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1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不仅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今后工作的需要。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中各个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熟练使用计算机并能够运用计算机实现现代化的管理的人才。所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的重要性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几乎是各个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是由于课程比较多,有的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每周只安排2个学时,在较少的课程下,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应用,但是对学生来说,把计算机技术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由于目前很多职业院校中,教学方法依然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为主导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导致学生的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被遏制。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完整的教学项目而开展的一种教学互动[1]。项目教学法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为学生获取知识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如何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在计算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一)教学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并不是把传统的上机操作作为教学设计的项目,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完成项目并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知识和应用技能。在教学项目设计中教师首先应该设置实践性较强的问题情境,问题情景设计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动机,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在进行讲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一个同学想要组装一台电脑,但是组装的电脑必须满足学习需要,请问在组装电脑中需要什么样的配件才能满足要求呢?[2]或者在进行讲解Excel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景:如果你是某公司的财务总监,需要进行统计一下上个月的收入情况,如何运用Excel方便快捷并准确的完成呢?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的贴近生活、结合实际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项目设计的层次性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进行设计教学项目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项目。在教学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接受知识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指导重新做一遍;而对于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扩展性的项目,教师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让学生在上机课中进行操作;而对于操作能力比较高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创新型的项目,对于创新型的项目,让学生自选题目进行创作。在进行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设计,并且在上机课中,教师还应该创造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等项目,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师生之间角色的互换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自身完成项目,并进行探索学习,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以及综合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项目。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首先应该进行角色互换,角色互换主要是教师从讲授知识、灌输知识转变为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应该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和学生共同讨论研究、分析、共同学习[3]。学生也应该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并根据项目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可以在实验室展开教学,从而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一般主要是以设计小组的形式,首先应该明确每一个项目小组的要求和目标,然后划分小组成员,并进行选定小组组长,使每一个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法。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指导和协助学生的项目开展。如果学生在项目开展中遇到问题或者难题教师应该及时进行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策略。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比如在学生进行学习绘制表格的斜线表头时,一个学生在利用工具栏中“表格和边框”进行手动绘制,但是在绘制之后在进行插入行标题和列标题时,由于单元格大小的缘故,造成斜线不在对角线上,因此向老师请教,教师不是教他应该怎么制作,而是间接的进行提示指导,你可以换个角度进行思考,是否能够采取表格菜单进行解决问题呢,这位学生受到老师的提示后,很快就解决所遇到的难题。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其中不仅要保证项目有效的开展,而且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指导和启发[4]。
(五)做好评价机制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项目实施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了能够了解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项目完成后,其总结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总结不仅能够了解项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对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以及相互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总结主要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主要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所设置项目的最佳思路。从而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技巧总结主要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同一道题具有不同的解题技巧,然后和同学们讨论出最佳的阶梯技巧。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巧和解题方法[5]。通过总结也可以使教师了解到教学项目设计的效果、难易程度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这样对今后开展项目教学法提供有力的根据。并且也能够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对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开展项目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师也能够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应用,能够让学习者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对项目进行分析和实施,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应用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3):75
[2]孟令臣,任悦辉.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6):204
[3]黄胜利.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的应用[J].河南农业,2011(4):18-22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时压缩;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1]。在大学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基础课程,也是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该课程能够将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水平有效提高。然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运城学院为例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体教学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大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公共通识教育必修课,共32课时,每班每周一次课。为高效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采用机房教学,所有课程内容均在计算机机房进行讲解并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为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打基础,并促进所学专业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1.1教学流程安排。计算机基础课程一共90分钟,每一小节课为45分钟。课程安排分三部分: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和实验总结。(1)理论讲解:传统安排在课程前40分钟,由教师讲解本节相关知识点和基本操作重难点。(2)实践操作:教师讲解尽量压缩课时,将更多的实践留给学生实践练习。教师会布置相应的实验题目,教师根据实验教材或者教师引导完成实验题目。(3)实验总结:教师在临下课前将实验中遇到的共同难点问题,通过控制屏幕进行统一操作讲解。1.2实验题目难度安排。实践操作题目主要分三个层次:(1)自主练习:主要包括教师讲解的知识点,题目没有连贯性(针对知识点独立的题目),主要供学生课前或课下自学使用,通过自主练习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师讲解的内容。此部分内容不要求上交作业。(2)实验题目:实验题目主要是教师结合知识点,根据教材或者计算机二级考试题目自主编写的题目,题目一般是成体系连贯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对作品进行操作,从而巩固复习课堂知识点。学生可根据教材提示或者讨论自主完成内容,要求课程完成上交。(3)拓展题目:拓展题目相对实验题目难度大,主要来源计算机二级考试题库,一般针对完成作业比较快的学生,要求掌握情况好的学生自主完成并附参考答案供参考。不要求课上必须完成,可在课下完成上交即可。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课堂练习效果不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各专业联系不紧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现象[2]。(1)计算机基础课时一再被压缩因很多地区的高中教学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被重视,课时被一再压缩,从64课时压缩至48课时,再次压缩至32课时,课时的再次压缩使得学生仅用课堂有限时间进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任务无法及时完成,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课时的压缩同时也意味着课堂任务的压缩,而有限的任务和有限的课堂时间会限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导致课堂内容没有完全消化。(2)教学内容和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开展信息化工作业务,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为专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个专业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也存在不同要求。然而,计算机基础课程对所有专业采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导致学生抱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操作性不强。(3)教师教学模式传统单一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机房授课形式,但是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理论授课+上机实验”模式,先讲后练灌输式教学。学生反映练习时间太少,讲解时间约占课堂1/2,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教师学习新的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己。(4)学生知识背景不同虽然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不断普及,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区域性差别较大,大一新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次不齐[3]。部分地区开设过计算机课,有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这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大学计算机课程,认为浪费时间;有的学生生活中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这部分学生高估了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没有接受过计算机教育,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容易跟不上教学进度。(5)学生实践操作效果不理想虽然计算机基础采用机房教学,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紧密结合,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效果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课时压缩后学生练习时间在原来基础上大大缩减,难度加大。学生课堂时间无法完成实验作业,课下练习不积极导致课堂知识并没有得到及时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因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及对公共课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认为太简单或者没有学习的迫切性从而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课玩手机玩游戏,复制他人作业应付学习,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改变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理论讲解+上机实验”模式,教师可尝试先练后讲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教学任务,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总结学习知识点,教师最后再做讲解。因课堂时间压缩,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将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巩固。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颠覆,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完成课前学习,知识深化过程则是在课堂中经过教师指导和同学间协作来完成[4]。(2)利用移动设备平台实现课堂翻转随着移动设备及软件更新,微信、QQ、微博等平台很受学生喜爱,教师可将手机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首选的移动学习设备,从而将手机APP引入高校课堂中,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将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5]。选择学生喜欢的移动平台教学视频、教学资料、实验资料,并通过平台与学生进行交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也可从平台观看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料并进行学习交流互动等。(3)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实验题目因学生专业的性质不同,在设计实验题目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特点从而设计和专业紧密联系的实验题目,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提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不仅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对各专业知识进行概要学习,以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实验题目。(4)分组实验教学,带动学习气氛因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同,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和速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基础好知识点掌握得好,作业完成快,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发现这样的学生为代表,将班级平均分组并安排学生代表负责每组学生的实验答疑。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巩固加深印象,同时增进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协作学习能力。每节课根据实验内容不同和学生掌握情况,选择性安排不同学生作为代表,可通过学分奖励来提高学生争当代表的积极性。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通过屏幕控制统一答疑。(5)及时监控学生行为,进行平时成绩评测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并不代表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于认真完成作业、帮助其他同学解答的学生平时成绩要加分;对于上课不认真,玩手机玩游戏的同学,平时成绩扣分;对于课堂积极完成作业,作业提交很及时的同学,平时成绩加分;对于课堂作业没有及时完成,课下也不完成的同学要再三提醒并适当扣分等。根据课堂具体实际情况,教师做具体的测评方案。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 多媒体 教辅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42
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可以更加高效合理地对现有知识进行组织与整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承载更多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时,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生动性等特性还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对知识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提升学生的课堂知识吸收效果。如何根据教学课程的特点合理使用多媒体资源来提升教学感染力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相较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更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普及和应用,这使得高校学生在接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教育之前就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只是在某些特定的、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可能存在知识和认识不足等问题。
第二,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使得学校学生人数呈现出急剧增长的趋势,但是相对来说教学资源是有限的,为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在现有条件下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学生人数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将高校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和特长相结合,来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以及确定教学形式等是现代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之一。
第四,为确保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的课程安排必然会更加紧凑,为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提升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但从目前的教学环境来看,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主动性不高。
第五,多媒体教辅资源和设备的投入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信息承载量,将生涩难懂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更易理解和接受的图形、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借助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学生可以因更加灵活多变的形式来获取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还能够通过实践应用来加深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认识。
2 多媒体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具有如下几方面特点:首先,表现丰富。多媒体课件允许教师根据教学需求添加多种资源来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学生可以通过课件中的模拟过程、实例分析等对抽象的教学知识形成鲜明的印象。其次,交互性好。多媒体课件的灵活性非常高,可以在结构安排和内容组织等方面融入交互元素,这些交互元素在适当的教学策略引导下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要求。再次,共享性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流通更简单,教师在教学与交流过程中还能够及时对课件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这就大大提升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抽象教学内容讲解、重点内容展示以及个性化教学实现等方面。
第一,多媒体课件可以使用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要素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换为具体的、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且相对于传统的“板书”而言,吸引力更强,目的更为明确。特别是某些概念、原理、重点内容等可以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可以根据课件内容进行步骤重复或理论实践,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第二,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理论的掌握水平来进行教学策略的制定、学习任务的安排。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的大小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吸收多媒体课件中的相关知识。这样基本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我价值实现。
2.2 多媒体教辅资源的应用
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将课堂讲练等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设备和网络环境进行多方互动,教师还可以实时观察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以便于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使其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实际应用中,多媒体互动式教学网络系统支持教师对教学内容、学校问题、题库与成绩等进行管理,支持学生利用该平台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该多媒体系统还可以对计算机基础课课程相关内容进行集成,通过该系统学生即可自主完成对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信息安全等模块的学习工作。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某些重点内容,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机向学生演示与讲解,引导和规范学生的理论学习。
此外,优秀的教学资源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
3 总结
总之,多媒体可以有效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相关资源,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结合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在师生之间开展互动教学。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教学与应用之间的联系,最终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英,杨小姝,蔡念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4).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对的主要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基础应用越来越普及,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却面临了一些问题,比如:1)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一样。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不一样,另一方面是由于面向的学生包含了众多的专业,而各个专业对计算机的能力要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重教轻学,忽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据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通过率在98%左右,但学生毕业时能独立做好一份求职简历的只占6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知识点掌握与操作技能上脱节,需要我们加强实践应用能力。3)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上课时会觉得内容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因而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上课玩手机游戏的现象严重。面对上述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也在积极探讨教学改革的方法,而案例教学就是改革的手段之一。通过案例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什么是案例
教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分析各种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中的一种有效工具。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学生在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我院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实施情况
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如下:1)调整学时分配来更好的开展案例教学在当前的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往往都只是按知识点模块进行设计,一个案例串联多个知识点,一节课教师可能会讲解多个案例,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而我们需要增加一些综合性的、跨模块的案例,用一定的学时来实施。因而在我院,调整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时,48学时的课程中,36学时是讲课和上机实验的学时,而12学时是综合实践的学时。这不仅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补充,也可以弥补学生综合实践的相对不足,促使学生成为能全面应用知识的人才。2)案例设计与专业结合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传统的教学思想是强调课程的通用性,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忽视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而更加喜欢专业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征,开发教学案例,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紧密结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会计专业,设计制作会计财务报表;建筑专业,制作工程概预算表、单位工程费用表等。3)案例教学与实践练习相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实际操作为主,教师通过电子教室控制学生的计算机屏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行演示。但教师在电脑上长时间的操作,会导致教学形式的单一,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台操作,既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一位学生进行操作时,其他学生进行观摩,完成后,教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点评、讨论、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4)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有“问答法”,“重点标记法”等方法。“问答法”能够起到考核、促进学生思维,加强沟通等多重作用,在设问、复习、小结等环节都能使用;“重点标记法”能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的重难点,明白操作的目标。案例教学与这些方法结合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作业,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5)布置主题作业,突出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是站在讲台上,不断地根据案例进行提问、分析、讲解、操作和演示,而是要通过案例,启发和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规律,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因此,我们布置一个主题作业,让学生分组完成,完成后,学生上台演示,讲解设计的思路和使用的知识点等问题,加强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培养学生团体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3案例教学的效果
在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案例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案例任务的驱动下,形成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明确案例的教学目标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有了更大的自和发挥的空间,但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明确案例的教学目标。准备的案例是用于哪些章节,通过分析案例,希望学生掌握和提高哪些知识与操作技能,选择的时候就要做到心中有数。案例的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顺序合理布局。
3.2选择典型的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的是否适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学案例的种类多样,形式多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来选择案例。一个好的案例要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尽量选择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点,促进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案例,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对思维方式的形成也大有好处。
3.3案例的表达与更新案例的表述要言简意赅,充分地表达教学思想,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案例要经常更新,以保证教学活动紧跟时代,合乎技术发展的潮流。
4结论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分级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模式
因为现代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所以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应顺应时展潮流,与时俱进。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新的技术、知识及观念,以计算机基础文化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习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能力及理解能力为着力点,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使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们论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分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分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分级教学模式的提出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因此,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必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模式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学生划分几个不同的教学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种基于学生个体化差异基础之上的分层授课制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选择折中的办法,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基础差的学生学习难度增加、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热情降低,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采用分级教学模式,教师充分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基础水平,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教学难度,科学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最终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二、分级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结合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
分级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进行有针对性教学的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分级教学模式时,必须充分考虑好应如何进行学生分层、分为几层、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应怎样安排等问题。为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及对操作熟练程度,学校应安排学生在入学后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的结果设计好层次并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校方还可以一套测试题,让学生自行测试,并让学生根据测验的结果自主报名参加到某个层次。教学层次初步拟定之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意愿对拟定名单进行调整,以确定最终的层次分化名单。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随时调整不能很好适应相应教学层次的学生。
2.针对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充分结合不同教学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教学大纲中的进度安排、授课内容、教学要求、计划目标等都应有所不同。(1)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因为其计算机基础好、起点高并且操作能力强,所以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着重拓展课程宽度、调快课程进度并适当增加课程难度。(2)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该层次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然而不够全面、不够熟练,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由学习深度及操作熟练度等方面着手,加强技巧及技能方面的训练,以打好他们的基本功。(3)对于初等层次的学生。因为其计算机基础差、起点低,以前基础计算机的机会不多,所以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及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要多地为他们提供上机操作的机会。
3.针对不同层次制定相应的考试大纲
因为各个教学层次的教学大纲有所不同,所以在制定考试大纲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及突出性。在制定考试大纲时,(1)针对高层次的学生应侧重对其操作技能的考核,同时也要兼顾基础知识;(2)针对初等层级的学生应侧重对其基础知识的考核,同时也要兼顾操作技能;(3)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安排考核时,应使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并重。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考试制度,规范并实施教、考分离办法,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探索实践课程作品、学期考试及等级考试三元并重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应结合学生所在的教学层级制定相应的衡量标准,不应只考虑学生最终的知识水平。只有采用这种标准对学习的成绩进行考核,才能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结合分级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因此,分级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出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发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完整的案例引入相关知识及理论,尤其是操作性比较强的模块。要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理解模块中涉及的知识,进而利用这些知识逐步分离并处理具体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分级教学模式,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还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效解决以往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与差异被忽略的问题。
三、结语
分级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使计算机教学不再禁锢传统教学模式中,不仅有助于展开个性化教学,而且有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分级教学模式时,关键环节在于制定出科学的分级策略。此外,还要加大教学引导力度,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严格管理课堂秩序,合理选择及建设分级教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反复探索并总结,不断完善分级教学模式,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计算机基础课程总结范文6
1.1本项目是在下列情况下提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①我院高职学生逐年增加,现在每年高职学生人数达到700多人,入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差次不齐。②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学院能满足高职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课的实验室有3个,分别能容纳35人、50人和65人,实验室严重不足。③信息技术系现有教师21人,承担全院高职、中职、计算机专业班所有专业课和基础课的教学、实验、实习等任务,教师数量相对紧张。
1.2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一直沿用按系、按专业分班,通过对2012-2013学年和2013-2014学年我院各专业开设该课程学时数和人数统计。从表1可知,①通过对12-13、13-14学年各系各专业学生人数统计,动科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人数839人;经管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人数171人;农业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人数12-13为557人;机电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人数12-13为446人;合计:2013人,根据学生人数完全能满足分级教学要求。②各专业的学时数虽然比较分散,如:畜牧兽医、兽医、机电、机电设备与维修专业均为52学时;电气自动化专业为48-96学时;植保专业65-102学时;园林技术、设施农业、农产品质检、园艺技术等专业均为65-80学时。在分级教学中怎样设置不同专业不同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学时数。③每年参加该课程学习的学生约1000人,经过调查其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系统学过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软件以及网络基础知识等,并具有一定的操作水平和技能。入学前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而入学前程度低的学生又感到听不懂、跟不上,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起点不一,给教学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怎样按人数、专业、模块进行分班。④根据以上分析提出我院完全有条件对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根据专业按模块进行分级教学。
2、问题的提出:
2.1怎样进行全院高职班按系按专业统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时数的问题。
2.2根据表1、表2,通过汇总、总结、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模块,如下图。
2.3根据表3:学生按专业、专业方向选课调查表(如下表)确定的教学内容模块和由表1确定的学生人数和各专业学时数来确定如何进行分班。
3、解决方案
3.1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在教学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三个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考级模块;合理确定各模块内容。
3.2整合课程,合力设置模块: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设置教学模块时,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使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融合,让学生认识并掌握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3改革考核方式,为学生提供服务:
3.3.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引入教育部ITAT教育工程职业技能证书网上考试系统,全部学生参加考试,作为学生的期未考试成绩,对于考试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的学生由学院推荐,自愿申请的方式获得教育部ITAT教育工程职业技能证书。
3.3.2对学有余利的学生,把以上三种证书考核内容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作为一个模块--考级模块,供学生选择,帮助学生实现取得计算机证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