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信息管理 重要性 人才培养 哲学交流

一、当代信息管理学科的重要性

1.清除发展中的不确定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问题,有的属于个体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有的属于群体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有的属于一个民族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有的甚至属于整个国家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清理发展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其有力法宝就是对收集的信息资源进行数据化模块分析,作出正确的评估。目前信息科技创新迅猛发展,首先离开科学的系统的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就会造成多项社会管理活动陷入盲目状态,政府组织等社会机构以及个人就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决策,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其次离开信息,人类的沟通也将受到影响,彼此的关系逐渐变得弱化,后果严重时还会出现猜疑、矛盾和误解。甚至引发新的冲突。所以有效的信息管理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促使工作的顺利展开。

2.追求较高品质的生活和良好的工作业绩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受丰富的信息资源影响产生了革命性改变。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以及未来的认识能力,都因为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得到了不断的增强。通过信息数字化的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全新的变化:一是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电子商务购物网站获取所需的生活用品;二是许多高校毕业生通过网络信息资源就可以同时投递多份简历寻找适合自己岗位的工作;三是政府学校等组织通过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就可以制定工作计划和业务安排;四是企业如果在生产过程中某些环节出现问题,通过搜索信息很轻松地就可查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五是企业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科学地对生产成本进行精确的预算,及时提供客户满意的需求信息,不仅可节约大量的单位工作时间,而且可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些新的社会需求,在传统的社会中是很难变成现实的,但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这些需求正在通过高价值的信息资源和有效的信息管理技术得到了满足,进而加强了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依赖,促进了各行各业的联合,提高了整体的凝聚力。

3.科学合理的管理信息资源

我们以科学的信息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有效地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就会在工作中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生产效益和经营效益。信息资源按马费成教授的观点可分为记录型信息资源、实物型信息资源、智力型信息资源和零次信息资源。人们可以根据信息的不同类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这是信息管理系统的一大特色,同时也可根据信息分布规律和基本格局的三种层次,即集中与分散规律、时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在时间轴上揭示信息资源的增长与老化,把握信息的变化,实施动态管理;在空间轴上对信息进行扩散与分布,设计文献信息资源分布格局和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格局,对信息进行传播和利用。马费成教授指明要想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只有掌握组织信息资源的科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在时间轴和空间轴上的各种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二、信息管理的人才培养哲学理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集信息技术资源和管理技能于一体的新型复合性学科,对当代社会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出大量的知识型人才,是灵活运用信息管理技术的关键。对如何培养人才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以人为本,系统而有效的分型培养

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信任学生的发展能力,尊重学生个性选择,做好能力分析。同时,要建立弹性学分制,开放的模块课程,推进主辅修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是管理与计算机两门专业的简单叠加,而应该采用自己的人才培养类型,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把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类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创建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培养出专业人才。

2.没置案例培训方案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固然是知识传播的基础,但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已跟不上信息化科技时代的发展速度。改变教学计划,设计丰富多样的与生活更贴切的教学案例,结合实际是使学生快速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设计一定形式的模拟案例教学方案,带学生先入门了解信息系统,对信息系统有个整体的生动的认识,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点。

3.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因此,增加学生社会实习机会是快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的工作方式、工作环境以及工作要求,通过参考企业的信息开发与管理模式经验,明确日后的学习方向,也是培养人才探索本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然就会迅速得到提高,也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计划。

4.加强环境建设

培养浓厚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高校加强本学科本专业环境建设也至关重要。高校除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外,还可以在校内举办各种竞赛、知识问答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信息管理专业的热情,只有热爱这个专业学生才能全力以赴认真学习,高校才能加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所以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的人才培养也是重点。

参考文献: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深刻认识专业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建设也迅速提升,特别是教育部启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利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06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了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必将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其发展的主线就是内涵建设。目前,就总体而言,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在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符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如何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在能力培养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如何相结合。这些问题都是教学改革深层方面的,也只有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才能解决。

2、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有名气,是与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相关,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科研成果和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我们提到一所大学,常会讲她的哪个专业强,哪个专业的教师有名气,这说明专业办得如何,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都有自己的主要服务方面,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较多的联系,办学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巩固现有成果,深化专业改革,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也会为学院的特色增添新的亮点。

3、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还需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师队伍要按照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来构建,实验实训条件要突出生产性建设。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只有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这样,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专业建设内涵的确定及建设思路

如前所述,专业建设涉及到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因此,所谓专业内涵,应是这些基本内容,其建设原则,应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并加以贯彻。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只所以是健康的,其原因是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了工学结合的原则,如“工学交替”、“顶岗实训”、“订单式培养”等,但是也要看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以及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层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2、课程建设。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涉及到课程的相关内容,从狭义而言,课程可指一个课程领域或具体的一门课,可见,课程建设即涉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涉及具体课程的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其建设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具体课程的改革,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进,融“做、学、教”为一体,如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使教学地点和工作地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由于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本科院校,因此,他们的能力从实践上讲是比较弱的,这些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也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广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提高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新加坡政府规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需有五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一点足以说明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上讲,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德国等国外职教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主要反映在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也远不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实现工学结合,一方面惟有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另一方面靠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支持。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条件建设中应关注两点:一是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型等,有条件的院校应设置以生产产品为主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三、专业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师资标准、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同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在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环境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把其放在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高度,相信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各省也都在陆续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但目前看,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还是明显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这也制约着中西部职业院校的发展,制约着专业建设和改革。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去改善外部环境,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投入,保证专业建设必要的资金。

2、理念问题。要加快专业建设,首先是要解决理念问题,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好的思路。专业建设和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会有阻力和困难,这需要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的观念转变,并加强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广大教师,专业的各项建设,如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样,领导的理念不先进,认识不到位,在财力和人力安排上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3、校企合作问题。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加强校企合作是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工学结合则反映了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对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4、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加强专业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但各学校、各专业如何深化改革,应依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外部环境组织实施,在工学结合这一原则下,不断创新各自专业的实践形式和特色,丰富工学结合的内涵,使专业建设更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独立院校 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逐渐意识到知识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大力推进本国的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精神指示就是“要加强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1]。

产教融合[2],就是将产业和教学融合在一起,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平台,实施产教融合,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模式,并实现教学与生产相对接,将理论内容融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有助于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发展,整合校企间资源,有助于推动行业新发展。

二、现有应用型本科学院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意识到校企合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但存在着培养模式落后、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科研项目与企业应用存在一定鸿沟等问题。笔者在对川内3所公办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访问调查过程中发现:

(一)现有的培养模式不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多数普通本科院校都实施“3+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从第一年到第三年均在学校里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验过程,专业课程设置门数过多,且部分课程内容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第四年,让学生到企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进行实习实践学习。首先,实习期间操作机会少,因为企业不太愿意为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提供专门的培训,因此实习通常以参观为主。其次,学生在整个实习期,不可能明确整个行业工作岗位职责的划分,不能将学生个性发展与企业生产利润最大化进行有机结合。第三,企业所用到的部分应用软件是学校里未曾开设的,因为部分软件的数据配置或更改,会影响到现有企业用户正在使用的数据(比如通信网)。

(二)教师进企业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调查了解,公办的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宁愿学校委派他们到其他本科院校进行学历的提升,都不太愿意进到企业中去实践。因为公办院校职称晋升跟学历有直接关系。有些教师想进企业实践,但教学工作一旦减少甚至停止,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收入水平。

(三)科研项目与企业实践存在一定鸿沟

高校的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要进行科学研究,甚至将科研论文作为评定高校教师的唯一标准。高校教师在高校里常年从事基础教学工作,部分知识已经落后甚至淘汰,未能及时更新,同时,不能深入企业挖掘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的科研变成了“闭门造车”写论文,其研究仅停留在基础科学上面,能否将理论研究应用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都是未知之数。

三、独立学院产教深度融合模式下的思考与实践

独立学院,即民办教育,与国家公办的高等教育院校略有不同,它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目前校企联合培养中普通本科院校绝大多数是公办高校,有财政拨款,实力雄厚,但民办高校不在财政厅拨款的高校范围内,因此,要想推进民办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进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从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的人才。

(一)思考

钱爱萍提出校企合作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将理论和生产相结合,培养出适合时代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模式”[3]。包括现有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均属于校企双方合作中的轻度融合。而王章豹认为“校企合作是将高等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4]。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方面的资源共享及互动过程,其目的是使校企双方能扬长避短,培养出应用型的本科人才,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5]。

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了高等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6]。我校积极相应教育部ICT产教融合项目,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手进行校企合作。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将二级学院中的方向“拿”出来共同组建中兴通信学院进行深度融合。由校方任命专家教授为院长和副院长,统筹该学院的整体发展;任命企业方派出的骨干技术人员为常务副院长,与校方领导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式、就业体系、科研项目等内容。

(二)实践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245-01

在当前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高校声乐教学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下面就具体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就我国现阶段的高校声乐教学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在实际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高校认为声乐教学是专业型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课程,完全按照国内的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没有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其次,关于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设置主要的目的在于对教师教学的开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其能够明确最终的教学目的,这也是确保声乐教学能够有效进行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但是就目前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来说,因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不够明确,声乐课程的教学也就表现出了随意性和盲目性,课程的设置不够系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增加学生对声乐课程认识的难度[1]。

再次,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也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有效地进行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促进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声乐教学中同样如此。但是在当前我国声乐教学进行中,几乎都存在这一课程评价体系不全面的情况,在实际的考核中,仅仅注重关于技巧的考核,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态度以及情感的融入,难以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同时,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最终的评价在公正性、客观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实现对声乐教学的有效引导。

最后,教学模式以及师资力量也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共同影响了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二、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策略

(一)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制定。为了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就必须确保在基于高校实际情况以及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针对性方案的制定,不同的院校性质,其最终的培养目标以及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性质也有所不同。在院校针对不同性质的人才进行培养目标设置的时候,不能因为最终对人才的需求不同,将培养的内容完全分离开,需要尽可能地将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声乐知识。

(二)课程设置的合理化。从教学质量方面来说,声乐课程教学的设置必须保证多元化,不能盲目地按照某一院校的理论进行课程设置的模仿,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设置,同时还可以将一些地方特色以及民族特色的作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就可以实现对课堂、社会以及学生的综合考虑,保证课程之间的相互促进,认识到理论联系实践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确保两者能够实现共同发展。

(三)评价体系的优化。当前的声乐教学的评价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主,那么为了保证教师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能够公平、公正以及公开,就需要保证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将教师单一对学生的评价进行降低,保证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在实际的考核中,不能单一地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以及基础课程的考核,同时还要注重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情感、价值观以及态度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2]。另外,在实际的评价中,除了教师对其进行评价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去,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对实现多元化评价也有积极的作用。

(四)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在声乐教学方面还应该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高校声乐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学是一门集实践和理论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但是从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而言,具体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同时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生源方面的整体素质差异较大,只有有效地结合当前的社会现状、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院校自身的情况,保证对各方面综合考虑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对声乐教学目标的科学设置,确保课程设置的合理化,这样才能使最终的人才质量得到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孙兴友.从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现状谈声乐教学改革[J].大舞台,2013(4).

[2]赖月娟.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音肥笨眨2016(7).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供电企业;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工作;现状;提升措施

中图分类号:K8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248-01

前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供电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与发展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职工技能的提升。供电企业若是想要发展,就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的培养,那么在人才培养方面,就必须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是提高供电企业职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如何在供电企业中有效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也是供电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

一、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人才竞争激烈,如果供电企业不重视人才培养,就会造成高水平技术人才的流失。发生这样的现象对人才短缺的国有企业来说损失更是重大。近些年来供电企业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步的被打破,这种被打破的地位将会影响到供电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电力行业是属于技术和资源密集型的,这对于电力行业的员工素质要求比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必要建立人才培养系统,使得供电企业有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对人才进行培养就少不了对企业对职工进行教育与培训,且在供电企业对电力职工的技术能力要求非常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教育培训在供电企业职工培训中的重要性进行总结。一是供电企业企业改革日渐深化,现代电网逐渐向高参数、高电压的方向快速发展,建立一支高效率、高素质和高水平的职工队伍,能够满足现代供电企业发展的同时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二是电力职工对自身素质能力的要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转型,企业越来越注重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供电企业职工来说,在拥有自身必备的技能素质外,还应该拥有理论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现阶段,科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供电企业在人才方面更是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但是在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与电力职工的教育培训方面,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与不足亟待解决。

1、供电企业领导不重视企业的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

供电企业领导过分注重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以及电力职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工作,忽视了这些在供电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人才培养与电力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这就导致了供电企业的人才培养以及电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实际效果与预定目标不符。

2、供电企业的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没有针对性

供电企业进行人才培养与对电力职工进行教育培训是确保能够全面提高电力职工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为供电企业提高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但是一直以来,供电企业一直将人才培养与电力职工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电力职工的技能培训方面,就只是单纯的技能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

3、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创新不足

供电企业的成长离不开创新,随着现阶段科技的不断创新,供电企业对于人才培养及教育培训工作的相关创新性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过程中。但是尽管需求在增大,供电企业却很少把创新性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放在其核心位置,缺少了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将使得供电企业不能长足发展。

4、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

供电企业中电力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应该是要结合电力职工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而形成的。部分供电企业在开展电力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时随意安排不相关或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课程及培训项目,这常常会导致电力职工对于教育培训工作的厌倦,使得培训效果大幅度降低,同时也间接造成了部分供电企业的职工整体文化水平仍然偏低。

三、提升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

1、强化对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

强化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企业管理层对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的基础,企业管理层是发展建设的引领者,只有供电企业的管理层认识到了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工作与供电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整个供电企业中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在供电企业的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中,计划的安排和充足的资金是最需要提前制定的,如果企业管理层认识不足,那么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将成为空谈。所以供电企业管理层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

2、创新管理机制,加大人才交流与教育培训工作

促进人才快速成长和结构优化积极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出一条分层级的搭建员工交流和培训的平台,促进全民与劳务、主业的人力资源总量和结构的平衡调节,促进电力职工的交流,为电力职工的成才、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另外供电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建立自上而下的教育培训机制,企业所有人员都要积极的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中来。供电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一定要有创新,要从教育的内容和培训的方法上更新,供电企业教育培训负责人要全面的了解供电企业的发展需求,创新教育方法,全面调动广大电力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热情。

3、明确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定位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供电企业在教育培训工作中应该是注重电力职工能力综合化的发展。明确将电力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定位是强化供电企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手段,供电企业应该注重培训学习内容的引导作用,明确不同岗位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需求。所以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人员要了解社会市场对各专业各岗位的要求,供电企业还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加大企业软环境建设,努力提高员工素质

突出重点人才作用,以全面建设为抓手,以电力职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引导,以教育培训为支撑,以绩效深化管理为助力,促进员工素质全面提升,供电企业在努力推进市场化建设的同时,组织机构、业务流程也要相应的做出调整。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在供电企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提高电力职工的综合素质,还是提高供电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与教育培训工作要以企业的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考核、培训等多种手段做到教育培训工作落实到位,使供电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长龙。关于加强供电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3,(24)。

[2]魏娜。供电企业教育培训相关问题若干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2)。

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文6

一、平衡计分卡理论

平衡计分卡首先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Robert Kaplan与美国Boston企管顾问David Norton创立的。他们认为,平衡计分卡中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精确的数据指标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公司的整体运营。

平衡计分卡认为:组织不应该单纯的考虑财务指标,而应该通过在客户、供应商、员工、组织流程、技术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资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组织应从学习与成长、业务流程、顾客和财务四个角度审视自身业绩。

平衡计分卡能够全面、系统地衡量一个单位的业绩成效。它改变了传统业绩评价仅仅以财务数据为导向的评价方式,而是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创新四个角度来评价企业的业绩,在评价中全面、系统地考虑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这样可以对单位业绩的衡量更加精确,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发展及现状

1.反映过程单一。现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过于单一,考核方面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或日常表现等单一方面。

2.认知偏差。良好的的沟通桥梁还未在社会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成功建立,导致高校教育者对市场需求没有完全掌握,在进行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偏差。

3.考核目标没有结合社会实际。没有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和学校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计划,为学生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

4.考核过程中容易出现虚假信息。虚假信息导致整体特征损失。

5.考核结果不能促成受评者持续改进。不能更好的实现综合发展,继而没有发挥预期的激励作用。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流程

将广泛应用于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BSC)评价战略管理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并设计平衡计分卡适合高校特点为导向的模式,从学习和成长、内部流程、教师、服务评价等方面系统设立体系。此外,紧紧围绕人才的社会使命和战略目标,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相同的维度之下,仔细审视各指标之间的联系,最终确定合理适当的指标体系以保持“平衡”和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确定根据执行和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为导向的模式后,根据不同的测定重量法的优点和缺点,选择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选择模块化的评价模型方便进行分析问题,同时采用使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不同指标的初始数据进行处理。具体地讲,针对量化指标,采用折线法对初始数据进行标准化;针对定性指标,采用模糊数据处理评价方法,尽量做到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陪养质量。

四、基于bsc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1.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的全过程,应该从开始到结束要贯彻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质量评价指标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在评估过程中是一个现实的可行性指标。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可用运作语言对指标进行定义,并且内容的明确结论规定可以使用现有的测量工具来获得。公正与客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平原则要求设计全面、合理、公平的指标,消除被评估对象的不可控因素,保证专业人才质量的考核结果和可接受的公平性。

2.具体维度及考核目标分析。学习与成长维度:主要从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状况出发,旨在考察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将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成重点行业或者重点地区就业的应用实战型人才。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实现专业人才的长远发展。内部流程维度:重点考察专业人才的身体素质和个人主观态度,从长远目标出发,从整个管理、流程入手,专注专业人才的综合整体素质,使之能够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服务社会维度:将专业人才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重点,关注专业人才的思想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保持自己的思想境界,进而成为高素质专业人才。教师维度:结合教学教师的实际反馈和专业人才的课程成绩考量个人知识能力素质,督促专业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竞争能力,契合社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与个人共赢局面的实现。

3.权重设计。平衡计分卡由四个维度组成,现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考核办法效率低下主要是未采纳科学合理的方法分配指标权重。虽然这四个层面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但对总战略目标的实现的贡献程度每个层面表现却是有所不同,这就关乎到每个层面分配权重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彼此牵制,四个层面下的关键考核指标也需要考虑到分配权重的问题。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四个层面设置权重。

通过在各个高校及企业实行实地考察的同时计划设计了一份关于平衡计分卡四个层面重要性的调查问卷,校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也积极参与了问卷调研。利用收回的问卷,将各维度的分值进行加总,并对调查结果的进行统计进而得到重要度排名。分析统计结果得知,四个层面对学校组织战略目标达成的贡献程度依次为学习与成长维度、内部流程维度、教师维度、服务社会维度。造成的不同维度分值的差异,参考通用的标度从而构建判断矩阵。

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主要依赖于人才培养质量基本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并进行各层元素中两两比较。首先以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服务社会、教师四个维度确定目标评价集,然后利用构造目标层对具体指标层的判断矩阵,对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重要性进行赋值。为了定量化两个因素重要性的比较,数值判断矩阵由层次分析法演变形成,利用1-9 标度重要性的方法:两个因素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标度1;两个因素相比,因素1比因素2稍重要,标度3;两个因素相比,因素1比因素2明显重要,标度5;两个因素相比,因素1比因素2强烈重要,标度7;两个因素相比,因素1比因素2极端重要,标度9;两相邻判断中间值标记2、4、6、8。最后形成了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