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的职业生涯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检验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检验的职业生涯规划

医学检验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1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后发展进行的持续的系统的计划,是个体在自我认知和自我不断成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的规划。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就没有目标,没有人生理想,就容易陷入迷茫、空虚、焦虑、抑郁等情绪中,为寻求心灵解放,转而迷恋网络,出现手机成瘾。

第二,手机成瘾。王小运[1]等人认为手机成瘾是因为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一种依赖,个体会产生比较强烈的一种心理体验,比如焦虑、幻听等。笔者认为,手机成瘾可以定义为:个体过度使用手机而产生依赖,伴随依赖,会出现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受损,而产生的一种状态。

第三,研究目的和意义。手机成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在校期间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此次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对手机成瘾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步驟和方法。编制调查问卷,进行预实验,正式调查试验,现况调查,描述分布,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出对策,引导教育学生。

二、方法

第一,调查对象。预测采用了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河南某校15级1班的共30名同学进行初步的施测,施测时随机选取河南某高校15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57人,16级护理专业学生243人作为研究因素。

第二,调查问卷编制。所用的调查问卷为自编的调查问卷。参考了陈贇文在《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症》一文中提出的成瘾标准。制定了调查问卷和手机成瘾的诊断标准。在本次调查中,该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1.成瘾的诊断问卷。2.导致成瘾行为的因素调查;3.个人基础资料调查问卷(包括调查对象的年级、专业、家庭情况、未来目标等方面)。

第三,统计处理。运用SPSS13.0,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调查时,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对问卷进行回收,其中15级临床医学专业回收145份,16级护理专业回收227份,共计372份,回收率93%。经过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所有人群中,100%的同学使用的是智能手机。处于非手机成瘾状态的有170人,而处于手机成瘾状态的有202人。

职业生涯规划使个体计划更有针对性,不断提高个体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就业能力,有利于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促进个人不成长。[1]在本次研究中,通过整合调查问卷,探讨了职业生涯规划和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有无职业生涯规划的个体,和手机成瘾行为之间有相关性,(χ2=7.676,p

本次研究中也对职业生涯规划、人生目标定位三者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见表2。目标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

上述研究显示,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目标的定位之间有紧密的关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能认真、冷静、清晰的分析自己的特长、爱好、兴趣等,然后设立人生目标,进行职业定位。总之,职业生涯规划和手机成瘾行为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本次研究也探讨了人生目标定位和手机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3。

通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有职业生涯规划,能让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有了目标,就会围绕着目标去努力,而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人生目标,个体就会陷入迷茫,进而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出现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沉迷网络游戏等,而手机无疑是最好的工具,从而导致发生手机成瘾行为。

四、结论

医学检验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2

关键词: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 现状 建议

1.高校职业规划的作用与意义

1.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所谓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以“择生所爱、择生所长、择世所需、择生所利”四个基本原则来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如今,自幼儿园至中小学,学生每一步所做的事情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和计划进行,学生很少能自我做主;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环境有所改变,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时大学生尚缺乏把自己作为主宰命运的主体的能力和意识。因此,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弥补学生的这一缺陷,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把寻找职业、发展职业纳入到人一生的设计中,尽早地建立职业准备意识,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有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1.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意义。

首先,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规划未来的生活目标,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正确的启发和锻炼;其次,高校职业规划是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特点进而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领域、解答学生职业困惑的有效途径;最后,高校职业规划是可以激发大学生自我能动意识、增强个人实力的有效手段。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2.1高校职业规划工作开展现状分析。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成长和未来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毋庸置疑的,据调查,90%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工作人员高谈阔谈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全部,而且对此项工作的执行力和落实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这就使得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原因在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不完善,没有抓住工作的重点问题。例如,高校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哪怕是选修课;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资源;就业指导中心与心理咨询老师、各院系辅导员等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联动机制;只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管理服务,忽视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性特点;只注重提供就业信息,忽视对学生发展规划的咨询与指导。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由谁来做、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2.2高校职业规划的误区分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辅导需要专业人员,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混淆,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就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观点是错误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也不只是心理健康教育,三者不能混淆。三者必须形成联动机制,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动力支持。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2.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女生理论成绩往往能优于男生,但抽象思维相对较弱,创新意识不是太强,很少有女生接受竞争性强、挑战性大的职业,而这些能力却往往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受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女生大多数喜欢选择比较稳定、风险小的工作。例如,文秘、财会、实验员等稳当职位成为女毕业生的首选,对一些需要开拓精神的职位则避之不及。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陈旧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首先,就业期望过高,寻找就业单位往往将眼光锁定在那些国家公务员、银行等事业单位;其次,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就业岗位定位不准;再次,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内心里排斥地方岗位就业;最后,现在很多工作岗位仍然存在着“重男轻女”的观点,因此,女性的生理、心理劣势也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若干建议

3.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具有很强实践性和理论性的课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改变以单纯的就业指导形式为主的局面,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不能停留在只是开展几个就业技巧培训、对毕业生求职的传授和训练等较低的层面上。高等学校在重视招生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因此,应根据社会行业特点、社会形势、学生的职业需求来构建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与咨询帮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大学生在校时期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不仅可以为人生中制定一个短期规划,而且可以制定中长期、长期的人生规划,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指导学生在人生中走好每一步。

3.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具有全程性。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贯穿于人生的始终,为人生导航。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仅仅为毕业生设置,大一、大二刚入学的新生也应该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甚至从小学时代就可以开始职业生涯意识的启蒙,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就应该对此进行普及和拓展,要每位同学都对人生有所追求。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职业生涯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的,因此,高校必须转变观念,以发展的眼光,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完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从大一新生刚入学开始就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根据自己的自身特点和行业特点,在职业方向上进行定位,并树立目标,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不断地更新与改进,既做到实事求是,又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发展的理念。

3.3提高高校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质量。

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务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担任,而这些工作人员并没有专业的职业资格认定资格证书,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大量培养和聘用的专任教师,学校应提高实际人力、财力投入,加强硬件设施,不断维持理论更新和学习培训。加强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3.4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重点关注女大学生。

受传统的风俗习惯、家庭环境影响,以及自身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远大于男生。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对其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时,需要根据行业特点,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工作能力、兴趣爱好的变化等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进而分阶段制定计划和目标,并不断进行调整,既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性,又使职业生涯的规划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3.5建立导师制,体现个性化。

虽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集教育、管理于一体,但大学生人数较多,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人员有限,对每位学生进行全程细致的跟踪教育是不现实的。最好建立导师制度,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跟踪教育,而且可以采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而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导师从个人阅历、工作经验、专业知识、社会观察能力等方面都能辅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行业,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在大学期间制定良好的目标和计划,并在朝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塑造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己的潜力,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寻找机遇,向着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王云飞.方绪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1).

[2]史灵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

[3]李晓军.以职业生涯规划的模式创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7).

[4]杨娜.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初探[J].传承,2009,(7).

医学检验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3

关键词:职业素养;分类;途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14-01

一、职业素养内涵分析

伴随着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最具争议的的热点问题之一。今天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已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而是对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考虑。因此,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教育由此显得极其重要。

那么什么是职业素养呢?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对于职业素养概念的理解,我们需要关注三点内容:1、职业素养基于职业而言。职业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如果没有稳定、合法、有报酬的工作,那么职业素养就是相对抽象的一种概念。2、职业过程。人们只有通过职业过程,在能更好的把职业素养付诸实践,同时也使职业素养得到不断的升华和锤炼。3、职业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品质,它是一种综合了理论和实践的一种品质,不是单纯的抽象的概念。

二、职业素养的分类

职业素养根据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

1、内化素养

内化素养主要涉及到职业者的意识。例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基础性的部分。

2、外化素养

外化素养主要涉及到技能、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外化素养是职业者外延性、实践性的素养。

外化素养和内化素养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之间,通过实践可以相互转化。

三、德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途径

1、加强内化素养教育

内化素养教育主要涉及到职业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职业者的职业素养与其世界观有着重要的联系。一个人如何唯物的、辩证的看待世界,直接影响到他得职业素养。通过完善世界观,可以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世界的发展,从而完善自我,紧跟世界的潮流。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其人生观也有着重要的联系。一个人如何唯物的、辩证的看待人生,职业影响着他的职业素养。通过完善人生观,可以提升职业素养的科学性,同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大学生的价值观同样不可忽视。如何看待价值,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如果没有正确看待价值,那么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将充满坎坷。

2、加强外化素养教育

内化素养都是从职业实践中来的,但职业者还需加强外化素养教育。在德育教学中,要加强实践课教学。在实践课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完善办学模式。作为医学院校可以加强与医院合作,将德育与医学实践有机结合。2、完善调查方式。作为民族地区的医学院校,学生们有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可供社会调查。3、完善机制。德育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之间要需要有合理的机制,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主客观问题,例如:1、我的个人特征是什么?2、我的职业理想是什么?3、我适合做什么?4、我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下?

职业生涯规划有如人生的蓝图,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适时调整和具体落实。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自身都在发生变化,如果不注意适时调整,就会产脱离实际。职业生涯规划最终还是注重落实。如果单有伟大的理想而没有具体的实践,那最终职业生涯规划还是会落空。

四、德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意义

1、强化德育的教学效果

德育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觉悟。在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的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有关职业、就业的方针政策。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的参加职业实践,关心国家的发展。

同时,德育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职业素养教育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有关职业的法规。通过对相关法规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

其次,德育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通过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2、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问题是每个学生都必然面对的问题,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全面。而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用人单位对学生总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德才兼备”。就“德”而言,其归属于内化素养的范畴,而“才”更侧重于外化素养。

在德育教学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养,必然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

3、为德育教学提供参考

德育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在德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可以为今后的德育教学与实践提供参考。

医学检验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4

关键词:职业生涯;目标;大学生

职业生涯亦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职务的发展道路。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在此之前做出设想和规划,这就是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确立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关键是要确立好目标。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确立的现状

笔者所在的医科大学,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计划学时20学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为6学时,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医药营销、药学、医学检验等各专业本科生。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了解了职业生涯的概念,职业生涯的意义,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之后,进行自我与环境的分析,之后根据自身特点确立生涯目标,拟定完成目标需要的具体行动策略以及完成期限,为自己设计了10年的人生愿景。在教学实践中,共计收到936份生涯设计材料,其中男生472份,女生464份。生涯目标种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1.升学(硕士和博士)。包括毕业后应届考研和往届考研两种情况。2.婚姻幸福。3.考证。包括考英语四、六级证书、导游证、计算机国家二级、三级证书,日语等级证书、动画师资格证书、汽车驾驶执照、飞机驾驶执照、报关员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书、韩语等级证书、国际护士执照等等。4.晋升。包括职称的晋升,职位晋升,学术水平的提升等几种情况。5.出国。包括出国留学、出国进修。6.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7.创业。8.孝敬父母。大学生在生涯目标的选择上出现性别差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除了创业一项外,其他目标的选择上,女生都表现出高于男生的选择倾向,如下表。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性别差异的成因

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确立中的性别差异现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有现实因素,也有历史因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第一,社会现实的影响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女大学生“就业难”更加突显,近年来的不少调查和研究也印证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另外,女大学生就业所遭受的性别歧视不是个别地区的偶然现象,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向女大学生提供与男大学生同等数量和层次的就业机会。全国妇联2009年9月9日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感受到性别歧视。而90.2%的被访企业的回应是,招聘“基本上无性别倾向”,却坦承招收女生有诸多困难。因此,女大学生为克服严峻的现实影响,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争取以更强的实力参与竞争,从而顺利实现就业而选择考取研究生,考取证明职业能力的各种证书以及出国留学深造的比例都高于男生。

第二,传统文化的影响

对于幸福婚姻的期望,女生选择的比例30.1%高于男生的23.7%,不得不说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婚姻是为家庭而非爱情,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因此,两个人是否相互爱慕,相互吸引并不重要,只要能“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就算幸福家庭了。所以妻子更多考虑男方的经济条件和经济能力,其次才是关于外在的身材、相貌等因素。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现代社会的女性能够在经济上独立自主,追求“男女平等”的政治目标,力求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平等,但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已深深刻在人们的脑海里,“男怕人错行,女怕嫁错郎”还深深地影响我们当代女大学生,她们比男生更渴望得到幸福的婚姻。对于创业,在464名女大学生中只有34人有创业的打算,占女生总数的11.6%,低于男生的15.7%。创业本身存在风险,要取得成功必须倾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传统的社会环境中缺乏重视女性、扶持女性、鼓励女性积极进取的舆论氛围,成为妨碍女大学生创业的思想障碍。

第三,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

女大学生有很多传统和现代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怕选错婚姻对象,期望幸福婚姻,另一方面期望自己能在事业上打造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从而物质生活水平有所提升。19.6%的女生希望工作后能够得到晋升,包括学术水平的提升,职称的晋升或者能够晋升到管理岗位;17.7%的女生希望物质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女生在这两种生涯目标选择上分别高于男生的17.8%和14.6%。她们很清楚,如果事业有成,必然物质丰富,如此就能促进生活质量提高,也就促进家庭和睦。

第四,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生理原因。男女智力上没有高低之分,女性有自己的特点,女大学生也有男生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女生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忍耐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有优势。女生形象思维能力高于男性,思考问题也普遍具有细致、周全的优势;女性普遍具有态度温柔和蔼、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处境和困难的优势。所以,在孝敬父母方面,12.2%的女生希望创造好的条件赡养父母,远高于男生8.7%的比例。

(2)女性主体意识欠缺。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具体地说,就是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造,肯定和实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女性主体意识主要包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创业是极富竞争性的情境,需要创业者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正是由于主体意识欠缺,女大学生缺乏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害怕竞争,她们更倾向于就业而不选择自主创业,所以统计结果中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11.6%)低于男生(15.7%)也就不难理解了。

医学检验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5

【关键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研究生培养

1.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研究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出来。随着研究生供求矛盾的不断加深,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针对研究生就业进行了分析论述,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他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于培养研究生能力、加强就业指导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等相关措施(旷毓君、刘鹏,2006;王春莉,2007;张俊燕、刘晓杰,2006;李海萍,2007);二是针对具体学科体系的硕士研究生及院校的就业问题及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赵会娜,2007);三是从研究生的择业观念与心理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杜文娜,2007;秦攀博,2007)。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对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研究得较少。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年来北师大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并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四所学校2010年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外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期望,以期对我国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所北京高校的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问卷回收率98.3%,有效率93.3%。所得数据用SPSS16.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

3.数据分析

3.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从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调查其就业现状。

3.1.1 就业心理状态

本次调查的被试中有77.9%的同学没有正式工作经历,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有42.1%的人对自己的自身专业和能力满意,而有超过一半的人(56.8%)对自身能力不满意。相应地,44%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而有48.2%的人处于不确定状态,也有少数同学(7.9%)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择业自信心与其自身能力的满意度在0.01上显著相关。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的自信心程度。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未来的就业状况呈现担忧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自身能力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对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现状不满意(61.8%的学生持此观点)因此,在提升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的问题上,除了学生本身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之外,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让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科能力竞赛、提供社会实习或实践的机会等方式多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认可,在择业过程中也会增加自信,从而增加就业成功率。

3.1.2 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97.5%)都认为制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只有21.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而有76.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如何制定,需要增加了解和指导。调查还发现,仅有27.1%的学生“有明确的求职目标”;58.2%的学生表示“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但迫于就业压力,只要找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就行”;更有10%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也不懂得如何去规划,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通过对与研究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老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如下方式:通过相关渠道就业信息、解读相关就业政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但根据调查,只有38.2%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是畅通的,大部分人(61.4%)认为不畅通。在对学校研究生就业教育了解程度方面,只有3.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大部分人(51.4%)的人表示“了解一点”,44.3%的人表示“一般”。相应地,只有22.5%的人对当前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持满意态度,但有超过一般的人(58.6%)认为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一般,另外还有18.9%的人持不满意态度。

当问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就业工作方面的需求时,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求职技巧训练”和“自我认识与定位”需求最高,处于各项需求的前三位,其次是“在校期间实习工作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就业政策的解释”。而在学生需要的高校就业教育方式方面,“校园招聘会”、“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指导课”位居前三名。

3.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倾向

3.2.1 毕业去向选择

调查显示,有79.6%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只有5.4%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另外还有12.1%的同学表示“还没有想好”。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之后选择直接就业,这给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导向:现在高校培养研究生时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能力,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注重学生毕业后择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培养方面应对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方面有所增加。

我们还发现,尽管目前我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1%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在谈到阻碍自己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时,有61.8%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知识经验”,26.1%的学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也有一小部分人称“自己得不到家人支持”。几乎所有毕业生都听说过自主创业,但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所需准备及创业过程等。这给高校的启示是,在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对“自主创业”版块的教育也应当有所加强。

3.2.2 影响就业倾向的因素

调查显示,在进行择业选择中,59.2%的人将“个人未来发展机会”置于首位,17.9%的人首先看重的是“就业单位的性质及规模”,另外,还有13.6%的人首先考虑专业对口,11.8%的人则注重“收入水平”。针对外语专业女生所占比重大的现状,本次调查地设计了一道针对女生的题目:“你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显示,有39.5%的人选择了“希望有很好的工作业绩”,52.7%的人选择了“家庭美满,工作过得去就行”,少数人选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和“如果条件允许,更愿意在家相夫教子”。可见,家庭在女生就业选择中还是占据很大的比重,一些学生表示为了家庭可以牺牲工作或者降低择业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接受教育程度越高,使得女生更多地希望自己可以在事业和家庭中获得双赢。

3.2.3 就业倾向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虽然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学生毕业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但是,绝大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选工作地点依旧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75.7%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13.2%的选择了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选择去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非常少,仅占0.7%。在与相关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特色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局限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找工作――偏远地区从事外语方面的工作机会相对少,这对一些来自中西部的学生来说,回去发展的机会没有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

对于毕业后首选单位的类型,我们发现有将近90%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比较稳定的单位:有32.1%的学生选择去大型国企,36.1%的学生选择了去高校,21.4%的学生选择去机关行政单位;只有少数人选择去外企和私企工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与性别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无论男生女生,研究生毕业后都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的企事业单位。

3.2.4 工资期望

调查显示,54.3%的学生期望自己毕业后工资为3000至5000,31.8%的学生希望是5000至7000元,8.9%的学生期望为7000元以上。对男生和女生的选择分别进行分析后发现,男女生在对薪水的选择上差距不大,表明外语专业的男生女生普遍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值比较高。独立样本T检验也表明各大高校对薪水的期望值的差异不显著。

4.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就调查情况而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就业表现出担忧,对就业的信心不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不足;第二,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单一化的趋向,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显得薄弱。

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度不高。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用从以下的方面加强:就业信息传达的畅通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业政策的解读以及校园招聘会的引进。

4.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呈现出以下的特点:看重短期利益、保守择业、薪金期望理想化。

看重短期利益体现在择业地区上。虽然现在国家相关政策提倡和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但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主要看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机会、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没有工作乐趣等。毕业生们理想的就业地区集中,倾向于去东部沿海地区、内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就业。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在择业上过分看重短期利益。

保守性主要体现在择业单位上。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选在倾向于大型国企、党政机关、高校等比较稳定的单位。同时,虽然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大力倡导自主创业,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其原因有:缺少相关的自主创业的知识经验,缺乏创业资金,缺乏对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的了解,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整体上来说,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就业中存在保守心理。

理想化主要体现在对工资的期望上。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工资期望在3000至7000元之间,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种期望明显偏高。即使在一线城市,研究生平均工资水平也不高(如笔者在北京某大学工作了几年工资也不过3000多)。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如下:对研究生较之于本科生而言,又苦读三年时间,机会成本高,对于工作的心理预期也就较高。其次,伴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用人观念逐渐理性化,招聘更趋实际,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研究生的期望值和单位给予的待遇之间构成了“剪刀差”①。研究生的心理预期越高,“剪刀差”就越大,研究生的就业难度越大,这已成为当前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5.启示

5.1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环节薄弱,成为影响其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课程时应注意针对性和连续性。

我们认为学校应在研究生入学就开设就业指导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做好人生规划,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有针对性,面向学生,尊重差异。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五个版块:(1)职业生涯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2)就业政策解读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就业政策;(3)就业心理辅导版块,旨在帮助在择业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困难;(4)求职指导版块,进行简历、面试等具体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求职;(5)优秀校友交流版块,邀请校友回来传授经验,旨在从实际从事就业工作方面的前人身上学到实战技巧。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有连续性,课程的设置要贯穿于整个硕士研究生阶段,实现跟踪式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听相关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

5.2 全面提升自我能力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外语专业研究生应根据外语专业的学习、就业形势着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自我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通识能力、专业能力等。另外,外语专业研究生必须突破语种单一性,利用二外的学习,掌握多门语种,从而增加就业筹码。

5.3 改善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化需求

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们应该在学位类型设置上突破以学术性学位为主的局面,在现有专业硕士学位的基础上,扩大专业硕士学位的种类和招生规模,培养更多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6%的人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这意味着研究生培养不再仅仅是培养科研型的人才,而应该是用多种模式培养多种高层次人才。在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应打破传统的“语言+文学”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取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与其它专业学习交叉,鼓励跨学科选课,如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金融、外贸、经济学等课程,从而拓宽外语专业研究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③。

同时,我们认为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尝试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培养分流,对症下药,培养不同层次的硕士。比如,对适合搞研究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做学问的能力,为这些研究生创造直接读博的机会,为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优秀的师资;对一些在学术方面不感兴趣的研究生就不必在学术方面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应注重提高其调查研究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增加他们的求职竞争力。而且,在招生时,可考虑多招收跨专业报考外语专业而且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应用性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的。

5.4 重视政策解读,讲究就业策略

调查发现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不了解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就业政策解读,尤其是对于自主创业政策,西部就业政策以及基层就业政策的解读。对于这些就业政策的解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突破就业的局限和就业盲区。同时,对就业政策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策略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

5.5 建设信息平台,畅通就业信息

本次调查发现普遍学生反映就业信息传达不畅,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的畅通。网络传播具有快捷、互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将这些用于研究生就业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学校、学院的就业平台,及时更新、发送实习、就业信息。各学院自己的就业信息可以根据各语种、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发放,这是比较直接的就业信息传播方法。另外,也可以由专人负责,在学校影响较大的网站上的就业版块进行信息。但这种做法需要毕业生自己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而且就业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完全保证。第二,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性,将就业信息及时发送到毕业生手里。比如现在的信息平台、移动公司的飞信业务,都是可以直接将就业信息直接发送到毕业生手机里的。这种传播方式在目前看来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对于信息太长的就业信息,可以在毕业生的QQ群或就业平台上发放。

注释:

①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②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62-63.

③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OL].科技信息,2009(17).

参考文献

[1]杜文娜.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8).

[2]旷毓君,刘鹏.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J].求实,2006(S3).

[3]韩尚峰.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5]李海波,董维春,宋华明.从就业态势谈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6]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7]秦攀博.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探析及干预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

[8]王春莉.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张俊燕,刘晓杰.研究生群体全程化就业指导特点解析与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10]赵会娜.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11]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作者简介:

武玉红(1978―),女,山东临沂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团委书记。

医学检验的职业生涯规划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中常见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心理素质较差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都存在,特别是毕业生,特别容易急躁,与人发生冲突。有调查显示,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的释放方式则过于内向化,主要是自己解决和求助于同学朋友。不少大学生在求职时只想成功,一旦遭受挫折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焦虑、失望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2.就业心态问题

过度焦虑与急躁: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希望尽快找到合适的工作。消极等待:与就业时的急躁心理相反的是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有单位来了就看看,如果不满意就等下去,满意时也不主动争取,抱着“你不要我是你的损失”的态度,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抑郁与逆反: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说谎侥幸与懒散心理:有些同学认为用人单位不可能去查实每个人的自荐书是否真实,而且在面试时时间比较短、不可能对自己作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只要自己当时充分地表现一下,把工作骗到手,签好协议书就行了。

3.不切实际的就业定位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铸就了很多大学生的“精英情结”,这种“精英情结”导致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的出现。使大学生本人、其家长以及整个社会对就业产生过高期望,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受到很大限制。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

二、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通过就业指导课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我是心理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从就业方面考虑,许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气质、性格特点、职业兴趣及能力倾向,导致盲目择业。要做好毕业生的心理指导工作,首先应能过心理测试(职业倾向测试、职业能力测试、气质性格与职业测试)的方法,帮助毕业生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试。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教给学生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常用的一般有以下几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法,宣泄法,思维阻断法。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和观点。就业观正确,则会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健康的就业之路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前途发展,同时服务于社会,有益于社会;反之,就业观不正确,将直接导致产生就业中的不良心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眼界打开一点,把眼光放长一些,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

3.引导大学生及早作好职业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如果大学生希望在毕业时能有一个好的选择,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就应该尽早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并据此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最先行、最基础的一项准备工作,也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关键一环。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三、成功就业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就业是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他们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包括爱与被爱,领导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就业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阶梯,是体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方式。大学生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决定了大学生要踏入社会就业是大学生达到自我实现的必经之路。这首先是因为:它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密切联系工农群众、树立为社会服务、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从而把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并融于社会需要之中。

2.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途径

大学生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十分自然的,也很有必要。但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与祖国的命运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才有前途。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诚信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品质;把劳动奉献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重要标准;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正在成为这一代医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但是,一部分大学生把容貌、金钱和地位在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影响看得过重,甚至把其影响放在首位;一部分大学生对“劳动奉献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这一观点持“难以判断”态度,甚至是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等教育者必须站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教育,澄清他们头脑中错误的或模糊的认识,强化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以坚定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3.成功就业是健康心理的试金石

据统计,2008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有559万,2009年有610万,2010年631万。在就业压力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学生想要成功就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求我们要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心理素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工作实践,不断修正自己不足,取得更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