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茶文化;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创新
茶文化的神韵和哲思,对人们的品格塑造和为人处世发挥积极积极影响和熏陶。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教育工作中需能借鉴茶文化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模模式进行合理优化。教师需知晓体育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多样化、趣味化的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和技能。依托茶文化,构建充满关爱和人文思想的体育课堂,使学生对体育学科和教师建立强烈的认同感。茶文化视域下,教师需辩证的分析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寻最正确的创新改革方向,并生成可迎合学生认知的新型教学模式。
1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的体现
1.1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道”
茶文化有着悠久历史,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在我国文化领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茶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特殊体现,早已被渗透到各个领域。从教育视角出发,中学体育教学行动的践行需体现茶学生思想之“道”,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需讲究方式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将茶文化中蕴含的处世之道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平和自然的引导学生思想成长和获得知识。
1.2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和”
茶学思想中的“和”,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以诚相待;不同观点碰撞时秉承的“和而不同”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好茶文化中主张的“和”思想,对学生进行科学差异化对待。教师在输出自身既定俗成的观点和主张时,需对学生反馈的不同观点和立场给予充分尊重。即便双方出现争议和较大的不认同,教师也应进行和善的引导和解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思想和情感有效交流的过程,不是强制性的灌输和约束。教师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现茶文化的“和”思想,科学和人性化的实施和优化教学活动。
1.3中学体育教学中茶学思想之“礼”
茶文化中蕴藏丰富的茶礼和饮茶方式,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普及性。茶道之“礼”,体现于待客之道,在沏茶和饮茶的过程中需有礼节、知礼重礼。从茶文化视角出发,对中学体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时,教师需对茶文化中的茶学之“礼”形成新的认识,并在体育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上建立新思考。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也应具备一定的礼节,对学生给予充分尊重和关爱,言传身教式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2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现状
2.1体育教育教学人文精神展现不显著
中学生处于思想成长和价值塑造的关键时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需引导他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意义和价值建立正确的认识。否则,体育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和表面,不易于在学生个体的思想深处产生激励和催化作用。从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成果上看,大部分教师更注重系统传授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有效的解决中考问题。中学体育局教学仍停留在应试层面,尚未明显的展现出体育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和人性化。人文精神渗透不显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全身心的学习体育技能。
2.2体育教师过于专注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健康中国背景下,各校对体育教学产生新的认识。相较以往,校方领导和教师更注重创新和优化体育教学模式。只是在具体推进工作和实施教学主张的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和技能,忽略学生品质和价值塑造。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军,他们的政治立场、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坚毅品格,决定他们是否具备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刻板化的传授知识,不能保证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迁移和能力转化。教师应对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客观分析,正视问题的存在,结合实际科学的对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创新。
2.3教师与学生思想和情感沟通不畅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媒介和桥梁,需与学生达成价值共识,才能保证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现阶段,因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致使学生对体育学科无法产生浓厚兴趣,更不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大多数情况仅限于课堂,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对于学生的情感波动、思想变化,教师缺乏了解和正确理解,导致双方无法进行深度的沟通和交流。由此,不仅影响体育教学效果,还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
3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方向
3.1中学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需彰显人性关爱
体育竞技中主张“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教师应将这一思想延伸至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茶文化视域下,体育教师需对当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客观反思,对实际的教学问题进行理性诊断。在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过程中,需精准定位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需正确和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应在体育教学中体现茶学生思想的“礼”和“道”。教师需认识到强制性的约束和管制会加剧学生心理压力,不利于他们愉悦和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茶文化在体育训练中开展礼法教育,有效的强化自身与学生的仪式感。茶道之“礼”,映照的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必须引导学生懂得礼仪、礼让、关爱的深层次意义。在此愿景下,针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教育工作者注重在体育育人的全过程中彰显人心关怀。利用充满礼让的教学行动组织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尊重,使他们对尊师重道、与人为善建立正确的认识。中学体育教育,既要做到强身健体,还需淬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精神,令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和有修养的人。
3.2体育教师需做好专业课程教学与价值教育衔接
传统教学思想下,体育教师主要围绕教材设计和组织教学,以成绩考核结果为标准,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素养进行评价。虽可系统化的传授知识和技术,但无法保证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而体育锻炼需保持一贯性和长期性,才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体魄和锻炼意志。茶文化视域下,教师需对中学体育教学创新改革形成新思考。依托体育学科,既要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完整的人格。教育工作者需做好体育专业课程与价值教育的衔接,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对体育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中学体育教师需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社会学、艺术技能,懂得根据学生心理设计符合他们认知的教学内容。借助体育器材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强化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形成坚毅品格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利用武术文化、茶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升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观。学生心理、身体、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彰显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目标和方向,对既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注重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在讲解知识和体育运动技巧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他们做好知识迁移,还需加强价值引领。将体育教育与价值教育进行科学融合,培育出体魄强健、品质高洁、道德高尚的学生。
3.3努力构建和谐和对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需从茶文化中蕴藏的“静”、“和”、“清”思想获得启发,懂得利用“四两拨千斤”的手段组织体育教学。体育教师需动态分析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的负荷能力建立正确的认识,设计安全和有趣体育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化特点,善于利用体育游戏和舞蹈元素对体育教学赋值,努力构建和谐和对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知识与受教者的连接媒介,自身必须具备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以此才能有效的传输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能训练技巧。茶文化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不应局限在体育设施和设备的更新和场景优化,需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创建一个愉悦和生动的体育课堂。体育课堂应体现茶学思想中的“和”与“道”,依托有趣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自愿参与其中,能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教师需讲解育人之道,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和爱好,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科学创新。只有师生间彼此尊重、信任、欣赏,才能搭建起顺畅的教学信息传输的通道,实现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入脑入心。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必须凸显以人为本教学思想。教师应在茶学思想的启发下,主动的弱化刻板和严肃的教学行为。可利用茶事活动、采茶活动等,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并在团体合作体育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道德品质。总而言之,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教育工作者需对体育教育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建立正确的认识,主动的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茶文化视域下,教师既要科学丰富体育教学模式,还需合理融入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和价值教育。全方位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实现以体育人、以文化人,大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志义.初中体育社团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及策略[J].科技资讯,2020(35):110-112.
[2]刘应斌.如何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J].智力,2020(35):23-24.
[3]张巧玲.中学体育教学促进学校安全[J].考试周刊,2020(99):117-118.
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2
摘 要:音乐可以起到熏陶个人性情、培养个人高尚情操以及形成个人高雅审美趣味的作用,音乐教学在整个职业院校教育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完善学生生理素质和心理素养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系统性、规划性、创新性和制度性,在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欣赏教学应当重视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研究,突破传统的、单一的“听赏”方式,采取具有时代特征的、能够调动多重感官参与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性欣赏教学,以助于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关键词:职业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更新改进
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在实践中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它对健全人格、愉悦人生、培养丰富的情感世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往往采取单一的“听赏”乐曲的模式。老师将欣赏的作品先做简单介绍,然后放音乐,学生听,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能从音乐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从音乐中获得启迪和思想的升华。因此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单一讲解音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对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进行改革和创新。可引导学生将各种艺术形式同音乐结合起来,使音乐欣赏教学形式综合化,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避免音乐欣赏课流于形式。
一、 当前职业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1.音乐欣赏课在各职业院校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都只是流于形式,教学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音乐欣赏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部分音乐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于看懂五线谱,学唱几首歌曲,欣赏一些音乐作品。
2.音乐欣赏课内容古板,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音乐教材选取缺乏特色,课程主要是对中外的古典音乐作品加以欣赏,授课方式模式化,课堂气氛沉闷,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大多数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3.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创新。音乐欣赏课往往采取单一的“听赏”乐曲的模式。听赏之前,教师针对即将要欣赏的音乐作品做解释,如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作品内涵等,然后进入听赏程序,这时学生大多会趴在桌子上,有的学生聆听音乐,有的打盹,还有的学生任由思想的野马脱离了缰绳随意驰骋……
二、职业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更新改进
1.为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下的音乐教学改革所推出的音乐课程新标准给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们要以兴趣为动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激发全体同学对音乐的喜爱之情,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这需要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使同学们潜移默化的提高音乐鉴赏水平。这就要求音乐欣赏的环境:一要物质环境美。一个优雅、整齐、美观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心理学认为,良好环境的营造,使人们的言行在心理上起着很重要的演化引导作用,学生进入的是接受音乐熏陶的音乐课堂,环境整洁安静,才会带着好的心境去接受教育。二要心理氛围轻松、和谐。教师的行为、语言、气质要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教态应该做到“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首先教师应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其次,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课堂,以自己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音乐功底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提高音乐审美意识。
2.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欣赏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作品也不断地创新、更新换代,学生更容易接受时代气息浓厚的音乐作品。因此,音乐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那些既优美,能陶冶学生情操,又平实易懂,容易被学生接受的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
3.音乐教育应该成为音乐与各学科间联系的纽带,通过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教学,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理解音乐,通过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性教学,改变过去学科教学之间的相互分离的现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他们的视野,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审美教学的质量。众所周知,自从有人类文明史以来,歌、乐、舞便紧密结合于一体。既然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形式是综合性的,音乐的雏形是融合诗歌、音乐、舞蹈于一身的综合体,那么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就不能完全把音乐同其他艺术割裂开来,而应该把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把目光投向音乐背后深厚的文化背景,从与其相关的多元文化角度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打通我们的视、听、味、嗅、触觉,全身心投入来感悟音乐。音乐同其他文化艺术门类的结合方式众多,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适度的启发和讲解,把音乐同文学、哲学、美术、戏剧、时代相结合,使学生明白学科交叉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从而促进他们在其他学科学习上的融合,既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又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
音乐是人文的,因此不应只是单纯追求知识技能,而应该追求对文化品格和精神内涵的感受和理解。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音乐常常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超越,我们应借助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联合一切相关知识领域,深入挖掘音乐文化内涵,通过有限的课堂欣赏教学扩展学生无限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升音乐修养和文化素质,陶冶高尚的艺术情操,最终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2] 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7,(07).
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3
一、坚持铁人精神强化软实力,坚实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企业文化在凝聚人心、强化软实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铁人精神作为大庆人传承的精神内涵,其精神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说明了,铁人精神是大庆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其在有效提升软实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可将上述提到的“爱国情怀、创业精神、求实态度、奉献精神”作为大庆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以铁人精神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不断开创符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文化、创新文化等重要文化理念,并使之活跃企业发展,使其更加具有竞争力,队伍更加具有凝聚力,以此开创一条崭新的历史道路。
1.在思想转变中增强文化建设。只有将铁人精神贯彻到工作中,才能够使其更加具有真实感。因此,应将铁人精神融入到企业发展的生产中,通过各岗各位的实践,广大干部职工在全面构建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铁人精神深刻内涵的理解,同时亦能够养成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更便于铁人精神的理解,不至于使其神话,产生虚无缥缈的情况[3]。同时将铁人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支撑,结合时代的脚步,深化其精神含义,使其更加具有期待气息,成为文化建设的精神“引擎”,成就大庆特色文化,激发员工对铁人精神的思想转变,进而有效将员工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统一企业,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效果。
2.在增强竞争力中打造企业品牌。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品牌的影响力无疑是促使企业竞争中永站潮头的重要因素。而铁人精神在国内甚至是国际都有着其响亮的名声,这可谓是给大庆企业提供了更高的起点。为此,将铁人精神贯穿到企业品牌的铸造中,结合到企业品牌的宣传、策划中,借以实施全面性品牌战略,制订出符合企业发展进度的品牌建设计划以及各种细节。并配合整体立体研究、利用媒体进行推介、结合会议的交流等多种形式,扩大铁人精神的宣传范围,强化其品牌效应,使之知名度、名誉度不断提升,进而增强大庆油田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竞争力。
二、坚持铁人精神育人,打造“铁人式”员工队伍
要提高效益无疑是人的工作,要锻造出具有创新、吃苦精神的队伍,就必须结合铁人精神,发扬铁人精神的先进作风,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实力,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铁人队伍。
1.传承优良作风,发扬先进精神,锻造铁人作风。在大庆油田的优良作风中,“三老四严”等传统精神是大庆经过多年风雨承载锻造而来的,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在社会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4]。因此,传承和发扬这一系列精神在当前依然非常重要。通过铁人精神带队伍进行作风及精神的锤炼,不断地提升队伍优良作风的传承,并通过工作战线,将其发扬光大。由于长期持久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进而有效地推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成功打造出具有思全局、精业务以及政治立场坚定的队伍,在作风上更能够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精神、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铁人队伍。
2.强化基层建设,开创“铁人式”标准化队伍。要构建更高层次的企业王国,应从基层建设开始重视,根基牢固发展起来也更加稳固。因此,在发展企业的工作中,应将基层组织作为紧抓不放的重点工程,不断从领导组织、健全制度、岗位培养等方面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根基力量,从固本强基中促进整体发展。
3.塑造典型领头雁,锻造“铁人式”团队。不同时期的大庆总是在队伍中树立起一批又一批的典型员工,并能够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创造了一系列的辉煌业绩。因此,通过典型事例、人物的带领,是有效促进员工形成良性竞争、奋发向前的重要方法,形成更加活跃的氛围,也说明了随着时代的推进,树立符合时代形象的典型人物,对传承铁人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构建持久战斗的有效形式。
三、坚持铁人精神构建和谐,全面营造和谐发展氛围
就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式下,全面打造和谐发展环境也被提升到了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上,而大庆也始终坚持着“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宗旨,将报效社会、构建和谐氛围、回报人民等作为铁人精神的最高目标,并坚持将成果与职工群众共享。
1.创新改革惠及职工群众,促进企业与职工更加和谐。作为推动发展,创造成果的主体力量,对待职工群众应树立起全心全意的信任感,并不断将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和谐发展的重点,更好地维护职工所享有的权益,全面实现企业与职工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2.全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企业与社会更加和谐。加大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力度,构建与地方企业的生产体系,营造和谐的氛围。多年以来,大庆油田始终坚持着“发展共谋、责任共担、和谐共抓、环境共建”的理念,在各项问题中,通过妥善解决问题,有效地营造了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并始终在国家、社会、地方危难时,站在第一线上,发扬铁人精神不断帮助构建和谐社会。
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时、度、效” 会议报道 成就报道 媒体融合
做好重大主题会议报道,是地方党报的重要政治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时政报道与时俱进。尤其是在新常态的今天,时政报道要深入人心,更具感染力,就需要对“时、度、效”的原则有更深入的理解。“时、度、效”是创新时政报道的重要遵循,也是打开时政报道新局面的钥匙。
一、站位高远 把控节奏 应“时”发声
“时”,就是应“时”而为,把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宏观上,要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将视野投放到改革开放的全局中去,引导舆论方向。是为“文章合为时而著”。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前,沈阳日报以“喜迎党代会,开始新征程”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以来沈阳发展轨迹为着眼点,以东北振兴为着力点,精心策划了六个整版的系列报道,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沈阳市五年来的工作成就,在党代会召开前夕陆续刊发,引导舆论,烘托氛围。
在微观上,要近观会议主题,明确报道方向,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贴近性,准确把握报道发出的时机。
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由沈阳日报主办的帅正APP正式上线。在市党代会、两会等重大主题会议的报道工作中,沈阳日报新媒体屡次抢发“第一落点”。稿件通过其他媒体转发,新媒体的影响力得以迅速提升。
沈阳日报传统纸媒亦不甘落后,先后在一版开了“幸福沈阳 共同缔造”“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开启全面振兴新征程”专栏,紧扣大会主题,从开幕当天连续刊发四篇“论打好优化营商环境的攻坚战决胜战”的评论员文章。大会第二天,就刊发了《改作风促转变除顽疾 全面优化提升沈阳营商环境――沈阳市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动员部署大会引发各界热烈反响》的报道,推出《把“痛点”作为发展的“切入点”》等四篇系列综述,并辟出专版对全市各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进行综合报道。邀请专家就“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进行专门解读,刊发了理论专版;开辟了“专家献策”专栏,推出《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是首要任务》等系列访谈文章;采访企业界人士,推出企业家营商环境系列谈栏目,刊发了《须把更大精力用在中小企业上》等一批有影响的文章。紧扣大会主题的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箭齐发”,把控节奏,刊发应“时”,多角度多层次解读市委、市政府的主要工作思路,使其深入人心。
二、以《报告》为“定盘星”,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度”
时政会议报道工作中,要抓大局,看大势,以《报告》为“定盘星”,选准主题,这样才能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以往的时政会议报道的特点是“结果报道多,过程报道少”,其中相当的原因是在“度”的把握上过于拘谨导致的。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期间,沈阳日报对大会的各项议程报道及时准确,对两委报告的解读详细权威,特别是“度”的把握上有创新、不拘泥,比如《起草小组成员谈党代会报告形成过程》(上、下篇)的报道从思路上、方向上,阐述了报告的深刻内涵,对“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多规合一”“三个转型”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在报道的思想高度、触及的内容深度等方面有所突破。
在“自选动作”上,时政报道也突破以往内容和形式单一的局限,以《报告》为立足点,以贴近性为出发点,准确把握“度”的原则,开拓采写视野,写新时期的成就报道,为会议报道增添光彩。
三、创新报道方式,以“贴近性”为切入点,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新闻报道只有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才能引发共鸣,进而有效地引导舆论。把握“效”,就是挖掘新闻内涵,遵循传播规律, 注重传播艺术,以受众为方向改进传播方式,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产生共鸣。
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前夕,沈阳日报一版推出专栏――“我家这五年”,将报道目标锁定“人”与“家”;同为一版“我在沈阳”栏目以外地来沈或在沈工作的人为主角,讲述在沈阳亲身的工作与生活的经历,展现开放的沈阳发展的脚步。沈阳日报还推出了《推动“四个着力”在沈阳落地生根》《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提升百姓幸福感》《沈阳城乡建设五年绘就锦绣画卷》等涵盖了创新改革、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等六个方面的专题报道。改文风、转作风,用百姓的视角审读成绩,将其细化到百姓的生活中;在报道形式上以通讯、特写为主,配以图表图示,以统一的版式设计,增强视觉冲击力。会议期间,我还组织刊发了侧记、特写等一批鲜活的稿件,并采用图表形式推出《数字看未来 2020年沈阳什么样?》报道,既是对大会报道的深化和补充,又彰显活泼,一目了然。
从以往的重要主题会议时政报道来看,普遍存在会前热、会中紧、会后淡的特点。在岁末年初的系列重要会议的报道中,沈阳日报把握“效”的原则,加强了会后报道的力量。会后报道的“效”,在于推出多角度伸延报道和主题鲜明准确评论文章。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闭幕之后,沈阳日报及时刊发了两委报告全文,推出《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振兴大业》《以“四个着力”为实现全面振兴根本路径》《认准全面振兴切入点 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三篇评论员文章;在一版开设《学习贯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专栏,报道各界学习和贯彻的动态报道,还策划推出大型系列报道《写在市十三届党代会结束之际》,对大会的重大意义和如何贯彻大会精神做全景式报道。同时推出策划报道“县区书记谈党代会”报道,跨版刊发,有力地推动了党代会精神的宣传贯彻落实。
在市“两会”闭幕之后,沈阳日报及时刊发了《两会深观察――春到人间草木知》的文章,将市委的重要思想、观点融入其中,文章词句优美,富有感染力;同时还策划了专题版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全面解读,并推出专刊对《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进行全面报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展示了规划内容。
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创新
创新是文化继承和发展的灵魂,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策划要以创新为宗旨,通过创新策划,实现群众文化表现形式、文化内容、文化意义等的丰富和发展,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增强群众精神力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群众文化的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促进。因此,探究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面临的新挑战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群众生活的富裕与文化贫穷的矛盾;群众文化参与意识提高与基层文化人才的短缺;现代化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等方面。从整体上看,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享受,而是越来越关注精神的丰富和愉悦,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部分[1]。但是因为文化素质的落后、文化氛围的淡化,很多偏远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存在贫困现象。这些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参与热情和愿望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文化人才短缺之间矛盾日益激烈。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的途径日益丰富多样,对于群众文化活动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文化发展观念、部分老旧的文化表现形式等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亟待创新改革,实现文化的长远发展目标。
二、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物质生活提升,忽视群众文化策划
市场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更加关注地方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对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存在短板现象。这种文化短板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明显,地方政府组织群众开展的群众文化十分有限,即使有相关文化活动开展,在文化活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缺乏创新策划,文化活动陈旧古板,难以调动民众文化参与热情,也难以发挥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有限。
2.2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文化主题缺乏多样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己发起的,在文化活动组织、内涵和形式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文化活动开展的主题欠缺多样性,更没有与当下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例如,现阶段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结合环境保护的主题开展,但是因为缺乏这种创新理念,群众文化活动价值得不到最大发挥。
三、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创新的有效途径
3.1提升文化活动策划认识高度,提升文化活动质量
我国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中就明确指出,文化发展面临很好机遇、文化工作大有可为。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需要强大的价值引领力和精神推动力[2]。作为各地的文化工作者,要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高举理想信念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肩负起为民族塑魂铸魂的文化使命。要牢固树立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聚焦作品质量,聚力繁荣创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推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秀作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关心爱护文化工作者,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造有利于文化工作者潜心创作、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3.2结合时代主题,加强文化创新
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要坚持从“主题鲜明,突出特色;形式新颖,有创新性;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群众喜爱,易于推广”等方面进行,以创新理念为指导,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的宣传,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活动,为各街道特色工作提供了展示平台,促进街道间相互学习交流,有效推动文化教育工作扎实、深入开展。文化活动的策划,不能仅仅是单方面的群众娱乐,而是要在文化活动开展中,融入时代主题,提升群众精神境界和思想认识,实现文化活动策划的多主题发挥,这是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的创新意义之所在[3]。
这一群众文化竞赛活动的策划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和创新了文化表现形式,还引入的新的时代主题,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是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而文化本身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策划的创新对于群众文化的有效发展和价值发挥意义重大,必须采取措施解决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策划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萍. 谈群众文化活动方案的策划与制定[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12:83.
[2]蒋颖.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构思[J]. 群文天地,2012,13:140-141.
创新改革精神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读写结合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提倡要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的有效途径。由此,我们清楚地发现读和写是水融,不能分割的关系。好的阅读能让同学有丰富的写得内容,增加学生的见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感受看法:写能得到提高,就会帮助学生更加主动追求读的需要。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让学生达到以谈促写、以写促读的良好效果,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所以,把握各个时期学生“阅读”和“写作”关键,就与课程改革的理念相符合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安排学生进行随堂练笔,让学生以课文为典范,进行仿写,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的思想。新改版的语文教材中所安排的文章都是一些优秀的范文,而且绝大部分是名家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在遣词造句、思想教育、体裁安排、题材选取、布局谋篇等方面,独具一格,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阅读教学和学生的练笔密切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亮点,精心设计读写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借鉴的对象,这样学生在仿写中就能够得到足够的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在读中积累,为写打根基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用这句话告诉学生“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读来也会吟”。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用了将近一万六千个词语,试想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写出传世的不朽之作。人类的知识绝大部分还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和创新。实践固然重要,但是很多实践往往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所以这就充分体现借鉴的重要性。基于这一方面,我就建议我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一个摘抄,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都摘抄下来,熟记于心,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来。而且,每篇课文我们在学习完之后,我会从专业的角度把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给学生指出来,并要求学生背诵,鼓励他们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我还会组织学生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摘抄下来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一下并开始背诵积累,运用到本单元的作文练习中。例如:学了“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等词语后,很多学生在描写自己的感受中都能运用到,让自己的文章更有特色。
二、多层次仿写
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经验不足,知识贫乏,所以模仿是他们的天性。自然可以联想到,仿写也是写作的一个捷径。什么是仿写?仿写就是把别人的内容转换成自己的为自己服务,这样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语文课文就为学生们仿写提供了很多资源,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但值得说明的是,仿写并不是抄袭,也不是一字一句的照搬。它是要在领会文章精神和风格的这一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这才是所谓我们提倡的仿写。另外一种进行作文的训练方法。
(一)全仿就是从整体结构上模仿范文的方式。如在《白杨礼赞》这一课,掌握本课的具体写作方法。然后对学生进行指导,全面模仿本课的象征意义,先介绍一种植物,通过对这种植物的介绍,再进一步挖掘出它所象征的精神,从而歌颂我们身边有这种精神的人。
(二)点仿就是局部模仿。局部模仿的范围比较广泛,它是训练学生基本功的有效方法之一。包括句式表达、开头结尾、抒情联想、描写议论等。要选择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段进行仿写,而不是随意的进行仿写。一般在写法上要有独具的特点,才能作为读写结合的“点”来进行仿写。仿写时,要告诉学生这个片段的规律,让学生抓住规律去借鉴去仿写。
三、拓展练习
好多文章不会把话说完说尽,往往给大家留下一定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发挥想象的空间。作为一名老师,就要充分发挥这种空白,启示学生发挥敏锐的洞察力,训练学生补充这种空白。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才能开展这种练习。例如:有的课文重在记叙,轻描写,语言简单易懂,这就给学生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老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进行写作。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欲望。教学《船长》这一课,文中写到,哈尔威船长在拯救全船的船员之后,就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试想船长在最后的时刻会说些什么呢,船员会说些什么呢,抓住这一点我让学生做了一个练笔,这个练笔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四、模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