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1
【关键词】地理教学;创新思维;思维品质;培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品质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课题。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 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具有求异性、独特性、敏捷性、形象性等品质。对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我们进行了多年探索与实践,并总结出了一些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本文所阐述的做法与认识能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有借鉴意义。
1.反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的求异性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思考路线去思考,而逆向思维则是指背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考。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利用正向思维不易找到正确答案,而运用逆向思维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逆向思维能打破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 地理教学中采用“探讨逆命题的真假”及“反证法”是进行逆向思维训练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完“流水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选性较好”这一特点后,便引导学生反向逆推:分选性较好的沉积物是否一定是流水沉积物呢?(否,风力沉积物分选性亦较好)。这样的反问,学生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只要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就可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得正确答案。“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例如,不少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意义感到理解困难。为此,提出一个假设:“如果黄赤交角为0度,地球公转的特征及意义如何?”,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演示讲解,学生的疑难就迎刃而解了。在正面讲解某些内容比较困难时,反证法不仅可以起到化难为易、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2.标新立异,培养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这两者缺一不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异想天开,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有独立见解和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危害很大,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台风的登陆及其破坏的视频,让学生讨论:如何减轻台风危害?学生可能提出以下多种方案:加强防灾意识,尽量在家;转移危险区人口;组建防灾救灾精干队伍;灾前充分估计灾情,灾后及时救援;在沿海营造防护林,减轻风暴潮的危害;参加保险,使灾后能尽快恢复生产;在重灾区尽量不要建重要的经济部门;台风是由热带气旋发育而成,能否通过施放大量制冷剂来降低台风强度,甚至消灭台风;能否改变台风的路径,不让台风登陆。通过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独特性。
3.加强联想,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联想是打开沉睡在头脑深处记忆的最简便和最适宜的钥匙”。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既有助于学生通过联想理清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灵活、便于运用的知识网络,更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常用以下几种联想。
3.1 相似联想。相似联想是指触发物与联想物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联想,这种联想可以促成知识条理化和系列化。例如,南美洲东南沿海地区( 10°S~25°S)的热带雨林气候是由低纬信风越过暖流洋面后遇地形阻挡抬升形成的,由此可以联想到成因相同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中美洲东部沿海地区。
3.2 对比联想。对比联想是指触发物与联想物之间具有相反性质的联想,这种联想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活化对应的知识。例如,学习地球运动意义,可以从夏至日联想到冬至日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从某日南半球各地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季节联想到北半球同纬度的情况;学习天气系统时,可以从气旋联想到反气旋,从冷锋联想到暖锋;学习工业生产时,可以从传统工业联想到新兴工业;学习城市化时,可以从城市化联想到逆城市化,从发展中国家联想到发达国家城市化状况等。
3.3 因果联想。因果联想是指触发物和联想物之间存在一定因果关系的联想,这种联想层层递进,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太阳辐射分布差异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都是沿着地理现象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的联想。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2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可通过如途径:
1. 加强变向练习,培养思维的运动性
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想到的问题和方法,而这些问题和方法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由此思彼”的人才能想到,这种“由此思彼”的联想能力,称为运动思维能力。它通常表现为正向运动、逆向运动、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四种形式。从“创新”的角度看,逆向运动和横向运动更值得重视,这里仅对两种形式略作探讨。
思维的逆向运动。即发现一种问题后,立即联想到它的反面,从反面提出问题,如求函数y= 的定义域,容易求得此题的确答案是0<x≤1,如果反过来问:定义域为0<x≤1的函数有哪些?这就是一种逆向思维训练,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穷无尽的。
思维的横向运动。即发现一种问题后,立即联想到与它相似的其它问题,如:
2. 善于归纳猜想,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归纳思维模式是加拿大课程理论学家塔芭女士提出的,是为了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设计的。它普遍使用于各门学科中。中学数学的许多定理、公式往往也都是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其成果。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利用不完全归纳法往往可以发现问题的结论,探索出解题的方法。
问题:平面内的n条直线,可将平面最多分成几部分?
分析:平面内的1条直线可分平面为2部分;
平面内的2条直线最多可分平面为2+2=4部分;
平面内的3条直线最多可分平面为2+2+3=7部分;
平面内的4条直线最多可分平面为几部分?可以归纳猜想为2+2+3+4=11部分;
平面内的n条直线最多可分平面为几部分?不难猜想得其结果为:2+2+3+4+5+……+n部分。
猜想是对客观事物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联想、类比等进行归纳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合情合理,属于综合程度较高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是进行发明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许多定理的创造,首先是猜想,然后才被证明。这已被数学史的无数事实所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猜想欲望。猜想有时是正确的,有时是错误的。应该提倡并鼓励学生猜想,猜想错了也无妨,错误的猜想往往是正确猜想的先导。解数学题时运用猜想,往往能得到简捷的解题方法和满意的解题结果。
3. 提倡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发展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创新思维是集中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有机结合,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导成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应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开展课堂讨论,组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图多画等训练,使学生思维朝着各个方向发散开去。
如:正三角形两个顶点的坐标是A(1,0)、B(2,1),第三个顶点C在第一象限,求C的坐标。
要求得本题的结果是不难的。但如果教师能就本题组织一题多解(如方程法、三角法、复数法、参数法、极坐标法等)的教学,那么将对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十分有益的。
应当指出,数学的创新思维与其它各项思维的形成发展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全面培养。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坚持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就是可望且可及的。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3
服装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创造,要去创造主要取决于设计者的创新思维,这里所谓的创新思维一般就是指以辨证的逻辑性思维为基础,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经验进行归纳、分析,运用。以一个新形式出现,突破前人所设计的作品。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特征:
(一)敏锐性
对于服装方面来说,敏锐性是指服装设计师对服装灵感、审美和观察具有独特能力,用精准的专业眼光进行发现和把握服装流行趋势信息并碰撞出设计灵感的“火花”。就如2012年欧洲杯足球赛上,意大利队的圆领球衫引领了本届参赛的潮流,带动了国际运动服装设计的新思维,给设计师带来了不少的创新启发。
(二)独特性
服装设计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设计过程中的新、异及首创,换言之,一个好的设计作品,要与别人有所不同,要具有自身独特性、区别性,就如:服装大师夏奈尔在她设计生涯中充分采用了黑白犬齿图案,金属纽扣、长项链,以及金属与珍珠结合的腰带的风格,这点独创造就了她设计独特性,也给服装发展史带来了积极影响。
(三)变通性
服装设计的变通性,主要指在设计师进行设计过程中脱离传统的经验主义的束缚,敢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新设计方法,用时代智慧的眼光,打破条条框框的约束。如在设计中将材料与创新想法进行有效结合,打破传统的用料与搭配模式,将材料与设计理念形成完美一体。
(四)综合性
众所周知,服装设计是一个知识运用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加上个人设计经验、设计理念等进行多方面结合运用,以及个人对服装有独特的理解、或服装文化、服装风格、服装时尚性等综合性的见解。将对整个设计过程中创新思维起到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职业高中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指导思想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从当前职业高中服装专业教学过程来看,更多的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对现代的教育理念来说,一是强调学生主体性,一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要以增加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创新性为教学要求。要强调学生达到:学会和会学的两个中心点,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走出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模式。因此,在服装实践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将设计效果图以及各类配饰图案加上音乐结合一体进行教学感染。同时,要让学生主动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构思自己的设计,也可采用辩论方法,提高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要敢于尝试,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探讨新事物,如在服装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设计出与别人不同的作品,不要限制设计效果如何,主要勇于尝试,认真发现问题,探讨原因,寻求解决方法。二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来源于个人好奇心,求知欲以及个人自信心的综合体现,在教学中老师要强调学生参考性,主动性以,唯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形成。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因此,在教学中作为老师,应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敲定好教学目标、内容、知识点、难点,并充分地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在设计教学环节中一定要强调创新性,同时要设定内容得当,难易把握要准。应该在学生具备完成能力的条件下注重引导和启发。
(四)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
知识是生产力,它的前提在于合理运用。在过去教学中,我们过分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积累,因此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其实,在服装设计中除要具有课本相关知识以外,更多应该教授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方法,促使学生学会知识,运用知识。因此,在日常教学中作为老师更应多注意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多倾听学生的看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也是了解学生知识之间的联系性,知识的联系性往往就是创意的源泉。服装艺术设计思维与自然界的事物一样需要新陈代谢,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活动过程。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就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创新的前提条件。
(五)进行“教师少说,学生多做”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其实更多是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是老师“少说”,让学生“多做”。多做就是指多实践、多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服装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学科,在教学中要求注重实践教学、参与式教学,强调学生“多练”。为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学生外出实训,或校内工艺实训练习相应教学环节,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三、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一)从色彩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色彩是外出服装设计过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主要运用服装设计风格以及搭配方面,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对色彩空间的理解,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从色彩中得到灵感,让色彩在设计作品中注入灵魂之光。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对季节色彩、自然景物色彩、人工色彩、民族色彩等的搜集引用而获得启示。使学生懂得季节色彩包括:春天明媚的绿、青、黄色;夏天鲜艳的红、黄、兰、绿色;秋天绚丽的金黄、褐红色;以及冬天宁静的的兰紫、青灰色。自然景物的色彩包括:山川、河流、海洋、沙滩的色彩;有红花、绿叶、草木、树丛的色彩、也有蓝天、白云、阳光、月照的色彩;还有驼、羊、鱼、虾之色。人工色彩如对建筑、轻工产品、工艺产品和日用产品等人工配制的色彩所进行的迁移引用。
(二)从形态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如龙、虎、斑马等动物;荷花、马蹄莲、郁金香等花卉形象;还有各种鱼类、贝类等海洋形象和自然中其它各类形象,大到宇宙星球,小到沙砾树叶真菌,这些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自然形态,只要经过艺术的思考推敲,其外部与局部的各种形态都可在经过学生的思考与创作之后升华为好的设计作品,都可以极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创造力。人类自身营造的人为环境也给拓展迁移设计带来生机与思路,借助先者与智者的造型艺术,再经过一番想象创造也可推出美观新颖的设计形态,这种直接引用转化的设计方式是一条迅速有效引出创新设计的捷径,使人类借助巨人的智慧和才华去攀登造型艺术的新高峰。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服装设计中尤其是在一些表现创意的服装中广泛地借鉴和采用自然景物及人为形象已不足为奇,并被很多设计者情有独钟,成为艺术情感与才能的挥洒之作,无论是外国设计大师的郁金香、鸟笼和藤蔓的时装外形,还是中国设计师的鸡冠花、花篮和故宫、长城的服装样式都深深浸润着对大自然的崇尚和对文化艺术的礼赞,从而使这类题材形态的联想运用在服装设计中经久不衰。
(三)从材质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从实践运用,我们知道,服装材质对于整个服装设计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的重要性言而喻,它也关系到设计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考虑到材质性能、材质的表面以及审美方面进行综合运用与搭配。为此,一定要让学生了解材质的性能、工艺等知识。促进学生正确选用服装材质。
结束语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4
一、创新思维的特征
创新思维之所以与其他思维方式不同,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独特性、继承性和批判性等特征。独特性就是指人类思维方式的标新立异特性,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认识,常规思维往往存在着固有的思维定式,不会寻求新的想法和思路,而独特性就是在面对事物和问题时的一种求异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继承性是指创新思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所谓创新是在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科学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和革新。批判性指创新是对旧事物的质疑和对新规律的探索,是一种敢于冒险敢于突破的精神,这种精神也符合哲学中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除此之外,创新思维还有对多门学科的包容性和博学性、对事物发展规律的预见性和以灵感为依托的灵活性等特征。公安创新思维作为创新思维的一种,同样具有创新思维的共性特征。
二、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一)犯罪智能化呼唤公安创新型人才公安机关在国家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任,因此,曾指出:“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带来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与社会和谐相悖的消极因素,犯罪手段伴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计算机网络诈骗犯罪、黑客犯罪、国际金融犯罪等新型智能化犯罪层出不穷。在许多犯罪、犯罪等大案要案中,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跨领域、跨地域、信息量庞杂等特点。面对新的犯罪形势,公安部提出打击刑事犯罪要打好“四战”,即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全国公安机关要重点打好“合成战、科技战、信息战、证据战”。而要想打好“四战”,要求公安机关把技术创新摆在首要位置,加大投入建设公安科学技术队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唯有建设公安创新型人才,运用新型技术手段获取犯罪信息,才能让公安机关在同犯罪分子的战斗中掌握主动权。
(二)培养创新思维是建设创新型公安队伍的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并走进了千家万户,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突发性越来越明显,在计算机等高端领域内的犯罪现象不断增多。这要求公安工作人员要掌握对高新技术设备的熟练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对突发性社会问题的分析研判能力。在传统的公安工作中,已经形成对不同类型案件的侦查思路和侦防体系,案件发生后,往往遵循稳定的破案技巧和模式开展工作,同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法纪,服从上级命令,听从组织指挥。但是,服从命令不等于守旧主义,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吾犹爱真理”,意思是说要突破现有的教学知识,不断创新、追求真理。因此,激发公安系统内部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国家预备警官力量的专业学府,是人民警察尤其是创新型警官人才诞生的“摇篮”,担负着培养警察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任。因此公安院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对新型知识、技术的领悟和应用能力,突破当前的教育体制、更新教育内容,为当代公安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能量。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概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曾这样说过。要想提高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因此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向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统计归纳,分析影响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并因人制宜地提出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对策,以期更好地为新时期公安队伍注入新能量。在此次问卷调查中,问卷共设计了23个问题,题目包含创新思维能力现状和影响自身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要素,题型包括单选、多选和开放性题型等题型,以期更好地获取被调查者的信息。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2%。在专业选取上,我们面向公安院校的两个主要专业方向:侦查学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即法学和工科这两个学科,其中专业背景为法学的占13%,专业背景为工科的占87%。从性别角度看,男生占85%,女生占15%。从年级角度看,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总人数的10%、6%、78%、6%。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公安院校大学生女生人数较少,因此被调查者中女生性别比例较小;而大三的同学正处于受学校教育较为系统、专业知识学习探究最为深入的阶段,具有强烈的代表性,因此重点以大三同学的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现状分析本文采用图表法和文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公安院校大学生对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总体评价如表一所示。根据图表可知,6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达到一般水平,24%的同学可以达到较好甚至是好的水平。总体来说,公安院校大多数同学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般和以上水平,但仍存在13%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较差。其中,专业背景为工科的同学,大多数创新思维能力水平达到一般水平和以上水平,较好和较差的是少数,而法学专业背景的同学虽然不乏有一部分同学创新能力很好,但存在五分之一的同学,创新思维能力总体水平较差,根据相关同学反映,工科专业的同学平时实验课较多,有更多的动手实践、向老师提问与沟通的机会,经常深入挖掘和思考问题,因此创新思维水平相对较高。从性别上看,女生的创新能力总体水平低于男生,有四分之一的女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较差。在公安类院校中,男生和女生的数量存在大约10∶1的性别比例,在集体研究创新项目与团队合作沟通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劣势,但是应该充分挖掘女生爱动手、勤思考的习惯和潜力,使男女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均衡式发展。从年级上看,大二只有极少数同学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较差;大四同学所取样本数较少,但仍可以看出,其创新思维能力稍微落后于其余年级,毕业班同学多忙于应付考试和面试,对于创新的想法相对较少;总体来看,各年级同学创新思维能力是存在着一定差距。在调查中还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出发点、平时训练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分别如图一所示。通过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专业课和实验课的出发点进行调查分析,半数以上的同学以加强自身公安业务技能、为今后工作作准备为目的,同时,也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公安专业课和实验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并没有明确目的,只有75名同学认为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可以在学习实践中学以致用、创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难看出,大多数同学的创新意识亟待加强。在对公安院校大学生训练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日常学习生活中,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训练方式是在课堂上学习和思考,其次是看相关书籍和资讯等,也有部分同学愿意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与老师共同完成创新型比赛或项目。可以说,课堂是学生训练思维方式的最佳平台之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因素从图三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实践、学校活动和教师引导,大学生与中学生属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大学生有着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可以参加多种活动来训练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则是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师的影响因素,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训练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方式、与同学教学相长,那么对大学生来说则是在最短的时间收获了最大的财富,如果教师能向学生教授自己的创新研究与成果,那么将会起到良好的榜样与示范效果。在对创新思维培养阻碍因素的调查中发现,最主要的因素是学校缺乏创新的氛围与环境,很多同学表示,大多数同学都还不“舍得”花费时间来进行创新项目的研究。相比之下,大家更愿意对期末考试或英语四六级等考试付出时间和精力,加之平日学校教师对创新的意义强调较少,学校里缺乏创新氛围,因而学校的创新氛围亟待提高。其次是资金和硬件设施因素,此外,缺乏创新资讯、缺乏教师指导以及创新课程也成为重要的阻碍因素,有接近半数的同学认为这三个因素同样需要改进和提高。
四、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对策
大学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大学生有十多年的学习训练经历,掌握着极其丰富且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具有极高的创造性潜力。公安院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概况和培养创新思维面临的瓶颈,充分发挥公安院校对公安科技创新的作用,为新时期公安队伍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一)从内因的作用入手事物的发展受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然而内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发挥内因的能动性作用,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知道创新的意义是什么,参加创新实践的出发点多是为了学习知识或应付考试,因此,要想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意识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和起点,创新不应该只是“爱因斯坦”们的任务,更应该是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应该考虑的课题,小到一次课堂发言、一次论文的设计,大到对专业领域尚未破获案件的深入思考探究,因而创新应该从学习生活中的每一次作业、每一节课做起。此外,要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生活实践进行融会贯通,不墨守成规,方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如果能从思想上和观念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总体水平将指日可待。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5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具有创造性,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又是在情感上燃起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为具有较强求知欲和认识兴趣的人能在别人不能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或在被别人熟知、极为平常的现象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实践密切相关,那么怎样培养这些品质呢? (1)美的教学语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为此,教师在传授学科知识时再辅以幽默、生动、逻辑性强的语言,必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振,感情上的共鸣,进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试想,语病迭出、拖泥带水的语言,除了使人产生厌烦外,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呢?所以教师必须过好语言关。(2)尊重、信任学生,树立平等的教育观,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长期以来,创新的教育把学生当成一个容器,形成了“你听我讲”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服从,这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有生命意识的个体,学生只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才有可能进入“主角”,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松弛愉悦的环境中深入的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不怕“犯错误”,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质疑前人的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才有可能培养创新精神。(3)激励机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动力。当我们成功地完成某一件事时,心情无比激动,对做其它事情也充满了信心,相反,就会垂头丧气,甚至丧失克服困难的勇气,成人如此,作为青年学生更易如此。他们的心理、情绪波动更易受外界的影响,为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多采用激励机制,少用批评的口气。当他们有星星点点的创新时,应抓住时机,给予积极的评价,使学生产生愉悦、成功的心理体验,并及时鼓励他们要敢于标新立异,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当他们有失误时,要给予正确引导。
二、培养质疑问难、批判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本质上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而不是肤浅的兴趣活动,因而要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做剑在传授知识时,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并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金钥匙。创新的本质是对现存事物的创造性扬弃,而它的思想前提是否认现存事物的先验合理性,正是在这种质疑精神的驱动下,人类才攀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认识高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我曾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1)给学生质疑留下思考的余地。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指在时间上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余地,即教师不要自问自答,让设问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指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把话说尽,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它作为人们的向导,引导着人们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科学的迷宫,推动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步,如人们想象鸟那样飞翔,才创造出了飞机。美国有一位教师,他让自己的学生把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写成一封信,然后封存起来,几十年过去后,当这位教师打开一个个信封,发现当年许多学生对未来的想象已变成了现实。我们的学生处于青春时期,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所以要帮助学生珍惜保护好这一资源,今天的想象,明天,就可能被创造成现实。为此,要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推测、预测事物发展的结果。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创新思维的独特性范文6
一、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物理课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轻松、自主、活泼的学习氛围。根据教学和学习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学生的能力水平,把学习的自完全下放给学生,学生自己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去完成学习。学生感觉非常自主:“哎!可以自己干。”学生满脑子的主意,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要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会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的细微发现和微小进步,进一步激励他们用周密的实验设计完成书中的实验要求,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推动下,初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改善课堂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坚定的求知自信心是学生获得知识所必备的素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哪怕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都应给予肯定。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思想,我们可以先听听他的理由,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然后再告诉学生老师的想法,交给学生自己去评价,不一定求得统一的认识。教师觉得没有道理的,也不能轻易否定。创新需要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需要有挑战权威、质疑前人定论的勇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立性;画龙点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由浅入深,培养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三、设计探索性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的核心,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也有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性思维对学生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新知识的过程,使学习活动顺利完成。为了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增加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在教材中有许多的小实验,我们应充分加以应用。还可要求学生设计一些小实验,验证课堂学习的物理规律或者应用物理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体会到了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地方可以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和改造,找到了创新的动机和源泉。培养思维的集中性。在教学物理概念、规律、结论的时候,我们应将现象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小结、分析、讨论,然后“升华”成一种结论,对结论进行多个侧面以及应用上的分析,总结出概念或规律的所有内含和外延,体会物理思维方法的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集中性、逻辑性。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任何事物都是在否定前面事物的基础上才得到发展的,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前人的经验和认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比较,以求更高层次地解决问题。许多的发明家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胆识和精神才最终走向成功的。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能一概否认,应全面分析,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记住一点,当你否认一个人的质疑时,或许你就扼杀了一个人的创造力。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要有创新,就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多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甚至可以让学生执教。对学生的个性思维成果应充分地鼓励和引导,却包含了许多的独特之处,无疑是思维独特性的最好体现,我们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从事创造性活动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题目,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活动。在实验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己分析原因,找到解决方案,最后讨论得到最佳方案。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事实证明,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充分体现实践的魅力,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堂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各种物理教学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为建立、认识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为学生巩固、深化和灵活运用知识创设新的学习天地,还能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