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范文1

(一)学习不够系统、不够深入,往往以实用主义态度来对待学习,对业务钻研不够。在学习上虽然从来没有放松过,都十分认真地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政治理论和有关政策法规,提高政治修养和思想素质;通过学习,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资格水平,而且更是丰富了自己的学识和见闻,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锻炼了自己捕捉和处理新闻的敏锐眼光,使自己能够始终把握时政、综观全局,自觉地站在党的立场上判定是非,用专业水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学习的态度上,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在:只满足于学习是为了当时完成采访任务的需要,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做得还不够,缺乏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上的实用主义态度,带有功利性,是一种对自己、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我应该予以彻底纠正。

(二)工作不够扎实,主动性欠缺,开拓精神不够。自我安慰忙于采访,对工作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往往有新闻了,风风火火就去,事先策划不细致。像有次去采访,开始说是讲正气学习活动,结果到现场发现是一个信息化的会议,赶紧再现场进行策划,了解情况,搞的很被动。由于缺乏主动了解,导致所作的新闻仍是老套路。以后对这方面我还需要认真加以思考和改进。

(三)进取意识不强,有满足现状的思想,创新意识不足。对创新的进取意识不是很强,新思路不多,主观能动性发挥得不好。有时采访中碰到困难,还产生埋怨和抵触情绪,思想消极,不主动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牢骚委屈,使自己越发陷于被动。

(四)性情急躁,方法简单,对工作的方法和处事的艺术上缺乏谦虚谨慎。总认为只要自己老实做人、认真做事、与人为善,就可以了,但往往由于自己没有很好地把握处事和说话的艺术,没过多地顾及别人的感受,就会轻易让人产生误会。这些都是自己在为人和处事上的弱点,需要努力改进。

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范文2

1、宗旨观念弱,群众意识不强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一项十分实际的工作。在这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表现为关心教师不够,深入教师不够,心系教师、服务教师的思想意识较弱。一是学校有一些教师身体不好,我对他们过问很少,关心很少,只是一味的要求他们按学校的工作要求作好本职工作,很少关心他们的疾苦,即使是关心,也只是偶尔听一听,问一问,从未真正的做他们的知心人。二是个别女教师身体状况差,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她们常常一边治病一边上班,有时想与我聊聊,但我作为学校的领导,经常以工作忙为理由,怕教师请假无人上课,经常很不情愿听教师谈身体状况及家庭琐事,更不能深入他们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也从不体味他们的痛苦。

2、学习意识淡化,理论知识缺乏

对政治理论学习的认识一直停留是“软任务”的水平上,对业务知识的学习也以眼睛视力下降为理由,只在用时看看,有严重吃老本的思想。在政治学习上,存在学习目的不够明确,态度不端正,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的问题。常常是“走过场”,敷衍了事,平时虽然也按学校的要求做一些政治学习笔记,但在思想认识上,完全停留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上,谈不上边学习边思考,谈不上理解其思想的精髓,更谈不上全面、系统的学习。因而,在工作上也就不能用政治理论做强有力的武器开展工作,尤其是在做教师思想工作时,不能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上,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上显得不能以理服人。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任何一本政治理论书籍,没有认真的学习过教育法律、法规;二是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政治形势,不看政治新闻,不读政策性强的报刊杂志,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政治意识淡化,理论知识浅薄。缺乏开放意识,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观念落后。

3、工作思路不宽,工作力度减弱

作为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教科研工作,在具体工作中缺乏开放意识,缺乏创新意识,致使工作思路不宽。

一是学校教学的常规管理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个别教师备课敷衍;个别教师批改作业不认真、不及时;个别教师课堂“炮时间”等。我心里都非常清楚,却不能拿出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是学校作为自治区首批课改实验校,在课改实验中,教师们虽学习了一些课改理念,也尝试的运用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是:有的教师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不肯将已驾轻就熟的滞后的教学方法抛弃;有的教师不能深刻的领会教学新理念,在贯彻落实上存在着追求形式,致使形似神离;有的教师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的素质的意识不强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没有很好的思考过抓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一味的强调现教育局继续教育办公室对教师的培训已抓的很紧,学校没有抓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时间,只单纯的通过每学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促一促。

三是学校提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的目标,而我作为分管学校的科研工作的领导却没能为学校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案,得过且过,碰到自己熟悉的工作就多做,遇到属自己的弱项的就敷衍,或回避;

四是学校今年学校参加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抽测,样本年级的教学成绩居城镇学校之首,作为主管教学的领导,沉迷于“第一”中,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深入班级的次数少多了,细致的调查教师教学中问题、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班级学风问题等少了,在综观全校,全面提高各年段教学质量上动的心思少,做的文章少。

五是做为国家级骨干教师,不能起带头作用,辐射作用,在培养青年教师上,缺乏计划性;

六是作为学校党支部的组织委员,不能积极主动协助书记做一些党建工作,尤其是培养和发展新党员是组织委员的工作职责,我在这方面几乎没做工作。

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范文3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077-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高校相继成立了美术、舞蹈、影视等艺术专业。在非艺术院校办艺术专业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素质。但是这对于非艺术院校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积极探索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有的放矢地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类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1.思想活跃,创造性强,但理想信念淡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其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但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他们热爱专业,但很少关心时事;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但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从而导致其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偏离正常轨道。具体表现为:对于文艺晚会、摄影绘画比赛等和艺术专业相关的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的主动性较强,在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中创新意识强,但对于政治类学习活动和文化类活动兴趣较弱,平时也很少观注当下的热点问题。

2.专业技能突出,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艺术类学生在高考时,文化课比普通高考学生低,这使艺术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轻视文化课,重视专业技能课学习的倾向。由于专业特点,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自我练习所占用,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大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方面时间不够充足,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范围狭窄等。所以,文化基础薄弱是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同时也制约了专业的学习和发展。

3.个性特征鲜明,自我意识强烈,缺乏集体主义精神: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主张学生在学业中发展自由个性特点,努力塑造个性风格。这就使艺术类大学生一般强调个性化的发展,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漠,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散漫。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少学生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处事原则,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加强。

4.实践活动能力较强,受社会不良影响较深:艺术专业在教学上与其他专业相比,纯理论性的少。他们经常外出采风、体验生活、艺术实践,学习空间已不单纯是教室和图书馆,而是扩展为整个社会。因此,艺术专业学生就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另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各种信息的影响,由于缺乏辨别能力,有时会良莠不分,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加强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艺术类学生的这些独特个性特点,使他们在综合大学中与非艺术类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虽然这是受专业特殊性决定的,但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正确地加以引导,使他们成为思想品德和专业素质都过硬的艺术人才。

1.以人为本,取得学生尊重和信任:由于艺术类学生本身的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单纯地采取严加管理的办法约束学生的行为,要给学生一定的可以施展才华及创作的时间与空间,管理上应以疏导为主,与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学生心态,注重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和生活情况,特别是一些比较特殊的个体情况,如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等。

2.全员育人,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教书育人作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是做好艺术类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另外要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注意加强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由于艺术类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加强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宽其知识领域和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其个人整体素质。不仅要认真引导学生学好常规课程,还适量增设文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分析学等课程。与此同时,还应经常组织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人文讲座,开展有特点、有影响的文化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3.专业教育与艺术实践活动并重:艺术类学生往往有着鲜明的爪性,如何把他们凝聚起来,在保护爪性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我们在工作中经常思考的问题。艺术专业学院在开展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应坚持一个思路,即学生活动要与专业相结合。我院就结合专业特色举办了一系列专业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DV节、课件制作大赛、播音主持大赛等等,这些专业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创作意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作空间和一个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平台,现在我院的这些专业比赛都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活动。

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范文4

关键词 教师素质 高校教育 创新创业 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3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eacher's individual quality for a ques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launched a more in-depth study, combined with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Faculty of existing quality level and the author's own experience summed up some higher feasibility measures, including further improve the existing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further intensify efforts to tra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water flat improve offer a little humble.

Key words teachers' quality; college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system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概述

近年来,伴随着创新创业型教育模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大范围应用,国内的很多学术研究者都开始针对此项新型教育模式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并且相继得出了很多内涵解读,笔者将其大致总结为如下几点: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即为创业意识与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传统模式中的知识或技能传授。高校的教育者应当将培养学生智力水平作为基础支持,并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创新性特点,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导向;其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是基于创业教育理念所开展的一项新型教育模式,它需要高校教育者同时拥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业水平,并且还要不断的提升个人的综合组织来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最后,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中产生的一种知识型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它的主要价值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

2.1 教育者的创新创业观念不强,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落后

在过去的时间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与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很多高校教育者都存在着创新意识不高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首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过程当中,高校教育者仍然只注重理论课程的教授,填鸭式与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仍然随处可见,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还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其次,还有一些教育者没有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给予全面的了解和关注,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开展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进而让很多学生在没有消化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就匆匆地进入到下一个学习阶段中,从而导致学生的畏难情绪不断增加;最后,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教育者缺少创新训练经验,尤其是在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以后,高校中的师生人数比例已经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一些教育者的教学任务加重,并且本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又不高,从而也就影响到了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导致创新力严重不足。

2.2 高校教育者的素质水平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带来负面影响

如今,我国高校当中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人数严重不足,而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工作中的教师质量也是令人堪忧。首先,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当中的教师存在着学历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为了应对今年的学生扩招政策,高校开始引入了大批的年轻教育者,这些教师的教学经验为零且学历普遍不高,总体的科研实力非常弱,拉低了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准。其次,很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教育者们都没有参与过专业的创新创业培训,他们既没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同时也不了解当前行业中的最新管理理念,从而很难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当中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进而让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变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意味。①

2.3 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骨干教育人才

纵观我国高校当前的师资团队的综合素质水平,精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注于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构建供热工作的教育者几乎是凤毛麟角。这种异常薄弱的教育基础致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速度变得非常缓慢,从而在无形当中影响到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整体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 提高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教育者素质水平的方法

3.1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者培养体制

清华大学的在职教授姜彦福与张健等人曾说过:“创业是一个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涉及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人类学等不同的学科,每个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进行观察和研究。”不难看出,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速度,重点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即为针对现有的教育者培养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只有先将教育者的个人素质水平提高上去,才有可能带动起整个教育服务体系的良性变化。首先,高校管理者应当将现有的教师考核标准、培训内容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结合过去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实际经验来形成一套有利于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的长效发展机制,为高素质师资团队的建设工作提供适用性更强的制度政策;②其次,伴随着这两年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很多新型教育理念的涌现为高校管理者制定出了更高的工作标准,在新形势下,高校的管理层领导应当更加细心地去发现存在于学校发展历程当中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在教育人才的培养观念上做出适当的调整,让所有高校教育者都能够具备应有的创新意识,将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学习;最后,高校领导还要保证教师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尤其是要给予各个院系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与各项政策支持,从根本上调动起每位教育者的培训参与积极性,将应付了事以及假大虚空等现象彻底扼杀在苗头当中,进一步夯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服务力量。

3.2 进一步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者的培养力度

高校的核心任务即为开展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的顺利落实则要完全依靠教育者。在新形势下,教育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尤其是在“大学生创业浪潮”风头正起的当下,很多高校管理者都将创新创业教育设为了教育体系中的重点,从而在无形当中为高校教育者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首先,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教师应当具备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实践经验。③基于此,高校领导要从根本上给予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工作以更高的重视程度,并且为高校中的创业型骨干教师提供参加国外培训或经验交流的机会,并同时还要聘请一些各个专业的企业精英来到高校中宣传最新的管理经验,帮助高校教育者们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其次,应当加强对高校教育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事实上,每位高校教育者都应当认识到高尚师德的重要性,并且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们的错误行为并帮助他们去改正。例如,很多高校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作弊或抄袭现象时,都会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从而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暴力虐待学生的行为。基于此,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教师要懂得去关爱学生,尤其是在处理“问题学生”时也要以口头教育为疏导方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温暖;最后,高校教育者还要尽可能地扩充自身的知识领域,在正式开始教育服务活动之前,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以及营销学等其他周边学科的知识,同时要针对教学模式做出适当的调整,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来制定一些趣味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活动。④

3.3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型教育者培养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型教育者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当同教师本身的经济收益与发展前景有着直接性的关联,从而能够全面调动起教育者的参与积极性,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提升高校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水平。首先,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内容具有着操作性、周期性以及创新性强的特点,为此,高校领导应当确保教师考评机制的公平性与公开性,确保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够拥有平等的晋升与加薪机会;其次,教师考评体系的内容应当围绕如下的几个重点要素来进行设置,其中包括教育者的品行、教学技术、实践经验以及个人素质等等,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出灵活性强且操作性高的评价模式,从根本上杜绝“一刀切”现象的出现,进而打消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再次,高校领导还要充分尊重每一位教育者的工作方法,并同时认真听取来自创新创业教育者的意见,结合他们的实际教育情况来延长考评周期,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自由、民主且舒适的科研氛围;最后,高校领导还要尽可能地扩大教育者的发展空间,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进修指导、交流访问以及学术发表等方面的帮助。针对那些个人素质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还要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竭尽所能来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者们的发展需求,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高校创新创业型师资团队的整体素质水平。

注释

① 王革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90-191.

② 曾水英.创新创业教育: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内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与关系理论争论状况分析[J].黑龙江教育,2013(10):146-148.

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范文5

【关键词】学习动机情感;学习兴趣情感;学习意志力情感 ;创新情感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数学概念、理论、思想方法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而是抱有不同的态度和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学生有时会紧张,有时会失意,有时还会满足,有时会快乐。这种数学情感的不稳定性,直接调节着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数学教学的工作重心。学生的发展不仅指知识、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因此,如何发展学生情感是我们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巴尔扎克曾说过“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雄才伟略。”我想,只有具有稳定情感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强者。而13~16岁的初中学生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情绪的波动性,特别是意志力不强的特点,更加告诉我们:在互动的数学教学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稳定的情感始终放在首位,只有如此才能不影响学生稳定情感的形成和发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良好而稳定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情感的发展应注意一下一些方面:

一、数学学习动机情感的发展

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种行动的愿望和意图,这是推动人的行为的一个内在原因。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指向于某一特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是否具有持久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我们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使之稳固。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和求知欲动机。特别是动机成就感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学习理想、学习目标的正确形成,并在心理上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抱负。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工作的展开应时刻注意了解学生的动机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期不断达到新的,并通过逐步的培养,使之能够由外化转向内化,并逐步形成震撼的理想抱负,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潜力和潜能。相反地,一位缺乏成就感,学习上缺乏动机的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即使被迫参与,也只是机械地重复,根本谈不上能够作出有所创新的举措。我们应充分相信:在动机成就理论、动机成就感的驱使下,人的潜能是无可估量的。

二、数学学习兴趣情感的培养

教师作为互动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可以创设科学的情境,力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使其情绪高昂,出现兴奋点,从而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加以稳定。对于先阶段的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的。因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具体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兴趣具体明显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它一般通过情绪的高昂来影响一个人积极地参与行为。一般情况下,从事感兴趣的学习或工作,人的心情会舒畅、愉快,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反之,如果从事不感兴趣的事或学习,人就会缺乏激情。没有灵感,效率低下,人也不会有创造性了。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学生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真正的兴趣是后天培养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兴趣,比如创设科学的情境,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融洽愉快的师生关系等都是发展学生兴趣情感的前提条件。

三、数学学习意志力情感的培养

意志是指人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自己的行动,并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因此,意志能调节、支配 学生的学习。人在所难免会有挫折和失败,不可能有永远的第一,学习也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密切关注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顽强的意志力是学有所成的重要因素。很难想象一个一直脆弱的学生会在学习领域有所成就,更别说去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了。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意志磨练的重要性,它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情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良好的意志力的形成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1)我们应刻意地去端正学生对学习主动的倾向性,即学习态度。只有对学习有了强烈的愿望,才会自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深层次地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才会在学习的实践中磨练出较强的意志力。相反地,一个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很难说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更别说意志力的磨练了。

(2)学习上要形成较强的自信心。只有较强自信心的人才会自始至终带着满腔的热情参与学习。可以这么说,自信心是取得一次次成功的源泉。如果学生用有限的青春不断去挑战无限的智慧,那么他的意志力就会很自然地得到磨练。相反地,如果缺乏自信,就很难会有好的开始,更不会有坚持的过程,意志也就会失去磨练的机会。要知道,意志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创造的。

(3)我们应努力创造就会,让学生充分参与,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地进取心。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螺旋式的磨练自身的意志力。积极进取的精神不仅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也是今后走上工作必不可少的的优良品质之一,特别是在进取心的驱使下遇到问题会努力克服解决。一次次挫折、一次次成功的亲身经历会造就学生内在的、难能可贵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力。怎样锻炼出良好的意志力和发展稳定的情感呢?为了适应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应密切关注与发展学生创新情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激发、维持、发展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的心理动力,它直接决定着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从事创新活动,简而言之,如果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学习只是机械地重复,创新活动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发挥。

其次,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情感。新教材教学实践更能充分说明,课堂组织应注意调动学生分情绪、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求异的创新活动。与此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时间和空间,并通过适当的激情评价,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从而健全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的理念告诉我们,人人都有获得有价值的数学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知识的形成、能力的提高、人格的健全都与自身的情感态度密不可分。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的形成、稳定和发展,以便更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各方面情感的稳定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

创新意识不强的具体表现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创新能力;软件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专门传授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科,它不仅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知识,还包括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和应用知识。通过这种专业的学习,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是对每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各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另外,计算机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在创新模式下教育理念下,以信息化核心技术的计算机技术的教育还尚有缺失,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陷入了“死记硬背”的瓶颈,这对于以实践和操作为特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无法真正适应实践工作和适应市场与产业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计算机人才没有能充分就业的原因之一,因为企业更加注重的是计算机人才的操作和动手能力。面对这一现状,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招聘的需要。

首先,加强创新能力的宣传,营造“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把创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要全面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单靠学校某一职能部门的工作是做不到的,需要全校都提高这方面的认识,学校的各个部门要上下齐心协力去做,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校园“论创新、学创新、行创新”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鼓励学生学术自由,成为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更多地学习自和选择权,积极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扩宽学生的学习思路,还能够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潜能;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要敢于对各种理论和权威说“不”,鼓励学生在对现有的理论的反复思索和论证的过程中迈向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提出自己尚未成熟的创造性的设想,学校也应该积极予以支持,从而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作为前沿性学科的代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应该鼓励运用本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不断发展尖端技术开展各类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其次,建立一支高效地、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教师对于教学、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进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领域的引导者,也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推动者,所以任何的教学改革和改良活动都离不开相关的学科教师的支持和贯彻,作为一线教育人员,教师可以更加近距离的接触学生,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另外,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总结和分析,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更加科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体系。所以,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队伍的完善是关键。

首先,需要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和知识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对教师的行为和活动进行模仿,教师要自我强化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本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因为这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只有燃起了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探究的渴望,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教师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观。传统的教育观念遗留下的另一个落后的观念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平等的地位,自我国古代以来,教师就一直以一个尊贵的长者的身份出现,甚至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虽然这种态度充分的表达了学生对于教师的敬重和敬爱,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过分的师道尊严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开放和民主自由的理念下,我们更加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在教学的活动中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交流和平等对话的地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中,要想以教师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高,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地位,形成平等的师生观念,即对待学生,教师要予以关爱和理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观念,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追求,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精神,并源源不断地给学生输送学习的动力。

第三,教师平时要注重多元化知识的吸收。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学科教学的也是整体化、多元化的,尤其是现代的信息社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必须保持着与时俱进的观念,在随时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其他的相关文化和知识的吸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灵活的学习需求,也有利于从其他的知识和方面入手拉进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距离。并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相关的生活实际和多元化的视角进行讲解,会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进行交叉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塑造知识结构丰富、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人才。

再次,改革教学培养方案

教学培养方案是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科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的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因为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导致了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十分驳杂,不利于短时间内让同学们全部接受,所以,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有用的专业知识,我们需要进行一定的教育方案的调整,不能够直接套用其他学科的已有的教学培养方案。本着“术业有专攻”的理念,我们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的时候,可以进行更加细化的调整,可以根据侧重方向的不同,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细分为几个专业方向,例如围绕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分为net、.java、嵌入式设计这三个方向设置专门的程序专业,教师和学校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了基础的计算机知识的培养后,更加侧重对于某个专业的培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进行专门的学习,学校也可以由此培养“精”、“专”的应用性人才,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所以熟练掌握了一门专业的技术要比粗略的了解多项技术更有优势。

同时,学校要重视要改革教学模式。纲领性的教学方案还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才能发挥作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单程的知识传递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不利于保持教师的工作热情。所以,现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现状,挑战现状,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教师还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弥补各种必须课给学生的知识结构造成的禁锢,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发展兴趣爱好,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利用其专业特有的优势,提倡其进行跨校、跨院、跨学科选修课程,因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多元化的知识的补充有利于更好的完善专业知识的学习。此外,学校还应开设各种实验创新教育课程,在不断的摸索与试验中找到更加符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的课程设置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的采纳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各种一线教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与创新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创新的积极性。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落脚点,是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达到了巩固已有的理论知识的目的,还能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得以发挥更大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理念的发展空间。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区别于其他的专业学科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注重学生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和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教授时,就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有针对性的根据阶段课程的学习,开展一些相关的竞赛活动,以奖励的激励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觉重视操作技术的培养,特别是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开发,可以辅助教师和科研人员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术应用到研发实践中,从实践经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后,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形式,一直以来课外科技活动有着学生的“第二课堂”的称号,恰恰的揭示了其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共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服务,但是前者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最柔性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新潜质,有效的弥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无法发挥的一些创新性活动的空间。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加强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常见的如,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一种文化节的方式将这种创新行为和活动固定下来,可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成立专门的科技文化创新指导中心对学生的科技创新作用进行指导与评估,使活动更加的规范和有意义;还可以举办各类科技文化知识竞赛,使学生关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认识到创新理念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意义,学校在举办活动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制定一些相应的奖励政策来吸引和鼓励学生投入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的生活已经走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未来的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和素质,计算机技术也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也必然是十分广阔的,是否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和应用能力也是未来社会和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的高级人才的主要通道,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人才的摇篮,尤其是一些职业化的专业高校,更应该抓好教学活动的改革,而这种改革的活动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未来的人才竞争的不败者,才能紧随社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向。所以,高校在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本文中笔者从校园文化的培养、师资队伍的组建、师生观的转变、创新活动的开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相关论述,结合自己的多年工作经验,谈到了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如何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为我国的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当然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7

[3]朱洪,张卜林.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