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艾灸的历史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艾灸的历史文化范文1
摘要:
治未病的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层面,这一观念与现代预防医学中的一、二级预防有相似之处。中风恢复期的治疗对该病的预后十分重要,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的证候特点,同时还可合并腑实及心、肝、脾的虚损。针对中风病的病机特点,运用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防止疾病的传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病愈后对身体进行调摄防止其复发。
关键词:
治未病;中风恢复期;预防医学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中医学对西医脑血管病的统称,表现为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和(或)言语不利、轻者仅出现口㖞不利。由于近年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中风患者的数量亦呈现升高的的趋势。因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极大的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临床上常将中风病分为三期,发病2周以内为急性期,发病2周到6个月为恢复期,6个月以上为后遗症期[1]。三期中恢复期的治疗对本病的预后十分重要[2],如施治得当,可减少后遗症的出现,甚至获得痊愈的疗效;若失治误治则难以恢复而留有后遗症,重者短时间内再发。因此,恢复期的治疗对疗效及预后判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治未病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及时观察中风的“未病”状态,调整介入的时机和治疗方案,加强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对提高中风病的生存率,降低其致残率,提高中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3]。现就治未病理论在中风恢复期治疗中的重要性作如下论述。
1治未病思想的内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医家就在临床实践就产生了治未病思想的稚形,发展到两汉时期就已经初步奠定了治未病的理论基础。《素问•四气调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发展至清代,叶天士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其变,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法,以防疾病传变,这些都体现出了温病治疗过程中的预防医学思想,对临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4]。发展至今,治未病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5-6]:首先是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生或出现某些先兆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此阶段着重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病邪入侵。其次是既病防变,即在疾病发生的初期就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进展和传变。所以从广义上来讲,疾病的早期治疗和干预同样属于治未病的范畴。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考虑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外,还应针对可能传变的部位进行预防性治疗。最后是病后防复,即在疾病的初愈时进行有效的调摄防止疾病的复发。疾病初愈,邪气未尽,正气未复,采用适当的药物巩固疗效,配合饮食调养、劳逸得当,起居有常,以期早日康复,避免疾病的复发。治未病的涵义既在疾病未发生、加重、传变、复发之前,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防止其发生、发展、传变、复发。这一观念与现代预防医学中的一、二级预防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涵义非常丰富。
2中风病恢复期的病机特点
中风病病位在脑,无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都形成瘀血,它即是中风恢复期的致病之因,又是病理产物。此外,病久脾胃呆滞,中焦不运而至内生痰浊,形成痰瘀互结的证候[7]。病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肥甘之口,加之心情抑郁,而致热毒内生。病久脏腑功能低下,外邪易于侵袭,与内生之邪合而为患。同样,腑气不通在中风病的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腑实既是中风病的诱发因素,又是一种病理状态存在于中风的病程之中。在标实的表象下,中风病以心、脾、肝、肾虚损为病本。这种虚中夹实、实中夹虚、标本互见的病理特点贯穿于中风的病程始终[8]。
3治未病理论在中风恢复期治疗中的应用
3.1既病防变
中风一旦发生,即到了“已病”期,意味着机体已经出现了损伤,若病情较重,应防止其进一步恶化,若调护不当,亦会出现新的并发症。病情较单纯时也应防其复杂化。正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用药上,以补虚为主,方要包括滋补肝肾和补气血两方面,适当辅以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法。滋肾水可使肝木得涵,则风火熄而不再生,阴津充沛则脑髓得养,神明得复。肝肾精血充足,则肌肉、筋骨得以濡养,瘫涣的肢体得以恢复。对于兼有肾阳虚证者,可温肾通经,气化水行,则瘀血得去,痰湿可消。中风恢复期会出现各型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便秘、泌尿感染、废用性肌萎缩等,在中风发生后的早期就应该采取措施积极的进行预防[9]。由于中风患者行动不便,特别是在早期,很多患者没有主动预防压疮的意愿,导致压疮在中风患者中发生率很高,增加患者痛苦和医疗成本,在普通压疮护理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一些中药散剂进行预防,对于刚刚形成的早期压疮也可以结合艾灸,能够加快压疮的愈合[10-11]。由于院内感染、误吸、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常常会导致中风后肺部感染的发生。除了避免长期卧床、经常翻身、防止误吸等常规护理外,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避风寒、节饮食、畅情志、适劳逸,进行辨证调摄,如肝阳上亢型患者要注意调整情绪,饮食宜清淡,忌辛香走窜之品,痰瘀证患者鼓励病人饮食少油腻,可适当加一些活血的药食两用的食材[12]。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康复训练的介入时机过晚,在中风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可以积极的介入针灸治疗,结合主动和被动运动,预防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13]。脑卒中后,患者除了可能会发生如上一些生理的变化,心理的变化也将影响其康复。近年来,中风后抑郁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表现为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等,中医辨证常属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扰心神,或气血亏虚,心失所养,而致心神不安。通过中医辨证施护,提前干预,可以一定程度上预防中风后抑郁的发生[14]。
3.2病后防复
中风复发率较高,复发后患者常常出现严重的致残与死亡,《症因脉治•内伤中风证》提到:“中风之证……一年半载,又复举发,三四发作,其病渐重。”《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论述:“若风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悬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致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中风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后,病情就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在中风康复的初期,余邪未尽、正气未固。由于瘀血、痰浊、毒邪未清,留于脑髓,气血虽顺而未畅,上下气血水谷精微的代谢仍受阻,中风随时有复起之势。若此时有外邪再次入侵将导致疾病的反复发作,所以在中风恢复期过程中,除了要预防疾病的加重和并后症的发生,还应该加强调摄,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防其复发[15]。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养花、习字、作画、听音乐等,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便人体内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饮食上应有节制,少油炸、油煎类食品,切忌酗酒,限制食用酸辣刺激性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积极的控制血压,参加社会活动,包括积极接受医院的健康教育,了解自身疾病的信息及相关危险因素,主动并力所能及的参加社会社交活动,让患者及家属学习中风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了解中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针对中风恢复期的证型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其复发[16]:
(1)祛除风患。在季节气候变化之时,预防患者的因感冒炎症等因素诱发复中。
(2)培养肝肾之阴。常用六味地黄丸、一贯煎等方剂,但在脾胃功能虚弱时应加用健脾养胃之品。
(3)益气活血。气虚血瘀是中风恢复期的主要证型,应用补阳还五汤可益气活血,但要防止辛燥太过。
(4)滋阴潜阳。对于中风后仍有中风先兆等表现的患者,说明余风未尽,可行滋阴潜阳之法,防止复中。
(5)针灸预防[17]。针灸能改善脑的血液供应,增加脑供血,减轻脑组织损害,能降血脂,改善脑微循环,及时建立病灶处的侧枝循环。
这些都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临床症状的改善,也是针灸抗中风复发的物质基础。另外,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康复理论相结合,创立脑卒中患者的中医康复单元,以针刺治疗为主,并配合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及健康教育等形式,开展规范化、量化的治疗模式[18]。
4结语
中风的发病率历年增加,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由于中风的高致残率,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中风恢复期是中风治疗及二级预防的重要阶段。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针对个体体质和中医证候进行个体化的防治,可以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防止疾病的传变,降低中风病的致残率,“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项最高的治养原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指导意义。其理论对中风病整个防治过程都有重要意义,其“治”和“养”的指导思想是预防“复中”和“传变”,即中风病二级预防的重要理论,易行且有效。
参考文献:
[1]郑国庆,黄培新,刘茂才.中风病分期论治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08,49(1):74-76.
[2]李国武.中风病恢复期本虚标实病机及治疗浅探[J].四川中医,2012,30(9):27-28.
[3]经浩宇.“治未病”思想对脑卒中病的防治意义[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84.
[4]张岚.“治未病”的历史文化探源[J].四川中医,2008,26(9):124-125.
[5]陈曦.论“治未病”的核心观念[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01-703.
[6]朱向东,李广远,刘稼,等.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2):2725-2727.
[7]赵骥,张建荣.浅析中风病恢复期的病机与治疗[J].山西中医,2008,24(5):59-60.
[8]马斌,高颖.中风病恢复期证候要素的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7,39(1):27-29.
[9]卢秀红,朱文红.脑卒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1):58-59.
[10]张翠蓉,肖慧华,陈日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3):478-479.
[11]张晓玲.艾灸结合换药治疗压疮的护理心得体会[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16):199.
[12]钱艳.卒中后肺炎的原因分析及防护[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149.
[13]张冲.试论“治未病”理论在指导预防脑卒中后废用综合征的临床价值[A].中国广西南宁:第三届泛中医论坛•思考中医2007-中医“治未病”暨首届扶阳论坛[C].2007.
[14]李佳平.“治未病”思想在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8):91.
[15]贾爱明,谭婧,胡文梅,等.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体质因素及中医诱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9):2435-2437.
[16]孟繁丽,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辨证规范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4.
[17]曹文忠,张莉,宋书邦,等.针灸预防中风后遗症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