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伦理学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伦理学基本原理范文1
[关键词]福禄培尔 学前教育 泛神论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036-01
弗里德里希·威廉·奥古斯特·福禄培尔(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bel)是被公认的19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创立者,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的笃定追随者。其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长久以来对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顺应自然的原则
福禄培尔学前教育理论顺应自然的原则主要受到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行动哲学”、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自然哲学和克劳泽(Karl Christian Friedrich Krause)万有在神论的影响,他认为宇宙中不灭的法则是万物赖以生存,并支配及统一万物的神,神性是人性的本质和根源,人性本善。幼儿时期是教育发挥导其向善的最关键时期,此间的教育、教学和训练必须是容忍的、顺应的,保护性的和防御性的,“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①。他很早即感受到所谓神造自然和人类心灵的关系,由自然到神,由有限到无限的哲理。他提出学前教育应顺应自然,将人、自然与造物融为一体,并达到三者的和谐共荣。教育活动应尊重教育对象的基本意愿,令幼童尽可能自己决定和掌控其行为,成人不盲目干涉,通过幼童的自主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进而启发他们的潜在力量。福禄培尔在勃兰登堡(Brandenburg)开办幼儿园期间,每周一次带幼童到郊外玩耍,引导他们亲近自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生活习惯,启迪幼童心智,化育幼童情感,谨慎遵循儿童本性,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让儿童发现和了解自己,这些教学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二、持续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进化”与“持续发展”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渴望完美与健全的思想,“人的发展过程也和自然界的进化过程一样,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序列”②。人类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教育乃从受胎同时开始”,他将人类初期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并主要讨论了前三个时期的教育,他强调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是彼此孤立和存在罅隙的,而是相互过渡和持续发展的,如果忽视其内部的关联,势必偏离教育的终极目标。他不提倡从小就对正常的儿童施予特殊的教育,要求采取相对普适性的方法,他认为人的发展是对立与调和中的持续发展,对立与调和法则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儿童只有接受外界刺激,才能有了解外界的动机,才有机会对外界刺激进行反思,才有可能将自己对外部事物的认识通过活动表现出来。而这一切都不是断裂的,“每一个后继的阶段以一切和个别先行的生命阶段的强有力的、完全的和特有的发展为基础……因为只有每一个先行的发展阶段上的人的充分发展,才能推动和引起每一个后继阶段上的充分和完满的发展”③。学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儿童发展自己的这种天赋。
三、自我创造的原则
福禄培尔认为,创造性的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方式。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上帝创造了人,即创造了自己的摹本,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因而人应当像上帝一样进行创造和发生作用”④。所以,人类的生存和教育的发展的前提是人类必须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他认为人类的劳动、生产,不应单单是维持衣、食、住等基本的生命所需,而应是将原本已经存在于机体内部的神性表现出来,这是劳动和自我创造对于人类和人类的教育事业的恩赐,劳动和创造是人性之要求,福禄培尔提倡幼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体验和理解自我创造的真谛,因为自主的自我教育活动所得来的成果,远比被灌输与被强迫要真切而且深刻。他还特别强调家庭和母亲在学前教育和幼童自我创造力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曾经有经典的语录,即:“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他充分肯定了创造性活动作为教育的方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固然,福氏所提到的创造性可能仅仅是指“创造”出东西,或许与“制造”的概念更为接近,但这仍然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对于当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无裨益。
注释:
①(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页.
②吴式颖主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页.
伦理学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自学考试;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整体性;概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3年在全国推广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历史。那么作为通识性课程的《基本原理概论》,无疑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教师的‘教’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往往因为其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语言,而成为90后自考学生群体对其形成价值认同难以逾越的藩篱。从教师‘教’的维度看,怎样更好地做到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而言,不仅仅获得‘鱼’,更重要的是‘渔’;与老师而言,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GDP。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深度把握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的整体性
1.首先明确一点――教学体系的整体性
何谓‘教学体系’即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手段及两者的统一。《原理》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根据是经典原著,将经典原著的深邃思想通过一本全国通用的基本原理教科书来得以完整体现,其内容的阐述注定是比较概括,缺乏感性材料的支撑,某些地方甚至是‘蜻蜓点水’式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相关理论阐释,与学生而言,其呈现的难免有些‘突兀’,接受都成问题,更妄谈价值认同,加之《原理》本身的学科特点,从而让自考学生对其‘望而却步’。
如何克服以上缺陷,与教师而言,不得不说是一项挑战,是一项具有艺术性的工作。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有声’地将教材内容进行录音式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将教材知识点转化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来,根据理论内容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下面相关部分会有详细论述),给学生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一种价值认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明确教材体系的整体性即理论体系三个组成部分的整体性
自2005 年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建设以来,关于《原理》的整体性问题的讨论一直不断,从而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其无论对于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以及相应的二级学科建设,还是对于理论的科学理解,基本原理的整体性问题都至关重要。
(二)对概念的深度细化
首先,概念作为理性认识的最小单元,对理论的阐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原理》的哲学部分。哲学被称为所有学科之母,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哲学的高度概括、高度抽象。还有一种调侃式的哲学定义,哲学是制造概念的科学,这些人们对哲学的认识无不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这些的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到的,以及我们头脑中自认为的那个涵义都相去甚远。以下同过举例说明。比如“物质”的概念,在物理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研究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其有明确的界定,在我们的头脑中“物质”是最熟悉的“老朋友”,但到了哲学领域,我们乍一接触,这个老朋友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哲学领域,对其的界定“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再比如“运动”一词,在我们的头脑中,就是物体方位的变化,涉及到的参数也无非是距离、速度及时间,这种直观性很强,甚至我们可以切身所感受到的。哲学对其的界定就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再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初高中阶段,我们或许就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而烂熟于心,但却对何谓生产力,何谓生产关系而模棱两可,或者处于一种可意会却无法言传的状态。
其次,对概念的深度把握,离不开感性材料的支撑。感性材料的支撑除案例式教学外,还有重要的两点,一是,对概念的语句成分分析;而是引入该概念在经典原著的出处,以及相关理论的来龙去脉。以下以‘’概念的讲解为例。
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把‘就是这样的定义’而要求学生去熟记于心。首先应该分析‘’概念的中心词是‘理论体系’或者‘科学’,前边是一系列来界定的语句成分――谁创立,谁发展,以什么为目标的‘理论体系’,并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句子成分,以此达到一种精准的分析。
二、学生的‘学’
(一)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亲自参与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卓越的智力。这样学生就好比得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可以独立前进了。
在讲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部分,通过观看《检察官与女囚》社会调查类节目,作为本节内容的切入点,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讨论,节目中的悲剧看似是个人原因造成,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最后将主题升华――撇开生存问题,道德只是妄谈,人只有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会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此处也可以引入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
在此过程中,不主张运用外在的、强制性的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而是要把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建立在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学习型组织
确切地说在班级建立什么样类型的学习组织,是一个管理学的问题,尤其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在其“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角色的效用较之前日渐式微,在当下社会环境下,教师该发挥怎样效用,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及这种角色定位所赋予的使命,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就笔者所带的班级具体情况而言,同一个授课单位内,既有理科背景,又有文科背景,基础不一,只能通过分类管理。一个班级一般分为七个学习小组,小组分类以文理基础为主要参数,兼顾性别p年龄的搭配。相比师生型的教学组织,同辈人相互影响的扁平组织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伦理学基本原理范文3
关键词: “基本原理概论”课 情境式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情境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针对学生注重情感感知而又崇尚社会正义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选定的典型情境中,调动学生参与“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受到教育的教学模式。情境式教学之“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往往会与学生的情感、心理产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主动获取知识,最终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人的充分发展。
一、“原理”课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的现实依据
(一)从课程定位看必须引入情境式教学模式。
“原理”课旨在教会学生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研究各种问题,它就像一座连接社会和理论的桥梁,一方面使学生汲取基本原理的精神营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把知识物化到实践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从内容看,理论多半是以抽象的概念、范畴和逻辑推理的方式表现的,对它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课程特点看,理论具有价值性和真理性相统一的理论品质,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主观世界,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学科。这就需要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触动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维。为此,把情境式教学模式引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客观存在的教学现状需要引入情境式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原理”课教学往往遵循这样一个模式,那就是机械地从基本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相关的原理,然后围绕这些概念、原理进行论证,或者结合某些具体事例加以解释。区别在于教师教案的厚薄不同,规定的学时不同,罗列的例证详略不同,而从章节编排、观点表述、论证思路等方面基本上大同小异。这种的教学模式,抹杀了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忽略了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忽略了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忽略了学生实际缺乏哪些精神营养,最后只能以一种说教的形象而导致教学对象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对于增强“原理”课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三)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要求引入情境式教学模式。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当代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信息非常迅速,学生思想呈现出比以往更多元和复杂的趋向。一是认知方式偏重感性化,多数学生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忽视理论学习,情感因素更多地渗透在其认知方式之中;二是个体独立意识膨胀化,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意识的独立性,强调个性化;三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统一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要求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原理”课要适应这种新变化的要求,必须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寻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原理”课情境式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学生的情感要求,是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基础。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原理”课中,由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很多,学生常觉枯燥乏味。特别是有些教师常常把理论当做是单纯的知识识记,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时没有愉悦感,影响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在授课时,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可以采取不同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非听不可,从而激发相应的情感。事实证明,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的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对理论的认知的目的。
(二)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是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条件。
当代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不再轻信和盲从,他们喜欢发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取得学生的信任感,发挥自己在情境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教师只有“台上是良师,台下是益友”,对学生亦师亦友,才能获得学生的敬爱和信赖。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进步就慢。师爱这种感情力量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动力。爱护和关系学生,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对学生一视同仁。并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这样就可以真正地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创设必要的情境,是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关建。
运用情境教学法要以情生情,以理激情,借景生情,让学生置身特定情境中,以便根据教学预期触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情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1.情绪渲染法。教师要以自己真挚的情感感染、打动每一位学生。在传授理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材料,通过感人的讲解,调动和强化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鲜明生动而不失逻辑性,准确简单而不失趣味性。要特别重视语言直观教学,通过丰富而准确的表情,恰到好处的动作等情绪渲染,感染和教育学生。
2.情境展示法。教学情境的展示,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触景生情,营造热烈、活跃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诸如图片、影视资料、音乐、小品、漫画等手段,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紧扣教学内容,将创设问题、展示资料、课堂讨论与正确引导四者密切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欣赏过后讨论,教师则加强引导,对资料内容进行梳理,以实现理论升华,以感染和教育学生。
3.自我体验法。通过角色效应,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可以通过角色转换原理,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活动情境。学生若能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就会主动投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强化。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现身说法”进行自我教育,如学生社会调查的汇报、热点问题的辩论等,都会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原理”课情境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价值
(一)利用情感的两极性特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美丑,提高认识能力。
情感的两极性,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两种对立的情感,表现为积极肯定和消极否定两个方面,当学生对“原理”课有了感情,就会努力理解和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学习“原理”课的基本原理,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反之,就会精神不振,无心向学,甚至厌学。再者,当学生耳闻目睹社会上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时,就会产生敬佩、仰慕的情感,当学生窥见那些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丑陋现象时,就会产生反感、厌恶情绪,这是因为以往的教育已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判别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利用情感的两极特征,在学生已有的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真、善、美值得敬佩、仰慕及假、恶、丑应该遭唾弃、厌恶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达到思想理论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学境界,使学生在体验中独立思考,交流学习,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情感的感染性特征,互激互励,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情感的感染性,是指由人与人之间情绪的相互感染而引起情感共鸣。寓理于情是进行“原理”课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情境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效果。为此,一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教师凭借坚实的理论功底,讲出理论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时代感和巨大的逻辑力量,方能凸显理论自身的魅力;二要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声即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谨、恰如其分;情即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富有激情的情绪,情真意切;声情交融、富有生气与热情,从而获得强烈的课堂艺术感染力;三要以自身人格的力量,教书育人。教师这种人格的力量是融理想、信念、品格、情操和教养于一身,教师基于这样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及扎实的理论功底之上的对的真情实感,对学生产生极大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达到“原理”课教学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在知识取得与形成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简单地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监测和帮助学生完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整个活动过程;学生不是教学活动的随从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能协调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无形的群体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又能转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战斗力。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将教师和学生同时纳入多种互动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师生之间才能形成情感“合流”,心心相印。实践证明“原理”课的最佳效果,是社会意志、教师意志和学生意志三者的和谐统一。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原理”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梁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谢建芬,张小绿.“基本原理概论”课“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
伦理学基本原理范文4
【关键词】互动教学 多媒体 两课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39-02
《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是大学生最难以领会和掌握的一门公共课。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老师手捧课本、独白式地进行灌输说教的模式难以真正达到教学目标。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教学应用的普及给我们的“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机会。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尤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论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可以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全方位的情感交流、课程知识内容的对话,从而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互合作的团体精神。而且利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猎取相关知识、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两课”的教学目的。
一、“概论”课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包括“概论”课在内的“两课”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脱离现实世界的基本状况和实际生活。许多讲授“两课”的老师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有着近30年“两课”教龄的马昌海老师在谈起“两课”教学时说:“思政课相对而言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加之现在的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要是一味采取灌输式教学,的确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的确,即使授课老师敬业,备课很认真,理论阐述完善而透彻,甚至为了不时地提起学生们逐渐衰减的兴趣而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但由于其教学形式是单向的“一言堂”或者“满堂灌”,课堂效果或秩序依然不佳。从考试的结果看,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并不理想。总之,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概论”课的教学现状与教学效果令人堪忧。教学效果令人担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性原因,也有新情况和新问题。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概论”课的教学内容重复多
由于这种课程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理论又大而全,一定的容量下就没有与中学的教学形成层次上的差异。1996年国家教委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基本上涵盖了大学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经对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甚至在高考压力下,还超出了中学的基本教学范围而“提前”学习了大学的“概论”课内容。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不如专业课强,从而造成与国家教委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相反的结果,即事实上被边缘化了,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理论深度上都被打了折扣,这样就与中学形成了重复。毋庸置疑,高校的“概论”课如果不添加新内容,或改变教学模式,学生必然缺乏新鲜感,不认真听课,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2.“概论”课的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大学生又处于即将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段,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社会和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中学生不可比拟的,而且,许多现实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规划。如果说在讲政治的年代政治课是非常吸引人的话,那么在当今社会价值多样化,尤其是高度经济化取向的年代,思想政治课的低下回报率给这种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可以说,“概论”课没有很好地把握时代精神的脉搏,没能科学地解释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大学生更倾向于在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平台上获取与时代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在上面寻找答案。由于“概论”课教材编写的特点决定了它相对于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的滞后性,“落后于社会发展少则5年,多则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一门缺乏现实“实用性”和“价值回报”的政治理论课如果再缺乏时代感,与大学生的处境没有丝毫关系和针对性,怎么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呢?这种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又怎么能提高呢?
3.传统的“概论”课教学方式单一,缺乏互动性的教学创新、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在信息膨胀的时代,我们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止步不前。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能动性被极大地忽视了,这在高度强调个体主动性的时代,明显地脱离了时代精神的需要,从而导致教与学两个环节的脱离。现代教学理论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放在更高的地位上,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那么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教学效果自然不好。传统的忽视新教学技术手段的教学模式与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来说,各种图形、影像、声音、动画都已是其生活和学习中熟悉的一部分,而传统的依赖嘴、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模式似乎更显得陌生起来了,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氛围,是完全可以把学生的心拉回到教室里。总之,让学生在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中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让他们在现实的师生互动中学会尊重老师和同学,培养个人品德,这就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
二、“概论”课互动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在从事“概论”课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一些互动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在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笔者对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大二本科学生200多人、化学院155人、09级旅游管理和应用数学班等共500人的教学中,通过分组自由选择案例讲解、讨论辩论主题、PPT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的实践;并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计入课程的平时成绩。下面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几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模式:
1.启发提问式
该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性思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教师事先准备好问题材料,在上课时给学生观看,并提出启示性问题,让学生进行短暂思考后进行对话式回答。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不同的提示和引导,以保证循着预定的方向进展;最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引出要讲的知识原理。笔者在讲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时,在制作的PPT课件中,首先提醒学生回顾第一章中讲到的“事物的发展规律性,事物是变动、发展的”;那么,按照这一条规律,和任何社会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其产生、发展、最后灭亡的过程,而这正是的唯物史观所要论述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表现。通过这几句简单的串联,就把第一章和第三章与随后要讲的第五章内容联系起来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基本原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逻辑整体,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随后再展示几幅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画面,最后提问:“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似乎感到美国、西欧等发达资本主义依然很强大,而且看不到灭亡的迹象。这该如何解释?”让学生做短暂的思考,并回答问题。由于学生们认识较肤浅、不全面,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说资本主义繁荣是假象,要么说理论可能出现了错误。对于这些各种各样片面性的补充性回答就成为学生试图寻找最终完满答案的吸铁石,它使得学生们带着问题、带着主动性的思考认真地听教师逐步解释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这样,学生们感到时间不再是漫长的,而教师也不再为无人提问和听讲犯愁。
2.讨论法模式
选择某个适合讨论的主题,最好是有两组同学持不同看法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辩论,教师同时记下各种典型的不同意见。这种方法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越是具有对抗性的论点越是能够吸引学生的思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对枯燥乏味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态度,激发他们深入思考问题,把理论与亲身经历和现实实践结合起来,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连结方法,而且在学生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集体精神、尊重他人的品德,教师也需要思考、处理和整合各种不同意见,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和提高。笔者在了解到体育专业的学生有许多在社会上打工的情况后,从学生们提出来的分组讨论主题中抽取一个相关题目,“大学生毕业去向:是就业还是读研?”让两组持相反意见的学生进行辩论,陈述各自的理由,同时也穿插性地给学生们引入辩证法的一些原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自觉地把这些原理、要点与他们的论述结合起来,既言之有据、又言之有理。既达到了对专门知识的活学活用,又让他们看到了自己和对方的不足之处;让他们了解到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从而学会宽容地对待别人的意见看法,辩证地看待社会思潮和个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样他们对辩证法和矛盾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制作课件式
就某个主题或者小节单元知识,让学生制作PPT多媒体课件,促使他们领会书本知识,围绕知识或问题,使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信息资源收集材料,同时也学会使用PPT多媒体软件,这对于师范类学生也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学生们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与各种各样的材料联系起来,因为搜集的材料案例要与“概论”课相关小节的内容有联系。不能只顾搜集而不做评析。总之,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学生搜集材料案例和运用原理知识得当,思想观点正确,具体分析要深入和透彻。搜集材料和制作课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自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为教师搜集教学案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提供帮助。可见,这也是一种教学相长、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方法。此外,教师让其他学生提出意见,综合评分,用激励机制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多媒体制作实践,从而达到提升师生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和质量,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还鼓励、推荐课件制作优秀者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
除了上面三种课堂教学互动模式外,笔者还和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目前,计算机和网络已普及,它已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由于“概论”课一般都是几个班同学在一个教室里一起上的公共大课,人数多而学时相对又少,在课堂上要想实现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参与互动是不可能的。那么,开辟课外网络教学和交流空间就是一个克服课堂上师生互动局限性的有效途径,还可以与学生们讨论教学方式的变换,共享好的意见和感想,贴近学生实际,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到把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切身利益和关心的问题最佳地结合起来的切入点,从而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有新鲜感、时代性。而且,这个平台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等优点,互动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教师和学生平等相待,学生也不再有课堂上教师尊严的约束,而会敞开心扉告诉教师内心真实的想法,这就有效的弥补了课堂交流的不足,实现政治思想理论课的真正目的。
当然,就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互动模式教学也不是一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运用得好固然会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得不好、忽视本课程的基本特征及具体教学情境,反而会适得其反。对于“概论”课的互动教学来说,首先是方向性的把握。“概论”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决定了教师的历史使命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教师要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教学。掌握互动的度和方向,不能让课堂成为发表偏激言论的自由空间。第二是课堂气氛和节奏的掌控。同学们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应得到鼓励和引导。教师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精炼教学内容,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用科学的理论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是非,正确认识社会现状和改革开放遇到的困难。第三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协调统一。教师要合理地把握知识内容与学习、思维能力以及PPT等多媒体技术使用之间的平衡,不能走向诸如“唯媒体论”的极端。最后,教师还要注意互动教学的适用条件。教师要做到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注重启发独立思考和平等讨论问题。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经典著作的阅读。理工科学生、文科学生的差异性:前者偏安静,需要互动偏多;后者偏动,要注重阅读和知识。
参考文献
伦理学基本原理范文5
基本理论学习现代管理理论提升幼儿园管理品质
幼儿园管理是以组织幼儿园保教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它是幼儿园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按照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客观规律,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准则,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对幼儿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调动园内外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优质高效地完成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所进行的职能活动。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幼儿园管理与其他物质生产领域的管理不同 ,是以“育人”为目的的特殊的管理活动。②幼儿园管理是对幼儿园总体工作所进行的活动。③幼儿园管理是整个管理范畴的一部分。④幼儿园管。理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即:“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行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由此可见,幼儿园管理属于管理学的一部分,必须遵循管理学的一般规律。按照管理过程理论流派(又称管理职能流派)代表人物孔茨教授的观点:“管理就是设计和维护一种环境,使处身其间的人们能够在集体内一同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使命和目标。”即管理可以分为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五项职能,而协调作为管理的本质,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之中。
基于此,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现代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根据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及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做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一、管理应当预见未来——根据现代管理的计划职能来确立幼儿园的目标定位
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情况的变化使计划工作成为必需,尽管所有的管理职能在实际工作中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形成一个运行的系统,但是,计划工作在为全部的集合活动确立必要的目标方面,仍有其特殊的地位。因为,在主管人员知道为完成集体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和人选,按照什么方针来指导和领导下级,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控制方法之前,必须把实现目标的计划制定出来。所以说“计划”是对未来的各种行为做出抉择的职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关键即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如何来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呢?有几个方面的因素是必须考虑的:
1.目标和计划的政策性与延续性。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未来五年内,国家将继续坚持“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地方各级政府要合理布局,有计划地推动示范性幼儿园的建设。要在城乡各类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中扶持一批办学方向端正、管理严格、教育质量好并具有良好社会声誉的幼儿园作为示范性幼儿园。”基于此,从战略的高度看,我们将幼儿园的目标定位为: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南,坚持以全面推进幼儿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示范性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和衷共济,卧薪尝胆,将幼儿园建设成环境优美、设施优良、管理先进、队伍整齐、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新型托幼园所。
“志当存高远”,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教育局幼儿园优良的传统,又顺应时展的需要,使教育系统举办的幼儿园在行业中始终处于示范和领先的地位。
2.目标与计划的前瞻性与预见性。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对幼儿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幼儿园不仅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要求,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此,湖南省长沙市教育局幼儿园在认真分析了当前幼儿改革的发展趋势后,制定了“依托本部,稳打稳扎,逐步扩大规模和向三岁前教育延伸”的发展规划,并自筹资金近百万元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托儿部,专门收托2~3岁的幼儿,既满足了社会和家长的需要,又适时地抢占了教育的先机,可以说是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2005年,我们又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在河西新建了一所12个班规模上午幼儿园,形成河东河西三处办园的发展格局。
3.目标与计划的可操作性与灵活性。
为保证计划的切实可行,根据管理理论中有关论述,我们将幼儿园的总目标分解具体到年度目标和学期目标,再结合年度和学期目标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保证了目标达成过程中的步步为营。同时,为使目标的指向性更加明确,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适当的调整,使工作始终围绕目标而进行,保证了幼儿园各项工作井然有序的进行。
伦理学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 慕课 翻转课堂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43
On Innovativ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under MOOC Background
CAI Wenwen
(Marxism Teaching Depart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Bijie, Guizhou 5517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ducation into the era of the "online". The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foundly affected every aspect of social life, including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s imperative.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 teaching, therefore, to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development, must be conducted 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use of lesson for advocating advanced teaching concept,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o autonomous learning, make classroom teaching more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Mooc; flipping classroom; autonomous learning
1 慕课的特点及其倡导的教学理念
所谓慕课,就是指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学在虚拟课堂中进行,慕课学习者们来自世界各地,传统的电视大学、网络公开课等都是把教学过程录成视频,放到网上,在线学习者不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感觉就像在围观老师给别人上课,在慕课课堂上学生们可以相互倾听、相互讨论,相互回应,而不是老师满堂灌。
慕课倡导的理念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能学到任何知识。”①传统教学中,课程受学校规模的限制,可选的课程就非常少,而在慕课背景下,可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门课程可供选择,选择多了,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大学生们可以选择本校老师的课,也可以选择其他学校教师的课程。
2 慕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过程缺乏互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分开的,教师和学生缺乏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在讲台上自言自语,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做其它学科的作业,在讲台下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这些都是课程教学缺乏吸引力、没有实效性、学生被动参与教学的表现。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对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喜欢主动学习的学生非常少。要改变这些教学现状,就需要教师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积极改进现有教学方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传统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较强的是“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基本原理概论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同时原理课程可以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而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给我们提供的是改造世界的方法,而不是提供一成不变的教条。尽管专业知识的传授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有的考核方式只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3)教学监督评价体制流于形式。传统的教学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有的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如同行互评、师生互评等。同行互评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大多数时候仅仅只是为了完成每个学期的听课任务,对被听课教师的教学提出中肯和建设性意见的很少,一是出于怕得罪人的心理,另一种是出于互相好评,当好好先生或者根本无法对被听课教师提出改进和改善的建议。师生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完全是客观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喜欢讲故事多的幽默的教师,不关心理论知识的学习,或者是能够让学生轻松过关的教师,部分学生不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现有的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机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促进教学的作用。
2 慕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教学的手段
2.1 翻转课堂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1)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就是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实质就是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的部分,强化课堂上学生讨论的部分,翻转课堂强调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相结合。虚拟课堂在此指网络课堂,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不一样,没有教室、没有面对面教学的教师和学生。虚拟课堂是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对真实课堂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之前,先进行自学,虚拟课堂是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学习的有效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到主动学习,在进行网上学习之前,学生可以运用一切电子设备,比如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获取自己想了解的知识,然后在网上进行学习,先进行预习,同时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讨论。
虚拟课堂可以事先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解,有一定的基础,为真实课堂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准备,在虚拟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难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老师请教、或者向同学请教。教师在同学反馈的问题中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便得出学生在相关的知识点上存在什么问题,大部分同学反馈的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归纳总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以便在真实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学中多互动,少灌输。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而不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多讨论、多交流、多互动,少灌输,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虚拟课堂与真实课堂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师和学生要在课外花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更多的互动。这就要求学生花更多的时间来预习和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分组来进行学习和讨论,教师在课堂外则需要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寻找相关对策,使真实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教师在课外要充分的利用和学习其它学校优秀的教学资源,利用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来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高度自觉,并且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需要教师的有效监督和比较完善的考核机制来保证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质量。
2.2 凸显自主学习在期末考核中的比重,将实践教学纳入考评
传统的考核方式重视分数的考核,期末考试在总评成绩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论考试分数的高低不能准确衡量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传统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在期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的学习,期末考试分数可能很高,但并不能真正凸显课程教学的目标。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凸显平时学习的重要性,期末考试的成绩比重还可以进一步弱化,期中考试的成绩可以进一步弱化,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将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表现凸显出来,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考试在题库中训练,会考试,能拿高分,但是却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来完善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纳入考评。教师在考核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们在虚拟课堂的表现,通过考察学生自学及课堂讨论的情况来进行考核和评价,这样教师不仅仅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也可以掌握学生在虚拟课堂学习的情况。
2.3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涉及到学生评价和同行互评,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不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可以使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正,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更适合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求。同行互评是教学评价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同行互评,可以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在理论修养和教学实践中的进步,要想更客观地进行同行评价,需要教师从“我被听课”转变到“我要听课”,从应对被动听课,转变到主动要求听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请本校在这门课程中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师来进行指导性的听课,避免同行互相听课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