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1
1深度学习与数字化课程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最早源于美国学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的实验教学法研究,按照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把学习者分为浅层加工者和深层加工者,即对应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强调知识的延续与螺旋递进;强调学以致用的灵活学习;强调探讨式的合作学习;强调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充分通过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获得职业认同、专业收获及情感浸润,从而符合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旨在转变教学观念,结合专业课程特色,将数字化课程建设回归到本源,助力学生深度学习。近来来,通过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服装专业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1)个性化校本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亟待开发;(2)现有的教学资源没有统一规划,建设成果缺乏特色,无法推广;(3)教学资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获取缺乏便捷性;(4)专业课程资源建设中极少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课程资源缺乏交互性,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形式单一,手机终端的便捷性与推广未能体现;(6)数字资源的内容扩展性不够,无法满足学生的深度学习及品质课堂的高阶性、创新性及挑战度,更无法实现项目化的教改思路。显然,目前的服装课程的资源配置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理性看待数字化资源发展与共享现状,是促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思路
以我校“手工印染”课程为例,本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主要从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出发,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课程的顶层设计——链路设计——细节设计层层规划建设,融入教学资源+思政资源的形式,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从而进一步解决传统手工印染技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1顶层设计——思课程设计之妙,构建完善的思政嵌入式教学平台资源
数字化思政课程教学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从顶层框架设计出发,从人才培养的长远视角梳理专业学习与资源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教材、教法及课程标准,将课程进行重组,划分项目化课程思政模块,梳理各模块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学生成长需求,依据顶层框架设计规划数字化课程建设。依据课程所归属的学科和专业,从课程模块划分,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等方面体现顶层设计的特色,以顶层设计框架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构建课程思政平台资源库的框架。我校“手工印染”课程,将弘扬传统文化作为课程主线贯穿始终,重新整合划分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懂设计、精技术、善创新”的核心能力为目标,采用“分段推进”的教学思路将整体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模块,前后之间层层推进,难度螺旋提升,各模块中按照产品开发程序划分教学子项目。从面料改造的单纯印染工艺体验,提升到以服饰品设计制作为目的产品化教学,学生充分体验设计与制作的完整工艺流程。从认知层面认同——感情层面内化——行为方面转变,实现学生的体验感知、情感浸润、以文化人,强调对学生及学科的人文关怀及深度学习。而思政嵌入的课程资源平台,则是以此框架为基础,丰富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复习的各种教学资源,将手工印染名师、地方特色染坊、校本特资源等融入专题模块中,在数字化平台资源建设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形成,更加广泛而高效地传播非遗扎染文化。
2.2链路设计——思课程设计之拓,构建手机端公众号资源平台
课程链路设计即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之下,链接好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校内教学开发与校外辐射教学、教学人员教学与专业人员引领,思政教研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充分开发手机端的资源操作及公众号资源平台。例如本课程团队教师在课程平台资源库中拍摄了一系列的手工印染项目作品制作视频,从课程平台资源中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拓展到课后的社会实践,形成“宣传+学习”的公众号平台资源,从而建成效果良好的课程生态系统,学生通过手机端同样可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资讯,充分激发学生的沉浸式学习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会邀请一些手工印染的非遗大师,手工印染名师、企业技能大师走进课堂,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扩充平台资源的内容。最后将课程思政挖掘与支部党建引领融合,让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既有职业认同,又有情感浸润,达到以文化人的学习效果。
2.3细节设计——思教学设计之巧,构建特色体验馆及课程空间站
细节设计即在顶层设计和链路设计的引领下,深挖课程中的教学模式、建设思政嵌入式教学资源库、打磨思政元素、开发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增值性评价体系,从而关注学生的得艰励同,即得到学习成效、艰苦学习过程、激励学习动力、获得学习认同。(1)深挖教学模式,贯穿平台资源建设“手工印染”课程以扎染服饰品的创作流程为线,以任务和项目为逻辑纽带,按照CDIO教育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全流程划分工作任务,并将工作任务融入于课程平台建设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兼顾不同层次及学生个体需求,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匠心精神的形成。(2)提炼思政元素,融入平台资源例如在专题项目中,文化衫定制(成衣扎染)项目中,项目以“冬奥会文化衫设计”及“江海文化地域文化衫设计”为主题,从项目文化载体,项目主题、创作元素、构思创意来渗透思政教育,植入爱党爱国爱家的情怀,串联手工扎染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作品创作。在平台资源中,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资源库的现有资源,技法学生的深度创作,从作品转化为产品,融入双创理念。(3)展示文化底蕴,数字VR博物馆建设我们的数字化课程建设中,除了思政嵌入教学平台的建设,同时还开发了数字VR博物馆结合课程框架中的溯源篇—传承篇—立新篇,制作手工印染VR博物馆,展现手工印染的传承与创新。(4)开发特色课程资源,课程学习空间站建设基于专业素养及岗位职业,结合CDIO的教学模式,采用闯关挑战的方式,开发课程学习空间站,例如在学习“扎染叠扎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局限于叠扎法的作品制作,而是采用倒推挑战的方式从市场产品及成品推导作品所用的方法、工具及配色图案设计等,通过层层闯关,充分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结合“三教改革”,思考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教学模式,融入数字化课程建设中,让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真正能够辅助课堂,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学有所感。(5)深度评价增值性,提升高阶思维结合量化考核、质化考核及感性维度的评价方式,从课前、课中、课后平台数据分析,形成多维度、过程式、立体化的增值性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利用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等技术通过记录学习过程、识别学习情境、感知学习状态,并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包括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方法、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学生学习资源的智能化选择和推送等关涉学生个体的学习信息。通过“审美表现能力、技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展示表现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及时跟进课程的更新、优化,给予评估与调整,使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认知不足,形成符合学生本人起点的动态评价标准,克服了过去静态单一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评价中找出问题,收获自信。
3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组织实施;制度建设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指出,高校“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因此,高校必须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满足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媒体条件等实践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从分类上可以划分为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必须有效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具备较强办学实力的高校一般具有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平台),中心同时具备实践课程资源图片展厅、演播厅、情景模拟室等场所和设施,具有该类教学资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便利条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据我们调查发现,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尚且没有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这些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相对困难。因此,开发整合校内思政课实践资源,对于后者来说,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除了争取学校支持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外,思政课教学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校史馆、校园文化长廊、学生活动中心、学校演播厅、教室等场所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实践教学案例、图片做成展厅供同学们参观学习,还可以利用多种场所、舞台排演历史话剧、播放红、红歌、记录片,开展红色教育、改革开放教育。通过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改善思政课校内实践条件。
(二)充分利用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内容广泛,除了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外,还包括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包括除学校之外的一切社会资源都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外资源。很多思政课教师一说到校外实践资源就单纯地理解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显然是是不正确的,这种认识不利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为红色教育基地并非到处都是,不可能随时把所有学生都拉过去开展教育,更不要说成本、安全问题、课程衔接问题。而且,红色教育取代不了思政课实践教育,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成果、现实社会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资源,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会矛盾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体制改革问题等进行调研考察不失为好的办法。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其实到处都是,关键是能不能有效整合利用、愿不愿意做、怎样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思政课网络实践资源
虚拟、开放以及承载信息的无限性,使得网络成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注重的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实践资源库,既可以充分收集存储各种电子材料、音频资料,还可以充分进行演示。二是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民意社情分析,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部分实践教学基地的虚拟参观考察,同时还可以完成各种各种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同步学习。
二、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的组织实施
思政部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思政课必须“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建设理念。
(一)与专业系部合作,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重组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把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思政课。同时探索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修相应的拓展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就业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主动融入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职业素质训练和岗前教育、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提出建设性意见,弥补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与党团、学工等部门合作,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形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学生工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思政课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围绕学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宣传教育、文艺活动、公益活动、安全教育等,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提升为素质。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以及各系部的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院各部门都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努力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
(三)与实习企业合作,拓宽实践教学路径
思政课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既是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和学生成人的最佳契合点,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先进文化、规章制度和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的育人标准、学生的成人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学生怎样才能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由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术交流平台――企业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广泛调研,构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提高思政课教师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规范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是保障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推行的根本。高校要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要有院党委主要领导、思政部、学生处、团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机构要有定期会议机制,协调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制度,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要求,高职学校思政课专项经费的提取标准为生均经费不低于15元,这是衡量思政课建设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也是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质量归根到底要通过考核评价实现,因此,各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制度。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应立足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层面的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评价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和成果质量。考核评价方法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考核要与大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挂钩,纳入大学生日常操行评定。二是对教师层面进行评价。对组织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评实践教学的开展的组织实施情况、效果情况。三是对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评价其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工作情况。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部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思政课教师、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可以和部门工作绩效、教师工作绩效挂钩,同时还可以评优奖先挂钩。总之,各高校通过完善各种实践教学制度,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以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高校必须注重开发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同时,注重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组织实施过程,促进各个部门的内外联动。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规范思政课的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3
关键词: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架构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于OBE①理念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建有环境类本科环境化学专业点700余个,每年招收新生数万人。该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推进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家需求。环境化学虽主要是基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又有别于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该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注重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污染物的甄别与表征、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趋、转化与代谢、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以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的一门课程[4],同时,环境化学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介质体系,涉及气、液、固等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污染物;(2)多专业覆盖,涉及农业、冶炼、化工、交通等不同行业所导致的污染问题;(3)潜在危害性,涉及影响人体及生态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风险性评价、预测与防治;(4)复合性,资源—经济—社会多系统融合,复合污染及多样化解决手段;(5)区域性,污染问题的地理空间差异,区域的环境、生态污染差异;(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区域迁移,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以化学理论为主线,涉及普通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绿色修复等诸多学科与方向,从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原理的掌握、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与实践途径。
二、环境化学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全方位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与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并重的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作为主旨思政内容与环境化学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以下思政目标:首先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体会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学和拓展自主学习中了解我国对环境问题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专业领域深刻领悟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能够基于环境化学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拓展学习,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系统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总结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4
(一)组织领导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下的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1.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定位及工作思路
是否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放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位置;是否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明确思路
2.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中,学校党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能否达到适度整合的关键。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是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机构;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助手;行政、后勤等工作系统是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资源;教务系统是通过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都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分工合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整合各种组织资源,实现各组织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力量最优化、最大化。
(二)人员队伍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另外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通学生管理人员、图书馆、就业、后勤等跟学生接触较多的工作岗位的人员都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
(三)课程资源
1.思想政治理论课
按照05方案使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落实规定的学时和学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判断是非黑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其它课程
人文社科课程、各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些课程的教师都有责任在自己的课上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四)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实践育人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因此,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社会、体察民情、磨练意志,感知时代的要求、了解世情国情、学习新观念及新知识。在此基础上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高校管理无论是制度还是具体行为,都要体现育人的要求。育人是管理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成效,就要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高校各种与学生有关的管理制度具有指引、评价、预测等育人作用,管理制度用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高校要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高校各系统中除管理职责外,更多的体现为服务职能。广大职工通过自己的服务,以良好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以优质服务感染学生,以无私奉献教育学生,以优雅的服务环境熏陶学生,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学生在接受具体的服务与管理工作过程中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熏陶。
3.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个性化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另外在学校实际工作中,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和就业创业等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
(五)经费资源
在一切教育资源中,教育经费可以看作是几乎所有其他资源必须依赖的基础性资源,这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
(六)时间资源
高校学生在校时间为3到5年,时间分配一般为理论知识学习、学校各个组织安排的活动、私人休闲活动。作为一种不可逆的、稀缺资源,它在上述三方面分配时往往存在矛盾,各方都希望自己能分得更多的时间。
二、各项资源的联动措施
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个部门明确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这就有效避免了教育空白的存在。尤其一般情况下认为思政教育与己无关的专业课教师、管理、服务部门。没有教育空白后,还要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整合联动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经历。通过从事辅导员工作,一方面对学生在校几年中不同时期集中存在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二是建立与所在系部的辅导员的个人间的联系,便于了解学生新的动态。这样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才能更好的做到贴近学生。第二,对辅导员进行理论培训。辅导员、班主任由于忙于具体事务、又多数不是哲学或思政教育专业,所以在面对学生处理问题时,往往就事论事,不能做出理论解读,使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度。一是要重点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时事政策等内容。二是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等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学习优良的学风、班风、舍风的引导和建立。第三,共同搞科研。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因此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清楚。这就为思政理论课教师以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辅导员共同探究问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的思想层面的问题,为学生解开如人生目标确立、生活态度形成、知识才能丰富、工作实习岗位选择、如何交友、如何面对挫折等一系列问题的思想疙瘩。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整合联动
通过相互听课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通过相互听课的形式共同探讨有时实效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大部分思政课程安排在前两年,此时学生上的专业课程相对简单,思政教师基本都能听懂。通过听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师挖掘所听课程内容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思政课堂上把这些内容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的观点。专业课教师则在思政教师的课堂上体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从自己的专业课内容中或是讲授方法中蕴含的的基本原理挖掘出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对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内容与专业课内容相关联,一方面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反复刺激强化学生记忆,甚至把这种记忆带人以后的工作中。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与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联动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想政治课;课程建设;多元化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的主要渠道,是促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必须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工作,使得思政课程建设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1、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1.1、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式建设情况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形成。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参与社会调查和参观教育基地等。受到多方面主客观原因的限制,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参与效果也并不明显,缺乏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较大的开拓空间;其次,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地区特点、专业方向等还未形成有效对接。对于专业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课建设相结合的问题,研究力度尚且薄弱,结合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也没有针对企业所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并不乐观,多为传统的书本教学,课程模式较为落后,网络课程教学、多媒体线上教学较少。
1.2、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建设情况
我国高职思想政治课不重视课堂氛围的建设,主要表现课堂氛围沉闷,教师教学积极性不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导致高职思想政治课课堂氛围建设情况较差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脱离科技元素和时代背景,采用教育技术教学的比例较少,无法活跃课程氛围。传统守旧的课堂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从而在实践过程中忽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象思维的形成,思想政治课程教育过程十分枯燥。
1.3、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建设情况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对于受教育者的综合能力发展影响重大,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内容建设情况不佳,课程内容仅包括思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概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远远少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较为严重,完全遵照教学课本进行教学和学习,参与性较弱。
1.4、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学时建设情况
我国高职院校为三年学制,第一年和第二年为专业理论课学习和公共基础课的学习,第三年以专业课实践为主。思想政治课也是公共基础课的内容,高职思想政治课所占课时较少,往往被高职院校大量压缩。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课时要求具体为思修课需要保证每周3个学时,毛概课需要保证每周4个学时,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安排大幅度挤占思想政治课课时,在思想政治课程安排上克扣时间,为了凑够一定的学时,往往使用一些学习活动来替代。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多元化建设的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当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到思想政治课建设对于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可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
2.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模式多元化建设路径
课程目标改革指出高素质人才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思想指导下,学校可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政教学训练模式,开辟出完善思想政治研究、完善课程教学和进行思想政治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途径,使得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愈加开放化。
我国高职教育注重提升国民整体素质,要求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然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它的形成是有一定的途径和原因的,高职思想政治课程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课程模式改革的出发点。例如,针对多媒体教学风靡的今天,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应当融入更多的多媒体元素,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培养目标,简化教学内容。充分考虑社会系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和高水平的道德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专业学习和思想道德修养并重。例如,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不良的行为对于社会的危害,杜绝“黑客”行为等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犯罪的行为。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学生们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2.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氛围多元化建设路径
鉴于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知识的传播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力促进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注入更多的元素,以声、图、动态演示等多种方式活跃课程氛围,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可以从其他学校或者本校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织具备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活动,以使得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更加富有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内容多元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融入现实生活元素。教材上的实例往往过于陈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学生们缺乏对现实生活的观察,限制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然而,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可以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下可以搜集思想政治理论内容,如从网络渠道获取内容,以补充教师的课程内容。教师还需要发挥好率先垂范的作用,每个思想政治理论都具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运用条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元素,以现实中的元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得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思想政治理论。
2.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学时多元化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程学时多元化建设可以分为课内学时建设和课外学时建设。课内学时建设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时的建设情况,如果要想改善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课时分配不均、分配较少的情况,需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的完成做好监督工作,可以将课程学习划分为思政理论学习课时、思政理论参与教学课时、思政理论讨论课时和思政理论考核学时等;课外学时主要指思想政治实践学习和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社会调查课时以及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课时。
结束语
普通高等院校强调的是知识学习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高职教育则强调技术性。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于课程建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和落后的模式阻碍,进行全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课程是所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国良.论培养高职思政理论课双师型教师的依据――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学改革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24-28.
[2]刘德福,张伟,李权化,刘俐娅,况贤,蔡刚,马亚平.重庆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问题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4):62-70.
[3]戴春平.当代大学生生活社会化实现的保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下企业锻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9-11.
[4]齐永芹,邓凡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自我概念――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专业化滞涨进程的归因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04):76-78.
[5]储著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创新研究――基于办学模式转型与企业行业文化培育视角[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06):30-33.
思政课程资源建设范文6
近三十年,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任。探索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政课在民办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贡献。“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普通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1]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短,党委党建工作较弱,思政课在民办高校教学中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高校思政课是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肩负捍卫社会主义政权的特殊教育使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特点
“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体制、办学条件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的不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还面临着许多一般公办高校所不具有的特殊的情况和问题。”[1]民办高校的民办特点给思政课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一)学生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与公办高校学生一样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民办高校的运行机制和我国现行高考录取制度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学生较公办高校起点低一些,同为非重点本科高校,民办高校是三本,公办院校是二本,民办高校在本科层次录取分数较公办院校低,学生素质相对公办院校差一些,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表现在:第一,在思想上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个性鲜明,多才多艺,社会活动能力和参与意识比较强;第二,在学习上学习基础较低,学习积极性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好,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第三,自信心相对不足,思想压力大,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民办高校学生觉得自己上的是“三流”的学校,低人一等;第四,价值取向功利化,就业压力的增大更加强化了学生认为专业课有用,思政课没有应用价值的思想观念。
(二)思政课教师特点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自有的思政教师队伍年龄普遍青年化,年轻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然而这支年轻的思政教师队伍缺乏教育教学经验,很多应届生毕业生直接从课堂走上讲台,虽然学历不低,有的也系统接受过理论的专业学习,但缺少指导。教师以年轻人为主,职称也多以初级和中级为主,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同时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发展一般是以市场为导向,多以应用型专业为主,基本不会设置涉及理论一级学科及其六个二级学科的专业,与一些公办院校尤其是文科类高校相比,一方面民办高校缺少学科背景支撑,优质教学资源积累少,缺少教学科研氛围,缺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投资者从经济利益考虑,对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投入不足,重视不够,进修培训机会很少,实力较弱。
民办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缺乏稳定性,校外兼职教师组织关系在原单位管理相对困难,校内兼职教师精力投入教学有限,兼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兼职教师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思政课教学模式
民办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年轻教师教学出现两个极端,一种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枯燥死板说教,通过“填鸭式”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学生,另一种则是片面追求新颖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表面不注重内容,耍花枪,走进追求形式的教学误区。年轻教师有意识引进新颖的教学模式,然而流于形式,为了与传统说教式教学模式划分界限,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看起来什么新颖的教学模式方法都在使用,然后没有把握住核心内容,空有形式冲淡了教学内容,门面装点得漂亮,却没有实际的价值。民办高校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参加学术交流、学习考察和实践活动的机会偏少,理论基础水平不高,难以驾驭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对策
为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针对民办高校的特点,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研究思政课教学对象
思政课教学要面对两种知识背景的学生,在授课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因材施教。理工科与文科学生学习背景不同,知识能力和思维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学起点不同决定了在进行思政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文科学生因为高中已经学过历史课,掌握了基本史实,在教学中可以稍加点拨,理论上加深讲解。而理工科学生的历史知识相对薄弱,对历史史实的了解相对粗浅,在教学中要适当加大对史实的介绍。对文理科学生教学充分考虑差异性,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否则会导致文科学生觉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中学历史内容重复,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而理工科的学生会觉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史都不了解,更别提从史中提炼的理论了。
(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建设一支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由一些没有历史或政治学科背景的教师教学,一些老师自己对历史史实和理论观点不完全了解,其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相对较差,达不到思政课应有的效果。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理论功底。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师缺乏学科支撑,又受制于经费投入,很少有与其他高校的教师交流学习和培训提高的机会,专业理论功底相对薄弱。重视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入,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和考察、学术交流的机会,提高教师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理论业务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
(三)凸显思政课课程特色
利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中融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凸显思政课课程特色,提高教学效果。丰富的课程素材、身临其境的体会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发自内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达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笔者所在的安徽合肥,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近代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李鸿章、刘铭传、段祺瑞等,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以书本为纲,选择合适的内容融入教学。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与课程内容结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除了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种常用的实践教学方法外,还可采用调查创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后者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调查创作和小组讨论前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课程的延续,是有效学习的过程。他们通过自己的切身所观所感的史实,得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