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1

精心选择项目活动的主题

“生活即教育”。我们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契合学生的思想认知。而项目活动强调的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项目活动的主题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能引起学生兴趣且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能拓展学生本学科或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1.为什么以“走向海洋”为主题

2010年中国海洋冲突集中爆发、中国的“海洋强国梦”任重道远。作为中学生,全面了解海洋是当下能做的事之一,因此确定以“走向海洋”为项目活动的主题。人类的生命来自海洋,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深邃而神秘,值得研究的方向很多,所以在确定主题后我们将“走向海洋”细分为:海洋历史、海洋色彩、海洋民俗、航海文化、海洋之旅、海洋生命、海洋环境、海洋之灾、海洋资源、海洋之争、海洋之谜,海峡与岛屿共12个小组主题,每个小组主题由4个“个人主题”组成(如图1)。

2.自制VCR微视频,引入主题

海洋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如何引入主题,让我思忖良久,最后决定还是从贴近学生的情境入手。于是,我带领两个学生在操场、教室、办公室进行了采访。初中学生说海洋有许多灾害、有旅游资源等,看法比较浅显;高中男生则对海洋涉及的军事领域比较感兴趣;有老师说,地球3分陆地7分海洋,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海洋资源丰富,海洋争端也时有发生……采访完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绘声绘影”制作了《访谈海洋》微视频。项目活动的第一节课播放了该视频,学生备感亲切,很自然地走进了主题。

3.自编VB小程序,确定小组主题

“走向海洋”项目活动共有12个小组主题,有些主题平时了解较多,如:海洋之灾、海峡与岛屿,而有些主题平时鲜有接触,如海洋色彩、海洋环境等。为了选题的公平,也为了激发大家的兴趣,我制作了VB小程序,随机生成小组主题(如图2)。一点“动起来”按钮,学生便兴奋起来,而当一点“看看研究啥”按钮,学生有的欢呼,有的叹气,气氛热烈。

精心规划项目活动

小组主题确定之后,学生先围绕小组主题讨论要研究的范围,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选定自己要研究的个人主题,最后进行精心分析和详细规划。

1.观看海洋视频,了解本组主题

小组主题确定后,学生可从毕博平台下载观看与本小组主题相关的海洋视频,为完成项目活动的分析与规划做准备。视频资料有:潮起潮落、仓惶海防、经略海洋、海洋怪物、海洋灾难等。

2.对项目活动中的个人主题作分析

学生对项目活动的个人主题进行分析,确定要研究的内容。如:小组主题是海洋历史,小组成员则可从海洋人物、海洋故事、海洋文学和海洋考古四个方向入手。下面是王怡同学对“海洋故事”作的分析:提出问题;故事1: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故事2:郑和下西洋;故事3:哥伦布探险;故事4:阿尔戈的英雄传说;故事5:恩里克王子征服大海;主题活动总结。

3.对项目活动的进展作规划

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就得对整个活动做好安排。否则,往往因为进度掌握上的问题,导致没能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规定的学时,并且帮学生把这个项目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划分到对应的时间段内,使学生能有一个大概的心理准备与学习计划。王怡同学根据项目活动总课时,作了以下的规划。第1课时,引入主题观看视频;第2课时,对主题进行分析,填写计划表;第3课时,设计封面和封底;第4课时,制作目录页;第5~9课时,每节课完成一个故事的制作;第10课时,项目活动小结与反思;第11课时,修改完善作品;第12课时,交流评价作品。

精心研究制作项目活动

此阶段是项目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网络、书本或调查等多种途径,对主题涉及的问题一一解决并制作作品。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在这个阶段得到运用和提升,同时也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新技术的劲头十足。

1.制作中资源平台的使用

“走向海洋”项目活动作品的成果以用iebook制作的电子杂志来呈现。利用毕博平台,把项目活动实施中用到的知识与技能罗列出来,然后给出相关的实施步骤和教程链接,使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方向与指引。如iebook中模板的使用、目录的链接、exe文件的生成等。

2.制作中关键问题的讲授

学生在制作电子杂志封面封底时,出现了共性问题——缺少封面封底的相关知识。此时,学生迫切需要新知识来解决问题,求知欲最强。我抓住契机讲授封面与封底的大小、组成要素等知识。他们听得认真,仅用1课时便完成了封面与封底的制作。有些学生还在封底上制作了二维码。看来,在关键问题中使用传统的讲授法事半功倍。

3.制作中经验的分享

电子杂志是一种多媒体杂志,动态效果及音视频兼备,很能吸引读者。但软件提供的模板、flash动画及特效毕竟有限,学生为了做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从网站上下载了更多的模板、特效、字体等资料,导入使用后作品增色不少,令他人羡慕不已。这时,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让这些学生将经验与他人分享,感受分享的快乐。

4.制作中方向的把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辅助者。当学生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特别是发现学生有偏离项目主题的倾向时,应及时指出,这会让学生少走弯路。有些学生过多地关注杂志外观,对主题研究不够透彻,教师应及时指出,杂志的最终目的是向人们呈现研究的结果,所以优秀的电子杂志应该形神兼备。比如:许芷菁同学的个人主题是“海洋之谜——百慕大”。起初,其杂志内容只有:百慕大三角洲的位置和名字由来;百慕大之谜的三种观点,如超自然因素等;现象解释,如磁场说等。在项目活动中期查看时,我建议她扩大研究面,于是她又增加了四个内容:真实案例,如失踪飞机;衰老之谜;复活;他人的研究成果等。

精心交流评价项目活动

1.贯穿始终的自评

自评标准在活动开始后就应当给出,它贯穿活动的始终,是项目实施的标准。当初步完成了项目活动的研究与制作后,学生对照标准自评并修改完善作品。“走向海洋”的评价标准有:对主题的阐述是否透彻,电子杂志的页数,封面封底,有无目录,链接是否正确,是否有个人感悟,动态效果,音乐是否适合主题等。

2.平台上的交流与互评

交流互评依托毕博平台进行。先以小组为单位上传作品到“作品展示区”分享研究成果,然后在“讨论区”交流活动中的经验和体会(如图3),最后在“评价区”对作品进行互评(如图4)。当然,将评选出的好作品在学校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样强化了学生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开展项目活动的积极性。

精心反思项目活动

反思是一种好习惯,它能使人不断成长。项目活动历时较长,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师生回顾整个过程,做出总结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12个小组主题,有助于学生从小范围入手开展项目研究。第二,自制的微视频,有助于学生较快地进入项目活动的主题情境。第三,用iebook制作电子杂志完成项目活动的主题报告,有别于以往的演示文稿、电子小报或网页制作,有助于学生主动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第四,毕博平台上的讨论区有助于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第五,整个活动留足了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包括对主题和iebook使用的探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当然,项目活动的研究成果,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男女生作品的差异更大,在今后的活动中要寻求缩小差异的办法。

学生的感悟也很多:感受到大海的无穷魅力,学会了如何使用iebook,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图5是4位学生的感悟。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 添彩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52-01

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时展的必然,初中地理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地理教学的要求。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特点,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多媒体不是全能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让多媒体真正为地理教学刷新提速。

1 多媒体为教学添彩

1.1使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展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帮助确定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接触到全面、详细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深度;及时解决教学内容的盲点、难点,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把握重点,掌握重要内容,提高学习质量;使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强化学习,采取正确的道路学习,在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的教学实况来说。首先,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的内容目标是:全面掌握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特征与分布规律,对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从自然资源分布特点上真正理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此外,多媒体课件用不同颜色标出本节重点: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与思考解决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自身的知识水平理解重点学习知识,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1.2用多媒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2.1图片媒体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使人感到枯燥。而多媒体视频播放,让学生处在科学、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彩色和动态激励学生,从而引起强烈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上电影银幕形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有趣了,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教学效率。

1.2.2听觉媒体

听觉媒体可以使学生感觉更真实,比印刷媒体更刺激,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八年级第一章第10节,对“祖国宝岛——台湾”的教学,在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先放《阿里山的姑娘》,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用得好则是“锦上添花”,用得太滥,则会“画蛇添足”。所以,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下面的两个问题。

2 正确处理好两个问题

2.1教学手段使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有容量大速度快的优势,同时也有缺点,如课件板书,即使整体性强,但许多图像稍纵即逝,短暂的展示往往没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空,学生对知识掌握及能力的提高不能到位,同时一些重难点,本需要反复练习,由于时间、模式、设备等限制,缺乏灵活性。所以教学往往“有趣”而不能达到“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反思与对策:一是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多媒体教室,可辅以小黑板、模型工具等配合教学。现在许多教室前面总是一半是黑板,一半是电子白板,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二是地理教师仍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需要在重点处让学生举一反三,反复实践,讲解的内容和教学生成,教师可使用传统的绘画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师生共同用简笔画画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长江、黄河和其他教学材料,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提高学习的效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2.2师生课堂关系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但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所有教学环节都使用课件演示,教师变成了多媒体设备操作员和放映员,学生成了一个观众,不是来探究的,而是来看多媒体的,师生交流很少。

反思与对策:多媒体教学是快速的,使用是方便的,可以提供大量的课堂知识资料,增加课堂容量,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不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因此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师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机会为学生作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使用适当,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相反,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教师可能成为第三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把握“三要”的原则,即:学科需要的原则,用于重点和难点突破的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让多媒体为教学刷新提速。

参考文献: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3

教材分析:“镁的提取及应用” 一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 (苏教版) 中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中的第二单元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本专题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学习重点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取人类需要的物质,教材通过介绍海水中碘、溴和镁的工业提取方法,将物质的提取与性质融合在一起,在当前“一纲多本”背景下,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中都渗透了化学能更好的服务社会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镁及其化合物,如,氯化镁和氢氧化镁等性质渗透在镁的提取流程中,成为解决从海水中提取镁这一中心课题的辅助信息,这种编写思路反映了新教材把如何获取物质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了化学的实用性,重点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可以将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习思路运用到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来,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将已有知识运用于新知识学习和生产实际中的乐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提高.在此之前,学生受知识储备的限制,对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比较生疏,因此需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并创设情景,如,模拟实验等手段使问题直观化,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本节课从金属镁在高科技中的应用引入,由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工业上是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将“镁的性质”设计为暗线穿插在“从海水中提取镁”中讲解,以学生实验探究为活动载体,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探索、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一、感知镁的应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前面已经学习了钠的性质与应用,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一段视频一起走进“镁”的世界.视频展示:重庆应用镁合金技术制造全国最轻的汽车.观看、感受、倾听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感知镁的应用广泛.过渡:正因为镁合金质轻,强度大,广泛应用于制造飞机、火箭等,从而获得了“国防金属”的美誉.

提问:你还能列举出镁的哪些应用?

图片展示:镁合金在日常生活及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讨论、自由发言通过镁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科技改变了人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并立志献身科学的愿望.过渡:镁的应用如此广泛,但是如果对镁的性质不够了解,也可能给我们带来灾难.播放镁锭着火新闻剪辑(略)

提问:根据这则新闻报导,你对镁的性质有哪些新的认识?讨论、回答:

镁能与热水、氧气等发生反应通过新闻事件获得镁的有关化学性质,同时通过火灾灭火感受化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反问:为什么不用泡沫灭火器灭火呢?

实验视频:镁与干冰的反应观看视频

介绍:自然界中没有镁单质,镁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与海水中. 观看,感受让学生了解海水的成分,充分认识开发利用海水这一巨大资源宝库的重大意义.活动二、体验镁的提取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问: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镁的冶炼原理?思考、回答利用先行组织者学习策略,为选择镁的冶炼方法提供知识的固定点.提问: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镁?

认真阅读资料卡片,设计从海水中提取镁的物质转化流程,展示你认为最优化的一组方案.

提供资料卡片:

1.镁的冶炼史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通过电解氧化镁和氧化汞的混合物,制得镁汞齐,蒸出其中的汞后,析出金属镁.1828年法国科学家比西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无水氯化镁得到纯镁.

2.卤水中加碱还是海水中加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意识和实验探究能力师生共同小结:从海水中提取镁的工艺流程:

归纳工艺流程题的分析角度――从原理的角度,完善“物质转化”的知识;从生产流程的角度,总结“实验操作”的方法;从经济环保的角度,建设“优选流程”的思路.反思总结:谈本节课收获对知识和能力提炼升华课后延伸:1.请你设计实验证明镁与氮气能够发生反应. 2.工业上可以从海水提取镁?能否从陆地上提取?培养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感受“化学是真实的,有用的”.教学设计反思: 金属镁是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接触到的一种重要的金属,考虑到学生对工业生产流程并不是太熟悉,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工业上是如何得到金属镁的,显然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本节课由教师提供适时的学习资料,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探究如何得到金属镁,这样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4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韩晶丽、严书清、纪常福

[学习目标]

1、掌握纯碱的性质

2、掌握盐类的重要化学性质

3、通过对碳酸钠化学性质的探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重难点]纯碱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反思总结,复习提高

1、酸碱盐的概念是怎样规定的?

2、酸和碱有哪些化学性质?

二、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纯碱的制法和用途,那么纯碱的用途与纯碱的哪些性质有关呢?这节课我们来学纯碱的性质。

三、交待目标,组织学生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9页实验探究2-5,根据下表中的每个实验要求,完成有关实验,并填写表格。

所加试剂

现象

有关化学方程式

注意问题

1、碳酸钠固体

第一步:加水

第二步:加酚酞试液

用天平称10g碳酸钠固体,用量筒量100mL水

2、碳酸钠固体

稀盐酸

1.碳酸钠固体取少量(盖满 试管底部即可)。

2.稀盐酸、稀硫酸取2mL

3.烧着的木条放在管口。

3、碳酸钠固体

稀硫酸

4、碳酸钠饱和溶液

澄清石灰水

滴管要竖直于管口的正上方,不要伸入试管内。

5、碳酸钠饱和溶液

氯化钡溶液

1、  碳酸钠属于____类,但其水溶液却呈现_____性,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  通过实验2、3、4、5可得出碳酸钠有哪些化学性质?模仿前面学过的酸碱的通性可得出盐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

3、  比较2和3两个实验,并联想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的现象,总结出怎样检验CO32-

(二)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50页前两段及书后附录Ⅱ,完成下列问题:

1、  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记住常见盐和碱的溶解性?

2、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四、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3、  碳酸钠俗称纯碱,但不属于碱,属于于盐,其水溶液呈碱性。

4、  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

5、  实验4中发生的反应实际上就是工业上制取NaOH的反应原理,这是利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制取新物质的典型代表。

6、  盐的通性

(1)盐能跟某些酸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

(2)盐能跟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3)盐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2种新的盐

7、  CO32- 的验证方法:取该物质少量于试管中,加稀盐酸,若有气泡生成,再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32-。

8、  Cl-、SO42-如何检验?

9、  盐在水里溶解的部分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形式存在的。

10、              盐的分类和命名:

        分类

        命名

       举例

含氧酸盐(含氧元素)

    某酸某

Na2CO3:碳酸钠

无氧酸盐(不含氧元素)

     某化某

NaCl:  氯化钠

含Cl-的盐统称为盐酸盐(或氯化物);含Na+的盐统称为钠盐:含SO42-的盐统称为硫酸盐等。

11、              常见盐和碱的溶解性规律:

①钠盐、铵盐、硝酸盐均易溶于水

②盐酸盐:除AgCl难溶外,其余都易溶。

③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都易溶。

④碳酸盐:除Na2CO3、K2CO3和(NH4)2CO3易溶,MgCO3微溶外,其余都难溶。

⑤碱:NaOH、KOH、Ba(OH)2易溶,Ca(OH)2微溶外,其余都难溶。

五、巩固训练

1、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这是盐与哪一类物质的反应。

(1)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__________________

(2)硝酸银溶液与稀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

(3)碳酸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_________________

2、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的水溶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是:(

A、食盐

B、食醋

C、白酒

D、碳酸钠

3、小明同学为探究“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设计并进行了3次重复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剂1

试剂2

混合前温度/℃

混合后的温度/℃

35mL稀盐酸

25mL碳酸钠溶液

20℃

第一次

24.2

第二次

24.0

第三次

24.4

请你帮助填写相关内容:

(1)写出该实验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该实验中所用的仪器除烧杯、量筒、玻璃棒、保温瓶还必须用到的一种仪器是     

(3)由上表数据可知:碳酸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是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能否由此进一步推知碳酸钠与箕盐酸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4、经发酵的面团有酸味,在蒸馒头前需要向面团中加入一种物质把酸味去掉,这样蒸出的馒头才松软可口。加入的这种物质应该是(    )

A、熟石灰     B、烧碱      C、纯碱          D、石灰石

六、当堂测试

1、下列是四们同学分别设计的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

A、某白色固体化合物溶于水,向所得的无色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证明白色固体一定是碱。

B、向某无色溶液中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证明该无色溶液中可能含硫酸盐。

C、向某固体物质上加稀盐酸,发现有气泡生成,证明该固体中含碳酸根离子。

D、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证明瓶中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2、在滴有石蕊试液的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盐酸,加盐酸前后溶液的颜色依次为(  )

A、紫色   红色    B、红色   蓝色    C、蓝色    红色       D、红色   无色

3、用一种试剂鉴别盐酸、氯化钠和氢氧化钙三种溶液,应选用的试剂是(    )

A、稀硫酸    B、碳酸钠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钾溶液

4、海化集团凭借雄厚的科研力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丰富的海洋资源,生产出纯碱等多种化工产品。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此集团生产的纯碱(假设只含氯化钠)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称取纯碱11.2克,将其加入50稀酸中,全好完全反应,使气体全部放出,得到氯化钠溶液56.8克,请你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①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

②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七、拓展延伸

海洋资源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8-0020-04

2010年初,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2011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并向相关部门对《专业目录》中的调整征求意见。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将已称呼多年的“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这引起了教育技术学界的广泛关注。南国农先生、何克抗先生、杨开城教授、焦建利教授等新老教育技术专家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何先生在比较“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技术”两个专业名称内涵的基础上,对改名的基本论据进行了批驳,对改名可能的不良后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系统表达了他的反对观点。口]诸位学界前辈、专家的观点明确,论述有力,但许多讨论都是从学科内部进行的审视,作为“教育技术”学界的一员,笔者试从《专业目录》中所调整的专业的横向比较、教育技术改名历史的纵向分析以及命名的语言学意义分析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一些补充,以期引起同仁更广泛的思考。

一 《专业目录》所调整专业的横向比较

《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指导文件,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每次修订都会有些专业发生变化,而不同专业的变化背后体现了相似的原则,因此各专业的变化在横向上具有思路上的一致性。审视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进行了调整的专业,可以看到这些调整在整体表现出两种取向:“口径放宽”和“突出重点”,然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的调整与这两种取向很不统一。

1 专业数量减少,口径放宽

本次《专业目录》调整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具体专业数量的减少。虽然从专业门数上看,《专业目录》增加了艺术这一大的门类,从专业类别上看也由原来的73个增加为91个,但具体专业数量却由原来的621种调整为443种。

这种专业数量的减少主要是通过小专业撤销,相近专业整合两条途径实现的。首先,《专业目录》体现出清晰的“削枝强干”的思路,一些人才口径狭窄的小专业都被撤销了。如98年专业目录中的“林木生产教育”(代码040304W)、“特用动物教育”(代码040305W)等12个属于教育学专业类别下的小专业以及“影视教育”(代码050421W)这1个原属于戏剧影视学类别下的小专业撤销了。其次,《专业目录》还体现出“集中做大”的思路,一些联系密切、内容相近的专业被整合为一个新的大专业。这种整合的专业比较多,如03年专业目录中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类别的三个专业“对外汉语”(代码050103)、“中国语言文化”(代码050106W)和中国学(代码050108S)因为都是面向外国人了解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专业知识之间有许多内在联系,因此整合为“汉语国际教育”(代码050103);再如教育学专业类别中的“教育学”(代码040101)与“高等教育管理”(代码110306W)研究内容在逻辑上是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新的《专业目录》将其合并为“教育学”(专业代码040101),这种反应学科整合的集中做大更有利于学习者个体的发展和学科整体的进步。

通过狭窄专业的撤销、和相关专业的合并,新修订的《专业目录》中专业数量的减少了178种。专业数量的减少必然导致专业口径的放宽,这种大口径的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培养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方面,宽口径的培养方略能赋予高等学校更多的办学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传统和优势,选择专业中的部分方向着重突破,利于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另一方面,从更宏观意义看,这种宽口径的专业定位也符合当前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体现了学校从培养“专才”到培养“通才”的调整思路,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 小专业名称调整,突出重点

除了专业数量的变化外,也有一些专业的名称进行了调整。这些调整大都保持了原有的研究范围,而更加突出专业的某些特点。例如,财政学类别中传统的“税务”(代码020110W)改名为“税务学”(代码020202),新名称在保持原来研究范畴不变的基础上,更突出了专业的学术性;再如“民族传统体育”(代码040205*)改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代码为040304K),在原有研究领域“民族传统体育”不变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武术”这种传统体育的项目。

限于对不同专业认识的不足,我们不能详细揣摩各个专业名称修改的深层意义,但比较这些名称变化了的专业,还是可以看到这些名称修改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成熟学科专业名称保持稳定。名称局部调整的专业往往是往年《专业目录》中加注了特殊标示,需要控制的小专业,而对于那些“比较成熟、布点较多、稳定性好、共识度高”的专业则很少有调整,只有“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和“大气科学”三个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基本目录》中的内容(相比“教育技术学”,“社会体育”、和“大气科学”都是98年才进入当时的“专业目录”的,是更年轻且分布点较少的专业)。其次,修改后专业口径不缩小。如“大气科学”调整为“气象学”;“运动人体科学”调整为“运动科学”等修改实际上是扩大了研究的领域和范畴,这一点与上文提到的“专业数量减少,口径放宽”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3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逻辑偏失

通过对《专业目录》修改调整情况的横向比较,可以看到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技术在逻辑上与整个《专业目录》的修改思路是相悖的,在逻辑上是存在一定偏差的。

首先,“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实际上缩小了专业的培养口径。我们知道,对一个概念的限定越多,其概念范围越小。因此,当修订的《专业目录》在“教育”和“技术”中间加上“信息”这个定语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口径将会减小,一些跟“信息”没有直接关系的专业方向可能面临身份的尴尬。对比其他专业名称修改的专业口径的扩大,从“教育技术学”到“教育信息技术”的专业口径的缩小更显得与《专业目录》整体的思想格格不入。

其次,“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实际上是人为矮化了“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地位。专业名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专业的成熟度,一个成熟的、共识程度高的专业是不会频繁更名的。经过许多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多年努力,“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为一个囊括本科、硕士、博士不同教育层级,

遍布师范、非师范各类院校,有多本专门研究刊物,有二百多个本科专业点的成熟专业了。对这样成熟专业的名称进行修改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专业已有的成果,是对专业地位不自信的表现。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修改的纵向分析

当前“教育技术学”这一专业名称的确定也是对过去“电化教育”这一传统专业名称修改的结果,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专业目录》中也曾将进行过专业名称的修改(以下简称“旧改名”),在纵向上回顾这次专业改名的得失,有利于我们从整体把握当前专业改名可能的问题。

1 “旧改名”的合理性

今天再来回顾1993年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的变化,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专业改名的合理性,尽管这在当时也是“学界的一场重大争议”。

首先,“旧改名”扩大了专业的口径。“电化教育”这个专业名称暗含了其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方法,仅仅在教学中起到辅助或局部的作用,在实践理论上,只能从属于教育内部的其他领域或其他分支学科。而教育技术不仅包括物化的媒体技术,也包括非物化的教育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因此“电化教育”只是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一部分,那么这种由小范畴到大领域的改名实际上是扩大了专业的口径,有利于学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人才。

其次,“旧改名”有利于学科专业的国际交流。当时快速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要求专业有一个国际通用的名称,因此,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的过渡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最后,“旧改名”有较充分的准备与讨论。早在1990年,北方地区开设电化教育专业的14所高等院校召开学科建设研讨会时,北京师范大学就正式提出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并引发了后续的系列讨论。因此,“旧改名”有更坚实的研究基础。

2 “旧改名”的“不合情”及得失分析

虽然“旧改名”是理性的,但专业名称的修改还是让人觉得有些“不合情”――不合国情,不合感情。一种代表性的观点主张不要改名,因为电化教育是我国独创的名词,符合我国国情,只要在这个名称下扩展概念外延就好了。而且,从感情上来看,电化教育已经发展多年,许多“电教人”已经视“电化教育”为自己的毕生的工作领域了,一旦改名会伤感情。也许是因为这种“不合情”,至今仍有研究者拒绝使用“教育技术”这个名称,也屡屡有研究者反思当年改名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旧改名”基本已经尘埃落定,“教育技术学”已经成为这个领域最具共识的专业名称了,但通过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次改名的得失。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改名基本实现了支持者当初的理性预期:专业领域更扩大,培养方向更具特色;国际交流更通畅;而且由于改名引发的广泛学术争论也激发了研究者的学科专业意识,促进了人们对于该学科的“元理论研究”。但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许多传统“电教人”的感情挫伤,大量研究精力虚掷于一些意义不大的概念解释,打造多年的专业品牌的消失,种种问题都是专业改名带来的负效应。

3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情理困境

通过对此次《专业目录》修改调整情况的纵向分析,可以看到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为“教育信息技术”技术在“合情”上同样面临“旧改名”的困境。而在“合理”上却找不到“旧改名”的正当性。这样的改名实际上缩小了专业的口径,不利于学科的发展;这种改名违背国际惯常,不利于学术交流;这此改名缺乏广泛而周密的讨论,缺乏理论的铺垫:特别的,这次要改的不再是“电化教育”那个中断发展多年,起步不久的不成熟的专业,而是一个经过多年发展,正稳步前进,甚至雄心勃勃要成为一级学科的稳定专业,改名的困难可想而知。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修改的语言学思考

专业名称的修改,不仅仅是专业的事情,从本质上看是名称修改的问题,在根源上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从语言符号发生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学”相关名称修改,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厘清改名的问题。

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理据性

在语言学研究中,关于语言符号的发生和发展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任意性和理据性。任意性的观点来源于语言学家索绪尔,他认为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能指sigllifier)表示一定的事物(所指signified)是没有原因和不可论证的,是“大家看法的一致”,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一种约定俗成,是任意的。理据性则认为语言的发生发展是有依据或动因的,在语言形式(能指)和其代表的事物(所指)之间存在一种可以论证的关系,也就是说不能任意赋予某事物一个不相关的名称。语言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语言哲学中一个基础性的论题,至今仍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不同的论证。虽然我们很难从学理上对这个语言学难题进行深入探讨,但任意性与理据性可以作为我们分析专业改名的一个框架。

2 本次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的语言学困境

从语言学的意义上看,在各专业的命名上,任意性和理据性的观点都有所反应。

审视《专业目录》,其中许多专业名称的确定都表现出名称的任意性思路。例如专业目录中的心理学,虽然我们都知道思维的器官不是心而是脑,从理据性出发,心理学应改名为“脑理学”,然而大家已经对原名称熟悉了,也就不再修改了。再如数学这一大的专业门类,其内容包括矩阵、几何、黎曼几何等许多非“数”之学,但数学这个名称已经叫习惯了,也从不曾再修改。由这两例可见,任意性强调已有专业名称的不变性:如果大家都已经习惯用某个名称称呼某个专业了,就没必要修改。而“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各专业名称都是一种语言符号,因此从语言学的任意性出发,“教育技术学”改名似无必要。

在新的《专业目录》中,也有一些专业的改名体现了理据性的追求。如“运动人体科学”改名为“运动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改为“海洋资源与环境”,“社会体育”精确化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都从名称上更准确地反应专业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但“教育技术学”的改名却不在此列,何克抗、杨开城等诸多学者已经对两个专业名称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解读,充分说明“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的更合理据性。因此,从语言学的理据性出发,内涵更深刻的“教育技术学”更能反映专业领域的内容,不应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