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准农业与3s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准农业与3s技术范文1
关键词:GIS;RS;GPS;农业;应用
1 GIS概述
地理信息系统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理科学技术,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GIS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完善,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正是由于其愈发强大的功能,使得它的应用前景和应用领域也变得原来越宽阔,如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学、水利、军事等等很多方面。
2 GIS在农业上的应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农业又是一个对资源和环境都比较依赖的产业,其复杂多变的特性往往令很多研究者无所适从,尤其是大量复杂的数据,令人望而生畏,传统的数据管理方法,如文件管理系统和人工管理系统都暴露了它们的局限性,这时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就凸现出来了,它所独有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处理方法为农业的深入研究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后盾。
2.1 GIS在农业资源管理和动态监测上的应用
农业资源包括土壤肥沃性、气候因子等要素,地理信息系统对这些数据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遥感(RS)和GIS共同作用完成的,通过遥感来获得大面积的农作物和土壤状况的影像,利用GIS/RS强大的图形分析功能,可编绘出各种专题图,在对各种专题图进行叠加来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人们就可以了解关于这些地方土壤的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从而可以真实反映农业资源状况,为科学利用和管理农业资源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从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 GIS在作物估产方面的应用
RS多时像信息,可反映出作物生长的状况和长势,再用GIS对各种空间数据进行分析、识别作物类型、统计作物生长面积、研究和预测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因子和气候因子的变化情况,构造出各种模型,再通过与上一年的产量相比较,为作物进行估产,此外还可以对土壤中含水量和害虫梁也可以进行分析,从而可实现对农田洪涝灾害、水污染等农业灾害进行预报,以便人们提前做出防范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可见GIS是农业实现自动化估产的重要平台。
2.3 GIS土壤适宜性方面的分析
土壤适宜性,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土壤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被利用的可能性的大小,主要是通过RS、GIS、GPS3S技术的结合,通过GPS可以快速而准确的获取所想要研究地区的土壤影像,再将RS与GIS进行综合,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从而可以获取和土壤有关的信息,如土壤病虫含量,矿物质含量,水含量,盐碱化程度等等,以便人们对土壤进行判断,是把它用于种植农作物还是用于工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为实现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做下了铺垫,更重要的是为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环境问题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一个好的
循环。
精准农业是在GPS和GIS共同作用下的信息现代产业,3s技术可及时发现这些田间的差异性,根据优化经营目标,实现目标投入,实现田间资源的潜力的均衡利用。将3S集成系统装在农业机械上,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即机器灌溉,机器收割,机器除草,减轻农民的负担,避免了传统农业的劳累,这些现在都已经实现了,而且效果还不错。这种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必将会得到更加宽阔的普及。
2.5 在农业其他方面的应用
农业是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产业,决定了其许多问题都与空间有关,正好GIS作为一个解决空间问题的有效工具,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在农业其它方面也有很广阔的应用,如评价机械施肥的效率、农业灌溉的空间预测、农业点污染源的模拟、农业气象服务、农业生态规划、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
由此可见,GIS在农业上的广阔应用已是必不避免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就必须进行革新,3S的集成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将3S的优缺点互补,可为农业生产和决策者快速而准确的提供依据,现在的农业风险高,回报低,GIS技术可为农业生产的调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因地制宜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在这一点上,国外很多国家都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加拿大,美国,欧盟等一些发达国家都已经将3S技术应用于资源调查、农作物分类、生产检测、产量预测、农业灾害检测和荒漠化防治等农业领域,加拿大在农田信息采集和服务方面充分应用了3S技术。我国和外国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农业领域,国外已经将技术运用在农业中,而我们却才刚刚起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前路艰难,还有待我们的共同努力。
3 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来自国外那么多强国的挑战,我们不能退缩,作为当代一个有志大学生,而我的专业又正好是GIS,我们应该将国家的繁荣富强也作为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GIS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那样的话,可以预测中国的农业将会得到质的飞跃,必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因此,研究GIS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超.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11-23;
精准农业与3s技术范文2
CORS系统是定位技术与网络(Internet)以及现代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交叉发展继而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可以提供动态连续的空间坐标参考框架、实时移动定位以及地球动力学关键参数等信息的综合信息系统。它是在常规GPS实时差分技术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1.1常规GPS实时差分原理
其基本原理:基准站通过通讯数据链实时将它对太空中GPS卫星的载波观测量以及基准站的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用户站。用户站实时接收GPS卫星和基准站一同发送来的载波相位,把这些同时观测所得的载波相位观测值组成相位差分观测值,并用相应软件进行实时处理,能达到厘米精度。
1.2建立CORS系统的必要性和意义
1)CORS系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对灾害进行实时快速预报,另一方面可以对在建或运营工程进行长期有效的变形监测;2)CORS系统的建立可以在保证测绘精度的情况下降低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进而降低测绘成本;3)CORS系统将是数字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它可以建立起城市中各种各类基础设施的坐标参考框架,从而实现我国城市真正的数字化。
1.3CORS系统的基本原理
CORS系统基本的工作原理: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技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1个城市、1个地区或1个国家),根据实际需求并按一定的距离建设的、常年不间断运行的1个或多个固定GPS参考站,通过现代计算机、数据传输通信和Internet技术组成的融合网络,先由数据中心从参考站实时不间断地采集数据,利用参考站上的计算机网络软件进行处理,然后实时地向不同需求用户提供经过验算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数据。与传统的GPSRTK作业相比,CORS系统具有作用范围更加广泛、精度更高和可野外单机作业等诸多优点。CORS系统的组成原理图,如图2所示。
2农机定位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农机定位系统由CORS基站系统、农机作业管理系统和GPS车载终端组成其工作原理与实施步骤如下:
1)设定农机行走路线。在农机作业管理系统上设定农机的自动导航行行走路线,行走路线为直线或曲线。
2)发送实时的精确定位信息。农机作业管理系统通过接收从CORS基站传输来的差分数据,实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同时,向控制器实时地发送此定位信息。
3)方向传感器与车轮的联动。车轮的运动方向由方向控制器控制,并由方向传感器实时提供。导航控制器根据车轮的转动情况和卫星定位的坐标,实时向控制阀发送指令参数,通过控制农机具液压系统油量的流量大小和流动方向,进而控制机车的行驶速度和方向,确保农机能按照预期的路线行驶,从而保证耕作过程中的准确性。
3农机实时定位精度测试
农机实时定位精度的高低是精准农业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对该系统的定位精度的可靠性进行测试。
3.1试验区域及测点的选择
在某农田区内按照农业机械运行的实际环境因素设置10个试验点,试验点的坐标经过其它测量手段预先测量成为已知。
3.2外符合精度
检验内符合精度在满足相关的规范情况下,可进行实时定位外符合精度的检验。X,Y,H方向的外符合精度采用CORS系统测量的试验点X,Y,H平均值与试验点已知值的差值来表示。本文的内、外符合精度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1和表2中的数据分析可知,X,Y方向的内符合精度≤±2cm,H方向的内符合精度较X,Y方向低,在±4cm以内;外符合精度的分布规律与内符合精度基本相似,在X,Y方向上≤±4cm,H方向精度比较差,但也能达到≤±10cm的精度,究其原因是CORS系统测量的系统误差所致。
4结论与展望
4.1结论
采用CORS系统对试验点进行多次实时定位测量,测量结果表明:X,Y,H方向的内符合精度相对外符合精度而言要高些,一般在2~40mm之间,X,Y的外符合精度≤±4cm,H方向精度较差,但也能达到≤±10cm的精度。由此可见,采用CORS系统的实时定位方案能满足农机定位的要求,定能为精准农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4.2展望
精准农业与3s技术范文3
关键词:测绘技术;发展;应用
一、测绘技术的发展
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就像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3s技术是由空间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结合发展起来的,3S是指GPS、RS、GIS,它在测绘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使测绘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测绘生产的任务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由传统的纸质或类似介质的地图编制、生产和更新转变为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管理。传统的定位方式的革新是从GPS的出现发生的;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替代了所代替传统的摄影测量数据采集技术。测绘人员在室内借助高速高容量计算机和专用配套设备对遥感影象或信号记录数据进行地表(甚至地壳浅层)几何和物理信息的提取和变换,得出数字化地理信息产品,由此制作各类可供社会使用的专用地图等测绘产品。
在信息发展迅速的今天,光缆通讯、卫星通讯、数字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使测绘产品从单一纸质信息转变为磁盘和光盘等电子信息,产品分发可从单一邮路转到“电路”(数字通讯和计算机网络传真),测绘产品的形式和服务社会的方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发生了很大变化,进入了信息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所有制成份和运行体制的改革,需要开放民用国家测绘产品;从技术方面看,西方国家卫星测地技术可制作全球几乎任一地区1米分辨率(相当1:1万比例尺)的地图,卫星上的GPS又可将这种地图纳入全球参考框架和转换为他们的国家坐标系,中、小比例尺国家地图的保密价值已大大降低;对于军事敏感的重力数据,卫星重力技术所发展的低阶全球重力场模型已足够用于他们的远程战略导弹发射。目前全球高阶重力数据的分辨率,其保密价值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一形势使绝大部份测绘产品可以作为普通商品服务于全社会,测绘业从单一国家事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业,这无疑为测绘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扩大了发展空间,这也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转变。
综上所述,由于以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支柱的测绘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它的服务范围和对象也在不断扩大,不仅是原来的单纯从控制到测图,为国家制作基本地形图的任务,而是扩大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与空间数据有关的各个领域。它必将随着21世纪更加成熟的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未来数字地球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中占据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二、测绘技术的应用
(一)矿山测量方面
在矿山测量中,遥感技术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并且其经验也是最为丰富的。对于矿区实时、动态、综合的信息源可以通过遥感资料获取。感资料在矿山的许多方面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找矿、矿区地质条件研究以及煤层顶底板研究等等。因此,由此可知,矿山测量实现其现代任务的重要保证就是遥感技术在矿山中的应用。利用GPS技术进行矿区地表移动监测、水文观测孔高程监测、矿区控制网建立或复测、改造等。以矿区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为平台,以各种测量技术为数据获取的途径,可以建立集数据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输出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作为矿山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系统。
(二)湿地方面
湿地生物资源的分布、生长状况及其变化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估测的。遥感技术具有多层次、多时相的动态监测功能,正是利用此功能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而对相关数据的实时更新和空间分析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的,从而可以获得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分析评价所需要的数据利用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来获得,水质采样调查、植被样方调查、土壤采样等常规野外调查是通过GPS技术进行的,从系统功能上来讲,可把湿地信息系统分为查询服务型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型地信息系统。
(三)水利工程方面
遥感技术能够实时地对大江、大河和湖水水位进行监测,可实时监测洪水灾害面积。对洪水淹没范围和干旱灾情范围的提早预测,RS和GIS集成能够实现,连续、实时的安全运行监控手段已被测绘技术提供,决策功能由GIS分析,数字地面模型的建立由全数字摄影测量或数字测技术实现,这些都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由数字测图技术或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建立的城市数字地形图,到目前为止,各大中城市都具有,在数字地形图上可进行给排水管线的规划和设计。
(四)精准农业方面
利用GP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对采集的农田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利用R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获取农田小区内作物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空间变异的大量时空变化信息;利用GIS技术在精准农业中建立农田土地管理、自然条件、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等的空间数据库;对作物茁情、墒情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模拟,为分析农田内自然条件、资源有效利用状况、作物产量的时空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处方信息。3S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精准农业与3s技术范文4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系统将一片土地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农业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起来,利用信息分析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决定耕作的种类、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具有变量施肥、喷药功能的农用机械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进行精耕细作,从而有效提高产出、节约投入、减少环境污染———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精准农业工程技术部主任孟志军为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与传统农业截然不同的图景,这就是精准农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这一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翻开了农业发展的崭新一页。基于“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中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精准农业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的实验研究与实践有了快速的发展,被誉为“信息时代作物生产管理技术思想的革命”。
承担这一项目的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33岁,70%具有博士学位,多是有着农学与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短短的五年时间,项目的研发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他们开发出了收集信息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的变量农业处方图系统、能进行全自动化操作的变量施肥机、变量喷药机等,目前他们正在打造一个更大的具有综合分析功能的平台系统。
——打造“数字农业”技术体系
事实上,精准农业也好、专家系统也好,还有设施农业、虚拟农业等等,这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重要的科学支撑技术。“数字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要素、农业过程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
“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数字农业”正在使人们对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潜力的认识和作物生产管理观念产生深刻的变革,促进农业科技界突破传统的以单学科研究为主的工作方式,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协调,将多种科技成果组装集成,直接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服务。
——以国产化与社会化为目标
“数字农业”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国家目标。几乎所有现存的技术基础,目前都还不足以支撑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数字农业”在国内的发展,一方面是将其作为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是通过“数字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从中分解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进行国产化和社会化推广。
作为“数字农业”的核心之一,精准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令人振奋的前景。从精准农业示范基地的实施情况看,这一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对品质要求高的经济作物如烟叶、茶叶等效果也非常明显,可以有效提高产出率,节约肥料使用率,提高产品质量。
然而同所有引进的技术一样,精准农业面临成本过高以及如何本土化的问题,目前基地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和联合收割机等设备都由国外进口,价格高达100多万元人民币,只有实现国产化,其成本才能大幅降低,所以,今后精准农业要在关键技术上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和储备,建立完全的国产化的精准农业信息采集、分析以及应用体系。
孟志军介绍说,目前中心正在与黑龙江农垦总局、上海郊区的现代农业园区合作进行国产化试验,以目前研发的情况看,精准农业技术的国产化在3、5年之内就可以达到。这意味着被普遍质疑的实施精准农业成本过高的问题会得以解决,进行社会化生产成为可能。
精准农业与3s技术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发展
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子系统,受气象、土壤、作物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虑这些多因子的互相作用、预测和分析作物生长趋势等方面,信息技术有其它工具不可替代的优势。农业信息技术是以现代信息科学、系统科学、控制沦为理论基础,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引入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进行创新,重在应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
一、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进展
目前,各政府部门到地方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技术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也相继开发出不同层次、不同技术内容的信息系统。如将(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SDS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Internet相结合,提出基于5S1I技术支持下的以农业为服务对象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和框架。基于JSP的农业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的访问与业务逻辑分离,提高保密性,有利于农业人员随时获取信息。根据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最后建立相应的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如小麦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模型、浙江余杭区竹卵圆蝽预测预报模型等。将作物病虫害预测与“3S”技术相结合,建立相应的预测系统,如基于GIS、J2EE、WebGIS等的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等。将“3S”、网络、计算机等相结合,研究开发应用于农业生产、病虫害预测预报、作物生长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环境监控等各个方面的技术、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精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力。
二、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目前,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覆盖面较广,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业科研、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在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都开展了不同层次水平和不同技术内容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为:(1)数据库与网络建设,包括实时采集农业信息,将各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数据库系统;(2)对农作物产量进行估算,作物生长面积、长势及灾害发生的检测,农业灾害监测、预报、分析与评估;(3)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型,动植物生长环境的模拟等;(4)农业生产环境的控制系统,如数字化温室控制、环境监测预报等;(5)农业的精准作业技术,如智能化专家系统。
三、农业信息技术基础——数据资源和网络发展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有基础首先是丰富、规范化的数据资源,其次是网络、机械等硬件设施。中国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上主要分为政府部门主导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站,涉农企业和机构的信息网站3种。各部门、企业、地方根据自身农业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农业信息网、数据库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四、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信息资源存储量不够,且缺乏规范化、标准化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但是其前提是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且需要将信息用数字表示,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在数量上,目前中国的农业信息资源存储,还无法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大面积应用推广所需数据支持量;而在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上,大部分的数据资源都缺乏数字化、标准化,这使得已经建成的大量数据库无法直接转化成计算机、网络能识别或应用的数据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现有资源。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存储量的增加,促进资源共享。
2.网络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广离不开网络的建设,就目前中国的网络建设,在城镇能达到信息通信所需,但是在乡村,网络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必须快速搭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市、县、镇、村到农户整个贯通的快速、大容量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信息的流通,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
3.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有待加强
就目前的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大部分都只能在实验室或试验区进行,在田间地头的运用还需要更深入的完善。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文化意识、农民素质、地理条件等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要求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研究开发出能被农户所接受,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环境的。
4.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
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需要和当地农民文化水平提高相结合。利用农户所能接受的形式,包括多媒体、手机、电视平台等,将复杂的技术信息转化为简便、易学、易懂的形式传递给用户。同时,要加强当地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文化水平的投入,确实在提高中国农村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灵活组织和安排农业生产,不断调整经营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因此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作物种类的增多,迫切需要相关的栽培、加工、储藏等新技术和营销新信息,农业信息技术能推进市场农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军,农业信息技术,科学出版社,2010.
精准农业与3s技术范文6
关键词:精准农业;物联网系统;对策
精准农业是基于现代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物联网操作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定量诊断耕地作物,充分认识农作物生产地的生产力空间差异,管控对农作物的投入,提高常量,平衡土地生产力,实现量化管理的准确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的改造的加速依赖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农业各种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和农业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因此得以提高,农业生产及农业管理水平得以改善,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智慧型农业的转变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动[1-2]。在现实中,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和农业生产力,为我国农业实现优质、高产和可持续有效的发展。
1目前我国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物联网专业技术问题
1)物联网网技术于现在而言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名词,物联网精准农业的技术处于发展阶段。2)精准农业物联网建设的管理系统、作物端的传感器等器械的稳定性、准确性等方面质量参差不齐。3)世界上至今都没有完备的标准体系,这是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的大阻碍。4)IP地址不足。物联网精准农业要将作物、监控设施、人都连接起来,就要有充足的IP地址,IP不足已经成为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的瓶颈。
1.2复杂的地形使适宜的物联网体系难以建立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地形条件差异大,为精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带来环境上的困扰。2)东西经、南北纬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使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灾害难以控制与预防,物联网精准农业的体系就不能从一而终。
1.3物联网精准农业的受众问题
1)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民文化水平、科技素养的提升,延后了精准农业的操作技术接受且能操作的时间。2)贫困往往使农户会对新兴技术持怀疑态度,不敢冒险,使物联网精准农业的新型农业操作技术内在需求降低。
1.4农业经营模式与精准农业的建设条件冲突
1)物联网精准农业推行规模化、智能化,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农田分散,导致与物联网技术设施的开展条件冲突。2)旧有的农业经营模式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受众收入提高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造成劳动力外流。
1.5物联网精准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成本不足
1)国家对精准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与对农民补贴不足,发达国家对这方面投入达到0.6%~1.0%,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达不到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2)有关部门对新兴农业操作方式采用观望态度,不敢或对该技术的推广持犹豫态度。
2我国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2.1因地制宜应用物联网精准农业技术
针对我国地形、气候差异,可以将物联网精准农业其分为三种模式:1)发展3S技术,大力推动走大型机械—模型之路,发展与诊断相结合的精准农业[3]。2)开展以GIS技术为操作的基础、将小地块为生产单元的精准农业。3)针对气候恶劣的干旱地区和污染较为严重地区,可以发展设施种植业。
2.2构建互惠互利的物联网商业模式
1)构建各式各样的互惠互利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市场机制是推动该种农业操作方式的最大动力。2)可以通过租赁或出售服务减少物联网精准农业的投入,通过后期提取农民营业利润,前期免费使用技术设施来减轻农民担忧。
2.3强化政府对于精准农业推广的导向作用
1)确保发展精准农业需要的充足资金、人才等硬性保障。2)地方政府要以坚定的态度推广物联网技术,制定各项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发展物联网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4加强对精准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1)在保证农业示范区发展质量的同时,增加物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区数量,加强对示范区建设。2)增强各示范区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各个示范区间的共同发展。
2.5提高精准农业的受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农业是特殊行业,农民是特殊受众,适当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帮助农民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实操能力,才能缩短物联网技术设施效果实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