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性思维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图形设计;研究

0 引言

对于图形设计工作来讲,要想保证图形设计的整体质量,不但要熟练的掌握基本构图知识,提升作图能力,还要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挥有足够的了解。从目前图形设计工作来看,创造性思维是影响图形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除了要对创造性思维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之外,还应对思维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图形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图形设计工作实际,探索做好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图形设计工作的具体方法,推动图形设计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1 思维特征的研究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所做出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人类的思维与动物的思维不同,动物思维是完全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的,而人类的空间结构思维,不仅可以使用当前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材料,还可以使用表象,而且主要是运用表象作为思维加工对象。表象由感知产生,并可以脱离当前的具体事物,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想象等等。如黑猩猩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可以学会通过长竹杆或是几段短竹杆连接起来,甚至把几只箱子垒在一起再爬上去等办法来获取吊在笼子顶上的食物,但始终无法学会从树上折一根树枝来勾取它够不到的食物。这正是人类的空间结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根本不同之处。人脑可以对树的形象进行分解、重组、添饰等视觉上的创新,它代表人类高级、能动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思维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正是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思维能力,人类的创造性才能更强,人类才能在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新的工具和方法。由此可见,对于人类而言,思维是保证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特征,是保证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考虑,在对思维特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将思维创新当作一切事物发展的原动力,要充分发挥人类思维创新的能力和积极作用,努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这一观点来看,在图形设计过程中,也应积极引入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积极作用,提高图形设计的质量。

2 图形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分析

(1)独特性,又称求异性。用一句成语来说就是鹤立鸡群,即从反逻辑的角度出发,在客观世界的事物中寻找形象的变异或质的变异。如两根筷子到三根筷子,从形象的变异到质的变异,暗喻和谐的俩人世界由于第三者的插足造成复杂混乱的局面。(2)变通性,其中融合了跳跃性。跳跃性,用一句成语来说就是牛头马面,指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非连续式的,导致思维发展的突变和逻辑的中断,表现为形象的反常,表面上不相干的物形却蕴涵着本质上的关联。如枪――橄榄枝;死亡――和平;彩虹――伞;高尔夫球――身份与地位――大众汽车等等。(3)辩证性。所谓图形创新思维的辩证性,主要是指在图形设计过程中,既要进行全面创新,保证创新的整体效果,又要使创新朝着正确方向发展,避免创新思维在方向上发生偏差。由此可见,思维创新并不是单纯的创新求变,而是在创新的同时,考虑创新的实际性以及创新的必要性,使思维创新能够按照既定的方向发展,保证思维创新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使思维创新成为图形设计的重要辅助手段。(4)综合性。在图形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图形创新思维的综合性是其重要特征。考虑到图形设计的实际发展,图形创新思维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手段。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对图形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但促进了图形设计的有效进行,而且提高了图形设计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图形设计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创新思维的综合性,要正确利用创新思维的特点,推动图形设计工作的进行,保证图形设计工作整体质量满足实际需要。

3 如何做好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图形设计工作

通过对图形创新思维进行研究后发现,创新思维是保证图形设计整体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图形设计工作中,我们应结合图形设计工作实际,努力做好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图形设计工作,目前来看,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利用逆向思维方法开展图形设计工作

在图形设计工作中,仅仅从正向思维入手所设计的作品往往会缺乏创意,在创新度上比较欠缺,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例如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图形的反面入手,提高图形设计的创新度,使图形设计能够呈现出另一种角度和思虑,给图形设计增添新鲜的元素,提高图形设计的整体质量。

3.2 利用反常思维方法开展图形设计工作

图形设计过程中仅仅利用正常的思维方法,很难取得图形设计的突破,为了保证图形设计能够在整体质量和整体思路上有所创新,应该积极利用反常思维方法,开展图形设计工作,使图形设计工作富有成效。在目前的图形设计工作中,成熟的设计作品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而这种设计作品的成功,均离不开反常思维方法的运用。

3.3 利用发散思维方法开展图形设计工作

在图形设计工作中,要想提高图形设计工作质量,就不能囿于现有的图形,应学会利用发散思维方法,在现有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可以尝试着对现有图形进行局部改造甚至推倒重建,保证图形设计的整体效果和创新性满足实际要求。因此,从图形设计工作的实际来看,利用发散思维方法开展图形设计工作,是满足图形设计工作需要的重要手段。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图形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图形设计的总体质量满足要求,应积极利用创造性思维方式,有效指导图形设计过程,使图形设计质量得到全面提高。目前来看,做好基于创造性思维的图形设计工作主要应从逆向思维、反常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利用做起。

参考文献:

[1]张海燕.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标志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 李大伟.小议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1).

[3] 王君洁.浅谈现代图形和传统图形的完美结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1).

[4] 李健,李轶.浅析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2).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哲学思维;创新素质;特征研究;形成过程

创新素质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构成创新智慧的基础。我国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对于传统单一创新素质的解决思路与方案显得局限,而为了寻求更为智慧的解决路径就需要从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对于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整合作用。哲学思维作为以创新精神为主导的哲学观,在尊重实践、科学、辩证地反思与批评中,更能够引领个体从综合能力的展现中来解决问题。哲学思维作为当前创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仅是我们全面阐释哲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更从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创新价值中客服片面思维的局限性,增强个体创新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1.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及思维表现

1.1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和“素质”两个词,其内涵的把握应该从两者的组合上进行解读。对“创新”的定义,有学者提出创新是对新事物的开发过程,或者是运用知识来创造或改进新事物的形成过程;还有学者从环境学上将对一个组织或一定环境的重新接受,并被应用到新的实践或制造物中的过程。对于“素质”的内涵,心理学认为,主要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如神经系统、大脑及其他感官的特性,是构成个体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见,对于创新素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个体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创造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既包括认知领域的创新素质,也包括实践领域的创新素质。创造力理论创始人J•P•熊彼特提出,个体创造性特征包括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R•J•斯坦伯格提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在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还能够以新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勇于承担、敢于挑战,以“全面的”的视角来组织事件。心商理论创始人王极盛从四个方面来提出创新素质的构成,即实现系统,包括个体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及智力策略;动力系统,包括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个性等;调控系统,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协调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等;供给系统,包括潜心能因素,如记忆的潜能、想象的潜能、尚未顿悟及尚未出现的灵感等。

1.2创新素质的思维表现

创新素质作为个体在继承先天既得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后天的努力而形成的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立场、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及思维等。对于创新素质的思维表现,往往是个体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对各类信息进行重组、选择、嫁接、综合的过程。由于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在探讨创新素质中可以从剖析创新思维的表现来关注创新素质。

1.2.1科学化思维

对于学术界中科学化思维的探讨,也称为求真思维,主要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本质。对于自然科学中的思维方法与人文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倾向于实验数据来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获得可重复性、可证实性的逻辑思维,其方法多以精确性、实证性数据对事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对于人文科学中的思维方式,主要倾向于从偶然中寻找必然的思维逻辑,其研究对象与特定事物相隔离,或者以纯粹的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其方法表现在发散性、模糊性、思维的横向性及归纳推理上,侧重于定性分析。

1.2.2艺术化思维

艺术化思维不同于逻辑性思维的按部就班的线性跟进,而是依据个体的情感体验、从想象、联想中来感悟事物的规律及本质。艺术化思维是建立在形象性的信息材料基础上,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以形成新的形象。对于艺术化思维的表现,尽管属于非逻辑性思维方式,对思维的结果存在偶然性或有待逻辑证明和检验,但艺术化思维往往能够从直觉能力上获得意外的创新成果,是个体进行创新的必要思维之一。如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思维过程中,将人的自由下落旅行想象成骑在一束光上,从而获得了对科学创新的经典构思。

1.2.3哲学化思维

哲学化思维是通过思辨、批判、反思等方式来揭示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倾向于运用超越性思维来重新审视世界。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哲学化思维的价值能够从多方科学思维的整合中,吸收艺术化思维、科学化思维的优势来进行创新。哲学化思维作为认识论之一,能够从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及主客体之间的协同中把握新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哲学化思维能够从宏观认识上,而不局限于某种科学或艺术性创作方法来揭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等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并给与回答;哲学化思维作为高于局部的思维方式,能够从“求真”中获得更深、更高、更广的认识或价值。

2.哲学思维的特征分析

哲学思维是基于实践形成的,对一般问题获得的唯物辩证地概括与归纳,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性。对于哲学思维并非囿于自我精神的封闭,而是从个体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实践的层面来进行概括与推演,基于实践来理解个体、理解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强调个体的理论源自实践,还要将个体的思维方法付诸实践,进而从实践中来对理论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二是抽象性。哲学思维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发挥到极限,力求从对象的总和及意义上来把握“无限”。抽象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往往以主观世界的普遍性或一般性来看待世界。可见,对于唯心主义哲学思维,从“物质”特性上进行抽象,超越具体的物质的象,以构建成有限领域内具体物质的象,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本质层面上的普遍性。哲学思维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从超越具体实物论上,将“客观实在性”作为世界可能的、有限的、无限的最普遍的特性进行整体抽象。三是唯实性。哲学思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上,肯定物质决定意识;其次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上来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哲学思维将“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强调思维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并从个体思维与客观实际的相符合上来崇尚实事求是。四是辩证性。哲学思维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变化发展的动力,在揭示认识事物思维上表现出鲜明的辩证特征。首先表现在以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从事物的整体性、多向性和开放性上来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其次从矛盾分析法上来坚持对立统一的“两面性思维”。五是批判性。哲学思维强调实践性,从尊重实践上来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地创新。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基础、《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将对实践的尊重进行经典阐释;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德国哲学与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来进行探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更是从多种哲学思潮的批判中来进行新哲学观的论述。

3.哲学思维的创新素质形成过程

在对创新思维与哲学思维的关系研究后发现,哲学思维凭借其立得稳、站得高、想得深、看得远,从创新思维的高度自觉性、动态灵活性和积极求异性上来实现创新目标。可见,哲学思维在提升个体创新素质上具有鲜明的推动性和涵育价值。一是哲学思维为创新素质提供了创新立场。作为创新哲学思维,从思维的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上来促进创新者立足实践,并从自觉反思中来追求卓越;同时,以批判反思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将创新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实现创造真善美的基本立场。事实证明,创新立场的明确,对于创新之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能够从批判和超越中为创新者奠定基础。二是哲学思维为创新方法提供必要的导向作用。创新者在创新实践中,对于所用的方法或程序,如比较法、归纳法、分类法、演绎法等等,这些方法往往表现为单一化倾向,而哲学思维,能够从辩证思维方法上,从联系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上来看待创新,能够引导个体发现新的创新方法,即客服单一方法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三是哲学思维为创新过程提供具体的修正功能。创新的过程是从创新计划的实施中获得创新成果,哲学思维首先从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中坚持实事求是,并从辩证法上来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从联系的、变化的发展中来优化创新方法。四是哲学思维为创新素质提供科学的理念。矛盾是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哲学思维将矛盾作为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提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可见,对于创新的开展与实现,需要从问题的发现、深刻的揭示与完美的解决中,遵循科学的创新理念,依据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解决问题。

4.结语

创新素质与哲学思维的养成,关键在于从创新精神具备创新意识与态度,把握和树立哲学思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承认矛盾和问题,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中来展开思维,有条理的对困难进行怀疑与开拓,促进创新主体能够从批判思维和反思思维中对创新主体进行创新假说,以独立思考来自主建构和追求卓越,最终为实现创新目标提供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杨耕.当前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04):5-22+157.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范文3

论文摘要: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已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智力及个性特点,以及创新素质的具体构成,强调创新素质教育是艺术设计人才整体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和科技不断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综合素质的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是艺术设计活动的生命,所有的设计活动都是以创新为主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过程对创意性、创新性的依赖不言而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就是要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创新特征。而创新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是一种启发式教育;相对于中庸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相对于素质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素质教育。因此,对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已成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智力特点 

在创新素质结构中,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特点通常包含:一是新颖及富于意味的创造性智力活动;二是较丰富的创意想象力;三是独特的创意思维发挥能力;四是分析与直觉思维统一的思维意识;五是发散与集中思维统一的思维意识。创新型人才的思维形式大致表现为求同与求异、集中与发散、习惯与变异、循序与踊跃、试误与顿悟这五个相辅相成的范畴。在每对范畴中,前者属正向思维,后者属反向思维,或者称为“逆向思维”。目前创新性成果较多地出自逆向思维或者多向思维,艺术设计的创新更倾向于多视角、非常规地探索问题解决的种种可能。强化高校学生“逆向思维”等创新智力特点的培养,不仅能够运用逻辑的常规思考方式,更能运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 

因此在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中,高校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重视的统一性,避免形成从众思维和从众个性的教学模式,要用多元化的创新角度去评价和管理设计教学,以改变不利于学生创新智力特点发展的单一性教学方式,注重更多地运用讨论式、发现式和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智力特点,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个性特点 

创新个性是创新倾向性的个性人格特征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其内容较广泛并且受个人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围熏陶、个体性格倾向等现实因素的影响,这些创新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创新个性特点是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内在素质。创新性人才的个性特点包括:知识面广,善于观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内在有深入研究的动机;有旺盛的求知欲、丰富的想像力及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常挑战智力活动;富有幽默感及艺术天赋;意志坚韧,做事专注理性,具备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 

由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更重要的表现在创新个性上,因此创新个性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创新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本身的创新个性,给他们足够的个性施展空间。这也就要求在培养艺术类创造性人才的素质教育中,改变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抛弃传统填鸭式教学,以创新教育主导创新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及探索未知的自学能力;通过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引导,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构成 

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素质构成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 

1.创新意识是指善于发现新问题,创新欲求突出,能够自觉产生创新动机,这是创新型人才最本质的素质,是创新的出发点。我们应善于利用学生个体的主观创新能动性,通过各种教学环节及教学方式的应用,适时地增进和强化学生追求创新的意识和洞察力。创新型人才通常对新问题的敏感度较高,具有比较强的问题意识,对新鲜刺激较为敏感,能够从常规事物及普通事物中,发现其不为人知的独特性。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还表现为寻找新途径来避免雷同,对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技术较为关注,并试图把这些新成果进行创新性的运用,从而产生新的效用。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认识较新颖,一般不盲目接受现有结论及旁人观点。他们经常会在理解问题方面多做一些新的设想,找出更全面、科学、有效的改进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捷径。而一旦形成这种求新求异的思维模式,创新型人才在对待相同问题时,就不会人云亦云而是常常能够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 

2.创新精神主要包括高度的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坚韧品格以及对新事物的强烈好奇心。这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创新的动力源。创新型人才一般都有视野开阔的特点。创新是在综合前人经验、知识、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新实践活动,包括总结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或生产出新的产品。因此,创新型人才的视野绝不可狭隘,而是既熟知本领域基本知识又了解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能够融会贯通地进行综合运用。 

3.创新能力方面是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设计活动能力,也包括创造性开发设计产品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一方面,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发散思维能力较强,想象力也更丰富,对同一问题能够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去认识,思维的跳跃性极大,能够在新旧知识的交替穿插中,很快地综合已有知识,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发散思维的活跃性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新想法的产生相当快,并在出现问题后,能够快速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二是指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能够更快的产生超出原有思维范畴的新意识,并通过举一反三产生更多的想法,从而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获得新进展;另一方面,设计创新技能主要包括对海量设计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加工能力,也包括突出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必须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推出更为成熟的技术和更为优质的产品。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居于教育创新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要目标,突出实验、实践、实习及实训等环节的教学地位。 

4.创新人格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独特特征而又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这是创新型人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质,是持续创新的根本保证。创新人格主要指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为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创新毅力和创新行为等,既有遗传方面的影响,也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形成。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开发,这就使我们的教育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上面,使这种非智力素质得到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创新人格既有个体的差异又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共同特征,创新教育需要在把握学生总体个性和个体个性的前提下,力求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目的地将潜存在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质引发出来,重视学生创新主体意识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利于学生形成和发挥良好的创新个性特征。 

综上所述,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是艺术类高校设计人才的培养根基,需要全面重视创新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等方面的培养;深入研究学生的创新智力及个性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挖掘学生自身的创新素质潜能,用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促进艺术设计人才创新素质的快速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冯培等编著.创新素养与人才发展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1.295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范文4

把握网络经济时代特征

要建构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必须对网络经济时代的特征进行科学概括和总结,总结起来其主要特征有:

第一,全球化特征。网络经济时代,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富有全球化的进程和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地理空间上,互联网可进行全球信息传播,全球性的交易没有地理位置的障碍限制,人们之间的距离被缩小到了咫尺,使网络经济的市场具有全球化特点。二是在信息资源上,互联网体系因适应无限制的信息存储空间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全球各地的网上信息可以便捷地检索和迅速地传播,使不同地域的经济联系更加便利。三是网络经济没有工作时间的限制,可以全天候服务,24小时随便上网。

第二,整合性特征。网络经济的竞争是高层次的竞争。超时间性和地域性,使竞争广度大为拓展,企业着眼于全球市场,面对全球性竞争。这种高层次、全球性竞争极为复杂,竞争需要包括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文化、信息、法律等各个方面合力的作用才能取胜。

第三,变异性特征。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网络经济的竞争中,竞争方式花样翻新、各种各样,往往是所料不及。因此,谁能有前瞻意识,超前把握趋势的能力,谁才有可能在突然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高风险性特征。网络经济在发展中极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黑客入侵、网络犯罪、病毒侵入等都会造成风险。据统计,全球近年来的电脑黑客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每年以30%的惊人速度递增,其中金融业的发案率占61%。利用网络犯罪形式也多种多样,诸如利用系统缺陷、采用截取信息、使用网络窥探器等等。因此网络经济是一种风险极大的经济运作形式,必须有对各种风险的防范措施和足够的承受能力。

第五,高注意力特征。网络经济具有直接性、快速性、信息量大等特点。直接性是指使用网络,企业可以绕过经销商直接与需求方沟通,客户也可以直接订货甚至指令生产。这种供求双方直接的关系,取消了中间环节。快速性是指现代信息网络可用光纤传输信息,可以高速度传播、收集、整理、利用信息。在直接、快速、大量信息面前,最引人注意的信息才有时效性,因此,高度的注意力是网络经济的一种客观要求。

第六,互动性特征。与传统经济相比较,网络经济强化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性,从而使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动性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这种互动的方式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甚至是消费者积极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其结果当然产生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通过和顾客的不断交往,也能了解每个顾客个性需求进行生产。

第七,虚拟性特征。网络经济不同于传统的实物经济,它的基本表现方式是以虚拟化形式出现的。这种网上虚拟经济不是与网外物理空间中的现实经济相脱离,而是相互并存,相互促进,培育和发展虚拟经济的成长,己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第八,创新性特征。网络经济是创新性经济,这源于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需要强调研究开发和不断创新。在技术创新的同时还需要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等等的配合。

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的变革

针对网络经济时代特征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球化思考。经济全球化要求人们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全球化策略思考是网络经济时代每个人都必需接受的事实,我们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受全球化的影响。

第二,整合性思考。网络经济整合性特征要求人们必需具有系统性的观念,将各行各业各门学科结合起来,而不再是独立的在自己的行业和学科中自我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从思维方式上着手改变人们的经济观念,使其真正意识到整合性思考的意义。

第三,前瞻性思考。由于网络经济的变异性,决定了在这一时代,必须将把握趋势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来做。如果说农业经济时代重过去的经验,工业经济时代重当前的实际,信息经济时代重未来发展的话,那么作为信息时代的延伸,网络经济时代只有把握趋势,才能获得发展。因此加强超前意识,提高前瞻性思维的能力,就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重要使命。

第四,风险性思考。网络经济中所蕴含的风险比起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人们必须具有对待风险的正确态度,做好对风险的预测、预防、回避以及承受等等,这也同样需要首先在思维方式上的调整,真正使人们对风险性高度重视。

第五,互动式思考。网络上的交流使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改变,那就是把封闭的单向思维变为开放的互动式思维。因为只有互相的沟通才可以真正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就需要从自己的圈子里走出来,进入到对方的世界中,把握对方的真实信息,才可以使双方互相信任。所以互动式思考必然成为网络经济条件下不可缺少的一种思维方式。

第六,个性化思考。网络经济一改传统销售方式,而采用网上与消费者直接销售的方式,从而使每个人的特殊需求得到满足,这就是网络经济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企业经营者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用个性化的思考去面对每一位消费者,个性化思考将成为网络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

第七,创新性思考。网络经济是以不断创新为动力的,创新是人们时时努力的方向。在网络经济时代,任何阻碍创新的旧的

思维方式都将被淘汰,创新性思考是网络经济的时代精神。

建构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的途径

第一,加强哲学的学习,为建构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建构网络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离不开科学思想的指导,这就需要加强哲学的学习,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网络经济的实际出发,分析研究网络经济运行的规律,冲破传统思想的框框,大胆创新,这是建构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网络经济属于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经济,其运行情况复杂多变,且体现的是高层次的竞争,这就要求思考问题必须坚持辩证法,全面系统的、多角度的看问题。特别是网络经济是新型的、复杂的经济,要建构其思维方式必须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只有理论思维提高了,才能正确概括和总结网络经济的概念和特征;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经济运行方式的规律;科学的适合网络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才能建立起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反映时代的特点,以其特定的方式,概括地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展望,对建构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理念有指导作用。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网络经济思维方式具有时代性,它必须跟随时代的脉博,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因此,网络经济时代思维方式的建构,要根据时代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这样可以为其注入活力,提供动力。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范文5

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问题的延伸与深化,来实现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乘积教学中,这样设置5×3=?,5+5+5=?,你还能将5×3转化为那个数字的加法运算?通过这些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就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思考与探索,进而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再如在学习通分时,让学生比较3/4和4/5的大小,教师这样进行问题设置:化成小数比较两者大小;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比较大小;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这就将分数比较方式扩展,而通过学生训练后,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并作小结,这就促使学生形成了探索意识,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散力。其三,认识数学教学系统性,坚持过程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特征,随着年级的递增,其难度逐步增加,而且要求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尤其是数学创新能力、思维发散能力,而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清数学的系统性和过程性特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实际能力,进行目标制定、教学方式转变,坚持由简到难,步步提升的教学方式,从而保证学生思维开发的有序性。

二、立足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抓住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问题思维

“这是为什么”、“怎么会这样”、“这个怎么不行”等等类似的疑问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充斥着,他们渴望找到“十万个为什么”的原渴望自己就是那个问题解答者,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满足小学生的渴望为基础,进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如在图形与变换教学中,教师问“四边形切掉一个角,会变成什么图形”,有的学生说三角形,有的同学摇头,此时教师并不作回答,而是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画出图形,此时学生会说“是三角形”,“竟然不是三角形”,“怎么会是五角星”,而针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说“你们想不想知道原因呢?”,而在学习和讨论中,学生必然会发现数学的丰富性和变化性,而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多视角观察问题的过程,而在问题解决中,学生通过动手绘画,大脑想想等,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面对有多重答案的问题时,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提升。

2、抓住学生兴趣,创设思维环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思维能力开发与培养的环境支撑,而开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构建适应于学生兴趣心理的思维环境。其一,进行兴趣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在讲解加法运算时,教师用“猴子捞月亮”的小故事,进行问题讲解,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而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意识被激发。其二,进行模具教学。在三角形判定学习中,教师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以及两个多边形放在一起,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的同时,标准上三角形的类型,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而且锻炼的学生的思维力和判断力,通过小问题设置,来实现了学生思维判断力的提升。其三,采用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与学习,创设开放与和谐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各表己见,进而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而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实现思维的扩展与延伸,如在统计学习中,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教学,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组、分析,对统计结果进行核对、检查,并实现小组内部分工,这就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针对统计过程中的问题,学生进行讨论解决,交流问题原因,这不但形成了思维融合,而且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批判力

创新性思维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特征;方法

任何一门学科的领域都是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建筑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和所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复杂,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我国的设计模式正在从过去的单一模式转变为现在的多元模式,设计行业已上升为高科技行业,因此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创新思维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1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可以认为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以贮存的知识和新获得的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方法产生独特新颖的认识成果的精神活动。从狭义上讲,则是指建筑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在建筑的平面、空间、形态、结构、材料、设备、设计理念、设计手段等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整体或者局部所进行的首创性设计活动,其结果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2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对于建筑设计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共同本质和属性外,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区别于其他思维的独特性质,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反思性、超越性、实践性、相对性和辩证性。

2.1 反思性

反思性是说,建筑创新思维的“新”在于它不同于习惯思维或重复性思维,它来自于对现实理论及实践的反思和批判,并从中找到突破口。

2.2 超越性

超越性是说建筑师通过对以往知识、经验、思维定势的超越,对原有信息有取有舍,有的突出有的消沉,对信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设计。

2.3 实践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实践性在于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和设计活动都不能脱离实践。在实践中建筑需求不断发展,要求建筑师的思维不断前进,不断地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

2.4 相对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也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创新思维方式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它的表现力就会下降,这时就会去追求一种新的方式,一代代被替换。一位建筑师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离不开同时代的创作,更离不开自己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

2.5 辩证性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本体、主体、客体、方法、载体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考察其相互关系,我们发现建筑设计创新思维诸多子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认清这些辩证关系,有利于整体把握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有利于培养和正确运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3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深层结构

在一些建筑设计中,或者说是建筑设计课的教学中,有强调非逻辑思维轻视逻辑思维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很多人经过四年甚至五年的专业学习后,也没有完全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往往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创作中无从下手,或是不着边际的东拼西凑,或是套取以往的经验模式,或是从某一张画片中选取类似的形体,往往会使后面的设计无法深入,有时甚至发现致命错误而设计方案重新开始。以后还会重复这样的过程,只有经过大量的反复后,才会积累一些经验,但是这始终是一种直觉和形象的设计方式。

影响建筑创作的因素是复杂的,而这些因素之间,例如功能与造型、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并不一定遵循一种固定的由此及彼或非此即彼的逻辑形式。越是复杂的工程,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作用越是呈现出一种不确定的和模糊的状态。对于它们之间这种动态的、网状的联系,往往无法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去认识;相反,作为主体认知方法的一种形式--非理性,却常常能帮助我们对它们之间的关系作出整体而正确的判断、安排和评价。这是建筑创作的特征和规律,也是建筑作品之所以能有万千变化的原因所在。非理性—一般所指的灵感、直觉、潜意识,在建筑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建筑创作的过程,是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相互排斥、相互作用、最后相互转换的过程。深入的理性思考,常常会唤起非理性的灵感,而灵感的出现,又促使理性思考得以深化。这种转换是反复的,不着痕迹的,而且,对于像加纳国家剧院这类建筑来说,这种转换愈是不着痕迹,愈是自然流畅,建筑作品的层次和格调往往也愈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建筑的功能会越来越复杂,而且各种技术也飞速的发展,信息量也急速的膨胀,如果仅仅依靠直觉思维是很难将设计作的很好,难免会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而沦为一个失败的设计。当然如果没有非逻辑思维,而完全依靠逻辑思维来进行建筑设计,也会使设计过于平淡缺乏新意,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作品。在这里探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设计方法,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结合,即系统的设计方法,使设计过程更加合理和系统,以减少设计过程的反复,树立一种系统的观点,这对于处理一些复杂的设计更为有用。

4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是表层结构的基础,深层结构经过转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在实际应用当中,建筑师往往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所需的方式方法,也就是深层结构的“外化”或“客观化”,一般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维思维与多维思维等一系列创新思维方式。正确把握发散思维,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即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著名建筑师凯文?罗奇认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并非是力图把某种设计想法推向终结,而是让它去生长、发展。在不同的探索、各种可能的实施想法、反映和态度中间翻来覆去。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方案的发展引导发生的事情,有时被发生的事情所引导有时塑造形式,有时涌现出来的压力和情形进一步引导形式的形成。

在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一些勇于探索的建筑师以其生机勃勃的创作观念和创新精神,充分把握技术发展给高层建筑的功能、空间、形式带来的新变化和提供的丰富可能性,积极融会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注重高层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协调,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益,注重高层建筑与城市文化的触合,并与具体经济条件、物质条件等地域基质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风貌,这些地域性因素是高层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依据。认真研究其所在城市的建筑特征和地方风格并加以提炼升华,结合当代先进技术,触入高层建筑语汇之中,这样创造出来的高层建筑才能被称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