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相容性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相容性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相容性的定义

生物相容性的定义范文1

2生物材料的类型与应用生物材料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已经超过一千种,在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也有几十种,涉及材料学科各个领域。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2.1以材料的生物性能为分类标准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生物材料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复合材料四类。

2.1.1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惰性材料是指一类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是生物陶瓷类和医用合金类材料。由于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惰性的材料,因此生物惰性材料在机体内也只是基本上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与组织间的结合主要是组织长入其粗糙不平的表面形成一种机械嵌联,即形态结合。生物惰性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氧化物陶瓷主要包括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氧化铝陶瓷中以纯刚玉及其复合材料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为主,具体包括纯刚玉双杯式人工髋关节;纯刚玉—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酯—钴铬钼合金铰链式膝关节,其他人工骨、人工牙根等。(2)玻璃陶瓷该材料主要用来制作部分人工关节。(3)Si3N4陶瓷该类材料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作为替代用的较小的人工骨,目前还不能用作承重材料。(4)医用碳素材料它主要被作为制作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脏器以及人工关节等方面的材料。(5)医用金属材料该类材料是目前人体承重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其表面涂上活性生物材料后可增加它与人体环境的相容性.同时它还能制作各类其他人体骨的替代物。

2.1.2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类能诱出或调节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但是,也有人认为生物活性是增进细胞活性或新组织再生的性质。现在,生物活性材料的概念已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其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充.一些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某些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都被视为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活性材料。由于人体骨的主要无机质成分为该材料,故当材料植入体内时不仅能传导成骨,而且能与新骨形成骨键合。在肌肉、韧带或皮下种植时,能与组织密合,无炎症或刺激反应.生物活性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羟基磷灰石,它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物活性材料之一,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简称HAP)材料的研究,在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是脊椎动物骨和齿的主要无机成分,结构也非常相近,与动物体组织的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界面活性优于各类医用钛合金、硅橡胶及植骨用碳素材料。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材料,如口腔种植、牙槽脊增高、耳小骨替换、脊椎骨替换等多个方面.另外,在HA生物陶瓷中耳通气引流管、颌面骨、鼻梁、假眼球以及填充用HA颗粒和抑制癌细胞用HA微晶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又因为该材料受到本身脆性高、抗折强度低的限制,因此在承重材料应用方面受到了限制.现在该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制备多孔陶瓷和复合材料是该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涂层材料也是重要分支之一。该类材料以医用为目的,主要包括制粉、烧结、性能实验和临床应用几部分。

(2)磷酸钙生物活性材料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钙骨水泥和磷酸钙陶瓷纤维两类.前者是一种广泛用于骨修补和固定关节的新型材料,有望部分取代传统的PMMA有机骨水泥.国内研究抗压强度已达60MPa以上。后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可用于无机骨水泥的补强及制备有机与无机复合型植入材料。

(3)磁性材料生物磁性陶瓷材料主要为治疗癌症用磁性材料,它属于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的一种。把它植入肿瘤病灶内,在外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滞热效应,导致磁性材料区域内局部温度升高,借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发展。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4)生物玻璃生物玻璃主要指微晶玻璃,包括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和可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两类。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已成为生物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1.3生物降解材料所谓可降解生物材料是指那些在被植入人体以后,能够不断的发生分解,分解产物能够被生物体所吸收或排出体外的一类材料,主要包括β-TCP生物降解陶瓷和生物陶瓷药物载体两类,前者主要用于修复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刮除后所致缺损,而后者主要用作微药库型载体,可根据要求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中空结构,用于各种骨科疾病。

2.1.4生物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又称为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学材料,并且与其所有单体的性能相比,复合材料的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的材料。制备该类材料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或改善某一种生物材料的性能。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它除应具有预期的物理化学性质之外,还必须满足生物相性的要求,这里不仅要求组分材料自身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要求,而且复合之后不允许出现有损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性质。按基材分生物复合材料可分为高分子基、金属基和陶瓷基三类,它们既可以作为生物复合材料的基材,又可作为增强体或填料,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或组合形成了大量性质各异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利用生物技术,一些活体组织、细胞和诱导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被引入了生物医学材料,大大改善了其生物学性能,并可使其具有药物治疗功能,已成为生物医学材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植入体内后引起的组织反应类型和水平,它又可分为近于生物惰性的、生物活性的、可生物降解和吸收等几种类型。人和动物中绝大多数组织均可视为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发展为获得真正仿生的生物材料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2.2以材料的属性为分类标准

2.2.1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又称外科用金属材料或医用金属材料,是一类惰性材料,这类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该类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及硬组织、软组织、人工器官和外科辅助器材等各个方面,除了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外,优良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也是其必须具备的条件。医用金属材料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生理环境的腐蚀而造成的金属离子向周围组织扩散及植入材料自身性质的退变,前者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后者常常导致植入的失败。已经用于临床的医用金属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等三大类。此外,还有形状记忆合金、贵金属以及纯金属钽、铌、锆等。

2.2.2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学材料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材料,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它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两个来源,该材料除应满足一般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足够好的生物相容性。按性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分为非降解型和可生物降解型两类。对于前者,要求其在生物环境中能长期保持稳定,不发生降解、交联或物理磨损等,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并不要求它绝对稳定,但是要求其本身和少量的降解产物不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材料不致发生灾难性破坏。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体、人工器官、人造血管、接触镜、膜材、粘接剂和管腔制品等方面。这类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芳香聚酯、聚硅氧烷、聚甲醛等.而可降解型高分子主要包括胶原、线性脂肪族聚酯、甲壳素、纤维素、聚氨基酸、聚乙烯醇、聚己丙酯等。它们可在生物环境作用下发生结构破坏和性能蜕变,其降解产物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或被机体吸收利用或被排出体外,主要用于药物释放和送达载体及非永久性植入装置.按使用的目的或用途,医用高分子材料还可分为心血管系统、软组织及硬组织等修复材料。用于心血管系统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应当着重要求其抗凝血性好,不破坏红细胞、血小板,不改变血液中的蛋白并不干扰电解质等。

2.2.3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称为生物陶瓷。生物医用非金属材料,又称生物陶瓷。包括陶瓷、玻璃、碳素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此类材料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般来说,生物陶瓷主要包括惰性生物陶瓷、活性生物陶瓷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三类。其中惰性生物陶瓷和活性生物陶瓷在前面已经简要作了介绍,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随着生物陶瓷材料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医学问题的出现,对生物陶瓷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生物陶瓷材料无论是生物惰性的还是生物活性的,强调的是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组织力学环境和生化环境的适应性,而现在组织电学适应性和能参与生物体物质、能量交换的功能已成为生物材料应具备的条件。因此,又提出了功能活性生物材料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模拟性生物陶瓷材料该类材料是将天然有机物(如骨胶原、纤维蛋白以及骨形成因子等)和无机生物材料复合,来模拟人体硬组织成分和结构,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并能发挥天然有机物的促进人体硬组织生长的特性。(2)带有治疗功能的生物陶瓷复合材料该类材料是利用骨的压电效应能刺激骨折愈合的特点,使压电陶瓷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在进行骨置换的同时,利用生物体自身运动对置换体产生的压电效应来刺激骨损伤部位的早期硬组织生长。具体来说是由于肿瘤中血管供氧不足,当局部被加热到43~45℃时,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现在最常用的是将铁氧体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填充在因骨肿瘤而产生的骨缺损部位,利用外加交变磁场,充填物因磁滞损耗而产生局部发热,杀死癌细胞,又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现在,功能活性生物陶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鲜有报道,但其发展应用前景是很光明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陶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差别很大,在医学领域用途也不同.尤其是功能活性陶瓷更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临床应用中,生物陶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度和韧性较差.氧化铝、氧化锆陶瓷耐压、耐磨和化学稳定性比金属、有机材料都好,但其脆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生物活性陶瓷的强度则很难满足人体承力较大部位的需要。

2.2.4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此类材料在2.1.4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2.2.5生物衍生材料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

料,也称为生物再生材料.生物组织可取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体的组织.特殊处理包括维持组织原有构型而进行的固定、灭菌和消除抗原性的轻微处理,以及拆散原有构型、重建新的物理形态的强烈处理.由于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已失去生命力,生物衍生材料是无生命力的材料.但是,由于生物衍生材料或是具有类似于自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或是其组成类似于自然组织,在维持人体动态过程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人工心瓣膜、血管修复体、皮肤掩膜、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巩膜修复体、鼻种植体、血液唧筒、血浆增强剂和血液透析膜等.

3.生物材料的性能评价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性能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因为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它是指生命体组织对生物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该材料既能是非活性的又能是活性的.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现在普遍认为,生物相容性包括两大原则,一是生物安全性原则,二是生物功能性原则.生物安全性是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要满足的首要性能,是材料与宿主之间能否结合完好的关键.关于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形成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体动物的较完整的评价框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10993编号了17个相关标准,同时对生物学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标准化.迫于现代社会动物保护和减少动物试验的压力,国际上各国专家对体外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评价生物材料的安全性、使评价方法从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主要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性和致癌性试验以及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都未统一,更没有标准化.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评价生物材料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也很重要.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体外法。具体来说侧重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分子生物学评价方面的一些研究。总之,关于生物功能性的原则是提出不久的一个新的生物材料的评价方面,它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向前发展.而涉及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疲劳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生物材料在人体内长期埋植的稳定性是需要开展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4生物材料的发展趋势展望生物材料科学是20世纪新兴学科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现在,生物材料科学已成为一门与人类现代医疗保健系统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其重要性不仅因为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还因为它跨越了材料、医学、物理、生物化学和现代高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现在对于该材料的研究已从被动地适应生物环境发展到有目的地设计材料,以达到与生物组织的有机连接。并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生物材料必将走向功能性半生命方向。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已从短期的替换和填充发展成永久性牢固种植,并与其它高科技(如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制备富有应用潜力的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研究在世界各国也日益受到重视.四年一次的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代表着国际上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动态和目前的水平。分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生物材料今后研究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

(1)发展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功能的,能参与人体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相互结合的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将成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把生物陶瓷与高分子聚合物或生物玻璃进行二元或多元复合,来制备接近人体骨真实情况的骨修复或替代材料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制备接近天然人骨形态的、纳微米相结合的、用于承重的、多孔型生物复合材料将成为方向之一。

(4)用于延长药效时间、提高药物效率和稳定性、减少用量及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的药物传递材料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5)血液相容性人工脏器材料的研究也是突破方向之一。

(6)如何能够制备出纳米尺寸的生物材料的工艺以及纳米生物材料本身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生物相容性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镍钛合金;风险管理;危害;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301-03

镍钛合金作为形状记忆合金的一种,它的伸缩率在20%以上,疲劳寿命达1×107,阻尼特性比普通的弹簧高10倍,其耐腐蚀性优于目前最好的医用不锈钢,因此可以满足各类工程和医学的应用需求,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功能材料。记忆合金除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功能外,还具有耐磨损、抗腐蚀、高阻尼和超弹性等优异特点。而且还能满足化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要求,即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镍钛合金可与生物体形成稳定的钝化膜。因此镍钛合金被开发出很多医疗器械产品,在目前被开发出来投入市场应用的大部分医疗器械产品以二三类医疗器械较多,部分是植入人体使用的,而且放置于身体内时间比较长,因此对镍钛合金产品进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将按照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和程序的要求对其产品进行风险管理。

一、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预期用途和安全性有关特性的判定

预期用途:主要用于骨伤患者的骨折内固定,帮助患者早期愈合和功能锻炼。镍钛合金抓握式接骨板是一种新型的用于四肢管状骨骨折内固定器械,它是利用镍钛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来实现四肢管状骨周向环抱固定模式,其优点是手术操作方便、简单;固定抱持牢固、可靠,符合AO和BO固定理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好,是理想的内固定植入材料。该产品以非灭菌状态提供给用户,由医院医生在手术前组织消毒,并在冰盐水下撑开各环抱臂,使之大于骨骼的外径,便于卡入骨折部,调整复位好后,用温热盐水加热促使环抱臂复位抱持。本产品为一次性使用,可有效避免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二、可见或潜在危害的判定

经初步分析,对相关潜在危害的判定如下:(1)对患者的损害:有菌,导致热原反应或感染,严重时导致死亡。型号选择不当,造成固定不可靠,产生二次骨折。装入人体后,反复调整,造成产品的功能丢失。成品存在的微裂纹缺陷,在患者负重后,造成裂纹扩展,引起失效。医生未按步骤操作,强制变形,造成形状恢复不完全,引起失效。患者未按医生术后的修养嘱咐,过早负重,造成器械疲劳断裂,引起骨畸形愈合。由于器械材料壁薄、或材料强度不够,病人端功能恢复时造成器械疲劳变形,引起骨畸形愈合或假愈合。器械的功能温度设置的不准确,造成过早形状恢复或形状恢复慢,引起手术延误。(2)对使用者的损害:尖齿过于锐利,划破患者的组织或操作者的手。取出器械配套不足,造成二次取出烦琐。器械没有记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器械记忆功能遭到人为破坏,不能正常使用。与使用相关的危害,导致错误使用。

三、风险的评估

本接骨板的损害程度可定义为四级。

每项损害潜在原因的判定:医生正常操作时,工具和器械间要不断的接触,以方便调整与复位,金属表面可能有划痕,不影响正常使用。本器械为环抱臂结构,环抱臂上加上尖爪,爪部为进入骨表面方便而设置,在生产加工时存在修爪尖,多少要影响个别长度,但不影响使用。对于规格选取不当,造成固定不稳定或脱落,引起愈合不彻底和畸形愈合。可以通过使用说明书和培训讲解可以解决此问题。此类问题在金属材料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发生率极低。现没有统计资料可查,可以利用超声波二次探伤可以把该风险降到可被接受程度。

发生概率分级准则,可按定性(半定性)判定,并分为以下六级。

四、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降低风险必须采取的措施有:材料供应商的前起资质验证。原材料出厂合格证及质保单。检验报告和第三方验证报告。板材的表面标识。对每一块入库板材进行双面探伤,覆盖率为100%。对有疑问的板材进行重复探伤,确定有缺陷处要用红笔标识并记录在案。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控制和标识移植,以便追溯。在光亮化加工时,用5倍放大镜逐一检验,杜绝有缺陷的产品流入后续工序。在产品包装或使用说明书上,对产品的使用过程,按步骤逐一说明,并用警示语提示。销售人员做好手术前的重复讲解和要领指导,并请有经验的医师主刀;对无经验的医师,最好安排本公司的指导医师现场讲授和演示。术前对X光片要用钢板尺进行测量,并要将误差考虑进去。选取规格比骨骼小一号的接骨板为第一使用,同时,再准备一个规格也骨骼相同接骨板以备用,两件同时消毒。待手术切开后,用卡尺对损坏骨骼进行实测,如果和X光片所测尺寸一致,即用小一号接骨板;如果所测大于X光片,选取大一号的接骨板。将两个接骨板放入准备好的冰盐水中,温度必须

通过以上每个环节、细节的操作,风险水平是可以被控制和降低的,与其他同类手术相比,风险更小,从可接受方面,其优势、收益远远高于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五、风险管理报告

从整体分析潜在的风险,在产品加工过程中是可以防范的,采取措施后无新的风险产生,因此上述风险是患者可以接受的,临床使用是安全可靠的,用户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参考文献:

[1] YY/T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S].

[2] YY/T0287-2003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S].

生物相容性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预成纤维桩;可塑纤维桩;口腔修复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5)15-0060-03

Abstract: Objective Comparison of prefabricated fiber post and plasticity fiber piles in oral cavity repairoperation in application. Methods From July 2010 to July 2013 fixed denture and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 restoration of 100 patients,randomly divided 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paired withplasticity fiber piles,the study group using prefabricated fiber post restorations,compar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Research group(98%)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lastic fiber post in restoration of the control group(84%),and 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4.985,P

Key words:prefabricated fiber post;plasticity fiber piles;prosthodontics

口腔疾病关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口腔科常见疾病包括:个人卫生原因所导致的牙齿损坏以及龋齿等,然而传统的治疗一般采取拔除患牙的方法,这不仅会影响到人的正常咀嚼活动,对口腔整体美观的影响也较大。因此对于那些希望保留牙齿功能以及口腔美观的牙病患者来说,口腔修复的效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口腔修复的治疗需求也在逐步增大。纤维桩的主要成分为聚合物基质包绕连续的纤维,形态结构表现为沿着桩长轴呈单一方向紧密排列,这种结构使其在拥有很高物理性能的同时,也具备高度的交联性和转化性的结构,同时它与天然牙本质结构具有很高相似性,在牙齿愈后使用和后期保养方面均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口腔修复使用较为普遍的材料就是纤维桩。

随着医疗的发展与进步,应用于口腔修复的材料也不断进行着更替,逐渐取代金属桩成为新型修复材料。而预成纤维桩不仅是新型材料,还可以用于残根、残冠等较差的牙齿治疗中,体现了其耐疲劳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本文采用可塑纤维桩与预成纤维桩对患者口腔进行修复,并对某医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100例口腔修复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在口腔修复中采取可塑纤维桩以及预成纤维桩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医院口腔科于2010年7月-2013年7月对100例患者进行口腔修复,入选标准:患者病牙有严重缺损, 经X线片观察可见牙根长度足够,具备良好的牙周环境,口腔情况符合临床口腔学的要求,能够进行口腔修复。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50例对照组患者中,患牙共77颗分为:前牙31颗,前磨牙30颗,磨牙16颗;50例研究组患者中,患牙共83颗分为:别前牙38颗,前磨牙25颗,磨牙20颗。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等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该医院收治的病患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为(44.12±3.21)岁。该院收治患者病牙共有160颗,其中前牙69颗,前磨牙55颗,磨牙36颗。

1.2 方法

1.2.1 研究组

1.2.1.1 采用X线片对患者口腔予以检查,观察患者压根充填的优劣以及牙根的整体情况。根据患者患牙及进行牙钻的选择,然后用牙钻扩大患者牙根根管,为口腔修复工作提供便利。

1.2.1.2对患者压根进行备桩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桩位为牙根长的1/2,宽的1/3,桩与根尖的距离为5mm左右。

1.2.1.3 选择对应的纤维桩,插人预备的桩道中,确定插人后不再松动后进行根内牙本质的清除。用吸水纸将牙本质内残留的液体吸出,然后涂抹勃接剂,采用光照予以固化让患者进行咬合实验,观察咬合效果,并将多余的纤维桩去除。

1.2.2 对照组

1.2.2.1 采取治疗前,检查患者牙槽、牙周以及牙软组织情况,观察其牙齿磨合关系,之后按照患者口腔形态制作义齿模型。

1.2.2.2 保留患者牙主体,将牙根管暴露出来,然后根据X线片拍摄的图片,标记处纤维桩的走向与直径,同时纤维桩的使用应依据残根的长度进行调整。

1.2.2.3 剪取可塑纤维根据患者的口腔形态、牙冠位置制作纤维桩,然后对纤维桩实施光滑处理后予以配戴。

1.3 疗效评定标准

修复完成后X线片拍摄显示树脂与纤维桩、树脂与金属桩均结合紧密,无空隙,牙根无折裂痕迹,无咬合妨碍。定期的 6、12 个月复诊检查,若探查牙龈无明显炎症及出血、牙周袋深度不超过3mm、X线检查桩无移位、牙冠无明显松动、咀嚼功能良好则为成功修复患者,若出现牙根折裂、冠松动、深牙周袋等均为不合格的失败案例,按照对照组和研究组总人数和失败数计算失败率。

成功;①患牙经过X线检查,观察得到牙齿患病区没有出现破坏性损伤,牙根尖区未有渗出液流出等阴影;②患牙无感染、疼痛等不良反应,修复体边缘没有出现渗漏和松动等现象;③口腔器械叩诊患牙没有出现疼痛等不适反应;④患者在进食时咀嚼功能恢复正常无自诉不适感觉;⑤牙龈无红肿热痛现象,颜色正常。以上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即判定为无效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其次采用卡方检验法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P

2 结果

该院治疗的患者中,对照组进行活动义齿修复与固定义齿修复的病患成功人数为42例,占修复人数的84%,而研究组进行活动义齿修复与固定义齿修复的病患成功人数为49例,占修复人数的98%,两组之间修复效果存在差异性,应用预成纤维桩进行口腔修复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可塑性纤维桩修复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相比于传统金属桩,本试验中的纤维桩由预浸润的树脂和增强纤维构成,纤维桩在透光性方面、保护牙根方面等有很大的优势,并且对CT成像的影响甚小,当前在口腔修复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预成纤维桩优点诸多,具有强度较大,弹性度较高,粘接性能较好以及外观美观等优点,侯乾乾等在研究中发现,在对上前牙运用可塑纤维桩进行前突错位修复的长达4年的跟踪随访中发现,只有1例修复失败;张文君等报道,在对口腔使用可塑纤维桩进行修复时,其成功率达到92%,并在后期1年的跟踪随访中发现,出现并发症的仅3例;余海云研究发现,口腔修复时采用预成纤维桩疗效显著,成功率达到了90%以上。可塑纤维桩在外力传导方面更加均匀,避免了牙根受外力折断的后果,同时其弹性类似于牙本质,粘结力和生物相容性也较好,抗疲劳性也较高。不过临床上目前对可塑纤维桩与预成纤维桩的临床效果比较还较少。本试验采用的两种纤维桩修复术中,对比于应用传统金属桩口腔修复的数据显示,纤维桩的有效率更高,对牙根固定的强度也得到了增强,同时预成纤维桩的强度与弹性更符合人体组织特性,这样与人体的相容性更好,不易产生排斥反应。另外一方面,预成纤维桩在轻便型和颜色上的表现也更加出色,后期跟踪效果好,不容易产生像金属桩那样因受应力集中而发生牙根部折断,同时牙龈也会因金属腐蚀而发生颜色改变影响美观。正因为如此预成纤维桩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相比可塑纤维桩,折断风险小,这也与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

作为临床口腔科重要的治疗手段,口腔修复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接受和认可,研究表明在进行口腔修复时,桩核材料的选择决定了桩冠修复的成功率。很多研究已证实,采用纤维桩进行口腔修复,能够避免传统金属桩修复的种种缺陷,已经广泛运用于口腔修复临床使用。不过医生在采用纤维桩进行口腔修复时,需要注意不同的纤维桩的实际操作程序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与人体的相容性也有不同,因此需按照说明书上标注的使用说明加以规范操作并加以重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纤维桩主要有预成纤维桩和可塑纤维桩两种,其中预成纤维桩作为一种新型修复材料具有弹性模量好、强度高、轻便、颜色美观的优点,对牙根的加固保护作用得到提升、在保证了患者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不影响口腔美观。预成纤维桩一面世,就得到了口腔修复临床医疗的追捧。通常,预成纤维桩较广泛地用于牙冠大面积缺损、错位牙、固定义齿的固位体、扭转牙、畸形牙等牙损的治疗。

本文观察研究应用预成纤维桩进行口腔修复的临床价值和疗效,并与应用可塑纤维桩进行口腔修复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应用预成纤维桩进行口腔修复的治疗成功率更高,疗效更加确切,其操作简单后期跟踪复发率极低,因而减少了患者进行反复修复的痛苦,也间接降低了经济负担,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有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同时,查阅本文研究样本病例中各患者长达1年的后期跟踪随访记录发现,仅有2例出现轻微并发症,说明采取口腔纤维桩进行口腔修复不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愈后不复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总之,预成纤维桩因其强度高、弹性好、不变色,在临床上的操作相对简单,取得了更加广泛的适用性,患者不必忙于复诊,术后牙根折断风险大大降低。并且在与同类的可塑纤维桩相比时也表现得更加出色,疗效好成功率高,值得在临床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提高生活质量,造福于大众。

[参考文献]

[1]潘小波,侯永福,杨征.可塑纤维弯曲强度的测定[J].华西医学,2009,23(4):692-693.

[2]侯乾乾,高益鸣.预成纤维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39(4):554-556.

[3]张文君,张冰玉.可塑纤维桩在口腔残根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59-65.

[4]余海云.预成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3,1:9-10.

[5]邓华颉,马飞,曾美荣.自酸蚀和全酸蚀树脂粘结剂对石英纤维桩固位力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0,16(7):65-67.

[6]郑虎,郭建青,张献芳.预成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评估[J].中国医学装备,2013,10(12):61-63.

[7]周聪颖,杨德圣,郭红延.预成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34):6688-6691.

生物相容性的定义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05-01

随着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存年限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存质量显得尤为重要,生存质量研究已成为关注的热点,那么哪些因素会产生影响?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章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就这些可能的影响因素作一归纳总结。

1 研究背景

随着肾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百万人口中新增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达30-100人[1],最终进展为ESRD,即为人们熟知的尿毒症。尿毒症患者体内各种毒素长期蓄积,分为小分子、中分子、大分子毒素[2]。随着血液净化治疗设施及应用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更多的急慢性肾衰竭患者得以接受血液透析治疗 [3]。随着医疗观念的转变,医疗干预不仅在于提高存活率,更着重于如何让患者更好的生活[4]。

2 生存质量的概念与研究意义

生存质量的研究于80年代后成为研究热潮[5]。世界卫生组织将生存质量定义为: 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背景下的个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期望值,标准,和关心的生活体验[6]。在我国研究起步较晚,简单来说就是,血透患者生存质量研究是从宏观层次和整体水平上对患者做出综合的评价[7]。

3 MHD患者生存现状

透析虽能改善肾脏病变所产生的症状,但不能完全替代肾脏的各种功能,本身会产生一些并发症,如贫血、心功能衰竭、甲状旁腺亢进、营养不良、高血压等[7],再加之由原发疾病引发的症状,还有心血管、神经系统病变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另一方面,长期的治疗需要患者有较强的耐性及经济实力,对于患者的生存质量也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8]。抑郁焦虑在MHD患者中普遍存在,表现为情绪低落、紧张、失望、悲观、恐惧、甚至伴有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9]。这些生理或心理的各方面因素都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幸福感。

4 生存质量的研究工具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有健康状况问卷SF-36(The mos 36-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量表,与其他生命质量测评表相比,其比较容易管理,简洁明了,信度和效度也较高,SF-36表包括8个领域,36个条目,囊括了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健康问题。另外附加一项健康指标――自述健康变化情况[10]。此外还有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WHO生活质量BREF量表等。Merkus等人发现MHD患者尤其在生理职能和总体健康2个领域的得分只有普通人群的十分之一左右[11]。

5 可能的影响因素

5.1 生理因素

5.1.1 营养状态

在长期透析患者中营养不良十分常见,在我国透析人群中营养不良发生率约为60.1%~86.0%[12]。研究发现,营养不良常导致体能和免疫力下降,更易并发MIA综合症,及营养不良、炎症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综合症状,最终导致患者产生心脑血管并发症 [13]。MHD患者普遍BMI指数偏低,而体重指数较低易加重患者的微炎症状态,更容易诱发感染导致加重营养不良,从而引起恶性循环[14]。Ross等人作了大量的实例分析了,也证实改善贫血状况可以显著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 [15]。

5.1.2 原发病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一些在这个因素上观点尚未一致,有的研究结果指出MHD患者原发病的类型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尤其是血液透析已达两年以上者。透析两年以上,患者透析状态处于较稳定的时期,原发病对肾脏的影响已经达到了终末期,所以其生存质量的差异不大[16]。此外,国外文献报道患者如果合并有糖尿病会明显降低其生活质量[17],糖尿病本身更易导致多脏器功能病变,且透析无法改善。

5.2 心理因素

在一项216例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调查发现,约有41%的老年患者患有抑郁倾向[18]。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有:①由于血液透析只能替代部分肾功能,要忍受慢性并发症的煎熬;②其次透析血管穿刺的痛苦必须长期忍受,每次四小时的透析产生孤独、寂寞与无奈以及需要长期饮食控制;③由于受疾病本身的影响,患者被迫产生被剥夺了生活权利和自由的想法 [19]。何计南等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状况的调查中发现,有 46%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20]。因此,患者的心理干预十分重要,及时调节情绪、疏导不良心理等对提高生存质量有明显积极意义。

5.3 社会因素

血液透析患者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其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压力,注定其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强于一般健康人群[21]。众多研究显示,家庭经济能力越强,MHD患者的生存得分越高,反之,则越低。尿毒症透析患者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全社会对这一群体的重视程度还很低,再者,家庭关系网络业不像从前那样的传统大家族来的紧密,来自家庭的支持逐渐变少[21]。因此,鼓励患者家属与朋友多与患者进行沟通,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很有必要。

5.4 人口统计学因素

在国内外很多研究中,MHD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性别是否有关还未有统一定论,有学者认为性别对生存质量总分无显著性的影响。但也有研究表明男性及受教育程度越高,总体情况更好[22]。另外,家庭经济负担也是重要因素,普遍来说收入较高者生存质量较高。马杰、叶文玲等人在年龄对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研究中指出:年龄明显影响着蛋白质代谢,70岁以上老年者,饮食蛋白摄入明显减少,蛋白贮备也明显下降,体重减轻,更易发生营养不良,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22]。

5.5 血液净化方式不同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分为普通透析、高通量透析、透析加滤过。这三种透析方式对患者的治疗优劣势如下:

5.5.1 普通透析(HD)

它对小分子尿毒症毒素的清除较为彻底,但是对大分子毒素清除较差,患者长期进行普通透析,如甲状旁腺素(PTH)、β2-微球蛋白这些分子量较大的毒素难以清除干净而长期在体内积聚,产生相应临床症状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首先,皮肤瘙痒高发,这是MHD患者很常见,发生率约为36.2%[23],可能与周围神经病变以及皮肤中游离钙浓度增高等原因有关,同时iPTH在组织中浓度增高也可能加重瘙痒,炎症因子的蓄积,会造成体内的微炎症状态,加重贫血、营养不良等状况[24]。

5.5.2 高通量透析(HFHD)

有研究指出,低通量透析膜生物相容性较差,容易加重患者的微炎症状态。,Stein G等人还指出,高通量透析能够弱化炎症反应,同时由于膜的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以降低白细胞功能的损伤,补体和白细胞活化等现象明显减弱,有研究说明HFHD还可以延迟透析相关性淀粉样变的进程[25],一些透析相关并发症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存活率。

5.5.3 透析滤过(HDF)

不易引起低血压,对水钠平衡的控制以及纠正高血压的效果较好。不仅可以清除小分子尿毒症毒素,清除中大分子效果也较好,防止尿毒症神经系统症状、继发性甲旁亢以及贫血等透析相关并发症疗效较普通透析好[26]。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对尿毒症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对于高容量性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顽固性高血压的救治优于HD[27],但是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首先,若置换液被污染,会引起热源反应甚至严重感染,而在滤过的同时可能会造成营养丢失,并且HDF清除小分子毒物不够彻底,尤其是在高钾血症的纠正上[40]。

5.6 其他因素

(1)国内马祖等人研究表明,透析充分性对患者很重要。杂合型HD组(每周2次HD,加一次血液透析滤过或加一次血液透析加灌流)在纠正患者营养不良及改善生存质量方面更具有优势。⑵患者的血管通路状况也很重要,因为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好的血管通路能保证有效的血液流量,能够更充分的透析达到更高的透析质量,目前最常见的血管通路是动静脉内瘘,研究证明,内瘘手术在三次以上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不如内瘘手术次数较少的患者[28-29]。(3)适量的运动。运动形式多样,练习呼吸调整、有氧运动、器械辅助提高肌力运动等,此项运动尤其适合虚弱的MHD患者,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躯体功能和心理状态[30]。

6 未来的展望

综上所述,MHD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其中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且我国对MHD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起步晚,研究的并不全面。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首先加强政府即社会支持,让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MHD患者这一不为人熟知却庞大的群体,继续完善医疗保障系统,让患者不再为经济问题而担忧,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帮助患者更好的自我护理,最终让患者能够更好的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何计南,肖海清,田政湘,等. 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 11) : 1425 -1428.

[2]Yu J .Coons SJ ,Draugalis JR, et al. Equivalence of Chinese and US -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SF-36 Health Survey.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13,12,449-457.

[3]Held PJ, Port FK, Wolfe RA, et a1.The dose of hemodialysis and patient mortality[J]. Kidney Int, 2014, 50(2): 550-556.

[4]Li M,Li L,Fan X. Patients having haemodialysis: physical activity and associated factors[J]. J Adv Nurs,2010,66( 6) : 1365 - 2648.

[5]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WHOQOL) study user's manual and interpretation guide[M/OL].2010,14(7):410-413.

[6]Yang CS, Chen SW, Chiang CH, et al. Effects of increasing dialysis dose on serum albumin and mortality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Am J Kidney Dis, 2013,27(3):380-386.

生物相容性的定义范文5

1 药用塑料容器为制药工艺重大变革作出了突出贡献

药品制造作为规模工业生产过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尽管在这过程中,制药装备有很大变化,但是制剂特别是各类液体和固体类的药品生产过程变化并不大,主要包括粉碎、造粒、干燥、压片、包装和入库等步骤。在这过程中有一步与产品质量关系紧密的步骤就是药品容器的清洗与灭菌。药品成形以后,不可能运输转移到患者手中,必须用适合一定疗程计量的单位加以盛装。这种包装物直接与药品接触,与其它工业产品的包装不同,必须满足不同类型药品封闭、清洁和显示剂量等特殊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100多年来的制药企业都设有药品容器洗涤、堆放和传输工段。尽管它不是制剂的核心制造部分,但却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药品的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固体剂型的药品包装主要采用黄网玻璃瓶。这种传统的药品容器的原料主要是钠钙玻璃,其优点是化学稳定性较好,但弊病也相当明显:1)玻璃瓶制造耗能、耗时,生产成本高,在制造过程中劳动强度大,还会产生粉尘、废水、噪音,污染环境。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玻璃原材料及融化玻璃的燃油价格不断上涨,上海玻璃制品生产企业普遍陷入亏损境地。玻璃瓶脆性大,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破碎率高达10%~30%。2)在制药厂使用玻璃瓶盛装药品前,需对瓶体进行搬运、超声清洗、隧道烘箱烘干、灯检等过程,玻璃瓶在隧道烘箱烘干必须达21 min以上,全过程一般需要40 min左右。尽管如此,也很难保证100%达到药用质量标准的要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药品容器是药品质量的主要问题。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整个世界药品生产质量和安全规范水平的提高,我国政府也启动了新一版的GMP认证工作。其中一个相当普遍性的认证“瓶颈”就是药品容器的清洁度质量标准如何达标的问题。许多企业为此伤透了脑筋。即使比过去增加更多的投入来改进有关硬件设施,也未必能达到相关要求。

在此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药用塑料容器、尤其是优质药用塑料瓶成为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领域。

药用高密度塑料瓶的外部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圆形瓶体的应用量最大,尤其是容量15 mL至200 mL的瓶体,其特点是瓶体壁厚均匀,吸收外来冲击能量的能力较高,生产成本较低,但储存或运输时有效体积的利用率低。而方形瓶体储存的有效体积利用率高,稳定性能好,但较易发生瓶体鼓胀变形现象。椭圆形瓶体在药品包装上应用量最少,在化妆品包装中用得较多。由于高密度塑料瓶用量较大,外形美观,适用于固体剂型包装,其瓶外型设计具有各种特色。圆形瓶口、瓶颈、瓶肩、瓶身和瓶底的设计都比较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灌装便捷。药用塑料瓶在瓶口直径的设计上通常是考虑盛装药品体积加上适当余量空间。塑料瓶颈部处的螺纹形状的横截面多数呈半圆形,从外部看是双头细螺纹,也有呈梯形的螺纹,称为单头螺纹。瓶口颈部螺纹的形状与瓶盖有良好的互配性,瓶口与瓶盖的配合并施加扭力后的紧密度有很强的阻湿性能。在瓶盖内有密封的垫圈,外部采用防盗式盖。这种防盗瓶盖可对密封破坏提供可见的痕迹,其结构主要是瓶盖周围沿侧裙底有一圈小孔,以形成断开线。当扭转瓶盖时,由于波形翻边棘爪紧锁于瓶口下端的凸环下,反旋转瓶盖即可沿折开线与锁圈分离。现在塑料瓶口均采用铝箔垫片电磁感应封口,具有同时防潮、密封和防盗性能。

2)瓶体强度高。从纵向解剖瓶体剖面看,瓶颈与瓶肩部有两个相切的圆弧半径组成,并从切点分成两段的圆台旋转体,设计时精确计算出瓶颈与中心线的距离、肩部半径、颈部圆弧半径以及影响瓶肩强度的瓶肩部位和倾斜角度,可确保在盛装和储存药品及使用过程中瓶体不发生肩部破裂现象。

3)抗内压能力强。药用塑料瓶身呈圆柱形的圆形回转体,瓶壁过厚会增大瓶体的重量,使原材料消耗增大,同时瓶内应力增加,收缩量也会增大,而瓶壁过薄则难以吹塑成型且强度低、易渗透。一般要求是,除瓶口处加强筋和螺纹部位较瓶体厚度大以外,其它部位壁厚应保持均匀。为提高塑料瓶的阻隔性及其强度,瓶身厚度取值一般在1.2~1.5mm。塑料瓶底部的设计较多采用凹底或平底双圆角结构。凹底即瓶底向瓶内凹起形成拱穴,可增强瓶体抗内压能力,并保证瓶体的稳定性能。

4)由于优质药用塑料瓶在符合GMP要求的净化车间中生产,洁净等级与药厂灌装工段同级,制药厂无需进行瓶体清洗、消毒即可直接灌装,明显降低了药厂的生产成本。

药用塑料瓶的这些特点,直接促成了许多医药企业制造工艺、工序乃至厂房装备的重大革命。原来庞大的药用玻璃瓶洗涤、检测工段被完全革除,曾使许多企业头疼的GMP认证“瓶颈”也迎刃而解。

小小塑料瓶,制药大贡献。当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历史过程时,必须认识到,不能忽视药用容器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合适的药品容器,医药产业不可能全面发展。这几年药品制造过程重大工艺性变革的发生,药用塑料容器大规模替代传统的玻璃容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促成因素。

2 伴随新材料革命,塑料药用包装品发展方兴未艾

当今世界,新材料发展很快,从而直接促进了药用塑料容器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突出特点是以材料变化为动因,以装备提升为动力,以设计创新为导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这种发展趋势。

从表面上看,药用塑料容器形态并无大的发展。但有识之士普遍认为,药用塑料产品科技含量很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塑料材质的水平、压注技术水平和外形设计的新颖性。

从材料方面看,在我国推广应用的用于中医药颗粒剂、粉剂、散剂等包装的塑料复合膜袋,主要发展以下几个品种:1)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2)流涎法聚丙烯薄膜(CPP);3)聚酯薄膜(PET);4)聚偏二氯乙烯薄膜(PVDC)。而现在世界上性能更好的COC塑料原

料已经问世。这种材料具有更高的透明度,透明性能可与玻璃相媲美,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包装中的药品,极大地提高药品的美观性;韧性很好,重量轻,不易碎,同玻璃瓶相比,装液体药品,使用、运输更加安全,破损率明显降低;高纯度、低可萃取性、生物相容性好,无玻璃瓶的脱片风险,能使保存的药品维持最大程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满足静脉注射、肌肉注射药品包装的要求,是替代玻璃粉针剂瓶最理想的升级包装品。此外,这种材料可以进行高温水蒸气消毒杀菌。生产工艺与玻璃瓶相比,具有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无工业“三废”等特点。上海海昌医用塑胶厂经过5年的研究和试验,先后同美国、欧洲的企业合作、交流新型材质的加工技术,已经开发出新型模具和新工艺生产的COC(α-烯烃和环烯烃的共聚物)模抗瓶,技术达到了国际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与欧美药品包装容器制造巨头(美国的奥埃公司和欧洲的雷盛公司)保持了新工艺技术的同步发展。

另外,能完全隔绝潮气和氧气的防潮、防渗氧新材料也已经问世,能解决某些药品和精密医疗器械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变质或受损、从而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失效的包装问题。具有高弹性的容器塑料也已经投入商业使用。上海海昌厂已经使用这种原料成功地为伤口喷洒止血粉设计了塑料罗纹状挤压喷雾瓶。

从压注技术方面看,塑料压注机械与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于药用塑料容器生产的先进化程度关系极大。在20世纪,随着石油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塑料粒子技术的提升,塑料压铸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塑料压注技术主要包括高精度的模具、高压强的塑料粒子机械挤压和数字化控制。实施这一技术,离不开配套装备、软件开发和一流的技术工人等。这些年来,我国塑料压注技术发展很快,但与世界上先进水平比较仍然有不小差距。特别是许多企业使用的药用塑料容器压注装备,与德国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相比,尚有明显的差距。德国的同类装备单位压强大,数字化水平高,所生产的产品密度高、均匀度好,基本不会发生应力集中部位厚度不够的问题。而目前,在我国生产药用塑料容器的单位中,除个别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的装备水平比较落后。

从设计创新方面看,发展也非常快。美国SABICInnovative塑料公司(原为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下属的一家塑料公司)不久前宣布,该公司已开发出一种新型多层挤塑药瓶。它由3层不同的塑料材料组成:最外层为尼龙材料(耐冲击性好),中间层为聚醚酰亚胺(PEI)材料,最里层为新型高分子聚合物聚碳酸酯(PC)材料。这种新型多层挤塑药瓶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适用于食品、药品等各种产品的直接包装,同时具有极高的透明度和良好的密封性,能隔绝潮气和氧气,不仅能用作常规血液制品(如人血白蛋白和纤维蛋白胶原等产品)的直接包装,也可作为各种生物工程药品(如干扰素、各种单克隆抗体药品)的包装材料。这种药瓶采用相同材料制成拉盖,使用十分方便。

另据报道,美国Weatherchem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拉盖药瓶。这种智能化声控流量药瓶能精确地控制药液的倒出量,并且在倒出时使药液发出清晰的滴答声,老人在服药时只需用大拇指按住瓶盖,将瓶身倾倒,瓶中药液即可呈线状流出。患者只要按说明书上的指示,数出相应的滴答声即可知道流出了多少剂量的药液,从而有效防止服药过量。有关专家预计,这种附有智能化声控药液流出指示装置的药瓶将受到制药厂商的欢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美国Alcan药瓶包装材料公司开发出一种带有植入式电子身份证(RFID)码的新型塑料药瓶,只要用特制扫描仪对准它一扫描,即可获得产品的所有信息,如生产商、生产日期、产品批号、产品名称等。这种药瓶的瓶身事先被埋入了无线扫描芯片,可供多种医药产品包装使用,最大优点是难以被仿制。

大量资料表明,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药用塑料容器的研发,新产品、新设计层出不穷。这种发展与药品产业紧密相关,不仅更好地保证了药品质量,且可提供给药安全、准确、按时等附加功能,在药品包装领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能明显提高药品的附加值。可以预言,在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布局中,药用塑料容器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3 创造良好环境。促进药用塑料容器行业更好发展

近10年来,我国药用塑料容器发展较快。但冷静分析后可以看出,这种发展相当程度是GMP改造与优质药用塑料容器进入我国这两个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证明了发展药用塑料容器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我国发展药用塑料容器存在的问题。

1)从总体上看,对药用容器的发展缺乏战略性产业布局。相当一部分药用塑料容器制造企业是在许多药厂革除原来玻璃容器洗涤工序,开始转用塑料容器的情况下快速上马的。这造成了短时间内出现大批药用塑料容器厂,而后又有不少企业快速倒闭的状况。在进一步发展塑料药用容器方面,企业目前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宏观导向。

2)药用塑料容器涉及化工材料、机械制造、数字化控制等方面,合成性强,要真正赶上世界水平,仅靠目前药用塑料容器制造企业单兵推动是很难成功的。虽然近年我国药用塑料容器规模、数量上发展比较快,但是基本上是跟在别人后面走,几乎没有什么专利和原创性的发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有一个与药用塑料容器发展相适应的组织和足够的投入。

3)药用塑料容器市场管理水平尚不如药品市场。一方面,为照顾现有不少药用塑料容器制造企业的实际水平,在质量标准制定方面与国际水平并没有接轨;另一方面,药用塑料容器检测手段也相对落后,一些制药企业药品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放在密度不高的塑料瓶内,因其阻透性和阻湿性不强,导致内容物发生氧化变色、变质,究其原因是缺乏检测药用塑料容器密度均匀性的仪器。

为实现药用塑料容器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须从以下4个方面共同创造良好的环境:

1)要确立药用包装容器是药品一部分的观念。尽管大家都知道药品必须有与之配套的包装容器,但许多人并没有把这类产品真正地视为药品的一部分。例如,在讨论医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关注的往往是具体的药物,很少谈及药用容器的发展;在研究政策的时候,很少思考如何鼓励药用容器的创新。这实际上是片面的。《中国药典》指出:药品包含内容物、包装和标签说明书。这一定义非常明确地把药物包装作为药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我们研究药用塑料容器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

2)要把药用容器技术水平作为药品定价的重要依据,实行药用容器优质优价,鼓励更多制药企业使用科技含量高的高质量药用塑料容器。国外一些知名医药企业非常重视药用容器的选择,它们不仅关心外形,而且十分关注内在质量,更关心生产塑料容器的装备等。这种成本在其药品价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我们的药品定价基本不考虑药用容器的因素,制药企业为了谋求低成本,很难自觉追求高质量的包装容器。

3)要按照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要求,支持和扶持药用塑料容器的新品研发。在进行产业发展布局和新药研发的规划及投入过程中,要有药用塑料容器应有的地位。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医药企业、药用塑料包装制造企业对药用塑料容器的研究创新,尽快缩短我国药用塑料容器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我国医药产业走向世界创造必要条件。

生物相容性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 纳米技术; 中药制剂; 中药现代化

【Abstract】 To introduce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nanometer Chinese drug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anometer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nanometer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nanotechnology; Chinese drugs pharmaceutic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成直线的长度。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体系[1]。纳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学、医药学、显微学等多个领域,并起着重要的作用。1998年,徐辉碧教授等[2]率先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因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性质上的奇特性和优越性,将增加药物吸收度,建立新的药物控释系统,改善药物的输送,替代病毒载体,催化药物化学反应和辅助设计药物等研究引入了微型、微观领域,为寻找和开发医药材料、合成理想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运用纳米技术的药物克服了传统药物许多缺陷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 纳米中药的特点

1.1 原药纳米化后呈现新的药效或增强原有疗效中药被制成粒径0.1~100 nm大小,其物理、化学、生物学特性可能发生深刻的变化,使活性增强和/或产生新的药效。如灵芝通过纳米级处理,可将孢子破壁,并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萃取出灵芝孢子的脂质活性物质,从而增强抗肿瘤的功效。

1.2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

在表面活性剂、水等存在下,直接将药物粉碎成纳米混悬剂,增加了药物溶解度,适于口服、注射等途径给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

1.3 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

纳米粒能够穿透大粒子难以进入的器官组织、血脑屏障及生物膜。如阿霉素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NADM)可以改变阿霉素的体内分布特征,对肝、脾表现出明显的靶向性,而血、心、肺、肾中的药物分布则减少。

1.4 靶向作用

徐碧辉教授等在研究中发现,一味普通的中药牛黄,加工到纳米级水平后,其理化性质和疗效会发生惊人的变化,甚至可以治疗某些疑难杂症,并具有极强的靶向作用。

1.5 使药物达到缓释、控释

借助高分子纳米粒作载体等技术手段,可实现药物的缓释、控释。如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固体纳米脂质粒有良好的缓释、控释功能。

2 纳米中药的制备技术及其进展[3]

纳米中药的制备是研究纳米中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将纳米技术引入中药的研究,必须考虑中药组方的多样性、成分的复杂性,例如中药单味药可分为矿物质、植类药、动物药和菌物药等,中药的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又包括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等,因此,针对不同的药物,在进行纳米化时必须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此外,还必需考虑中药的剂型。纳米中药与中药新制剂关系十分密切,如何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纳米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将中药制成高效、速效、长效、剂量小、低毒、服用方便的现代化制剂,也是进行中药纳米化所必须考虑的问题。纳米中药是针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进行纳米技术加工处理,开发中药的新功效。聚合物纳米粒可作为药物纳米粒子和药物纳米载体。药物纳米载体系指溶解或分散有药物的各种纳米粒,药物纳米载体包括纳米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及纳米囊和纳米球。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纳米中药,有不同的制备方法。

2.1 药物纳米粒子的制备

药物纳米粒子的制备是针对组成中药方剂的单味药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进行纳米技术加工处理。在进行纳米中药粒子的加工时,必须考虑中药处方的多样性、中药成份的复杂性。

纳米超微化技术[4],是改进某些药物的难溶性或保护某些药物的特殊活性,适用于不宜工业化提取的某些中药。如矿物药、贵重药、有毒中药、有效成分易受湿热破坏的药物、有效成分不明的药物。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超微粉碎技术。所谓超微粉碎是指利用机械或流体动力的途径将物质颗粒粉碎至粒径小于10 μm的过程。根据破坏物质分子间内聚力的方式不同,目前的超微粉碎设备可分为机械粉碎机、气流粉碎机、超声波粉碎机。

机械粉碎法[5]是利用机械力的作用来实现粉碎目的。边可君等采用自主开发的温度可控(-30~-50℃)的惰性气氛高能球磨装置系统制备纳米石决明。将石决明置于配有深冷外套的惰性气氛球磨罐中,同时装入磨球,磨球与石决明粉比保持在15:1~5:1范围,控制高能球磨机的转速(200~400 r/min)和时间(2~60 h),获得了平均粒度不大于100 nm的石决明粉末。

气流粉碎法[6]是以压缩空气或过热蒸汽通过喷嘴产生的超音速高湍流气流作用为颗粒的载体。颗粒与颗粒之间或颗粒与固定板之间发生冲击性挤压、摩擦和剪切等作用,从而达到粉碎的目的。与普通机械冲击式超微粉碎机相比,气流粉碎产品粉碎更细,粒度分布范围更窄。同时气体在喷嘴处膨胀降温,粉碎过程中不会产生很大的热量。所以粉碎温升很低。这一特性对于低融点和热敏性物料的超微粉碎特别重要。世界上首项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加工领域的纳米级中药微胶囊生产技术,是通过对植物生理活性成分和有效部位进行提取。并用超音速干燥技术制成纳米级包囊。利用这项技术生产出的甘草粉体和绞股蓝粉体。经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药物化学研究室鉴定,均达到了纳米级。其中甘草微胶囊微粒平均粒径为19 nm。这样的纳米粒可跨越血脑障碍,实现脑位靶向[6]。

中药纳米超微化技术既丰富了传统的炮制方法,又能为中药的生产和应用带来新的活力。纳米产品目前已成为中药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中药行业可以开发具有更好疗效、更优品种的纳米中药新产品。这将对中药行业的发展带来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2 药物纳米载体的制备

药物纳米载体的制备主要是选择特殊的材料,它们应具备以下特征:性质稳定,不与药物产生化学反应,无毒,无刺激,生物相容性好,不影响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有适宜的药物释放速率,能与药物配伍,不影响药物的物理作用和含量测定;有一定的力学强度和可塑性(即易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纳米粒,并能够完全包封药物或使药物较完全的进入到微球的骨架内);具有符合要求的黏度、亲水性、渗透性、溶解性等性质。这与所用药物的性质、给药方式有关[7]。近年来,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载体材料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药物传递体系,因为它们性能多样,适应性广,且具有良好的药物控制性质,达到靶向部位的能力及经口服给药方式能够传递蛋白质、肽链、基因等药物的性能。常见的高分子材料有淀粉及其衍生物、明胶、海藻酸盐、蛋白类、聚酯类等。

对于纳米中药载体,目前常用的是纳米包复技术[8]。纳米包复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技术在世界药学领域是最受关注的前沿技术之一。根据待包复的中药的性质不同,可选取不同的纳米包复技术,得到纳米中药。毛声俊等[9]采用3琥珀酸3O硬脂醇甘草次酸酯作为导向分子,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了甘草酸表面修饰脂质体,作为肝细胞主动靶向给药的载体。杨时成等[10]采用热分散技术将喜树碱制成poloxamer188包衣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混悬液。陈大兵等[11]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紫杉醇长循环固体脂质纳米粒,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

此外,还有乳化聚合法[12]、高压乳匀法[13]、聚合物分散法等。制备成纳米微粒载体系统的中药多为单一有效成分,如抗肝癌或肝炎药物:蓖麻毒蛋白、猪苓多糖、斑蝥素、羟喜树碱、黄芪多糖等;抗感染药:小檗碱等;消化道疾病药:硫酸氢黄连素等;抗肿瘤药:秋水仙碱、高三尖杉酯碱、泰素等;心血管疾病药:银杏叶有效成分等;其它还有鹤草酚、苦杏仁苷等。也有将多种中药成分复合后制备纳米微粒载体系统的,如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通便通胶囊,其主药成分为3种极性相似的火麻仁油、郁李仁油和莱菔子油的混合油。还有将中药复合西药后制备纳米微粒载体系统的,如多相脂质体1393,其主要成分为氟脲嘧啶、人参多糖和油酸等;中药复方“散结化瘀冲剂”浸膏和5氟脲嘧啶(5FU)相结合后制备的磁性微球制剂也属此列。总之,不同的制备技术和工艺适合不同种类纳米中药的制备。

3 问题与展望

尽管目前纳米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日千里,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有可能使中药的现代化迈上一个台阶,但是,目前纳米中药的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纳米中药的制备技术也很不成熟,有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纳米粒制备时,载体材料多为生物降解性的合成高分子,在体内降解较慢,连续给药会产生蓄积,且降解产物有一定的毒性。另外有毒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都给纳米控释系统的产业化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美国Rice大学生物和环境纳米技术中心(CBEN)主任Vicki Colvin认为至少有两点需要引起重视:“一是纳米材料微小,它们有可能进入人体中那些大颗粒所不能到达的区域,如健康细胞。二是对比普通材料纳米量级性质会有所改变” 。也就是很有可能在粒径减小到一定程度时,原本可视为无毒或毒性不强的纳米材料开始出现毒性或毒性明显加强,例如改变纳米材料表面的电荷性质,改变纳米材料所处的物理化学环境,相同的纳米材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毒性,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可能会出现特殊的代谢情况,并且可能会与某些特定部位的器官或者组织细胞进行作用进而使其带来某些特而且纳米化后中药有效成分和药效学的不确定性,将给药物质量的稳定可控留下隐患。另外纳米中药的范围应有所限制,当一种中药粉碎到了纳米级时,药效可能会发生改变,不能为获得纳米微粒而损坏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目前对中药的微观研究尚不深入,对其有效成分与非有效成分还认识不清,仓促对其纳米化处理有可能得不偿失。在目前这个时期,进行商品化的纳米中药生产为时尚早。而应该进行开发纳米中药的制备技术研究并建立一整套纳米药理、药效和毒理学的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Kreuker.Nanoparticles and Microparticles for Drug and Vaccine[J].J Aant,1996,189(pt3):503.

[2]张志琨,崔作林.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44.

[3]魏红,李永国.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国外医学生物工程分册,1999,22(6):340344.

[4]朱振峰,杨菁.药物纳米控释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7,21(6):327327.

[5]Schofield JP,Caskey CT.Nonviral Approaches to Gene Therapy[J].Br M erd Bul,2005,51(10):56.

[6]Yang S, Zhu J, Lu Y, et al.Body Distribution of Camptochecin, Solid Iipid Nanopartocl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J].Pharm Res,2005,16(5):751751.

[7]Yang SC, Lu LF, Cai Y, et al.Body Distribution in Mice of Intravenously in Jected Camptothecin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and Targeting Effect 011 brain[J].J Controllled Release,2006,59(2):299299.

[8]Suh H,Jeong B,Rathi R,et al.Regulation of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Using Paclitaxel Loaded Poly(ethylene oxide)poly (1actide/glycol1de)nanospheres[J]. J Biomed Mater Res,2007,42(2):331331.

[9]Allemann E,Leroux JC,Gurny R,et al.Iil Vitro Extentedrelease Properties of Drugload Poly(DL lactic acid)Nanoparticles Produced by a SaltingOUt Procedure[J]. Pharm Res,2007,10(12):1 732.

[10]Schroder U,Sabel BA.Nanoparticles.a Drug Carrier System to Pass the Blood Brain Barrier. Perm it Central Analgesic Effects of i.v.Dalargin Injections[J].Brain Res,2007,710(1):121121.

[11]孔令仪.中药创新研究与高新技术应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780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