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范文1
摘 要 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一直是制约我国体育教学动力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多元化的体育教学目标,如何以教学论为工具使体育教学走出目标选择的困境,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来体现现代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体育教学论 范式 动力机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近十多年来,我国体育教学论的研究方兴未艾,诸多学者从不同价值取向,对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问题进行了颇多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程度对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与体育教学实践以及动力机制等问题的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为同仁们了解这一范畴的问题提供清晰的轮廓。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首先通过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信息检索,全面考察和了解国内外这方面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资源。
三、研究内容
(一)体育教学论及其理论范式
“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词汇,此著一问世,这词汇立刻被学界接受,并且围绕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最新的根据体育教学论的本质功能特点,给体育教学论的概念的理论范式初步下一个定义: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现象和特征、本质和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的一门学科。体育教学论从动态的体育教学整体着眼,全面考察和研究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现象、特征、本质和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以便科学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体育教学论是大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实属学科教学论(Subjectdidactics),也是学校体育教育领域诸多理论学科中相对独立的一门学科。
(二)传统的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阻碍其动力机制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20年间,我国的体育教学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学校体育在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不足的地方,学校体育始终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本身陷入规定的、条框式的教学模式之中,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的发展。
1.传统体育教学的理论范式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忽视和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学生真正的练习受到影响(从开始到准备、从整队到编队、从讲解到示范、从学习到复习),整个过程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本身陷入规定的教学模式之中。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形式单一,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并且在课堂中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种固定的范式时间一定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
2.传统的体育教学范式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
它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和自主学习,教学效率低,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提高全面素质是相悖的。
3.传统的范式不能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精髓就是强调教育必须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
(三)现代体育教学论的理论范式对其动力机制的推动
1.运用现代教学论的范式的意义所在
传统的以传授书本知识作为课堂教学唯一目标的教学论的范式,在当代教学论思想发展中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教学目标的扩大成为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同时,现代教学论理念也在不同程度上渗入人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过程中。
2.突破传统范式对其动力机制推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用
体育教学改革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现代社会的开放、发展要求重视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其具有主体性是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时代呼唤创新教育,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要求建立起新的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指导学校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现代体育教学论的范式对推动其动力机制的意义。运用现代体育教学论的范式不仅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有重要的现代意义。现代教学论范式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教师通过他们所创造的各种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这样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进一步调动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态度,并使他们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蓉.体育教学论与体育教学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6.7.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范文2
关键词:ISO9000:2000; 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
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管理追求的永恒主题。引进企业质量管理的成果,科学地借鉴并应用于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ISO9000:2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世界通用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它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经验总结,适用于所有工业和经济部门,包括教育管理。能否借鉴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该标准移植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值得研究。
一、导入ISO9000:2000对强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它涉及到人员因素如体育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学生等;物质因素如体育教材、体育器材设备等;信息因素如国家体育教育法规政策、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大纲等;体育教学活动因素如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方法、体育科学研究、体育教务管理、体育教学评估等。这些因素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另外,体育教学活动质量具有隐含性,不像企业产品一样易于测量和评价。
ISO9000:2000强调持续的质量改进。体育教学质量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生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改革,改革体育教育思想,改革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体育教育管理方式。引入ISO9000:2000建立一套规范完整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把这一管理思想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就是通过内部审核和最高体育管理者定期进行的管理评审,针对发现的不合格项和不良趋势,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经常性的评价并采取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使体育教学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不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分析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之上。依据事实,采用统计技术、文字记录的方法,选用必要的信息数据,对高校体育教学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客观状况进行记录、描述,为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和控制过程提供了客观证据,便于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并以此对预定的体育教学质量标准,检查是否达到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要及时采集、整理各种原始资料和数据,建立健全体育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体育教学管理程序化、网络化,保持管理信息畅通,使领导以事实或正确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合理的逻辑分析,做出正确的决断,从而为强化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手段。
二、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框架设计
从ISO9000:2000的形成基础和过程、标准的全部内容和发展趋势来看,贯穿全部ISO9000:2000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四大方面: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生产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企业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的能力;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进行质量改进。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为了达到高校体育教育所确定的质量方针,并使所有相关方(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等)获利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过程、程序和资源的有机结合体。高校体育教育必须持续改进其体育教学和过程,达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笔者依据ISO9001:2000标准中影响质量的四个方面,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以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应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就是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体育教学服务实现以及监控、分析和改进。
三、依据ISO9000:2000建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1.依据ISO9000:2000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文件
在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时,要坚持“写实”和“优化”的原则。“写实”是指对教学质量手册等体系文件编制要进行“恰当、真实”的描述。教育质量文件是对体系的构成、剪裁及具体内容、体系要求之间相互联系和接口关系做出系统、明确和原则描述及规定。“优化”是指按照标准要求对质量管理中不科学、不系统、不规范的做法进行改革,同时按照标准要求对必须做到而没有做到的一定要写入文件,并认真予以实施[3]。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的建立和运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为高校体育教育管理更深层次的贯彻标准创造良好的条件。
(1)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手册的编制。 质量手册阐明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文件[4]。体育教学质量手册是用于阐述体育教学质量的方针、目标、组织机构与职责,以及对体育教学质量体系要素描述的文件,是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第一层次的文件。制定并公布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方针、目标,对于强化体育教职员工的质量意识,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有效、有序地运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外也可证明高校本身的体育教学质量保证能力。体育教学质量要素的设计,以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保证满足预定的体育教学质量目标的需要为原则,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来确定。
(2) 编制规范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描述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所需要的质量活动的文件,即质量管理体系程序[5]。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程序文件是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文件。它描述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各个质量要素所涉及到的责任人或部门的活动,并依据体育教学质量手册中质量要素的活动要求,建立工作程序,即把质量要素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实际工作具体的步骤。并明确规定活动过程中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以及实施、验证的方法。
(3) 编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详细的操作文件。操作文件是规定具体的教育服务的方法和要求的文件,它是程序文件的支持性文件。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详细的执行文件是体育教学质量体系中的第三层次的文件。它依据体育教学质量手册和质量管理工作程序制定具体的活动计划、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文件。编制这类文件,关键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手册、体育工作程序和由有经验的体育管理者制定出实现承诺的最好的最实际的方法。因此,这类文件通常有体育教学计划、体育课程表、体育教学进度表等。
2.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体系的运作
(1) 对高校全体体育教职员工开展质量教育。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体育教学质量体系文件。通过学习,首先要增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使他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从自身做起,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本职工作息息相关,把提高工作质量视为自己的责任;第二,提高对质量体系的认识,明确体系的新要求并适应由此引起的对传统做法的冲击,尽快建立新的平衡。增强责任心,自觉地以体系文件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工作,按照体系文件实行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2) 强化院系部门的教学质量管理功能。对院系的质量管理要做出合理的分工,统筹安排。要加强队体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功能,不能只按照计划布置任务,而不检查、不评价教学工作的质量。要及时发现体育工作中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实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的循环。要建立有利于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如定期考核、评聘结合、树立先进典范形象、确定晋升的质量否决权等,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提高体育工作质量的积极性。
(3) 建立及时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建立流通顺畅、反应灵敏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要设计一套完整的、规范的、适用的记录表格,要确定高效的处理教学信息的方法,及时地传递领导层和一线教师的双向信息,准确有效地收集、整理、储存、分析、处理体系运作中各个过程的有关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并向有关部门反馈执行的结果。信息系统的有效运作,才能进一步激发系统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功能,发挥久远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智勇. 2000版ISO9000族标准实战指南[M]. 深圳:海天出版社,2001:10-11.
[2]骆洁嫦. 实施ISO9000标准强化高校教学质量管理[J]. 世界标准化与与质量管理,1999,(11):20-25.
[3]徐向艺. ISO9000质量管理系列标准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 高等理科教育,2002,44(4):75-79.
[4]周朝琦,侯龙文. ISO9000――进入国际市场的护照[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6-137.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理论;教学
音乐理论教学是各音乐院校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音乐理论教学不仅“给专业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其它理论课程做好准备”,学习音乐理论是为了为演奏活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为更深一步学习和声、复调、曲式等音乐技术理论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关注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智力的开发,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音乐理论教学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也是各类音乐艺术院校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可以说,音乐理论课程是学习音乐的重要领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起着奠基作用。
一、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只有在音乐实践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得到巩固和提升,形成良好的音乐思维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创新欲望。作为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师,笔者发现,在高职的音乐理论课上,单纯地进行音乐基础理论教学比较枯燥,比如讲乐音体系、节奏、节拍、调式等章节,很多教师只注意理论与概念的讲述,常常是纯粹的概念讲授,对学生缺乏感性方面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容易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会影响他们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导致音乐思维的僵化,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知识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音乐基本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与生动具体的音乐作品相结合。教师需要明确音乐理论并非纯理论学科,它是作曲技术基础理论的“实践”课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比如教师在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简单地了解五线谱的概念后和音在五线谱里的位置后,再采用听唱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感性的认识。通过听唱单音的高低走向,看到五线谱里基本音级的上行和下行,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统一,获得了对音的感性认识并加深了五线谱的印象。在讲音程时,说C到F是纯四度,是协和音程,C到#E是增三度,不协和音程,学生很难真正领会,尤其是结合钢琴键盘,两个音程又是用的完全相同的两个琴键,学生便无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结合调式音阶,通过适当的谱例听一听,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可以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记谱法一章时,教师可在钢琴曲以及声乐曲中选择一些含有不同记号的典型曲例让学生弹唱,有的放矢地学与练,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含有各种演奏法记号的谱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教师可以将音乐理论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相结合,如在《钢琴》课中使用音乐理论基础的识谱、节拍、节奏等知识点和方法,让学生分析所演奏的乐曲进,做到音乐理论和音响的实际结合。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传统音乐理论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手写板书,受黑板大小的影响,常常有写不下擦了又写的时候,使教学内容既不连贯完整,又耽误时间,坐在后排的学生又常有看不清谱的烦恼。而且在写谱例时往往影响了上课的进度,出现老师一抄谱学生就分心的局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服务。在多媒体教学和校园网络普及的今天,学生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他们早已不满足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形声性、再现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已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利用多媒体实施现代化的音乐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了专门的音乐多媒体教室,为了给学生一个全方位吸收知识的环境,教师可凭借视听教学手段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音乐理论教学的实践表明,许多学生对多媒体音乐课件的运用非常感兴趣,而且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优势,是不断提高音乐理论教学质量。
通过图片、动漫、音频文件、视频文件等多样化方式,可以全面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神经,从而达到多方位传递音乐信息。在课堂中讲到关于音色的知识时,有木管、铜管、拉弦、弹拨、打击乐等多种乐器的不同音色表现,教师很难把这些乐器都带到课堂上来并进行吹奏,那么就可以将收集到的图片和部分音像资料结合起来制作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既避免了由于纯粹的理论讲解而造成的空洞,又使整个课堂教学显得饱满而生动。在调式分析中,教师可以先呈现乐谱让学生们分析,然后放音响,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检验分析的是否正确,或者在乐谱出现之前先让学生听音响,分析是什么调式,再呈现乐谱,检验听的是否正确。
三、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范文4
职业教育 “一体化”教学 教学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已经成为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共识,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模式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大课题。高职教育应该而且完全能够创新出一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而“一体化”教学就是指以“能力本位”为指导,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开放式办学思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由一位专业教师担任该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的教学,从而使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融于一体,形成连贯、系统、全面和完整的教学体系,保证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衔接,从而有效增强理论教学的时效性和实习教学的针对性,有效地避免旧教学模式带来的理论、实习脱节。“一体化”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统筹安排,使内容编排更合理,从而减少复重内容和环节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达到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意义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同时,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作重大改革,主要是整合课程体系,摒弃传统的以传授为主的课程体系,增加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的新知识和技能,以便适应就业岗位技能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这样将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自己所走的道路,选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职教界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亦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等。
1.项目课程。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既是一种课程模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项目课程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较好地实现了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平衡,调和了经济社会的功利性需求与人本主义思想的主体性彰显之间的矛盾。项目课程的基础是学习任务,全称为“学习与工作任务”,即“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其核心学习内容是工作的学习任务”。职业教育中优秀的项目课程,还应反映该职业(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因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是包括“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的整体化的“工作”。项目课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处理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和矛盾,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寻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打下基础。
2.任务引领型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又称为“任务驱动型”或“任务先导型”课程,是近年来我国职教界谈论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在职业教育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门类。“任务引领型课程”的基本思路是用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发展综合职业能力。任务引领型课程借助工作任务这个载体来克服传统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或围绕知识内在逻辑设计课程内容的缺陷,通过工作任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整合,让学生通过“做”来带动学生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而不再把理论知识学习作为获得技能或能力发展的促进手段,因此基本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3.工作过程系统化与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职业小类或多个岗位)的职业资格。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第一,课程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第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满足企业岗位要求的同时,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的潜力;第三,学习内容的基础是来源于工作实践的、某一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第四,学习过程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的完整过程。其中,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是学习领域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学习领域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指的是同一种课程模式,但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
学习领域与项目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领域常常以教学项目的形式出现,但又不完全是教学项目,有时只是一些工作过程结构不完整的学习情境;第二,项目课程的随意性较大,而学习领域是经过整体化职业分析得到的一个课程系统,它是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更加关注项目之间的关系,关注课程的系统化结构,是项目课程的升华。
要想真正地推行多专业“一体化”教学,学校必须不断完善教学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拓宽实验实习场所,建立产教结合基地,要拥有与教学内容、训练课程相适应的设备、教具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的呼应,理论教学内容与技能训练课题的对应和专业技能与生产应用的统一。学校还必须先建立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应根据教学组织和管理需要,使专业课教师与实习课教师做到科室间互流,或成立“一体化”教研组,全面负责学校“一体化”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专业教师统一调配,使理论、实训相结合,教学内容有机组合和统筹安排,使内容编排更合理,减少重复内容和环节,缩短教学时间。保证“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实施一体化现代教学模式,必须经过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学研究、就业服务等有关部门的全面协作,全体教师的团结努力,才有可能实行。要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多种形式对一体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该种方法的教学有了总体方向上的把握,然后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现有的师生情况、教材情况、教学场地及教学设备,制订出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方案并将方案交由教师讨论,大家集思广益,制定合理方案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周斌.一体化教学思维的理论与实践.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教育科学研究.2004.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范文5
支持服务体系 高校 教师
一、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基础
作为直接和学生进行教学交流的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水平,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而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提供的服务和支持则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助推力。因此,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教师的主体性,并逐步实现工作理念的转变,做到以下三个结合,实行现代高校管理制度,提升办学水平和学校的品牌。
1.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在高校教师管理的过程中,管理意识与服务意识应实现有机统一。权威的规章制度对于高校教师管理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时,“为教师服务”也是时代与社会发展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管理更应具有服务意识,注重教师个体发展的具体需要,承认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师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宽松、开放的工作环境,为教师提供支持。
2.评估与激励相结合
高校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严格的评估,更要在树立服务意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教师的激励。激励的方式包括对教学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通过教学评估结果的反馈激励教师改进教学、通过制定各种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支持等。
3.个体发展与团队发展相结合
目前很多高校实施教学团队制度,教师在一个团队中开展教学交流、经验分享、备课等工作,学校在教师管理的过程中也注重教师团队的管理和服务,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与教师团队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
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在高校形成制度支持、资源与技术支持、团队支持三位一体的教师支持服务体系,以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建立互动合作的工作机制和基于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估机制,为高校教师提供优质的资源,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持续支持与帮助。
三、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结构框架
高校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由“制度支持、资源与技术支持、团队支持”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相对独立,但也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学水平,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
*********
*******
*********
1.制度支持
高校教师管理部门应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设、整合培训资源,调动各部门主动参与,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在方向引领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开展教学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近年来积极组织校级教学改革立项,包括重点课建设、双语课建设、教材讲义建设、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等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在学校的资金资助下深入到课堂中研究教学,开展教学实验,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资源与技术支持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对网络文献信息检索的能力,直接影响其授课水平,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教师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持。
(1)了解教师在信息资源方面的需求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深入调查、研究、掌握高校教师信息需求的特点,了解教师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需求,真正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有特色的、高层次、高质量、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为教师提供相关资源及操作技能的培训服务
应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高效地为教师服务,既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也要提供相关的培训,为教师能熟练地检索和运用信息资源(如相关数据库的使用)提供支持。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学科优势加快信息资源的电子化进程,建立和开发有特色的数据库,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3)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发资源并建设教学资源库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也应鼓励教师开发学习资源,并对有价值的资源下载、刻录、复制、存储为公共资源,在教学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建设教学资源库,供相关领域的教师分享。鼓励教师培训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鼓励教师自行选择和开发教育资源,满足教师教学的多种需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提供资源支持。
(4)建设技术辅助人员队伍
高校教师承担了较多的教学任务,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和信息资源,学校有必要组建一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的教辅队伍。在技术团队方面,也应配备专兼职技术支持人员,负责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协助教师使用设备和有效使用资源。
3.团队支持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提升其教学质量的保障,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完善教学工作体系,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切实有效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展了三级教学团队(基层教学团队、校级培育教学团队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基层教学组织,形成教师-教学团队-教学系-学院-学校的教育工作体系,教学团队的成员共同制定并实施教学团队工作计划,包括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及其他教学条件建设等内容,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变化的新要求。以上制度旨在为教师的授课提供更多的团队支持以及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在学校形成有利于教师广泛参与、交流互动、合作学习的氛围。
四、高校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原则
1.需求为本原则。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需要为依据,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和服务,切实保障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需求。
2.整合共建原则。积极推动各院系、教务处、人事处、网络中心、图书馆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和资源整合,明确各相关单位在构建高校教师支持服务体系中的职责和分工,优化资源配置。
3.协调发展原则。高校教师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学校人力资源的建设相协调,与学校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现实条件相协调。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师管理凸显“服务”理念的背景下,教师“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地位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诸多支持,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高校教学质量的优化和改善。
参考文献:
[1]仲梅娟.营造为教师服务的文化生态[J] .江苏教育,2009(10):13-14.
[2]施若,顾宝炎.服务经济时代高校教师管理浅谈[J] .当代教育科学,2008(7):35-37.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在1983年提出的,它是许多国家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一理论的提出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在高校体育课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既是新世纪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需求,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与实质
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八种多元智能。每一个人的这八种智能都不相同。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能。
这一新型智能理论的实质是承认学生间的智能差异和个体差异,全面认识学生、评价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强调个体的差异,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就是要改变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探寻新的教学方法,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结合。如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主题教学、多媒体教学、课后小组作业等形式,用主动的思维型教学替代被动的操练式教学,使教学由传统、枯燥的传授型教学转变为新颖、快乐的引导型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在展示自己和评价自己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这有利于学生语言智能、人际智能等智能的发展,提高其自我认识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二、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
新时代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体育教学在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暴露出了弊端。
1.教学目标不得当,总体目标较为笼统
传统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一般较为笼统,而且体育教学的具体目标也较为有限,具体表现在微观目标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忽视了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偏重应试教育;二是忽了广大高校学生获得终身体育锻炼手段的需求,只适合部分学生的需求;三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知识、保健常识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偏重对体育基本技能进行教学。
2.完全以教学大纲为准,教学内容较为枯燥
高校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大纲和标准都是统一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一般以篮球、田径、健美操、排球、足球等常见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较少,而且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利于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终身体育锻炼手段的获得。另外,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的培养考虑较少,大多只让学生掌握某一项运动技能,这样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3.忽视个体差异,教学方法较单一
传统体育教学的基本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同样的课程也应该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教与学,这种方式忽视了个体差异,教学方法也较单一,并且对学习结果也使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评价,是一种统一制式的教育。但事实上,每个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都是不同的。如“篮球双手行进间传接球”内容的教学,若采用这种统一标准的教育,不针对个体差异而进行因材施教,其结果是部分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进行着两人间的慢速度、轻力量的行进间传接球练习,这种重复学习将无法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另一部分水平较低的学生却无法流畅地完成行进间传接球的学习,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
4.重定量轻定性,体育教学评价较片面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往往过于强调速度、距离、次数、频率等定量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进步程度等因素的定性评价,即只注重按统一标准和原则对所有学生进行静态评价,不注重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给予动态的过程评价;同时,在评价时,对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学习态度情况、情感态度情况等实际情况缺少考虑,往往只是将学生最终的运动技能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认为容易达到考试要求而不去努力练习,身体素质差的学生认为难以达到考试要求而容易放弃练习,例如,男生的引体向上测试完成5个才能得10分,完成10个才能得60分,很多学生干脆就放弃练习。所以,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的思考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多元智能理论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用赏识的眼光用心发掘学生的优点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很聪明,只是每个人聪明的领域和特质在智能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而已。教师应该正视学生所具有的这些差异,而不应将此视为教育教学上的负担。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观念,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位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教师要用心发掘他们的优点,比如,有的学生语言智能强,有的学生数学逻辑智能强,有的学生视觉空间智能强,有的学生身体运动智能强,有的学生音乐旋律智能强,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才。
2.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学生的八种智能并不相同。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间智能特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对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例如,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进行分组教学的分层教学模式;先对学生分配任务和下达学习目标,再要求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合作教学模式;先对理论和方法进行学习,再进行实践练习的学导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组织游戏、比赛,可以借助以上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3.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还需要根据不同个体的特征,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能力强及时代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使每名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提高素质,具备一定的特长。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目标上并不认为所有的学生都能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是主张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不同的教学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不同的、通过努力能达到的教学目标,从而为每个学生探寻最适合其发展的道路,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4.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贯彻多元智能理论
教师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在备课和上课时,要从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充分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尽量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发展等多方面设计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教师要通过改进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合作性W习、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努力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如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和讨论,促进学生人际关系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可以通过加强课堂反思环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可以从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这三个方面来进行,从而给予学生动态的综合性评价。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关注文化知识,还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所重视的人际关系智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改革和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法、教学环境和学习评价方法,可以实施多元智能教学,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在体育学习中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内在潜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莉.多元智能理论在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2.
[2]李晓汝,李艳国,李款.多元智能理论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182-184.
[3]张海.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教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4):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