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全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知识全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知识全解

生物知识全解范文1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意义

(一)促使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有力保障

长期以来,由于法律保护制度的缺失,我国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的分配机制把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和科研工作者的贡献、利益有效统一起来,科研人员花费大量精力取得的生物技术科研成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经济回报,导致科研人员主动研发和努力创新的氛围受到极大损害,潜在的科研力量受到难以计量的损失。知识产权制度视农业生物技术创新为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无形财产,对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从法律层面予以有力保护,使得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从以往的无偿使用转变为必须有偿使用的专利和技术。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经济回报的获得就成为一种必然。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成为一种有效的促使科研人员努力工作的激励机制,这一机制的出现对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必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二)突破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瓶颈的有效抓手

随着传统农业技术的广泛和大量使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许多依靠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新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例如由于棉田长期使用农药,棉铃虫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使用传统的农药已经无法起到应有的灭虫效果,我国棉花生产一度遇到无法解决的危机。农业生物技术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些难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转基因抗虫棉的成功研制和开发,成功地破解了棉铃虫无法杀灭的难题,获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市场的占有率连续9年出现超过10%增长率。在农业技术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还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抗虫棉的广泛应用,使得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减少,棉农的生产成本得以显著降低。事实证明,保护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借助法律保障平台实施科研创新成果转化,是突破农业技术创新瓶颈的最佳选择。

(三)农业生物技术实现持续创新的坚强后盾

随着人口快速增长、环境持续恶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耕地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农业污染开始危及人类安全。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考虑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路。上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生物技术是一项具有极大的保护自然环境功效的科技手段,在自然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利用生物技术这一新兴工具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开拓新的空间,是农业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和层次,在落实和规范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和完善农业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整体的立法工作,从各方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作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创新成果得以合法转化和高效应用,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借力知识产权保护实现农业生物技术创新的对策

(一)实现知识产权保护与常规科研活动的高度统一

一是立项阶段严格把关。在立项时要特别重视文献资料的查询,尤其是要认真做好专利查询工作,严把立项质量关,确保研发目标的创新性和唯一性,从立项开始就避免发生技术侵权或低效研究现象。二是研发阶段着手保护。要把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融入到项目研发的整个过程中,在研发活动的实践中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目标考核制度,统筹对专利未来的维护和使用进行前期规划,要特别注意在研发过程中就把专利申请成果纳入到科研考核指标体系中。三是项目后期做好收尾工作。研究工作结束后要根据项目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及时把科技成果进行登记形成知识产权。

(二)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实现科研成果效益的合理分配

知识产权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它对提高组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做用,因此,知识产权管理已经被纳入到许多组织的管理要素中去。农业科研单位优化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管理必须重视下面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熟悉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有关程序,通过细致的工作提高专利申请的速度和有效性,及时保护专利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全面提高申请人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要把专利申请和单位的奖评考核密切联系起来。例如对有重要发明专利的人员予以重奖;在职称评聘时予以特殊待遇。三是要积极创造有利于科研人员创新的科研环境,逐步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内部激励机制,将知识产权拥有量、知识产权运用、管理及保护状况作为科技资金资助、科技进步奖评审的主要依据。

生物知识全解范文2

原告:王春花。

被告:新乡市邮电局。

1997年7、8月间,原告王春花按照被告新乡市邮电局“168自动声讯使用手册”(四版)的说明,拨打其所设“168自动声讯台”的电话,听取该台提供的有关声讯服务节目内容,听到了与自己所著《在家里,女人不要太能干》作品相同题目和内容的节目内容,时间约7分钟,没有作者姓名。经电话查询,得知该录音内容取自1994年第11期《妇女生活》发表的本人该作品。经向有关单位反映,有人竟怀疑原告该文是抄袭“168台”的,使原告精神上受到了伤害。为此,王春花起诉至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法院,认为新乡市邮电局的行为侵犯其对该作品享有的著作权,请求判令该局立即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支付报酬,赔偿损失一万元。

新乡市邮电局答辩承认原告起诉内容基本属实,但自己由于不懂有关法律规定,才造成对原告的侵权。所设“168自动声讯服务台”开通后使用不多,收入很少。要求调解解决纠纷。

审 判

新乡市红旗区人民法院经主持调解,原、被告于1997年10月2日自愿达成如下调解协议:

一、新乡市邮电局一次性赔偿王春花人民币8000元。

二、诉讼费400元由王春花负担。

新乡市邮电局当庭向王春花履行了调解协议。法庭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条的规定,将上述协议及履行情况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和审判员、书记员签名,未制作调解书。

评 析

本案为一起侵犯著作权案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对公民的著作权实行的是自动保护原则,即作品完成后即享有著作权,主要权利为署名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著作权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有下列侵权行为时,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五)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演、播放……等方式使用作品的……;(六)使用他人作品的行为,未按规定支付报酬的”。本案中新乡市邮电局“168自动声讯服务台”将原告王春花1994年已发表的《在家里,女人不要太能干》一文收录在其服务项目内容之中,通过电话用户拨打该条信息,收取电话信息服务费,该项服务属于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原告已发表作品的行为,且未经作者同意,不署作者姓名,未支付任何报酬,符合上述三种侵犯著作权的情况。《著作权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本案根据《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原告、被告双方在法院主持调解下,达成协议,由被告新乡市邮电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当庭履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责任编辑按:

邮电局利用其通讯设备和服务功能,将有关声讯信息存储在其电话声讯服务源中,提供给社会拨打该种电话使用,由此向用户收取相应的电话费用,这是近些年来邮电局新发展的一项经营业务,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经营业务。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的原则,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不属于合理使用他人作品的范围。依此,使用他人作品即应同著作权人订立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即应取得著作权人许可,并“不得侵犯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权”(第二十八条)。本案被告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原告已发表的作品,未取得原告的许可,并在使用中未表明原告的作者身份,未向原告付酬,应是侵犯了原告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本案被告将原告作品录制在其声讯服务源中,提供给拨打该台电话者收听使用,从外在形式上看,具有“播放”的性质,但其不同于电台、电视台那种性质的播放。电台、电视台的播放是一种主动播放,而电话播放是一种被动播放;特别是在我国目前除有线电视台以外,一般电视台、广播电台均是免费播放的服务。这种情形决定,本案这种“播放”使用形式,不能参照《著作权法》第四章第四节“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的规定原则来处理,即不能以“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来限制著作权人的使用权。这是营利性质所决定的。

生物知识全解范文3

    1 生物作业中存在的弊端

    1.1  有量无质调研中,部分教师认为,面对一叠叠作业本,心情十分深重,作业批改耗时耗力,但其价值并不大。作业有时限制了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疲惫不堪,以至于丧失学习兴趣。由此可以看出,部分教师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作业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习中具有怎样的价值、起到怎样的作用。

    1.2  内容单一、形式单调  作业内容大多数是重复教材内容,应付学校进行的业务检查,如抄写课本中的概念或整理教材的知识结构(所谓结构是指罗列教材中的标题),甚至部分教师明确题目答案后让学生重新抄写在作业本上。作业形式单一,仅成为单纯的书面作业。内容枯燥而重复,形式单调使作业失去了其应该具有的实践性与趣味性,生物作业黯然失色、有形无神。作业成为学生生物学习的负担,学生也因此对作业失去兴趣。

    1.3  批改方式单一 部分教师为追求作业的数量,提高批改的速度,有的只是浏览一下作业并记下谁交了或谁没交,有的只注重作业的书写,不关心作业内容中的错误,有的只是单纯地让学生代阅或学生互阅。缺少作业情况的反馈。作业成了一种单调的非创造劳动,师生花的时间和精力与对作业的投入远不等值,甚至是毫无价值的。

    2 改革生物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1 重视生物作业的价值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课内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其目的是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使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索新方法,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强化学生素质的提高。

    作业的基本功能应包括三个方面:⑴为新课作准备。⑵举一反三地应用于实际。⑶学生在做作业中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作业布置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就是说,作业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作业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同一班的学生,在许多方面既有共同点,又在知识、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既要重视面向全班学生的集体作业,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辅以个别作业,做到“长善救失”。对于在生物学科方面具有特殊爱好的学生,要精心培植,让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生物学问题并以专题的形式进行探讨,促使他们早成材;对一些后进生,可利用他们好动手、喜欢标新立异的特点,布置小实验、小创新等形式的实践性作业,给他们展现自己智能的机会,发掘、发扬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 

    2.3   作业内容应注重实践性 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而且主要是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教师应在新课结束后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作业中思索问题,提出解决部分实际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完成作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通过知识的运用,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生物教材“动动手”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2.4   作业批改方式多样化作业的批改方式有多种:全批全改、轮流批改、当面批改、师生共同讨论批改、指导学生批改等,然而各种批改方式又各有利弊,如:全批全改,教师可以了解作业的全面情况,学生普遍受益,但教师花费时间精力较大,作业批改中缺乏针对性;当面批改,教师的指导比较具体,可以准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作业思路及错因,但此做法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共同讨论批改,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能力,但学生操作批改过程,指导学生批改难免有不科学、不准确之处。作业批改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优化批改方式,扬长避短,尽最大可能地发掘作业的价值。

生物知识全解范文4

一、加强研究,把握方向

1、认真研究生物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材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只有吃透《说明》和近几年高考试题,才能抓住高三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才能瞄准高考的方向。2、集体备课时间都要对考纲和教材进行细致的研究,研究要复习的内容在考纲中的要求和在高考中的地位、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形式和频率,总结命题规律,预测高考动向。

二、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取胜于高考必须具备的,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把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境问题。在平日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抓好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1)审题能力;(2)分析综合能力;(3)表述能力;(4)应试技巧。

三、注重三案教学的运用

1、课前预习案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主要是梳理基础知识并带有简单的思考题,引领学生去阅读课本,后面跟有必要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预习案提前一天下发,第二天收起来批阅,对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记录在作业批改本上,等上课时纠正答案并详细讲解。预习案的练习题要有明确的答案,上课之前发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练习题做了一定要检查。检查的方法多样化,可以提问,可以默写,可以让学生爬黑板,也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检查等。2、课中学习探究案:找准主干知识,找准重难点,找出需要重点讲解和探究的问题,探究点要找准而且要找得必要。探究点的学习: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合作交流、展示成果,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和拓展提升,最后跟踪训练。老师要督促学生及时整理学案,做好笔记。3、课后巩固练习案:针对性要强,减少作业数量,提高质量,加大检查和批改力度,提高讲评的精度。

四.精讲精练,向课堂要质量

1、更新生物教学观点,坚决克服“注入式”、“满堂灌”的生物教学模式,要相信学生,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高三学生来说内容都已学过,所以不要面面俱到:对于好理解的、记忆的内容放在预习案上让学生自己看课本理解就可以,对于难理解的而且高考中重点考查的内容放在学习案上老师进行重点讲解,然后通过练习案对预习案和学习案上的内容进行训练巩固、查缺补漏。2、正确理解“全、细、实”。高三复习重视“全、细、实”毋庸置疑,但重视不等于面面俱到地讲,如果讲授课过全过细,势必造成知识的简单重复、用时过长,容易造成学生的懒惰习惯。对学生理解上不存在问题的知识,采取学生自已阅读课本快速理顺的方式,提高检查督促的力度,同样能落到实处,并非老师讲才能落到实处。3、正确处理讲解中的“准、透”。 准,即讲解落点准确,讲解学生思维受阻处、问题发生处,否则讲解过多,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影响了复习进度和课堂容量。透,即要把问题讲解透彻,但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太透就是过,讲解必须到位,但不要越位,如果越位,则使学生不劳而获,造成思维的惰性,引不起思维的波澜。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坚持“让学生跳一跳甚至跳几跳才能摘到果子”的原则。4、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复习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由于惰性所致,学生往往求懂不求记,更懒于自主复习,所以平时要注意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法,合理利用时间,提高检查的力度,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督促下,实现自我深化和自我提高。5、反复研究课堂生物教学结构,减少庸杂环节,精练讲授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益,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生物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师生互动,多种形式激活课堂生物教学气氛,力求做到“当堂内容,当堂巩固,当堂达标”,同时留给学生自我消化、自我完善的时间。

五、确保作业质量,把好单元测评关

1、作业:每天当堂应设计的作业大约是5-10分钟的量,3-5个小题,形式有选择题或者简答题,每节课的后35分钟下发,讲求质量,精选习题,但不避陈题,特别是经典题。每次练习都是当天课堂知识的一个小测验,根据生物教学中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易错之处、高频考点等具体内容命题。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要及时纠错、矫正练习、二次过关。

2、单元测评:建议至少每周一次,时间安排在周末,把一周来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检测,或者对所有复习的内容做综合性的检测。通过测试,可以再次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完善复习过程。

生物知识全解范文5

关键词:问题诊断学习法;生物周测;学生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20-031.问题的来源

测试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生物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的方法,是复习巩固生物知识、强化技能、培养和发展生物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批改试卷成为高中生物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在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高中生物试卷批阅方式基本是教师全批全改,之后是错误率统计、重点讲评。这样的批阅讲评方式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1.1反馈时间过长。由于当前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如果对试卷施行全批全改,造成每次试卷批改的周期过长,反馈不及时,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正确的得不到强化,错误的得不到及时纠正,实际上已经降低了批改试卷的信息价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1.2反馈信息量过小。由于现在的教师教学负担过重,所谓全批全改,也只是机械性的重复工作,简单划上对错号,不能做到全面分析,不能给每个学生的试卷进行有针对性地批阅或指正。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照顾不到,不能体现个别差异。学生看到的批改后的试卷只是对错号,却不明白错因,如此反馈,信息量过小,试卷利用价值不能最大限度的体现。

1.3校正措施不力。因为反馈时间过长,试卷返回学生手中时,测试已过去几天,学生对所测的内容已有所遗忘,加之每天都有新内容在学,不可能把原先的试卷拿出来细细研究,这样就形成了问题遗留,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1.4费时费力。教师对试卷进行全批全改,只是作大量的重复工作,用去了教师研究教材、教法,学习新课程、新理念的时间,不利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来的传统的试卷批阅讲评方式,去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生物试卷批阅讲评方式。这样可以满足全体学生及广大教师的需要,同时也是高中新课程的需要,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可以促进有效教学。我校对于高三学生每周进行学科测试(简称"周测"),在生物周测中,笔者尝试采用"问题诊断学习法"的试卷批阅讲评方式,起到良好的效果。

2.概念的界定

"问题诊断学习法"是以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问题教学法"为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吸取一线教师多年教学经验,从而提炼出的具有培优补差性质的独特学习法。"问题诊断学习法"的核心:教师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纠错,让学生掌握纠错方法和纠错策略,为后继学习扫除思维障碍。这种作法也是新课程思想的一种要求和具体体现。

"问题诊断学习法"包含三大步骤:第一步,自我诊断,发现问题。通过让学生试做三年高考真题,让学生知晓高考频点有哪些,哪些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更为重要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高考考点的掌握程度,暴露学习上的问题。这样明确了问题,带着问题去培优补差效果会更好。第二步,问题突破。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第一步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突破。第三步,对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分析。一方面学生还要通过"方法技巧"、"解题通法"、"规律总结"等来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需要通过"专题闯关"和"高考预测"两组试题来进行巩固。

通过"问题诊断学习法"的三大步骤"问题诊断-问题突破-问题反思",将高考考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来各个击破,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3.实践的尝试

3.1学生进行自我"问题诊断"。学生自我问题诊断就是学生对照参考答案进行"自悟、自批",让学生学习答案,分析答案,感受命题者的思路。这个过程就是其思维自我修正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答案了才能对自己的答题进行评价,才能对自己进行"问题诊断"。例:(18分)研究人员利用番茄植株进行了两组实验,实验一、二的结果分别用下图中的图1、图2表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一除满足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外,还必需在适宜的等外界条件下进行。

(2)实验一的自变量是,图1中a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低于b点的主要原因是。日温26℃、夜温20℃一定 是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吗?,理由是。

(3)图2表示在一个种植有番茄植株的密闭容器内O2含量的变化,据图分析:

①番茄植株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相等的点是。

②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理由是。

③根据图2,在图3中以A为起点画出该密闭容器内CO2含量变化的曲线。

参考答案:

(1)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2)夜温, a点的夜温过低导致植物夜间新陈代谢过弱,不利于物质合成、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的 进行,不一定,没有在其他日温和夜温条件下对番茄植株的生长速率进行实验。

(3)①B、C

②否(1分);密闭装置内的O2含量比实验前低,说明番茄植株细胞呼吸消耗的有机物总量多于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总量,因此没有积累有机物。

③答案见右图。

学生对照答案进行了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强调了以下几点:(1)你现在是一个阅卷者,你可以对参考答案进行质疑。(2)如果你的答案跟参考答案有出入,你可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分。(3)如果你的的答案是错误的,你要分析你的错因在哪里。学生要能够对自己的答案作出正确的判断,就需要对命题者思路有清晰的了解。因此学生学习了参考答案以后,首先是感受命题者的思路。对于上述例题,学生通过对试题和答案的分析,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学的主干知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及两者的内在联系,本题的第(1)(2)小题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初步探究能力,第(3)小题考查识图和绘图的能力。下面是2位学生的答题情况:

从上述学生的自批情况看:(1)学生不明白"夜温"为什么不能答成"温度"?(2)"不一定"与"不是"、"否"有什么不同?(3)生长速率降低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仅仅取决于细胞呼吸的速率?(4)一昼夜后,是否积累有机物如何判断?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和评价。这样做的优越性在于对照答案给自己打分,本身就是站在阅卷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答题,学生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怎样答题,同时可以强化对错点的认识和自己答题的不足。

3.2师生共同探讨 "问题突破"。学生自批完试卷后,教师要对试卷进行复批。对学生的答题情况、纠错等情况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在掌握了大量有用信息后,师生一起探讨出题者的意图。首先请学生自己分析一下自己答题时的思路,然后让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点评,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答题的技巧、规范性的要求等。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答题技巧时,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2.1教师引导学生对复杂的试题作具体分析,力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例如上述。试题,从能力立意和考查主干知识点两者相结合的角度看,既考查了中学生物教学的主干知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也考查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能力考查方面体现了考试大纲对识图和绘图能力的要求。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与综合能力,通常会有一些信息干扰学生的判断力。学生如果只看大概,就很难发现试题的主要题障,答题时容易答案不全。

就如上述试题的第(2)小题的第二问"图1中a点条件下番茄植株相对生长速率低于b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学生仅仅看到a点的夜温比b点低,就容易答成"温度低,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减慢,分解的有机物减少",而此题的关键是要答出"为什么相对生长速率低",这就需要从植物生长的角度去考虑,植物生长需要物质的合成、细胞的分裂等,如果考生不能跨过这个题障,就很难得出其a点生长速率相对低于b点的原因是:a点的夜温过低导致植物夜间新陈代谢过弱,不利于物质合成、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的进行。

3.2.2引导考生寻找试题背后的隐藏条件,力戒"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命题者为了增加解题难度,故意将与答题有关的重要条件加以隐藏,以期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全面性,有效检验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上述试题中第(3)小题中的第2问:"该番茄植株经过一昼夜后,是否积累了有机物?,理由是。"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找不到突破口,而出题者意图旨在打破定性思维,根据实验或调查的结果作出合理判断,把与此问题有关的重要条件隐含在图2中--A点和D点数值的大小。图2曲线反映了一昼夜中,环境中氧气含量的变化,A点是氧气的起始含量,D点是24小时后的氧气含量。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D点的数值比A点低,也就是说,消耗的氧气比产生的氧气多,即细胞呼吸分解的有机物比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一昼夜后,没有积累有机物。如果学生能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把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2.3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例如上述试题,学生的共性体现在下列几点:(1)语言表述不够准确。例如上述试题的第(2)小题"日温26℃、夜温20℃一定 是番茄植株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吗?,理由是。" 很多同学都知道此温度组合不一定是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组合,但答题的时候就容易答成"不是"、"否"。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语言表述的规范性,或者说没有很好理解语言的蕴含。因此,教师就要对此进行解释,并加以强调规范。(2)审题不够仔细,习惯性思维占优势。如在本题中答自变量时,很多同学把"夜温"答成了"温度",没有看清楚或领会题目中把温度分成了夜温和日温。(3)绘图能力不强。学生普遍没有把握绘图技巧,掌握几个关键点。针对学生中的这些共性,与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答题的问题所在,要告诫学生,在某种意义上,细心、规范是成败的关键。对于"审题之错",应指导学生审题时,不应急于求成,审题时慢一点、答题时快一些,并严格按着题目要求规范回答问题;对于"表达之错",应在平时的作业或训练中,严格按照高考评分标准写出必要的步骤,注意表达的规范性。

3.3学生进一步"问题反思"。 在评析完试卷后。笔者要求学生对本次考试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3.3.1要求对考的题目进行所属知识点的标注。如上述试题的第(3)小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关系。笔者就要求学生在该题旁边进行知识点的标注。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帮助学生体会和理解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以从哪个角度去出题,使学生能从具体的题目中发现共同知识点的不同具体表现。

3.3.2要进行根源性原因的分析。所谓根源性原因,就是导致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分析法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找出问题的作用因素,并对所有的原因进行分析。这种方法通过反复问一个为什么,能够把问题逐渐引向深入,直到你发现根本原因。例如上述试题中的第(2)小题,学生就可以对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植物的生长速率跟哪些生理过程有关?影响这些生理过程的因素有哪些等。这个过程不但能解决问题本身,还能把错题所属知识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是反思过程最应该重视的一个环节。

3.3.3要寻找类似的题目,归纳总结。针对上述试题,笔者让学生从做过的一些习题或资料中去寻找一些类似的题目,从中找出共同点。例如针对上述例题,有学生找了如下试题:

学生从上述试题中总结出规律: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两个生理过程在植物体内是相互对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细胞呼吸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细胞呼吸又可以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可以从环境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中分析两者的关系,或者从植物吸收或释放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量的变化来获取信息。无论试题以怎样的形式呈现,都必须要掌握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以及在生物体内这两者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进一步反思和总结过程,是知识再认识、能力再提高、思维再升华的过程。通过反思,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能力得到提高,非智力因素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好多原本智力一般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生物的方法、解题思路与技巧,解决生物实际问题的能力稳步提高。

4.成效的分析

经过"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中的实践尝试应用,笔者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1从教师的角度看,加强对试题的研究,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有效的教学。通过"问题诊断"、"问题突破""反思总结"等环节,对试题的深广度、难易程度和学生答题情况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学生的问题有更具体的了解,反馈的信息量大而全面,使得教学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做到事半功倍。笔者在任教的班级中,应用了"问题诊断学习法", 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反馈,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利用生物答疑的时间就能解决,使正确的得到强化,错误的及时改正,充分利用了试卷的信息价值,提高了教学质量。

4.2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自悟能力得到明显的增强,记忆深刻,提高学习效率。俗话说:学而不思则惘。以往测试中,学生缺少一个及时反馈的环节,没有一个自悟的机会。现在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及时给予他们检查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有三次接触自己试题的机会(考试、纠错、老师复批后的讲评和反思)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被掩盖了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发挥了出来,通过领悟、对照、比较发现问题,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且力求创新。可见,"问题诊断学习法"克服了以往复习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目标不明、动力不足、疲于应付的缺点,激发了学生思考求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思考的时间给了学生,把诊断的机会留给了学生,校正力度大,因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学生明显发生了变化。原先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回答问题也不主动。自从在周测中应用了"问题诊断学习法"后,学生能主动提问,一起与教师探讨问题,学习能力也有明显提升。

5.应用的反思

"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中的尝试应用,也还有一些地方值得研究和探讨。

5.1要使"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中更为有效,教师应该如何有效的在选择试题前作出对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诊断"。通过"问题诊断"与高考的热点、难点进行联系,为周测中学生的"自我诊断"作好准备。

5.2如何更为有效的引导学生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从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看,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存在哪些问题,也就无法对问题作出诊断。

5.3"问题诊断学习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问题突破"这一环节上所花的时间比传统的单纯教师讲、学生被动记忆要长。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只能分析一道题目。如此一来,与其他教师的教学进度就拉开了距离。如何更好的协调这两者的关系,是我们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5.4"问题诊断学习法"在不同程度的班级--名校班和重点班,或在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应用上是否可以有所区分。例如笔者任教的班级一个是名校班,一个是重点班,这两个班中是否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名校班是否可以进一步提高要求,如在学生的反思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题目进行变形、分析等,而重点班的同学一般就要求能把所做过的习题进行归纳总结。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是否也可采取类似的方式。这个设想能否让"问题诊断学习法"在周测的应用更个性化、有更好的成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5.5"问题诊断学习法"如何在平日的作业批改、复习课中得以推广,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真正做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郑敏 ,知识缺陷型错题管理探析,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03期

[2]杜志建主编.专题调研问题诊断学习法,汕头大学出版社.2010,7

[3]吴文侃主编.《比较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生物知识全解范文6

关键词:离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191-02

一般来说,人文素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依据三种课程理论。一是精义论。主张以经典著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因为人类的文明在变迁中有其永恒不变的价值存在,这种核心价值尤其保存在经典文献之中,因而经典著作便自然成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二是均衡论。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各种知识都统筹兼顾,均衡发展,才能避免20世纪以来学术过于分化所导致的视野狭窄,心灵缺陷,因此,必须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均衡的视野、平衡的心智。三是进步论。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裨益,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目前。我国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受这三种理念的影响,但主要受进步论影响较大,强调实用性,强调为职业做准备。在具体的人文素质课程内容组织与选择上,则偏重于应用型和专业化,按照学科专业式的思路进行,即基本上就是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稀释内容后拿来作为人文素质课程。这种课程所能起到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极为有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三种基本课程设计理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结合职业的特色,在强调各个学科之间有机结合的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并以此为原则设计在现阶段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有明确指向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1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

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上讲,这一课程又是面向所有高职生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的文化知识课程,具有人文素质性、广博性和基础性的基本的标准规定性。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一是使高职生获得认知世界和理解人类及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二是为高职生提供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文化知识。再从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价值上讲,这一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不仅具有适应社会主导性文化的功能价值,还具有导领社会健康发展的功能价值;不仅具有使高职生知识结构达至和谐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具有营造高职生可能生活的功能价值。从这一层面上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该为高职生提供唤醒高职生主体意识、促进高职生自主性、社会性、伦理性和提升高职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基本历史概况,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实质,获得思考和表达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析我国科技发展的传统思想及时代精神,获得对我国科技发展史的基本认识及我国科技发展的方法论;三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基本内容,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性格形成的历史性;四是让高职生了解西方自然科学发展的基本脉络,知晓西方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历史与西方哲学发展阶段的关系,认识和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思想基础和方法论,获得中西比较的差异性和趋同性;五是让高职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面临的问题及应该急需解决的问题,了解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发展的策略、科技生产力的构成及发展现状,以及公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况等等,获得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全面性认识;六是让高职生了解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格局,分析造成民族矛盾、种族歧视和宗教冲突、地域性战争、饥饿、贫穷的多方面原因,使高职生认识和理解和平、团结、宽容和理解之于处理国际争端和意识形态及价值论领域的冲突与融合的意义和价值;七是让高职生了解科技发展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处理问题,认识偏重于科技发展而忽视人文教育所导致的、我们已经有所经历的现状。获得一定的科技伦理性意识和思维;八是让高职生初步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领悟美的真谛,培养和培育高职生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升华高职生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2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领域的选择

(1)应确定中国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整全性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教育思想、儒家“仁”学理论、天人合一、理学思想、道家、墨家等思想学说,这些方面的传统思想,对现代高职生来说。可能存在着疏离和陌生感,所以,加强对我国文化及思想方面的知识教育,不仅有利于高职生认识和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能够为高职生的知识获得历史性的时间深度,使高职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具有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基础。

(2)应确定西方文化及思想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其目的主要是针对于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策略的实施,西方多元的文化的价值观、不同主张的自由化思想观念等对我国高职院校高职生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极大地影响着高职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态度和立场。虽然我国高职院校加强了“两课”教育,但从根源上讲,还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向高职生做出根源性的分析,以至于高职生只是关注目前我国与西方在思想观念方面的差异性,而缺乏对西方文化及思想的历史性发展的整全性认识和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应该对这一领域的知识做出精要性的选择,以使高职生对西方文化及思想有一个历史的、全面性的认识。另外,也是有意扩展高职生在文化及思想方面的认识及思考的空间跨度,以增加高职生比较研究的意识和提升高职生思维判断的能力。

(3)应确立“人、社会、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处理的过去、现在及未来”这一课程内容的选择领域,主要是出于如下的思考:其一,我国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在其知识结构的构成上,更多的是专业性和专门化的知识体系,其思考或认识的视野较为狭窄,所以,从扩展高职生的知识广度和思维视野的角度,也是应该开设专业教育课程与“人、社会、自然找之间相关的课程;其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空前的社会物质文明,但同时又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紧张和对立:大气环境的污染、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土地沙漠化、森林及生物植被的锐减等,这些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己经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展,致使

人们不得不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人类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应该让高职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感悟“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之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其三,目前,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领域,让高职生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思考环境问题,以加强高职生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