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建议

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语言教学;文化渗透;外国文学作品阅读

一、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对提高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接受所学语言国家文化教育的过程。要在语言教学中渗透外国文学作品,就必须了解和学习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而这些文化的获得大多源于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看,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能提高学生的猜词能力,扩大词汇量,加快阅读速度,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可以在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世界名著中沐浴到各种各样的、无穷无尽的、地道的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现象,可以领略和欣赏到典雅、优美的笔调、简洁洗练的词语、生动逼真的表达方式及各作家的独特的写作风格,写作技巧和特色。外国文学作品作家往往以犀利的眼光与审美的敏感启迪学生从日常生活里视而不见的熟悉事物中获得新的感受与认知。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外国作家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社会文化背景,还能使我们了解大师对世界的诠释。通过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又会使学生体悟新的思维方式,并形成开放的外语思维。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水平,提高对文学作品中表现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乐趣就是在于让学生自己努力去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中每个表层故事下存在的真理或现实。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掌握正确评价作品的标准和方法。从中汲取语言知识和技能,接受人文精神教育,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这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语言教学文化渗透的方法及影响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好奇心。指导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其实,语言教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不仅是一个掌握语言基本技能的过程,了解其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同样是拓展思维、培养和提高文化素质的过程。从中学过渡到大学,许多大学生阅读习惯还没有真正养成。他们都比较重视自己的专业课和必修课,很少有人会认真求证阅读对于自己提高专业水平、文化素养的实际意义。很难一下步入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阅读起来感觉难度又大又浪费时间。也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往往出现语言表达困难,句子结构单调呆板,从头至尾都是主谓结构句式,不会使用各类修饰,使文句富有感染力,直接导致毕业论文严重照搬现象。要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文化素养就从语言教学文化的渗透着手。传统教学一般都是强调教学原则,教学理论,把各种方法的来龙去脉讲得很详尽,而如何到课堂外去体现这种教学理论和原则的应用与实践却是不多。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语言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教师专注于提高语言水平会忽视对学生文化修养的指导和培养,对学生博览文学方面的书籍,尽最大努力拓宽知识面方面就会重视不够。教学内容是培养提高学生外语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教学内容不能囿于课本,也不能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不仅要把握好课堂语言教学,还要把外国文化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外语教学不应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而是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它应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同时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自觉意识与能力。挖掘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不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应与我们的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加上对语言所反映的文化的重视、自觉和掌握,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使用外语过程中对外国文学作品认识与理解问题。另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从多渠道、以多种形式接触外国文学作品。提高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努力营造浓厚的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氛围。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简要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作者,如何提供背景信息,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尽可能从多方面选择构思新颖、视野独特、可读性强的材料,是学生如何进行课外延伸阅读的关键。首先,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适当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精彩部分,指导学生不仅要理解作品字面的意思,还要指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要懂得包含一定文化背景的内容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对外语语言学习的益处。只有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才能激起阅读的欲望。通过扩大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接触,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自觉了解外国文化,对比中外文化异同,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和接受能力。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反过来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其次,在课外延伸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语言教学材料背景,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入手,使学生了解各种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增加知识,丰富思想,扩大视野。这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重要,更直接,更深刻。例如:《20世纪英国小说选读》收录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19位有代表性的英国小说家的代表作或主要作品的精彩章节或片段,还配以简明扼要的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必要的注释和旨在启发思考的讨论题。如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近代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它通过农村姑娘苔丝一生的不幸遭遇可以了解19世纪末期英国农村经济破产和农民的悲惨命运以及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和残忍。从美国现代作家司科特•菲茨杰拉尔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了解美国青年一代对美国所抱的种种幻想。

任何一门专业设置都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背诵经典散文,朗读诗歌和表演戏剧来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学欣赏水平。这是接近文学泉源的最短捷径。它集文学、表演、音乐多种艺术成分为一体。经典散文运思巧妙,诗歌和戏剧使于乐、终于智,它们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陶冶高尚的情操,深含人生的哲理。2.通过有声信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英语经典文学名著听读》一书精选了英美经典文学片段,它是人们对自身以及周围世界的领悟和独特的表述,其意义正是对外国文学作品生命精神的张扬和可能性的追求。3.通过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并连同教材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影片、VCD光盘的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思考,不至于只看故事情节。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而理论定势往往会锁定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同时也不利于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4.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效果。思考题与周作业抽查调查能使教师们更快的收集大量有关语言教学中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信息。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课外所需的学习技能和策略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作品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为学生外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挖掘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内涵,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意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及时指导学生阅读由浅入深的相关外国文学作品,做好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入门的向导。学生文化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深化高等学校的外语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外国文学作品是取之不尽的文化源泉。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调动学生自觉阅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是语言教学中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5-26.

[2]Shakespeare.威尼斯商人[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社,1977.1-2.

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建议范文2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许多学校和教师对应用人才培养的认识仍较为模糊。高校对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思路不明晰,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也相对老化。事实上,本科学生就业的应用素质与比较文学课程所需的综合能力是对同一层次能力水平不同方位的描述。其中,应用素质是这种能力的外在表现,而课程所需的综合能力则是其内在诉求。树立应用能力培养的比较文学教学观,就必然要强调学习主体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实现能力的内化与运用,实现应用能力本位观在普通高校课程教学里的统一;通过模块式的能力划分和组织对应的能力训练活动,能更加有效地实现能力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的转化,构建基于应用人才培养观的比较文学教学体系就是一种创新和尝试。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课程能力低于外语专业的比较文学。事实上,由于比较文学专业对于外语能力的要求较高,使得很多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在双语教学的使用、原版作品的阅读、外文作业的撰写以及外文考试的进行等方面都遭遇了挑战。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和外国文学教学都遭遇着一个难题,即“尽管外国文学所涉及的作家作品都与异国语言相关,但中文系的外国文学课程不仅使用中文教材,而且讲读的所有作品亦为中文译本。这样,外国文学教学实际上脱离了外文原著,完全与外文无涉。以此而论,中文系讲授的外国文学并非真正的外国文学,而是翻译文学,或曰‘中国的外国文学’。长期以来,不少外语专业的外国文学教师对中文系外国文学教学的诟病并非毫无道理。正是由于教学中存在的语言问题———教师只能通过母语讲授外国文学,学生同样只能借助母语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致使外国文学教学改革遭遇瓶颈。”〔1〕与外语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相比,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在语言结构与知识类型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要求方面也有较大差异。中文专业本科的比较文学课程,不能简单地照搬或者套用外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模式,既要突出中文专业本身对于民族文化、语言的熟稔,又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外语能力,实现对于异域文化的熟悉和掌握,从而在中西对照的视域中还原各自民族文化的根本性差异、比较二者的相通或相似之处。当前,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双语教学无法贯彻始终

虽然,目前中国学生普遍存在外语能力耗时长而效果差的问题,全面、匆忙地实行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存在诸多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就是一种空想。一些高校的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如何进行比较分析的外语能力、学习技巧却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使比较文学的中西文化阅读、表达能力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脱节。比较文学课程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外语习得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转变的过程,必须同时在外语课堂和专业教学过程中相互贯通,使学生养成以外语思维理解专业课程的习惯,而不是简单地以外语思维学习外语、以中文思维学习中文。而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将双语教学贯穿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而通常只建议学生阅读外文原版作品、或是集中在某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双语讲解,而不是全程、全面、立体地进行比较文学双语应用人才的培养,无法让学生真正形成较强的综合应用素质和就业核心竞争能力。

(二)双语教学缺乏针对性

比较文学课程中的双语教学没有针对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和外语综合能力的需求特点。在当前本科学生文凭持续贬值、硕博士挤压本科就业市场的背景下,本科学生的学习从对于基本原理、理论知识的追求逐渐转变为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改善就业综合素质为重要目标,他们迫切需要强化外语应用能力、积累涉外文化知识,以适应社会对于本科生就业方面的刚性指标。这一转变既是对于当前高校本科学生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也是深化比较文学课程教学深度、广度的内在需求。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普通高校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教学都没有重视这一转变趋势,而是仍然保留着传统、老套的教学理念、方法。

(三)教学模式陈旧

沿袭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当前比较文学教学趋于多元、兼涉中外的特点。很多高校的中文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仍然停留在常态的思想主题分析、作品内容讲解、创作手法归纳等理论知识层面,应用针对性不强,学生难以从比较文学教学中达到学习原汁原味的外语文化、掌握外语应用技巧、提高外语综合能力的目的。

(四)多方参与机制缺乏

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以全体学生的外语、文化综合应用能力为重要目标,这需要学院和比较文学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培养本科应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较多涉及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专题、中外作家比较等内容,这需要学院和教研室统一规划、协调步骤,齐头并进,并在学生考察、考试等方面与高校教务、学生部门沟通协调,从而确保能够以一种目标明确、流程周详的方式统筹兼顾,突出比较文学本科应用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和持续性。

针对上述情况,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应用人才能力培养应凸现比较文学的双语性质,包括对外语原始材料的阅读能力、概括外文文本的叙述故事、凸现情感交流的作品感受能力、外语作业的地道语言表达技巧、外语思维方式的进入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双语思维为特质的比较文学观,进而有效地提升该课程学生的双语综合运用能力,适应当前以提高就业为旨归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二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改思路

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在于以普通高校本科学生比较文学课程培养方案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比较文学课程双语教学主要应用能力模块。在此基础上,以培养本科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从不同模块的具体内容出发,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夯实本科学生的双语接受、表达能力。进而,以比较文学课程为契机,鼓励学生以双语思维为表征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全程贯穿大学生素质教育,并建立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学生应用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切实有效地以课程促学习、以教学促就业。在高校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具体设计和实践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必须以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的培养方案为蓝本,有针对性地设计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中双语能力的主要模块。双语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有必要根据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当前社会对于本科应用人才的需求和比较文学课程的人才培养定位,学生的双语应用素质主要表现为:外语原文的阅读能力、外语听写能力、原版文学作品的概括和复述能力以及外文表达、思维的理解能力等。因此,需要从培养本科学生对于社会需求技能的应用能力的开发角度出发,把与学生就业能力密切相关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置于重要位置,联系社会,确立以本科学生就业能力为圆心,以应用能力的获取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包括听、说、读、写、思在内的双语教学模块,这是构建中文专业比较文学课程以培养本科学生就业应用能力为旨归的主要框架。

(二)以普通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为平台,开展各种双语教学,全面提升本科学生对外语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双语应用技巧。高校可以开展多渠道的比较文学双语教学及辅助活动,如朗诵外文诗歌和散文、组织演出外文舞台剧、翻译中文作品为外文、对照中西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为根据外文原著改编的电影配音等。双语教学的辅助活动只要学生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熟读、练习,是不难达到预期效果的。比较文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双语能力,也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探讨、适应,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们的兴趣和思维习惯,从而使其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展示出高人一筹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以比较文学课程教育为契机,学院和教研室应结合本校实际,建构起多位一体的双语教学和双语实践体系。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制定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不断将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个人习惯中去。在学生进入比较文学课程学习的初级阶段,应根据教学需要和社会对本科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组织课程介绍、外文能力调查、外文文献阅读能力分析、双语专业讲座等,使学生在接触比较文学课程的最初阶段即形成一种比较思维习惯。而进入课程学习的中期,则可以组织学校、学院、系和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语素质活动,如外文朗诵大赛、翻译大赛、大学生外文歌曲演唱大赛、外文戏剧社等,使学生基于比较文学课程形成的双语能力落实到不同的思想、专业内容上。而在比较文学课程结束之前,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双语能力进行集中、客观的评价,既可以采用一般的全外文期末考试,也可以实行一种即兴的比较文学课程内容展示。

(四)以明确分工、协调落实为原则,构建比较文学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体系。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不是一门普通的比较文学课程所能独立承担的。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多元联动、相互配合的双语能力建设体系,促进学院、系、班的各级双语素质辅助机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外文思维方式和应用外语能力的意识。只有从本科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需求人才目标的视野出发,构建基于双语能力的普通高校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体系,强调学生通过系统的比较文学学习和多元互动的双语实践运用,真正使双语能力和素质内化为学生的日常技能、意识,强化学生对于社会需求的各项职业能力的适应和运用,从而真正提高本科学生的双语素质和综合能力,使他们最终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

三中文专业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实践

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 胡文仲 文化 跨文化交际

近些年,外语教师开始关注和重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他们发现外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教些语音、语法和词汇,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我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胡文仲教授堪称鼻祖。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意R到文化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在随后三十多年的研究中,他颇为重视和文化有关的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先后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全面介绍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研究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学的关系及如何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他还主编、编选了数本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著作和文集,如《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超越文化的屏障》、《跨文化交际面面观》、《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选读》等。此外,先生还撰写了《英美文化辞典》。这些论文和书籍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将对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十年的研究进行梳理,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选取三个阶段中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综述。

胡文仲先生1935年生于天津,1951年初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1954年本科毕业后留校在翻译班及师资班进修。自1957年起先生开始在英语系任教,1979年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1981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之后在英语系继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国文学》主编。

胡文仲教授早期就认识到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跨文化交际教学是文化教学沿革”的观点,认为在“文化真空”中进行英语教学是不可能的。据笔者统计,80年代初至今,先生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外语期刊上发表和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文章共计23篇,现按时间顺序由近及远列表如下:

1. 80年代的研究

80年代先生发表了以《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为代表的5篇论文。在《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这篇文章中,胡先生通过例证法提出“学习英语不能不同时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一观点。然而,在长期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大家对中西文化差异重视不足造成在英语写作或口语中经常犯“语言形式表达无误,而不合乎西方文化情理”的错误。此外,权威机构编撰的英语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社会意义,即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运用。英语学习者对下列几组“对话”似乎都不陌生:

-What’s your name? -My name is Li Hong.

-How old are you? -I’m twenty.

-Where do you come from? -I come from Nanjing...

-Where are you going? -I’m going to the library...

这类对话是英语学习的开端,它们都是“中文思想+英文形式”式的表达,语法自然正确,却忽略了是否适合交际场合这一现实。除了在医院、移民局这类地方外,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会碰到“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come from?”这类私人性的问题。然而,若干年来一直使用的英语教材基本不会注意到这些文化、心理上的差异,学生又喜欢机械模仿,缺乏对语言学习中文化的意识。

如何让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注意并重视这个问题呢?胡先生在文章结尾处提出“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指导教学”的合理性建议:(1)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外语院系除了设置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外,还应该增设社会学、人类学这类课程;(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用一定比例的国外出版的外语教材,在自编的教材中多用一些“真实材料”(authentic material);(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报刊时多积累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材料;(4)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应注意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还应该重视语言运用是否得当;(5)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影、电视等直观媒介;(6)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和讲这种语言的本族人接触十分重要,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接触是其他方式所无法取代的;(7)开展汉英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先生80年代提出的这些建议很具前瞻性,甚至对现在的英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文化差异种种》[1]这篇文章中,胡先生列举了几个较为突出的文化差异的表现,比如中西方在“打招呼,致谢,表示谦虚,礼物的赠予和接受,身势语,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英语教育者在教学中如何做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呢?胡教授提供了一些好的方法。首先是学生的态度问题。英语学习者应该努力尝试理解外国文化,不能认为异于我国文化的都是荒唐可笑的。其次是英语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照片介绍外国的艺术、雕刻、建筑、风俗习惯;可以利用大众传播工具,比如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等,选择与文化有关的一些材料让学生读,然后组织讨论;还可以放映介绍外国文化的短片及一般的外国影片;可以组织学生演剧、为某些外国影片配音,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国文化的细微之处;可以请国外客人来校与学生接触,或做报告,或举行讨论,使学生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culturally-loaded words);引导学生阅读专门论述文化和语言关系的书籍等,小说、剧本及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书籍。小说和剧本虽然不是为介绍文化而写,却有许多反映文化的生动例证。

在这个时期胡先生发表的其他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论文,有谈及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有谈交际与语言的关系。总体来看,先生在这个阶段发表的文章主要是讨论教师如何将文化差异贯穿于课堂、学生在学习中如何提高文化敏感度。笔者认为,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应该把先生提出的那些建议铭记在心,并将之贯穿于语言教学和学习之中。

2. 90年代的研究

和其他时期相比较,胡先生90年表的文章数量较多。纵观这些文章,先生的研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浅谈文化对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重要这个微观层面,他的研究视角开始转向跨文化交际这个更宏观的层面,比如在此期间发表的论文《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2]、《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3]、《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4]。同时,先生开始参与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关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国际发展动态并发表《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5]等相关论文。除此之外,胡先生开始着手文化辞典的编撰,在90年代期间发表了论文《关于编写文化辞典的探讨》[6]。因此,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开始进入英语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视野,各大高校也陆续使用了相关教材。他在此期间对一些教材进行了推介和比较,相关文章有《迎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局面――评介最近出版的三本跨文化交际学著作》[7]、《介绍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交际英语教材》[8]和《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9]。可以说,90年代先生研究视域的拓展及对一些文化教材的引荐为国内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英语学习的引导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20世纪后的研究

搜索中国知网,先生20世纪后在国内较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6篇:《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10]、《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11]、《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12]、《评介英国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际著作》[13]、《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14]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15]。从文章名称可以发现,胡先生这个时期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焦点继续关注在国际层面并进一步向实证方面延伸。在《从学科建设角度看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现状和未来》一文中,先生把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讨论并总结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长期以来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研究偏重于外语教学,研究范围不够宽泛,研究视野不够广阔,其他学科的参与较为单一;提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科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学科研究基地建设需要加大投入等。这些问题确实是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值得大家关注并加强的方面。对于一门新兴的学科,胡教授的这些观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4.结语

本文对胡文仲先生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综述,发现三个阶段虽然有相对明显的特征,但前一阶段后期的特征已显示出后一阶段主要特征的萌芽,正可谓承前启后,衔接无p,这恐怕也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任何历史分期似乎都难逃“人为干预”之宿命。论从史出,以史为鉴,由于“文化”与“交际”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之特征,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30年来的一大局限是:凡是涉及语言与文化差异比较研究成果几乎都可“扔进”跨文化交际研究这一领域,这一表面风光景象提醒我们注意学科边界,因为当一个研究领域无所不包时,势必影响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深度。笔者认为,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对象的未来应更加注重学科相关概念的探讨,更加注意文化与交际的相关性研究,同时促成诸如跨文化商务交际一类分支学科的繁荣发展。此外,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成为眼下外语专业学科建设的航向标。小而论之,英语专业中英语报刊选读课程最需要跨文化批评,孙有中主表的《跨文化视角》和《跨文化研究前沿》所选辑的大量论文就是明证;大而论之,英语专业任何一门课程几乎都与跨文化(交际)批评相关,有待全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合力攻关。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J].教学研究,1985(3):1-6.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研究如何起步[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1):2.

[3]胡文仲.试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3(1):2-5+10.

[4]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2):3-9+80.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J].外语研究,1994(1):4.

[6]胡文仲.关于编写文化辞典的探讨[J].外语界,1995(4):2.

[7]胡文仲.迎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局面――评介最近出版的三本跨文化交际学著作[J].外国语,1998(4):3.

[8]胡文仲.介绍一套具有中国特点的交际英语教材[J].外语界,1991(3):3.

[9]胡文仲.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J].外语界,1991(3):58-59+60.

[10]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11]胡文仲.趋势与特点:跨文化交际研究评述[J].中国外语,2006(3):4-5.

[1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2006(4):4-8+37.

[13]胡文仲.评介英国出版的一部跨文化交际著作[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69-71.

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建议范文4

迈向世界舞台的起点

阳光罕见的成都,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调皮的雨点在我的棉衣上悄然驻足,描绘出稀疏、斑驳的图案,伴着周围的悦耳雨声,行走在铺着一层银杏树叶的街道上,一个念头闪过――我将走向何方?大学即将结束,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学府里,我也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然而,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呢?

邀游广阔天空

大学四年,一千多个日子的点点滴滴如一部微电影一样闪过脑际,有初来乍到时的青涩与懵懂,停在学校十字路口,声音怯怯的向路过的学长打听校门怎么走;有面对许许多多社团招新时的茫然和不知所措,最后加入了几个名字奇奇怪怪的社团;也有和同学们一起备战期末考试时的忙碌和充实,看到奖学金名单一角自己名字时禁不住上翘的嘴角……回想当初,选择英语专业是看中了英语这片广阔的市场。英语是全球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桥梁,全国各高校的外国语学院几乎都招收英语专业的报考生。市场对高级英语人才仍然供不应求。在当今世界,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英语不再是作为一门只用于交流的语言学科,英语水平高低将成为面向世界进行人才选拔的一个重要门槛。另外,目前我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包括专业和非专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

虽然规模如此庞大的人群在学英语,但据国家外文局调查,目前我国从事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的高端外语人才依然严重缺乏,能够胜任高端翻译工作的高质量人才缺口高达90%。这不得不使我们疑惑,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到底学了些什么,为何不能满足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必须看清一个事实:只有考入大学,并就读英语专业,你才能接受到系统的专业英语教育。你将在老师的辅导下,和一群有着共同奋斗目标的人练习自己的英语,提升英语的文学修养,所以客观上讲,学校尽最大可能地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优越的英语学习条件,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与英语相关的综合类、文学类、翻译类、商务类以及国际工程类等方面开设的课程,都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英语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所以选择英语就要有学出成就的决心,要会拼。

捡拾只言片语

那些现在正在努力备战高考,想要选择英语作为大学就读专业的学弟学妹们,我为你们提点建议:一旦进入更高的人生阶段,更要懂得拼搏,懂得规划。每一个阶段都是新的起跑线,只有那些爱拼的人才会赢,只有那些会规划的人才懂得怎样拼。选择了英语专业,你的大学就必须付出高于常人一倍的努力,英语的听、说、读、写都要多练习,尽量做到样样精通。我的大学生涯就是在一遍一遍的英语原声带与英国BBC广播中度过,每天当其他同学还在睡梦中时,我们就得早起听英语、读英语。这样的日子很苦,但是当我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不断地提高时,当我发现自己可以和外国人流利地交流时,一种莫名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这就是英语学习的乐趣。

瞄准行业翘楚

在即将与生活了四年的校园告别之际,我在心里默默地向母校诉说自己对未来的规划:我想要成为真正的职场人,让自己在这四年里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得到运用,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练习翻译的技巧,尽可能的夯实自己,才能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有更美好的未来。同时,也由衷地祝福那些曾经和我一起学习,一起欢笑,现在选择读研或出国深造的同学们,美好的未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共同奋斗,一起成长。

实际上,没有绝对的热门专业或冷门专业,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有发挥的舞台。关键是个人的实力和机遇。就我本人而言,我校的英语专业在国内各高校只是中偏上的水平,录取分数较低,并且文理兼收,对英语成绩也没有硬性的要求。但是。进入大学,就要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崭新的人,学什么都只是另一个起点,你必须更高效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不懈为之奋斗,那么你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部分招生院校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该校拥有全国最早的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点和国家重点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功底、比较宽广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出色的学习、思辨、创造、合作与领导能力的国际型优秀人才。毕业生在外交、外事、国际经贸、对外文化交流、国际传播、英语教育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也可以顺利进入英语专业乃至所有人文社科领域进一步深造。

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摇篮中的明日之星

108个已建立孔子学院的国家。

400多所孔子学院。

500多个孔子课堂。

60万多已注册学员。

2012年8月份,《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为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交流、互鉴、合作新平台――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拥抱世界》一文,肯定了孔子学院在促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

搭建世界的“汉语桥”

伴随着全球汉语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开始走上国外的汉语讲台,对外汉语即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便应运而生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十分丰富,事实上应理解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因此就不局限于教外国朋友汉语,还可以教国内少数民族人民说中文。

对外汉语专业还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有不少同学读完了四年大学,却连一个外国人都没有教过,这是一件非常让人遗憾的事情。建议同学们从自身优势、兴趣爱好出发,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选择其中一项进行深入学习,如学习古筝、国画、书法等。在加强教学实践方面,如果缺乏外国学生资源,可以先以本班同学为对象展开实验教学,摸索出既适合自己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中文教学法。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考虑出国留学。毕竟,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走向世界、拥抱世界的专业,其专业导向必然是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

汇聚各专业,利?弊?

对外汉语专业是一门典型的交叉专业,涉及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从所开设课程与培养目标就可一窥究竟。以四川大学对外汉语专业为例,主要开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大学英语、英语听说、英语精读、英语写作、普通话、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教汉语,并不是教外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夯实中文的基础。但初期教学时,外国学生对汉语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老师自然不能用全中文上课,那么如何用英语将中文原意尽可能地表述出来呢?这就要求流畅自然的英语表达能力与灵活敏捷的应变能力了。

相比传统的中文与外语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还是一个新兴专业,因此它也有属于自己的“青春烦恼”。如媒体常常报道海外中文教师缺口十分大,对外汉语人才非常抢手。关于这一点,我们要理性思考。有中文老师缺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潜在市场是否就意味着有相对应的实际需求呢?对比国内英语教学,也存在着极大的外教缺口,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很希望外教的参与,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或许更倾向于本土的英语老师。此外,该专业学生难免会出现“英语没有外语专业的人好,中文没有汉语言专业的人强”这样的尴尬现象,导致学生缺乏专业归属感与认同感。

她已经展翅,起飞

值得高兴的是,2012年年底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对外《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版)。新《标准》成为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认证的依据。同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自2005年被停办后,将于2013年重新启动,通过考试者将获得国家汉语教师资格认证。据了解,2012年12月1日、2日举行的2013年赴孔子学院志愿者选拔考试的笔试试题,采用的就是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认证的考试模拟实验题。

作为一个朝阳般的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的起步难免艰辛,不过她未来灿烂的发展前景更让人充满希望。喜欢传统文化的同学们,如果你们有志于向世界推厂中国文化,可以考虑选择报考对外汉语专业。

部分招生院校简介

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是该校的特色和优势专业,教学及科研水平在中国处于领先地位。1981年该校率先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教育部2003年批准该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可免试推荐优秀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实行本硕连读机制。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范”走起!

国际经济与贸易,多么诱人的专业名称,有多少人被她的名字吸引,迷迷糊糊地选了她,但其实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好专业。初选该专业时我也一度茫然,但四年的学习让我对她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起范,要学以致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及基本的管理学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跨国经营管理等实际工作技能和理论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本专业的课程兼顾理论与实务,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基本理论,理论多且杂,但却奠定该专业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主要包括: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法概论、国际商法等。到了大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会增加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世界贸易组织等。

既然是“国际范”,英语在本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鼓励学生参加商务英语类的考试。我们的多数专业课都采用了双语教学,培养我们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但考生不必被英语的高要求吓退,基础差的学生可通过努力,提高语言能力。

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习过程中,许多课程老师除了讲解书本知识,多采用讨论或课题等形式,拓展我们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教给我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我们以国际视角用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独立对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运用的能力。

起范,要三思而后行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广阔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就业前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涉外经济管理部门、外事机构和其他政策管理部门工作,也可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金融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经济管理、经济研究、经济规划、教学等工作。毕业生也可继续深造,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

大四学生有句口头禅:“考研、工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然而这种理想状态只是一种愿望,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考研OR工作?正如所有人都知道的那样,任何选择都意味着另一种利益的损失,它除了你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上的成本,还包括它的机会成本,抉择须三思而后行。

起范,要用能力说话

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首先,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多且对数理的要求较高,而数学课程难度较大、上课时间有限,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其次,需具备语言能力。英语是最基础的,不懂英语,怎么走出国门与外国人沟通,更谈不上从事贸易工作了。最后是沟通交流能力。贸易相关行业,常常涉及到谈判、协商,所以就需要一定的沟通、谈判技巧。

我相信机会总是留给准备的人,如果选择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那么请同学们在学习本专业的开始,培养自己的能力、积累实力以保持并提升竞争力。

部分招生院校简介

上海财经大学:该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中外合作项目,学生的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后,可有机会参与“2+2”培养方式,即在经过两年本校专业基础学习后,继续去本校的国外联合大学学习两年。学校培养具有现代开放意识、掌握扎实的国际贸易理论、通晓贸易实务和专业技能、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外经贸业务工作和企业管理的专业人才。

国际商务――与世界博弈

国际商务,顾名思义,就是与外国人打交道,在国际市场上做买卖。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经管类专业里加入这颗闪亮的明珠,力求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熟练运用国际沟通和管理手段从事跨国交易的现代国际商务人士。

知识,活学活用

目前已开设了国际商务专业的高校,既有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综合类大学,也有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由于国际商务属于管理类专业,因而学生会在掌握经济学原理之余,着重学习诸多管理学课程。比如,西南财经大学在本科第一学年就开设了管理学和国际商务课程。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管理学会迈上“国际化”的新台阶。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的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学生不仅要强化积累,构建知识框架,并在reading course(阅读课)和课下阅读大量材料,学习各类理论和模型。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研习案例,使干瘪的纸上经典“活”起来,并能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比如在国际市场营销课上,我和同学就国际营销方式的选择做了案例分析,立足于流程梳理和方式对比,整理分析了大量中英文信息,最后提交Proposal。在顺利完成展示的一瞬间,团队成员都感觉到非常有成就感。总而言之,国际商务专业乃至整个大学专业的学习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大家一定要在课上多学一点,并在课余时间自主探索和实践。

功夫,重在实践

虽然各高校国际商务的本科生培养计划可能不尽相同,不过都有普遍的发展趋势:一是将大学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即在本科低年级先学习经济管理类的若干基础课程,为日后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二是强化外语(主要是英语)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的作用。

除了课内学习,国际商务的课外实践也尤为重要,从学校到学院(系)再到学生个体,多个层面都具有很多商务实践机会。比如,可到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实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即提供了相关条件;还可参与各类经济管理类竞赛,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全英商务实践大赛、四川省管理咨询精英挑战赛等,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和商业企划书,你能了解行业并能尝试模拟运作企业,西南财经大学的学子在这些大赛中每年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对于打算本科毕业从事国际商务实践工作的同学,可以配合专业课学习,提早准备考取一些专业资格证书,包括注册会计师、国际商务师、外销员……诸如此类。这会使你拥有他人无可替代的优势,为进入行业打下基础。

语言,贵在运用

作为“国”字号专业,学习和择业时,语言文化背景自然不可忽视。前面不只一次提到英语的重要性,可能有同学会问:“英语不好难道就不适合学国际商务吗?”需要注意的是,该专业在招生时,通常会要求考生在高考时参加英语口试测试,大家在填报志愿时也需要留意各高校在英语单科成绩和口试成绩上的特别要求。

实际上,英语只是~种基本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到国际商务专业本身的内容。然而宝刀常用不老,有意识地强化英语运用才是长久之计,如:多读英文原版教材,多看听英语财经新闻等,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循序渐进提升英语水平。也有很多在读同学考取了专业领域的证书,如剑桥商务英语(通常是高级)、托业等,取得了求职或深造的“通行证”,今后从事国际商务工作,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恐怕也不会停止。

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大学语文 通识教育 外语类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担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子课题《外语类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研究》(编号:GDUFS211-2-045)的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发展,我们曾经就大学语文课的教材、教法等问题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部分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根据外语专业的学科特点编写了新的大学语文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学生反映良好。

本文展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情况,同时就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提出一些看法,愿与各位同行探讨。

关于外语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促进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我们在部分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对课时和考核情况的认识、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对教材编写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以及对教师、教材的看法,力求找出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调查内容: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设置、作业、考试情况的看法;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关于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看法。

调查对象:外语专业一年级学生,862人。

调查方式:问卷式。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四大板块,包括20个问题。

(一)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我们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内容:你是否喜欢大学语文课?你认为面向外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否有必要?你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达到什么目的?你认为大学语文课对提高人文素质是否有帮助?你认为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哪一门课更重要?

(二)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作业以及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

对课时、作业、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本问卷通过提问目前大学语文课时安排是否合理、学习时间长短是否适宜以及学生对作业、考试情况的看法,考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三)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否喜欢一门课程也反映出他们对代课老师的认可程度。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教材是实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选用一部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活动的效果影响很大,本次调查涉及对教材的内容和体例等方面的看法。

三、数据分析:

(一)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1.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喜欢程度。79.3%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这门课,6.2%的学生选择不喜欢,14.5%的学生选择一般。

2.关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87.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4.2%的学生认为没必要,8.5%的学生认为开与不开都行。

3.关于开设大学语文是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有帮助。8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5.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3.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4.关于学学语文课程希望达到什么目的。52.5%的学生选择提高人文素养,33.3%的学生选择了解文学知识,11.4%的学生选择提高写作能力,2.8%的学生选择其他,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等,也有人把学习语文看作是对专业课学习的一种调剂。

5.关于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课程相比哪门课更重要。15.4%的学生选择语文,13.8%的学生选择英语,70%的学生选择都重要,0.8%的学生选择都不重要。

(二)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作业以及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

1.关于大学语文课时的安排。63%的学生认为每周两节课的课时安排正合适,15.3%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多,14.3%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少,7.4%的学生认为课时多少无所谓。

2.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54.2%的学生认为学习一学年大学语文正合适,10.2%的学生认为学时多了,28.3%的学生认为少了,7.3%的学生认为学时长短无所谓。

3.关于作业设置。39.3%的学生认为布置作业有必要,36.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24.1%的学生认为有没有都可以。

4.关于如何考试。4.1%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40.5%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13.9%的学生选择以其他方式考查,41.5%的学生选择只上课不考试。

(三)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1.关于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满意。65.5%的学生选择满意,5.6%的学生选择不满意,28.9%的学生选择一般。

2.关于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93.7%的学生选择很高或较高,5.6%的学生选择一般,0.7%的学生选择很差。

3.关于对老师的教学态度的评价。90.8%的学生认为老师认真,0.7%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认真,8.5%的学生认为一般。

4.关于喜欢老师的哪个方面。46.2%的学生选择态度认真,17.7%的学生选择知识渊博,16.9%的学生选择风趣幽默,17.8%的学生选择容易沟通,0.6%的学生选择其他(如人好、心态好等),0.8%的学生选择什么都不满意。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1.关于现用教材是否适合学生。71.3%的学生认为适合,3.9%的学生认为不适合,24.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

2.关于大学语文教材应该包括的内容。35.8%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古代文学作品,31.2%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现当代文学作品,30.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外国文学作品,2.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其他(如应用文)。

3.关于教材应该按照什么体例编排。31.2%的学生选择文学史、29.7%的学生选择思想内容、35.3%的学生选择文学体裁、3.8%的学生选择其他。

(五)关于授课方法的调查。

1.关于多媒体教学是否必要。82.8%的学生选择必要,4.6%的学生选择不必要,12.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2.关于采用何种互动方式。73.9%的学生选择课堂讨论,14.6%的学生选择老师提问,11.5%的学生选择两者结合。

3.关于如何上好大学语文。22.4%的学生选择老师讲解,8.4%的学生选择专题讨论,63.5%的学生选择两者结合,5.7%的学生选择怎么都行。

4.关于是否将教师讲授换成专题讲座。67.8%的学生选择很好,9.9%的学生选择不好,22.3%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

四、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良好的势头,同时也反映了大学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需要保持的优势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比较明确,学习热情也很高,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也给予了肯定,说明我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举措是正确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前景是光明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有80%左右的学生认为面向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是必要的,学习这门课对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有帮助的,因此明确表示喜欢这门课。

2.大多数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老师的付出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3.大多数学生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积极献计献策,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二)存在的问题

本次问卷也反映出一些需要我们认真反省的问题。

1.有个别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这门课不重要,没有学习的必要。

2.有个别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教材、教学设备、课时安排、考试形式等不赞同

3.有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增加互动环节。

(三)努力的方向

1.发扬优点,再接再厉。强化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大学语文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

2.慎重选用教材。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我们尽量想避开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重复的课文,但是由于学生来源的原因,中学时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同,因此,在编排大学语文教材时免不了会和中学教材的某些课文有重复。在以后修订教材时,我们必须更加严谨认真,尽量选用内容新颖、内涵丰富的好文章。

3.改进教学方法。由于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是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这给教学互动环节增加了难度,今后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创造条件,改变教学方法,或者考虑小班授课。

4.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语文老师应该同时具备教学态度认真、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容易沟通等素质,作为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对外语专业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些看法

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编写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是大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外语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笔者想就外语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改革方面提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课程定位

外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该如何定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必须明确教育对象的特点。外语类学生从整体而言,文科类学生占多数,语文功底普遍较为扎实。对于文科学生,不应该像对理工科学生那样,把语文课当作提高读写能力的工具,因此,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可以相对弱化,而偏重于审美性。外语类学生还有个特点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思想活跃。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教材中应该适当选取中国古代和现代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是要以作品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而不是强行“灌输”。因此,我们可以把外语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的一门课程。

二、教材编写原则

笔者认为,编写外语专业大学语文教材还要从当前高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下是一些具体思路。

1.编排体例

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一根主线把学生头脑中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使之系统化。这条线索就是文学史。我们当然不可能像对中文专业的学生那样详尽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以及作品等,但起码也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学史的概念。如果学生有志于研究比较文学,这也算是事先奠定一个基础吧。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按照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将教材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开头先简要介绍文学常识,尤其是注重介绍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作家,然后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

在介绍具体作家时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列举作家时主要以时间为经,以文体为纬,如果有些作家在不同的文学领域里均有突出成就,则可以择其要者作重点介绍,其余略提或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自行阅读。第二,在介绍作品时,尽量避免“炒冷饭”,即避免和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重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使他们接触更多作品。

2.作品选择

外语专业开设的课程是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的,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择作品时应该侧重中国文学作品,以起到互补作用。中国文学中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古典文学作品自然不可或缺,同时也不能缺少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选择作品时眼界要放宽,不能只盯住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经典是经过时间证实了的具有权威性的东西,而有些东西虽然出现时间较短,但具有潜经典性质,也可适当选择。对作品的形式也不必过于苛刻,应该不拘一格选择好作品,如一些网络作品或流行歌曲,只要内容好、艺术性强,也可以吸收进来。

对外国文学课程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 英语专业 实践教学 主干课程 第二课堂 校外实践

近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教学不断改革,各大高校致力于推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优化人才培养的模式,以便培养出与时代需求相吻合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然而仅靠理论教学无法满足新型人才培养的高要求,辅以实践教学方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各大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本次调研,我们以寻求、借鉴、推广优秀实践教学体系为目的,走访了北京各大高校,广泛了解了北京市各大高校的实践教学现状,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中尚存的不足。

一、北京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为了得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此次调研我们将北京市的高校分为五大类:综合类、专科类、理工科类、财经政法类和语言传媒外交类。并依据高校分类,分别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十所高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主要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课程实践、校内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校外专业实习实践。我们对高校英语系大三大四学生进行了多次面对面的采访、电话采访,并以问卷等形式通过网络交流工具收集资料,与此同时,我们也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了面对面采访和电话采访;通过深层次的交流与探讨,我们就北京市各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作出了以下三方面的分析。

1.课内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学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以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如:外交、经贸、法律、新闻等)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复合型的语言专业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语专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求。

综合类①高校一直将实践教学视为英语专业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调研(采访)涉及的十所高校均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开设了相关的必修与选修实践课程。例如:北京大学英语课程分为两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第二模块为选修课,通过多样的通选和专选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英语专业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列出必读书目,并与一定的学分挂钩,让学生广读书籍。

专科类②高校(如: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和财经类高校(如: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多根据该校主要研究方向而进行设定。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充分利用本校法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对英语专业设置了英语―法学双专业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综合英语、学术英语之外,还同时学习法律专业英语、英美法律制度、法律翻译案例研习等法律专业课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拓展了英语专业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同时,迎合了中国社会外向型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批对社会发展有直接促进性作用的人才。

语言传媒外交类③高校(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外交学院等)是与语言应用最直接挂钩的一类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本科教育层次就已经精确划分为多个学习方向,并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向开设了专门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其本科教育层次就分有英语语言与文学、国际新闻与传播、翻译、文化研究、国际政治经济五大方向,学生在必修课的学习上就有所不同,选修课程更是丰富多样且针对性极强。

2.校内课外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整体。第二课堂实践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可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之外,还可检验教学成果。调研中我们发现,五大类高校开办的校内课外实践活动大同小异。

首先,采访涉及的50所高校均以学生社团或英语院系为载体,通过英语戏剧、英语诗歌创作、语言文化沙龙、英文国际辩论赛、国际英文口语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组织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同时,为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技巧,各大高校都积极举办各类专业性讲座,如:百老汇戏剧主题讲座、同声传译讲座等。不仅如此,70的高校都有设校内英语专刊或网络资源库。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创办了《国外文学》(外国语学院季刊)和《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两大刊物,让英语系学生有机会参与刊物的出版过程,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另外,暑假期间部分高校以不同形式开设小学期或英语夏令营等活动,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实践。很多学校还为学生提供暑期国内、国际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氛围。

3.校外实践教学(专业实习实践)

近年来,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的实习要求更加严格,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毕业实习能使学生将四年里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今,很多高校都在努力完善其校外实践、实习体系,但标准不一,成果也参差不齐。

综合类大学的英语专业对大三大四的学生都有专业实习的要求,但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高校为数不多。综合类高校中,中国人民大学在专业实习方面成果颇丰,该校制定了相应的本科学生专业实习工作细则,采取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本科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学院对学生的实习单位进行严格审核,并选派职称为讲师(含讲师)以上的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学生必须认真完成实习并做好总结与报告。这让实践教学的实施不再停留在文字材料的层面,更好地达到了预期效果。

各大专科类高校的学生实习实践情况多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程度。学校会与一些企业单位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例如: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挪中贸易促进会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每年有毕业生在这些地方进行口语实习及毕业实习。

理工科类④高校在专业实习实践这个环节是比较薄弱的,在选取的调查对象中仅有北京科技大学等几所高校设有专门的教学实习基地,并且多是与其校内王牌专业对接的。而对于就业指导,采访涉及的理工科类高校都会在校园网上面向所有专业的相关就业信息,这也是当下的一种趋势。

在财经政法类⑤高校中,各大高校对专业实习的要求和重视度大有不同。英语专业学生实习的单位和岗位也是五花八门。多数高校为学生安排的岗位与专业相关,并能为学生毕业以后找工作积累经验,如首都经贸大学安排学生去ABC英语培训学校和广发银行实习;但也不乏某些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是去物美超市或者吉野家连锁快餐店当服务员,相比较而言,实践意义就大相径庭了。

语言传媒外交类高校在专业实习实践的重视度上也同样参差不齐。此次接受采访的10所高校中,有多所在实践、实习上卓有成效,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该高校英语系强调“知识服务社会”的理念,与众多政府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专业志愿服务机会,让学生参加中非合作论坛、亚洲教育论坛、国际刑法学大会、国际田联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北京CBD国际商务节等大型活动。学生得以在志愿者工作中锻炼英语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

如今,北京各大高校在英语实践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在课堂实践方面,大部分高校在低年级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然而,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高校未能完成这项任务。语言的“输出”固然重要,然而没有足够的“输入”,学生也很难真正的驾驭一门语言。学生需要大量的阅读经典书籍,从前人的智慧中吸取精华并消化、运用,使自己的语言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真正提高。然而,很多学校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阅读数量及质量,因而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在应用时捉襟见戳。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设置多门阅读课程,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且深入学习及了解多方面的人文知识。

各大高校在校内课外实践环节都投入了许多精力,并取得了一些成就。学校所举办的大部分活动是个人的展示平台,这有效地增强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力,成功地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但“百姓舞台”仍缺乏,导致部分学生未能从中获益。学校院系可组织举办一些竞技性较弱的趣味英语大赛,使每个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此外,学校也应加强对现存英语社团、组织的管理,以多变的形式保持各项活动的吸引力,使各个活动组织真正发挥其作用。

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虽然能否得到好的实习是依学生自身能力而定,但校外实践教学是学生了解社会并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培养大学生的关键所在――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因此,学校应严格要求学生到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进行实习,并定期检查其所得,同时,学校应完善其校外教学实践服务体系,尽力为学生提供足够合适的高质量的实习岗位。

三、英语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挑战

总的说来,如何加强英语系学生的专业性,加强其对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与运用,从而使其在与其他专业同学的竞争中更能突出其能力和优势,是各大高校英语专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将是其在未来几年教学改革的方向。

当今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英语专业的学生有时会尴尬地发现,有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口语、听力方面甚至更强于自己。同时,在一些要求应聘者能读懂英语原版资料的专业领域,如经济、心理学等,英语专业的学生往往发现自己无法正确解读专业领域的学术资料。因此,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除某些较好的语言类和师范类大学外,各大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很多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都选择了向好的语言类高校考研或者跨专业考研;而选择就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则多选择与英语关联性不大的职业。因此,如何使得英语专业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尽量实现无缝对接并显示出其独有的竞争性,将是各大高校英语实践教学的重要话题。

四、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重要。此项调研意在为各大高校英语专业设计符合外语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提供帮助,防止实践教学活动的盲目性,规范外语院校的实践教学以确保外语教学的质量,从而在英语专业人才培中更好地实现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针对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

注释

①综合类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吉利大学。

②专科类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印刷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公安大学,装甲兵工程学院。

③语言传媒外交类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青年政治学院,劳动关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北京服装学院

④理工科类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

⑤财经政法类:对外经贸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3]李荣,郭群.“专业+英语”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信息反馈[J].外语界,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