大班授课制,采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小班教学法,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材料选定课程主题,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负责引导。使教学目标在学生的思考、讨论和总结中得到实现,将“人道、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帮助学生实现从认识思考到心向往之再到付诸实践的过程。

课下教学采用观看电影电视、参观病区、参观医学博物馆、角色体验和学生社团研讨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教师的引导中完成医学人文精神的创新教学。

3 意义与讨论

医学人文精神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道:“以人为本”,关心人,重视生命的质量、价值和尊严,让医学科学的发展始终沿着造福人类未来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方向。(2)平等:“天赋人权”,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都是不容侵犯的,在医疗体制不完善,医患对疾病认知不平等的情况下,医生和医疗机构都不能凌驾与病患之上,代替或引导病患作出选择。因此,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道德的源泉。(3)自由:“自由主义”,医学学科、医疗体制、医生培养、医患关系,都是一门门科学,都有内在的发展规律,我们应该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靠行政指导、舆论引导或医生个人的无私奉献是无法在根本上促进事业健康发展的。(4)医生的个人发展。过去讲医学人文精神的“以人为本”、“天赋人权”和“自由主义”都是站在病患的一方,假定病患是弱势群体,假定医疗机构和行政体制无须作为,片面的强调医生的人文精神缺失。实际上,在讲人文主义的时候,也应该重视医生的“以人为本”、“天赋人权”和“自由主义”,即医生的专业发展,职业荣誉和个人成就也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包括医生和病人两个方面,在医而言是职业荣誉,在患而言是生命尊重。

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知识和技术的教育已经不成为重要的难题,但是人文素质的缺失、医疗条件局限和医患矛盾的恶化已经凸显为当代医疗系统的重要问题。教育探索与实践表明,在医生培养的基本阶段开展的人文精神教育,既符合时代要求,促进医学发展,又解决医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对于缓和医患矛盾的现状,促进医生职业发展,推动医学事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⑥

注释

① 文秋林.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4):204-205.

② 杨小丽,刘晓村.重塑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11):702-705.

③ 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10):66-68.

④ 莫碧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与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8):9-10.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3

1.是促进我国医学学科健康发展的需要。学科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恩格尔教授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临床应用》一书中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引发了医学界的一场深刻变革,使医学学科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向更加符合医学宗旨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体系的转变。而践行这一核心服务理念,必须对我国现有医学学科进行重构,以实现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医学模式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进而促进我国医学学科的健康、协调发展。

2.是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具有权威影响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为保证医学院校毕业生具有日后从医的核心能力,于2001年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的基本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等7个宏观领域[2]。从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看,有4项内容都属于人文素质类要求,而这正是我国医学教育的“短板”,为实现这一目标,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医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纠正重科学知识轻人文素养,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偏见,从而促进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医学教育的科学发展。

3.是满足民众诉求的现实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医疗技术和生命现象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日益严重,而人道精神并未得到相应的改善和扬升,于是出现了医疗活动中“道”与“术”发展的失衡,使得现代医学出现了过分商业化、技术化的倾向,并似乎已染上严重的“唯科学主义”“技术崇拜”与“人文精神萎缩”等顽症[3],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医患关系的高度紧张和医疗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医疗行业的现状与民众需求形成巨大落差。纠正这一背离医学宗旨的行为,迫切需要整个医学界的努力,需要医学院校从自身做起,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切实担负起培养既具有精湛医疗技术又具有丰富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医学人才。

总之,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之魂,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代医学学科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忽视医学人文知识的涵养,不仅将严重影响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还将影响医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医学生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是未来生命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实践的中坚力量,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二、当下医学人文教育面临的挑战

1.从认知角度看,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对医学人文教育重视不够。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行动总是由其思想支配的,有什么样的认知,便会导致什么样的行动。我国西医作为舶来品深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普遍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不能深刻体认“人文素质之于医学生就如同专业素质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受益终生的基本素质”[4],因而忽视甚至轻视医学人文教育,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倾向。部分医学生只重视实用技术的学习,除专业知识、技能外对其他学科和知识都不感兴趣,更不重视人文素质的修炼,缺少一颗宽容、仁爱之心;部分医学生甚至不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及人文主义产生的背景[5],医学人文教育收效甚微。

2.从学科建设看,我国医学人文学的学科归属尚未明确,缺乏医学人文学科的战略规划。学科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我国医学人文学虽有一定发展,但还远远不够。我国学科目录并未将医学人文学作为单独的学科设立,使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从事该领域教学和科研的人员没有学科归属感,评聘职称时只能挂靠其他相近学科;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学科门类不齐全,人文学科受到严重排挤和削弱,课程设置残缺不全且多为选修课,主要用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强化应用技能等,这样的人文教育无疑是肤浅、空泛的[6];在省级乃至国家科研立项中医学人文学的研究专项稀少,这都将严重制约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和引导功能的发挥。

3.从教育效果看,与民众对医药卫生事业的需求程度尚有相当的距离。医学院校是输送医学专门人才的摇篮,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有赖于良好的教育,其中包括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医学院校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偏重医学技术,难以将医学人文教育有机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医学人文教育缺乏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人数普遍不足,专业培训严重受限,通晓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社会学的跨学科人才紧缺,教师缺乏学科归属感;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大多照本宣科,很难联系医学实际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分析,有调查显示,学生对人文类课程期望值很高,但“老师在授课时教学手段单一,照本宣科,不能更多更好地结合实际,使得课堂讲授没有吸引力”[7]。这样的教学效果势必与民众的需求程度形成巨大反差,医学人文教育难以承载民众期望之重。

4.从行风现状看,与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教育相抵触。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部分医务人员的人生价值天平发生倾斜,仅将医疗卫生职业视为谋生的手段,工作缺乏责任心,对病人态度冷漠,无视生命的珍贵,吃拿卡要、开大处方、收受“红包”、索要回扣等,严重背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少医院管理缺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片面强调经济指标,对医德医风要求不明确、不严格,缺乏有效的监控体系,对违反医德医风的行为或听之任之,或查处不严,致使行业不良风气蔓延,这不仅损害了患者的权益,败坏了医疗行业的形象,还使医学人文教育缺乏说服力,给医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与建议

1.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专业化培训的重要载体,开展医学人文教育需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学科群,首先要明确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划定医学人文类课程的范围,结合各校实际合理设置医学人文课程和教学内容,科学制定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并统一规划和编写高质量的医学人文教育教材;其二要确立医学人文教育核心课程并处理好核心课程与一般课程的关系,如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等课程属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应列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一般类课程可列为选修课或作为推荐阅读书目;其三要加强人文学科与医学专业的交叉融合,形成完整、系统、有机的与医学相匹配的医学人文学科群,在进行医学专业教育时,应充分发掘人文科学资源,注意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在开设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时,应将人文教育类课程整合到医疗实践中去,达到医学与人文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避免以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中注重理论,普遍侧重于范畴、体系的传授,而对适用性、实效性关注不够的问题。[8]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增强医学人文类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医学人文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充分运用校内、校外两大资源,既要充分用好本校已有的人文社科方面的师资力量,又要面向社会聘请一批学有建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者和专业人士,通过开设医学人文讲座、座谈交流等形式,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人才引进、在岗培训、脱岗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拓展和提高人文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使之能善于运用医学基本知识和医学案例阐发和说明本学科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人文学科教师队伍的量化考核和激励,明确目标要求,加大督查力度,奖励和表彰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优秀教师,逐步提高整个人文学科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专业学科教师队伍的人文知识培训,使之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哲学观,自觉将“授业”与“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在医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如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医学与医学伦理学的有机结合等,使医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3.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是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应鼓励教师探索医学人文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在探讨和交流中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直面当前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强化医学生关爱病人、敬畏生命的价值理念,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应引导医学生将医学人文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既是医学专业技能的实习过程,也是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过程。

4.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实践基地。环境教育理论认为,人与环境是交互作用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文就其本质而言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情感,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时,应充分发挥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合力育人的格局。人文精神只有通过主体自身的人文实践才能得到培育和生成,医学院校应通过军校共建、校地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实践教学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等。社会和家庭是强化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家庭和社会应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支持、配合医学生的支教扫盲、科技扶贫、卫生服务、法律咨询、文艺演出、环境保护等实践活动以及志愿服务、义工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让医学生在深入社会时了解国情,在服务民众时培养情感,在实现价值时体验人生,逐步培养团结友爱的时代精神、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全面提升人文精神的境界。

5.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校园氛围。学校是一方舞台,也是一个社会,校园文化是强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浓郁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对医学生性情的陶冶、德性的养成、情感的升华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应积极开展蕴含医学人文精神、充满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校园医学文化精品、名品,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逐步培养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悬壶济世的人文情怀;应着力在建筑雕塑、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活动场所及设施的布局、设计等方面下工夫,充分展现医学悠远的发展历史、关注人类健康的人性光辉,增强医学生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应重视感性手段的运用,如观看电影、录像,阅读感人的文学作品等,通过感受细致入微的关心爱护和良好的后勤服务,让学生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得到升华,懂得关心他人、关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与奉献精神,使校园文化活动真正成为提升医学生文化品位、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精神;医学人学本质;医学人文教育复归

医学的产生与发展是本地区先民们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而积累下来的经验反思与智慧总结,与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深层本质是人学。医学之人学质趣要求在医学教育中彰显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与体现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精神的继承与弘扬是国内医学高等院校教育的题中之义与基本要求。但令人遗憾与深感忧虑的是,时下国内医学高等教育由于深受西方医学思维方式与科学主义之影响,体现在其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中表现出“重技轻德”、“崇业贬道”之倾向,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教育功效之微或根本不在教育者视域之内,这与医学的人学本质渐行渐远。本文旨在倡导,深刻理解医学之人学本质并按其要求适时规范课程设置,借鉴扬弃国际国外医学教育之经验方法,总结探索中医药精神传承之途径是当下医学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之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一、医学人学本质规约与当下医学人文教育之错位

医学集科学、技术于一体,兼具艺术与美学之特征,其深层内涵与本质规定是人学。从其达到预期功效而言,它不仅要敬畏与救治生命,而且要解读与体悟生命从而为人之全面发展提供广阔时空;从其体现的伦理意蕴而论,“医院和医生是成为生命伦理的骄子还是弃儿,就在于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取舍存毁之间。”故而,医学不仅是医技单纯物理之展现,而且是人文关怀人理的深层蕴涵,这是所有医学的最终企求表征与最高价值归宿。从哲学维度而观,人究其本性是自然、社会、精神属性三位一体,以“病人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人性之医学观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其日益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可与广泛赞同的深层缘由。

“医学技术与医学美德构成了医学人道的一体两面”随着医学的纵深发展不断与时俱进。医学的科技尤其是人学本质内在地规约着医生不仅要医技高超,而且要医德高尚。世界医学伦理四大经典之一的《论大医精诚》的“精”字,是对医生医学知识广博精准,技艺精湛方面的要求;“诚”字是对医生道德品质至真至纯,仁爱无偏方面的规定。而历经时空筛选积淀为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者爱人,赤诚救世的事业准则;一视同仁,不分贵贱的道德品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不贪财利,作风正派的伦理标准;精勤不倦,博极医源的学习精神五个方面。正是在此种意义上,同志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虽然医学仁德情怀在理论上历来倍受人们推崇与赞颂,但现实生活中却因医德失范与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引发医患冲突日益加剧,剖析其原因,国内医学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做为一个重要因素日渐浮出水面。受科学理性主义价值观与机械论还原主义之影响,现代医学教育秉承“人体像一台机器,疾病是这台机器的故障,医生的职责是修理这台机器”之理念,在医学生教育偏颇之现实表现主要有二:其一为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重技轻德,其二为医学人文课程在整个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设置偏斜失调。据调查显示:国内医学院校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比例最高为9.3%,最低为4.6%,大多数院校在7%―8%,平均为7.45%。

二、国际医学组织人文教育规定与发达国家之范例

医学人文教育的复归基于人们反思医学高新科技的不可控后果与期待医学发展的惠民真谛。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政策与西方发达的范例作用是其现实回应。

国际医学组织的相关规定。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爱丁堡宣言》宣称:医学教育旨在培养促进全民健康的医生,人们心中理想的医生应是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哥本哈根《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行为和社会科学以及医学伦理学课程”的高标准规定:三者在课程计划中所占的分量应当适合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日益变化的人口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将医生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置于医疗实践的核心地位,超半数以上核心能力与医学人文素质密切相关。

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医学人文目标清晰;医学课程设置合理。Cooper J教授在美国医学院协会第105届年会上的“为21世纪培养医生”报告声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缺乏的医生,智力挑战能力在其职业生涯中经常发挥不畅乃至丧失。《医学教育未来方向》、《新世纪医学人才培养》、《美国和加拿大医学生教育掠影》标志着新时期美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的塑造,其中心要义是“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是在向医学科学、向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大爱。”“英国总医学委员会”曾先后三次出版权威性报告《明天的医生》,在医学知识、技能、医学伦理和职业态度等方面对医学人文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旨在展现“一个日益丰满、更加有血有肉的未来医生形象。”此外,法、德、日在此方面目标也非常明确清晰。

美国医学院校一般开设人文社科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且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始终,教学内容注重现实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师资知识结构合理,一般兼具人文社科与医学知识背景。法国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并定期检查,以医学教育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为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62.5小时,约占第1学年课堂教学515总时数的12.34%,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为10%。”其特色是政府保驾护航、增设护理见习教育、重视医学伦理教育、专题教学讲座等。

三、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规范与传承提升之途径

医学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与树立医学人文关怀观,这需从两方面进行努力,其一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其二是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

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的挖掘与传承。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做斗争过程的集体智慧结晶与实践经验总结,也是民族抗争精神的体现展示与对生命的体悟反思。随着西学东渐与科学主义与理性思维的霸权,中医的非科学性与存废之声曾喧嚣一时,但中医的实践功效经受住了疾病对其考验,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医的文化特质再度被高度重视与重新挖掘,中医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奉行的思维理念再度被传承与发扬。整体主义医学思维、辩证施治疗疾方法、博及医源未病诉求、仁德慎独伦理气质、生命贵重责任使命、大医精诚职业理想等皆为中华医药传统文化精神精华之所在,构成了中医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之魂,它们潜藏于医学典籍之中或蕴含在古代医家个人的品格修行之内,需要现代医者深悟体味与总结挖掘,更需要当下医学教育与医学生努力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与走向世界的一面旗帜。

国外医学道德合理因素的吸收与借鉴。国外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诊疗方法与医学伦理思想,是西方医者智慧的凝结与品格的结晶,也是时下中西医展开对话语境的史学背景与现实基础。希波克拉底所倡导的医德品质与南丁格尔所体现的护理精神,被全世界所认可并被医界所称颂,而科学精神与人文品格并举,实验方法与理性分析并存,精确性追求与临终性照护并重,是值得医学教育合理吸收与全面借鉴的。

医学人文教育培育的必备条件。对中外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伦理品质进行挖掘提炼与传承发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若想达到既定目标与预期效果还需其它必备条件,其中开展医学人文科学研究和兼具人文与医学知识背景的可资利用的师资不可或缺。医学高等院校进行医学人文科研的基础条件包括数量与质量可观的网络资源与实体书籍与学术期刊,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匹配合理的师资队伍,学校主管部门重视与提供支持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此外,课堂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相互补充、医学人文教学始终如一贯穿整个医学教育全部,是使医学生人文知识得以完备、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人文品格得以形成、人文情怀得以塑造、人文行为以实践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李振良,孟建伟.技术与美德之间:西方医学人道主义思想渊源[J].医学与哲学,2013.34(10A):1-4.1

[3]曹洪欣.人民日报建言: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N].人民日报,2015-3-25

[4]威廉・科克汉姆著,杨辉,张拓红译.医学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4

[5]李芳,李义庭,刘芳.医学、医学教育的本质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2009.30(10):66-68

[6]梅人朗.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生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组的中期报告[J].复旦教育论坛,2001.22(4):1-8.16

[7]于双成,金祥雷,于雅琴.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景及本质特征[J].医学与哲学,2011.32(12):11-14

[8]嵇艳.英国本科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嬗变[J].医学与哲学,2013.34(8A):30-33

[9]陈建平.美国大学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教学及启示[J].医学教育,1999(3):24-25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5

1 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弱化

20世纪80年代,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及英国医学委员会(GMC)提出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学教育。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MIME)公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提出7种核心能力,其中4项与医学人文素质有关。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制度规范都对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存在明显的弱化和缺失。首先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本科生教育大体学一点医学伦理学、医患关系学和社会医学等课程,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更是弱化或缺失的。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人文选修课相对较少且范围狭窄的问题,并且除政治哲学课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课程很少。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多达20 %25% 。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授课的教师基本上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老师,普遍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背景,不具有较为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师资结构不够合理,临床医师从事医学人文教学的较少,也导致理论联系临床偏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大多数学生对于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弱于医学专业课,仅仅是应付考试。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医学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人文课程属于附属课程,医学人文教育效果缺乏检验的手段,仅仅通过考试很难评价培养出来的医生是否具有医学人文精神。

2 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紧迫性

医学人文教育成功与否,对于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生、成为一名良医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其紧迫性随着医患关系日趋恶化而愈发凸显。高等医学的人文教育要始终把握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观,要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要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当前医疗情况下,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应是把医学人文精神转化为人文医学。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不是“态度好”,而是“想方设法治好病防好病”。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冲击医学人文教育,医疗服务商品化、诊疗手段物化、医患关系经济化、医学人性淡漠阻碍了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高水平的医学人文教育,必须通过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交叉融合。现代医学模式下医生角色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提供者”要转变成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健康资源管理者的“五星级医生”,要达到此要求任重而道远,医学人文教育在此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其紧迫性由此可见。

3 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医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纵览中外医学发展史,医学的宗旨无一不是救人性命,祛除病痛,促进健康。中国古代医学家将医学视为仁术。药王孙思遂《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则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与女,贵人及奴蟀,我之唯一口的,为病家谋幸福”。美国医生Trudeau E.L.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些都体现出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密不可分,医学人文是伴随着医学科学的出现而产生,深深植根于医学中,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相得益彰,没有人文的医学是没有灵魂的医学。对于从事医学职业的人来说,不仅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医德医风。对于正在校园学习的医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加强医学人文方面知识的修养,努力塑造从事医学专业的基本品行和道德规范。

4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4.1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人文教育可促进医学教育的日标形成。医学人文可弥补和修正现有的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和医学文化的缺陷。高等医学院校的领导要充分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把握医学人文教育的方向,营造医学与人文并重的校园育人氛围。医学院校的教师、医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医学生要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觉悟,要重视人文知识的摄取和实践。

4.2改革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

要切实制定切合医学教育实际的医学人文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医学人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重视教学中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要着力改变现在单一的由人文专业教师授课的现状,多举办名医大家讲座,以其从医的心路历程感染学生。

4.3加强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相辅相成、结构合理的医学人文教师队伍,专职人文教师要多了解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要与临床医师保持密切联系,关注临床实践中的人文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同时要建立一支以临床医师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8〕,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教学针对性,强化医学人文素养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4.4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中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医学人文素养是通过临床实践体现的,临床教师、医师在带教中要率先垂范,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病人痛苦,外科手术如何减少病人损伤等,这不仅是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更是一种关爱病患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医学人文教育还可通过专业人士和志愿护理人员的活动进行,如在医院或社区,艺术家和公众志愿者与患者一起,利用艺术、音乐或回忆疗法,以及健康运动等,将艺术与人文有机结合。临床实践中的言传身教、耳濡口染是医学人文教育以及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为重要的环节。

4.5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尤为明显,这也是现阶段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人文教育,但是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

4.6构建和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评佑体系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人文精神

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迎来了医疗水平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矛盾,既有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矛盾,也有医生伦理上的矛盾,同时还有医患关系中利益分配的矛盾。其中医生职业道德的日益滑坡,医患关系的恶化则是我们需要直面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就需要加强医学伦理学教学,帮助医学院学子建构医学人文精神、重塑医德体系,以此促使广大医者提升职业道德,形成科学的医学伦理体系,从而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权衡医疗职能与利益分配的先后,全面解决患者肉体上的疾病及心理上需求。

一、医学伦理学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关系研究

所谓医学伦理学,从狭义的角度讲,即是从伦理的角度去探究医生的职业道德以及医患关系中伦理问题的学科。可见医学伦理学所探究的问题并非局限于“救死扶伤”的方法与结果,而关注的是对患者尊严、价值、社会利益等因素。从这一点看,医学伦理学即是促进步现代医学由纯理论性的临床医学向意识化、社会化的人文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总言之,医学伦理学既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形式,同时也是人文精神发展建设的一种渠道,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二、医学伦理学中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分析

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医学体系不断细化完善,各类科学课程也逐渐成为教学的重点。诸多医学专业对专业知识的过度重视,也导致了其人文科学内容的严重缩减。正因如此,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切实解决医疗实践中社会关系、法律、伦理等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医疗改革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推动现代医疗事业发展,我们就需要强化人文科学教育,以此助力与医德建设,并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医学专业中我们就需重视医学伦理学教学,并有效进行人文精神渗透,这样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培养医学人文精神能够促使医学平衡发展现代医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性医学,其主要强调医学规律、实证方法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总体上讲,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方式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有着相似之处,这样也就强化了其实践性与理论性。然而医学作为一种与人息息相关的学科,其还应该涵盖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等人文精神。由此可见,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是相互作用的,医学科学中有效融入人文精神则能够彰显医学的本质——即以解决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总而言之,在医学伦理学中有效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则能够促使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平衡发展。2.医学人文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基础医患关系恶化是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之一,也是目前医疗改革需重视的问题之一。从医患关系的实际情况来看,造成医生及患者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部分医生缺乏人文精神,对患者的心理需求、社会需求不甚重视,并严重关注自身利益而不顾患者切身利益,如此自然就会造成患者的不满情绪。可见,医学伦理学中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提高其职业道德,这样便能够逐渐调整医患之间的杠杆,促使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三、医学理论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分析

1.传统医德教育,有效融入人文精神正如上文所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本质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医德。而医德又是人文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于医学伦理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是具有一定基础。然而在此基础上,要想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则还需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譬如以传统医德文化为基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有效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医德医风。首先,我们可以抓住传统医德文化的核心内容“仁爱救人”,并深刻的诠释其含义,帮助大学生理解以“仁”为基础的医德文化的内涵。然而,我们可以根据此为基础,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有效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如我们以“仁”的释义为基点,将医德中的“仁爱”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所谓“上下相亲谓之仁”,在医患关系中我们且将问道求医的患者与悬壶济世的医者分个上下,那么便不难理解到传统医德中的“仁爱救人”实际上指医患关系要相互亲近相互和谐。通过对这一传统医德文化的诠释,便不难促使大学生养成“仁以待人”“温良亲人”的人文精神了。此外,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即意味着推己及人才是正真的“仁”。据此“仁爱救人”的内涵又得到了丰富,即“仁爱救人”的根本是医者对患者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并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物质等方面的需求。总而言之,于医学伦理学教学实际中,为了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就可将传统文化与医德医风联系起来,以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2.完善课程体系,建构人文精神教育体系医学专业教学要想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则不能仅仅依靠医学伦理学单一的人文学科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需要全面建构起良好的人文教育体系,扩大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因此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既要以医学专业课为基础,同时还需加强公共教育课、人文选修课建设,并增设与医学伦理学交叉的人文课程,如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等,从而形成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具体医学特色的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3.以医学伦理为基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形成优质的精神文化环境。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实际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我们则还需切实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譬如在根据医学伦理学中医德医风有关教学内容,我们则可以开展以“学习白求恩”为主题的校园征文比赛、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伟大医者的良好医德医风,并促使其逐渐培养优秀的人文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有效提升医者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在医学伦理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并完善课程设置,以此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刚,郭照江,梁红娟.医学伦理学若干原则在教学应用中的是与非[J].医学与哲学,2016,37(5):72-75.

[2]张永利,姚黎英,张金凤.培养90后医学人文情怀立体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哲学,2012,33(1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