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

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1302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中不容忽视的内在涵养,其不仅要求个人在地理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掌握地理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与观念,还要求个人能够从地理学相关认知角度来看待、解决问题。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意味着需帮助其获取地理重要知识,引导其形成灵活运用地理知识思考、解Q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同时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起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浅析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地理图片在高中地理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新课导入是影响课程教学整体质量的关键教学活动。而由于高中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抽象性,若是像常规教学那样采用指导学生自行阅读教材,由教师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解析等方法来导入课程,虽然可让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但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极有可能因较难理解相关知识而失去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原理,形成良好地理思维。教师需帮助学生透彻地掌握课程学习重点,避免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相应学习。图片作为表现实际现象、问题的一种方式,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提供更为直观的地理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应地理知识特点。因此,在高中地理新课导入中教师应积极借助地理图片来设计新课导入,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貌图(图1),请学生们观察图片中这一地区的地貌特点。学生们在多媒体的吸引下会积极地观察图片,然后教师再请学生猜测是何种因素造成图片中的地貌。学生们便会结合自己的观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水力”“风力”“人为作用”等影响因素,教师便可进一步提示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是否会相互影响,或者只是独立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由此来进行新课导入。此方式一方面可借助图片展示来增加教学灵活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还可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在教师引导下对课程知识点进行思考,以此让学生能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对相关地理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显著地提升新课导入的效率。

二、实践活动在高中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高中地理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地理知识的学习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当中,因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可视为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学目标,这同时也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实践当中切实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能够体会到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由此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自信心,使其真正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从而形成正面的地理价值观。

例如,在完成“城乡特色景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一课程教学后,教师可安排一个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当地的特色景观,以照片、绘画等形式将其记录下来,并需了解当地存在何种传统文化,如今该传统文化的发展又呈什么状态。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自主通过查找互联网、翻阅书籍、询问当地居民等途径来完成任务。由此不仅可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还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的同时了解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知道经济、环境、观念转变等因素对传统文化会形成何种冲击,继而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内涵的认识。

三、地理规律在高中地理课堂探究中的把握

地理规律的把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提升地理实践技能,使学生形成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理念。若在地理教学中不重视引导学生把握地理规律,则不仅会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地理相关知识的深刻内涵,还有可能会阻碍学生对相关知识作深入探究,这对于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需重视通过课堂探究活动来帮助学生把握地理规律。可采用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思考,逐步理解、发现、掌握地理规律,从而真正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水污染及其成因”这一课教学时,教师可首先提出与生活贴近的问题来引入教学内容,比如提问学生当地河流等自然水资源是否干净,影响其清洁程度的因素又有哪几种。学生们提出人们把废弃物排放至水中才导致河流被污染。教师便可再提出问题:自古以来人们都是将废弃物排放至自然环境中,为何以前环境并未呈严重污染的状态?学生们便会对此问题再作思考。在循序渐进的提问中,学生可逐渐掌握当下水污染的过程,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掌握地理环境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规律。

总而言之,地理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培养项目,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重视以核心素养引领课堂教学,从新课传授、实践活动、课堂探究等方面有计划性、目的性地开展相应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完善自身地理知识结构,形成地理思维,并学会以此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韦志榕.与老师们谈谈地理核心素养[J].地理教育,2016(4).

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范文2

1.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统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了,人与自然应该在一个和谐统一的氛围下共存。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统一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讲究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认为的和谐最高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2.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理性教养。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维系社会的关系、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活动并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主要靠的是对自我的约束。中国古代的人提出,通过对自己进行道德约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提升并且完善自我。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世界中曾经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文化仍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其在历史的检验中顽强的流传至今。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使得中国人在不同的地域都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这种情感超越了国界,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都能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教育价值

中国文化提倡以仁和善为本,传统的优秀文化能够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向和教育资源,进而实现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人们

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强调道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自我约束的前提下实现自我道德的提高。传统文化提倡,从自己做起,使得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在生活的实践中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传统文化提倡提高人们的主体自觉性。这种主体自觉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主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自我磨练的方法可以使得处于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们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找到自我,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启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社会中,古人提倡人与人之间仁爱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尊老爱幼,具有仁爱之心,我国的社会才能够更加有秩序的发展。传统文化中,仁爱的思想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优化教育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2.传统文化塑造人的良好人格。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人们

形成健康的人格,为了使每个人的道德建设都能够有效的适应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教育工作者需要培养人们的人文主义精神增强对人们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倡导以苦为乐,注重对自身的完善,主张理性与感性的容易,将艰苦的过程进行美化。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对教育受教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对传授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古人说,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经历自我修养、持家、治理国家、平整天下的历程。这一思想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与客体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人感,只用主、客体通过对自身修养的不断强化,才能够完成二者的人格构件。另外,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时代的需求和传统的精髓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自强不息的人文主义精神进一步融入到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让这种精神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传统文化提倡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现代

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经过大量的锻炼人能够超越自我,不断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心理素养。这种精神也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我国社会的发展即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自强不息的精神能够为人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力,使我们在严峻的局势下开辟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精髓是爱国主义,古人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天下为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奠定了有利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时代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共同奋斗。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中国,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科学的三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以道德行为规范。在教育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断的追求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进步。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教育价值还表现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中华文化提倡在道德实践中育人。这种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以民为本,依靠群众解决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以民为本的思想正好也呼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民生”建设。这种重视民生的思想告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将人们的基本利益放在教育与发展的首位。教育工作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将思想道德的教育与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这样在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思想教育中的价值。

三、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它集中的反应了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传统文化的合理选择与继承,它不仅体现了我国当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良好的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我国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它对将来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能够保证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一步取缔。

2.要辩证的认识和利用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教育中的功能。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其特有的两面性,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精华文化,也存在着一些落后封建的思想糟粕。同志曾经指出,清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取先人博大精深的智慧,是提高我国国民的自信心和发展新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条件。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要进行批判的吸收,科学并且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还要以为基础,使用唯物辩证法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筛选和剔除。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科学的整理。此外,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当今时代的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继承与发展。

3.建立良好的制度保证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

我国在建国后,受到了各种各样文化的冲击,曾经一度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导致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走向了消失的地步。在教育界,由于受到西方新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理论的影响,我国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存在了巨大的缺失,这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曾一度的中断,甚至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排斥的态度。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不仅出于三观形成的时期,也正处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刻,我国的各个相关部门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将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切实落实到法律法规中。例如:我国的教育部门在学生的中小学阶段,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适当的在教学课程中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里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精神、民族自豪感,可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中国几千年来所沉淀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建立起来。使得学生在为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此外,还要在我国的教育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教育大环境。并且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使得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我国传统的道德精髓,以便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中华民资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所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国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所积累的优秀精神食粮。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利于加强和完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四、结语

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范文3

一 “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

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人文和历史不甚了解,许多汉字和成语一知半解,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的古诗词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蕴,认识比较肤浅。与之相对的是,电脑上网人人都会,网络“火星文”盛行。由于用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大学生现在对一些汉字只认识不会写,或者是根本就不认识。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遍地开花,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孔子学院的建立,孔子学院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孔子学院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的一个手段已成为全球的一个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超过了本国民众。

2.心理素质极差,自我调控能力较弱,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于大学生惊世骇俗的事件近年来频频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从“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世杰杀人案”“药家鑫案”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基石,使人文素养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从而作用于自身的行为方式,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遇事后,没有应对的方式和思维,不知道正确的处理方式和途径,从而采取极端手段。

3.对事件缺乏明确判断,喜欢看“热闹”,没有思想深度

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大学生,这些信息多以电视和网络为载体。在这些海量的新闻事件中,真实与虚假共存;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精华与糟粕共存。而大学生由于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往往被事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或者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更有甚者是以“审丑”为乐趣,缺乏自己的判断,没有思想深度,人云亦云,在社会中随波逐流。

三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现实的压力和传统文化有待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和兴趣班遍地开花,而往往是跟随潮流,浅尝辄止。而传统文化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魅力,这是因为,一方面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把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专业上,阅读的大部分都是应试书籍,对人文方面的书籍很少涉猎;另一方面,社会上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大胆有益的尝试。如何把现实的压力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漠视生命,道德缺失致使大学生犯罪现象逐渐增多,我们不禁要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水平有直接关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偏颇使大学生忽视人文素养,忽视健全心理素质。人从一出生就会接受各种教育,但就近年来所观察到的来看,人们在传授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准则,就是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关爱他人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我们当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呈现出功利化趋向,造成很多大学生眼里只看得见自己,而这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心理脆弱和极端,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社会传媒的影响

整个社会情绪浮躁,快餐文化、眼球文化盛行。只要是大胆的言行,不管它美丑,不管它是否符合公俗良序,只要有利于炒作、有利于搏出位,往往引起人们的围观,红极一时。这种浮躁的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很消极。中国的传统美德譬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已被很多人遗忘。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切合实际的过度自负,自吹自擂,表现出来的行为哗众取宠。记得在某电视节目举办的唱歌选秀比赛中,有些大学生带着五音不全的嗓音与夸张的行为号称能成为实力大明星的行为,让人不禁感叹当今大学生的想法。社会传媒的影响,各种“穿越剧”盛行,不尊重历史事实,胡乱篡改历史,缺乏思想与文化积淀,往往就是看热闹,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点帮助。

四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国学;人文素质;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蕴藏着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省“文化兴省”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容乐观,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对省内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许多高校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涉猎面不宽、学习程度不深、国学知识不全面;对国学知识把握不准、学习国学知识的主动性不高、对国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弱等,而目前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也令人担忧。

中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由中华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兼容佛、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而中国古代诗、词、戏曲、古文、小说等文化形态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素质教育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特征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国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根据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国学教育是基本认同的,认可古代文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功能,而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生接受国学知识最多的渠道。但目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情况并不理想。比如,部分高校或专业并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或相关课程,而受学科分野、学时压缩等因素影响,古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呈弱化趋势。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学习国学的主动性不高,古代文学作品不好理解,老师的授课积极性受影响,学生审美取向及价值观偏移等因素,都影响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为了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必要对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做出科学的规划。

大学生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传统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两个部分。传统人文知识主要对中国古典文学知识的修习积累,而人文素养则是经过传统文化知识等的浸润、内化后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修养、行为方式等等。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同时也是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窗口。”[1]通过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优良载体,基本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优良传统和可贵品质。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比如许多高校存在重视应用技术、应用知识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古代文学课程,并没有真正得到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压缩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古代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许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有古代文学课程,而其他许多专业并没有将古代文学课程列入必修或选修教学计划。与古代文学课程设置相关的一些选修课程如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也没有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

2.课时压缩。

目前许多高校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着课时压缩现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跨度较大,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而在课时普遍压缩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学的质量,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3.学内容泛化,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育存在着注重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注重朝代概况、作家作品的介绍,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不能深入、全面,存在泛化、概括化的现象。另外,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比较简单,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这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另外,学生们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大部分学生不是积极主动的来学习和阅读国学知识,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古代文学知识外,有些学生很少阅读古代文学的作品和书籍,学习途径显得比较单一。

鉴于目前高校古代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古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显得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古代文学课程的重视,强化大学生国学教育,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国学教育的不利局面。高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国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评介体系等很多方面要对大学古代文学等课程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古代文学教育对其自身成长与人格培养的重大意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转了。

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范文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传统文化与人文教育相辅相成、息息相通,新课标对中职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中职学校基础文化学科的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渗透与传统德育课中的教育大不相同。因此,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文化素材,把知识教学与文化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传统文化渗透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挖掘出深藏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新颖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才能真正实现“传道、授业、解惑”。同时,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和糅合,能让学生对英语课产生浓厚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主导力量,有效激活英语教学过程。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础,而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弟子规》各篇章分别以家庭规范、处事准则、修身目标及发展基础作为社会做人的基本教导,是立人之本,英语课堂中可以从这几层面入手将人文教育渗透。

1.修身齐家的人生信念

《弟子规》中以孝悌开篇,足以可见“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孝”字造字结构,是一个“老”字为上意为父母长辈,“子”字为下意为子女,表示子女要侍奉父老。《弟子规》中教导我们要效法、照顾、孝顺、孝敬父母,才能秉承父母的志节、志向,落实父母的期望。在《新模式英语1》教材中的Describefamilyrelationship章节,课文目标是向友人介绍自己的亲属,在讲授完英语中的介绍用语之后,可以穿插中国的传统礼节讲解,如何有礼貌、正确地称呼长辈,对中西方描述家庭人物的词汇进行对比及文化差异剖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的家族观念。同时,让学生独立完成描绘自己家庭的familytree,引起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家庭成员、对父母的关注度,将家庭关系与英语词汇相关联,不少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思考并向老师请教家庭人物关系。老师在总结环节顺势引出《弟子规》中关于孝悌的经句共同诵读,这便是传统文化的无形渗透。

2.恬淡物外的人生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层面的锻造,《弟子规》中“谨信、泛爱”篇章传递做人的基本准则,教导学生为人处事的规范,要求我们待人平和、创设身心和谐向善的环境。文化导入是语言与思想习得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利用环境背景的创设可以使得学生主动参与体验跨文化交往,从中感知外来文化背景,获得文化知识,形成不同的文化意识。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传统文化产生谨慎、平等的文化态度。节日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巧借话题之力,充分将节日背景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例如感恩节来临之时,老师除了介绍丰富的节日文化外,还可引入《弟子规》中的“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让学生感知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让学生知道感恩生活,倡导尊重人格、推己及人的道德观念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责任意识。

3.向善进取的人生规范

《弟子规》中“亲仁、余力学文”篇章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的亲善去粕及学习延续性,告诉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求学与如何有效学习,学习内容不限于书本知识,还包括向仁才者、品德者学习。大部分中职学生对学习英语抱有消极的态度,不认真对待英语课堂上的学习与操练。通过对《弟子规》中经句的了解,如“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等,引导学生提高对英语学习的敏感性,教会学生正确教授习得方法,并鼓励学生要在实践中运用,继而达到接受和掌握英语,且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积极的仿效对象、实践和锻炼的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自己的所学内容,激发兴趣和动力,获得学习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了解学习的意义。

二、以身立教,立德树人

《弟子规》中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需要教师首先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的学习,正己才能化人,树己才能树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人格素养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近几年,笔者学院成功举办了大大小小、多种有关传统文化传播的活动,笔者有幸参与其中进行学习弘扬。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一次新进教师培训活动中的传统文化专题,有位传播者提出了“做孩子一生的贵人”的议题,让教师们共同探讨挖掘深意,传播者用了一天时间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并转幸于他人,让我们茅塞顿开。作为教师应具有的良好德行虽谓可以利益学生一生,但何尝不是对自身的教化。“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但一流的技工不仅是技术一流,而应同时具备社会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行。要使我们的学生成为“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是好孩子、在企业是好员工、在社会是好公民”的德才兼备之人,作为范之者,我们是否得扮演好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先成为一名好子女、好夫妻、好父母、好公民,其次才是好教师、好的工作伙伴呢?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我们肩上所担负的重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应是以国学典范、传统文化精髓进行“长善、救失”,做到修身为本、以身作则,对学生做出更多的良好德行示范,正可谓“上所施、下所效”。日后,我们可以从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汲取更多的感悟和正能量,且能让我们自己修德正身,才是学习传统文化并于学生心中开花结果的真正意义所在,道“教学相长”即亦为此吧。在课堂上,从踏入教室到走下讲台的九十分钟,抑或是走在校园校道上与学生的擦身而过,都有太多细微时刻可以做到言传身教:捡拾纸屑、整理讲台、鞠躬相礼、善言善语、含笑问候、待物以礼、言出必行、有礼有节、相尊互爱……以身作则即为无声的教员,强师德、建师风,才能真正做到正人、树人。

三、寓教于乐,施爱于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亦为文化的写照。”目前中职课堂倡导任务型、行为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行为感知、亲身体验、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及合作互助等方式,实现教学任务目标。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英语课堂的特色,设计合理有趣的英语互动活动,让学生实现有效交流、学习,感受成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此语言活动训练基础上,引入传统文化的德育行为准则,使学生做到思行合一。在现如今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对电子产品特别是手机的依赖性逐年上升,不管是课前课后,甚至是课中,学生对手机眼手不离,因而造成了诸多行为弊端,如对活动冷漠化、交流鲜少,言行粗暴、迟到早退等现象屡有发生。而中职学校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的年纪偏早,如不能在校园期间对其进行心灵改造和德育教化,使其成为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那么踏上社会他们将处于被动之势。中职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以优质文化改变学生思维、提高文化素养、淡化学生物欲追求、抑制恶性发展、美化心灵、引导向善健康。笔者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立下规矩,如课上迟到须用英语说出歉语,并引出经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进入教室时着装不得体,须用英语说出身上所着衣物的词汇,并告之“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课上玩手机游戏、看课外不良书籍,必以“非圣书、屏勿视,弊聪明,坏心智”来教导学生,纠正其不良行为。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复习了所学的英语知识,又能让学生以此反思其过错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掌控气氛,态度应真诚、理解、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注意针对性并从实际出发;讲求幽默、客观性;把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过程;应正确体会好“度、时、效”;淡化德育痕迹,随时调整教学形式和方法。反之,会产生反效果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消极心理。

四、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党的十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了时代的新主题,我们应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之间的共同成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乘着教育改革之风,笔者所在学院自2012年推行《弟子规》入校园活动以来,努力培养全院师生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把核心价值观和《弟子规》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开展以传承汉文化中“成人礼”等系列活动,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育载体,校园上下、师生一体学习力行“弟子规”,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皆因这场革命性的方向引导受益匪浅;推行“全人教育、全面育人”的教育举措,以“全人教育”理念结合传统文化渗透引领基础教育改革,英语课堂作为基础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之精髓,能用英语向世人正确介绍我们的文化瑰宝、智慧结晶,并与具有时代特征、促进发展的西方文化相汇通,让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大智、大真、大美,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

五、结语

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范文6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主体是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指的是其中的积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有四个方面: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人本主义;天人合一;礼治精神。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专业的文化要素,推进特色大学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开展专业与梦想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文化的新内涵,具体研究如下。

一、勇于开拓专业领域中的文化新内涵

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文化内涵并与课外实践体验有机结合,让中国传统文化走进所学专业,开展旅游文化研究、饮食文化研究、企业文化研究,从而促进学科教学,丰富大学生文化底蕴。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学生学习中

如今旅游增温不下,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只有以文化为底蕴,旅游业才能有档次、有品位,常胜不衰。唐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王维、元稹、高适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中国古典诗词范围广博,涉猎从自然到人文的风俗,作为一部精神文化史的唐诗,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反映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记述自然风光、名川胜迹、人文建筑、服装服饰、风土人情、绘画书法、音乐舞蹈、节日庆典、传统习俗包罗万象,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产,如能有针对性地应用到旅游专业学科教学中,则可为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另外,从边塞诗中了解我国古时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了解丝路上的主要城镇、朔漠风光、异域风情和异域文化。借助唐诗对黄河流域的叙述,了解黄河流域的风土人情和繁华古都。从对长江流域的叙述角度出发看唐诗,看春江花月、烟雨楼台和文人雅士的江南特色。通过收看《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以及阅读董桥的散文如《乡愁的理念》等感悟中国传统文化,将知识和理念、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

(二)将饮食文化融入专业课学习中

中国自古以来重自然,爱生命,追求和谐,饮食活动注重情趣,烹饪讲究技巧的施展、饮食器具的挑选、菜点的安排,注重审美情趣。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如下特点。如风味多,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四季有别,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讲究美,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注重情趣,中国菜肴的名称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的命名,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等来命名。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花鸡、鸿门宴等;食医结合,药膳同源等。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人文情怀,不管是什么目的,大家都会团团围坐,举杯相敬、让菜、劝菜,分享各自内心美好的事物,分担朋友内心的痛苦。此外像孔府宴、满汉全席,席中还有诗歌答奉、百戏歌舞、投壶行令,文采斐然。其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珍馐菜肴达三百多种,它拥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二、寻找区域文化中的传统文化,构建特色大学文化

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深入社会实践,结合城市承办的各种博览会、文艺演出、体育盛会等形式,开展寻找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活动。以吉林省农博会为例,开展专业与区域文化融合研究。在旅游景观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营造大学文化,与区域文化融合,体现吉林省民俗文化特点。吉林省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人居多,是世界公认的萨满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农博会展览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将梦想与景观设计的实践融为一体,突出区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如汉族传统民居――土坯房子篱笆寨;满族传统民居――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朝鲜族传统民居――立柱支撑、纵横梁木、进门就是炕。“地窨子”“马架子”“闯关东”时的民居。现代生活方式替代了传统民俗,但是我们不该让当代大学生忘记优良精致的民俗文化。

三、开展与所学专业有关的企业文化研究实践活动

企业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结合大学所开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企业文化,丰富所学专业的文化底蕴。如一汽大众企业文化研究、北京同仁堂的企业文化研究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求职就业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同仁堂有着335年悠久历史,三百多年来,同仁堂人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严格遵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经营中坚持“德、诚、信”的优良传统,确保同仁堂招牌的熠熠生辉。改革开放以后,同仁堂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内涵,坚持诚实守信的经营观、义利观、质量观、激励观,发展观、人本观,将企业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