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含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锻炼的含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锻炼的含义

体育锻炼的含义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锻炼 风险认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66-04

当前,多数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开始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认识,把体育锻炼当作增强体质、调节身心的一种手段,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但伤害事故也随之而来,如运动拉伤、挫伤、扭伤、脱臼、骨折甚至其他更为严重的伤害事故(如运动猝死、器械致残致伤等),直接威胁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不但有悖于参与体育锻炼的初衷,而且还要承受着难以愈合的伤痛,甚至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种现象,我们课题组将通过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据统计等形式,对大学生体育锻炼风险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还缺乏体育锻炼风险认识的知识和意识,是与教师教育的缺陷和学校安全制度不健全有一定关系,由此造成了多数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自我保护意识,导致校园锻炼伤害事件发生呈现上升趋势。因此,我们在找出症结的同时,予以纠正指导。

一、体育锻炼风险的含义

体育锻炼风险,是指在参与某项体育锻炼或体育运动(包括体育健身运动)时,可能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并造成人身损害后果的危险或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了解体育锻炼风险首先要了解“风险”的含义。风险在英语中表达词汇“Risk”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现代汉语词典》把“风险”定义为“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体育锻炼中随时会产生风险,尤其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风险事件时常发生,一是与大学生欠缺自我保护意识有关,二是与大学生喜爱参与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有关。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提升大学生防范体育运动风险、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有着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在增多。随之发生的运动风险事件的概率也在上升,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地参加锻炼,而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比如运动前很多学生并未做好准备活动就直接进行高强度的对抗运动,造成肌肉拉伤,甚至是运动猝死等伤害事件。国外学者曾经进行了一项运动猝死的调研,发现在158名运动猝死病例中,中学生占62%,大学生占22% 。所以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降低此类伤害事件发生率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提升大学生对于锻炼风险的认知程度。

本课题研究旨在降低体育锻炼风险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发生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从中找出风险发生的主要因素进行论证分析与研究,对控制体育锻炼风险提出相应可行的措施,进而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风险的认知能力,尽可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此课题的研究,对提高学生、教师和学校方面对体育锻炼风险的认知,提高判断风险发生和处理风险发生的应对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对规避或减少风险的发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调查情况分析

本课题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共两所本科及两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大学生、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1.课题组自编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发放主要以学生为主,对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体育锻炼的风险认知、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及原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及建议等方面。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15份,回收583份,回收率为94.8%,其中男生占56.7%,女生占43.3%。

2.课题组对内蒙古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访谈,从不同角度了解了大学生因参加体育锻炼而发生的运动伤害事件的状况和原因。分析了学生早锻炼、体育选项、选修课、学生体质测试和运动队训练等校园体育活动易发生的一些风险。

调研单位 发放

问卷(份) 回收(份) 性别

男 女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 183 57.5% 42.5%

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

技术学院 200 194 55.6% 44.4%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15 206 54.3% 45.7%

调查了解到,有些学校为了回避风险,预防措施较为保守,如体育课取消一些危险性大和容易受伤的运动项目,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育爱好的培养,且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结果造成了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状况。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调查的583人中有256人对体育锻炼风险认知不足,占调查人数的43.9%;认为锻炼有风险的人数是166人,占28.4% ;还有忽视体育锻炼风险的261人,占44.7%。以上数据说明,锻炼风险的发生与学生对锻炼风险认识不足及忽视风险的存在有很大关系,这也是课题着力解决的问题。

四、体育锻炼风险因素的研究和预防措施

体育锻炼的含义范文2

关键词 体育锻炼;人格特征;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75-05

1 引言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格是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其核心是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格又多了道德含义、社会适应能力的含义。从哲学角度看,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个体[2]。人格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健康人格是一种在结构上和动力上向崇高人性发展的特征,它表现出人格的完整性、统一性、稳定性等特点,是人格特征的完美结合,是人格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3]。

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锻炼可以优化个体的人格特征,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4-6]。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学生人格特征的测验以及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调查,揭示中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程度的现状及其与中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为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活动课的指导以及中学生人格特征与体育运动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随机取样法,从太原市迎泽区普通中学中随机选取正在进行体育锻炼的102名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其基本信息、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影响学生锻炼的因素以及对学生人格影响等维度进行调查。

3 研究结论与分析

学生背景与人格特征分析 表1将学生背景情况与学生人格特征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女生在自主创新、乐学性、情绪和谐、人际关系、自我悦纳、目的性各方面都略高于男生。在人际关系和目的性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显著差别,这符合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独生子女只有在自我悦纳性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其余5个均值上均低于非独生子女。父母是干部的在自主创新和乐学性、自我悦纳和目的性方面,均高于父母是工人和个体的学生,在情绪和谐和人际关系上低于工人家庭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低于个体家庭学生;个体家庭学生自主创新和乐学性、自我悦纳性高于工人家庭的学生,在情绪和谐、人际关系和目的性方面低于工人家庭的学生。

体育锻炼与学生人格特征分析 中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人格特征不仅与体育项目的选择具有相互作用,而且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程度也具有很强的相互关系。

从表2中可以看出,锻炼强度与学生人格的关系为:从事轻微体育运动的学生在自主创新和乐学性方面高于其他学生;在情绪和谐方面做呼吸急促不持久运动的学生得分最高;在人际关系方面均值最高的是做呼吸急促持久运动的学生;自我悦纳性均值最高的是轻微运动;目的性均值最高的呼吸急促持久。

锻炼时间与学生人格的关系为:自主创新均值最高的是锻炼20分钟以下的学生;乐学性最高的是锻炼20~40分钟的学生;情绪和谐均值最高的是锻炼20分钟以下的学生;人际关系均值最高的是锻炼20~40分钟的学生;自我悦纳均值最高的是锻炼20分钟以下的学生;目的性均值最高的是锻炼60分钟以上的学生。锻炼频次与学生人格的关系为:自主创新均值最高的是每周锻炼3~4次的学生;乐学性均值最高的是每周锻炼1~2次的学生;情绪和谐和人际关系最高的是大约一天锻炼一次的学生;自我悦纳性均值最高的是大约一天锻炼一次的学生;目的性均值最高的是大约一天锻炼一次的学生。干扰体育锻炼因素对学生的自主创新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自我悦纳、乐学性、人际关系、目的性,最低的是情绪和谐。

随着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增多。中学生人格特征内均值得分逐渐升高,不同体育锻炼时间组的中学生在情绪和谐和自我悦纳上差别非常显著。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某一个体反复多次地感受到相关的身体和心理运动形式,就逐渐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并可以把由这种运动所引起的心理特征转移到社会活动因素中去体现、发挥[7]。经过较长时间的体育运动,中学生会形成爱交际、乐观向上、情绪稳定、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心理特征。

4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周锻炼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加,中学生人格特征更趋向于理想化。

2)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的多少与中学生人格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

3)不同性别学生人格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与周锻炼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与从事体育锻炼时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4)不同体育运动偏好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了不论选择哪种类型的体育项目,只要参加体育锻炼,中学生的人格特征在某种程度上都会起到优化作用。

建议 健康人格的培养只能通过健康人格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锻炼,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才能完成。教育在人格培养中起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基于此,学校在如何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建立和完善的工作中,在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中,现阶段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作为体育教学核心目标之一,使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实践中。

2)在体育教学内容上注重多样性,避免单一化,使学生在体育锻炼项目上有更多的选择。学生有自己喜欢的锻炼项目,这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必要条件。

3)体育课适当增加理论课课时数,加强科学锻炼方法、健身运动处方、体质评价、健身体育组织、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欣赏等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保障终身体育的顺利进行。

4)学校要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发挥导向作用,引领、强化学生体育运动意识和习惯。

参考文献

[1]任晓静.高校体育教育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3)

[2]刘吉.塑造完美人格:体育育人百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葛芳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4):128.

[5]袁玉涛,刘春明.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4):87.

[6]江建华.体育与人格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学报,

体育锻炼的含义范文3

摘要:体育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而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体育锻炼对增进这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体育 锻炼 健康

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锻炼如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里我们要先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身体健康是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体育活动可同时促进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发展。

1、体育锻炼可促进学生身体形态的发展。身体形态就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身体形态一般是由长度、围度、重量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使骺软骨的细胞正常增殖,促进骨骼的生长速度加快,从而使身体长高。虽然身高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但初中生的身体都还处于快速发育期,可塑性较大,因此积极合理地参加体育锻炼,身高增长幅度明显高于不经常参加活动者。

2、体育锻炼可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身体机能是指人的整体及其组成的各器官系统所表现的生命活动。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呼吸肌的力量增强,胸廓运动的幅度加大,还可以促进心肌力量增强,血管壁弹性增大。每周运动五次以上,每次不少于20分钟,就会影响到心血管系统,使心脏更加高效率地收缩,更多的毛细血管生长,动脉周围的肌肉变得更加有力。跑步、打球等活动使肌肉进行交替收缩和舒张,舒张的肌肉能获得充足的血液及氧气和营养物质,局部代谢的二氧化碳和乳酸也可及时被运走。这种运动为最大心率的70%(最大心率为220-年龄)的运动形式,不易出现疲劳,利于心血管机能的发展,从而改善和增强心血管机能。

二、体育锻炼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1、体育锻炼可提高抗挫折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经常进行体育活动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运动愉,运动愉是个体参加体育活动后所产生的满足、快乐、舒畅、振奋以及积极参与的感觉,是一种最优化的心理状态。运动愉是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动力;而缺乏运动愉是学生放弃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只有具有良好的运动愉,才能提高抗挫折能力。同时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衡量人的意志坚强的标准。而体育锻炼对各种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体育锻炼可增强自信心。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是积极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自信心是在克服困难、体验成功中产生的。体育锻炼是检验和培养自信的重要手段。一个自信的人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在活动中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挑战自我,增强自信心。

3、体育锻炼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有的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实践得来的。作为学生,他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经过反复实践,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采取新方法、新形式,推陈出新。使学生始终能表现良好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三、体育锻炼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

1、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参加体育活动能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并使人的性格得到改善。所以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和娱心、健心等方面的功能。

2、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体育活动离不开集体,集体活动就需要合作,只有具备默契合作精神的集体,才能在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合作精神也是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一种社会行为,学生只有在体育活动中对合作具有深切的体会才能理解这种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而竞争是体育活动的重要特点,公平竞争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基本准则,这一准则是体育活动存在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如果体育活动违反了这一准则,就会失去其意义和魅力。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竞争和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进行比较,从而可以对公平竞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体育道德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不畏强者,勇于拼搏、奋发图强、创新进取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具有公平竞争的道德底线。在活动中光明磊落,用正当的方式,依靠自己真实的本领取胜。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手段,搞小动作,违反活动规则。在活动中既要把对手当敌人,又要尊重对手,珍视友谊,把对手视为朋友。在集体活动中还能增强集体荣誉感,与同伴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对于促进学生集体主义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体育活动对学生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在国际比赛场上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震撼是任何其它活动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民族自豪感是体育活动对所有学生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体育锻炼的含义范文4

关键词:体育 终身体育 高校 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及经济、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教育水平不断的提高,体育活动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体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它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学校普通体育课的界限,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实施,对高校体育的要求更高了。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说,学校体育不仅要着眼于学生在学校期间体质的健康发展,促进身心全面的发展更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使近期和长远发展结合,在学校阶段与走向社会结合,增强体质与提高独立锻炼能力接轨。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加强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其终身受益。

1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终身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由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最早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后,终身教育思想几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终身教育思想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终身体育思想是伴随着保罗・郎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思想形成发展起来的。

1.1 关于“终身体育”、“终身体育锻炼”的概念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身中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与培养的总和,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一身中,学习与参加的体育锻炼活动,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一生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在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

终身体育锻炼是指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贯穿一生的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过程。

1.2 高校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

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逐渐意识到应发挥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不仅着眼当前课堂、单元、学期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要放眼于学生的未来以致一生的体育学习效应。人的一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离开了体育就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锻炼、自我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础,把教学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上,教会学生了解自身的身体结构、功能及变化规律,掌握不同条件和不同年龄阶段坚持自我锻炼的方法和重点。对于部分不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有必要组织一些带有主动性或强制性的体育活动,使他们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和自我体育意识,成为一生坚持不懈地参与体育学习与体育锻炼的人。

2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使其养成规律性锻炼的习惯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在实践中产生的意识倾向,有了兴趣爱好就会主动去参与、去探索、去追求。因此,运动兴趣的养成是坚持锻炼的一个主要因素,要想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爱好,培养规律性锻炼习惯,教师应在教学中使教材项目适应学生身心特点,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注重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力求生动活泼,教法手段灵活多样,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全方位进行改革,并与未来社会体育接轨,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自发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体育习惯是在参与体育活动中长时间逐渐形成的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规律性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增强体质、锻炼意识、调节情绪、娱乐身心的效果,经过有目的的刻苦锻炼,让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对体育的兴趣,活动更大的信心,养成规律性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 强化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强化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科学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内容应突出针对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要以终身受益的体育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一个项目动作的起因,发展过程,练习方法,练习手段及对自身的锻炼价值都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有效的科学锻炼赋予学生以健康为主,欢乐为辅的满足感,其目的是把学生不愿锻炼和不会锻炼等不良现象抛掉,把理解知识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毕业后能迅速的适应工作、生活,创造性的运用和选择锻炼方法和手段,这样才能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起来。

4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人自觉的、有目的地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在意志的驱使下,人的内驱力会激励人去克服困难或抑制不舍的“情”与“理”的行为。因此,意志品质的培养对学生适应未来的挑战有着深远的意义。意志的个体差异是非常显著的,有的学生意志坚强,有的学生则意志薄弱,这种差异在意志品质上是有着重要的体现。那么终身体育是贯穿在其一生的时时刻刻。体育又是一个自我挑战、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是自愿的,习惯的培养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主,以意志坚强的同学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努力去克服自身的惰性,挑战自我学习的耐性,才能战胜各种困难,达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前沿阵地。高校体育教育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兴趣,是时代的要求,是未来的需要。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拓展体育目标,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守文.关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体育锻炼的含义范文5

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的程度如何,国民素质的情况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当前,国家体委为发动11亿中国人开展健身运动,准备在今年推出全民健身计划,作为体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应当支持这项改革,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作用。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不注意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将会是一件终身遗憾的事。我们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每一堂体育课,向学生讲授健身知识,教导学生掌握技能技巧,提高身体素质。当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影响,许多学校把体育课当成副科,甚至有些学校到期未复习阶段就停止上体育课,“让”出时间给其他科目。这种忽视体育的做法只能损害年轻一代的成长,把锻炼身体的时间挤出让给文化知识的学习只会造成拔苗助长式的悲剧。

作为一名普通的体育工作者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应当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负责,要竭尽全力为学校体育而呼吁。

体育锻炼的含义范文6

论文关健词:中职学生;体育学习;心态;参与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并依据社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和教育心理等对当代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心态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体育学习心态有:积极参与,主动参与、被动参与、消极逆反四种心态。对主动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心态和不良体育学习心态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目的在于为学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信息和一定的参考依据,对实施全民键身计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前言

心态是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并随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个体心态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个体的价值观形成和改变为基础的。就体育心态而言,是通过身体活动的体验和对某对象怎样感觉思考和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

为了了解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本文通过对现阶段中职学生的调查研究,探索其形成的原因。目的是如何开发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学校的体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信息和一定的参考依据,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本项研究从2008年9月开始对陕西省二十所中职学校的男、女学生共计408人(其中女生204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采用预先设计的指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座谈询问工作。

2.2 对座谈、问卷收集的材料进行数理统计处理,运算处理借助Casiofx-180计算器完成。

3.结果与分析

3.1 中职学生体育学习心态特征

体育参与心态是人们对体育态度的初级认识过程。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即感知、兴趣、动机、需要、体验到评价等的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只有运动锻炼对人体生命施加具体影响和作用,才能产生相应的需求心态活动。从调查中了解到中职学生的体育学习为四种心态。

3.1.1 积极参与心态:13.4%的中职学生每周参加体育运动4次以上。他们对体育锻炼有较强的需求意识和参与意识。经常运用各种体育的手段和方法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丰富课余生活。

3.1.2 主动调剂心态:66.4%的中职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1-2次。他们认为体育锻炼是一种调节精神、摆脱烦恼、消除学习疲劳的有效手段之一。参与的主要方式是采用不定时的较低强度运动为主的身体活动。

3.1.3 被动参与心态:15.3%的中职学生担心体育不及格,尤其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不过关,只是在考前的一段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另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紧张,参加体育锻炼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他们只是在感到身体不适或其他同学的应邀下偶尔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3.1.4 消极逆反心态:4.9%的中职学生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年来没有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对运动项目不擅长,怕害羞而回避参加体育锻炼。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很年轻,又无病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

从调查来看,79.8%的中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心态是主动积极的,具的良好的动机。他们表现出对体育学习具有求强、求娱、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

从统计来看,积极参与心态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而被动参与、消极逆反心态,女生明显高于男生。

3.2 中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心态分析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影响中职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心态大体有自身的需要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自身的需要和体育教学的影响是最主要的。

3.2.1 自身的需要: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发展个性、培养终身体育能力是中职学生满足自身需要的主要目的(见表一)。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中职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寻求体育运动中带来的乐趣。其次为能力显示。社会交往和审美需求。由于男、女学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有所不同,也表现出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有所差异。

3.2.2 体育教学的影响:由于近几年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的改革,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激发了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那些具有娱乐于健康之中的体育项目受到学生的喜爱。从调查结果中显示:篮球、足球、乒乓球、是男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是女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

3.3 影响中职学生不良体育学习心态的因素

不良的体育心态对中职学生的体育锻炼有严重的滞后作用。影响中职学生不良体育学习心态的因素,主要有(见表二)。

3.3.1 对体育的认识不清: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无病无疼就是健康,认为自己精力旺盛,身体无病,有用不完的劲,无需花时间为身体健康做更多的投资;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吃药、打针就可以解除病疼,而平时“进补”、“净养”则可增强体质。过分依赖外在的药物和滋补品而不愿通过适当的健身运动获得机体内部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提高。还的一部分学生平时忽视健身,有病才想起健身,由此看来他们对体育促进健康的含义,还是缺乏真正了解认识。

3.3.2 体育设施的影响:中职学校的体育设施本身就比较缺乏,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又出现滞后现象,另外,运动场地被侵占搞基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体育设施和锻炼环境是影响他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

3.3.3 兴趣、爱好的影响:有12.8%的学生,由于在中学时期就不喜欢运动,还有的是因为自身的条件的影响,在体育方面没有擅长,加之体育课中又没有很好地掌握某项运动的技能而害羞,不愿意去运动场所。另外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同伴而放弃参加体育锻炼。

3.3.4 其它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的身体机能状况、性别年龄、家庭条件以及学校的体育风气、传播媒体、周围环境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体育需求心态。

3.4 转化不良心态的措施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价值体系和功能体系。它的作用和地位已远远超出了文化和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意义。中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参加或坚持体育活动的结果和效能。

3.4.1 转变不良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在人生价值审美、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的引导,使中职学生缺乏对现代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情感、美感和责任感,造成了教育有片面性与人的生活精神完整性的本质相悖。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健康含义的认识,改变无病就是健康的思维方式和“宿舍、食堂、教室”三点式的生活方式。

3.4.2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搞好体育教学工作:学校要切实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体育教师的授课要做到趣味性、实效性和全面性。注重学生体育专长的引导和发挥,使那些不擅长体育运动和由于身体条件的原因不喜爱运动的学生也能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逐步转化他们消极的体育参与心态。

3.4.3 加强理论课教学,提高健身意识:理论课教学的内容要针对中职学生在体育与健身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误区。突出健身的意义、内容、功能以及与中职学校体育的关系,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体质评价与医务监督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不同的锻炼方法对其身体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培养良好的健身参与意识。建立起自我锻炼、自我需求、自我受益的价值观。

3.4.4 加强体育场馆的建设,适应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目前我国中职学校的体育设施普遍存在着不足,这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大投入固然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难的关键。但在现状下合理安排。组织管理,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必将大大缓解压力。另外,从调查来看学生对体育消费还是能接受的,通过适当收费,可以缓解投资不足的状况,也可以提高管理、辅导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意识。

4.结论

4.1 通过对当代中职学生参与体育心态的调查,反映了现阶段中职学生对体育态度的心理倾向,从整体上看本次调查对象对体育参与心态依次为主动调剂、被动参与、积极参与、消极逆反。

4.2 影响中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心态主要是受自身需要和体育教学和影响。

4.3 影响中职学生不良体育学习心态的因素主要是体育认识、学习压力、体育设施、没有兴趣等。

4.4 本研究提出的改善当代中职学生体育参与心态的对策,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增进他们身心健康,适应现代化生活节奏的需要,是让每一位中职学生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需要。同时也为学校的体育工作提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信息,对当前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力为,等.运动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曾振豪.大学生对体育选项课学习态度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